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资水平变化与增长问题 - 范文中心

中国工资水平变化与增长问题

12/19

2015 年 5 月

第 3 期( 总第 290 期)

China Economic Studies

May 2015 No. 3

中国工资水平变化与增长问题

— — —工资应该上涨吗? 张车伟摇 赵摇 文

资水平变化以及不同部门和行业雇员劳动者的工资变化状况;通过与企业利润、比较劳动生产率和比 较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相联系,探讨了工资增长问题。 本文发现, 中国总体工资水平存在下降趋势, 应 该进一步增长;从群体来看,工资最应该增长的是低收入群体和公务员群体, 从部门和行业来看则是 非国有部门和竞争性行业。 实现工资增长的关键是健全市场条件下工资合理增长机制。 关键词:工资增长;利润;比较劳动生产率;比较全要素生产率

内容提要:通过把名义工资变化与经济增长相联系,本文观察和分析了全部雇员劳动者的平均工

缓也带来了对“ 中等收入陷阱冶 的忧虑 ( Gill & Kharas,2007) 。 要跨过 “ 中等收入陷阱 冶 , 关键在于能 “ 中等收入陷阱冶 问题就不难解决 ( 马晓河,2010) 。 保持和提高产业竞争力, 就必须处理好工资的合 理增长问题。 如果工资脱离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无序增长,产业竞争力将会很快丧失 ( 朴馥永 和黄阳华,2013) 。 国工业劳动生产率和工资, 发现 2007 年以前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快于工资的增长速度。 李文溥等 (2011) 发现 1999-2009 年中国制造业单位劳动成本在下降;程承坪等 (2012) 研究也发现虽然工资提 高,但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并没有下降, 而是进一步增强。 然而, 伍晓鹰 (2013) 却发现,2008 年 以来中国工业的全要素生产率、 单位劳动成本和资本边际报酬急剧恶化, 与前面几项研究的结论 相左。 平开始较快增长,以至于有人认为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已经丧失, 经济增长将风光不在。 但另一方 面,中国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份额却不断下降,这似乎与农民工工资上涨相矛盾。 中国雇员劳动者工 资水平是高还是低? 过去的工资增长是否合理? 如果工资进一步增长, 是否存在增长空间? 会不会 对产业竞争力造成冲击? 这些都是本文希望回答的问题。 本文估算雇员劳动者工资水平, 并与利润 水平、比较劳动生产率和比较全要素生产率相联系,探讨工资增长的合理空间。 从宏观角度来看,随着劳动供求关系出现根本性变化, 企业招工难问题不断加剧, 农民工工资水 对于中国的工资状况,现有研究已经做了一些探索。 都阳和曲玥 (2012) 利用企业数据比较了中

中国人均 GDP 已经超过 6000 美元,跨入了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但与此同时,经济增长速度放

否持续提高产业竞争力( 蔡昉,2011) 。 如果产业竞争力能够不断提高,经济持续增长,就业不断增加,

收稿日期:2014-10-31

基金资助: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研究项目《 我国收入分配问题研究》 的阶段性成果。 所,博士,助理研究员。

作者简介:张车伟,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博士,研究员;赵文,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 ·3 ·

一、关于工资水平变化的观察和分析

体雇员劳动者的工资数据。 张车伟(2012a) 发现( 参见图 1) 改革以来,雇员劳动者平均工资水平经历 了先降后升再降的走势。 使用名义货币工资与名义人均 GDP 之比 淤这一指标进行观察, 平均工资水 平最高出现在 2002 年前后,这一比率为 1郾 37,之后一路下降,到 2012 年降为 0郾 91。 把全部雇员劳动 者分为城镇单位雇员( 城镇单位就业人员) 和其它雇员 ( 私营企业就业和乡镇企业就业者) ,城镇单位 雇员工资增长基本上保持了和 GDP 同步增长的趋势,2012 年与人均 GDP 的比率为 1郾 24;而其他雇员 工资增长则大大滞后于人均 GDP 增长,名义人均工资与人均 GDP 之比则从 2002 年最高的 1郾 39,下降 到 2012 年的 0郾 72。 国家统计局仅公布占全部雇员劳动者 1 / 3 左右的城镇单位职工的工资数据, 至今尚缺乏包括全

