党员书籍介绍 - 范文中心

党员书籍介绍

03/18

《文明之光》

作者: 吴军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册数: 全三册

出版年: 2014-6-25

页数: 320

定价: 177.00元

内容简介:人类的历史,是从野蛮蒙昧一步步走向文明进步的过程。在文明的进程中,人类创造出多元的文化,它们有着各自的特长。要实现人类和平发展的终极理想,一个重要的前提是承认文化的多元性,并且取长补短,相互融合。 吴军博士写作《文明之光》系列,希望能开阔人们的视野,让我们看到各种各样的人类文明。虽然今天不同的地区发达程度不同,文明历史的长短不一,国家亦有大小之分,但是文明之光从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发出,对人类的进步产生着影响,并且成为了奠定我们今天发达世界的基石。

吴军博士从来不坐在书斋里编书。为了创作《文明之光》,他走遍世界各地寻访当年文明的遗迹,并到各大博物馆参观了大量的文物。加上他在不同文化、不同机构下科研工作的积累,这一切赋予了他难得的史料厚度和相关知识底蕴;而

从科学家向投资家身份的成功转型,使得他常常能道出超越同侪的见识。

书中文字轻松优美,图文并茂,引人入胜。毫不夸张地讲,这是一本在今天快速消费时代,适合人们拿在手上慢慢欣赏品读的好书。

《一平方英寸的寂静》

作者: [美] 戈登·汉普顿 / [美] 约翰·葛洛斯曼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译者: 陈雅云

出版年: 2014-4

页数: 430

定价: 63.00元

内容简介:本书承袭雷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的远见卓识,让我们注意到视为理所当然的美,并且敲响了迫在眉睫的环保警钟。曾获艾美奖的声音生态学家戈登•汉普顿发出警语,大自然的寂静是美国消失最快的资源,他的使命便是在这些抚慰心灵的地球声境因与日俱增的人为噪音而消失之前,完整地录制并保存 这些丰富多样的声音。

这部叙事优美的作品,让人想起国家公园之父约翰·缪尔

John Muir、普利策奖得主约翰·麦克非 John McPhee、自然学者和作家彼得·马修森 Peter Matthiessen 书写自然的大作,也是典型的美国故事,驾着1964年福斯小巴从西到东横越美国大陆之旅。但汉普顿的旅程如此与众不同。他背着录音器材和测量音量的分贝计,好奇又深情地倾听大地多彩的自然之声。他与旅程中邂逅的人细说寂静,耐心倾听。抵达目的地华盛顿特区时,汉普顿已完成饶富意义又令人难忘的美国“声音心电图”,并在当地拜会联邦官员,极力主张保护自然的寂静。

《一平方英寸的寂静》不仅仅是一本书而已,也是真实存在的地方,位于美国华盛顿州奥林匹克国家公园 Olympic National Park 霍河雨林 Hoh Rain Forest 实际的方寸之地,可能是美国最后留有自然寂静的地方之一。这次充满启发性的宁静探索,使得如今美国生态议程中已纳入大自然的宁静。

《中国古典文心》

作者: 顾随讲述 / 叶嘉莹记录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顾随讲坛实录

出版年: 2014-3

页数: 352

定价: 45.00

内容简介:本书是国学大师顾随在北京大学等校讲授中国古典散文的课堂实录,由其学生叶嘉莹记录。以古典散文名篇为讲解对象,融会古今,贯通中西,由文到人,天马行空,文采飞扬,感悟良深。从未公开,为第一次面世。

《瞩望新轴心时代》

作者: 汤一介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副标题: 在新世纪的哲学思考

出版年: 2014-1

页数: 473

定价: 120.00

内容简介:本书汇聚汤老的三十余篇论文、书序、演讲及访谈录,集中反映了汤老于新世纪伊始对华夏文明统序的深切反思,字里行间洋溢着一位士子的家国情怀与拳拳之心。

《中国古代金银首饰》

作者: 扬之水

出版社: 故宫出版社

册数: 全三册

出版年: 2014-9

定价: 296.00

内容简介:《中国古代金银首饰》是扬之水先生潜心研究十余年的一部关于中国古代金银首饰历史、文化、类型、题材、纹样、制作的综合性学术专著。全书共计约35万字,图片3000余幅,有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上下)、明类型与样式(上下)、题材举例、清、纹样设计、制作工艺10章,全面展现了中国古代金银首饰的发展脉络,并附有详尽的索引。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

作者: 孙机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出版年: 2014-7-1

页数: 423

定价: 98.00

内容简介:孙机先生山东青岛人。1960年毕业千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学术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他以自己的讲座为基础,加以润色丰富,形成《中国古代物质文化》。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内容包括物质文化的十个方面,如饮食、冶金等等。书中的线图为孙先生亲手绘制,很多内容都经孙先生起例发凡,对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对入门者更是浅显易懂。

《躁动的帝国》

作者: 奥利弗•斯通 / 彼得•库茨尼克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副标题: 不为人知的美国历史

原作名: The untold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译者: 潘丽君 / 张 波 / 王祖宁

出版年: 2014-2

页数: 381

定价: 上52.00 下46.00

内容简介:

波澜壮阔的美国百年扩张史

超级帝国崛起的黑暗征程

★“一战”、“二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操纵美国参战的幕后黑手究竟是谁?

★ 苏联出兵在即,日本彻底投降已是板上钉钉,为何美国仍执意投下两颗原子弹?

★ 奥巴马秉持新冷战思维,把战略核心转向亚洲,夸大中国威胁,到底意欲何为?

短短百年间,美国何以从欧洲老牌帝国的跟班跃居为全球超级大国?纵观20 世纪,美国连续打了多场战争,好战是本性使然?本书却给出惊人的答案:战争是发财良机!从两次世界大战中为交战国提供军火,到冷战时恶意挑起核竞赛,从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为能源侵略他国,到以反恐之名横行全球……凡是战火燃起之地,就有美国做大生意的机遇。

本书基于最新解密文件,以犀利的笔触,对“一战”至今17 位美国总统执政时期的外交政策进行深度解读,揭开美国本性中最阴暗的一面。美国到底是个怎样的国家?躁动百年的帝国又将何去何从?本书给出了最真实的答案。

《植物的记忆与藏书乐》

作者: (意)翁贝托·艾柯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原作名: La memoria vegetale e altri scritti di bibliofilia 译者: 王建全

出版年: 2014-9

页数: 293

定价: 48

内容简介:博尔赫斯笔下博闻强识的富内斯和部落老人篝火旁的娓娓道来,我们称之为肉身的记忆;石洞壁上的楔形文字和哥特教堂矗立的尖顶,我们称之为矿石的记忆;然而散发出最浓郁的知识芬芳和铭刻下最隽永的历史选择的,却是纸张书籍上的文字,我们把这种最美好的形态称作植物的记忆。

该书是艾柯关于爱书藏书的总结,横跨历史、文学、美学与科学的多元向度,畅谈奇书逸事,关于书的意义与价值,关于阅读的必要,关于爱书人无可自拔的执迷。从对纸质书籍本真的热爱到对电子书自我认同的奇想,从对藏书世界奇闻异事的精彩讲述到对一本古书扑朔迷离的起源的细致考察,艾柯对于书籍的热爱有着一种传教士的热忱,相信爱书教的虔诚信徒们定可以在他的这本书中找到真义。

