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生文言文学习现状分析及应对策略 - 范文中心

高中学生文言文学习现状分析及应对策略

08/19

高中学生文言文学习现状分析及应对策略

文言文是中学语文的重要学习内容。按照我国现行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初中阶段要求学生“熟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涌一定数量的名篇”(《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高中阶段则不仅要求进行一般的诵读、理解、背诵,还要求“重点掌握常见的15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用法”(《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同时,正在实验中的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还非常强调文言文的人文教育价值,提出学生必须通过“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语文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为我们明确了文言文学习的明标和意义。然而,在实际学习当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心态如何?学习效果如何?当前高中学生文言文学习到底是怎样一个状态?笔者拟就这个问题作些粗浅的探讨。

一、学习现状

(一)缺少兴趣,畏学厌学,普遍怀着“文言无用论”的心态

我们曾对高二学生1100人做过关于语文学习情况的问卷调查,其中一个问题是:“你最不喜欢学习语文的哪一部分内容?”结果在“语文知识、现代文阅读、古诗词、文言文、作文”五项中,有591人选择不喜欢文言文,占总数的54%。许多学生觉得文言文属于古人的语言,离我们时代久远,隔阂太深,艰涩难懂;文言文要掌握的知识点很多,什么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要记要背要积累要归纳的东西实在太多,而时间又那么有限,根本应付不过来,况且花那么大精力学习这些繁难枯燥的东西,除了用于应付考试外,还有什么意义呢?

课内文言文学习尚且抱如此态度,那么课外更鲜有学生积极主动兴趣盎然地去阅读我国古代优秀经典名篇了。如高一学年结束,笔者曾给学生布置一项暑期阅读作业,推荐了一批古今中外名著名篇让学生阅读,并作好读书笔记。结果在开学初的作业检查和问卷调查中,全班60人竟然没有一人选择阅读老师所推荐的“诸子百家”等古代经典作品,问及原因,大都说枯燥又难懂,根本提不起兴趣,况且平时考试又用不上这些“老古董”。

因此,可以说,缺少兴趣,畏学厌学,为考试而学,普遍怀着“文言无用论”的心态,是高中学生文言文学习的主要现状之一。

(二)知识薄弱,能力不强,缺乏良好的文言学习习惯

文言文要掌握的知识点确实比较多,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还有相关的文体文化常识等,都是要求学生识记的内容,但从学生课堂活动的表现来看,他们文言知识掌握之薄弱令人担忧。不少学生在初中所学的文言字词,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已“健忘”得差不多了,老师在上课时讲到某一字词时经常会启发引导学生回忆过去所学过的内容,通过温故而知新,举一能反三,但大多数学生都难以唤醒“尘封”的记忆,又缺乏相关的知识积累去“旁敲侧击”,触类旁通,所以对老师的问题只能抓耳挠腮,疾首蹙颚,一旦老师公布所谓“标准答案”,则或欣然,或恍然,更多的则是默然和木然。如“而”这