1.6 1.4 1.2 1.0 0.8 0.6 0.4

/

GDP

1985

摇 摇 资料来源 : 国家统计局网站 。

图 1 工薪劳动者平均工资水平相对于人均 G D P变化

( 一 ) 部分行业工资水平变动

了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工资水平 。 图 2 显示了工资水平最高的 5 个行业 。 2003 年到 2012 年 , 金融业 和采矿业的工资水平上升 , 信息传输 、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 电力热力燃气 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的工资水平下降 。 2012 年 , 金融业 、 信息传输 、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 科学研究和 1郾 72 颐 1郾 48 颐 1郾 24 颐 1郾 22 颐 1。 总的来看 , 这 5 个行业的工资水平同步于或超过了 GDP 增长速度 。 如 图 3 所示 , 工资水平最低的 5 个 行 业 , 其 工 资 水 平 自 2003 年 以 来 一 直 下 降 。 其 中 , 建 筑 业 、 住 宿 和 餐 饮业 、 居民服务 、 修理和其他服务业都是低端劳动密集的行业 , 其从业人员工资水平非常接近 , 人员的 0郾 78 颐 1, 工资水平增长都滞后于 GDP 增长速度 。 流动性也较大 。 2012 年 , 这 5 个 与 城 镇 单 位 就 业 人 员 平 均 工 资 之 比 为 0郾 49 颐 0郾 67 颐 0郾 69 颐 0郾 75 颐 技术服务业 、 电力热力燃气及 水 生 产 和 供 应 业 、 采 矿 业 与 城 镇 单 位 就 业 人 员 平 均 工 资 之 比 为 1郾 92 颐

在城镇单位雇员内部 , 行业间劳动者工资水平 怎 样 呢 ? 在 《 中 国 统 计 年 鉴 》 中 , 按 19 个 行 业 公 布

之间的工资几乎没有差别 , 绝对水平也几乎等于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平均水平 。 之后 , 金融业工资迅 速上涨 ,2012 年平均工资为 89743 元 ; 电力 、 电信 、 金 融 、 保 险 、 烟 草 、 石 油 等 垄 断 性 行 业 职 工 的 平 均 工 资是其他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的 2 到 3 倍 , 实 际 收 入 差 距 更 大 。 与 之 相 反 , 制 造 业 工 资 缓 慢 下 降 ,2012 年平均工资为 41650 元 。 行业之间收入 差 距 的 扩 大 有 着 体 制 和 政 策 方 面 的 原 因 。 目 前 , 财 税 体 制 中

从更长时间来看 , 行业之间的差距变化较大 ( 如图 4 所示 ) 。 改革初期 , 制造业 、 金融业 、 房地产业

这一指标消除了价格因素的影响, 其变化能较好地反映相对于经济增长来说工资水平的变化情况。

·4 ·

1991

1993

1995

1997

1987

1989

1999

2001

2003

2005

2007

2009

2011

缺乏相关税种。 国有企业的收益并没有合理的分配体系和透明预算机制, 土地流转收益也有同样的 问题。 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更健全的财税体制,把国有资产收益惠及全民。

GDP /

1.8 1.4 1.0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 、 2009 、 2010 2011 2012 3.0 2.6 2.2

摇 摇 资料来源 : 国家统计局网站 。

1.4 1.2 1.0 0.8 0.6 0.4

图 2 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水平变化: 高工资行业

/

GDP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 、

摇 摇 资料来源 : 国家统计局网站 。

GDP /

1.2 0.8 2.4 2.0 1.6

图 3 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水平变化: 低工资行业

1978

1988

1998

1986

1996

1982

1984

1994

2002

1992

2004

2006

2008

1980

1990

摇 摇 资料来源 : 国家统计局网站 。

图 4 部分行业职工平均工资水平变化

大的原因 , 人力资本占到工资基尼系数指标增加的 44郾 4% ( 陈玉宇等 ,2004) 。 表 1 显示了按行业分的 全国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 , 行业间人力资本水平相差较大 。 近年来 , 新技术推动了劳动阶层内部

·5 ·

市场化趋向的改革提高了资本和 人 力 资 本 的 回 报 , 行 业 间 人 力 资 本 的 差 距 也 是 行 业 收 入 差 距 扩

2000

2010

2012

出现分化,就业出现技能偏向,职业和工资呈现两极化,高技能、高人力资本的劳动者工资上涨速度更 客观上扩大了行业间的收入差距。 表1

行业 合计 农林牧渔业 采矿业 制造业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建筑业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批发和零售业 住宿和餐饮业 金融业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快,而低技能、低人力资本的劳动者增长缓慢,尤其服务业内部分化突出。 人力资本的密集程度不同, 按行业分的全国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 2012 年)

平均受教育年数 9. 69 10. 39 10. 18 12. 25 10. 55 10. 45 11. 37 13. 2 9. 93 9. 43 7. 84 房地产业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教育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国际组织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行业 平均受教育年数 11. 7 13. 72 11. 32 14. 01 13. 46 12. 42 13. 71 11. 73 9. 81 12

摇 摇 数据来源:根据《 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13) 》 计算。

1. 公务员群体工资水平变动

( 二) 部分群体工资水平的变动 目前,社会对公务员该不该涨工资的问题争论较大。 回答公务员是否应该涨工资问题,我们需要

了解公务员实际工资水平,进而比较公务员和其他具有类似人力资本就业群体的工资水平。 国家统 计局出版的《 中国统计年鉴》 和《 中国劳动统计年鉴》 提供了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平均工资,这部分人 实际上就是公务员。 按照国家统计局历年公布的数据, 我们梳理了公务员工资状况。 在 1998 年之 前,公务员工资与国有单位、城镇单位平均工资基本处于同一水平, 有些时候还略低 ( 参见图 5) 。 当 时,外资单位、港澳台投资单位的工资水平是公务员的 1郾 5 倍左右, 其结果, 上世纪 90 年代出现了知 针对这一情况,1999 年政府果断为公务员提高了工资,并在 2002 年达到高点,之后持续下降,2012 年 公务员平均工资为 46207 元。