《耶路撒冷三千年》

作者: [英]西蒙•蒙蒂菲奥里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原作名: Jerusalem: The Biography

译者: 张倩红 / 马丹静

出版年: 2014-11

页数: 708

定价: 78.00

内容简介:你会忍不住爱上这座城市,它是人类的瑰宝。而这本书值得你一读再读。 ——比尔•克林顿(美国前总统) 西蒙•蒙蒂菲奥里扎实的研究功底,栩栩如生的讲述能力,使得无论是学者还是门外汉,都将这本书视若珍宝。 ——基辛格(美国前国务卿)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2011年年度选书,基辛格视 若珍宝的经典巨作。读《耶路撒冷三千年》,了解真实的耶路撒冷,更是明白世界为何演变成今天的模样。

耶路撒冷曾被视为世界的中心,是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三大宗教的圣地,是文明冲突的战略要冲,是让世人魂牵梦绕的去处,是惑人的阴谋与虚构的网络传说和二十四小时

新闻发生的地方。

西蒙•蒙蒂菲奥里依年代顺序,以三大宗教围绕“圣城”的角逐,以几大家族的兴衰更迭为主线,生动讲述了耶路撒冷的前世今生。以客观、中立的角度,透过士兵与先知、诗人与国王、农民与音乐家的生活,以及创造耶路撒冷的家族来呈现这座城市的三千年瑰丽历史,还原真实的耶路撒冷……

《叶》

作者: [美] 周锡瑞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 百年动荡中的一个中国家庭

译者: 史金金 / 孟繁之 / 朱琳菲

出版年: 2014-7-1

页数: 450

定价: 58.00元

内容简介:(当今美国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中最有成就的学者之一、美国中国学研究的两个最高奖——费正清奖和列文森奖获得者周锡瑞代表作)

(著名汉学家史景迁 柯文 罗威廉 裴宜理联合推荐) (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章开沅倾情作序并推荐)

(从晚清到民国、再到共和国,时代洪流中的家族命运沉浮) 《叶》主要讲述了中国百年历史中一个家庭的变迁,从晚清到“文革”结束,把整个国家史诗般的记述活灵活现地展示了出来。叶家人的生活显示了决定现代中国的重大事件的人性化的一面:19世纪大规模的破坏性叛乱,共和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二战时期日本的侵略,以及文化大革命中的浩劫。

安庆叶家的缘起,最早可以追溯到元朝末年的钱塘教谕叶盛二,这就决定其后代多数走的是“学而优而仕”的传统道路。第四世叶华高中进士,此乃安庆叶氏成为显赫世家的起点。早期的文字记载很少,作者主要是借助于后世的追忆与传说,着重介绍了谱牒的纂辑与祠堂的修建,从总体上描述了古老宗法社会的根基。

安庆叶家比较完整的历史,似乎是从1802 年县衙以西叶家老宅一个婴儿的诞生开始,他的名字是坤厚。他和他的儿子伯英在道、咸年间的国内战乱中,如同曾国藩、李鸿章一样组织地方团练,为扶持风雨飘摇的大清王朝立下汗马功劳。虽然未能擢升为封疆大吏,但毕竟已从道台攀登到省一级政府中的藩臬要职。父子二人都在大清河的水利工程中有所建树,并且顺应同光新政的潮流在政府部门工作中有所革新。他们不仅为安徽叶家奠定了更为辉煌而又坚实的基础,而且还成为以后北迁天津的后世子孙心目中的创业先驱。

《下乡养儿》

作者: 冯丽丽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出版年: 2014-5

页数: 320

定价: 36.00元

内容简介:下乡养儿是一本我们从来没见过也无法归类的亲子书。在此之前,我们看到的个案都以成功者的面目出现。书里的孩子都是成功的,都上了哈佛耶鲁或北大清华;家长在书里也是成功的,拥有强大的内心、生活的智慧。

然而,《下乡育儿》里的角色却是软弱无力的。一对有社交障碍的夫妻,带着一个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孩子连续换了几个小学都无法适应,结果辍学在家一年,最后变得连睡觉都害怕,因为总是噩梦连连,一家人晨昏颠倒,以至于很久都没见过太阳。书中的父母看上去懦弱无能,没有单位,从事的工作是出版业的兼职校对……作者不加隐讳地记录了一家人的焦虑、无能、怯懦与缺陷,记录了小家庭和外面世界的冲突、矛盾、妥协与算计。这种对自己的诚实,是很少见的。

后来,因为作者的一位搞教育工作的朋友乔老师的建议,一家三口选择了下乡养儿。这不是我们熟悉的选择,但它却营造了一种陌生的语境。天天在乡下,普通儿童该做的事情——学习读书,有明确目的的游戏,一样都没有。天天做的,是买菜、做饭、洗衣、放羊这些我们成年人都不情愿为之的事情。这些事情,在都市父母的眼中,肯定觉得作者夫妇是要毁了这个孩子。然而一年的乡下生活改变了天天,也改变了作者夫妇,一家三口都长大了、正常了。

作者冯丽丽的文字像摄像机一样忠实记录着乡村生活的点点滴滴,以及孩子天天的细微变化。作者在书中没有推销观点,没有抱怨批评,虽然她有非常浓郁的情感,却一直控制着不去表达,不去说破。作者冷静、克制、琐细的笔法,很像那种昂贵的光学镜头,捕捉到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细节。而那样的细节,正是令成人世界的我们思绪万千、心灵震颤的部分。

书中的乔老师给读者的印象最为深刻。有人感慨自己生活中怎么遇不见这样的好人,有人设想假如天天的父母没有遇见乔老师,孩子的状态还能否好转……也许,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并不缺少乔老师这样的人,甚至每个人都有成为乔老师的可能。天天的父母有幸遇见乔老师,是因为他们有幸没有像许多其他成年人那样自以为是、故步自封,他们能听得进去别人的话,能认真检讨自己,能有不依常规付诸行动的勇

气。

现有的林林总总的育儿类图书为我们提供了种种解决之道、成功之钥,而本书作者一家三口,却为我们提供了生活的另一种可能。它别开生面地向我们展示了日常经验之外的情与景,痛与爱。

《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

作者: [美]谢利·卡根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原作名: Death Open Yale Courses

译者: 贝小戎

出版年: 2014-5-10

页数: 360

定价: 48.00元

内容简介:

有件事是确定无疑的:最终我们都会死亡。

但我们真的相信自己会死吗?

人是否有不朽的灵魂?

死亡是生命的真正终结吗?

如果死后不再存在,死亡就是全然的坏事吗?

永生是值得期待的吗?

在某些情况下放弃生命是否可能合理并符合道德? 对死亡的恐惧是明智的吗?

如何面对“终有一死”这个无法违背的事实?

