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词不虚:高中文言文虚词新运用 - 范文中心

虚词不虚:高中文言文虚词新运用

09/29

虚词不虚:高中文言文虚词教学新运用                          深圳科学高中    罗佰方本文发表于《特区教育》随着高考改革逐步推进,教育工作者对学科素养的关注越来越强烈。语文学科的学科素养具体体现在语言上面。语文的学科素养教学任务主要是指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以语文思维能力为主线,读写为两翼进行推进。而思维的工具正好是语言,文言文虽然作为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的思维工具,却又闪耀着思维工具的光芒。文言文的基石是字词,虚词作为字词的两大类别之一,在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虚词教学部分目前主要倾向于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翻译,直至高三再按照“考纲”进行序列化教学。这种方法固然有可取之处,但往往也忽视了许多虚词的文学审美效果。基于此,结合笔者在实际教学中的一些尝试性做法,浅谈一下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是如何引导学生生发出虚词的新作用的。

虚词在文言文教学中往往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教师能够引导学生通过对某些虚词的揣摩,从而达到深入理解文意与获得审美体验的作用。这种教学实践可以穿插到教学环节之中,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感悟到作者在文字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和目的。笔者在执教《赤壁赋》的时候,给学生展示了两段文字: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而今安在哉?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然后问学生这两段话是否一样,细心的同学立刻发现第一段没有两个“也”字,第二段也就是课文内容多了两个“也”字。然后问学生:这两段话的意思变了没有呢?有的学生说虽然少了“也”字但是意思没有变,有的学生说感觉有些变了,有的学生正在思考,接下来教室内展开了一场思索与辩论。教师请主张“感觉有些变化”的同学站起来分享:甲同学认为第二段文字第一个“顺流而东也”有“也”字感觉这样写突出了曹操顺着长江征战的气势难当的形态,写出了曹操潇洒得意的气度;乙同学认为“固一世之雄也”有“也”字表达了作者对曹操英雄气概的羡慕,丙同学则认为这写出了曹操虽然是一世英雄,一个“也”字却暗含悲凉的感叹之意。通过一个简单的对比,两个看似微不足道的虚词却启发了学生的思路,让学生感受到曹操的性格与命运特点。又如,笔者在执教《庖丁解牛》时关注了以下的内容: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然后问学生,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学生开始思考,进行搜索、迁移,结果判断为助词,没有实际意义。教师接着问:没有意义就一定没有作用吗?学生开始思索,结果有一位学生发表了意见:补充音节,构成四字句。我又追问:构成四字句有什么作用呢?学生回答说: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师还不满足,又追问:那你能不能读一下?学生读完之后,教师就请另外一位同学来点评。这位同学认为刚才那位同学读的很流畅。教师抓住了“流畅”二字再追问:既然读起来感觉很流畅,和庖丁解牛本身有没有关系呢?学生恍然大悟:这样很好地表达了庖丁解牛的娴熟技巧,而且好像有一种节奏感和舞蹈感在里面!加进去一个看似没有意义的“之”字,表达效果居然完全不一样!许多学生对文言文的语言咀嚼顿时提起了阅读兴趣。每一位作家的作品风格不尽相同,这一点也可以从虚词的使用中管窥一豹。 比如笔者在执教《兰亭集序》时,让学生关注以下句子: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教师指导学生朗读重点词汇“未尝”“不能”“固”,让学生谈谈自己阅读体会。这三个词语都是语气非常强烈的否定词语,学生能够从阅读中发现这些否定词语连用,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死亡的深刻无奈与感叹,从而对《兰亭集序》的整体思想有深刻的理解。

