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中国大学精神 - 范文中心

寻找中国大学精神

09/26

寻找中国大学精神

我不想说自己是愤青,但是当我面对当今中国大学的现状时,我仍然忍不住要发感慨。我来自南方的农村,在我们那里要出一个大学生是非常不容易的,更别说是名牌大学和重点大学。当我们那里有幸运之子踏进高等学府时,我们那里的村民总会对那一家羡慕之极,高看一眼。我的父母也总是对我说:“你看,人家考到XX大学了,重点啊,这辈子不用再地里干活了。”我也一直对大学充满着向往,希望踏进那改变命运,人人羡慕目,老师和父母天天唠叨的大学。我一直不懈的努力,成绩也一直很好,终于在07年的九月份来到“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的武汉,踏进了我们的武大。如今在武大也生活了两年,有快乐过,但也有苦闷过,发现自己朝思暮想的大学与自己想象地不一样,总感觉缺点什么。当放假回到家中,有人在我背后指点说,“这个是XX的儿子,去年考上了武汉大学,名牌啊。”听到这些,我发现我从来没有感到自豪过。

这学期有幸选修了老师的课,受到老师的教育与启发,才真正感觉到中国的大学缺少的是精神,不是资金,不是教师,不是政策,而是那支撑大学的脊梁骨——精神。面对这些,我收集了一些资料,也做了一点简单的思考。

面对内地优秀学生纷纷舍北大清华转投香港高校的情况,人们发出了“北大清华沦为二流”的惊叹。而哈佛大学教授丘成桐对中国高校“唯利是图”的“炮轰”更令众多内地高校颜面扫地。

大学,曾经是国人心目中的圣地。但今天,当大学生开始“看不起学校”,当高收费让贫困生家长轻生,当大学教授视剽窃造假为家常便饭,当大学生被指责为耽于享乐……蔡元培时代“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大学精神,似乎已无从谈起。 有人说,中国的高等教育已失去了脊梁,泯灭了精神,只余下赤裸裸的追名逐利。更有人说,中国20多年来根本没有大学,有的只是一个“打工仔岗前培训机构”。

姚国华先生说:“中国20世纪所有的不幸,所有的悲哀,所有的愚蠢,都在于在平常时期几乎完全没有真正的大学,只有人才培训机构,只有培养工具的地方,只有培养听话的螺丝钉的地方。”张汝伦先生也说:“公司、商行、卡拉OK和超市乃至歌舞厅,大学一概不缺,惟独缺乏自己的理念。”或许我们不能完全同意他们所说的,但是他们的直言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大学现在的面貌。

何为教育公平,香港的大学给内地上了很好的一课。香港中文大学取消录取过程中的面试,因为他们希望尽量做到机会公平:“那些有能力千里迢迢来五星级饭店见我们,和我们讲英文的学生,我们不给他们机会,他们还会有许多机会。那些河南贵州的学生,我们提供的机会对他们就很重要。我们办教育的目的是改变学生的命运。”而内地高校:同样考了高分,富人家的孩子就可以上名校、读热门专业,而穷人家的孩子就只能上一般院校、读冷门专业,这何谈公平?这是事实,内地的考生千辛万苦去挤那么几个可怜的名额,结果是要很高的分数才能读大学,而更多的人是抡起锄头走进地里,或者是随着父辈南下打工。而沿海地区的考生,名额远远高于内地,学得那么轻松,考试分数那么低还可以进好的大学。我们似乎不能理解高招的领导作出解释,远海地区的考生素质高。什么叫素质高?就是见过高楼大厦,就是知道怎么喝咖啡,就是吃过麦当劳,就是会上网,会打电子游戏吗?肯定不是,他们所说的素质,内地的考生到了大城市不用多长的时间也可以全部明白。

邓小平说:“十年改革开放最大的失误,就是教育的失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学家在任何一个领域没有作出任何一个自己的创新、任何一个新概念、任何一个新理论、任何一个新方法,没有一个是以中国人的名字命名的。10年过去,文教事业对于经济发展的附庸地位却没有根本上的改变。虽然科学被从文化里单独拿出来,并与技术一起列入生产力的范畴,但科学脱离文化教育母体,不过是低层次的技术手段而已。真正的科学精神,独立的科学探索,在中国并没有立足。对比民国时期,尤其是在艰难的抗战时期,我们的西南联大,我们的武大,我们的中央大学,在世界上也是享有声誉的,可以称得上真正的大学。在这个意义上,蒋介石应该说也有功不可没的地方。国民政府无论多么腐败,但是在抗战八年间,国民政府在最穷的情况下,它居然把仅次于军费开支的第二大开支,财政开支放在教育上面,比行政费用比政府的费用都高得多。现如今多少依然存在,但是我们比较一下,我们给与的资金多了,我们的办学条件好了,可我们的大学哪里去了,哪里去了。武大领导说,不能对不起列祖列宗。但是,不仅他们,而是所有的中国高校都对不起列祖列宗。

