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弟子规] - 范文中心

解读[弟子规]

02/11

解读《弟子规》

总 叙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分为五个部份加以演述;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入则孝

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弟子规》这本书是学童们的生活规范,他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成的,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一切言行中要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慈,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还有余暇,更应努力的学习礼、乐、射、驭、书、术等六艺,各种经典以及其他有意的学问。

孝悌是中国文化的基础,故人云:百善孝为先。一个人能够孝顺,他就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有了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许许多多的人。在家中父母叫唤我们时,应该一听到就应该回答,不要慢慢腾腾的答应。父母有事要我们去做,要赶快行动,不要借故拖延,或者懒得去做。父母要我们学好而教导我们时,必须恭敬而不可随便,要将话听到心里。我们犯错了,父母责备我们,应当顺从,并且承担过失,不可忤逆他们,让他们伤心。为人子女,冬天要留意父母亲穿的是否温暖,居处是否暖和?夏天要考虑父母是否感到凉爽,每早起床一定要看望父母亲,请问身体是否安康?傍晚也一定要向父母亲问安。外出时先告诉父母要到哪里去。回家以后一定面见父母亲,让他们感到心安。

日常生活起居作息有一定的次序,而且对所从事的事情,不随便改变。事情纵然很小,不要擅自做主而不禀告父母。假如任意而为,就有损于为人子女的本分,东西虽然很小也不要被着父母偷偷的私藏起来,被父母知道了,父母心里一定十分难过。父母亲所喜爱的东西,当子女的应尽力准备齐全,父母所厌恶的,就该尽力排除,万一我们身体受到伤害,一定会给父母亲带来有愁。我们的品德有缺失,会让父母感到羞辱,没有面子。父母亲能爱护子女,子女能孝敬父母亲,那是极其天然的事。如果父母亲讨厌我们,却还能够用心尽孝,那才算是难能可贵的。一般人总认为父母要对子女付出候子女才能行的义务,这和在市场上讨价还价有什么两样呢?

父母亲有过失,当子女的一定要劝谏改过,而劝谏的时候,绝对不可板着面孔,声色俱厉,脸色要温和愉悦,话语要柔顺平和。假如父母亲不接受我们的劝谏,那要等到父母亲高兴的时候再劝,若父母亲固执不听,有孝心的人,不忍父母亲限于不义,就放声哭泣起来恳求父母改过,即是遭父母亲责打也毫无怨言。当父母亲有疾病,熬好的汤药,做子女的一定要先尝尝,是否太凉或太热,不分白天或夜晚,都应该侍奉在身边,不可随意离开父母太远,在父母重病时最需要有人照顾,尤其是自己的子女能在身边陪伴,照顾起居,是父母亲心中最感温暖与满足的。

在父母临终时,而为人子女的我们岂能因为事业忙而放弃这种机会呢?当父母不幸去世,必定要守丧三年。守丧期间,因为思念父母亲就常常悲伤哭咽起来,自己住的地放也改为简朴,并戒除喝酒吃肉的生活享受。办理父母的丧事要依照礼仪不可马虎,祭祀时要尽到诚意。对待已经去世的父母要像对父母生前一样的恭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孔子说:“孩子生下来三年之久才离开父母的怀抱,能够自己走、自己吃,让父母稍稍松一口气,当子女的等到父母去世后为什么就不能在三年的丧期中时时刻刻的想念父母,爱念父母亲呢?

人生在世,父母与我们最亲,给我们的恩情也最重,努力学习侍奉父母的礼节,把孝道当成一项大事业,用心经意,才能立足于天地之间。

父慈子孝,不一定让我们的家富裕有钱,不一定有花园别墅可以住。但是孝行可以建立天然和谐有序的秩序,让我们活在安和乐业的环境中。家,如果是一个人的堡垒,孝就是堡垒下的基石,多一份孝心,家,就多一份保障,让我们用孝行把家固若金汤堡垒。《弟子规》这些规矩,看似平常无奇,但是如果我们认真去实行,那带给父母亲的宽心快乐可不是有形东西可以媲美的哦。现在我们在家庭居然能培养出这