一常见的虚词,作为连词它有表转折、顺承、因果、并列、递进、假设等多种用法,作为代词可作“尔”的通假字,表示“你”、“你的”之意,但在实际运用中,不少学生只知道它是连词,至于有什么作用和别的意义,却不甚明了。还有的学生,初中已接触了三年文言特殊句式,但到了高中,连基本的句式名称都还没弄清楚,如把倒装句中的“状语后置”说成“状语前置”,“宾语前置”说成“宾语后置”,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而在文言的诵读识记能力、理解分析推断能力、鉴赏评价能力上,学生的表现也难尽如人意。①诵读识记能力。不少学生虽然能对课文进行朗读,但大多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不能通过诵读去纠正预习偏差,正字音、明字形,把握好句读、停顿、重音、节奏、语气等,疏通文义,理解大意,变成了“为读而读”;有的则是“为背而读”,要求背诵的段落就去诵读,反之则抛掷一边,这种支离破碎、割裂全篇、只言片语的背诵,将严重影响到对全篇文章的理解。默写是对识记的一种检查形式,相当多的学生背诵可能滔滔不绝,默写却常常错误百出,识记相当不牢固,尤其是形声字形似字,如“别有幽愁暗恨生”,每次默写均有学生把“幽”写成“忧”,默写的错误其实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对课文字词含义的不理解。②理解分析推断能力。对于课文的学习,不少学生过于依赖现成的翻译资料书,借助参考译文,他们句子翻译如鱼得水;一旦字字落实,却难以解释其中关键性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课外文段,他们不能结合上下文语境去分辨、揣摩、解释关键性的字词,不能正确把握特殊句式,调整语序,准确地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语句。③感悟鉴赏能力。学生普遍重“言”而轻“文”,着力点都功利性地放在死记一些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上了,而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几乎没有什么了解,也根本不关心,他们没有时间去感受苏轼《石钟山记》的哲理思考,没有精力去领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的求学之道,没有兴趣去评品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忧乐情怀„„他们只关心如何把考题中有关字词句理解的12分选择题、8分翻译题的分数拿到手,至于感悟思想、鉴赏美感,则毫无兴趣。 在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上,学生的表现同样堪忧。文言文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学习文言文要养成多听多读多背的习惯,善于积累巧于归纳的习惯,借助工具书资料书自我学习的习惯,课外适量览阅古文经典以扩大知识面提高感悟力的阅读习惯等等。但是,我们的学生在这些方面都难有令人满意的表现,如关于工具书的利用问题,对刚升上高一年级的新生,为了使他们方便查找资料以利于自学,我们要求学生如条件允许的话都能人手一本《古汉语语常用字字典》,或者两三人合购一本也行,但61人的一个班,最后统计也就仅有6本,平均10人共用一本。工具书本身就不足,而利用率竟也不高,有书的把它当摆设,没书的又懒得去借,很少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借助工具书去阅读文言文段,自己解决问题,提高揣摩感悟能力,养成良好自学习惯。

因此,知识薄弱,能力不强,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高中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又一主要现状。

二、原因探究

上述文言文学习现状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它是整个中学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堪忧的反映。关于这个,姑且毋论,以下笔者只是就文言文教学自身问题,进行一番探究。

(一)文言自身的特点造成了学习的困难

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是我国古代文献资料所使用的一种最基本的书面语形式。

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

行文简练是文言文的重要特点,也是其优点。许多不朽的作品历来以简约精练著称。可以说文言本身就包含着简练的因素。一是文言文中单音节词占优势,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比较少;二是文言文多省略,省去主语、宾语、谓语、介词的情况很常见。再加上历代名家多注重锤炼语言,讲求“微言大义”,所以就形成了文言文严密简洁的风格。然而,这一优点也恰恰成为现代人学习文言的最大障碍:单音词多、省略成分多、一词而多义、言微而义深等等,导致现代人阅读十分困难;再加上由于年代的久远,与口语相脱离的文言越来越艰涩难懂了。佶屈聱牙的句子,生僻古奥的词语,还有许多陌生的名目典章制度„„这一切,在初学者的眼中成了捉摸不透的“迷言”,成了扪胸惊叹的“天书”。

对于成长于电视、卡通等文化快餐时代的学生而言,现代科技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有着太多的美丽、刺激与诱惑,不是为了中考、高考,有几个有兴趣去面对那古奥难懂的“天书”,破解那捉摸不透的“迷言”?

(二)价值取向的偏差削弱了学习的动力

文言自身的“缺点”已令学生畏而生厌,而价值取向的偏差更削弱了他们学习的动力,他们认为除了用于应付考试外,文言文真的是一无用处,平时不用它来写文章,不用它来日常表达交流,自己又没有立志于汉语研究的宏愿,花那么大的精力学习它干什么呢?当学生对优美的精神篇章、丰厚的人文底蕴的感受被应试教育所带来的急功近利浮躁心境取代时,学习是枯燥的痛苦的。因此,确实有必要让中学生明确文言文学习的价值所在。