2.6 2.4 2.2 2.0 1.8 1.6 1.4 1.2 1.0 0.8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2010 2012

识分子和公务员的下海潮。 公务员流失直接导致政府工作效能紧张, 这实际上是工资过低的结果。

/

GDP

摇 摇 资料来源 : 国家统计局网站 。

·6 ·

图 5 公务员工资水平变化及对比

摇 摇 就目前的工资水平来看,公务员工资已略低于城镇单位的平均工资水平。 图 6 显示了城镇单位 就业中,公务员工资与其他行业工资的对比情况。 与公务员人力资本水平类似的教育、卫生、文化、社 会组织等行业中,公务员工资属于偏下水平, 远远低于金融业、 信息业, 在国有单位中, 也远远低于国 有企业。 公务员目前平均接受教育年数为 13郾 4 年, 与这一水平接近的是电力、 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 应业(12郾 06 年)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13郾 37 年) 、金融业(13郾 86 年)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 和地质勘查业(14郾 18 年) 、教育(14郾 32 年)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13郾 37 年) 、文化、体育和娱 乐业(12郾 11 年) 。 总体来看,与同等人力资本水平的其他人群比较,公务员工资处于较低水平。

、 、 、 、

35135 32343

46207 46074 53558 52564 47734 69254 89743 80510

53162 46764

、 、 、 、

31267 53391 46340 36483 58202 41650 56946 46769 60000

22687 0 20000

40000

80000

100000

摇 摇 资料来源 : 国家统计局网站 。

图6 2 0 1 2年公务员工资与其他行业工资对比

2. 农民工群体工资水平变动

亿人 , 到 2012 年达到 2郾 63 亿人 。 在全部雇员 就 业 中 , 除 了 城 镇 单 位 雇 员 就 业 外 , 剩 下 的 “ 其 他 雇 员 冶

农民工就业规模迅速扩大 。 根据 《 中国第一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 》 ,1996 年全国共有农民工 1郾 39

主要是就业于乡镇企业和城乡私 营 企 业 的 农 民 工 。 城 镇 单 位 雇 员 和 农 民 工 的 工 资 水 平 在 2003 年 后 出现差距 。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 ,2001 年到 2007 年 , 外出农民工人均月收入年均增 长 8郾 7% , 增 速 明 显慢于城镇单位雇员工资增速 。 由于调查方法的原因 ,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外出农民工工资偏低 , 我们 引用 相 关 研 究 ( 赵 文 和 张 展 新 ,2013 ) 给 出 的 调 整 过 的 农 民 工 工 资 。 农 民 工 工 资 增 速 提 高 始 于 2008 开始 , 外出农民工的平均工资与城镇私营单位平均工资已经没有明显差距 。 年 , 到 2012 年 , 外出农民工人均月收入年均增长 16郾 7% , 增速比前一时期提高了近一倍 。 从 2011 年 业的工资水平继续拉大 , 制造业 、 住宿餐饮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工资相对下降 ; 公务员工资相对下降 , 农民工工资水平略有提高 , 但仍与其他群体相差很大 , 农民工之间工资差距较小 ( 冯毅和李实 ,2013 ) 。 由此可见 , 越是相对弱势的低收入劳动者 , 其工资更难以增长 , 高收入劳动者工资增长相对较快 , 劳动 者工薪收入出现了 “ 两极化 冶 趋势 。 总体上看 , 目前全国雇员总体工 资 水 平 下 降 。 分 行 业 来 看 , 金 融 业 、 电 信 业 等 垄 断 行 业 与 其 他 行

二 、 工资是否具有增长空间 : 与利润和生产率的对比分析

是经营绩效提高和生产率提高带来的 , 则工资具有上涨空间 , 竞争力也不会因此削弱 ; 反之 , 尽管利润 增加了 , 工资也不应该上涨 。 从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来看 , 我国企业盈余占 GDP 比重快 速 上 升 , 这 意 味

·7 ·

工资是否应该上涨 , 必须结合企业 利 润 和 生 产 率 才 能 得 出 判 断 。 如 果 企 业 或 者 行 业 利 润 的 增 加

着中国总体工资水平具有增长的合理空间, 但不意味着每个行业都如此。 如果全国企业盈余主要是 几个行业的贡献,大多数行业利润几乎不增长,那么,从全国来看,大范围涨工资就难以成为现实。 由 于我们关心的是工资相对水平而非绝对水平的变化, 因此, 在行业和部门层面, 我们使用比较生产率 而非生产率本身的变化来考察其与工资、 利润的关系。 比较劳动生产率和比较全要素生产率是指本 部门的生产率相对于全国的比值,所以,这里首先计算全国和各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 本文计算全要素生产率( TFP ) 的方法是 CD 生产函数法, Y i ,j 摇 摇 TFP i,j = 琢j K i,j ( L i,j H i,j ) (1 -琢j) Y i ,j 。 L i ,j H i ,j

