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1词类的活用 - 范文中心

常识1词类的活用

02/12

常识1 词类的活用

★古代汉语的词类划分

古代汉语的词类划分,同现代汉语的词类划分大同小异。“小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 、划分词类的依据和标准不同

现代汉语以“语法功能”作为划分词类的基本依据和标准,古代汉语划分词类,则不但考虑其“语法功能”,而且考虑其“词汇意义”。古代学者根据词的词汇意义的“实”(实在、具体)和“虚”(抽象、不具体、不实在),将汉语的词划分为“实字”和“虚字”。

2、实词和虚词的范围不同

现代汉语的实词,包括名、动、形、数、量、副、代、叹八类词,虚词包括介、连、助、语四类词,共十二类。

古汉语的词类划分如下:

实词——古汉语中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独立回答问题、含义比较实在具体的词。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

虚词——古汉语中虽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但有时不能独立回答问题、词汇意义比较抽象的词,以及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主要表示语法意义的词。虚词包括:副词、代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叹词。 实词的活用和词的兼类的区别

古汉语中,各类实词的基本语法功能是比较固定的,每一个词属于哪一个词类也是比较固定的。但是古汉语中的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有的时候可以临时改变它们的基本功能,由甲类词用作乙类词,也就是说,甲类词临时具有了乙类词的语法功能。这种情况,叫做“实词的活用”。 如:

《左传·成公二年》:“綦母张丧车,从韩厥曰:„请寓乘。‟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

《荀子·劝学》:“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词的兼类则是另一种情况。词的兼类是指某些词同时兼属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类,是一种常规性的语法现象。例如:

饭——经常兼属两类词:① 动词。吃饭,如《论语·述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也在其中矣。”② 名词。本指煮熟的谷类食品,多指米饭,《广韵》:“《周书》云:„黄帝始炊谷为饭。‟”引申指每天定时吃的食物(如早饭、中饭、晚饭)。

一、使动用法

形式来表达兼语结构的内容。这儿所讲的“用作谓语的动词”,既包括常规的动词,也包括活用为动词的名词、形容词。例如: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齐威王欲将孙膑。”句中的“将”本是名词,意为“将军”,在这句话中,“将”活用为动词谓语,并且是使动用法,其含义是“使„„当将军”。“欲将孙膑”这个动宾结构,表达的是“欲使孙膑将”这个兼语结构的内容,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想使孙膑当将军。这就是“使动用法”的实质。 1 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发出用作使动的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和行为,具有“使宾语干什么”的意思。

例如:

臣 活 之

主 谓 宾 使动(主语使宾语)

(1) 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可以用作使动的动词,主要是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作使动时,可以带宾语。 例如:

《左传·隐公元年》:。”

《左传·僖公三十年》:?”

《孙子兵法·谋攻》:“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论语·先进》:“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论语·先进》:”

《论语·季氏》:”

《史记·陈涉世家》:“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忿恚,恼怒。激,愤激;怒,恼怒。)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不及物动词用作使动时,后面的宾语有时可以省略,但从特定的上下文关系,可以补足宾语。

例如:

《论语·季氏》:”

《荀子·天论》:”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2) 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及物动词也可用作使动,但比较少见。及物动词本来就可以带宾语,在结构形式上与使动用法完全相同,它们之间的差别在于所表达的意义不同。

例如:

《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公孙丑下》:“”

《左传·宣公二年》:“”

《汉书·苏武传》:“单于愈益欲降武。”

《左传·宣公二年》:“将战,华元杀羊食士。”

《孟子·梁惠王上》:“”

《论语·微子》:“”

《墨子·公输》:“子墨子曰:„?‟”

《过秦论》:“”“”

及物动词用作使动时,宾语也有省略的情况。例如:

《战国策·齐策》:“”(草,粗恶;具,馔具,指饭食)“食以草具”即“食之以草具”,意为“用粗恶的饭食让他(冯谖)吃”。

2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具有“使宾语具有某种性状”的意思。

在古汉语中,形容词经常用作使动。

例如:

《战国策·赵策》:“”

《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告子上》:“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