1、认识功能——文化价值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人类发祥地之一。五千年来,经过炎黄子孙一代代的创造和积累,中国文化虽历尽沧桑,却绵延不绝,其内涵丰富多彩、博大精深。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曾列举了中国在一百多个方面对世界的贡献,并认为有许多古老的发明都源自中国。除科技之外,在哲学、政治、法律、宗教、历史、教育、文学、书法、绘画、雕塑、建筑、医学、数学、天文、历法、地学、军事等各个领域,我们的祖先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如此辉煌的文化成就,得到完整而有序的保存,靠的就是文言。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就列有一万多种、十万多卷,这还不算《四库全书未收书目》和《丛书总录》中所著录的。在这座由文言的“砖石”砌成的文化宝库里,浓缩着中华文明的景观,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反映着历朝历代的生活,透视着中国人的文化心态、思维方式„„有人说,掌握祖国的语言好比得到了一把打开本国文化的钥匙。那么,在中学教学文言文,就好像在孩子们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能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与两千年前的大师直接对话,了解并深刻地认识我们的祖先,懂得我们的历史,从而继承和发扬我们的文化。这就是文言文教学的认识功能。也许有人会认为古与今的隔膜太厚,殊不知只有认识了昨天和今天,才能真正懂得今天、开创明天。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弘扬传统文化是时代的需要,我们没有理由抛弃数千年的文化积淀。而作为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学语文教学理所当然地要承担起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使命。中学时期学习文言文,正是许多中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起点,这将为他们以后进一步认识了解并热爱祖国文化打下基础,并对其一生的文化素养的形成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2、陶冶功能——教育价值

语文教育专家刘国正说过:“文言文还是进行思想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注明出处)的确,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文言文多是思想内容纯正的作品,或歌咏山川,或记述经历,或阐发哲理,或抒怀言志,它们表达了古人对于真善美理想的执著追求。浸润其中,涵泳体味,会使人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读罢《〈论语〉六则》,学生懂得了“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并把这作为鼓励自己求学好问的铭言;背诵着《〈孟子〉二章》,学生们神情肃穆,“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一股超越古今的浩然正气此时正在他们年轻的心灵中升腾激荡。在《游褒禅山记》中,王安石谆谆教导后生学者“求学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在《训俭示康》里,司马光告诫后人“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今天读来,仍然是字字千钧。可以说,文言文拥有无法估量的教育潜能,因为其中熔铸着一个古老民族的精魂。只要我们用历史的眼光、辩证的方法合理地去发掘利用,它就一定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从短期效应看,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一人一事的思想认识;从长期效应看,有助于加强其道德修养,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社会责任感,从而塑造完美人格。

3、发展功能——语言价值

现代汉语的语言系统是由古代汉语的语言系统发展变化而来的。古今汉语一脉相承,犹如一条墨写的黄河,蜿蜒至今,二者是“源”与“流”的关系,既有差异性,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学者对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两个常用字表进行了研究(前者是现代汉语3755个一级字,后者是1086个古代汉语常用字)。通过比较发现,有1001个古汉语常用字可以在现代汉语一级字表中找到,占到古汉语常用字的92%;另外84个古汉语常用字中也有82个可以在现代汉语4500个常用字表和6196个《印刷通用汉字字行表》中找到。可见,古汉语常用字绝大多数仍然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而且还保持着相当强大的生命力。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

(1)以单音节词的形式得以沿用。这大多是汉语中的基本词汇,如“日、月、山、水”等。这就使汉语系统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性。

(2)(词素)保留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和多音节词语中。如“目”字在现代汉语里已不单用了,但在“目标、目录、目前、目光、目击、目送”等双音节词中还保存着。这一方面说明文字的适应性强,可以不断地组合成词,有很强的再生能力;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汉语词汇双音化和复合化的趋势。

(3)保存在由古代俗语、谚语、警句中的成分压缩凝结而成的“成语”中。还以“目”为例,可以在“目不交睫、目不暇接、目不窥园、目不识丁、目空一切”等成语中看到它的影子。可以说,成语在古今汉语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以上这些对我们的启示是:学习汉语不能无视古今汉语的血缘关系,文言文的教学可以收到探本溯源之效,察古知今,从而进一步丰富与发展现代汉语。另一方面,学习文言文还有助于克服“语言断层现象”。现代汉语要发展,就需要继续从古代汉语中去提取养料,吸纳其中仍然鲜活的因子。

(三)学习方法的不当导致了学习的低效

1、不善于借助资料与工具书学习

新课标突出强调要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障碍的能力,这是很有现实针对性的。当前中学生在自主学习方面的表现的确难尽如人意:一方面对教师的依赖性过强,不喜欢假借资料书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障碍,例如在预习课文时,没有养成边看注释和翻译资料边进行旁注的习惯,不能先自行串译