分别代表年份和部门,琢 代表资本产出弹性。 本文中,劳动生产率是指平均劳动生产率而非边际劳动 生产率,表示为: APL i,j = 在很多研究中,假设生产函数是一个幂函数形式,那么,在资本产出弹性不变的条件下,劳动生产

其中,Y、K 、L 和 H 分别代表一个行业或者部门的产出、资本存量、就业人数及其受教育年数,i 和 j

率和边际劳动生产率实际上是一回事。 本文测算的行业和部门的全要素生产率来自一个经过长期研 究工作所建立起来的全新数据库,这个数据库第一次完成了 1978 -2011 年省级层面三次产业中雇员 部门和自雇部门共 6324 个样本的资本存量、就业人数、受教育年数和产出数据, 以及其中国有和非国 有工业部门 6 个采矿业、30 个制造业、3 个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的二位数工业子行业的 资本存量、就业人数、受教育年数和产出数据。 我们利用这些数据测算了相应行业和部门的劳动生产 率和全要素生产率。 根据我们之前对资本产出弹性的研究, 将全国和雇员部门的资本产出弹性设定 为 0郾 597,工业和第二产业设定为 0郾 826,第三产业设定为 0郾 604。 ( 一) 企业利润总额与比较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 首先利用资金流量表观察企业利润总额的变化。 图 7 显示了初次分配中企业利润总额和生产税

16% ,然后快速提高,到 2008 年达到最高的 27% ,之后略下降到 2011 年的 24% 。 生产税净额从 90 年 13% 。 在初次分配中,GDP 减去利润总额和生产税净额就等于劳动报酬总额。 因此,中国雇员工资总 体水平的下降是利润增加和生产税净额增加的结果, 从增加幅度来看, 生产税净额增加较为缓慢, 而 企业利润增加更为迅速,雇员总体工资水平的下降主要是企业利润增加的结果。

30% 25%

净额占 GDP 比重变化。 企业利润总额占 GDP 的比重从 90 年代初略有下滑, 到 1998 年到达最低的 代初 13% ,提高到 1998 年的 16% ,最后下降到 2000 年的 11% 。 2011 年生产税净额占 GDP 的比重为

1.4 1.3 1.2 1.1 1.0 0.9 0.8 2012

GDP

20% 15 10% 5% 0% 1992

1996

2000

2004

2008

摇 摇 资料来源 : 国家统计局网站 。

图 7 初次分配中企业利润总额和生产税净额占 G D P比重与全要素生产率变化

再观察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利润总额的变化情况 。 图 8 显示了第二产业利润总额占 GDP 比重与

·8 ·

比较全要素生产率变化。 由于第二产业统计存在问题, 因此本文还用了规模以上工业统计数据计算 的工业比较全要素生产率。 可以发现,在 2007 年以前,第二产业利润总额占 GDP 的比重与比较全要 素生产率保持了同步增长。 之后,随着工业相对于全国生产率的下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占 9 显示了金融业利润总额占 GDP 比重变化。 2000 年, 金融业利润总额为 794 亿元人民币, 占 GDP 的 比重不到 1% 。 到 2011 年利润总额为 17359 亿元,占 GDP 的比重提高到将近 4% 。 2000 年到 2011 年 间,金融业利润总额的增长速度是同期 GDP 增长速度的 1郾 15 倍。

16% 14% 12% 10% 8% 6% 4% 2% 0% 1990 1995 2000 GDP 2005 2010 2015

GDP 的比重也下降了。 第三产业中,金融业利润增加最快。 金融业包括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 图

1.6 1.4 1.2 1.0 0.8 0.6 0.4 0.2

摇 摇 资料来源 : 国家统计局网站 。

年 , 批发零售业 、 住宿餐饮业 、 房地产业和电信业的利润总额分别为 8023郾 2 万 亿 、160 万 亿 、6300 万 亿 和 1797郾 3 万亿 。 批发零售业 、 住宿餐饮业和房地产业的利润总额占 GDP 比重出先升后降 。 电信业的 利润总额占 GDP 比重从 2002 年一直下降 。

