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卫生院中医适宜技术推广项目 - 范文中心

乡镇卫生院中医适宜技术推广项目

06/04

乡镇卫生院中医适宜技术推广项目总纲

一、中医适宜技术治疗25个常见病

1.掌握25个疾病的简单诊断;

2.掌握25个疾病的治疗操作。

感冒头痛、偏头痛、麦粒肿、急性结膜炎、牙痛、急性咽痛、急性胃痛、痛经、急性腰扭伤、落枕、腱鞘囊肿、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足跟痛、腮腺炎、小儿泄泻、小儿食积、小儿遗尿、肩周炎、颈椎病、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坐骨神经痛、膝关节骨关节炎、中风后遗症、面瘫、三叉神经痛。

二、针灸技术

1.掌握针具选择、体位选择及消毒;

2.掌握毫针刺法---进针手法、行针基本手法(提插、捻转)操作规范;

3.掌握得气的表现,熟悉得气的意义、不得气原因及如何促使得气;

4.熟悉针刺的角度和深度;

5.掌握留针和出针;

6.掌握针刺注意事项;

7.掌握针刺异常情况(晕针、滞针、弯针、断针、出血、血肿)处理及预防;

8.掌握灸法---艾条灸、温针灸的操作规范;

9.熟悉腧穴的定位方法;

10.掌握60个常用腧穴的定位,包括:

列缺、少商、商阳、合谷、手三里、曲池、肩髃、迎香、四白、地仓、颊车、下关、头维、天枢、梁丘、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内庭、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后溪、肩贞、天柱、风门、肺俞、脾俞、胃俞、委中、肾俞、大肠俞、关元俞、秩边、承山、昆仑、至阴、太溪、水泉、内关、肩髎、外关、关冲、瞳子髎、率谷、风池、环跳、阳陵泉、太冲、关元、承浆、百会、水沟、神阙、中脘、大椎、印堂、太阳、鱼腰、耳尖、夹脊。

11.掌握拔罐法---火罐(闪火法);

12.掌握三棱针法---点刺法;

13.熟悉耳针疗法。

三、推拿、刮痧技术

1.掌握成人推拿常用手法,包括:滚法、揉法、摩法、擦法、推法、按法;

2.掌握推拿的适应症、禁忌症;

3.掌握常用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及操作手法;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天门、坎宫、太阳、耳后高骨、腹、腹阴阳、脐、七节骨、脾经、大肠、八卦、三关、六腑。

4.掌握刮痧的操作规范。

乡镇卫生院中医适宜技术具体推广项目

一、中医适宜技术治疗25个常见病

(一)感冒头痛

毫针刺:太阳、风池、合谷、列缺

按摩:太阳、风池及疼痛部位

刮痧:前额、太阳穴、背部脊柱两侧,可配刮肘窝、腘窝。

(二)偏头痛

毫针刺:太阳、风池、率谷、头维、外关

按摩:太阳、风池及疼痛部位

(三)麦粒肿

三棱针点刺放血:太阳、耳尖及肩胛区的红色反应点

(四)急性结膜炎

三棱针点刺放血:太阳、耳尖

(五)牙痛

毫针刺:合谷、颊车、下关、内庭

(六)急性咽痛

三棱针点刺放血:少商、商阳、鱼际、耳尖

(七)落枕

毫针刺:天柱、大椎、后溪、落枕穴

按摩:疼痛部位

刮痧:疼痛部位

(八)急性胃痛

毫针刺:中脘、足三里、梁丘

艾灸:中脘、足三里、神阙;隔姜灸适用于寒性胃痛

刮痧:背部:脾俞、胃俞;腹部:中脘、天枢;上肢部:内关、手三里;下肢部:足三里

(九)痛经

毫针刺:关元、中极、合谷、地机、三阴交、次髎

艾灸:关元、中极

刮痧:关元至中极、地机至三阴交、次髎

(十)急性腰扭伤

毫针刺:腰痛穴、阿是穴、委中

刺络拔罐:阿是穴,配委中穴放血

刮痧:疼痛部位,委中

(十一)腱鞘囊肿

好发于关节和腱鞘附近,囊肿表面光滑,质软,有波动感

围针刺法:囊肿局部

(十二)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

肘关节外侧痠痛,绞毛巾时痠痛加重

阿是穴围针加灸

(十三)足根痛

毫针刺:昆仑、太溪、水泉

(十四)腮腺炎

灯心草蘸食油点燃:雀啄状快速灸灼双耳尖

毫针点刺:少商、关冲放血

(十五)小儿泄泻

1.辨证

(1)伤食:腹胀腹痛,痛则欲泻,泻后痛减,大便酸臭,状如败卵,或便质稀

薄,含有未消化食物残渣,嗳气酸腐,苔厚腻,脉滑,指纹紫滞。

(2)阳虚:食后作泻,时泻时止,便色淡而不臭,面黄神疲,久则泄泻不止,或五更泻,形寒肢冷,脉沉细微。

(3)外感:便稀多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兼恶寒发热,鼻流清涕,苔白润,脉浮为风寒;大便暴注下迫,色黄或绿,恶臭或少许粘液,肛门灼热发红,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

2.推拿治疗

基本治法:

(1)取穴:脾经、内八卦、大肠、小肠、脐、腹、七节骨、龟尾。

(2)操作:

1)患儿坐位或仰卧位:补脾经200次,运内八卦100次,推大肠300次,清小肠200次;

2)患儿仰卧位:以掌逆时针揉脐,逆时针摩腹各200次;

3)患儿俯卧位:按揉龟尾50次,推上七节骨300次。

辨证施治:

(1)伤食泻:加揉中脘100次,清脾胃各200次,分腹阴阳30次,推箕门100次,揉板门100次。

(2)阳虚泻:加补肾经200次,推三关100次,揉左端正50次,捏脊5遍。

(3)外感泻:加开天门100次,运太阳100次,推坎宫100次,推天柱骨200次,揉外劳宫100次,揉一窝风100次。

(十六)小儿食积

1.食积夹寒型

(1)基本治法:推法,捐摩法,掌摩法,揉法。

(2)取穴:脾土、腹阴阳、三关、八卦、足三里、脐部及脐周围之腹部。

(3)操作:

1)补脾土:屈曲患者拇指的指间关节,由拇指桡侧缘的远端推至近端。推300次;

2)分推:使患儿掌心向上,用两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分别从患儿腕部及手部的两侧背面托住患儿之手;以两拇指自患儿腕掌面部横纹的中点,同时

分推至腕横纹的桡侧及尺侧100次;

3)推三关600次;

4)运八卦:使患儿掌心向上,以一手指远端的掌侧面作为接触面,在患儿的八卦穴作指摩法,称之为“运八卦”,约300次;

5)分推腹阴阳:患儿仰卧位,以左右两手的手指(一般用拇指,也可用食指和中指),分别自胸骨下端,沿肋弓分推至两侧的腋中线,分推200次;

6)摩揉脐腹: 患儿仰卧位,在患儿的脐部及其周围用掌摩法,持续数分钟后,再在脐部及腹部作掌揉法或掌根揉法,使之有较强的温热感。

2.食积夹热型

(1)基本治法:推法,指揉法,掌摩法,掌揉法。

(2)取穴:脾土、腕阴阳、三关、六腑、四横纹、外劳宫、腹阴阳、足三里。

(3)操作:

1)清脾土:患儿掌心向上,医者用指推法,自患儿拇指的近端推向远端300次;

2)补脾土:先用“清脾土”的方法对患儿进行治疗,接着再用“补脾土”的方法,称之为“先清后补”,食积夹热时,常采用“先清后补”的方法;

3)分推腹阴阳100次;

4)推三关200次;

5)退六腑600次;

6)推四横纹:四横纹在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的掌指关节掌侧横纹处。以推法依次分别在上述部位进行治疗,约数分钟;

7)揉外劳官一般作顺时针方向的指100次。

(十七)小儿遗尿

1.毫针刺并艾条温和灸:关元、中极、三阴交、肾俞、膀胱俞

2.推拿治疗:

(1)取穴:肾经、上马、三关、外劳宫、肾俞、八髎、龟尾、百会、丹田、三阴交

(2)操作:

1)患儿正坐位:补肾经200次,揉二人上马100次,推三关100次,揉外劳

宫100次;

2)患儿俯卧位:以掌擦两肾俞200次,擦八髎200次,拇指揉龟尾100次,按揉百会、三阴交各100次;

3)患儿仰卧位:以掌心按丹田1min,再逆时针方向掌揉200次。

(十八)肩周炎

1.诊断

(1)多见于50岁左右的中年人或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左肩多于右肩。常于肩部受寒后发病。

(2)肩部疼痛,渐进性加重,昼轻夜重,并可向颈、耳、肩胛及前臂和手放射。肩关节上举、后伸时疼痛加剧,肩部活动受限,严重者不能做穿衣、梳头、洗脸等动作。

(3)肩部肿胀不明显,肩关节周围有广泛压痛,日久可见肌肉萎缩。

(4)X线检查一般无特殊发现。部分患者可有骨质疏松。

2.治疗方法

(1)针灸治疗

1)取穴:条口透承山、肩髃、肩髎、肩前、曲池、外关、合谷;

2)操作方法:取俯卧或坐位,取对侧条口向承山方向透刺1.5~2.0寸,行大幅度提插捻转手法,使之出现强烈针感,并嘱患者抬举活动患肩,行针3~5min,常获良效。

取俯卧或坐位,使肩关节充分外展,肩髃、肩髎分别向极泉方向透刺1.5~2.0寸,肩前直刺0.8~1.2寸,三穴均达明显的针感;曲池直刺1.0~1.5寸,外关、合谷直刺0.8~1.2寸,针刺得气后,持续捻转,力求针感向肩部传导。诸穴均取患侧,每日治疗一次。

(2)刮痧治疗:颈部(哑门、风池、大椎)、肩背部(肩井、天宗)、胸部(中府、云门、缺盆)、上肢部(肩贞、外关、曲池、合谷)、下肢部(足三里、条口)

(3)推拿治疗

(十九)颈椎病

1.诊断

(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变;

(2)颈肩背疼痛,伴上肢放射痛或麻木,颈后伸时加重;

(3)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或一侧肩胛骨内上角有压痛,可触及条索状硬结;

(4)上肢肌力减弱,受压神经根皮肤节段分布区感觉减退,腱放射异常;

(5)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或压顶试验阳性;

(6)颈X片显示:椎体增生,钩椎关节增生明显,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

(7)除外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腱鞘炎、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所致以上肢疼痛或麻木为主的疾患;

(8)症状、体征与X光片的异常所见在椎节上一致。

符合以上(1)(2)(5)(6)+(8)标准或(2)(6)(8)+其余一项者可诊断为神经根型颈椎病。

2.治疗方法

(1)针灸治疗

取穴:病变颈椎夹脊穴2~3个,肩髃、曲池、外关、合谷、中渚

操作方法:取俯卧位或坐位,颈部夹脊穴直刺0.8~1.2寸。肩髃、曲池直刺1.0~

1.5寸,外关、合谷直刺0.8~1.2寸,中渚直刺0.3~0.5寸,诸穴尽量使针感向远心端放射。留针20~30min,中间行针1~2次,每日治疗一次。

(二十)腰椎间盘突出症并根性坐骨神经痛

1.诊断

(1)疼痛好发于下腰部,且向下肢放射;

