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寂的群体 - 范文中心

孤寂的群体

10/01

  中国人重视天伦之乐,无论是以留学生还是以移民的身份来到澳大利亚,只要工作和生活稳定下来,一般都要接父母来探亲、团聚。在移民比较集中的澳大利亚城市里,人们看到了越来越多的中国老人。他们在澳大利亚的生活到底如何呢?

  寂寞孤独谁人知

  老苏的儿子、儿媳在位于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的国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夫妇二人都享受澳大利亚政府提供的丰厚奖学金,生活无忧。求学期间,他们还添了个小宝宝。为了照看小孙子和体味一下澳大利亚生活,老苏带着老伴,千里迢迢从中国西北部的一个城市赶到了堪培拉。

  初次出国,一切都是那么新鲜。看着房前屋后的大片绿地、到处盛开的鲜花、五颜六色的小鸟,呼吸着清新空气,刚经历了国内沙尘暴“洗礼”的老苏夫妇对澳大利亚的自然环境赞不绝口。

  然而,几天的新鲜感过后,夫妇二人觉得生活开始不对劲了。由于不懂英语,他们看不了电视,听不了广播,也无法与周围的人交流,只能翻翻满是繁体字的中文报纸来解决文化饥渴。

  白天,孙子上幼儿园,儿子、儿媳上学,老苏夫妇每天面对四面空壁,实在寂寞无聊。不愿呆在屋里,又不会开车,两人只能在小区里转悠,每天都要在外面溜达两三个小时。

  我们和老苏家住得很近,他们经常找我们来说说话,以解乡愁。一天,老苏夫妇转到我们门前,想进来坐坐,恰巧我们不在,正准备打道回府,突然发现住在我们房子对面的一个老太太从窗户里拼命挥手,招呼他们过去。两人进去一看,老太太神情委顿,身上、地上都是呕吐物。老苏急忙出去找人。走过几栋房子,看见一个正在修剪自家草坪的老头,老苏上前求助。尽管听不懂老苏的话,但看着他焦急的神态和手势,老头也明白了些,跟着老苏来到老太太家,打电话叫来救护车,还通知了老太太的儿女。

  据事后了解,老太太得的是急症,如果抢救不及时,还有生命危险。自从老苏夫妇救了老太太的性命后,这位孤僻的老太太对住在她附近的中国人都变得非常热情,常常是远远地看见我们就挥手问候。

  随着时间的推移,澳大利亚的自然美景在老苏眼中越来越普通了,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他想念与老伙伴们在大树下下棋、在公园里舞剑、在家门口品尝小吃的日子。终于,原本打算在澳大利亚呆半年的老苏夫妇,不到4个月就提前回国了。

  像老苏夫妇这样不习惯海外生活,而愿意留在故乡的中国老人不在少数。毕竟老人们在中国已经生活了几十年,有自己的生活圈子和习惯,突然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那种寂寞可想而知。

  你的生活我不懂

  除了寂寞,中国老年人不愿生活在澳大利亚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异国文化的差异而导致的与小辈的矛盾。两代人的习惯、思维的不同,矛盾是在所难免的,这种矛盾在海外生活中愈发突出,因为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已渐渐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而老年人还固守着传统文化。

  老王夫妇当年用半辈子的积蓄送儿子到澳大利亚攻读电脑,儿子没有辜负他们的期望,奋斗了四五年,不仅顺利完成学业,还找到一份收入不低的工作。

  儿子写信说他已经买了车和房子,让老两口到澳大利亚来享福。在周围人艳羡的目光下,老王夫妇兴冲冲地来到澳大利亚与儿子团圆。看到儿子的新车和大房子,真是高兴。

  然而不久,老王得知车和房子都是贷款买的,房子的贷款要20年才能还清,便埋怨儿子说:没钱日子就应该过仔细些,干嘛要背债过日子。儿子却说这叫提前享受生活,还告诉他澳大利亚人一般选择30年期的贷款,这样每月可以多有些闲钱出门旅游、去饭馆吃饭。

  最让老王夫妇不满意的是儿子已经30多岁了,也不结婚,让他们享受不到含饴弄孙的乐趣。旁敲侧击了多次,儿子只是装傻充愣,不予理会。好在没有多久,儿子带回一个女孩子。只是两人没有结婚,却同居在一起。传统的老王对于没有结婚却住在一起,实在无法接受。决定和老伴儿一起给儿子做做工作。一天,夫妻二人准备了一顿丰盛的晚餐,儿子和女朋友对他们的厨艺赞不绝口。老王的妻子趁机问儿子打算什么时候结婚。谁知那个女孩子却抢先说他们没有结婚的打算。话不投机,一顿家宴也不欢而散。事后,儿子告诉老爸老妈,在澳大利亚不结婚的人很多。一男一女生活在一起,可能是夫妻,也可能不是,但都被统称为“同伴”。

  在澳大利亚的很多调查表上,配偶这一栏被“同伴” 两个字代替。但老王始终坚持男女生活在一起就应该结婚。观念的差异令老人与小辈的生活中出现不少摩擦,如果短期探亲,双方迁就一下,还可以有段愉快时光。对于移民海外的老人,为避免两代冲突,选择独居是明智之举。