死亡意识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

……

《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一书源于最受欢迎的国际名校公开课之一《哲学:死亡》。在这本通俗易懂的哲学著作中,谢利·卡根教授挑战了对于死亡,许多我们习以为常或未经深思的观点,邀请读者系统反思死亡的哲学之谜,以更清晰的概念探讨死亡的意义为何,从形而上学到价值观,认真、理性地思考生命和死亡的真相。有了对死亡的深刻意识,才会有对生命价值的深刻了解。蒙田说:“探讨哲学就是学习死亡。”

“由于对死亡的认识所带来的反省,致使人类获得形而上学的见解,并由此得到一种慰藉。所有宗教和哲学体系,主要即为针对这种目的而发,以帮助人们培养反省的理性,作为对死亡观念的解毒剂。”叔本华对死亡哲学的阐述,对本书来说至为贴切。死亡虽是我们每个人的宿命,但看待死亡的视角,却可以让人们获得拯救。

【编辑推荐】

★ 最受欢迎的国际名校三大公开课之一,总点击量超过数亿

次。

★ 最像顽童的耶鲁大学教授谢利·卡根,穿着牛仔裤、帆布鞋,盘腿坐在讲台上和大家侃侃而谈的形象深入人心,成为国内年轻人追捧的“明星教授”。

★ 死亡是“生的局限性”,是生命的参照物,唯有了解死亡,生命的可贵才能彰显。直面死亡、思考死亡,就是思考人生。 死亡是我们最重要的课题,因为所有的生命都指向终点,我们每一天都离终点更近一些,这是在所有形式的生命体中,最为确定无疑的事。

但死亡又不是个令人愉快的话题,我们会试着把它抛诸脑后。有多少次我们会停下来想一想,我们不过在这个世界上短暂停留,离去后就不再复返?我们惯常把自己置于“不死的幻象”中,或用一些未经深思的观点来作为慰藉或者避风港。 作为最受欢迎的国际名校三大公开课之一,谢利·卡根教授的《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就是一个挑战,挑战习以为常的观点,挑战像鸵鸟一样把头埋在沙子里、对死亡视而不见的习性,挑战看似有道理实则未经论证的逻辑,挑战思考上的舒适区,邀请我们系统而理性地思考死亡和生命的真相。 理性的死亡意识能带来积极的生命意识和人生态度。作为哲学史上第一位医治“死亡创伤”的人,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提出,要在死亡未到来时好好地活,当死亡到来时好好地死:要习惯于相信死亡是一件和我们毫不相干的事,因为一切善

恶吉凶都在感觉中,而死亡不过是感觉的丧失。因为这个缘故,正确地认识到死亡与我们无干,便使我们对于人生有死这件事愉快起来,这种认识并不是给人生增加上无尽的时间,而是把我们从对于不死的渴望中解放了出来。一个人如果正确地了解到终止生存并没有什么可怕,对于他而言,活着也就没有什么可怕的。

《戊戌变法的另面》

作者: 茅海建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副标题: “张之洞档案”阅读笔记

出版年: 2014-3

页数: 572

定价: 68.00元

内容简介:(戊戌变法史研究大家茅海建力作戊戌变法真像康、梁所说的那样吗?“张之洞档案”透露的政治秘闻……) 戊戌变法的主要推动者康有为、梁启超,政变后避往海外,完成一系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著述,也成为后来研究戊戌变法的重要史料。毫无疑问,康、梁是当事人,他们的著述自然

有着很高的价值,但他们著述的目的,不是为了探讨历史的真相,而是其政治斗争的需要,故在其著述中有着诸多作伪。康、梁作为政治活动家,此类行动自有其合理性,但给今日历史学家留下了疑难,若信之,必有误,若不信,又从何处去找戊戌变法的可靠史料?本书作者茅海建从新近披露的张之洞档案中试图还原戊戌变法的另面。

编辑推荐:

1. 作为晚清史研究大家,茅海建先生从张之洞档案中发现了戊戌变法的另一面,告诉你一个前所未知的康、梁。

2. 本书资料翔实,考据精深。

3. 本书中的很多细节引人入神、故事性强:比如六君子被捕,张之洞为何独独营救杨锐一人?张之洞为何给青年梁启超开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薪?

封疆大吏如何搜集京城及重要口岸的政治情报?

同情变法的地方实力派为何不支持康、梁?

地方官员怎样维护京城人脉关系?

六君子被捕,张之洞为何独独营救杨锐一人?

从朋友到敌人,张之洞心目中的黄遵宪

张之洞为何给青年梁启超开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薪? 书生议政参政为何总是结局凄惨?

老官僚如何不露痕迹地算计官场新秀?

《惜别》

作者: 止庵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14-8

页数: 324

定价: 45.00元

内容简介: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念念追忆,惜别在远道

《惜别》是止庵在母亲故世三年后,经历涓滴沉淀,凝练而成的生死体悟。

全书共有六部分,以母亲的离去为起点,片断式地向回追溯。母亲生前的日记和书信,与作者的回忆和思考两相交替,形成两种对立却彼此依存的书写状态。母亲留下的手泽,充满 亲人相处时的温暖细节:最常做的那道红菜汤,与“我”一起看过的电影,病重时吃下的那枚小布丁……这些事情平凡微小,却感人至深,是生之存在的切实印记。

由此,止庵在众多生死论说中上下求索,呈现出从死看生的独特角度:死是一个人的终局,令故去者成为一种“曾经存在”;死也是众人的终局,令所有生者成为中途正在逝去的“在死者”。作如是观,我们可以获得另外一种眼光,由他及己,

重新思索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生死大问。

一向喜欢止庵的文字,他能够用节制的方式写出汹涌的情感。这是一个人的“惜别”,却会唤起每一个人的“惜别”,这是人生绕不过去的刻骨铭心的经历。——扬之水

这是我近来很期待的书。我没写过专门的书谈父母,止庵写了。读这本书时,天正在下雨,我读着,就像在别人的大黑伞下避了雨。——史航

书里面“母亲”的文字与止庵的文字已经融为一体,读来仿佛一起重走一遍,从此岸走到彼岸,又仿佛从彼岸走回此岸。虽有艰难,却没有恐惧,虽有哀思,却坦然沉静。——陈希米

《文雅的疯狂》

作者: [美] 尼古拉斯·A.巴斯贝恩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 藏书家、书痴以及对书的永恒之爱

原作名: A Gentle Madness : Bibliophiles, Bibliomanes, and the Eternal Passion for Books

译者: 陈焱

出版年: 2014-9

页数: 588

定价: 69.00

内容简介 :

《华尔街日报》盛赞“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书话经典” 《纽约时报》年度好书

唯一入选美国国家图书奖最终名单的西方书话巅峰之作 出版20年畅销不衰

西方书话权威、殿堂级大师巴斯贝恩代表作

全景描摹古今藏书家群像 向世间爱书人致敬!

《文雅的疯狂》是西方书话权威、殿堂级大师巴斯贝恩的代表作,也是20世纪西方书话的不朽经典,不仅内容宏博,横跨古今,而且篇幅浩大,格局恢弘。它讲述了2500年来,100多位藏书雅痞,对书籍这一个世间最文雅精贵前赴后继的执意追逐,惊心动魄的珍本拍卖,叹为观止的奇闻怪谈,缠绵隽永的书情人事……书中到处都是形形色色、奇奇怪怪,却又万般吸引人的书痴狂人,且一个赛过一个。激情与沧桑同行,文雅与疯狂共舞,只因人类对书籍永恒的爱恋。 外媒评论

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书话经典!