蒋介石在八年抗战中间,组建了战时大学,以西南联大为代表的战时大学,也包括当时的武汉大学、中央大学、交通大学、浙江,这五大名牌大学王牌大学,共同支撑了抗战中间一大批中华民族的精英,在这样真正的大学里面,这些真正的大学可能就是在穷山恶水之间,在漏雨的平房里面,在破庙里面,在茶馆里面,形成了世界上一流的大学。

我们今天有无数的人喊,中国要建立世界一流的大学,他们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大学,更不知道什么叫世界一流的大学。大家想一想,中国这样一个民族假如有一所真正的大学,它能不是世界一流吗?大家都承认,中国人的智商是很高的。这么高智商的人,这么大一个民族,这么多的精英,只要有一种真正的大学理念在运作的话,这个大学能不产生世界上最伟大的智慧吗?“在西方文明,在基督教世界和伊斯兰教这两大冲突之间,没有办法分出胜负的时候,没有办法调和的时候,中国人特有的智慧在这个世界上能不占有一席之地吗?中国没有这样的大学就意味着中国没有大学,中国今天所有的大学都不能算大学,因为根本就没有真正的大学理念。”

前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杨叔子说:“人文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一个国家没有科技,一打就垮;没有人文,不打自垮。”中国大学要建立真正的理念,中国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必须要有人文精神。作为一个中国的大学生,我们期待着中国的大学能够发展,能够跻身世界一流大学之林,我们也会不断的努力。


相关内容

  • 热议:刘震云和他的[一句顶一万句]
    编者按 在以顾彬为代表的对当代中国文学的质疑声中,刘震云的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的出现恰逢其时.它是一部提气之作,提了当代小说家的气,提了当代中国文学的气,也可能会提一提许多中国人的气.本来文学不必斗气,文学应当靠作品说话.然 ...
  • 机械洪流中寻找工业化时代的"匠人精神"
    手工艺塑造了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文化和身份,<汉声>杂志创办人黄永松走访了上百位手工艺人后发现,在记录和收藏之后,匠人精神在中国的传承困境十分紧迫.在这个猴年春节,黄永松从剪纸.年画.泥塑.面花.风筝等传统手工艺中,挑选出经典 ...
  • 寻找人生坐标
    无论是珠穆朗玛的空寂,还是古丝绸之路上的漫漫黄沙,亦或是纵贯中国南北的远征,你都难以忽视广汽本田歌诗图所带来的浪漫.狂野与洒脱.显而易见的是,跨界,既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丰富人生的选择,更是寻找人生坐标的历练过程.作为广汽本田倾力打造的全新 ...
  • 关于[寻找巴金的黛莉]的通信
    2013.12.17 13:33 来源: 陕西日报     作者: 赵正永 赵瑜 字号:[ 大 中 小 ] 编者按: 12月16日的<文艺报>五版,刊载了省委书记赵正永与作家赵瑜的通信.在信中,赵正永以一个普通读者的身份,交流了 ...
  • 国民素质之争 中国在比较中寻找文化定位
    在对日本的企业.大学和政府的招商机构进行了一周的考察后,一位中国教授说:"中日国民素质有三十年的差距"."即使中国现在跟日本在一个起跑线上,我们也未必能够赶上日本." 而就在近日一场关于中国人对世界文 ...
  • 论述类文本阅读
    高三论述类文本阅读 [考纲解读]: 论述类文本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 1.理解 B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重要句子的含义的含义 重要概念指准确把握文意时必须理解的概念.要注意这些概念在文中的具体含义.重要句子指对理解文章起重要作用的句子.考查重 ...
  • 大学生就业外部环境分析
    大学生就业外部环境分析 自1999年大学开始扩招以来,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就不容乐观,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已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当前就业形势更不容乐观,据调查统计,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30 ...
  • 潘石屹:我对青年朋友的三个忠告
    几年前,我的弟弟.妹妹.表弟.表妹.堂弟.堂妹中有一些还在上大学,当我去大学参加讲演时,看到在坐的大学生们,就像看到自己的弟弟妹妹一样.几年时间过去了,突然发现我的同学和同龄同事们的孩子都上了大学,再去大学参加讲座时,看到在座的学生们就感到 ...
  • 浅析曹文轩成长小说的象征艺术 改
    象征手法体现成长真谛 --曹文轩小说浅析 学生姓名: 指导老师: "成长小说",始于十七世纪德国,此后在西方文学中蔚然成风.众多作品中歌德 的<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被认为是这一小说类型的原始模型.成长小说 ...
  • 流浪的星星克莱齐奥
    新一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让他笔下的人物用流浪的方式,抵抗着这个让人越来越无所适从的世界 2008年年初,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来到中国.他的新作<乌拉尼亚>获得了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评选的2006年度&q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