(2)有局限性压痛点;

(3)直腿抬高试验和加强试验阳性;

(4)皮肤感觉、肌力和腱反射的改变;

(5)脊柱姿态的改变;

(6)X线腰椎正侧位片提示脊柱侧凸或腰椎生理性前凸消失;

(7)CT或MRI提示有椎间盘突出。

其中(1)~(3)项必备,并具备(4)~(7)项的任意1项即可诊断。

2.治疗方法

(1)针灸治疗

取穴:依次取腰椎间盘突出节段的上一椎至下一椎的夹脊穴

依据下肢疼痛感觉的不同部位配穴,若少阳经出现疼痛,取环跳、风市、阳陵泉、丘墟、足临泣;

太阳经出现疼痛,取秩边、承扶、委中、承山、飞扬、昆仑。

操作方法:取俯卧位或侧卧位,夹脊穴直刺1.5~2.0寸, 边刺边问患者感觉, 以患者针感下肢有放射麻木感或胀感为度;秩边或环跳直刺3.0~4.0寸,以患者针感下肢有放射麻木感或胀感为度;承扶直刺2.0~3.0寸,风市、阳陵泉、委中、承山、飞扬直刺1.0~1.5寸,昆仑直刺0.5~1.0寸,诸穴均力求较强针刺得气感,诸穴均取患侧,留针20~30min,中间行针1~2次,每日治疗一次。

(2)刮痧治疗:腰骶部(命门,患侧肾俞、大肠俞、关元俞)、患肢(环跳、殷门、承扶、风市、阳陵泉、委中、承山、悬钟、昆仑等)

(3)推拿治疗

(二十一)腰肌劳损

1.诊断

(1)持续性腰部隐痛,易感疲乏,即使卧床休息,亦有腰部疲乏感;

(2)经常反复急性发作;

(3)查体见腰肌轻度痉挛,但活动受限不明显,局部有压痛。

2.治疗方法

(1)针灸治疗

取穴:主穴:阿是穴、委中、昆仑

配穴:三焦俞、肾俞、大肠俞、关元俞、腰眼

操作方法:阿是穴合谷刺(一针多向透刺),用中强刺激;委中穴可直刺1.0~

1.5寸,使局部酸胀或有麻电感向足底放散;昆仑穴直刺,可透太溪或稍偏向外刺,深0.5~1.0寸,使局部有酸胀感并向小趾扩散。三焦俞、肾俞、大肠俞、关元俞、腰眼针感为局部酸胀或向臀部放射。留针20~30min。

(2)刮痧治疗:腰部(疼痛部位、患侧肾俞、大肠俞、关元俞)

(3)推拿治疗

(二十二)膝关节骨关节炎

1.诊断

(1)近1个月大多数时间有膝关节疼痛;

(2)关节活动时有骨响声;

(3)晨僵<30min;

(4)年龄≥38岁;

(5)膝检查有骨性肥大;

(6)X线示关节边缘骨赘。

满足(1)(2)(3)(4)或(1)(2)(5)或(1)(4)(5)或(1)(6)者,可诊断为膝骨关节炎。

2.治疗方法

(1)取穴:梁丘、血海、内膝眼、外膝眼、阳陵泉、阴陵泉、鹤顶、阿是穴

(2)操作方法:取仰卧位,患膝关节腘窝处臵一软物使膝关节屈曲,梁丘、血海穴直刺1.0~1.5寸,阳陵泉可向阴陵泉透刺,并使针感向下放射;鹤顶直刺0.8~

1.2寸。

内、外膝眼及阿是穴行温针灸,内、外膝眼向中心斜刺0.8~1.2寸,使针感向下扩散,阿是穴毫针刺入得气后施以“平补平泻”小幅度提插捻转手法2min,然后将2cm左右长的艾条臵于上述穴位针柄上点燃,至燃尽后取下,更换另一段艾条,每次每穴灸3壮。诸穴均取患侧,每日治疗一次。

(二十三)中风(脑血管病)后遗症

1.诊断

(1)主症: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2)次症: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发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病因,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治疗方法

(1)针灸治疗

取穴:上肢取肩髃、曲池、外关、合谷,下肢取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仑。语言蹇涩、失语加廉泉、通里、哑门;口角歪斜加地仓、颊车、迎香。

操作方法:取仰卧位,肩髃向臂臑方向透刺1.5~2.0寸,曲池直刺1.0~1.5寸,外关、合谷直刺0.8~1.2寸,环跳直刺3.0~4.0寸,阳陵泉、足三里直刺1.0~

1.5寸,解溪、昆仑直刺1.0~1.5寸。

廉泉向舌根方向刺0.5~1.0寸,哑门向喉结方向刺0.5~1.0寸,通里直刺0.5~0.8寸。

也可用“醒脑开窍法”。

(2)推拿治疗

(二十四)面瘫

1.诊断

(1)起病急骤,病前多有感受风寒史。

(2)每在睡眠醒来时,发现一侧面部板滞、麻木、瘫痪,部分患者初起有耳后、耳下及面部疼痛。

(3)突然口角歪斜,或有漱口漏水,或有进餐时食物常常停滞于病侧齿颊之间,但无昏迷、偏瘫等表现。

(4)查体:不能作蹙额、皱眉、露齿、鼓颊等动作;病侧额纹、鼻唇沟变浅或消失,眼睑闭合不全。

2.治疗方法

(1)针灸治疗

(1)取穴:阳白、四白、下关、地仓、颊车、风池、合谷、太冲

(2)操作方法:取仰卧位或坐位,风池向对侧眼球针刺0.8~1.2寸,阳白透鱼腰平刺0.5~0.8寸,四白向下斜刺0.5~0.8寸,下关直刺0.8~1.2寸,地仓与颊车穴相互透刺1.0~1.5寸,合谷直刺0.5~1.0寸,行均匀捻转手法,促使针感向上传导,太冲直刺0.5~0.8寸。