虚词不仅能很好地丰富人物形象,还能体现作者的观点,具有把握全文的作用。尤其是一些说理比较严密、让学生感到无所适从的时候,披文入情,引导学生对文言虚词的整理,从而发现作者的情感态度与写作目的,从而完成教学目标。笔者在执教《师说》时,请学生朗读下面一段课文: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学生朗读了一次,教师然后请另外一位同学点评。另外一位同学认为“嗟乎”应该读出强烈的感情,教师就让该生示范朗读,的确读的很好。接下来教师在示范阅读时对两个“矣”字加强了语气: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然后教师启发学生:为什么要这样读?学生自然而然就明白作者韩愈对目前这种“师道之不传”现状的不满与对“愚益愚”沉重忧虑。接下来教师又问学生: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含有“矣”字,学生开始阅读文本进行搜索,得出以下筛选成果: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然后学生一看筛选结果,内心有所感触,然后教师让学生来有感情地朗读: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教师再启发学生,让学生在这种朗读中感知韩愈究竟想表达什么观点,文章体现了韩愈哪些思想。学生对《师说》原本刻板生涩的厌恶印象逐渐改变,他们感受到韩愈原来是一位关心社会、痛心民瘼、针砭时弊的有识之士,之后对《师说》的好感逐渐产生,对课文的理解也逐渐深入。笔者在执教另外一篇课文《六国论》时也发现了“矣”字在文中起到的作用: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历史背景来分析这一篇具有范文特点的议论文,学生从而很好地理解了议论文“因情而发”的写作动机,并被苏洵卓越的智慧与对国家命运关心的士大夫形象,更好地体现了苏洵对宋王朝进贡求和、偏安一隅的错误策略大声疾呼,情感溢于言表。 当然文言文中的虚词教学还有更多的新办法。《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更多地关注文言文实词的记忆与理解,、极少关注在虚词的意义之外的这种感悟与熏陶。虚词的教学不仅可以拓宽教学视野,增添新的教学思路,在教学过程中也会有更多创新。【完】


相关内容

  • 考试大王丨高中语文文言文300个实词.18个虚词的用法大总结,我就不信没人要!
    文言文,广大高中生的心头一大诟病啊,连平时看个书都是一头雾水一脸茫然,还要看古文?真是万年心里苦啊~这不嘛,老师找来了在高中语文中常用的300个文言文实词以及18个虚词的应用,下面,大家先尝个鲜~想要完整版的进群(QQ群:276834278 ...
  • 高中语文知识脉络图01
    古典诗歌流变:脉络:诗经--楚辞--汉乐府.魏晋古诗--唐诗--宋词--元曲 先秦:诗经(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体式:★风(国风):民歌 / 雅(大.小雅):宫廷宴饮.朝会时的乐歌 / 颂: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词 (前11C 周初到前6C 春秋 ...
  • 高中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
    高中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 文言文阅读(5题,21分)口诀:务求甚解,又不求甚解 预备知识一:如何读懂选文 (1)先读最后一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此题如果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则除外) (2)然后带着" ...
  • 初中升高中语文暑假学习计划与方法
    初中升高中 语文暑假学习计划与方法 初中升入高中,在学业上对学生而言可说是一次重大的转折,初中与高中相比,无论学习进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学习心态等各方面都将发生很大的变化,如何做好初中升高中的衔接?在暑假里进行有计划的学习是相当重要的. ...
  • [六国论]说课稿
    <六国论>说课稿 一.说教材 <六国论>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第一板块"后人之鉴"的第二篇文章.这是一篇著名的史论,作者苏洵在文章中评论战国时期六国灭亡的 ...
  • 高中文言文与妻书20**年
    <与妻书> 复习学案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 ...
  •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一.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学会整理归纳文言知识点 二. 教学重点,难点 整理归纳"之","而","以","其"," ...
  • 文言文虚词顺口溜
    文言文虚词顺口溜 "之"记忆顺口溜之字可代人事物, 定名之间可译"的": 用作动词"去.往.到", 用作助词可不译. 1.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 ...
  • 关于任务型作文题的认识
    关于任务型作文题的认识: 作文试题考查明确增加了任务驱动的导向.如全国卷作文题拓展了材料的功能,在材料一如既往地引发考生思考.激发写作欲望的同时,还通过增加任务型指令,发挥材料引导写作任务的功能,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