课文,理解大意,圈出重点,提出疑难,而是被动的听讲,机械的笔记,囫囵的吸收,结果总是难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在阅读课外文段时,总是怕麻烦,懒动脑,遇到不懂的字词不去查找《古汉语语常用字字典》之类的工具书去自行解决,总是依赖老师公布“标准答案”,结果一次次浪费了提高文言自读能力的宝贵机会。另一方面是对资料书的依赖过强,不能正确利用和使用好资料书。当今信息时代,丰富的信息资源为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但是如果不能正确利用,又会成为学习的一大障碍。当前,一些文言文注释资料的泛滥,不可避免地让学生产生依赖思想,上课不认真听讲,不注重积极思考,总在想“资料上写着呢,笔者何必去白费劲”,结果影响了学习文言文能力的提高。

2、不注重知识的积累与归纳整理

文言文涉及的知识非常多,除了关于语言方面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外,还包括文学文体常识、古代文化知识(如官职、称谓、典章、制度、地名、风俗等)„„这就要求学生平时要勤于积累,不厌其烦,细水长流,坚持不懈。有了积累,才有可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对字词句意的揣摩评断才有依据,如此才能逐渐提高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学习有了成就感,兴趣就来了。但不少学生往往缺乏毅力和耐心,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结果庸懒之心渐占上风,最后只能“缴械投降”;有的学生也意识到了积累的重要性,也一直在努力地去记、去背,孜孜不倦的积累,但是他们不善于对知识进行梳理、归纳,形成不了知识的系统性,捕捉不到其中的规律,变成了死记硬背,结果事倍而功半。如“宾语前置”是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它有极强的规律性,一般情况下,只要满足“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或“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其中一个条件,它通常要倒置,翻译时就要注意调整语序。但是,不少学生对这种句式每次似乎都是感到那么“熟悉又陌生”,当老师重复了N次后,下次再碰到类似的句式,还是有不少学生懵懵然。知识的积累与归纳没做好,严重影响了学习的成效。

3、不注重古今观照、学以致用

学习中如能注重学以致用、古今观照,就会认识到文言文不仅生动有趣,而且有用。文言文工整的句式(如“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简约的语言(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美丽的形象(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丰厚的内涵(如“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经典的笔法(卒章显志、赋比兴、乐景写哀情、托物言志等)、丰富的成语(典故、逸事、趣闻等)„„它们不仅能丰富我们的生活,还能积累语言素材,积贮丰富的阅读体验,为全面提高语言修养提供学习和借鉴的知识宝库。但是,我们不少学生往往忽略这方面知识的积累与迁延,不会有效的运用已有资源,提高学习的兴趣与效果。

(四)教学方法的不佳影响了学习的效果

1、重“言”而轻“文”

文言文最重要的价值,在“文”不在“言”,“言”不过是学习“文”的工具。由于高考文言文主要在字词句意思的理解和全文大意的把握这些属“言”方面的内容上设题,“指挥棒”的作用导致教师对应试目标孜孜以求,片面认识与扭曲了文言文的教学功用,一篇篇积淀着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又奥妙无比的至文被送上 “读—译—抄—背”的生产流水线,被肢解为实词虚词用法、古今意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的知识集成块,然后强制学生记忆。过于注重语法教学而忽略了文字美的赏读;过于注重条分缕析而忽视了内容美的领悟;过于注重固定化的授予而淡化了形象美的感动。当“文言”中最富美丽的感性的“文”

被剥离、舍弃时,面对着枯燥的、纯理性的知识载体“言”,我们的学生怎能不生怨,不厌倦、不恐畏呢?

2、教法陈旧无趣

教学方法陈旧简单,死板无生气。不少教师通常是照教参宣讲一通,读几遍,逐句翻译一下,让学生抄抄译文,做做习题,要么最后再来个小检测,一篇课文就宣告“处理完”。千篇一律,毫无个性,没有情趣,没有活力。很少教师能在课文的导入上、问题的设置上、讨论的安排,情感的激发上、“言”与“文”的关系处理上等,积极去探讨教法和学法。久而久之,学生对文言文就失掉了兴趣,有的干脆买一本《文言文全解》之类的助读资料,以免去抄录之苦。用这类教法,怎会有好的效果?

