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汝芬序列一 - 范文中心

任汝芬序列一

01/26

任汝芬序列一.txt13母爱是迷惘时苦口婆心的规劝;母爱是远行时一声殷切的叮咛;母爱是孤苦无助时慈祥的微笑。第2章 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复习提示:

(1)从古至今的哲学都要回答世界的本质和状态是什么?这就是哲学史上的本体论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的本质和辩证发展规律的理论。本章讲述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本质的理论,下一章讲述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发展的理论。

(2)本章的世界本质论内容包括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实践观、意识观三大观点和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两大原理,也就是“三观两原理”。

(3)本章的教学目的要求:重点是学懂学会物质、运动、实践、意识四个概念及物质和意识、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主体和客体四对关系,包括概念的依据、含义、区别、联系及意义。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一)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意义

1.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物质观

(1)唯心主义坚持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错误观点,虽然也承认物质的存在,但又认为物质是意识的产物和表现,物质依赖于意识,没有意识也就没有物质。

(2)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包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正确观点,但前者把物质归结某种具体的实物,如水、火、气等,这是一种没有科学依据的猜测;后者把物质归结为近代自然科学发现的最小的不可再分的原子或基本粒子,这种观点虽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但却犯了把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的特殊概念混同于哲学的具有普遍性的物质范畴的形而上学错误,不仅经不起原子可以再分的自然科学发展的检验,而且也经不起“物质消灭了”的唯心主义观点的攻击。

2√2.恩格斯对物质概念的说明

恩格斯指出:“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当我们把各种有形地存在着的事物概括在物质这一概念下的时候,我们是把它们的质的差异撇开了。因此,物质本身和各种特定的、实存的物质不同,它不是感性地存在的东西。”

恩格斯的上述论述说明:

①“物质本身”或物质的概念的来源是我们对各种有形存在的物、事物也就是能感觉得到的东西的抽象;

②物质概念概括的是各种实存事物的共同属性;

③各种实存的物、事物是感性地存在着的东西,即我们可以感觉到的东西(客观存在),而物质作为概念是在人的头脑中、意识中存在。

3.列宁对物质的定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一个最重要最基本的范畴,列宁总结自然科学发展原子可分的新成果和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斗争的经验,在上述恩格斯说明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3√“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就是说作为哲学范畴的物质是指不依赖人们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客观实在性。

4√列宁对物质的科学定义说明:

(1)哲学的物质范畴是通过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来界定的,物质不是意识、不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体现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观点,体现了世界的本原、本质是物质的唯物主义一元论观点。列宁认为“物质和

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在这里,仅仅在承认什么是第一性和什么是第二性的这个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这种对立无疑是相对的。”这是因为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反映者同被反映者是相联系的,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毛泽东语)。

(2)物质定义的内涵是客观实在,那么具有客观实在属性的自然界、社会存在以及各种事物和现象都属于物质的范畴、具有物质的属性,如运动、时间、空间、规律、生产方式、实践活动及其结果等,体现了彻底的唯物主义观点。

(3)物质是可以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所认识的,体现了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意识的能动性和世界的可知论观点。

(4)恩格斯的说明和列宁的定义,都体现了物质和物质形态、哲学的物质范畴和其他科学的物质概念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总之,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贯彻和体现了彻底的唯物主义观点,进而说明它的重要意义。

5√4.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重要意义

(1)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批判了唯心主义的物质观和二元论的物质观;

(2)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先验论和不可知论;

(3)坚持了物质与物质形态、哲学的物质范畴与具体科学的物质概念的共性和个性的辩证法,克服以往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用个别、个性代替一般、共性的形而上学的缺陷。

(4)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反对了历史唯心主义观点。总之,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是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的物质观。

(二)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物质的存在形式:运动和时间、空间。物质是运动的,运动的物质只能在空间和时间之内才能运动。

1. 物质和运动

(1)运动的含义:“运动,被理解为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这最一般意义来说,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

对恩格斯上述所述的理解是:运动是指物质的存在形式和固有属性(根本属性),包括宇宙间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到复杂的思维活动。思维的变化是物质运动的产物和反映。