4% 3%

图 9 还显示了批发零售业 、 住 宿 餐 饮 业 、 房 地 产 业 和 电 信 业 的 利 润 总 额 占 GDP 比 重 变 化 。 2012

GDP

图 8 第二产业利润总额占 G D P比重与比较全要素生产率

1. 2 1. 0 0. 8 0. 6 0. 4 1992 1997 2002 2007 2012

GD P

2% 1% 0%

摇 摇 资料来源 : 国家统计局网站 。

图 9 主要服务行业利润总额占 G D P比重变化

业 、 批发零售业 、 住宿餐饮业 、 房地产 业 和 电 信 业 的 利 润 总 额 , 可 以 得 到 企 业 利 润 余 额 , 这 部 分 余 额 主 要来自第三产业中的交通运输业 、 仓储和邮政业以及规模以下的工业 、 建筑业企业 ( 中小企业 ) 和规模

·9 ·

使用国民收入核算中得到的企业 利 润 总 额 , 减 去 规 模 以 上 工 业 利 润 总 额 以 及 部 分 第 三 产 业 金 融

615. 78 亿元,占 GDP 的份额仅为 0. 1% ,因此可以认为这一利润余额主要反映了中小企业利润总额的 变化情况( 如图 10 所示) 。 中小企业利润总额占 GDP 比重从 2008 年到 2010 年下降非常迅速,这一下 降趋势除了反映统计口径调整的影响以及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之外, 也意味着中小企业似乎不具备工 资增长的合理空间。

以下的第三产业企业 ( 中小企业 ) 。 由于交通运输业、 仓储和邮政业营业利润数额较小,2012 年为

15% 10% 5% 0%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摇 摇 资料来源 : 国家统计局网站 。

图1 0 中小企业利润总额占 G D P比重变化

( 二 ) 工资与利润 、 生产率的对比

际增长状况 , 观察其实际增长需要消除行业规模变化的影响 。 为此 , 我们使用行业利润水平指数这一

由于企业规模的变化 , 上面所看到 的 部 分 行 业 利 润 总 额 变 化 并 不 能 代 表 这 些 行 业 利 润 水 平 的 实

指标 。 所谓利润水平指数是指一个行 业 或 者 一 类 企 业 其 利 润 总 额 占 全 部 行 业 或 者 全 部 企 业 的 比 重 , 除以其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 。 利润水平指数在 1 左右 , 表示一类行业或企业取得了平均的利润水平 。 如果利润水平指数上升 , 说明 较 前 一 时 期 , 利 润 相 对 于 其 他 行 业 或 者 企 业 来 说 , 利 润 水 平 提 高 了 , 反 之 , 则说明利润水平下降了 。 这里先来看一看国有和非国有工业的工资 、 利润和生产率情况 。 在 20 世纪 80 年代曾出现过 “ 工

资侵蚀利润 冶 的问题 ( 戴园晨和黎汉明 ,1988; 唐宗焜 ,1992) , 目前这一问题还存在 。 图 11 是规模以上 比重目前达到 1郾 4 左右 , 自 2003 年以来 缓 慢 上 升 , 而 且 , 利 润 水 平 较 低 , 基 本 上 保 持 了 和 工 资 水 平 相 同的变化趋势 。 如果工资进一步增长 , 就必须依赖于企业利润或者劳动生产率的增长 , 目前来看并不 的比率目前为 1 左右 , 且自 2003 年以来总体上下降 ; 其次是企业利润水平大幅度增长 , 目前已经超过

国有和非国有工业工资水平与利润水平比较 。 从国有部门来看 , 工资水平较高 , 平均工资占人均 GDP

具备增长空间 。 非国有部门 则 会 看 到 完 全 不 同 的 图 景 : 首 先 是 工 资 水 平 较 低 , 平 均 工 资 对 人 均 GDP 2 的水平 ; 这说明非国有部门存在利润侵蚀工资问题 , 工资增长空间较大 。

2.0

2.5 2.0 1.5 1.0 0.5 0.0 2003 2005 2007 2009 2011 2003 2005 2007 2009 2011

GDP /

1.7 1.4 1.1 0.8 0.5

摇 摇 资料来源 : 国家统计局网站 。

·1 · 0

图1 1 国有和非国有工业工资水平与利润水平比较

摇 摇 那么,工资增长的空间是否有生产率提升的支持呢? 如图 12 所示,2003 年到 2012 年间, 国有工 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快速提高,比较全要素生产率维持不变,非国有工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和比较全要素 生产率下降。 国有和非国有工业之间比较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别来自于中国资本配置效率的低下 ( 刘 伟和李绍荣,2001;Song et al., 2011) 。 民营企业具有较高的生产效率,但同时融资能力相对较弱。 由 私营企业往往只能依靠留存利润、 企业家个人储蓄和一些非正规渠道为运营和发展提供资金。 这可 能是中国企业总体利润下降的原因之一, 也是工资上涨的论调难以在非国有工业部门得到支持的原 因之一。 于中国金融机构更偏好国有企业, 私营企业融资困难一直是阻碍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2.0 1.6 1.2 0.8 0.4