3、“读”的指导不力

古文学习要重视借鉴传统的方法——多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前人的读书经验,对我们仍有借鉴意义。多读,熟读 ,读中反复体味,才能读懂,才能增强文言语感。读充分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色不需多说,学生就大体掌握了。

就笔者了解,造成文言文教学效果不良的一个普遍性的原因就是对“读”的指导不力。具体表现为:一、忽视范读,初中文言文教学是起步阶段,相当多的教师,没有以准确而又富有感情的范读来引导学生,让他们在听中掌握字音、停顿和语气表达,到了高中,这种弊端仍未革除;二、教师满堂灌,谨严细致讲解翻译语句多,让学生联系注释在诵读中理解句意不多;三、驾空分析课文多,用复述内容、交流读后感、改写课文等练习促进学生诵读不多;四、教材要求要背诵的文段就多读,不要求背诵的就少读甚至不读,割裂全文,断章取义,直接影响了对全篇内容的理解掌握。教师导读不理想,学生读得不充分,教学效果自然不佳。

三、应对策略

(一)改变思想观念,树立全面的质量观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感觉到,要改变高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现状,提高文言文的学习效果,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首先都应改变价值取向,更新思想观念,树立全面的教与学的质量观。作为教师,更应重视引领学生抛弃“文言无用论”思想,让他们认识到学习文言文除了应对考试之外的更重要价值,从三个维度重新确立新课标下高中文言文教与学的目标。

目标一: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这是文言文教学的知识和能力目标,也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目标。诵读、积累、领悟,这是学生主体语言习得的规律。无论在哪一个环节,教师都要致力于对学生兴趣、学习热情的培养,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在教学中,教师满堂灌,逐字逐句分析,学生却昏昏欲睡,心劳力瘁之后,非但能力没有形成,反而日渐失去地传统文化精品的神往和亲近。要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学权利,让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词句的含义,读懂文章的内容,在探索中体会学习的乐趣。要教会学生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掌握文言文句式的意义和用法,让学生合作、探究,培养理解、分析、推断能力,以积累必备的文言知识,掌握一些必要的语法规律,迁移成一定的阅读能力,为将来自由阅读、学习和研究古代历史和文化著作打好基础。

目标二:使学生认同优秀文化传统,传承中华文明。

这是文言文教学的过程目标。传统经典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华

民族人文精神的结晶。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我们应该认真对待文言文教学,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都在里面。客观上说,学生们成长于电视、卡通等文化快餐时代,即使解决了古代书面语的认识和理解,但对于千百年前的古典文学还是有着时代的隔膜,对古代圣贤的审美情趣、价值趋向的认同还是有着现实的差距。因此,在古代优秀作品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带领学生穿越渺远的时空,去触摸先贤的灵魂,用经典文言的独有的魅力和神奇,来吸引学生、迷住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对内涵丰富、底蕴深厚、美学价值极高的文化经典的热爱。如教学《论语》,要以儒家的“仁”、“爱”熏陶学生;教学《孟子》,要让学生感受雄辩之气;教学《庄子》,要让学生领略汪洋恣肆的笔法;教学《老子》,要和学生一起探究它的博大精深;教学《战国策》,要和学生一起领会策士纵横捭阖的才情„„要使学生认识到,一个民族的凝结力,主要体现在对本民族人文文化的认同程度,使学生认同文言经典,为传承民族文化打下基础。

目标三:注重人文关怀,开启智慧,教会学生做人。

这是文言文教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也是文言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在现代的社会转型期,学生母语水平不高,道德滑坡,价值观混乱,美丑不分不是个别现象,君子之风渐行渐远;而颓废、功利、懒惰、虚伪、妄自尊大,这些缺点在很多学生身上体现着。语文学习,特别是文言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让学生汲取古代文化中的做人智慧,涵养心灵。正如顾之川先生所说:“这次课程改革(新课改),强调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培养热爱中华文化的思想感情,弘扬民族精神,不仅要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更注重于人文素质教育。”

朱熹说过,读书的目的之一就是让人变化气质。同样,教学文化经典,第一要义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中学文言文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智慧、做人准则,如“天下为公”的理念,“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骨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襟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意志,“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雅量,“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人文关怀等等。教师应带领学生与经典同行,引导学生积贮人生体验,积蓄高尚情感,积聚优雅趣味,从而丰富学生思想,启迪学生智慧,开阔学生胸襟,砥砺学生心智。经过长期的熏陶渐染,学生的气质就会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精神境界就会一天天高尚起来,最终成为心灵完善、人格健全的人。

