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原子核的组成 - 范文中心

19.1原子核的组成

01/18

第一节 原子核的组成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天然放射现象及其规律。

2、知道三种射线的本质,以及如何利用磁场区分它们。

3、知道原子核的组成,知道核子和同位素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初步学会探究的方法。

2、通过对知识的理解,培养自学和归纳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正确的、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

2、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观和世界观。

教学重点:

天然放射现象及其规律,原子核的组成。

教学难点:

知道三种射线的本质,以及如何利用磁场区分它们。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用具:

投影片,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本节课我们来学习新的一章:原子核。本章主要介绍了核物理的一些初步知识,核物理研究的是原子核的组成及其变化规律,是微观世界的现象。让我们走进微观世界,一起探索其中的奥秘!

我们已经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内部是什么结构呢?原子核是否可以再分呢?它是由什么微粒组成?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原子核呢?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人类认识原子核的复杂结构和它的变化规律,是从发现天然放射现象开始的。

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铀和含铀的矿物能够发出看不见的射线,这种射线可以穿透黑纸使照相底片感光。

居里和居里夫人在贝克勒尔的建议下,对铀和铀的各种矿石进行了深入研究,又发现了发射性更强的新元素。其中一种,为了纪念她的祖国波兰而命名为钋(Po),另一种命名为镭(Ra)。

(二)新课教学

1、天然放射现象

讲述:

(1)物质发射射线的性质称为放射性(radioactivity)。元素这种自发的放出射线的现象叫做天然放射现象。具有放射性的元素称为放射性元素。

(2)放射性不是少数几种元素才有的,研究发现,原子序数大于82的所有元素,都能自发的放出射线,原子序数小于83的元素,有的也具有放射性。

2、射线到底是什么

教师:那这些射线到底是什么呢?这就激发着人们去寻求

答案:把放射源放入由铅做成的容器中,射线只能从容器的小

孔射出,成为细细的一束。在射线经过的空间施加磁场,发现

射线如图所示:(投影)

思考与讨论:

(1)你认为将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

(2)如果射线,射线都是带电粒子流的话,根据图判断,他们分别带什么电荷。

(3)如果不用磁场判断,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判断三种射线的带电性质?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问题。

(1)射线分成三束,射线在磁场中发生偏转,是受到力的作用。这个力是洛伦兹力,说明其中的两束射线是带电粒子。

(2)根据左手定则,可以判断射线是正电荷,射线是负电荷。

(3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要受电场力作用,可以加一偏转电场,也

能判断三种射线的带电性质,如图所示。

教师:我们已经研究了这三种射线的带电性质,那么这些射线还有哪些性质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后填写表格。

学生看书,进行总结。

总结:

(1)实验发现:元素具有放射性是由原子核本身的因素决定的,跟原子所处的物理或化学状态无关。不管该元素是以单质的形式存在,还是和其他元素形成化合物,或者对它施加压力,或者升高它的温度,它都具有放射性。

(2)三种射线都是高速运动的粒子,能量很高,都来自于原子核内部,这也使我们认识到原子核蕴藏有巨大的核能,原子核内也有其复杂的结构。

3、原子核的组成

提问:

(1)质子:由谁发现的?怎样发现的?

(2)中子:发现的原因是什么?是由谁发现的?

(3)原子核的电荷数是不是电荷量?

(4)原子荷的质量数是不是质量?

学生看书,然后回答问题:

(1)卢瑟福用粒子轰击氮核,发现质子。

(2)查德威克发现中子。发现原因:如果原子核中只有质子,那么原子核的质量与电荷量之比应等于质子的质量与电荷量之比,但实际却是,绝大多数情况是前者的比值大些,卢瑟福猜想核内还有另一种粒子。

(3)不是,原子核所带的电荷量总是质子电荷的整数倍,那这个倍数就叫做原子核的电荷数。

(4)原子核的质量几乎等于单个核子质量的整数倍,那这个倍数叫做原子核的质量数。

总结:

(1)质子带正电荷,电荷量与一个电子所带电荷量相等,mp1.67262311027kg

中子不带电,mn1.67492861027kg

(2)数据显示: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十分接近,统称为核子,组成原子核。

(3)原子核的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4)原子核的质量数=核子数=质子数+中子数

(5)符号ZAX表示原子核,X:元素符号;A:核的质量数;Z:核电荷数 思考:

一种铀原子核的质量数是235,问:它的核子数,质子数和中子数分别是多少?

