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三得阅读"反思[二泉映月] - 范文中心

由"三得阅读"反思[二泉映月]

06/09

  今天,学校组织我们五年级全体语文教师进行同课异构,教学内容为苏教版五下的一篇课文――《二泉映月》。回顾课堂,现整理如下:

  教师播放《二泉映月》选段,学生欣赏。

  师:这首曲子很长,这只是其中的一段,从中,你听出了什么?

  生答:凄惨、悲伤、平和、愤恨、控诉等。

  师:是啊,温柔、凄苦、愤恨、宁静、不安……种种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冲击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灵。课文有一个自然段介绍了这首曲子,能找出来吗?

  生:第五自然段。

  师:好,读读这个自然段,用曲线画出描写琴声的句子。

  师:琴由心生,这琴声的变化,其实就是阿炳内心情怀的变化。再来读读这个自然段,你能读懂阿炳的内心吗?

  生:起初,琴声委婉连绵,这是阿炳在赞叹……怀念……思索……乐曲的高潮部分,表达了……抗争,抒发了……向往。乐曲在结束时,阿炳在表达内心的爱,他爱……,爱……。

  师板书:怀念抗争爱。曲由心生,这“心”又由何而生呢?

  生:这心是由他经历过的人和事而生的。

  师:是啊,有人曾这样评价《二泉映月》――《二泉映月》,不仅将人引入夜阑人静、泉清夜冷的意境,听毕全曲,更犹见其人――一个刚直顽强的盲艺人在向人们倾吐他坎坷的一生。

  师板书:坎坷的一生,什么是坎坷?

  师:那阿炳经历的是怎样坎坷的一生呢?大家来交流交流你查阅到的资料。

  学生交流资料,了解阿炳凄惨的身世、横溢的才情、过往的荒唐。

  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阿炳自双目失明后,好像一下子消失在了人们的视线,在所有的资料中,对于他卖艺度日生活的记载都是大片大片的空白。现在,就让我们展开想象,回到阿炳那卖艺度日的艰难岁月,将他经历的种种不幸写下来,填补这片空白。

  师:在同学们的想象中,阿炳卖艺度日的生活一定是卑微的、不堪的,其实,阿炳从未卑躬屈膝过,他的背虽然因失明而佝偻着,但他的头总是微微昂起;他的衣服虽然是破旧的,但总是洗过、补过。所以,阿炳的每一曲吟唱都让人感受到一颗刚直顽强的心灵。正如文章第三自然段说的――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学生再读第五自然段中描写《二泉映月》的文字。

  师:阿炳还爱那什么呢?

  生:爱那曾经的坎坷生活。

  师:为什么?

  生:经历了坎坷,才更懂得珍惜。

  师:是啊,苦难是一种财富,可以锻炼人的意志。正是这样的坎坷生活,让阿炳的内心拥有如斯的情怀,让阿炳创作出了这享誉乐坛的《二泉映月》。

  无巧不成书,在这个反思的日子里,又有幸聆听了沈荣老师“三得阅读”的教学主张。“得意”、“得言”、“得法”,为我们指明了阅读教学应有的价值取向,笔者颇为赞同。反思《二泉映月》的教学,笔者不禁自问:我的学生“得意”了吗?“得言”了吗?“得法”了吗?

  一、学生“得意”否?然也

  沈荣老师说,“意”,是指文本的言语内容。“得意”,笼统地说,是指读懂文本写了什么,也即理解词、句、段、篇的内容。

  众所周知,《二泉映月》是一首享誉乐坛的二胡名曲,课文记叙了这首曲子的形成过程,课文第五自然段再现了曲子的丰富内涵。笔者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让学生感受《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由欣赏乐曲初步感知,到品读文中现成的文字描述,即课文第五自然段,知道曲由心生,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内心的情怀。这还只是蜻蜓点水的感知。曲由心生,那心又由何而生?如果不是那样坎坷的人生经历,能有这时而激烈时而隐忍的阿炳吗?能有这由委婉连绵到跌宕起伏、步步高昂,又回归舒缓、恬静的《二泉映月》吗?学生对阿炳坎坷经历的了解、想象、交流、深入,慢慢还原了那个真实完满的阿炳,也真正走进了阿炳的内心,真正懂得了《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至此,已然“得意”。