(二)改革教法学法,提高教与学的效果

确定了文言文教与学的三维目标后,我们还应辅以正确的教法和学法,并针对上述原因探究中所涉及的存在问题,对教法与学法作出相应的改革,提出应对的策略。我们认为要在“活”与“实”这两个字上做好文章。教法要“活”,学法要“实”。“活”才能激发学生兴趣,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实”才能落实教学内容,才能扎实打好基础,二者互为补充,缺一不可。

1、教法改进要抓住“活”字做文章

“活”,即要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活跃学生的学习思维,创设活泼轻松的课堂气氛。要改变以往那种照本宣科,毫无创意,了无个性的教风;更反对把精美至文肢解为知识集成块,送上“读—译—抄—背”的生产流水线,千篇一律,没有情趣,没有活力的教法。活则生趣,趣产生爱,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十几岁的青少年对“之乎者也”感兴趣,必须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

如何搞活课堂教学,笔者认为涉及的教学环节和可采用方法都很多。比如①导入新课要活。如学习《赤壁赋》可用“乌台诗案”这一背景故事激趣导入,讲述《逍遥游》则用“鹏程万里”、“鸿鹄之志”等成语概述导入,阅读《与妻书》则引用《祭妹文》作情感对比导入„„②目标确立要活。每篇课文除了字词句的理解作为常规目标不变外,其他侧重点都不一样——《阿房宫赋》以赋体语言分析为重点,《赤壁赋》以感悟苏轼的哲学思想为重点,《游褒禅山记》以领悟与实践作者提出的“深思而慎取”的做人和做学问的道理为重点„„③字词分析要活。如通过汉字造字法引导学生推测“杳不知其所之也”中的“杳”(会意字)含义,并鼓励学生联想“杲”的含义及与“杳”的联系;或者通过古今对比学习词类的活用,如“中国队大胜美国队”与“中国队大败美国队”,无论“胜”“败”,结果都是中国队赢,“奥秘”在于 “败”字延用了文言文的“使动用法”, “使„„大败”。④复习巩固要活。可以采用“竞赛巩固法”、“表演课文法”、“练习巩固法”,“专题归纳法”等来加强复习效果。⑤学法指导要活。如期末给学生进行文言实词意义推断的专题指导,可以教给学生“因文定义法”、“语法结构分析法”、“成语联想法”、“整齐句式推断法”等多种方法。⑥ 教学手段要活。尽可能的更新教学手段,把投影、幻灯、录音、录像、电视片等引入文言文教学,只要使用恰当,“活”字就更容易变成现实。

下面以诵读课文为例,更具体谈谈如何做好“活”字文章。

同样是朗读,适当变换方式,会取得不同的效果。笔者的基本做法是:高一第一学期,对每篇文言课文的教学,都坚持范读,目的在于影响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然后让学生对照注释并参照工具书初读课文;等到师生一起疏 通完字句后(这种疏通不是老师串讲,而是学生初读基础上的“解惑”),再让他们反复朗读,直到读得准确流畅,有表情;最后再进行朗读比赛。从高一第二学期始,笔者便很少范读,而是一上课便找学生读,读后让其他同学从字词的读音、句读和感情的表达上找毛病。长期这样做,学生既提高了诵读水平,又提高了独立学习 、提前学习的积极性。因为不提前读,课堂上就读不好;不提前对照注释并利用工具书对译课文做初步理解, 有些句子的句读(特别是句中停顿)也读不准。而通过课前自学,学生对照注释已口译了一遍,不懂的地方已画出,并把课文反复诵读,就为老师授课节省时间和有的放矢打下了基础。笔者对学生的读还有严格的规定:对照注释自译时可以默读,其他时候的读应尽量做到出声朗读,即古人强调的“吟诵”,晨读时尤应如此。在重视诵读教学中,笔者经常在课堂上变换读的方式,故事性强而又有人物对话的,便让学生分角色读,如《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崤之战》等;抒情色彩浓重而又文字浅易的散文,笔者便先指导学生朗读,通过朗读去领悟,基本上不讲,如 《与妻书》《祭妹文》等。为了更好地激励学生读,每学期都进行两次朗读比赛,一次是学期中的现代文(包括诗歌)朗读朗诵比赛,一次是学期末的文言文(不包括古典诗歌)朗读朗诵比赛。每次比赛都聘请语文组老师组成评委,还发适当的奖品。这不仅促进了学生的读,也活跃了学生的学习生活。