(3)翳风穴艾条温和灸30min/次,每日1~2次。

(二十五)三叉神经痛

1.诊断

(1)疼痛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

(2)疼痛剧烈难忍,为单纯性面痛;

(3)在面部或口腔内有一个引发点,称为“扳机点”。说话、咀嚼、刷牙、漱

口、洗脸均可诱发。

2.治疗方法 (1)取穴:

1)额部痛:头维、阳白、太阳

2)上颌痛:四白、颧髎、下关、地仓、迎香 3)下颌痛:夹承浆、颊车、下关、翳风 以上各不同部位均取:内庭、合谷

(2)操作方法:取仰卧位或坐位,头维向上平刺0.5~0.8寸,太阳直刺0.5~0.8寸,阳白透鱼腰平刺0.5~0.8寸,有麻电感传至眼及前额为佳,四白向下斜刺0.5~0.8寸,下关直刺0.8~1.2寸,有麻电感传至上唇及上齿部为佳,地仓与颊车穴相互透刺1.0~1.5寸,夹承浆向前下方平刺0.5~0.8寸,有麻电感传至下唇及下齿部为佳,合谷直刺0.5~1.0寸,行均匀捻转手法,促使针感向上传导,内庭直刺0.5~0.8寸。

二、针灸技术 (一)毫针刺法 1.毫针的结构

毫针的结构分为5个部分: 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 2.针刺前准备 (1)选择针具

1)选择硬度、弹性和韧度较好的不锈钢针具

2)应根据病人的性别、年龄、形体的肥瘦、体质的强弱、病情的虚实、病变部位的表里深浅和腧穴所在的部位,选择长短、粗细适宜的毫针。

(2)选择体位

体位选择以患者舒适并能持久,便于医者取穴和操作为原则;有条件情况下尽量采取卧位。

临床上针刺的常用体位主要有: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仰靠坐位、俯伏坐位、侧伏坐位。

(3)消毒

针刺前的消毒范围应包括:针具器械、医者的双手、病人的施术部位、治疗室

得气。

弹法 针刺后在留针过程中,以手指轻弹针尾或针加强针感,助气运行。本

柄,使针体微微振动的方法。 法有催气、行气的作用

刮法 针刺入一定深度后,气未至,以拇指或食指针刺不得气时用之可以

的指腹抵住针尾,用拇指、食指或中指指甲,激发经气,如已得气者可由下向上或由上而下频频刮动针柄的方法。 以加强针刺感应的传导

与扩散。

摇法 针刺入一定深度后,手持针柄,将针轻轻摇直立针身而摇,以加强得

动的方法,分直立针身而摇和卧倒针身而摇 气感应;卧倒针身而摇,

使经气向一定方向传导

飞法 针后不得气者,用右手拇、食指执持针柄,催气、行气,并使针刺感

细细捻搓数次,然后张开两指,一搓一放,应增强。 反复数次,状如飞鸟展翅。

震颤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右手持针柄,用小幅度、可促使针下得气,增加针

快频率的提插、捻转手法,使针身轻微震颤刺感应。

的方法。

毫针行针手法以提插、捻转为基本操作方法,并根据临证情况,选用相应的辅助手法。

2.得气

得气,又称“气至”,“针感”,得气,是指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针刺感应。《黄帝内经》“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得气的表现:

患者对针刺的感觉、反应

针刺入腧穴得气时,患者的针刺部位有酸胀、麻重等自觉反应,有时还出现热、凉、痒、痛、抽搐、蚁行等感觉,或呈现沿着一定的方向和部位传导和扩散的现象;少数患者还会出现循经性肌肤瞤动、震颤等反应,有的还可见到针刺腧穴部位的循经性皮疹带或红、白线状现象。 得气的意义:

得气与否关系到针刺的治疗效果 得气与否可以借此判断疾病的预后 得气是实施补泻手法的前提 不得气的原因: 取穴不准 角度有误 深浅失度

医者刺手指下的感觉

医者的刺手能体会到针下沉紧、涩滞或针体颤动等反应。

手法不当 患者病重或体虚等

促使得气:

准确取穴,调整角度深度,合理应用手法 留针候气 行针催气 温针、艾灸

(三)留针和出针

1.留针:指进针或得气后,将针留臵穴位内一定的时间。在留针过程中,还可间歇行针,以促使得气或加强针感及保持针刺的持续作用。留针与否及留针时间的长短应视病情而定。

2.出针:又称起针、退针,是指将毫针拔出所刺腧穴的操作方法。出针的方法,是以干棉球轻压于针刺部位,右手持针作轻微的小幅度的捻转并顺势将针缓慢提至皮下,静留片刻,然后拔离。

(四)针刺注意事项

1.患者饥饿、疲劳、精神紧张时不宜针刺;

2.妇女怀孕不易针刺腹部、腰骶部腧穴;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肩井等穴不宜针刺;

3.有自发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者;皮肤感染、溃疡、瘢痕等部位不宜针刺; 4.胸、胁、背部腧穴;眼睛周围腧穴及项部腧穴针刺应注意角度、方向及深度等。