么好言行举止,将来自然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欢迎流通

出 则 悌

出则悌,说的是家中兄弟相处之道,以及如何和长辈在一起的规矩。在这些规范中,训练小孩谦恭有礼,懂得尊重别人,自然容易融入团体,为大家所接纳。当哥哥姐姐的要能友爱弟妹;做弟妹的应做到恭敬兄姐,这样兄弟姐妹就能和睦而减少冲突,父母心中就快乐,这和睦当中就存着孝道了。把身外所用的钱财物品看轻点,少计较,兄弟之间就不会产生怨恨。讲话时不要太冲动,伤感情的话要能忍着不说,那么不必要的冲突怨恨就会消失无踪。

日常饮食起居中,有人认为孩子还小,和长辈相处在一起不必太过要求他们,长大后自然就适应了,甚至对孩子宠爱有加,把好吃好用的先给小孩享用,以至于小孩认为这样是理所当然的,不知道要礼让长辈,因而误导孩子养成坏的习惯。而《弟子规》却指导我们,不要因为大人的宠爱而忽略了应从小培养礼让的美德。

不管是吃东西或喝饮料,要请长辈先用;如果和长辈坐在一起要请长辈先坐;如果和长辈走在一起,应让长辈先走。长辈呼叫人时,自己听见了要替长辈去传唤,如果所叫的人不在时,自己就应先回来报告长辈,并应进一步请问长辈还有什么需要帮忙的事情。称呼时不可直呼长辈的名字,那是不礼貌的行为,在长辈面前不要表现自己很有才能,藐视长辈。走路时遇见长辈要赶紧走向前去行礼问候,如果长辈没有和我们说话,就先立在一旁恭恭敬敬的站着,让长辈先走过去;如果自己是骑马,遇到长辈就应该下马;如果乘坐车辆,就该下车让长辈先过去,等待大约离我们百步的距离以后自己才上马或上车。如果长辈还站着,年幼的我们不应该先坐下来。如果长辈做下后,允许我们坐下时我们才可以坐下。

在长辈面前讲话声音要低,但回答的声音低到听不清楚,那也不适当,要和颜悦色,声音要柔和清楚才好。晋见长辈时走路要快一点,动作表现的很敏捷,等到倒退时,要慢慢推出,长辈问话时要站起来回答,眼神注视长辈,不要左右摇动。对待叔叔、伯伯要向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恭敬;对待同族兄长要像对待自己的胞兄一样友爱。欢迎流通

为人子,早上要尽量早起,晚上要晚点睡觉,因为人生的岁月很有限,光阴很容易消失,少年人一转眼就成老年人了。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宝贵的时光。每天早上起床必须先洗脸,然后刷牙漱口,解完大小便以后把手洗干净,这样才是讲究卫生的好孩子。出门帽子要戴端正,穿衣服要把纽扣纽好,袜子和鞋子都要穿的贴切,鞋带要系紧,这样全身仪容服整齐。脱下来的帽子、衣服应当放置在固定的位置,不要随手乱丢乱放,以免弄皱弄脏了。穿衣服注重的是整齐清洁,不在衣服的昂贵华丽。而其要依照自己的身份穿着,也要配合家庭的经济状况。对于食物不要挑剔偏食,而且要吃适当的分量,不要吃过量。我们年纪还小,尚未成年,更不该尝试喝酒,因为喝醉了丑态百出,会表现出不当的言行。走路时脚步要从容不迫,站立的姿势要端正。作揖行礼时是要把身子深深的弓下去,跪拜时要尊重恭敬。进门时不要踩到门槛,站立时要避免身子歪曲斜倚,坐着时不要双脚展开过激或者是俯曲的样子,也不要抖脚或者是摇臀,这样才能表现优雅怡人的姿态。进门的时候慢慢的掀开帘子,尽量不要发出声响,走路转弯时离棱角要远一点保持较宽的距离才不会触到棱角,伤了身体。拿空的器具要像拿盛满的一样小心,进到没人的屋子里要像进到没人的屋子里一样。做事不要匆匆忙忙,匆忙就容易出错。遇到该办的事情不要怕困难人而犹豫退宿,也不要轻率随便而敷衍了事。容易发生打斗的场所我们不要靠近逗留,对于邪恶怪癖的事情不必好奇的去追问。

