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深度报道]教案.讲稿09 - 范文中心

[广播电视深度报道]教案.讲稿09

08/14

潍 坊 学 院 教 案

讲 稿

第三章 广播电视深度报道的主题

第一节 广播电视深度报道主题的特点

主题是记者对所报道事实的观点,即记者想要通过这个人、这件事或这种社会现象说明什么。由于广播电视深度报道的报道对象往往比较复杂,其主题有一些独具的特点:

一、广播电视深度报道具有多元主题并存的可能,要处理好主题单一性和事件复杂性的关系

深度报道选题以社会热点、难点、疑点为对象,事实较重大也较复杂,牵 涉的社会关系和社会问题较广,同一题材可以开掘出多元主题。例如一组以城市捡垃圾的人群为对象的报道,可有以下主题:一是关于城市边缘人群——拾荒一族的生存状况调查;二是分析政府应该如何管理这批拾荒者,仅以北京为例,北京市政府1998年垃圾清运耗资7.2亿元,而北京有l0万拾荒者,如能有效管理,每年能直接为政府节省管理费数亿元;三是不规范的拾荒行为带来的社会隐患,如二次污染、破坏环境、衍生假货、传播疾病等等。这些问题涉及到弱势群体生存状况、行业发展管理规范等不同领域,都是当前社会中具有针对性的现实问题,作为报道主题都可成立。但是必须注意的是,这些问题或者说主题不能同时出现在一篇报道中,单篇报道必须集中于—个主题。通常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其中一个问题作为报道角度,有时如果问题比较重大,也会采用系列报道的形式。

二、广播电视深度报道主题具有动态性,随着新闻事实发展而不断深入

客观事物是复杂多样而又变动不居的。广播电视深度报道时效性比较强,对重大新闻事件通常采用连续报道形式,边跟踪边报道。随着事态发展演变以及调查不断深入,事态的真相和影响会日益清晰,报道主题也会随之调整。下面以中央台记者采制的连续报道《寻找“小良”》为个案,分析具体报道的主题提炼的动态过程。

内容简介:在甘肃、青海两省交界的一个村庄,一个老汉卖血供儿子小良读大学,小良大学4年花费的6万多元钱,有4万多是父亲的卖血钱,其余的钱是从亲戚那里借的。终于2001年7月,小良该大学毕业了,可家里却再也与他联系不上。老汉含泪请求记者帮助找到儿子。记者启程来到西安寻找小良。在西安某大学,小良的同学说,小良独来独往、不爱说话;他说父亲是包工头,家境非常好,他一个月仅上网一项就花费不下400元;小良逃课、爱泡网吧,很多专业科不及格;而且从入学的第二年起,他就不再交学费、没有注册了,应该算是自动退学了。记者在西安几经辗转没有找到小良。节目播出后,引起全国各地听众的广泛关注,人们纷纷打电话给编辑部,谈自己的感想和看法。通过小良的一位同学的帮助,记者找到了小良女友的联系地址,与小良的女友联系上了。小良终于出现,但是不肯见家人,承认现在感到压力很大。 报道结构:

第一篇报道:《一个卖血父亲的希望》。讲述父亲卖血供儿子读书的过程。 第二篇报道:《你认识小良吗?》记者西安寻访小良,同学、老师评价小良。 第三篇报道:《关注“小良现象”》。听众评论小良,有谴责的、有宽容的、有类似遭遇的年轻人谈感想的等等。

第四篇报道:《说给所有的小良》。提出问题:为什么会有小良以及小良们的种种行为与思维,学校、家庭、社会负有什么责任。

第五篇报道:《小良找到了》。小良出现,但拒绝与家里联系;更多地与小良家庭状况相似的学生打来电话,诉说贫困带来的生活、心理、学习方面的压力;专家学者谈贫困大学生现象。

第六篇报道:《反思“小良现象”》。分析“小良现象”产生的心理和社会根源。有关专家通过调查发现:贫困大学生特别是来自经济较落后地区、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群体当中,—方面是出现心理问题的比率明显高于来自城市来自经济条件较好家庭的学生群体,另一方面是出现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也明显高于经济条件好的学生群体。