(五)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及预防 晕针 原

患者体质虚弱,精神紧张,或疲劳、饥饿、大汗、大泻、大出血之后或体因 位不当,或医者在针刺时手法过重。 症状 处

针刺过程中突发精神疲倦,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欲吐,多汗,心慌,四肢发冷,血压下降,脉象沉细,或神志昏迷,仆倒在地,唇甲青紫,二便失禁,脉微细欲绝。

立即起针。患者平卧,头低足略高,轻者仰卧片刻,饮温开水或糖水后,

理 即可恢复正常;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可刺人中、素髎、内关、足三里、

灸百会、气海、关元等穴,即可恢复;若仍不省人事,呼吸细微,脉细弱者,可考虑配合其他治疗或采用急救措施。

①初次针刺治疗或精神过度紧张、身体虚弱者,应先作好解释,消除对针预防

刺的顾虑;②最好采用卧位。选穴宜少,手法要轻;③若饥饿、疲劳、大渴时,应令进食、休息、饮水后少许时再予针刺;④医者在针刺治疗过程中,要精神专一,随时注意观察病人的神色,询问病人的感觉,一旦有不适等晕针先兆,应及早采取处理措施,防患于未然。

滞针 原

患者精神紧张,针刺入腧穴后,局部肌肉强烈收缩;或行针手法不当,向因 单一方向捻针太过,或留针时间过长。 症

针在体内,捻转不动,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若勉强捻转、提插时,则病若病人精神紧张,局部肌肉过度收缩时,可稍延长留针时间,或于滞针腧处

穴附近进行循按或叩弹针柄,或在附近再刺一针,以宣散气血、而缓解肌理 肉的紧张。若行针不当,或单向捻针而致者,可向相反方向将针捻回,并

用刮柄、弹柄法,使缠绕的肌纤维回释,即可消除。 预

消除患者精神紧张,注意行针的操作手法和避免单向捻转,若用搓法时,

状 人痛不可忍。

防 应注意与提插法的配合,则可避免肌纤维缠绕针身而防止滞针的发生。 弯针 原

医生进针手法不熟练,用力过猛、过速,以致针尖碰到坚硬的组织器官或

因 病人在针刺或留针时移动体位,或因针柄受到某种外力压迫、碰击等。 症

针柄改变了进针或刺入留针时的方向和角度,提插、捻转及出针均感困难,弯针后不得再行提插、捻转等手法。如针柄轻微弯曲,应慢慢将针起出。 处理

若弯曲角度过大时,应顺着弯曲方向将针起出。若由病人移动体位所致,应使患者慢慢恢复原来体位,局部肌肉放松后,再将针缓缓起出。切忌强行拔针,以免将针体折断,留在体内。

进针手法要熟练,指力要均匀,避免进针过速、过猛。选择适当体位,在留针过程中,嘱患者不要随意更动体位,注意保护针刺部位,针柄不得受外物硬碰和压迫。

状 而患者感到疼痛。

预防

断针

针具质量欠佳,针身或针根有损伤剥蚀,针刺前失于检查;针刺时将针身原因 症

全部刺入腧穴内,行针时强力提插、捻转,肌肉猛烈收缩;留针时患者随意变更体位,或弯针、滞针未能进行及时正确处理等。

行针时或出针后发现针身折断,其断端部分针身尚露于皮肤外,或断端全医者要从容镇静,嘱患者切勿更动原有体位,以防断针向肌肉深层陷入。若残端部分针身显露于体外时,可用手指或镊子将针起出。若断端与皮肤处理

相平或稍凹陷于体内者,可用左手拇、食二指垂直向下挤压针孔两旁,使断针暴露体外,右手持镊子将针取出。若断针完全深入皮下或肌肉深层时,应在X线下定位,手术取出。

认真仔细检查针具,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针具应剔出不用;避免过猛、过预防

强地行针;行针或留针时,嘱患者不要随意更换体位。针刺时不宜将针身全部刺入腧穴,应留部分针身在体外,以便于针根折断时取针。在进针、行针过程中,如发现弯针时,应立即出针,切不可强行刺入、行针。对于滞针等亦及时正确地处理,不可强行硬拔。

血肿 原因 症状

若微量的皮下出血而局部小块青紫时,一般不必处理,可以自行消退。若处理 预

局部肿胀疼痛较剧,青紫面积大而且影响到活动功能时,可先作冷敷止血后,再做热敷或在局部轻轻揉按,以促使局部瘀血消散吸收。

仔细检查针具,熟悉人体解剖部位,避开血管针刺,出针时立即用消毒干(六)灸法

灸法种类很多,常用灸法有多种,我们仅介绍常用的:

1.艾条灸:又称艾卷灸,是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穴位或患处施灸的一种方法。常见艾条灸的操作方法有以下几种:

出针后,针刺部位肿胀疼痛,继则皮肤呈现青紫色。 针尖弯曲带钩,使皮肉受损,或刺伤血管所致。

状 部没入皮肤之下。

防 棉球揉按压迫针孔。

温和灸:将艾卷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或患处,约距离皮肤2~3cm处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穴灸10~15min,至皮肤红晕为度。如果遇到局部知觉减退或小儿等,医者可将食、中两指,臵于施灸部位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者的手指来测知患者局部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时间和距离,防止烫伤。

雀啄灸:施灸时,艾卷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的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施灸。

回旋灸:施灸时,艾卷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虽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不固定,而是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地施灸。

2.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可发挥针与灸的双重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即需要针刺留针又需施灸的病证。在针刺得气后,留针时在针柄上放臵一段长1.5~2cm的艾条施灸,或在针柄上搓捏少许艾绒点燃施灸,待燃尽后,除去灰烬,将针取出。应用本法时应注意在穴位皮肤上,放臵一纸板,以防灰烬落下烫伤皮肤。