  可怜天下父母心

  在澳大利亚,当地人即使不读大学,找一份工作并不是件很难的事。由于社会福利高,澳大利亚人靠救济也能过上很不错的日子。但在很多中国老人眼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靠读书而成为“白领”永远是他们望子成龙最重要的一个内容。这种浸透到血液中的文化,常常成为他们的子女在海外锲而不舍、不懈奋斗的一个原因、一种动力。

  在我们居住的小区附近有一家华人杂货店,一直由一对年轻夫妻打理。一天去买东西时,突然发现站在收款台前的是一位老人。老人白发苍苍,一举一动却透着一股书卷气。

  闲聊中得知,老人是老板娘的父亲,姓杨。老杨来自上海,在国内曾是高级工程师,退休后被一家大公司聘用,继续发挥余热。几年没有见到远嫁澳大利亚的女儿,很是想念,于是决定来看看孩子,顺便享享清福。

  到澳大利亚不久,看到女儿女婿每天忙忙碌碌,自己在家里吃闲饭,于心不忍,就到店里来帮忙。别看老杨在中国是高级工程师,在杂货店打工可是外行,加上他不懂英语,收款时,常常不是算错价钱,就是听不懂顾客的问题。顾客多时,更是手忙脚乱。老杨说在上海时可没有想到,到澳大利亚来还要在杂货店打工。与人闲谈时,老杨总是不忘描述上海现在发展得如何快,生活如何改善。

  在澳大利亚,多大年岁都可以读任何学位的课程,只要是永久居民或加入澳籍,多数专业的课程收费都是象征性的。老杨的女儿、女婿开个杂货店,虽然忙点儿,但生活已经很不错了,有房有车。

  但是老杨却仍然督促孩子们多读书、不要满足现状。在老父亲的鼓励下,女儿一边经营杂货店,一边继续在大学里读书,老板娘拿到硕士学位已指日可待了。

  在海外生活的中国老人,尽管自己本身就遇到很多困难——环境陌生、语言不通、生活寂寞,但他们仍是尽可能地帮助儿女分忧解难,为他们做家务,照看孩子,甚至打工补贴家用,鼓励子女努力奋斗,为了一个更好的明天。

  独特的文化,或多或少使他们成为独特的一群。


相关内容

  • 论宋词中的乌鸦意象
    2009年4月第12卷·第2期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论宋词中的乌鸦意象 封树芬 (南通大学 江苏南通· 226019) [摘要]乌鸦作为文学意象是从<诗经>时代开始,经过楚辞的发展应用,发展至唐宋,涌现出大量的咏乌诗作,乌鸦作为 乌 ...
  • [一朵午荷洛夫]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一朵午荷    洛夫 这是去夏九月间的旧事,我们为了荷花与爱情的关系,曾发生过一次温和的争辩. "爱荷的人不但爱它花的娇美,叶的清香,枝的挺秀,也爱它夏天的喧哗,爱它秋季的寥落,甚至觉得连喂养它 ...
  •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春江花月夜>是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的赏析示例课文.本单元的鉴赏方法为"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本单元教学重在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 ...
  • 老年人孤独感的进展
    老年人孤独感的研究进展 赖运成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福建 福州350007) [关键词]孤独感:老年人:孤独:心理健康[中图分类号]R161. 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202(2012)11-2429-04 ...
  • 读了骆驼王子有感
    读了<骆驼王子>有感_450字 我十分喜欢看沈石溪的<骆驼王子>,至少看了不下三次,因为里面的许多故事都感动着我,没看一遍体会也一次比一次深刻. 日记http://www.0s.net.cn 这篇故事的主人公顾名思义 ...
  • 16岁的孤寂
    我像站在悬崖边尽情呼吸,刹那间被人从背后踢了一脚,身子落在谷底,而心却悬在半空,因为--我承受着孤独,承受着别人的不理解. ??题记 夜,静谧而安详,看不见你更看不清自己,唯感到自己生命的存在,而这生命又是如此的柔弱.寂寞的人生使寂寞的日子 ...
  • 幼师小学老师资格考试
    浅谈关心下一代工作新路子 --关心下一代委员会工作经验材料 关心下一代工作是一项不平凡的工作.关心教育好下一代,悉心培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我校关工委自成立以来,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充分发 ...
  • 浅析曹文轩成长小说的象征艺术 改
    象征手法体现成长真谛 --曹文轩小说浅析 学生姓名: 指导老师: "成长小说",始于十七世纪德国,此后在西方文学中蔚然成风.众多作品中歌德 的<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被认为是这一小说类型的原始模型.成长小说 ...
  • 呼啸山庄论文
    浅析<呼啸山庄>中希刺克厉夫人性的丧失与回归 摘要: 艾米莉·勃朗特名垂青史的小说<呼啸山庄>于1847年问世,当时并不被世人接受.理解.甚至遭到严厉的贬抑,许多评论界的人士对它进行了猛烈攻击, 20世纪以来,随着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