——《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

如果全美只推举一个书痴,则非巴斯贝恩莫属!

——《洛杉矶时报》(Los Angeles Times)

对于任何一个对书籍有着严肃兴趣,或是对藏书的疯狂本性有所好奇的人来说,《文雅的疯狂》都是必读之书!

——《纽约时报图书评论》(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文雅的疯狂》里到处都是形形色色、奇奇怪怪,却又万般吸引人的书痴狂人,一个赛过一个!

—— 《华盛顿邮报图书世界》(The Washington Post Book World)

《文雅的疯狂》中数量惊人的藏书故事涉及不法交易和恶性竞争,证明即使在数字化时代,书籍依然激发着人类从崇拜到贪婪的浓烈情感。

——书单(Booklist)

一部气势恢弘,全面完整,精彩绝伦的藏书史与藏书家列传。 ——《费城问询者报》(The Philadelphia Inquirer) 《我从新疆来》

者: 库尔班江·赛买提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 2014-10-16

页数: 375

定价: 58.00

内容简介:

看,是这本书最重要的要义。

一位新疆维吾尔族摄影师,探访一百位普通新疆人,用影像和他们的自白呈现一个真实新疆。

1.他们看这本书

白岩松:看新闻时,新疆有时很远很陌生;看这本书时,新疆却很近很熟悉!这些图片与文字里,没有别人,只有我们自己。这些故事会改变什么,我不清楚,但这些故事出现在我们面前,本身就是改变!

陈坤:《我从新疆来》的每张图片都是一部电影!

陈晓卿:库尔班江是我的同事,我们一起工作多年。作为一名业务出众的摄影师,小库敏锐、勤奋、和善,深受大家喜欢;作为一名维吾尔族青年,他对这些年新疆发生的种种变化一直有自己独特而深刻的认识。这本《我从新疆来》就是他沉淀很久之后的表达,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纪录片。

成龙:《我从新疆来》这本书用心和照片记录了100个故事,记录了友爱与和平。

崔永元:这是用镜头记录的100个来自新疆的普通人和100种真实朴素、各有性格的生活方式。我相信真实的力量可以超越一切熟悉与陌生。

丁磊:库尔班江对新疆人的拍摄在当下的中国弥足珍贵,也

很好地体现了网易所推崇的求真相、近人心的态度。态度在每个人的身上。

窦文涛:库尔班江的故事也走进了《锵锵三人行》。

杨锦麟:库尔班江用镜头和文字,努力向人们介绍客观、真实的新疆,以及在内地工作、学习、生活的新疆人,用心良苦。只有用爱的视角、爱的心态,我们才能真正走进新疆,走进新疆各族人民的心里。

2.媒体看这本书

《南方人物周刊》主编徐列:《我从新疆来》聚焦了当下新疆人的生存状态和心路历程,即使在读图时代,人性的力量依然葆有打动人心的魅力。

《人物》主编张悦:任何试图走近新疆人的外乡人总会遇到语言所指和能指上的困扰,看过《我从新疆来》后我很感叹,也许只有像库尔班江这样娴熟游走在维汉两端,并胸怀人类普世价值的有识有情之人,才能避开此困扰,并为我们呈现此中端的。

《凤凰周刊》主编周宇:2014年年初,库尔班江向我们讲述他的故事时,《我从新疆来》还只是一个idea。没想到短短半年之内,他就完成了对百余位新疆人的采访与拍摄。就像他自己常说的:越努力越幸运,越勇敢越能改变。

3.编辑看这本书

库尔班江•赛买提是一个来自新疆的维吾尔族小伙儿,他不止

是一个经验丰富的纪录片摄像,也是一个跳出地域、民族限制,客观看待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的思考者。《我从新疆来》的整个拍摄记录过程中有很多曲折,他仍然坚定,举起手中的相机,用微笑面对社会。他将真实存在的新疆和生活着的新疆人展现给所有人,帮助我们站在新疆的角度,看看另一个视野里的中国。

4.你怎么看?

《天空的另一半》

作者: [美] 尼可拉斯·D.克里斯多夫 / [美]雪莉·邓恩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 普利策新闻奖得主讲述女性的绝望与希望 原作名: HALF THE SKY

译者: 吴茵茵

出版年: 2014-5

页数: 288

定价: 39.80元

内容简介:

一本对我们时代的基本道德问题投以坚定注视的书。一次意

想不到的振奋的阅读。

——《追风筝的人》作者 卡勒德·胡赛尼

一旦你拿起这本书,你会放不下的。

——著名演员 安吉丽娜•朱莉

每一个地球公民的必读书。

——比尔·盖茨

虽然书中的故事,大多没有发生在中国,但是这些女性所面对的问题,在中国同样存在着,区别只在于程度以及面对问题的女性人数在人口中所占的比例高低。如果性别间的不平等持续存在,世界注定不会和谐。而平等,需要个人的争取,需要旁人的觉醒和帮助。

——著名记者、主持人 闾丘露薇

极其重要……这是一本令人心碎的,电击般阅读体验和让人难以忘记的书。

——《出版人周刊》

这不是布道般的故事,这些令人振奋的故事将这个巨大的问题呈现在分散的读者面前,引起共同关注。转瞬间,这些可怕的问题似乎开始有解决的转机。并且,本书不仅是受害人的编列,它涵盖广泛,有阅读的趣味,将我们的视线引向一个极大的人道主义课题。我确实认为这是我所阅读过的最重要的书籍之一。

——《华盛顿邮报》

这本奇妙的书里以清醒的观察力对可怕暴行进行谴责,罗列出许多吸人眼球的实证材料。数以万计、一无所有又勇敢的女性形象在这本书中站立起来了。

——《纽约时报》

今年最重要的书。《天空的另一半》这本书可以改变历史进程。

——《赫芬顿邮报》

任何对于本书的评论都应该用这五个字开头:该书很重要! ——《新海峡邮报》

“过去50年来,在世界范围内遭到杀害的女孩,比整个20世纪死于所有战争的男性还要多。仅仅因为她们的性别。” 在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尼可拉斯·D.克里斯多夫和雪莉·邓恩夫妇这对有丰富联合报道经验的记者伉俪的带领下,我们在本书中去亚非拉国家做了一次长途冒险旅行。在那里,我们看到性别歧视、性暴力、厌女价值观、家庭暴力、处女情结等现象,让女性犹如仍置身在18、19世纪的炼狱。我们也看到那里的女性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争,以及如何一点小小的帮助就能改变她们的命运。

通过这些故事,作者向我们展示了女性的生存困境,整个世界对此困境的态度,以及女性身上自我觉醒的力量。她们将绝望化为希望,勇敢争取生命尊严。

本书以人物故事为线索,佐以大量的数据,没有局限于对女

性遭遇的报道,还展示了社会、经济、文化、心理等多维度的思考。同时,本书也为那些想为世界尽一份力的人们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参考。

震撼的叙述,翔实的记录,悲伤与希望交织的生命万象。或许你已经衣食无忧,却不能不关注另一个世界的艰困,那个世界离我们并不遥远。

《图说中国绘画史》

作者: [美] 高居翰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原作名: Chinese Painting: A Pictorial History

