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论文[漫谈旗袍] - 范文中心

小论文[漫谈旗袍]

12/21

漫谈旗袍

(原创文稿,欢迎朋友们交流借鉴)

如果汉民族的汉服如雨后春笋,在沉寂千年之后,突然闯入人们的视野,赢得瞩目与青睐,那么旗袍就好比涓涓细流,在数百年的时间里,从未离开过中国女人的衣橱。在现代社会,汉服如博物馆中的艺术品,而旗袍这是生活中的艺术品。

关于旗袍的起源,有个美丽的传说,从前镜泊湖畔有个满族渔家姑娘,因为长得脸黑俊俏,心灵手巧,人称她“黑妞儿”。她觉得穿着古代传下来的肥大衣裙,打鱼不方便,就自己剪裁了一种连衣带裙多扣拌长衫,既省布合体,又方便劳动。后来,她被选进宫中封为“黑娘娘”,因过不惯官廷生活,穿不惯又肥又大的山河地理裙,就穿起从前自己剪裁的多扣拌长衫。皇上认为她擅自改变官廷服饰有罪,就赶她出宫,并一脚踢中她后心而死去。关东满人听到黑娘娘死的消息,大哭了三天,还穿起她剪裁的那种长袍来纪念她。后来,在满族妇女认为穿着方便,穿的人就多了,就叫它为“旗袍”。说也奇怪,凡穿上旗袍的妇女,都变得十分苗条俊美,据说那是心灵手巧的黑娘娘在暗中帮助她们打扮。由此可见,人们对旗袍寄托了许多美好的感情,传说中必然有许多虚构的情节,但是我认为有三点是真实的,第一,旗袍

脱胎于满族的旗装;第二,最初的旗袍是生活便装,而非较为正式的礼服;第三,旗袍能够诠释出东方女性内敛含蓄之美。

历史上,有两处的旗袍最引人瞩目:清朝的北京和民国时期的上海。我们可以将这两处的旗袍分为两派:传统京派与革新海派。1644年清世祖入关,迁都北京,后逐步统一中国。随着八旗入驻京城,马背上的文明传到中原。旗袍首次进入了中原人民的视野。旗袍,从字面上理解,即旗女之袍。最初,八旗妇女日常生活中所穿的旗袍瘦长窄紧简单素雅,方便劳动。落后的文明在武力的征服了先进文明后,往往被先进文明的文化所征服。尽管清朝统治者胁迫汉人“留发易服”,但先进的中原农耕文明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惊人的坚韧,对统治者文明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旗袍也不例外,最初较为紧窄素简的旗袍,受到中原服饰宽袍大袖理念的影响,到了清末已变得宽大平直,衣长到脚。在浓厚的封建礼教氛围中,旗袍采用一条线剪裁法,重视服饰图案而不强调人体曲线,女性身体被掩埋在肥大的袍服下,胸、肩、腰、臀完全平直,给人严冷方正之感。

1911年辛亥革命翻了清王朝统治。由于统治政权的消亡,作为清朝女装范式的旗袍被摒弃,极少有人穿着。当北京城上空还回响着末代余声时,上海--中国最繁华的商埠,像一颗东方的明珠冉冉升起。西洋文化的传播、进口衣料的流行、报刊杂志服装专栏对西式服装的推广,为旗袍的改良创造了条件。成长在新时代的女性,特别是职业女性和女学生,不仅在思想上要求进步,

也希望在外表上展现出新女性风貌,她们希望穿出自己的个性。在洋服大行其道的时代,她们渴望在外国人眼里穿出中国风。在思想开放追逐时尚的都市女性的敦促下,经验丰富的旗袍师傅对旧式旗袍进行改良。改变了旧式旗袍一条线的剪裁方式,使袍腰变窄,开叉升高,袍袖缩短,袍领降低,又融入了拉链、垫肩、暗扣等西洋服饰元素,中西合璧。海派旗袍,也叫经典旗袍,被翻译为chinese dress(中国裙子),的确是实至名归,因为直到海派旗袍的出现,中国才真正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现代的时装。30年代是旗袍的黄金时代,理由有二。第一,民国政府于1929年规定蓝色六纽旗袍为妇女礼服为国家礼服之一。旗袍不仅出现在政府规定的社交场合和外交活动中,也是妇女日常生活中无阶级划分的便服。从显赫之家到寻常百姓,从学生、工人到家庭妇女,从羊角稚龄的小女孩到白发苍苍的老人,皆着旗袍。第二,此时旗袍造型成熟而严谨,此后旗袍始终难以跳出该种廓形,只能在长短、宽窄、面料、配饰上进行复杂的变化。