《孟子·告子下》:“” 《荀子·劝学》:“”

贾谊《过秦论》:“”

王安石《泊船瓜洲》:“”

《聊斋志异·促织》:“昂其值,居为奇货。”

形容词用作使动时,它的宾语有时也可以省略。

例如:

《荀子·天论》:“……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

《韩非子·说林下》:“桓赫曰:„

可小也。‟”

3 名词的使动用法

(1) 一般名词的使动用法

在古汉语中,名词、动词和形容词都有使动用法。名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成为活用为使动词的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使宾语成为什么”的意思。

例如:

《史记·项羽本纪》:“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史记·晋世家》:“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

《韩非子·难一》:“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

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 

(2) 专有名词的使动用法

专有名词也可用作使动,例如:

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 《左传·定公十年》:“公若曰:„尔欲吴王我乎?‟”

一般来说,专有名词用作使动,都有特殊所指,表示一种“比方”、“喻称”之义。

(3) 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

方位名词有时也用作使动,表示使宾语按照这个名词所表示的方位行动。例如:

《战国策·楚策四》:“”

《史记·苏秦列传》:“”

(4) 名词使动用法中的宾语省略

用作使动的名词后面的宾语,偶尔也可省略,但根据上下文意可以补足。

例如:

刘向《新序·节大》:”

二、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简称“意动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这儿所讲的“用作谓语的动词”,专指活用为动词的名词和形容词。一般来说,常规动词不用作意动。

〔主语〕益 奇 之

主 谓 宾 (主语以为宾语)

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的区别

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在结构上相同,并无特殊的语法标志。同一个词既可用于意动,也可用于使动,二者之间的差异,表现在含义上。使动用法是“使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它表示一种客观结果,实际上主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改变了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或使宾语发出某种动作行为,总之,使宾语变得跟以前不一样。 而意动用法是“意动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它表示一种主观看法,强调主语所代表的人的一种主观认识。这种主观看法、主观认识同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的客观状况也许相符,也许不相符;但不论相符与否,都没有改变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这是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的区别。因此,在确定一个词究竟是用作使动还是意动时,一定要认真分析、体会上下文的意思,不可含糊。

例如:

意动用法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 人的认识 变化者:主语

使动用法 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 《孟子·梁惠王下

人的行动 变化者:宾语

1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具有“认为宾语具有某种性状”的意思。例如:

《战国策·齐策》:”

《战国策·齐策》:“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礼记·礼运》:”

《老子》:“„„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庄子·秋水》:”

《庄子·秋水》:“然则吾大天地而小毫末,可乎?”

《荀子·天论》:“星坠木鸣,国人皆恐。„„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韩非子·难三》:”

《孟子·告子上》:“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通“伸”),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为指之不若人也。”

《汉书·赵充国传》:”

晁错《论贵粟疏》:”

《史记·淮阴侯列传》:”

2 名词的意动用法

在古汉语中,名词和形容词都有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是把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看成是活用为意动词的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认为宾语是什么”或“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思。例如:

《战国策·齐策》:“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谷梁传·僖公八年》:“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礼记·礼运》:”

《荀子·赋》:“(云)托地而游宇,友风而子雨。”

《战国策·赵策》:” 《孟子·尽心下》:”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今我在也,而人皆藉(践踏、蹂躏)吾弟;令我百年后,皆鱼肉之矣。” 《史记·魏公子列传》:”

韩愈《师说》:“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苏轼《前赤壁赋》:“” 王安石《伤仲永》:“”

名词意动用法中的宾语省略

用作意动的名词后面的宾语,偶尔也可省略,但根据上下文意可以补足。例如:

《淮南子·汜论训》:“当此三行者,布衣弗友,人君弗臣。”

三、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古代汉语中,名词用作一般动词的情况比较多见。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后,主语发出或产生的,是与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相关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

例如:

《左传·成公二年》:“綦毋张丧车,从韩厥曰:„请寓乘。‟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肘,用肘关节捣。 《左传·成公三年》:“王曰:‘然则德我乎?’”德,感谢„„的恩德。