报道在结尾部分记者点题:小良终于找到了,这让顺老汉的心愿得以实现。在现实的社会背景下,我们对小良的行为,应当给予充分的同情、理解和宽容。如今,小良已经走向了社会,他还需要勇敢地面对自己曾经走过的路,面对未来。小良的典型意义在于,他反映出当代青年群体中的一种心态,这种心态集结成了“小良现象”。我们梳理造成这种现象的社会心理影响、价值取向影响,目的是为善良人性的传承、为传统美德的张扬、为现代社会道德体系的构建寻找支点。我们希望,小良的故事能在人们心中留下印迹;在社会的不断进步中,小良可能还会出现,但仅仅是个案,而不再是一种现象。在节目的最后,让我们一起祝愿小良走好今后的人生之路。

这个报道线索是记者从一个关于甘肃、青海两省交界处的卖血村的题材中发现的。在发现这个线索之初,记者本想把它作为“卖血村”报道的主干材料,但仔细掂量题材特点后,记者决定就以顺老汉和儿子为主角,写一篇报道。在作出这个决定的时候,记者对于事态未来的发展是有不确定性的。如果找到小良,报道也许会朝着某种戏剧性方向发展,这很大程度上由小良决定;同时记者也要做好找不到小良的准备。最后编辑部讨论决定,无论找到还是找不到小良,报道都可以向一个主题开掘:青年人(尤其是大学生)的道德建设。在节目第一集、第二集播出时,记者没有小良的线索,在节目第五集,小良才出现。而这时报道的方向已经有所变化,从第三集之后,报道从单纯的道德追问,转向了贫困大学生群体的心理问题倾向分析。这种转变是记者在采访专家、群众,以及听了大量的听众留言后,发现像小良的这种行为,在贫困大学生中比较普遍。从而从社会环境和大学生心理建设角度,进行分析论证,这时报道主题已经不是单纯的道德是非问题。如果从道德角度讲,谁都知道小良的这种行为是不对的,这个层面的简单议论价值不大。除非报道转而探讨在价值多元化时代,社会道德观念转变过程中,子女与父母的关系等等问题,但也很容易陷入空乏的议论。相对来说从社会机制入手,更务实、更具可操作性。虽然报道结尾部分,记者仍然呼吁社会道德建设,并且本着与人为善的态度,希望社会理解、

宽容年轻人,其实报道后半部分的主题已经转移了。这个报道就是在采访报道过程中,主题呈现出动态性特点的典型。这种特点在连续报道和系列报道中尤为常见。

三、广播电视深度报道具有多维报道取向,提炼主题要处理好事、情、理的关系,以“理”为目的

广播电视深度报道讲求事、情、理的统一,但在这三个方向中,“事”和“情”——也就是情节和情感是服务于“理”的。对情节、细节、情感的展开,是为了更好地增加报道的吸引力,进而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而这个“结论”才是报道的主题,是深度报道的报道目的所在。这是深度报道不同于一般延展性、故事性报道的重要特征。当代中国深度报道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以冷静、务实、科学态度对待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分析原因、探讨本质、解析影响、发掘真相。如前所述,深度报道题材具有多义性,可以提炼出多元主题,从“事”、“情”、“理”角度看,深度报道目的在于讲清道理,提炼主题要尽可能向朝“理”的方向落脚,如本书第二章、第五章分别从不同角度举的例子《助学贷款遭遇尴尬》。在这组报道中,充满了矛盾悬念和情感冲突,可以从很多方面做文章。记者可以勾起悬念,设置冲突,突出贫困学生求学中的打动人心的人物遭遇和充满感伤的细节,但是由于这些并不是报道目的,在不影响报道可听性前提下,记者有意舍弃了可能出“彩”的情节,着力回答问题:如何解决当前助学贷款的尴尬。

四、广播电视深度报道的主题具有开放性倾向,体现了价值多元化时代的特色 20世纪80年代,随着生态环境运动在西方日益扩大兴起了深层生态学。深层生态学作为一种整体性哲学,是生态学发展到现代阶段的产物。生态学关于生态系统中所有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理论,以及生物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共生对生态系统的稳定的重要性,是构成深层生态学整体理论思想和基本原则的科学依据。生态学研究表明,多样性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因素。人类社会也极力倡导生命形式的多样性和人类文化形式的多样性,将其视为社会进步的标准。