我认为旗袍经久不衰的原因有三。第一:旗袍脱胎于旗女之袍,二三十年代被汉族新女性改革,其产生就是在传统保守中进行变革创新。旗袍呈封闭式造型,展现了中国传统审美要求的女性的保守与矜持,而贴身的曲线设计又将中国女子姣好的身材展露无遗。第二:旗袍是东方女性的特权与福音。东方女性人腰长,臀位低,旗袍正是针对这一特点,将重心放在腰部和臀部的线条的勾勒上,将东方女性的身材上的不利之处转化为得天独厚的优

势。相比之下,身材更接近黄金比列的西方女性很难穿出旗袍独特的韵致。第四:旗袍雅俗共赏,老少咸宜。旗袍不仅能够胜任严肃庄重的场合,也能陪伴女性过茶米油盐酱醋茶的平淡日子。不同的剪裁,样式,配饰,面料的旗袍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女性,年轻的可以穿出纯美俏丽,中年的可以穿出温婉典雅,老年的可以穿出端庄富贵,因此可以说旗袍是女性一生的挚友。


相关内容

  • 穿旗袍的女子
    如今穿旗袍的女子已经愈来愈少了.偶见大酒店的门口,立着穿着改良过旗袍的迎宾小姐,心头便涌起一种久违的惊喜.但走近仔细观赏,便是无尽的失望与困惑了.因为穿在迎宾小姐身上的旗袍,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旗袍了.作为国粹或精华的一种,旗袍是不是和中山 ...
  • 流行元素在旗袍服装设计中解构与重构
    试论流行元素在旗袍服装设计中的解构与重构 摘要:旗袍作为中国传统服饰艺术的主要构成,被世界服装设计师所运用.本文对流行元素进行解构,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款式.面料.图案.文化观念等几个角度将流行元素在旗袍设计中进行重构,为当代旗袍设计提出几点反 ...
  • 初中语文目录(语文)
    七年级上册 1.风筝(鲁迅) 2.*忆读书(冰心) 3.山中避雨(丰子恺) 4.*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马克·吐温) 口语交际--自我介绍与提问 写作--记一件事 写字--楷书与行楷 第二单元 5.回忆我的母亲(朱德) 6.小巷深处(林莉) ...
  • 听罗曼·罗兰漫谈[名人传].doc
    听罗曼·罗兰漫谈<名人传> 作者:邹 琼 来源:<发明与创新(学生版)>2006年第09期 x年x月x日,我乘第五号"太空飞船"进入时空隧道. 几小时后,我来到了令我钦佩不已的法国大作家罗曼·罗兰 ...
  • 光阴的故事---时间周期漫谈_念缠恩
    时间是什么?1915年以前,人们认为空间与时间仅仅是个固定的舞台,事件在其上发生,但舞台不受发生事件影响,甚至在狭义相对论中也是如此.物体运动.力的吸引与排斥,但是时间与空间简单地永远地延伸下去.然而在广义相对论中情况完全不同.现在空间和时 ...
  • 红楼梦漫谈(一)--所谓文人君子[散文欣赏]
    作者自开始写书就交代了文字的来源,从头便以"荒唐"言之.女娲炼石补天之时遗了一块顽石"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想是作者自比,不是无才而是时运不济,王勃所谓&q ...
  • 延安时期散文创作漫谈
    摘 要:延安时期的散文可分为偏于议论的杂文,偏于记事的报告文学和偏于叙事.描写.抒情相结合的记叙抒情散文三大类.报告文学受到广泛欢迎,杂文分清了暴露和歌颂的对象,记叙抒情散文也改变了原来低沉的格调.延安时期散文创作反映了崭新的斗争生活和闪光 ...
  • 漫谈品牌文化建设
    观察现代经济生活,发现有这样一个现象:一些品牌逐渐被消费者认识.认同,发展成为名牌:也有很多原来如雷贯耳的品牌,被消费者淡忘.抛弃,处在消失的危险边缘.后者发生的原因包括产品结构老,以前生产什么,现在还生产什么,无视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变化:营 ...
  • [小说结构学]中
    间接叙述法 --"情节结构"漫谈之十六 文中人物通过回忆或对话代作者发言,成为小说的第二叙述人,是除作者或"我"之外的人物的间接叙述. 截时法 --"情节结构"漫谈之十七 有些作品 ...
  • 寺院建设漫谈
    寺院建设漫谈 文/佛日 寺院的来由和沿革 佛教创立之后,随僧团之扩大,信众之供养,佛陀及其出家弟子们起先那种以夭地为庐舍,日中一食.树下一宿的简朴生活条件有了改变,建起了名为"僧伽蓝"(Sangharama)的固定居止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