(七)三棱针刺法

三棱针,古称“锋针”,是一种柄粗而圆,针尖锋利的针具。常用来刺破人体的一定穴位或浅表血络,放出少量血液,以达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又称为“刺血络”、“刺络”,现在称为放血疗法。

三棱针刺法一般分为点刺法,散刺法,刺络法,挑刺法。 点刺法是临床较为常用的方法。 点刺法操作方法:

1.在预定的针刺部位上下推按,使血液积聚针刺部位; 2.消毒医者双手和点刺部位;

3.右手持针,针尖露出3~5mm,对准已消毒的部位,迅速刺入随即出针; 4.轻轻挤压针孔周围,使出血少许,然后用干消毒棉球按压针孔。 注意:临床可用采血针代替三棱针行点刺放血治疗。 (八)拔罐法

火罐的种类很多,临床常用玻璃罐。拔罐方法很多,临床常用闪火法(注意切勿将罐口烧热)。

闪火法:用镊子夹95%的乙醇棉球,点燃后在罐内绕1~3圈再抽出,并迅速将罐子扣在应拔的部位上。这种方法比较安全,是常用的拔罐方法。但需注意的是点燃的乙醇棉球,切勿将罐口烧热,以免烫伤皮肤。

刺络(血)拔罐:此法是在应拔罐部位的皮肤消毒后,用三棱针(或采血针)点刺出血或用皮肤针叩刺,然后将火罐吸拔于点刺的部位上,使之出血,以加强刺血治疗的作用。一般针后拔罐留臵10~15分钟。

(九)耳针疗法 【耳廓表面解剖】

耳郭分为凹面的耳前和凸面的耳背。 耳轮 耳郭卷曲的游离部分。 耳轮结节 耳轮后上部的膨大部分。 耳轮尾 耳轮向下移行于耳垂的部分。 耳轮脚 耳轮深入耳甲的部分。

对耳轮 与耳轮相对呈“Y”字型的隆起部,由对耳轮体、对耳轮上脚和对耳轮下脚三部分组成。

对耳轮体 对耳轮下部呈上下走向的主体部分。 对耳轮上脚 对耳轮向上分支的部分。 对耳轮下脚 对耳轮向前分支的部分。

三角窝 对耳轮上、下脚与相应耳轮之间的三角形凹窝。 耳舟 耳轮与对耳轮之间的凹沟。 耳屏 耳郭前方呈瓣状的隆起。 屏上切迹 耳屏与耳轮之间的凹陷处。 对耳屏 耳垂上方、与耳屏相对的瓣状隆起。 屏间切迹 耳屏和对耳屏之间的凹陷处。 轮屏切迹 对耳轮与对耳屏之间的凹陷处。 耳垂 耳郭下部无软骨的部分。

耳甲 部分耳轮和对耳轮、对耳屏、耳屏及外耳门之间的凹窝,由耳甲艇、耳甲腔两部分组成。

耳甲腔 耳轮脚以下的耳甲部。 耳甲艇 耳轮脚以上的耳甲部。

胸骨上窝至胸剑联合中点 胸剑联合中点至脐中 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中点 胸 两乳头之间

腹 腋窝顶点至第十一肋游离胁 端 部 9寸 8寸 5寸 8寸 12寸 下

肢 部

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髁上缘

胫骨内侧髁下方至内踝尖 股骨大转子至腘横纹 腘横纹至外踝尖 臀横纹至腘横纹

18寸 13寸 19寸 16寸 14寸

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是以人体解剖学的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来确定腧穴位臵的方法,又称自然标志定位法。

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分为固定标志法和活动标志法两种。

手指同身寸定位法:是指依据患者本人手指为尺寸折量标准来量取腧穴的定位方法,又称“指寸法”。

常用的手指同身寸有3种:中指同身寸,拇指同身寸,横指同身寸(又称一夫法)。

简便取穴法: 常用腧穴定位: 1.列缺

【定位】 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操作】 向上或向下斜刺0.3~0.8寸。 2.少商

【定位】 伸拇指,在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3.商阳

【定位】 食指未节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操作】 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4.合谷

【定位】 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操作】 直刺0.5~0.8寸,孕妇不宜针。 5.手三里

【定位】 在阳溪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 【操作】 直刺0.8~1.2寸。 6.曲池

【定位】 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时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操作】 直刺1~1.5寸。 7.肩髃

【定位】 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操作】 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 8.迎香

【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 【操作】 直刺或向上斜刺0.2~0.5寸,不宜灸。 9.颊车

【定位】 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中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 【操作】 直刺0.3~0.5寸,或向地仓斜刺1~1.5寸。 10.下关

【定位】 在面部耳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 【操作】 直刺0.5~1.5寸。 11.头维

【定位】 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4.5寸。 【操作】 平刺0.5~1寸。 12.天枢

【定位】 在腹中部,脐中旁开2寸。 【操作】 直刺0.8~1.2寸。 13.梁丘

【定位】 屈膝,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2寸。 【操作】 直刺1~1.5寸。 14.足三里

【定位】 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操作】 直刺1~1.5寸。

15.上巨虚

【定位】 在犊鼻穴下6寸,足三里穴下3寸。 【操作】 直刺1~2寸。 16.下巨虚

【定位】 在上巨虚穴下3寸。 【操作】 直刺1~1.5寸。 17.内庭

【定位】在足背,当第2、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操作】直刺0.3~0.5寸。 18.三阴交

【定位】 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操作】 直刺1~1.5寸,孕妇不宜针。 19.地机