译者: 李渝

出版年: 2014-4

页数: 254

定价: 88.00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是1958年由瑞士人史基拉策划的一套亚洲艺术丛书之一,以编入他当时已获盛名的欧洲艺术丛书。经喜龙仁推荐,当时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高居翰获得了写作本书的机会,完成一部精简、创新、又具可读性的艺术通史。

高居翰的这部中国绘画通史著作,图文并貌,以一个外国人的眼 光,来欣赏中国名画,由100幅作品串起对画史的解说,是雅俗共赏的艺术读物。

自1960年首度出版英文、法文、德文版以来,它一直是西方最受欢迎的简明《中国绘画史》,不断再版。作者融合了西方汉学及艺术史的方法,以各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讨论和分析了中国绘画史的衔接与转变,也尝试将中国绘画的意向和含义与思想史、社会史、经济史的种种因素联系起来,向广大读者清晰介绍了他以及诸多行家集体努力而达到的对中国绘画的看法。此外,书中也精选了美国、日本、台北故宫的大量名作,并对它们进行了细致解读。以实在的例子、具体的描述、渐进的叙述、专业的视角,带领观众一同进入历史的轨迹。

高居翰写作的特点是直接从对画面的观看和体验入手,带领读者进入绘画史的理解,而不是套用文字记载的生平、风格等等来进行概念性的描述,这在三联已出版的几种学术专著中已经得到很好的体现。而这本书原本就是为西语世界的普通读者所写,比为专业读者所写的研究性著作更普及,对画面的分析也就更细腻。

《她们知道我来过》

作者: 张大诺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副标题: 中国首部高危老人深度关怀笔记

出版年: 2014-4-1

页数: 235

定价: 29.00元

内容简介 · · · · · ·

这些高龄老人,是世上的宝贝。因为她们就是我们自己,她们就是在替我们生活,让我们看到活生生的自己的将来。如果我们能够找到让她们幸福的方法,以后就会有人以这些方法让我们获得幸福。

本书作者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关怀近百位八十岁以上的老奶奶,他发现:高龄奶奶的精神世界异常丰富;她们的烦恼与痛苦非常复杂;她们身上的人性温情与生命力量让人震撼。

《天国之秋》

作者: [美] 裴士锋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原作名: Autumn in the Heavenly Kingdom: China, the West,

and the Epic Story of the Taiping Civil War

译者: 黄中宪 / 谭伯牛(校)

出版年: 2014-9

页数: 580

定价: 69.00

内容简介 · · · · · ·

2012年坎迪尔(Cundill Prize)历史奖大奖(世界奖金最高的历史著作奖)

裴士锋生动重现了……十九世纪中叶的太平天国战争。这场战争所夺走的人命之多,在人类史上名列前茅。它的深远影响,在当今中国仍未消失。《天国之秋》是由第一流历史学家和杰出作家完成的引人入胜之 作。

——基辛格(Henry A. Kissinger) 《论中国》《大外交》等书作者

精心琢磨的历史铺陈,是极出色的典范。从一八五〇年代初期打至一八六四年的这场中国内战,可能是人类史上死伤最惨烈的内战;裴士锋以生动翔实的手法,呈现中国的统治者及其数千万子民的命运如何受到英国外交与商业利益的摆布,如何受到太平天国本身的非正统宗教和政治理念影响。一个悲惨且撼动人心的故事。

——史景迁(Jonathan Spence) 《追寻现代中国》《大汗之国》等书作者

《是什么带来力量》

作者: 卢安克

出版社: 中国致公出版社

副标题: 乡村儿童的教育

出版年: 2014-1-1

页数: 256

定价: 36.00

内容简介 · · · · · ·

乡村留守儿童最缺少的不是钱,不是被接到一个发达但陌生的世界,而是缺少一个属于自己的、像一个熟悉的家一样的地方。他们更缺少的是一个长久、稳定、只属于自己或自己班级的、比哥哥更有权威的大人在身边。这个权威需要给他们一个能用上自己的感受的机会,要能让他们与权威共同创建自己的环境和文化。他们需要的是根据真实感受,而不是根据胡乱发挥的想象而来的创作。这本书想介绍的就是在这方面的一些经历和观察。¬——卢安克

《数据之巅》

作者: 涂子沛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副标题: 大数据革命,历史、现实与未来

出版年: 2014-5-1

页数: 368

定价: 65.00

内容简介 · · · · · ·

《数据之巅:大数据革命,历史、现实与未来》从美国建国之基讲起,通过阐述初数时代、内战时代、镀金时代、进步时代、抽样时代、大数据时代的特征,系统梳理了美国数据文化的形成,阐述了其数据治国之道,论述了中国数据文化的薄弱之处,展望了未来数据世界的远景。

“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推崇知识和理性,用数据创新”,作者不仅意在传承黄仁宇“数目字”管理的薪火,还试图把数据这个科技符号在中国转变为文化符号,形成一种文化话语体系。大数据正在撬动中国的制度创新、科技创新。

《奇石》

作者: [美] 彼得·海斯勒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副标题: 来自东西方的报道

原作名: Strange Stones : Dispatches from East and West 译者: 李雪顺

出版年: 2014-3

页数: 484

定价: 40.00

内容简介 · · · · · ·

如果你不认识何伟,就请从这本《奇石》开始。

如果你已经读过《江城》、《寻路中国》,甚至是《甲骨文》,那么,更不应该错过何伟的这颗“奇石”。

一个作家的笔,要如何赶上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 从2000到2012,3个国家,12个家,24个故事。 终于,在何伟的笔下,你不仅能读到奇形怪状的中国。 徒步长城,甲骨冰冷。从江城到新城,当年的艾米莉,已然成了大姑娘。

美国的西部,日本的黑道,尼泊尔的和平队,埃及的清真寺。 十二年来,何伟用心记录的,不止是中国。

《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

作者: 张新颖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4-6

页数: 355

定价: 59.00

内容简介 · · · · · ·

沈从文,生于1902年,逝于1988年。

“如果他在世,肯定是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最有力的候选人。”不少人喜欢这样的说法,以此来加重对沈从文的崇仰和表达遗憾。《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认为,这固然是个很大的遗憾,不过实在说来,获奖与否并没有多么重要。重要的是,对沈从文的认识,能走到多远多深。1988年,远未到盖棺定论的时候。“重新发现”沈从文的工作仍将继续……

从1948年始,沈从文在时代大转折关口的精神危机和从崩溃中的恢复,成为他后半生重新安身立命、成就另一番事业的起点。《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这部著作由此起笔,沿着他生命的坎坷历程,翔实叙述他的社会遭遇、个人选择和内心生活,叙述他为始终不肯放弃的物质文化史和杂

文物研究而做的超常努力和付出。

《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这部传记,特别着力于呈现沈从文后半生漫长而未曾间断的精神活动。在时代的剧烈变动中,这种连续、细密、复杂的个人精神活动,清晰见证了一个弱小个人的全力挣扎,一个平凡生命以柔弱的方式显现的强大勇气和信心,一个“有情”的知识者对历史文化长河的深沉而庄严的爱——一如他爱家乡的那条长河,曾经不知疲倦地抒写那条河的故事,他的后半生甘受屈辱和艰难,不知疲倦地抒写历史文化长河的故事。