物质运动形式:从低级简单运动形式到高级复杂运动形式,可分为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和社会的五种基本形式,思维、意识的运动同物质运动形式具有同一性。

(2) 物质和运动密不可分,“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它们之间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离不开运动,因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不表现为一定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因为物质是运动的载体和承担者,精神的运动是人脑这种高度发展的物质的运动的表现,客观的物质运动的反映。

运动和物质本身一样,是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

在这个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脱离了物质谈运动;形而上学的错误在于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脱离了运动谈物质,或把运动归结为只有机械运动一种形式。

2. 运动和静止

(1)静止的含义: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一是指一事物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没有发生某

种特定的运动;二是指事物处于量变阶段而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

(2)承认静止的意义:运动从静止中找到量度;理解物质的多样性;区别事物,对事物进行确定的分析。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及其意义:对立统一关系、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整体和局部的关系、相互渗透的关系。①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静止是局部的、暂时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②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不显著的变化,是运动过程中的某种稳定状态;③动中有静,静中有动;④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所以我们要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相统一的观点,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如说“人不能一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万物只是一阵风,瞬息即逝,无法捉摸,“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反对只承认静止否认绝对运动的形而上学不变论观点。

(4)物质运动形式的多样性。物质运动形式由低到高分为机械、物理、化学、生物、社会等多种形式,它们之间相互区别,有不同的物质基础和运动规律,不能相互取代,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存在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包含低级运动形式并由低级运动形式演变而来,各种运动形式可以相互转化。承认物质运动形式多样性观点的重要意义是:①提供科学分类的客观依据;②提供理解和研究物质运动多种形式相互关系的方法。

3. 物质运动和时间、空间

(1)时空的含义:时空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指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即一维性或不可逆性,空间是指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即三维性。

(2)时空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因为物质运动是客观的,所以时空也是客观的。承认时空的客观性是唯物主义观点,否认时空的客观性是唯心主义观点包括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和客观唯心主义观点。承认时空的客观性又否认时空同物质运动的联系的牛顿的“绝对时空”观点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时空与物质运动的不可分割的现代科学证明是非欧几何和爱因斯坦相对论。

(3)时空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时空的绝对性是指时空的客观性,物质运动与时空的不可分离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时空的相对性是指每一具体事物的具体时空是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时空的具体特性随物质运动的状态的变化而变化。

(4)时空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时空的无限性是指物质世界在时间上的无始无终、空间上的无边无际;时空的有限性是指任何一个具体事物的存在时间上是有始有终、空间上有边有际。无限性和有限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无限是绝对的永恒的,是对有限的超越,有限是相对的、暂时的;无限和有限又是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二、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实践观问题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普遍关注的现实和理论热点。邓小平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指导我国的改革开放,重新恢复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沿着又快又好的方向前进。与之相适应我国理论界进行了认真的反思、热烈的讨论、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积极的公认的成果。从2001年开始,在考研政治理论考试大纲中,在原来的“辩证唯物论”部分加进了“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强调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强调实践的观点不仅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而且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不仅具有认识论、历史观的意义,而且具有世界观的意义,因为物质世界并不是纯粹自然界,也还包含人类的实践活动及其结果。但仍坚持物质本体论,反对实践本体论。

(一) 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1. 实践的本质含义

(1)实践是人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唯心主义把实践归结为精神活动,旧唯物主义把实践理

解为生物适应环境的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这一界定包括两层相互联系的涵义: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实践是具有感性的即物质性的性质和形式的客观活动。

(2)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是人的生命活动所特有的性质和特殊的运动形式,它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更不同于纯粹自然物质形态的运动形式,实践活动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或生存方式。这是由实践在人类生活中所具有的基础和根本的地位决定的。首先,生产实践是人类生存的根据,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其次,实践规定和创造了人的基本特征:正如马克思所说,实践“证明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实践使人成为“社会存在物”;实践使人成为“能动的自然存在物”。总之,实践使人类超越动物界,规定和创造了人的一切特征。