将要入门之前,先要问一下有人在吗?将要走上厅堂时,先放大音量,让厅堂里的人知道,要是有人请问你是谁?回答时要说出自己的名字。如果只说吾或者我,对方就听不清楚到底是谁。我们要使用别人的物品事先要对人讲清楚,如果没有得到允许就拿来用就相当于偷窃的行为。借用他人的物品用完了要立刻归还。以后遇到急用时再向人借就不会有太多的困难。

这些平常语言行为的要则,让我们及知、及醒,掌握自己,使处事更有效率,待人更为和气,创作一个身心调和的环境。如果我们一时做不到也不必气馁,只要能清楚的辨别方向,认同圣贤的教化,肯用

功夫,慢慢的琢磨,就像璞石也能慢慢的呈现出美玉来 。

凡是开口说话,首先要讲究信用,欺诈不实的言语,在社会上可以永远行得通吗?话说的多不如说的少,凡事实实在在,不要讲一些不合实际的花言巧语。另外尖、邪、巧、辩的言语肮脏不雅粗俗的口气,都要彻底戒除掉。还未看到事情的真像,不要轻易发表意见;对于事情了解的不清楚不轻易传播出去。觉得事情不恰当,不要轻易答应,如果轻易答应就会使自己进退两难。谈吐说话要稳重而且舒畅,不要说的太快太急,或者说的字句模糊不清,让人听不清楚或会错意。遇到有人谈论别人的是非好坏时如果于己无关就不要多管闲事。看见他人的优点行为心中就升起向他看齐的好念头。虽然目前还差的很远,只要肯努力,就能渐渐的赶上。不论大善或小善,都要有思齐的信心和力行的勇气,小善切忌听呼不动,而行大善的机会来了也要即时把握,尽心尽力,勉强为之。看见他人犯了罪恶的事,心里先反省自己,如果也犯过同样的过错就赶快改过。如果没有就更加警觉,不犯同样的过错。当道德学问和才艺不如他人时,应该自我督促,努力改善。至于穿的衣服和吃的饮食不如他人时,可以不用担心、郁闷。听见人说我的过错就生气,称赞我就高兴,这样不好的朋友就会越来越多,真诚有益的朋友就不敢和我们在一起了;如果听到别人称赞我,先自我反省,生怕自己没有那些有点,只是徒有虚名,当听到别人批评我的过错时心里却欢喜接受,那么正直诚实的人呢,就越喜欢和我们亲近。不是有心故意做错的称为过错,若是明知故犯的便是罪恶了,不小心犯了过错能勇于改正,就会越改越少,见归于无过。如果故意掩盖过错,那反而又增加了一项掩饰的过了。

泛爱众

对于大众有关怀爱护的心,如同苍天与大地绝对没有私心,不论好人坏人、聪明愚笨、富裕贫贱、种族国界都一样给予保护和承载,纯是一片仁慈之心,不为名利毫无虚假,正是天同覆,地同载的大同境界。泛爱众的仁人君子,他的心中有人我一体的观念,所以肯放下滔滔私心,关怀大众。我们若处处学着仁厚待人,在德行上改过修养,守住人的品德并深入学习各项才艺,相信也能做出一番利益大众的事业来。 品行高尚的人名声自然高,人们所敬重的是德行并不是论外貌是否出众,才能大的人声望自然大,人们所信服的是真才,并不是只会发表言论的人。应该多加赞美肯定,对富有的人态度不谄媚求荣;对贫穷的人不表现出骄傲自大的样子。不厌恶、不异弃亲戚老友,也不一味喜爱新人新朋友。

至圣先师孔子教导我们:贫穷的人除了不谄媚迎合外,能在道德上自得其乐为好。富有的人不但不以骄傲的心态烦爱他人,更要爱好礼节,恭敬大众。贫和富只是生活方式不同而已,都要学习礼节,充实各项才能,发挥人我一体的人心才能营造一个贫而乐富而好礼的幸福社会。