《左传·宣公二年》:”君,符合国君之道,以国君之道行事。

《公羊传·庄公十三年》:”手,用手提着。

《战国策·齐策》:”衣冠,穿衣戴帽。

《礼记·檀弓下》:“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通“轼”,本义是车前横木)而听之。”式,凭轼。

《战国策·赵策》:“鬼侯有子而好,故入之于纣。纣以为恶,醢鬼侯。鄂侯争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醢,把„„剁成肉酱;脯,把„„做成肉干。

《荀子·劝学》:“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游水。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刃杀。

《史记·项羽本纪》:“范增数目项王。”目,以目示意。

方位名词也可活用为一般动词。

例如:

《史记·项羽本纪》:“”东,向东进发。

《史记·项羽本纪》:“”西,向西前进。

《史记·留侯世家》:“汉王方食,曰:„子房前!’”前,到前面来。

四、名词用作状语

状语是谓语的修饰成分。它一般从时间、处所、程度、方式、手段、肯定、否定、状态、数量、范围、情态、对象等等方面,对谓语进行修饰和限制。副词的主要功能是当状语,形容词也常常用来作状语。

(1) 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作状语

在古代汉语中,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经常用作状语,这同现代汉语是一样的。例如:

《左传·成公二年》:“”

(2) 普通名词作状语

除了时间名词和地点名词,在古汉语中,普通名词也可以活用为状语,这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 普通名词作状语,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况:

① 表示方位或处所。

例如:

李斯《谏逐客书》:“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战国策·秦策三》:“范雎至秦,秦王庭迎。”

《韩非子·五蠹》:”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②表示工具或依据。“工具”指具体的东西。

例如:

《列子·汤问》:”

《战国策·秦策三》:”

《史记·商君列传》:”(徇,示众)

《汉书·霍光传》:”

《梦溪笔谈·活版》:“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柳宗元《黔之驴》:”

“依据”指抽象的东西。

例如:

《史记·陈涉世家》:”

《墨子·公输》:“吾义固不杀人。”

《史记·陈涉世家》:” ③表示对人的态度。即以对待作状语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的态度,来对待宾语所代表的人。 例如:

《战国策·赵策》:”

《史记·项羽本纪》:“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汉书·鲍宣传》:” ④表示比喻。即以作状语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的行动的特征作比方,来描绘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动的方式状态。

例如 :

《左传·庄公八年》:“豕人立而啼。”

《史记·项羽本纪》:”

《史记·循吏列传》:”

《史记·魏公子列传》:”

《战国策·秦策》:”

《聊斋志异·狼》:“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五、词类活用的条件

判断一个词是否活用为另一类词,除了要看它们在特定的上下文中所表达的具体含义外,也要考察它们在句子中的语法地位、语法作用和语法功能,也就是说,要看它们在句子中充当的句子成分以及它们和其他词(或词组)的结合关系。

1 一般情况下,其中必定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三种具体情况:

① 这两个名词构成主谓关系,前一个名词作主语,后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作谓语,起叙述作用。例如: 《史记·陈涉世家》:”

《史记·留侯世家》:“汉王方食,曰:‘子房前!’”

② 这两个名词构成动宾关系,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谓语,后一个名词作它的宾语。例如: 《列子·说符》:”

柳宗元《封建论》:”

③ 这两个名词形成动补关系,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谓语,后一个名词作它的补语。例如: 《史记·张仪列传》:“一军军成皋,一军军渑池。”

《史记·项羽本纪》:”

2 名词前面如果有“能”、“可”、“欲”、“敢”等能愿动词,那么,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

《左传·桓公五年》:”

白居易《问刘十九》:“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3 名词前面如果有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那么,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

《左传·庄公十年》:“”

《左传·僖公五年》:“宫之奇以其族行,曰:„là)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4 名词前面如果有介宾词组作状语,那么,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

《战国策·魏策一》:”

《史记·淮阴侯列传》:“项王„„有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

5名词后面如果有介宾词组作补语,那么,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

《吕氏春秋·上农》:”

《左传·僖公五年》:“(晋)”

6名词后面如果有代词“之”、“我”等作宾语,那么,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

《左传·成公三年》:?”