2.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13√(1)实践的基本特征。实践不同于动物本能的被动的适应环境的活动,也不同于人的认识的活动,不论什么形式的实践都具有某些共同性的基本特征: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①客观现实性即物质性:实践是物质的客观的活动,这是因为构成实践活动的要素(包括主体、对象、手段)是客观的,实践的结果是客观的,实践的水平与发展都要受到客观条件与规律的支配,也是客观的。这说明,实践包含着精神活动,而不能归结为精神活动。②自觉能动性即目的性:实践是在一定的意识或理论指导下的有目的地主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实践的过程和结果都要贯彻主体的一定的目的、意志、认识,实践不是同主观活动无关的盲目的客观活动。这说明,实践不同于动物的无目的无思想指导的本能活动。③社会历史性即社会制约性:实践是主体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的活动,受着社会条件的制约,并随社会的变化发展而历史地变化发展。这说明,实践活动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 14√(2)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的基本形式有生产实践、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由生产实践决定并对生产实践具有反作用,也是认识的一个重要来源。科学实验是一种尝试性、探索性、学习性的实践活动,受前两者的制约,反过来又促进生产实践和社会关系实践的发展。这三种基本形式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

15√(二)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

人通过实践把自身之外的存在变成自己活动的对象、改造的对象,即变成自己的客体;与此同时,人自己相对客体就成为主体。

1. 实践的主体、客体、中介的含义

实践由主体、客体、中介构成。

(1) 主体:是指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其社会结构有个人、集团、社会和人类四种形式。

(2) 客体:是主体活动对象的总和,有自然、社会、精神三种形式。

(3) 中介:是指把主体和客体联系起来的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

2. 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

(1) 从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特点和实质看,是目的和手段、创造者和被创造者、能动者和受动者的关系。在实践中,客体限制主体、主体超越限制的关系,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

(2) 从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内容和结果看,包括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双向运动的两个方面,这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本质内容。

①主体客体化,是指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转化为对象物。人的本质力量包括人的自然力、智力、意志、情感、创造力等的总和。

②客体主体化,是指客体从客观存在的对象形式转化为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

16√ (三) 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

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即实践过程。实践活动实质上是一个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相统一的能动创造的动态过程。实践过程有三个基本环节:

1. 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践决策必须坚持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所谓合目的性即决策必须反映实践主体的需要、意愿,有利于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所谓合规律性是指决策必须尽可能正确全面地反映事物的内在联系、本质特征及多种属性。对于大规模的重大实践活动,决策必须兼顾实践活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对自然界可能造成的后果,坚持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整体利益的统一。决策时就要开始制定目标。实践目标是对经过改造以后将要出现的东西的提前反映,它以对现存事物的认识为基础,制定有关将要出现事物的具体目标,即制定实践的“观念蓝图”。实践目标的制定也体现为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2. 主体依据实践目的方案借助一定手段作用于客体。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必须要有科学的组织管理。其中包括人员安排、物资的分配,协调、控制等等一系列的措施。

3. 完成、检验和评价实践结果,以此修正实践目的、方案,反馈调节实践活动本身。某一实践过程结束形成的实践结果,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需要进行事实与价值两方面的检验,并作出评价和验收结论。一般地说,成功与否要看实践结果是否同预想的目标一致。 这三个环节构成了人的实践的运行机制,并通过它们实现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四)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关系

17√1. 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

(1)主观世界:指人的意识,包括人的意识的一切活动过程及其产物。

(2)客观世界:指人的意识之外的一切存在,即“物质的、可以感知的世界,包括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自然存在不依赖人的活动而独立存在,社会存在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而又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3)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转化。通过实践的中介作用,两者是改造被改造、认识被认识的关系。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使主观世界的东西转化为客观世界的现实。在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主观世界又得到进一步的改造,获得新的思想、意识、认识、理论等。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相互转化、不断上升、不断扩展、不断深入。

18√2. 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关系

(1)自在世界是与人类世界相对应的哲学范畴。自在世界指天然自然,它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指人类世界产生之前的自然界,即人类世界产生之前的先在世界;第二,指人类尚未认识和改造过的自然界,即人类活动尚未深入到的自然界或尚未被人化的自然界。世界是不可穷尽的,因而总有自在世界的存在。

(2)人类世界指属人世界,是在人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人化自然是指经人的实践改造过并打上人的目的和意志烙印的自然。人类社会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类社会不能脱离自然,人类历史无非是“自然界对人的生成过程”。人类世界是社会的自然与自然的社会相统一的世界。