《甲午海战》

作者: 陈悦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 2014-6

页数: 580

定价: 68.00

内容简介 · · · · · ·

内容介绍:

一场战争惊醒千年大梦,一部历史引发百年反思。120年前的甲午海战,是中国命运的转折点,一战之耻,铭记百年。

从沉睡中惊醒的中国,从此走向全新的强国之路。在甲午海战120年之后,甲午战争史研究专家陈悦权威解读甲午海战全过程,带我们正视失败中的耻辱与勇气。

陈悦在本书中以海军史的研究为基础,通过大量独家资料档案,揭秘清朝海军在这场惨烈海战中的技术战术状况,以大量详细细节和数据,还原战争中中日双方的实际军事力量对比以及战术运用情况,深刻揭示了120年前北洋水师惨败的真相和奋力一搏的无畏勇气。作者赴日本搜集了众多第一手史料,包括震撼的老地图、老照片、战舰解析图等,以众多细节还原历史,澄清事实。当我们重温历史,昔日的衰败和没落,必定是今日重建和振兴的起点。

《皮囊》

作者: 蔡崇达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14-12-9

页数: 280

定价: 39.80元

内容简介 · · · · · ·

一部有着小说阅读质感的散文集,也是一本“认心又认人”的

书。

作者蔡崇达,本着对故乡亲人的情感,用一种客观、细致、冷静的方式,讲述了一系列刻在骨肉间故事。一个福建渔业小镇上的风土人情和时代变迁,在这些温情而又残酷的故事中一一体现。用《皮囊》这个具有指向本质意味的书名,来 表达作者对父母、家乡的缅怀,对朋友命运的关切,同时也回答那些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

书中收录有《皮囊》《母亲的房子》《残疾》《重症病房里的圣诞节》《我的神明朋友》《张美丽》《阿小和阿小》《天才文展》《厚朴》《海是藏不住的》《愿每个城市都不被阉割》《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回家》《火车伊要开往叨位》等14篇作品。

其中《皮囊》一文中的阿太,一位99岁的老太太,没文化,是个神婆。她却教给作者具有启示力量的生活态度:“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母亲的房子》里,母亲想要建一座房子,一座四楼的房子,因为“这附近没有人建到四楼,我们建到了,就真的站起来了”。为了房子,她做苦工,捡菜叶,拒绝所有人的同情,哪怕明知这座房子不久后会被拆毁,只是为了“这一辈子,都有家可归”。

而《残疾》里的父亲,他离家、归来,他病了,他挣扎着,全力争取尊严,然后失败,退生为孩童,最后离去。父亲被

照亮了。被怀着厌弃、爱、不忍和怜惜和挂念,艰难地照亮。就在这个过程中,作者长大成人。自70后起,在文学书写中,父亲形象就失踪了。而蔡崇达的书里,这个形象重新出现了。

这部特别的“新人新作”,由韩寒监制,上市之初即广受好评。莫言、白岩松、阿来、阎连科等评价为当下写作中的一个惊喜。或许《皮囊》真是新生的"非虚构"写作林地里,兀自展现的一片完全与众不同、可读可思、独具样貌的林木。

《故宫藏美》

作者: 朱家溍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出版年: 2014-2

页数: 289

定价: 49.00元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为朱家溍谈古代艺术的学术随笔集,共分古代书画、古代工艺美术、清宫戏曲三个部分。 朱家溍作为文史大家,故宫文物鉴定大家,又生长在一个文物收藏的世家,他一生寓目过大批国宝级文物,他凭借自己这一得天独厚的经历以及渊博的文物学养,谈古代书画的流派风格演变和收传次序,谈古代文物的真赝辨识,谈古代戏曲的开端和传承。是一部关于古代艺术鉴赏的权威之作。

《光辉岁月》

作者: 陈国平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副标题: 美国民权英雄心灵史

出版年: 2014-7-1

页数: 390

定价: 45.00元

内容简介 · · · · · · 自美国建国之日起就已留下的种族伤口,是怎么愈合的?不同种族之间纷争冲突的引信,又是如何拔除的?跨越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民权运动,是一场壮怀激烈的公民行动,不仅要求解种族歧视和种族不平等的社会问题,也在拷问美国能否成为一个更正义的国家。

引领这场行动的英雄们登上历史舞 台,绝非凭空显现的神迹。为什么一个倔强的女裁缝,能够感召五万同胞拒乘公交巴士?为什么一个年轻的牧师,能够鼓动追随者―把监狱填满‖?为什么一个街头怒汉能够感动整个国家?为什么一个律师能够掀起体制革命?为什么一个坐牢超过三十次的学生会被选入联邦国会?其实,他们拥有的巨大行动能量,一直深蕴于美国普通民众之中;其道德勇气,则源自内心力量。直至今天,世人仍难以忘怀英雄们的行迹与心路故事,并继续从中汲取力量——这也是本书的主题。 本书讲述的故事足以说明,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自由从来都是争取来的,无分东西。——刘军宁 这本书是评传体,素材取舍之间,思想脉络隐然。五个人物成长背景不同、性格各异,思路并不一致甚至对立,却因同样的理想和目标,互相影响,互相补充,共同创造了历史!——鄢烈山 建国时还是奴隶,半个多世纪前还没有投票权且被种族政策隔离的美国黑人,怎么会突然走出了一位黑人总统?奥巴马通向白宫的路是如何铺成的?陈国平先生娓娓道来的文字让我们身临其境,英雄心路触动我们的神经。——杨恒均

为什么在一个以宪政立国的国家,―人人平等‖提出一百多年后才基本实现权利的平等?陈国平的书表明了一个事实:人类历史上几乎所有的东西——大概除了天灾与暴政——都没什么能从天上掉下来,民权更是如此。——五岳散人

《到芬兰车站》

作者: [美] 埃德蒙·威尔逊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历史写作及行动研究

原作名: To the Finland Station: A Study in the Writing and Acting of History

译者: 刘森尧

出版年: 2014-2

页数: 492

定价: 49.80元

内容简介 · · · · · · 意大利边城那不勒斯,穷学者维柯,正伏案撰写一部引发史学新思维的巨著;革命之都巴黎,密谋颠覆拿破仑皇朝的革命家巴贝夫,慷慨陈词临刑前的自白;伦敦,流亡者的新故乡,革命传单与当票陪伴着马克思,走完人生最后一程;圣彼得堡红旗挥舞,列宁与托洛茨基口号高亢,宣告罗曼诺夫王朝的覆亡……跨越两百年的时空场景,在威尔逊的笔下一幕幕铺陈,巨细靡遗。 不论是哲学家的桌案、死囚的斗室,西伯利亚大草原、巷战方酣的街道,庄园深院里的忧郁、贫民窟恶臭中的喘息,透过埃德蒙•威尔逊如临现场的描绘,仿佛就在我们眼前重现。 而书中轮番上场的演员们,有人燕尾风流,有人热血沸腾,有人苦苦挣扎,有人风采华丽,有人恶毒如鬼,有人气概英雄,细细数来:马克思、恩格斯、巴贝夫、米什莱、蒲鲁东、巴枯宁、圣西门、傅立叶、欧文、拉萨尔、列宁、托洛茨基……个个叱咤风云。乍看之下,他们仿佛神人,可崇拜而不可理解;但在本书丰富材料的显像下,我们终能见到这些历史演员的真面目。