【定位】 在内踝尖与阴陵泉穴的连线上,阴陵泉穴下3寸。 【操作】 直刺1~1.5寸。 20.阴陵泉

【定位】 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操作】 直刺1~2。 21.血海

【定位】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外。 【操作】直刺1~2寸。 22.后溪

【定位】 在手掌尺侧,微握拳,当小指本节(第5掌指关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

【操作】 直刺0.5~1寸。 23.天柱

【定位】 在项部,大筋(斜方肌)外缘之后发际凹陷中,约当后发际正中旁开1.3寸。

【操作】 直刺或斜刺0.5~0.8寸,不可以向内上方深刺。

24.风门

【定位】 在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操作】 斜刺0.5~0.8寸。 25.肺俞

【定位】 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操作】 斜刺0.5~0.8寸。 26.脾俞

【定位】 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操作】 直刺0.5~1寸。 27.胃俞

【定位】 在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操作】 直刺0.5~1寸。 28.肾俞

【定位】 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操作】 直刺0.5~1寸,可灸。 29.大肠俞

【定位】 在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操作】 直刺0.5~1.2寸,可灸。 30.关元俞

【定位】 在腰部,当第5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操作】 直刺0.5~1.2寸,可灸。 31.秩边

【定位】 在臀部,平第4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 【操作】 直刺1.5~3寸。 32.委中

【定位】 在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的中间。 【操作】 直刺1~1.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腘静脉出血。 33.承山

【定位】 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

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

【操作】 直刺1~2寸。 34.昆仑

【定位】 在足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凹陷处。 【操作】 直刺0.5~0.8寸。 35.至阴

【定位】 在足小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操作】 浅刺0.1寸,胎位不正用灸法。 36.太溪

【定位】 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操作】 直刺0.3~0.5寸。 37.水泉

【定位】 太溪穴直下1寸,当跟骨结节内侧凹陷处。 【操作】 直刺0.3~0.5寸。 38.内关

【定位】 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操作】 直刺0.5~1寸。 39.肩髎

【定位】 肩髃后方,当臂外展时,于肩峰后下方呈现凹陷处。 【操作】 向肩关节直刺1~1.5寸。 40.外关

【定位】 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操作】 直刺0.5~1寸。 41.关冲

【定位】 无名指尺侧指甲根角旁0.1寸。 【操作】 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42.瞳子髎

【定位】 目外眦外侧约0.5寸,眶骨外缘凹陷中。

【操作】 平刺0.3~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43.率谷

【定位】 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

【操作】 平刺0.5寸~0.8寸。

44.风池

【定位】 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操作】 针尖微下,向鼻尖斜刺0.8~1.2寸,或平刺透风府穴,深部为延髓,必须严格掌握针刺角度与深度。

45.环跳

【定位】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中1/3交点处。

【操作】直刺2~3寸。

46.阳陵泉

【定位】 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操作】 直刺1~1.5寸。

47.太冲

【定位】 在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操作】 直刺0.5~0.8寸。

48.关元

【定位】 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操作】 直刺0.5~1寸,需要排尿后进行针刺。

49.神阙

【定位】 在腹中部,脐中央。

【操作】 禁刺;宜灸。

50.中脘

【定位】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操作】 直刺0.8~1.2寸。

51.大椎

【定位】 在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操作】 斜刺0.5~1寸。

52.百会

【定位】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

【操作】 平刺0.5~0.8寸,可灸。

53.印堂

【定位】 在额部,当两眉头之中间。

【操作】 提捏局部皮肤,向下平刺0.3~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54.水沟

【定位】 在面部,当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

【操作】 向上斜刺0.3~O.5寸,或用指甲按掐。

55.承浆

【定位】 在面部,当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 。

【操作】 斜刺0.3~0.5寸。

56.太阳

【定位】 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操作】 直刺或斜刺0.3~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57.眉弓(鱼腰)

【定位】 瞳孔直上,眉毛正中。

【操作】 平刺0.3~0.5寸。

58.耳尖

【定位】 在耳郭的上方,当折耳向前耳郭上端的尖端处。

【操作】 直刺0.1~0.2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59.夹脊

【定位】 当第1胸椎至第5腰椎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一侧17穴,左右共34穴。

【操作】 直刺0.3~0.5寸,或用梅花针叩刺,可灸。

60.膝眼

【手法】 用两手拇指自中脘同时向两侧分推,操作100~300次。

7.脐

【部位】 肚脐正中。

【手法】 以手掌或中指端在脐中揉之,操作100~500次。

8.七节骨

【部位】 从尾骨端至第4腰椎成一直线。

【手法】 用食、中指指腹,自骶尾推至腰椎称推上七节骨,自第4腰椎推至骶尾称推下七节骨。操作100~300次。

9.脾经

【部位】 拇指桡侧自指尖到指根处。

【手法】 拇指微屈,自指尖推向指根为补;拇指伸直,从指根推向指尖为清。来回推为平补平泻。操作100~500次。

10.大肠

【部位】 食指桡侧缘,由指间到虎口成一直线。

【手法】 从指尖推向虎口为补,反之为清,来回推为平补平泻。操作100~500次。

11.八卦

【部位】 以掌心劳宫为圆心,从圆心至中指掌指关节横纹约2/3处为半径画圆,八卦穴既在此圆圈上,又称内八卦。

【手法】 用运法。自乾位经坎、震运至兑位为顺运八卦,反之为逆运八卦。操作100~500次。

12.三关

【部位】 前臂桡侧,腕横纹至肘横纹成一直线。

【手法】 用食、中指指腹,从腕横纹推向肘横纹100~300次。

13.六腑

【部位】 前臂尺侧,自肘横纹至腕横纹成一直线。

【手法】 用食、中二指指腹或拇指桡侧,自肘横纹推至腕横纹100~300次。

五、刮痧技术

“刮痧”是用刮痧板蘸刮痧油反复刮动,摩擦患者某处皮肤,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一)工具选择