同样的,深度报道关注社会热点、难点、疑点问题,承担着解疑释惑、观念引导的任务,但是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报道都要有非此即彼的明确结论和态度。有时报道倾向于采用开放性结尾,提出问题、列举各方观点,引发人们深层思考,并不强求全社会统一认识。这是因为:一方面,当今时代是多元化时代,在不违反法律法规和伦理底线的前提下,人们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理想道德领域有着相当大的选择自由;另一方面,当代社会很多社会现象,作为新生事物一时之间还很难给出明确的结论,社会认识往往存在很大分歧,媒体不应匆忙支持或反对某种意见。2002年11月1日,吉林省颁布了《吉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其中第三十条第二款规定:达到法定婚龄决定不再结婚并无子女的妇女,可以采取合法的医学辅助生育技术手段生育一个子女。这一做法在国内立法领域里尚属首次,一经公布,引起了广泛争论。拥护的一方说,这保障了公民的生育权,符合现代法治的基本原则,也体现了对单身女性的关怀和尊重。反对者认为,让孩子出生在单亲家庭,对孩子不公平。另外,这项法规在

执行的过程中还会有问题,如让那些“包二奶”的人乘机钻了空子等。在报道中两派力量针锋相对、难分高下,结尾记者并未给出结论,而是这样写道: 一个只有短短几十个字地方性法规的出台,竟然能在全国引起这么大的争议,这可能是吉林省的立法者们当初所没能料到的。而从我省率先出台“独身女性可合法生育”法规后社会各界的反应看,人们一时还很难对该项法规的合理与否简单定论。赞成者有赞成的理由,反对者有反对的论据,但无论怎样,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从这项法规出台的整个过程、法规内容本身以及出台后引发的争议看,都让人感受到了一种浓浓的人文关怀。无论这种关怀是偏向于独身女性,还是侧重孩子,在我们的社会中,人们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已有越来越多人的价值诉求得到满足。也正是这种对多元化价值取向的宽容,体现了现代社会的一种成熟、一种进步。

到底“独身女性可合法生育”是不是应该立法,这个争论还要经由时间来考察,也许再过若干年这已不是问题,不需要再争论了。报道结尾记者跳出这个事件,指出无论如何这条法规以及这场争论体现了时代进步,这才是最重要的。

五、广播电视深度报道的主题更要强调新鲜性,紧如时代脉搏,甚至引领时代方向

深度报道中新闻新鲜性的内涵是:广播电视探度报道的主题一定是紧扣时代主流生活方式、主流价值观念、主流发展方向、主要社会矛盾的。当我们把同一题材,不同年代的作品连起来看的时候,能明显从中感到社会的发展,这样的作品才是具有新闻性的。

如1991年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金牌不是名牌》,记者从辽宁省是金牌大省切入,指出辽宁省的产品每年在国家评比中,获得的金牌数都是名列前茅的,但是同时也是产品积压大省、亏损大省。报道提出问题,要让金牌成为名牌,而不是在会议室中的摆设。2001年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获奖作品《名牌,要的是强》,延续了名牌这个题材,但观点是:在一个地区,名牌的数量并不是衡量经济运行质量的绝对标准。而是应该把眼光放到世界范围内去看待名牌,除了数量、规模和市场占有率外,更应该关注的则是名牌企业的质量和效益。从《金牌不是名牌》到《名牌,要的是强》,我们可以明显感到10年来,中国的市场在成熟、中国的企业在发展。

一般来说,新闻报道的主题深度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就事论事、联系实际、哲理思辨。

这里的“就事论事”并不是指报道内容仅仅停留在对事件过程的简单描述,而是指报道主题提炼侧重于具体新闻事实的真相或意义。这一层面的主题提炼,在以解释和调查为主的深度报道中比较常见。以2001年中国新闻奖获二等奖的深度报道类作品为例,其中,《中国大豆还有“戏”》分析了中国的非转基因大豆面对国际上转基因大豆竞争的生存之道;《曹县一中:高考替考已成为公开秘密》通过大量调查证明曹县一中高考替考问题早已是公开的秘密。这两篇报道主题都立足于具体事实,着眼于解决具体问题。