7 名词如果用“而”或“以”连接,那么,它就活用为动词(连词“而”、“以”通常只连接动词和形容词,不连接名词)。

例如:

《盐铁论·相刺》:”

《战国策·齐策四》:“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8 名词的前面如果有辅助性代词“所”字,那么,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

《史记·秦始皇本纪》:” 《文选·潘岳〈寡妇赋序〉》:”

9 名词的后面如果有辅助性代词“者”,这个名词又是作“者”的修饰语,那么,这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例如:

《孟子·梁惠王下》:”

《战国策·赵策》:?”

10 形容词后面如果有名词或代词作宾语,那么,这个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例如:

《论语·尧曰》:”

《战国策·齐策》:“冯谖署曰:‘能。‘此谁也?’”

11 形容词前面如果有能愿动词“能”、“足”、“可”等,那么,这个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

《荀子·修身》:“厌(堵塞)其源,开其渎,江河可竭。”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12 形容词前面如果有辅助性代词“所”,那么,这个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与“所”组成“所字结构”。 例如:

晁错《论贵粟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相关内容

  • 狼字词归纳
    1.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 ,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 , . 2.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 . 3. ,各领风骚数百年. 4. ,青山独归远. 5.正是江南好风景, . 6.春潮带雨晚来急, . 7.马 ...
  • 英语翻译技巧
    英语六级考试翻译技巧 首先要弄清六级翻译考试大纲的内容,评分标准:分析标题, 从而找出原则及规律.同时了解一下自己在翻译方面的问题:是 词汇 量小,语法结构知识掌握不牢靠,还是汉语功能太差,总之 只有找出问题的症结才能做到有针对性地弥补.不 ...
  • 初三文言文复习课:[三峡][与朱元思书][答谢中书书]评课报告
    初三文言文复习课:<三峡><与朱元思书><答谢中书书>评课报告 振华中学语文组 高新区文教局组织的这次语文"同课异构"活动,展示了各校教研组的教研成果.从这三节课上,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 ...
  • 公开课[秋水]教案
    公开课<秋水>教案 (一) 导入语:(文学常识部分板书1) 开场白加上提问--影响中国最深远的两大思想派别是哪两家?代表人物分别是谁?各举出两个.(明确:儒家孔孟,道家老庄) 师补充: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 ...
  • 知识点完全笔记填空题
    新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中考知识点之完全笔记填空版 第1课 散步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嫩 芽 霎 时 拆散 水波粼粼 臧 克家 2. 解释下列词语.(1)信服: .(2)嫩芽 .(3)霎时: .(4)拆散: . (5)委屈: .( ...
  • [滕王阁序]文言检测
    <滕王阁序>文言知识检测 一.默写 1.被后人誉为"写尽秋月之景"的句子是:2.表现滕王阁高峻特点的句子是: 3.表现滕王阁附近百姓生活富裕的句子是:4.表现黄昏时分江水景色的句子是:5.借声音传播开阔滕王阁 ...
  • 第五单元触龙说赵太后文言文学习攻略人教版
    第五单元 触龙说赵太后 文言文学习攻略 [同步教育信息] 一. 本周教学内容: 第一册 第五单元 <触龙说赵太后><文言文学习攻略> 二. 学习目标: 1. 了解父母应为子女作长远打算才是真正爱护的道理,揣摩以委婉的 ...
  • [游褒禅山记]学生知识点整理
    十七.游褒禅山记 一.找出文中通假字 二.古今异义 ① .今义:基数词.) ② .今天:表示另提一事,关 联词.) ③ .今义:由于这个.因此.) ④ .今义:特别,副词.) ⑤ 学问的人.) 三.一词多义 1.道 ① 有碑仆道( , ) ...
  • [过秦论]学案1
    <过秦论>学案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理解贾谊对秦王朝速亡原因的分析和他所提倡的仁政的思想. 2. 背诵课文3.4.5段. 能力目标 1. 归纳掌握"制.亡.利.固.遗.度"等词的一词多义,七个假字.三 ...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翻译书下注释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资料 一. 原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