(3)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区别:自在世界是独立于人的活动之外的客观存在,其运动和变化完全是自发的、盲目的;人类世界和人的活动不可分离,人化自然体现了人的需要、目的、意志和本质力量,人的社会关系则是人的活动的对象化。

(4)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联系:①两者都具有客观实在性。人们是在自在世界所提供的材料基础上创造人类世界;人的实践活动可以改变天然自然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以及其规律起作用的条件和方式,但不可能消除自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相反,自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通过实践延伸到人类世界之中,并构成了人类世界客观实在性的自然基础。②自在世界和人

16√ (三) 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

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即实践过程。实践活动实质上是一个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相统一的能动创造的动态过程。实践过程有三个基本环节:

1. 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践决策必须坚持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所谓合目的性即决策必须反映实践主体的需要、意愿,有利于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所谓合规律性是指决策必须尽可能正确全面地反映事物的内在联系、本质特征及多种属性。对于大规模的重大实践活动,决策必须兼顾实践活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对自然界可能造成的后果,坚持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整体利益的统一。决策时就要开始制定目标。实践目标是对经过改造以后将要出现的东西的提前反映,它以对现存事物的认识为基础,制定有关将要出现事物的具体目标,即制定实践的“观念蓝图”。实践目标的制定也体现为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2. 主体依据实践目的方案借助一定手段作用于客体。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必须要有科学的组织管理。其中包括人员安排、物资的分配,协调、控制等等一系列的措施。

3. 完成、检验和评价实践结果,以此修正实践目的、方案,反馈调节实践活动本身。某一实践过程结束形成的实践结果,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需要进行事实与价值两方面的检验,并作出评价和验收结论。一般地说,成功与否要看实践结果是否同预想的目标一致。 这三个环节构成了人的实践的运行机制,并通过它们实现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四)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关系

17√1. 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

(1)主观世界:指人的意识,包括人的意识的一切活动过程及其产物。

(2)客观世界:指人的意识之外的一切存在,即“物质的、可以感知的世界,包括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自然存在不依赖人的活动而独立存在,社会存在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而又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3)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转化。通过实践的中介作用,两者是改造被改造、认识被认识的关系。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使主观世界的东西转化为客观世界的现实。在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主观世界又得到进一步的改造,获得新的思想、意识、认识、理论等。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相互转化、不断上升、不断扩展、不断深入。

18√2. 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关系

(1)自在世界是与人类世界相对应的哲学范畴。自在世界指天然自然,它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指人类世界产生之前的自然界,即人类世界产生之前的先在世界;第二,指人类尚未认识和改造过的自然界,即人类活动尚未深入到的自然界或尚未被人化的自然界。世界是不可穷尽的,因而总有自在世界的存在。

(2)人类世界指属人世界,是在人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人化自然是指经人的实践改造过并打上人的目的和意志烙印的自然。人类社会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类社会不能脱离自然,人类历史无非是“自然界对人的生成过程”。人类世界是社会的自然与自然的社会相统一的世界。

(3)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区别:自在世界是独立于人的活动之外的客观存在,其运动和变化完全是自发的、盲目的;人类世界和人的活动不可分离,人化自然体现了人的需要、目的、意志和本质力量,人的社会关系则是人的活动的对象化。

(4)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联系:①两者都具有客观实在性。人们是在自在世界所提供的材料基础上创造人类世界;人的实践活动可以改变天然自然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以及其规律起作用的条件和方式,但不可能消除自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相反,自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通过实践延伸到人类世界之中,并构成了人类世界客观实在性的自然基础。②自在世界和人

类世界相互制约,不可分割。自在世界构成了人类世界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基础,人类世界形成之后又反过来制约自在世界,不断地改变自在世界的界限。在实践中,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这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 ③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相互转化。实践使自在世界分化出了包括人化自然在内的人类世界,使“自在之物”不断转化为“为我之物”,人化自然、人类社会又不可避免地要参与到整个大自然的运动过程之中。

三、意识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一) 意识的产生、本质和能动作用

19√1. 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第一, 人类是物质世界演变进化的结果,自从有了人类,才出现了意识。