  二、学生“得言”否?非也

  沈荣老师说,“言”,是指文本的言语形式。所谓“得言”,粗略地说,一是指理解文本是怎么表达的,二是指积累内化、模仿迁移文本中具有典型意义的言语形式。对照自己的课堂,很遗憾,只注重了言语内容的理解,却忽视了言语的表达形式。

  回归文本,是否有让学生“得言”的着眼点呢?从字词上来看,“月光如银”、“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三个词就是一个着眼点――比喻式的词语。像这样的词语还有很多,如恩重如山、冷若冰霜、风烛残年、挥汗如雨……若以此为着眼点,可以大大丰富学生的积累。从段的表达上看,第五自然段中“琴声”和“心声”交替出现的写法,也是一个着眼点。

  三、学生“得法”否?似是而非也

  沈荣老师说,“法”是学习方法。所谓“得法”,是指在“得意”过程中学习“得意”之法,在“得言”过程中学习“得言”之法。换句话说,就是在指导学生“学会”的同时还要指导他们“会学”。

  反思本课教学,似乎有一处“得法”之所,即在学生交流了阿炳坎坷的人生经历后,笔者总结:“能在预习时查阅与课文相关的人或事的资料,可以让你的学习更深更广,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本课安排在第三单元,而在前面两个单元中,有两次在课后练习中提出要求,要查找资料,并整理交流。因此,对五年级学生来说,得“收集整理运用信息”之法,是毋庸置疑的。这样说来,本课中,“得法”一条,似乎也已达到。

  接下来的教学之路该朝向哪里,笔者已然明了。路途定是荆棘丛生,却不能阻挡思索前进的脚步,相信,笔者也能像阿炳那样,走过抗争和迷惘,走向平和和明了……


相关内容

  •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反思
    反思一: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反思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文章记叙了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艰难的困境中两次撰写明史巨著<国榷>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 ...
  • 10二泉映月
    9.二泉映月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记叙了民间艺术家阿炳的艰难身世和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表现了阿炳杰出的艺术才华,以及热爱生活.追求理想.敢于同不幸命运抗争的精神. 全文脉络清晰,层次分明.文中记叙二胡名曲< ...
  • 知与行:从知而行之到行而知之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知而行之,义也.安而行之,义也.知而行之则善,知而不行则耻,不知而不行则庸,不知而行则可 ...
  • 永远的"二泉映月"阅读答案
    阅读分析 永远的"二泉映月" [薛汉忠] 一把普通的二胡,普通的琴弦,普通的拉弓,普通的琴架,由于岁月的沧桑,会显得陈旧而平淡无奇. 然而,如果这把普通的二胡能同一个不普通的人物--华彦钧(俗称"瞎子阿炳&qu ...
  • [二泉映月]第二课时
    二泉映月(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 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并能选用部分词语 ...
  •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结题报告(绝对好)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结题报告 科教兴国,兴国必先兴教育:科研兴教,兴教必先兴科研.教育科研开展得如何是衡量一所学校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向教育科研要质量便成为瓦房店市实验小学的探索目标.<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 ...
  • 让语文阅读教学情意浓浓
    [中图分类号]G633.3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就此而言,语文阅读教学便是一个因文得义.以文悟情的过程."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阅读教学要以情感为动力,情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根 ...
  • 扩展语句1
    扩展语句 考点突破 1.按要求把下面的句子扩写成一段话.要求:①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②包含一定的哲理意蕴.③不少于110字.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条长河. 2.按要求把下面的句子扩写成一段话.要求:①正侧面描写结合.②至少 运用两种修辞手 ...
  •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1
    让学生享受语文 看到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学生们普遍对语文学习有畏难情绪,而语文教师们也对如何唤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颇费心机,然而效果却不明显.笔者对此深感纳闷,我们的教师怎么了?我们的学生怎么了?为何对承载着中华五千年灿烂多姿.摇弋生辉 ...
  • 20**年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知识点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复习知识点 第一单元复习资料 1.<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一.多音字: 踏:tā(踏实)tà(踏歌行) 撒:sā(撒娇)sǎ(撒下) 便:bià(方便)pián(便宜) 二.填空: 1.<春光染绿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