这一切的风云际会、动荡起伏,都来自浪漫主义的革命大梦——一个以自己的手掌握自己人生的梦,一个志同道合共铸命运的梦,梦想着创造一个全新的社会,一个以自由和平等为基础的共同体。在其中,不论男女,都可以自由展现自我、彼此相爱,达到人类未曾有过的境界…… 《到芬兰车站》,一部极具创意的历史著作,让我们得以亲见人类曾有过的梦想与愿景。阅读本书,或许可以教导我们如何继续怀抱这些梦想,甚至让这些愿景成真。这本书,可以让我们学着创造自己的未来。

——马歇尔•伯曼,《纽约时报书评》

他(威尔逊)是约翰逊、圣勃夫、别林斯基、马修•阿诺德传统的最后一位重要评论家。他的目标和实践是为了在一个更大的社会框架中考察文学作品——这个框架包含着对作者人格、目标、社会和个人根源,周围道德、知识和政治环境,以及作者眼界的性质等方面的专注、犀利、直截了当、发人深思的观点——也是为了将作者、作品及其复杂的背景呈现为一个错综的整体。……对他来说,艺术散发着光芒,但不仅是通过它自身的光线。

——以赛亚•伯林,《埃德蒙•威尔逊在牛津》

他谙熟学界所有的新进理论,也老练地使用这些理论,但绝不囿于某一理论,一根筋地拿它包打天下。我们见惯了那些冬烘的批评家,将术语搬来搬去,问题却岿然不动。威尔逊不然,他总是直奔问题的核心,从上下四方发动围剿,拷逼出作品与个人心灵史及时代精神的血脉相连,果断地予以定位与颁奖。在任何时候,他都脱略蹊径,直见性情,精辟,尖锐,甚至大胆到粗暴。 威尔逊拿手的批评性叙事,变化多端的演奏方式,在书中发挥无遗。他复述人物的文章和思想,加以概念辨析和批判,又不时征引逸闻与趣事,随处穿插细节和场景,节奏感控制得恰到好处:高潮来了,又掐断了,织入另一波起伏中。 《到芬兰车站》的魔力在于,威尔逊并不为他的历史命题所裹挟而滥情,他与笔下的人物在神光离合之间,时而投合其中,时而间离其外,对人物既同情又了解,从不藏起他批判的锋芒。雄浑,是的,但是冷峻。

——中文版导读者 江弱水

《古典风格》

作者: 查尔斯·罗森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海顿、莫扎特、贝多芬

原作名: The Classical Style

译者: 杨燕迪

出版年: 2014-8

页数: 620

定价: 138

内容简介 · · · · · ·

《古典风格: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一书是近五十年以来影响力最大、引用率最高的音乐论著——没有之一(至少在英语世界)。该书出版于1971年,翌年即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National Book Award],迄今仍是获得此项殊荣的唯一音乐书籍。

查尔斯•罗森的《古典风格: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分为八个部分。前两卷是对18世纪音乐语言和古典风格的概貌总览,为后面更为具体的作品分析和批评提供背景和前提。中间五卷,分别对古典风格最有代表性的体裁和作品进行鞭辟入里的点评和剖析——海顿的弦乐四重奏、交响曲、钢琴三重奏,莫扎特的协奏曲、弦乐五重奏、喜歌剧,贝多芬的代表性钢琴作品和他最突出的风格语言特征,以及古典时期的

其他音乐体裁如严肃歌剧和教堂音乐等。最后的―尾语‖点明古典风格原则在舒曼创作中的瓦解和在舒伯特作品中短暂的回光返照。 在《古典风格》行云流水般的论述中,作者基于对古典时期音乐语言整体运作体系的深刻理解,针对维也纳古典乐派三大师的代表性创作领域和公认杰作逐一进行分析、论说、评判、解释和说明。罗森要向读者和听者指明,这些杰作之所以产生的风格前提和语言机制是什么,这些杰作的卓越性和审美价值究竟何在。

《阿拉伯的劳伦斯》

作者: [美] 斯科特·安德森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副标题: 战争、谎言、帝国愚行与现代中东的形成

原作名: Lawrence in Arabia: War, Deceit, Imperial Folly 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Middle East

译者: 陆大鹏

出版年: 2014-9-1

页数: 672

定价: 72.00元

内容简介 · · · · · ·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德国的盟友土耳其趁机侵入阿拉伯半岛,而该地区的各个部族处于一盘散沙的状态,无力抵抗土耳其侵略军。英国军方派了―阿拉伯通‖陆军情报军官劳伦斯到那里进行活动。英国在阿拉伯半岛的意图是给阿拉伯人有限的枪支弹药,使其牵制土耳其的兵力,同时将阿拉伯各部族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劳伦斯基本上是按照这一战略采取行动的,但做法上非常讲究策略。他换上阿拉伯人的服装,尽量在生活上接近阿拉伯人,由于突击队屡建战功,威震中东,劳伦斯因此被誉称为―阿拉伯的劳伦斯‖。书中描写了劳伦斯以气魄发动的长途奔袭亚喀巴、大马士革土耳其守军的英勇事迹,以及他与阿拉伯枭雄费萨尔王子的友谊等诸多历史细节,突出剖析劳伦斯的丰富的内心世界,特别是他内心对于英帝国中东政策的反抗与挣扎。为了突出劳伦斯的空前也可能是绝后的壮举,作者还以并行线索叙述两位杰出的美国与德国情报人员的努力,实际上是一种对劳伦斯的衬托。 总之,这是一部出色的传记,传主充满

魅力,传记本身也文笔优美流畅,情节曲折,而不失真,它是了解一战东线史、英帝国外交政策、中东现代史的钥匙。

《大象的退却》

作者: [英]伊懋可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 一部中国环境史

原作名: The Retreat of the Elephants: An Environmental History of China

译者: 梅雪芹 / 毛利霞 / 王玉山

出版年: 2014-12-1

页数: 640

定价: 68.00元

内容简介 · · · · · · 伊懋可编著的《大象的退却:一部中国环境史》被誉为西方学者撰写中国环境史的奠基之作。分为模式、特例、观念三大部分,包括地理标识和时间标记、人类与大象间的三千年搏斗、森林滥伐概览、森林滥伐的地区与树种、战争与短期效益的关联、水与水利系统维持的代价、从物阜到民丰的嘉兴的故事、汉人在贵州苗族家园的拓殖、遵化人长寿之谜、大自然的启示、科学与万物生灵、帝国信条与个人观点等12章。

《21世纪资本论》

作者: [法] 托马斯·皮凯蒂(Thomas Piketty)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原作名: Le capital au XXIe siècle