他人有事忙的没有空暇,就不要招事搅乱了他;对方身心本不安定,我们就不在用闲言碎语干扰他。别人的短促绝对不要揭露出来;别人有秘密不想让人知道我们就不要说出来。赞美别人的善行就等于是自己行善,因为对方知道了就会更加勉励行善。宣扬别人的过恶就等于自己做恶,如果过分的愤恶就会找来灾祸。行善能相互劝勉彼此都能建立良好德行;有了过错而不相互规劝,双方都会在品行上都留下缺陷。和人有财务上的往来应当分辨清楚不可含糊,财务给予他人应该慷慨多布施,取用别人的财务则应少取一些。有事要托人做或有话要和人说,先问自己是不是喜欢,如果自己不喜欢就应立刻停止。他人对我有恩惠应时时想着回报他,不小心和人接了冤仇应求他人谅解,尽早忘掉冤仇。抱怨之心停留的时间越短越好,但是报答恩情的心意却要常存不忘。对待家中的婢人或仆人,本身行为要注重端正庄重,不可轻呼随便,若能进一步做到仁慈宽厚那就更完美了。权势可以迫使人服从自然表面上不敢反抗,心中却不以为然。唯有以道理感化对方才能让人心悦诚服而没有怨言。

虽然现在已很少有人用婢仆了,但是上下尊卑的关系仍然可处处可见。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仁德君子的泛爱众,多为大众著想

亲 仁

同样都是人类别却不一定整齐。就一般来说跟着潮流走的俗人站了大部分,而有仁德的人却显得稀少,

对以一位正真的仁者大家自然敬畏他,仁者说话不会故意隐晦、扭曲事实,脸色、态度也不会故意向人谄媚求和。能够亲近仁者向他学习就会得到无限的好处,自己的品德自然进步,过错也跟着减少,如果不肯亲近仁者无形中就会产生许多害处,小人会乘虚而入,围绕身旁,事情就会弄得一败涂地。

余力学文

对于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这些应该努力实行的本分却不肯力行,而只在学问上研究探索,这样最容易养成虚幻浮华的习性,怎能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人呢?相对的,如果只重力行而对学问却不肯研究,就容易执着自己的看法,而无法契合真理,这也不是我们所应有的态度。今日普遍流行诋毁圣贤的空气,怀疑古人,藐视伦常大道,尤其是基本的孝道,近几年来,更被视为呆板落伍,大家虽有心改变社会乱象,也动用大批的人力物力倡导,终因伦常观念被大家忘矢太久,使得社会秩序无法整顿起来。 孔子曾指出:立志自立利人的君子要广布博研究各种学问,然后用礼节来约束言行,这样一个具有知识和礼节的君子,他的言行就不至于太离谱。《弟子规》把礼的内容具体化,只要循着《弟子规》来实践,兼学各种经典和生活知识就能拥有高原的智慧和实践的勇气。智勇双全的人自然不会偏离正道,正道就是直路,很快便能到达目标!

读书的方法要注重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都要实实在在的做到。读书时正在读这一段,就不要想到别段,这一段还没读完、读通,不要因为没有兴趣失去了好奇心,就跳到另一段,而东翻西阅,不肯静下心来按部就班的读完。读书时要有规划,读一本或一门功课,要有比较宽裕的期限,但是不能因为时间有多余,就等到时间快到了才开始读,一急之下,反而耽误了事情,所以一规划好就要赶紧用功,遇到滞塞难通的地方,更要专心研究,只要功夫到了自然就能通达了解,这正是所谓:书读千遍,其义自现。有疑问的地方经反复思考还不能了解的话,就用笔把问题记下来,向有关的师长请教,一定要得道正确的答案才可放过。书房要整理的简单清洁,四周墙壁保持干净,书桌清洁干净,所用的笔和砚台要摆放端正,在砚台上磨墨,如果墨条磨偏了,就是存心不端正;写字若随便不恭敬,就是心里先有了病。排列经典图书要安放在固定的地方,读完以后立刻归还原处,即是发生紧急的事也要先收拾整齐后才离开。遇到书本有残缺损坏时,应立刻补好保持完整。