2、学法改进要抓住“实”字做文章

针对学生学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笔者认为要抓住“实”字做文章,要求学生脚踏实地、扎扎实实的做好最基础的工作,这些工作包括①要求熟读每篇课文,背诵精彩语段(不限于要求背诵的语段),正音正形,准确句读,把握情感;②勤于对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义、文学文体常识、古代文化知识(如官职、称谓、典章、制度、地名、风俗等)的积累与梳理,持之以恒,细水长流;③注

意在学习中总结规律,善于借助资料与工具书学习;④每学期要精读20篇500字左右的课外文言文段和泛读1本以上的文言专集,并有相应的读书笔记。要做到“实”,应满足四个条件:①有实际的目标,有实在的行动,②有充实的量,有坚实的质;③有学生的实际行动,有老师的落实检查;④所学的是最基础最实用的知识,为的是今后文言文能力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下面笔者以积累为例,谈谈如何指导学生扎扎实实地进行积累,并把它落到教学实处,作好“实”字文章的做法。

积累办法是多种多样的。笔者的做法是,高一第一册进入文言文单元学习时,让学生先学知识短文《怎样学习文言文》和《诵读的要领》,明白积累和诵读的重要性;然后每人都准备一个笔记本, 用来整理积累文言词语,并把它称做“文言词语仓库”,谁的“仓库”里装的东西最多,谁就最富裕。还告诉他们如何使自己“仓库”里的东西保存有序,便于查找(规定都按音序排列)。学第一篇古文时老师先做整理积累的示范,让学生学着做,以后便完全放权给学生。但有一个原则,那就是课本后的《常用实词表》里规定的每一课词语,以及单元短文里整理的那32个虚词,人人都必须整理积累。此外,对每课词语的整理积累又不 能局限于该篇,要回顾翻查从前学过的意义和用法,并随着新课的学习去丰富,即做到纵向积累和横向积累相结合。整理过程中,每种意义用法都必须附有准确的例句(不能自己造句)。为了使积累教学落实到实处,笔者定期检查学生的笔记本,指出不足,肯定成绩,鼓励他们继续积累。这样一来,每学期一到进入文言文学习, 学生便主动找来了学过的前几册课本放在桌面上,以利于自己翻查。到了高三时,虽然还没有进入复习,学生的课桌上便已放齐全套语文课本了。 为了高效率的整理积累,还要求学生互相交流,并定下了交流的原则,那就是互通有无。要想得到对方整理的一个词,必须拿一个难易度与之相当的词与人家交换,如果交换不成,只好自己再去查找整理。笔者经常提 醒学生:“为了多快好省地积累,大家应该互通有无,但不要忘了,现在是竞争的时代,不要忘了谁‘仓库’ 的东西多,谁就最富裕。如果对方一点报偿(指用来交换的词语)都没有,你愿意把你‘仓库’的东西给他吗 ?”这样一说,懒汉同学便懒不成了。每学期末,笔者还在班内举行“文言词语例释交流和订正会”,会后了解每个学生“成交”的词语个数,给别人订正的个数,对“成交”个数多,订正出别人毛病多的同学提出表扬。 词语积累订正会很重要,因为学生在整理积累中,对某个词在句子里的意义用法难免理解错,只有通过校正,才能真正促进学习。笔者做过统计,到高三结束时,积累文言词语最多的同学有的达到900多个,最少的也达600 多个,都大大超出了课本附录规定的372个(实词340,虚词32)。如此丰富的积累,势必为阅读文言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大量积累课内词语,笔者还经常抄印一些课外的文言语段让学生去阅读,检查他们是否会用从课本上学到的“例子”去解决新问题,这便是知识的迁移。在新的文言语段阅读中,学生可能会遇到没学过的词语或者某一词语的某一义项,这就要求学生根据具体语境去推测,即古人所说的“以意逆之”。如有一次,笔者给学生选印了《后汉书•光武帝纪》里的一段文字,其中有这样一句话:“诏复济阳二年徭役”。“复”这一词语,学生在课本里多次接触过,知道它有“恢复”“又”“再”“重叠”“答复”“报复”等义项,不少同学把这句里的“复”解释成“恢复”,根据是《捕蛇者说》里有“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但这种解释是错误的。试想,光武帝刘秀的父亲刘钦曾做济阳令,刘秀便出生在济阳,如果在此之前济阳不征收赋税 ,刘秀做了皇帝反而恢复征收,这在家天