第二,人类意识的产生有一个发展过程,经历了三个决定性环节:从所有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到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动物感觉和心理,然后发展到人的意识。(列宁指出:“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

(2)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意识的产生不仅仅是纯粹的自然的生理的过程,它是同人类社会一起出现的。恩格斯指出:“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本身只是物质的最高产物。”在意识的产生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客观需要,并促进人脑的最终形成;劳动产生了语言,又推动人脑的复杂化和进一步完善;劳动促使意识的内容日益丰富,形式日益多样化。而劳动是社会性的活动,所以,意识是社会的产物。“狼孩”没有意识从反面证明,意识永远是社会的产物。

20√2. 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与属性,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物质条件和生理基础。

(2)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因为:

第一,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人脑不是意识的源泉,意识的源泉是客观世界。意识不论是正确还是错误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包括正确的反映和歪曲的反映,人脑不能自己产生意识,任何意识都有其客观的“原型”,如神鬼之类,也都有其客观原型。

第二,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表现为意识形式的主观性、个体意识之间的差别性、意识的创造性。意识形式的主观性是在意识内容的客观性基础上产生的。

第三,意识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马克思说:“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即他称为观念而甚至把它变成独立主体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否认意识内容的客观性,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这是唯心主义观点;否认意识形式的主观性,把意识解释为“如同肝胆分泌的胆汁的物质的东西”是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21√3. 意识的作用

(1)意识能动性或主观能动性的含义:是指意识具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功能。就是说,它能反映客观事物并形成观念,从而指导实践,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2)意识能动性的表现:意识活动

①具有目的性、计划性。

②具有高度创造性,能创造出物质世界没有的东西。

③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与调节。

④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即对客观世界改造的反作用。这是意识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意

识能动性不仅在于通过实践形成正确思想理论,更重要的是以思想、理论为指导,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为现实,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打下人类“意志的印记”。列宁说:“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列宁所讲的“创造世界”首先是指在意识中形成新的观念世界,然后通过实践,把观念世界变为现实世界即改造过的属于人的世界。这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观点,强调了意识创造性、能动性的观点,而不是唯心主义观点。 22√4.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马克思:“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毛泽东:“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有关论述,我们把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概括为三点区别、三点联系:

(1)三点区别:物质是客观存在,意识是主观存在;物质是根源,意识是派生;物质不能代替意识,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2)三点联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物质可以变成意识,意识可以变成物质。 物质决定论和意识能动论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解决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的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观点,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否认物质决定作用,主张意识决定作用的观点是唯心主义观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观点是形而上学观点,否认意识和物质的同一性是不可知论,主张意识就是物质是庸俗唯物主义即唯物主义的庸俗化。

(二) 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23√1. 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不同哲学派别的对立

(1)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对立。一元论主张世界有一个统一的本原。笛卡儿的二元论主张世界有精神和物质两个独立本原,否认世界的统一性,又认为物质和精神两个实体都是上帝创造的,最终还是倒向了唯心主义。

(2)唯物主义一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的对立。唯物主义一元论主张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统一于物质;唯心主义一元论主张世界的本原是精神,世界的多样性统一于精神。(如统一于“心”,统一于神等)

24√2.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1)世界是多样的。因为物质运动形式是多样的,各种运动的形式之间有质的差别。大千世界,林林总总。“万类霜天竞自由”表现的就是世界的多样性。而这种物质形态的多样性是相对的、可变的,体现了事物的个性。

(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统一于物质,物质就是客观实在。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书中,批评杜林的世界统一于存在的折中主义观点时,第一次明确指出:“虽然世界的存在是它的统一性的前提,因为世界必须先存在,然后才能够是统一的,但是世界的统一性并不在于它的存在。在我们的视野的范围之外,存在完全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而这种物质性不是魔术师的三两句话所能证明的,而是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来证明的。”这说明,客观存在的现实世界是物质世界,世界上存在的包罗万象的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形态,意识也不过是物质的产物和属性,它并不能独立存在,物质是世界上一切变化、发展的基础。正如列宁所说:“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而运动着的物质只能在空间和时间之内才能运动。”