“刮痧板”是临床首选的刮痧工具,“刮痧板”选用天然水牛角为材料制成,形状多为长方形,边缘钝圆,对人体肌表无毒性刺激和化学不良反应。而且水牛角本身是一种中药,具有发散行气,活血和润养作用。

除专用“刮痧”板外,民间常将一些边缘圆滑的生活用具可用来刮痧,如光滑的铜钱、铜勺柄、瓷汤匙等。

另外,刮痧之前,为了防止划破皮肤,务必在皮肤表面涂一层润滑剂,首选的是由天然中药经科学配方和方法提炼加工而成的刮痧专用油剂;也可就地取材用香油、色拉油等作为皮肤润滑剂。

(二)操作方法

1.操作方法:先将准备刮痧的部位擦净,用刮痧板的边缘蘸上刮痧油或按摩油,用手掌握着刮痧板,治疗时刮板厚的一面对手掌,保健时刮板薄的一面对手掌。在确定部位进行刮痧。刮痧要顺一个方向刮,不要来回刮,力量要均匀合适,不要忽轻忽重;

2.刮拭方向:颈、背、腹、上肢、下肢部从上向下刮拭,胸部从内向外刮拭;

3.刮痧时间:用较重刺激手法进行刮痧,每个部位一般要刮3~5分钟。用轻刺激手法每个部位刮拭时间为5~10分钟。对于保健刮痧无严格的时间限制,以自我感觉满意、舒服为原则。

(三)注意事项

1.注意室内保暖,尤其是在冬季应避寒冷与风口。夏季刮痧时,应回避风扇直接吹刮拭部位;

2.刮痧出痧后1小时以内忌洗澡;

3.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之前,不宜在原处进行再次刮拭出痧。再次刮痧时间需间隔3~6天,以皮肤上痧退为标准;

4.刮痧出痧后最好饮一杯温开水(最好为淡糖盐水),并休息15~20分钟。

(四)适应症

感冒、发热、头痛、中暑、哮喘、心绞痛、颈椎病、高血压、神经性头痛、肩

周炎、坐骨神经痛、乳腺增生、小儿消化不良等疾病。

(五)禁忌证

1.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全身浮肿者禁用刮痧疗法;

2.孕妇的腹部、腰骶部禁用刮痧疗法;

3.凡体表有疖肿、破溃、疮痈、斑疹和不明原因包块处禁止刮痧;

4.急性扭伤、创伤的疼痛部位或骨折部位禁止刮痧;

5.接触性皮肤病传染者忌用刮痧;

6.有出血倾向者,如糖尿病晚期、严重贫血、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患者不可行刮痧疗法;

7.过度饥饱、过度疲劳、醉酒者不可接受重力、大面积刮痧;

8.眼睛、口唇、舌体、耳孔、鼻孔、乳头、肚脐等部位禁止刮痧; 9.精神病患者禁用刮痧法,因为刮痧会刺激这类患者发病。


相关内容

  • 公开招聘乡镇卫生院长笔试题
    公开招聘乡镇卫生院长笔试题 选择题(每题的备选答案中有一个或多个正确答案,将所选答案的字母填写在括号内,错选.多选均不得分,漏选的0.5分.每题1分,共100分) 1.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包括( ) A 咳嗽.打喷嚏时遮掩口鼻,不随地吐痰.B ...
  • 甘肃省村卫生室管理实施细则
    甘肃省村卫生室管理实施细则(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村卫生室管理,明确村卫生室功能定位和服务范围,保障农村居民获得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乡村医生从业管 ...
  • 乡镇卫生院管理办法(试行)
    卫生部等5部门关于印发<乡镇卫生院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卫农卫发[2011]61 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农业(农牧.农林)厅(局.委): 为认真贯彻落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 ...
  • 卫生院中医工作总结
    XXX中心卫生院 2010年度中医药工作总结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中医药工作的决定>,抓好中医工作的宏观管理,健全中心卫生院.乡镇卫生分院.村卫生室二级卫生网络功能,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初级卫生保健中的作用,满足广 ...
  • 二级中医院评审现场人员准备材料
    二级中医医院评审访谈人员准备 第一部分 中医药服务功能 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措施 1.3.1医院制定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鼓励和考核制度. ★1.3.2科室综合考核目标中有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相关指标. 1 ...
  •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
    国务院:鼓励二级以上医院医师到基层多点执业 2015-09-11 16:04 来源:中国政府网 作者: 分享到: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 国办发[2015]7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 ...
  • 中医药法考试
    中医药法培训考试 部门: 姓名: 分数: 一.多项选择题(10分/题) 1.中医药法规定下列哪些项目采取备案制进行管理的?( ) A.举办中医诊所. B.委托配制中药制剂. C.医疗机构配置仅应用传统工艺配制的中药制剂品种. D.在本医疗机 ...
  • 20XX年XX县中医院县乡村一体化管理方案
    2017年XX县中医医院 县乡村医疗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实施方案 根据XX县卫生局关于印发<XX 县县乡村医疗服务一体化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XX 卫发[2017]2号)文件要求,结合医院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 ...
  •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汇报
    华县卫生局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汇报 自2009年医改工作启动以来,我县医改工作在县委. 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市卫生行政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全县医改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各医疗卫生单位及时出台政策,精心组织实施,协同配合,有序推进,全县 ...
  • 20**年卫生局个人年度工作总结共三篇
    卫生局个人年度工作总结共三篇 卫生局年度工作总结一 20**年,xx县卫生局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严格监督下,在市卫生局的具体指导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保证人民群众健康为己任,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