你爱书,书爱你,自有一份恭敬在其中,一份恭敬自有一份收获,十分恭敬就有十分收获。

如果不是传输圣贤道理的书籍,一概屏除一旁不要读它,因为书里面不正当的实例会蒙蔽我们的聪明和智慧,会败坏我们纯正的志向。不要自以为是而狂妄自大,也不要自甘堕落而放弃自己。圣贤的境界虽高,但只要按部就班,循序渐进,人人都可到达。

处在蒙昧年幼之时,若采用正正当当的教材,配合优良的环境来培养学习,就能造就圣贤。《弟子规》所讲的道理正是圣人的训诲,从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亲仁及余力学文着手,在日常生活中的伦常做起,经家庭扩及到学校、社会,最能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所以这本书应该认真的反复读诵,深入内心,当成个人反省的镜子,以及行为的指针。


相关内容

  • 游良耀:名家对程门立雪的解读
    历代名家解读"程门立雪" 游良耀 罗琴 游酢.杨时同是二程高弟,他们"倡道东南",开闽学先河,三传至朱熹而集理学之大成,被后人同尊为"闽学鼻祖". "程门立雪" ...
  • 弟子规全文拼音解释加强版
    dì zǐ guī 弟 子 规 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这里是用一种意义上的"弟子". zǒng xù [总 叙] 弟 子 规 圣 人 训 首 孝 悌 次 谨 信 解读:弟子规这 ...
  • [孔子游春]
    <孔子游春>课堂实录与课例点评 姓名:张子婷 学号:[1**********] 班级:汉师3班 一.课堂实录 1.导入 生:读题. 师:从题目上看,故事的主人公是谁?(板书:孔子)题目中出现的人名往往就是主人公,接下来读题要注意 ...
  • _弟走从军阿姨死_辨正
    "弟走从军阿姨死"辨正 白居易的<琵琶行>一诗中"弟走从军阿姨死"之"弟"和"阿姨"两词应该怎样解释呢?查阅多种资料,有的避而不论,有的含糊其词,有 ...
  • [论语]中最难理解的一段文字
    <论语>中最难理解的一段文字 <论语·乡党>篇末章被认为是最费解的文字,历来无确解,也未受到一般学人的重视.但是实际上,这是一篇非常重要的文字,而以往的注解,却不尽人意. 该章除了文字本身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意义的理解 ...
  • [经典伴我成长]教学设计
    经典伴我成长 --三年级校本教材教学设计 执教:武平第二实验小学 林细英 12 少年易老学难成 [原文诵读] shàoniányìlǎoxuénánchénɡ 少年易老学难成, yícùnɡuānɡyīnbùkěqīnɡ 一寸光阴不可轻. ...
  • 陶渊明研究的新收获
    *   "&Rs("AR_Title")&" " Rs.movenext if Rs.eof then exit for next %> 邓福舜 关于陶渊明的研究,近现 ...
  • 晨读材料6
    晨读材料(6) 一.字音识记 翘首 桑梓静谧悲怆 施施而行 ... 矫饰 迁徙按捺 惶惑 相与枕藉....二.成语积累 (媒体误用成语积累) 1.登堂入室:<论语"先进>:‚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 ...
  • 20**年-20**年学年度第一学期师德师风培训材料
    仁怀市小湾中学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 师德培训讲座材料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解读 (第一课时2013年10月14日) 仁怀市小湾中学 李光未 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职业范围内具有教师职业特点的行为规范和职业要求.教师道德主 ...
  • 小学生学国学经典诵读应注意的问题
    小学生学国学经典诵读应注意的问题 精品学习网为您整理了:学国学经典诵读应注意的问题欢迎大家阅读愉快! 学国学经典诵读应注意的问题:如下 一. 关于总体把握--重在诵读,辅之以教,旨在积累. 对诵读国学经典的总体把握应是:重在诵读,辅之以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