(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哲学依据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25√1.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世界统一于物质,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尊重客观实际、认识客观实际,使我们的思想、认识符合客观实际。物质世界在时空中运动、

变化、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使主观符合客观并实现历史的具体的统一。客观实际是变化发展的,因此,认识和实践也要从变化发展了的客观实际出发。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这就要求我们认识规律,尊重规律,使认识和实践符合客观规律。.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是既反对思想僵化,落后于实际,又要反对思想超越实际。

2.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毛泽东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物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坚持物质决定性和意识能动性的统一,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也就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小结与重点]

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意义,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2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实践的含义,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人类世界与自在世界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3辩证唯物主义的意识观:意识的产生、本质与作用。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5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相关内容

  • 序列分析软件DNAMAN的使用方法简介
    序列分析软件DNAMAN的使用方法简介 吕惠平 (新疆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新疆生物资源基因工程重点实验室,乌鲁木齐,830046) DNAMAN是一种常用的核酸序列分析软件.由于它功能强大,使用方便,已成为一种普遍使用的DNA序列分析工 ...
  • 2电子克隆技术及其在植物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电子克隆技术及其在植物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王冬冬 朱延明 李勇 李杰 柏锡 ( 东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30) 摘要:电子克隆是随着基因组计划和EST 计划的实施而发展起来的, 是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进行基因克隆的新方法. ...
  • 微生物分子生态学常用软件使用方法
    实验七 微生物分子生态学常用软件使用方法 微生物生态学研究中测序已经成为一项常规的必不可少的分析手段,实验后常常会得到大量的核酸序列,有的是细菌基因组上随机的序列片断,有的是16S rRNA基因的克隆文库,有的是功能基因序列等等,如此海量的 ...
  • 移动通信课程设计
    直接序列扩频通信系统仿真设计 摘 要:本文主要论述了直接序列扩频通信的基本原理,分析了直接序列扩频通信抗干扰的性能,说明了直扩系统发送端的功能框架,根据原理图完成扩频通信仿真系统发射机.接收机部分模块设计:误码率分析模块部分,完成前后扩频解 ...
  • 中亚五国纸币史话吉尔吉斯斯坦索姆
    "中亚五国纸币史话"之吉尔吉斯斯坦索姆 时间:2010-05-31 07:17:15 作者:帕尔马拉特 [提要] 吉尔吉斯斯坦是原苏联的一个加盟共和国,地处中亚东端,北与西北部同哈萨克斯坦接壤,南与西南部同塔吉克斯坦和乌 ...
  • 基于小波分析的中国股市高频长记忆研究
    基于小波分析的中国股市 高频长记忆研究 侯守国,张世英 (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天津'"""-!) 摘要:本文以小波变换为工具,借助于小波方差研究股市高频数据收益率和波动率的长记忆 性.结果表明,沪市高频数据的长记 ...
  • 1.2 常用的典型信号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教案 1.2.3 常用的典型信号 1. 典型的连续时间信号 (1)实指数信号 实指数信号的数学表达式为 x (t ) =Ke αt (1-3) (2)复指数信号 复指数信号的数学表达式为 x (t ) =Ke st ...
  • 基因克隆PCR引物设计的11条黄金法则
    PCR引物设计的11条黄金法则 1.引物最好在模板cDNA的保守区内设计. DNA序列的保守区是通过物种间相似序列的比较确定的.在NCBI上搜索不同物种的同一基因,通过序列分析软件(比如DNAman)比对(Alignment),各基因相同的 ...
  • 第二章 迭代法的一般原理
    第二章 迭代法的一般原理 非线性方程组无论从理论上还是计算方法上,都比线性方程组复杂得多.一般的非线性方程组很难求出解析解,往往只能求出其数值解,且往往只能借助于迭代法.本章我们将讨论迭代法的一般原理.迭代法的一般构造及迭代收敛速度的衡量标 ...
  • 我国股票市场的弱式有效性研究
    摘要: 文章在采用游程检验法.符号检验法.序列相关检验法.单位根检验法和GARCH检验法等5种不同检验方法对中证证流通指数日收盘价或日收益率进行检验后得出我国的股票市场已基本达到弱式有效的结论. Abstract: After us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