译者: 巴曙松

出版年: 2014-9

页数: 740

定价: 98.00元

内容简介 · · · · · ·

《二十一世纪资本论》对自18世纪工业革命至今的财富分配数据进行分析,认为不加制约的资本主义导致了财富不平等的加剧,自由市场经济并不能完全解决财富分配不平等的问题。皮克迪建议通过民主制度制约资本主义,这样才能有效降低财富不平等现象。 皮克迪将世界经济分成两个基本要素:资本和劳动力,两者都被用于生产并分享产出的收益。资本与劳动力的区别在于,资本可买入、卖出、拥有,而且从理论上讲可无限累积,劳动力是个人能力的使用,可获得酬劳,但不能被别人所拥有。皮克迪认为,由于资本回报率总是倾向于高于经济增长率,所以贫富差距是资本主义固有现象。他由此预测,发达国家贫富差距将会继续扩大,建议征收全球性财富税。 皮克迪在中,对过去300年来的工资财富做了详尽探究,并列出有关多国的大量收入分配数据,旨在证明近几十年来,不平等现象已经扩大,很快会变得更加严重。在可以观察到的300来年左右的数据中,投资回报平均维持在每年4%–5%,而GDP平均每年增长1%–2%。5%的投资回报意味着每14年财富就能翻番,而2%的经济增长意味着财富翻番要35年。在一百年的时间里,有资本的人的财富翻了7番,是开始的128倍,而整体经济规模只会比100年前大8倍。虽然有资本和没有资本的人都变得更加富有,但是贫富差距变得非常大。

促进增长并不是皮克迪所关注的,他没把它视为经济事件,也不认为它能解决更广阔的分配公平问题。他认为经济是静态的零和游戏;如果一个群体的收入增加,另一个群体就会不可避免地变穷。他把结果的平等性视为最终目的和唯一原因。而以下备选却很少提及—例如,最大化社会总体财富,或是增强经济自由,亦或是寻找最有可能的机会平等,又或按约翰·罗尔斯(John Rawls)的观点,保证最贫困人群的福利得到最大化。

在书里提出了一系列简单的建议:征收15%的资本税(财富总额),把最高收入人群的所得税提到80%左右,强迫银行提高透明度,提高通货膨胀等等。但皮克迪也指出,他觉得这些措施是不太可能实现的,因为控制资本主义社会的精英可能宁可看到这个系统崩溃,也不会愿意让步。

《1944:腾冲之围》

作者: 余戈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 2014-5-1

页数: 848

定价: 96.00

内容简介 · · · · · ·

《1944:松山战役笔记》的后续之作。是一部关于我国抗日战争史上难得的取得全胜的攻坚战的微观战史。

全书以海峡两岸和日本、美国的各种战斗详报、地方史志、新闻通讯、战地电文、―三亲者‖回忆等材料为基础,相互参证,详加辨析,以逐日甚至逐小时的密度,生动描画出和平时代的人们无法想象的艰辛、繁难、曲折、残酷的战争图景,读者藉此可以了解―八年抗战‖短短四字中所包蕴的一切,重新理解―艰苦卓绝‖的血肉意义,明白无数前辈付出了怎样―轻易‖而伟大的牺牲,才为中国―搏得‖大国地位奠定基础。 推荐词: 滇西,只不过是中国抗日大战场的一小隅,但在作者显微镜般的史眼之下,竟展现出如此波澜壮阔、令人心惊的图景,直叹历史因书写而得―再造‖!中国历史,特别需要这样严谨精致的叙事作品,以忠勇将士之血肉铸就的战争史尤其需要与之相称的巨笔浓墨。作者余戈以后辈军人的庄重与虔诚,化刀剑为斧凿,镌刻并树立起了一座厚重的方尖碑,以此告慰历史、告慰民族、告慰牺牲者!佩甚!敬甚!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钱文忠

此书是余戈继《1944:松山战役笔记》之后,酝酿许久、孜孜以求,在他的滇西战役三部曲写作上的又一可喜―突围‖之作。其史学之意义在通过对当年真实氛围的追寻,唤醒我们已经麻木的知觉,换来更有价值的反思。余戈不惜以十年代价,弄清尘封的一个个微观细节所构成的残酷真相,以其心血为抗战史重写树立了标杆。当今浮躁时代,仅此意志,就须要我们向它致敬的了。

——《三联生活周刊》主编 朱伟


相关内容

  • 党员读书活动策划
    党员读书活动策划 一.活动简介 1.活动背景 精读一本好书,点亮一盏心灯:与经典同行,打好人生底色:与名著为伴,塑造美好心灵.随着读书节成为现代文明的形态之一,丰富多彩的读书节活动不仅能刺激人们积极阅读,而且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为积极开展我 ...
  • 共产党员应该做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带头人
    我生有涯 而知无涯 --共产党员应该做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带头人 不久前,习近平副主席在中央党校发表了"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重要讲话,系统地回答了为什么要读书,读什么书和怎样读书的重要问题,立意高远,言语真切 ...
  • 小学5.4五四青年节党团日活动方案
    主 题: 接过"五四"火炬 青春闪光 爱心飞扬 活动目的: 为了庆祝"五.四"青年节90周年,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光荣传统,结合我校中心工作及党支部活动,我们将在" ...
  • 读书活动案例
    经典照亮人生 书香伴我成长 三圣乡中心学校 刘北平 一.背景分析: 书,是一泓清澈的溪水,是一片充满生机的芳草地.书中所表达的真.善.美对于一个人人格的塑造.灵魂的净化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我无限相信书籍 ...
  • 大学生党员转正申请
    转正申请 敬爱的党组织: 我于×××年×月×日被批准成为一名预备党员,预备期即将期满.为了使党组织如期研究我的转正问题,现郑重向党组织递交转正申请,请党组织予以审查.自从被批准为预备党员以来,在学生党支部这个和谐务实.注重实际的集体中,我亲 ...
  • 湖南省优秀毕业生申请材料
    湖南省优秀毕业生申请书 尊敬的院系领导: 您好! 我是来自铁道工程系201X级铁工XX班的学生XX,男,汉族,XXX年元月出生,中共党员.在进入大学的三年里我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心态,时时以高标准要求自己的同时,妥善处理好学习和工作两者之间 ...
  • "社会尊师重教,教师回报社会"活动总结
    "社会尊师重教,教师回报社会"活动总结 为进一步弘扬教育工作者的时代精神,展现新时期教师的师德风采,全力营造尊重知识.支持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积极响应上级教育工会重要精神.我校统一思想,高度重视.认真研究活动的可操作性和 ...
  • 学生党支部党建特色
    173031班学生党支部党建特色 注:该班在2005年学校先进班集体创建活动中荣获校级党建先进班集体称号. 政法学院173031班学生党支部是2005年6月份成立的一个年轻的党支部.该党支部加强和巩固党支部建设的目标是: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慎 ...
  • 创先争优工作计划
    资源学院10级党支部2011年工作计划 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使支部的发展高效有序,根据学校党委的要求,结合本支部的具体情况,现制定工作计划如下 : 一.指导思想: 我支部将以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 ...
  • 抚州警方勘察钱明奇住所取证
    抚州警方勘察钱明奇住所取证 作者 早报记者 李云芳   发表于2011-05-28 04:15 江西抚州"5·26"爆炸案件死亡人数昨天增至3人. 钱明奇家一处卧室挂着的大照片上写着5个字:难忘上访路. 钱明奇家的一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