下的封建时代可能吗?在封建时代,皇帝免收自己家乡或宠幸之地的 赋税,倒是常有的事,如汉高祖回故乡时,当场宣布免收沛郡的赋税,沛人又为丰县请求说:“沛幸得复,丰未复,唯陛下哀怜之”。可见,“复济阳二年徭役”之“复”应解释成“免除赋税”才合情理。这种阅读练习,不但教会了学生如何解决新问题,同时,通过练习又丰富了学生的词语积累。

主要参考文献

1、???(作者)《浅谈文言文“教学境界”》,《中学语文》,2006年第1期。

2、???(作者)《文言文学习中的“三自”》,《中学语文教学通讯》,2006年第5期。

3、???(作者)《揆情度理学文言》,《中学语文教学通讯》,2006年第5期。

4、???(作者)《文言文教学价值的再认识》,《语文教学之友》,2003年第2期。

(有关文言文学习价值部分和全面的质量观部分,似乎也需要提供参考文献目录)


相关内容

  • 奖项教学论文学科高中语文获奖总数40(篇)
    奖项: 教学论文 学科: 高中语文 获奖总数: 40 (篇) 一等奖(8篇) 如何让高中语文作业更有效 绍兴市稽山中学 惊回首感慨百年话古文--论中学古文教学的现状与应对策略 绍兴市稽山中学 教育心理学在高三语文专题复习中的应用 绍兴市高级 ...
  • 体育教育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学 院 学 院 专 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年级 级 指导教师 毕业教务处制表 毕业 毕业二〇一五年 十二月一 日 毕业 体育教育毕业论文选题(1449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 ...
  • 虚词不虚:高中文言文虚词新运用
    虚词不虚:高中文言文虚词教学新运用                          深圳科学高中    罗佰方本文发表于<特区教育>随着高考改革逐步推进,教育工作者对学科素养的关注越来越强烈.语文学科的学科素养具体体现在语言上 ...
  • 高三备课组工作计划
    高三备课组工作计划一:高三下学期英语备课组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20XX高考英语科备考,我们将以<黑龙江省英语考试说明>为依据,以新课程标准为准绳,以外研新课标版的高中英语课本为基础,制订详细周密的复习计划,切实抓好高三英语复 ...
  • 中学语文学科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
    2008年9月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Sept.2008第27卷第9期 JourredofAnqinoTeachers College(SocialScienceEdition) V01.27No.9 中学语文学科建设现状.问题与对 ...
  • 882篇英语教学论文题目参考
    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英语教学中的交际性原则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运用 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 初中英语课文阅读教学策略探讨 连动式.兼语式的汉英比较 新教材新特点引发新思考新探索 英语非谓语动词的表层 ...
  • 关于任务型作文题的认识
    关于任务型作文题的认识: 作文试题考查明确增加了任务驱动的导向.如全国卷作文题拓展了材料的功能,在材料一如既往地引发考生思考.激发写作欲望的同时,还通过增加任务型指令,发挥材料引导写作任务的功能,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 ...
  • 初高中英语衔接教学的研究报告
    <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的研究>报告 新汶中学 万光霞 [摘要]从新颁布的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对中小学各阶段教学目标所作的要求可以看出,如何让高一学生顺利完成从初中阶段到高中阶段英语学习的过渡,是每个高中英语教师 ...
  • 关于高中生物教学质量提升的策略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关于高中生物教学质量提升的策略分析 作者:林燕恩 来源:<新课程·中旬>2013年第08期 摘 要:新课程改革倡导生物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 ...
  • 宁波市第三届(20XX年度)德育专项个人课题
    编号 宁波市第三届(2011年度)德育专项个人课题成果评审获奖名单 一等奖 共56项 课题名称 学校 课题负责人 宁波市慈湖中学 宁波市职教中心 宁波市职教中心 宁波市甬江职高 宁波市实验学校 宁波市中原小学 宁波十九中学 张满福 何丽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