“联系实际”指的是报道主题提炼带有由点及面的特点。当新闻事实本身颇具典型意义、在社会上普遍存在,而且是当前新闻报道中少有触及的问题时,通常从这个层面提炼主题。深度报道主题提炼很讲求现实意义和针对性,强调新闻事实对当前社会实践的指导意义和示范性,在分析具体事实的基础上,抽象出这类问题的共性。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以我们都非常热悉的文艺作品木兰从军的故事为例:古代社会对木兰故事的解读立足于孝道,木兰从军是因为“阿爹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抗日战争时期提到花木兰,号召全国人民不分男女老幼,要共同抵抗外侮;新中国成立初期50年代木兰代表的是男女平等、男女都一样;到了20世纪90年代,木兰在迪斯尼动画片中,为了适应全球不同文化受众的口味,为了符合当代审美要求,花木兰的个性变成了一个有些顽皮、勇敢,带有一点叛逆性的后现代色彩和女性主义倾向,木兰的故事喻世着个性成长、不断追求的人生历程。这些主题都是正确的,它们的区别在于各自鲜明的时代烙印。深度报道的目的就是为了服务于当代受众的生活需要,因此尤其关注“时代特色”。

如2001年中国新闻奖获二等奖的《海原农民为何拒种“调整草”》。报道主体围绕海原县农民拒种县政府提倡的退耕还草的“调整草”事件,调查分析农民拒绝种草的原因,结尾部分指出:“在西部大开发中,有关部门应加大市场经济的宣传,即便在扶持当地发展经济时,也应坚持市场经济的原则,不能一味地包办,使农民丧失了自主,进而习惯并形成等靠要的懒汉思想。市场经济行市场经济的规则,用长远的观点来看待当地经济的发展,理解和适应市场经济下的运作,是有关部门应该重视和思考的问题,另外,还要加强乡镇干部素质的培养,否则,再好的政策也难以落实到位。”这篇报道的主题跳出具体问题,其结论:加强乡镇干部素质的培养、将政策落实到位,不仅仅是海原县,也是整个西部大开发建设中的普遍问题。

“哲理思辨”指的是普遍人类情感的问题,如人和命运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人和自己的关系等。这些问题千百年来一直是文学和哲学的主题,从某种程度上说,是超越阶级、种族、时代的。 仅就“深度”而言,这三个层次是层层深入的,哲理思辨层面是最具深度的。一些深度报道的主题也会触及到这个层面,但是相对来说,绝大多数深度报道的主题不需要开掘到这个层面。因为新闻报道的报道目的不是探究超越时空的所谓普遍规律,而是强调这个人、这件事在当代社会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另一方面如果深度报道的主题都向哲理思辨层面挖掘,将不可避免地造成主题雷同。《生活空间》的前制片人陈虻曾在一篇论文中提到,早期的《生活空间》定位于探讨人的人生态度、人与命运的关系等哲理层面的问题,但是在节目开播一年后,他在写稿子的时候,写着写着常常忍不住笑了,因为最后的这段话,在去年的某个节目中已经写过了。后来《生活空间》的节目改为讲述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故事,“大时代”在不断发展,“小人物”的悲欢也随之变化,节目的新闻性凸显,成功地避免了主题雷同的尴尬。

当前广播电视深度报道节目的主题开掘,应根据各类题材的具体特点,主要立足于就事论事和联系实际这两个层面。优秀的广播电视深度报道作品甚至应该能够指明、引领时代方向。如安徽电视台记者做的《安徽省农村税费改革系列报道》,深入总结、系统介绍了安徽省推行费改税取得的经验,“在社会上引