摇 摇 资料来源 : 国家统计局网站 。

图1 2 国有和非国有工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和比较全要素生产率

当多的国有和非国有经济的关系 , 但 还 包 括 了 轻 工 业 和 重 工 业 、 进 口 部 门 与 出 口 部 门 、 垄 断 经 济 和 竞 争经济的关系 。 我们将工业产业按照上下游划分为能源工业 、 基础材料工业和成品半成品工业 淤。 如 图 13 所示 , 处于产业上游的能源工业工资水平较高 , 利润水平较低 , 这体现了垄断性经济的特点 。 处 于产业中下游的基础材料工业和成品半成品工业工资水平较低 , 利润水平较高 , 这体现了竞争性经济 的特点 。

工业中上游产业和下游产业的关系也是值得关注的领域 。 上下游产业之间的关系不仅包括了相

2010 2011 201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1. 8 1. 6 1. 4 1. 2 1. 0 0. 8 0. 6

1. 6 1. 4 1. 2 1. 0 0. 8 0. 6 0. 4

/

GD P

2011

2003

2003

2011

2005

2003

2007

2005

2005

2009

2007

2007

摇 摇 资料来源 : 国家统计局网站 。

图1 3 上中下游工业工资水平与利润水平比较

织、 造纸、 化学原料、 金属冶炼压延相关行业。 成品半成品工业包括食品、 饮料、 烟草、 服装、 化学纤维、 医药、 橡胶、 塑 料、 金属制品、 设备制造相关行业。 ·1 · 1

能源工业包括煤炭、 石油、 核能、 电力、 热力、 天然气和水相关行业。基础材料工业包括金属和非金属矿业、 纺

2009

2009

2011

2010 2011 201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摇 摇 如图 14 所示,能源工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快速提高, 比较全要素生产率保持了和国民经济同步 的增长速度。 基础材料工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和比较全要素生产率在 2007 年之后快速下降, 这可能 2007 年之后下降。 从工资上涨空间来看,能源工业工资水平尽管已经很高, 但劳动生产率提高更快, 工资上涨空间巨大。 基础材料工业 2008 年之后劳动生产率保持了和全国同步的增长速度, 工资增长 空间有限。 成品和半成品工业 2008 年之后比较劳动生产率有些提高,工资具有一定的增长空间。

1.6 1.4 1.2 1.0 0.8 0.6 0.4

和海外原材料价格上涨、产能过剩两个因素有关。 受此拖累, 成品和半成品工业的比较生产率也在

2011

2011

2003

2003

2003

2005

2005

2005

2007

2007

2007

摇 摇 资料来源 : 国家统计局网站 。

图1 4 上中下游工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和比较全要素生产率

比 。 制造业和建筑业的 工 资 水 平 不 仅 较 低 , 而 且 缓 慢 下 降 , 从 2003 年 至 2012 年 , 平 均 工 资 占 人 均 GDP 比重制造业从 1郾 2 降低到 1郾 08, 建筑业从 1郾 07 降低到 0郾 95; 这里看到的工资水平变化和前面所 分析的农民工群体工资水平变化 基 本 一 样 , 印 证 了 低 工 资 群 体 工 资 水 平 下 降 的 结 论 。 从 利 润 水 平 来 看 , 制造业自 2008 年开始上升 , 这说明制 造 业 的 整 体 状 况 并 没 有 变 差 ,“ 民 工 荒 冶 和 “ 招 工 难 冶 等 问 题 制造业和建筑业都具有工资增长 的 合 理 空 间 。 采 矿 业 的 工 资 水 平 和 利 润 水 平 都 较 高 , 工 资 也 没 有 太 大上涨的空间 。 并没有削弱制造业的竞争力 ; 建筑业利润虽然总体较低 , 但自 2003 年以来一直稳步上升 。 由此可见 ,

图 15 是制造业 、 采矿业 、 建 筑 业 、 电 力 燃 气 及 水 的 生 产 供 应 业 和 金 融 业 工 资 水 平 和 利 润 水 平 对

3.0

2009

2009

2009

2011

3.0 2.5 2.0 1.5 1.0 0.5 0.0

GDP /

2.5 2.0 1.5 1.0 0.5 0.0

2003

2012 2003

2003

2003

2003

2009

2009

2009

2009

2006

2006

2006

2006

2012

2012

2012

2006

2009

摇 摇 注 : 图中水电气业指电力 、 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 。

资料来源 : 国家统计局网站 。

图1 5 部分行业工资水平和利润水平对比 ( 2 0 0 3~ 2 0 1 2)

个行业都处于较高水平 , 与此同时 , 这两个行业利润水平都增长 , 金融业利润水平增长尤其迅速 , 这固 然表明工资水平仍有进一步增长的空间 , 但考虑到这两个行业的垄断性质 , 利润的快速增长并不必然

·1 · 2

两个工资水平最高的行业 — — — 水电 气 行 业 和 金 融 业 — — —都 是 垄 断 行 业。 从 工 资 水 平 来 看,这 两

2012

来自于其效率的提升,而更大可能来自其垄断的特性(叶林祥等,2011;陆正飞等,2012)。由于银行利率、水电气价格都实行政府定价,金融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高工资高利润实际上反映的是垄断经济与竞争经济、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关系问题。因此,对于这样两个带有垄断性质的平均工资水平本已很高的行业来说,工资虽然存在增长的空间,但并不具备增长的合理性。