4、同位素

讲述:

(1)定义:具有相同质子数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同一位置,因而互称同位素。

(2)性质:原子核的质子数决定了核外电子数目,也决定了电子在核外的分布情况,进而决定了这种元素的化学性质,因而同种元素的同位素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

提问:列举一些元素的同位素?

学生回答:氢有三种同位素:氕(通常所说的氢),氘(也叫重氢),氚(也

123H,1H,1H。 叫超重氢),符号分别是:1

14碳有两种同位素,符号分别是12

6C,6C。

(三)课堂小结

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与同学交流。

(四)布置作业

1、完成“问题与练习”中的题目。

2、认真阅读课后的“科学足迹”。


相关内容

  • (人卫第六版)分析化学(李发美著)
    第二章 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 1.标定浓度约为0.1mol·L -1的NaOH ,欲消耗NaOH 溶液20mL 左右,应称取基准物质H 2C 2O 4·2H 2O 多少克?其称量的相对误差能否达到0.1%?若不能,可用什么方法予以改善? 解: ...
  • 4.2物质组成的表示_教案
    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 四川省通江县广纳中学:蒲文强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化学式的含义:知道物质中元素的质量比和元素的质量分数的含义: 2.知道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符号及其化合价:认识化合价和离子电荷的关系: 3.能根据化合价书 ...
  • 第九章有机化合物性质及其应用第1讲有机物的组成与结构
    第1讲 有机物的组成与结构 [考纲要求] 1.能根据有机化合物的元素含量.相对分子质量确定有机化合物的分子式.2.了解常见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了解有机物分子中的官能团,能正确表示它们的结构.3.了解确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化学方法和某些物理方法. ...
  • 第十章从粒子到宇宙测试题
    第十章 从粒子到宇宙测试题 一. 选择题 1.下列现象能说明分子运动快慢跟温度有关的是 ( ) A.打开一盒香皂,很快就会闻到香味 B.空气容易被压缩 C.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天更容易干 D.两块用水刚洗干净的平玻璃板叠在一起不易分开 2. ...
  • 初三化学元素
    <元素1>导学案 明确目标: 1.理解元素的概念.学会物质分类的方法 2. 掌握元素符号的意义,熟记1-18号元素的元素符号 一.前置自学:(5分钟) 1. 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是________,它就是具有相同 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
  • 九年级化学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知识整理 1.根据化学式计算 (1)相对分子质量 (2)组成物质的元素质量比 (3)组成物质的元素质量分数 常用的计算关系式有(以化合物AmBn ): 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A 的相对原子质量×m + B的相对原子质量×n A .B 元素的质 ...
  • 再探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
    再探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 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是最神秘的作用,至今对这两种相互作用认识也很模糊.肤浅,至于对他们进行定量的计算几乎为零.揭示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的奥秘意义及其重大,究竟什么是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呢?他们之间的关系怎样 ...
  • 高一生物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教参
    第1节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一. 教学目标 1. 简述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说出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 2. 尝试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探讨细胞中主要化合物的种类. 3. 认同生命的物质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 ...
  • 第七章微观世界的探索
    第七章 微观世界的探索 第一节 揭开微观世界面纱的重大发现 第二节 原子的结构 第三节 原子核的结构 第四节 基本粒子和夸克模型 第五节 揭示微观世界的新武器 教学目标 1. 了解打开微观世界研究大门的三大发现:X射线的发现.放射性现象的发 ...
  • 甲烷 烷烃
    学生: 科目: 第 阶段第 次课 教师:王江稳 考点1:甲烷的结构和性质 1知识梳理 (1).甲烷的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比空气轻的,能燃烧的气体,天然气.坑气.沼气等的主要成分均为甲烷.收集甲烷时可以用什么方法?(1.向下排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