起强烈反响。中央农村税费改革三人领导小组成员、国家财政部部长项怀成写信赞扬此次报道推确地把握了改革的政策和方向,对农村税费改革的整体推进将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安徽省委、省政府也称赞这组改革试点的报道,为安徽广大农民更好地理解这次改革进行了生动、形象的释意,为安徽试点工作的全面推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反之,就是缺乏新鲜性。有专家曾在获奖作品评议中强调,到今天仍然有一些广播电视参评作品的选题和内容“观念陈旧,缺乏时代感。写残疾人,往往是个人与死神和命运抗争,凄凄惨惨,悲悲切切,听了令人感到压抑;写先进人物就是加班加点,有病不看,‘三过家门而不入’等等。有的专家认为,这是20年前的水平,没有时代感,没有现代气息,不能给人以信心和力量”。


相关内容

  • 竞聘中学高级教师述职演讲稿
    罗凤娇竞聘高级教师的述职报告 本人是这次竞聘高级教师中年龄最大的老师,值 此机会,向全校教师问一声新年好. 我叫罗凤娇,1964年9月生,1985年7月参加工 作,专业英语.屈指数来已经三十年了.我也从一个 青春少女变成了年过半百的妈妈了. ...
  •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备课培训内容和要求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备课培训内容和要求 一.备课的步骤(种类)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认真备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备好课,就能争取工作中的主动权.这种准备工作愈充分.主动性就愈大,教学效果就愈高. 可是有的教师对认真备课认识不足,往往对 ...
  • 小学数学使用电子备课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使用协作式电子备课心得体会 李佳华 本学期,江采小学开始使用协作式电子备课系统,虽然初次接触协作式电子备课,但它给我留下的印象却十分深刻,下面就此谈几点体会: 首先,开展及时,对教学工作十分有利. 协作式电子备课分为个人初备.完善教 ...
  • 20**年优秀演讲稿开场白台词技巧
    2014优秀演讲稿开场白台词技巧 1.提问式:提问方式是引起听众注意的首选方法.提问能促使他们很快便把思想集中起来,一边迅速思考,一边留神听.听众带着问题听讲,将大大增加他对演讲内容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但提出的问题不能太滥,应围绕中心,饶有趣 ...
  • 生命之舟教案
    生命之舟 设计者:建昌汤神庙中学 郭晓娟 教学目标: 1.了解电视新闻的特点. 2.体会电视新闻准确.生动.简明的语言. 3.理解生命之舟的内涵,感受军民的鱼水深情. 教学重点: 1.了解电视新闻的特点. 2.体会电视新闻准确.生动.简明的 ...
  • 演讲稿开场白的技巧
    1.提问式:提问方式是引起听众注意的首选方法.提问能促使他们很快便把思想集中起来,一边迅速思考,一边留神听.听众带着问题听讲,将大大增加他对演讲内容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但提出的问题不能太滥,应围绕中心,饶有趣味,发人深省;如果问得平平淡淡,不 ...
  • 特别的生日礼物深度报道策划案
    <特别的生日礼物>电视深度报道策划案 一. 策划背景: 2016年7月1日上午11时许,白果镇干部职工正在镇政府一楼接待室集中收看电视直播 "庆祝中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 ,一位80岁高龄的老人拄着拐杖步履 ...
  • 语文名师档案(3)
    语文名师档案(3)于永正(小语四大天王之一) 于永正老师在40年的教育生涯中,他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和人民的委托,辛勤耕耘,开拓进取,成绩卓著.他是江苏省继斯霞.李吉林之后涌现的又一位具有可贵探索精神和鲜明教学个性的特级教师,也是国家教育部在& ...
  • 校园演讲稿:让生命充满爱
    校园演讲稿:让生命充满爱 大型校园演讲<让生命充满爱>原创人.目前已在国内巡回演讲七百多场,听众人数(含媒体)突破一千万人次.获得大量社会荣誉,全国多所大学客座教授,80多所中小学荣誉校长.200多所中小学德育顾问. 邹越是我国 ...
  • 英语写作课程教案讲稿
    /讲稿 教 师 姓 名: 赵红路 学院(部.中心): 外国语学院 教研室∕实验室: 2007 年 8 月 与 课 程 有 关 的 信 息 长 春 工 业 大 学 课程教学内容分配与进度计划表 2007 /2008 学年第 一 学期 英语写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