三、结论与建议

中国目前就业雇员化趋势实际上代表了经济健康发展方向。2012年中国雇员就业总数为4郾17亿人,占就业总数的54%,占非农就业总数的82%。然而,雇员劳动报酬总额占GDP比重并未同步增长,这表明工资增长滞后于GDP增长,雇员劳动者工资水平有所下降(张车伟,2012b)。少数几个垄断行业工资增长保持了和GDP增长相当的速度,而大多数行业的工资水平都滞后于GDP增长。公务员工资2012年已经低于城镇单位的平均工资水平。农民工实际工资水平仍然大大低于城镇单位职工。

工资水平应该增长吗?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来看,与工薪劳动者总体工资水平相对应的是企业利润迅速上升,这表明总体工资水平下降是企业利润上升的结果,更表明工薪劳动者工资增长不仅是合理的,而且也具有可行性。目前,国有部门与非国有部门、上游产业与下游产业、垄断行业与竞争行业、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工资关系令人担忧。国有部门、上游产业、垄断行业、金融部门在工资、利润方面的强势地位在进一步增强。这意味着在工资上涨的问题上,只得出一个全国性的工资高低的判断是不够的,必须关注工资的结构性矛盾。

国有部门和垄断行业工资水平较高而利润水平较低,不存在进一步上涨的空间和条件,因为垄断行业利润的增长主要是垄断的结果,而非效率改进。对于其快速增加的利润,应该从公共财政的角度考虑让其惠及全民。非国有部门和竞争性行业工资水平较低且自2003年以来总体上下降,而利润水平稳定增长,具备了工资增长的空间。

中国雇员劳动者工资增长相对缓慢的问题和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有一定关系。在过去相当长时期内,劳动力市场面对的一直是近乎无限的劳动力供给,在这样的条件下,劳动要素价格低于其边际产出其实就是刘易斯模型的基本结论,这意味着工资很难实现增长。然而,随着劳动供求关系的改变,无限的劳动力供给局面已经结束,劳动者工资应该随着劳动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变化,但从现实来看,“民工荒冶和“招工难冶等似乎并没有体现为工资的合理增长,这意味着实现工资合理增长的机制尚没有健全。

建立工资合理增长机制,需要多方面措施:一是进一步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和劳动保护制度。二是推行工资集体谈判制度,增强劳动者在工资决定中的话语权。三是慎重使用最低工资制度,应该更多地让劳动者和企业自己去决定工资。最低工资制度在劳动力市场严重供大于求的条件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护劳动者的作用,但是目前劳动力供不应求,最低工资制度反而会阻碍工资合理增长。现在很多企业依据最低工资来为工人支付工资,而工人要想提高收入必须加班加点,其结果,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并没有带来工资的合理增长。

参考文献:[1]Gill,Indermit,andHomiKharas,2007,AnEastAsianRenaissance:IdeasforEconomicGrowth,WashingtonDC:

[2]Song,Zheng,KjetilStoresletten,andFabrizioZilibotti,2011,“GrowingLikeChina,冶AmericanEconomicReview,101

[3]蔡昉,2011,“‘中等收入陷阱爷的理论、经验与针对性冶,《经济学动态》,第2期,第4-10页。(1):196-233.

[4]陈玉宇、王志刚、魏众,2004,“中国城镇居民20世纪90年代收入不平等及其变化———地区因素、人力资本在其

·1·3WorldBankPublications.

[5]

[6][7]

[8][9]

[10][11][12][13][14][15][16]

[17][18][19]中的作用冶,《经济科学》,第6期,第16-26页。程承坪、张旭、程莉,2012,“工资增长对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1980-2008年数据的实证分析冶,《中国软科学》,第4期,第60-68页。戴园晨、黎汉明,1988,“工资侵蚀利润———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潜在危险冶,《经济研究》,第6期,第3-12页。都阳、曲玥,2012,“中国制造业单位劳动力成本的变化趋势与影响冶,《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13》,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冯毅、李实,2013,“农民工的工资差距及其变动冶,《中国经济问题》,第2期,第57-68页。李文溥、郑建清、林金霞,2011,“制造业劳动报酬水平与产业竞争力变动趋势探析冶,《经济学动态》,第8期,第78-84页。刘伟、李绍荣,2001,“所有制变化与经济增长和要素效率提升冶,《经济研究》,第1期,第3-11页。陆正飞、王雄元、张鹏,2012,“国有企业支付了更高的职工工资吗冶,《经济研究》,第3期,第28-40页。马晓河,2010,“迈过‘中等收入陷阱爷的需求结构演变与产业结构调整冶,《宏观经济研究》,第11期,第3-12页。朴馥永、黄阳华,2013,“以经济转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爷:来自韩国的经验冶,《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第1期,第1-11页。唐宗焜,1992,“国有企业利润转移和企业再生产能力冶,《经济研究》,第7期,第9-20页。伍晓鹰,2013,“测算和解读中国工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冶,《比较》,北京:中信出版社。叶林祥、李实、罗楚亮,2011,“行业垄断、所有制与企业工资收入差距———基于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企业数据的实证研究冶,《管理世界》,第4期,第26-38页。张车伟,2012a,“中国劳动报酬份额变动与总体工资水平估算及分析冶,《经济学动态》,第9期,第10-20页。张车伟,2012b,“如何认识中国劳动报酬份额的变动及含义冶,《山东大学学报》,第5期,第1-4页。赵文、张展新,2013,“统计方法对估计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及重新测算冶,《劳动经济研究》,第1期,第104-121页。

ChangesofWagesandTheirGrowthinChina:ShouldWageRise?

ChineseAcademyofSocialSciences,Beijing,100028

Abstract:Thispaperestimatesthewagesofwageworkers,analyzestherealchangeofwagesincomparisonofnominalwagegrowthwithGDPgrowth,discussingthegrowthpossibilityofwagesintermsofchangesofenterpriseprofits,comparativelaborproductivityandcomparativetotalfactorproductivity.ItconcludesthattheaveragewagesinChinaareindeedoughttobeincreasedwhilethelowerwagepayershouldbemoreincreased.Intermsofwagesincrease,non-statesectorandthecompeti鄄tiveindustriesarethepriorityareas.Thekeyofincreasingwagesistobuilding-upmarketmechanismofrationalgrowthofwa鄄gesinChina.Keywords:increaseofwages;profit;comparativelaborproductivity;comparativetotalfactorproductivityZHANGJuwei,ZHAOWen

也责任编辑:柏培文页也校对:邵红伟页

·1·4


相关内容

  • 劳动力市场
    学号:[**************]3 湖北大学 期末课程论文 结合我国劳动力市场 谈刘易斯拐点之争 院系:化学化工学院 学位类别:2014人力资源管理本科(双学位) 姓名:占群 指导老师:刘和旺 完成时间:2016年6月13日 结合我国 ...
  • 工资与劳动生产率的关联_模式与解释
    第 14卷第 2期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Vol. 14No. 22012年 03月JOURNAL OF HIT( SOCIAL SCIENCES EDITION)Mar.,2012 ·经济理论与经济建设· 工资与劳动生产率的 ...
  • 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占GDP比重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陈国强罗楚亮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03期 中图分类号:F12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6116(2015)05-0116-11 doi:10.16299/j.1009-6116.2015.05.0 ...
  • 工资水平不能只看增长率
    谭浩俊 近日有研究报告预测,2016年中国总体工资水平将上涨8%,增幅位列全球第一,引发舆论热议.相关专家则认为,工资涨幅在5%至10%区间,符合中国经济真实现状.理由是,宏观经济总体平稳向好.生活必须品价格上涨.人均劳动生产率水平提高等. ...
  • 20**年陕西高考文综政治试题及答案
    2012陕西高考文综政治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 保留了原题号) 12.货币最早以足值的金属货币形式出现的.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商品流通中产生了作为价值符号的纸币,并逐渐取代了金属货币.纸币之所以能取代金属货币,是因为 ...
  • 盐城市社区家庭收支情况调查与研究
    淮阴工学院 "思政课"社会实践报告 题目: 盐城市社区家庭收支情况调查与研究 学 院: 机械工程学院 班 级: 机电1111班 姓 名: 宋建辉 学 号: 1111106125 指导教师: 徐岩 承诺书 我是淮阴工学院 ...
  • 威廉刘易斯
    06世界史(研)李锦荣 06204039 威廉刘易斯 1. 经济学家简介: 威廉·阿瑟·刘易斯是第十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奖者.他于1915年1月23日出生在原英属西印度群岛圣卢西亚岛(现为圣卢西亚共和国)一个黑人移民的家庭. 1932年, ...
  • 浅析个人所得税税收筹划
    浅析个人所得税税收筹划 摘要:我国个人所得税税法规定对工资薪金所得实行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制度,由于各种原因企业仅仅履行了代扣代缴义务,而忽略了不同薪酬制度设计下员工应负担的个人所得税的差异,导致了许多员工名义工资高而税后实际工资低的现象,本 ...
  • 20XX年自考教育经济学模拟试卷及答案
    2010年自考教育经济学模拟试卷及答案(一)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教育经济学产生和形成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 A .计量经济学 B .人力资本理论 C .劳动价值理论 D .教育资本 2.教育经济学 ...
  • 商业银行经营体制创新
    商业银行经营体制创新:全能化趋势 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问题 在西方金融业的发展过程中,关于混业与分业的争论一直贯穿始终,从未中断. 分业者将金融业分成了风险不同.机构分设.客户不同.功能各异的几块,中间有 防火墙,其中一块出了问题,体系不会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