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初三历史总复习 - 范文中心

20**年初三历史总复习

11/04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知识梳理

第六学习主题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隋唐) 第1课 从“开皇之治”到“贞观之治”(七年级下册P2—P6) 一、隋朝的建立与“开皇之治” 1.隋的建立与统一

建立:581年,隋文帝杨坚以长安为都城建立隋朝,改年号为开皇。 统一:589年隋朝灭陈,结束分裂局面,统一全国。 2.开皇之治(隋文帝杨坚)

措施:改革政权机构,重视选拔人才(废除九品中正制,分科举人);大力发展农业,减轻赋税徭役;倡导节俭。

影响:形成了国家富庶,社会繁荣的局面,史称“开皇之治”。 二、贞观之治

1.隋的灭亡与唐朝的建立: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618年,李渊(唐高祖)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

2.贞观之治:开创者—唐太宗李世民(年号贞观)

措施:①选用良吏,提高行政效能:任用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和魏征等在三省六部中担任要职;②轻徭薄役,减轻农民负担;③简法轻刑,修订法律,制定了《贞观律》;④重视教育,大力培养人才; ⑤实行恩威并施的政策,改善民族关系。唐太宗被各族首领共同拥戴为“天可汗”。

结果:由于唐太宗推行开明务实的政策,贞观年间出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国力强盛的局面,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 影响:“贞观之治”奠定了唐朝进一步发展的基础,辉煌的政绩使唐太宗成为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皇帝之一。

第2课 走向全盛的唐朝(七年级下册P8—P12) 一、女皇武则天

1.称帝:690年,改国号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措施:①打击唐朝皇室和其他贵族集团,多方招揽人才,提拔姚崇、宋璟。②组织编写农书,颁行全国,指导农业生产。③鼓励兴修水利、栽桑养蚕。④允许关中等地的无业人口迁到地广人稀的地方去。⑤减免赋税和徭役。(6)把土地开垦、粮食生产情况作为考查地方官员的重要依据。 3.影响:社会经济文化继续发展。 二、开元盛世:开创者—唐玄宗李隆基

1.措施:①任用贤能,亲自考核县令。②发展生产,鼓励开荒,兴修水利,整理财政,清理土地和户口。③废除酷刑苛法。④倡导节俭。

2.结果:唐朝经济文化进入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第3课 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七年级下册P14—P16) 一、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

创立:隋炀帝开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创立。 发展:唐朝时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最重要方式。 二、科举制的内容:

1.基本特征:分科考试,择优录取。

2.类别:分常科和制举两大类。常科中最重要的是进士科,其次是明经科。制举是皇帝为选拔“非常之人”而设的特科。

3.程序:州府初试—尚书省省试—吏部考查,量才任用。

三、科举制的影响:科举制度是一种新的选官制度。它的出现表明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已从推荐考察为主转变为考试为主。通过较为公正公平的考试,一批有真才实学的人进入各级政权。这一制度,前后沿用了1300年,对我国历史有深远影响。 4.明清时期——八股取士

(1)选题范围:《四书五经》

(2)行文观点:宋朝朱熹《四书集注》的观点,不能有自己的观点。 (3)实质:是明清统治者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重要措施。 (4)危害: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文化的发展。

第4课 唐朝的民族关系(七年级下册P18—P22) 一、唐与吐蕃的关系

1.吐蕃概况:生活在青藏高原,是藏族的祖先。

2.建立政权:7世纪初,松赞干布统一吐蕃,定都逻些(今西藏拉萨)。 3.唐与吐蕃的关系:

(1)通婚: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与松赞干布、唐中宗将金城公主嫁与尺带珠丹。 (2)会盟:823年,唐蕃正式结盟,建立会盟碑(现在拉萨大昭寺)。 二、唐与南诏的关系

1.南诏概况:生活在云南洱海一带,是彝族和白族的祖先。

2.建立政权:8世纪初,在唐朝扶持下,蒙舍诏统一六诏,建立以太和城(今云南大理)为中心的南诏政权。 3.唐与南诏的关系:唐玄宗册封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 三、唐与回纥的关系

1.回纥概括:亦称回鹘,是维吾尔族的祖先。 2.唐与回纥的关系:(1)出兵相助:唐太宗时帮助其灭亡东突厥,安史之乱时帮助唐军收复长安、洛阳; (2)册封:唐玄宗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第5课 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七年级下册P24—P28) 一、中日关系

1.日本遣唐使访华:

目的:为密切两国关系,学习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 代表:空海、阿倍仲麻吕(晁衡)、吉备真备。

2.鉴真东渡:贡献:讲授佛学理论,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 二、中印关系

1. 天竺概况:古称印度半岛,是佛教的发源地。

2.玄奘西行:贡献:学习佛教理论,翻译佛经,编写《大唐西域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佛经翻译家和旅行家。

第11课 明朝的对经济文化交流 一、郑和下西洋

1.目的:加强与海外的联系,宣扬国威。 2.概况:

时间:1405-1433年 次数:7次

第一次下西洋:1405年,从刘家港(今江苏太仓境内)出发,经占城、爪哇、苏门答腊等地,最后到达印度古里返回。

最远到达的地区: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3.意义:扩大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使明朝与30多个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他的远航比著名的欧洲航海家哥伦布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不愧为世界杰出的航海家。 二、华侨对南洋的开发

(1)概况:开始:唐朝;加速:郑和下西洋后;明朝后期超过10万人.

(2)贡献:带去了国内先进的生产技术、工具和文化知识,从事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活动,与当地人一起辛勤劳动,为南洋的开发作出了贡献。

第12课 明清时期的反侵略斗争 一、戚继光抗倭

1.倭寇的含义:元末明初,日本海盗、武士勾结不法商人,结成武装集团,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走私、劫掠。人们称这些人为“倭寇”。

2.背景:明朝中期,朝廷腐败,边防松弛,倭患日益严重,致使东南沿海社会生产遭到破坏,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

3.概况:招募当地农民和矿工,组织戚家军;1561年,台州九战九捷,基本扫清浙江倭患;随后扫平广东、福建倭患,东南沿海倭患基本平息。 二、郑成功收复台湾

1.背景:17世纪20年代,荷兰殖民者霸占了台湾。

2.经过:1661年,从金门出发,攻破赤嵌城,1662年收复台湾。 3.意义:在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 三、雅克萨之战

1.背景:17世纪,沙俄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以雅克萨、尼布楚为据点。 2.概况:1685和1686年两次雅克萨之战打败俄军。 3.《尼布楚条约》(1689年)

内容: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大片地区是中国的领土。 意义:从法律上规定了中俄东段边界,是划定中俄边界的第一个条约。

第八学习主题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第13课 清朝对边疆的统治 一、清对西藏地区的治理

(1)册封:顺治帝接见西藏的佛教首领五世达赖赐予“达赖喇嘛”封号、康熙帝赐予另一个位西藏佛教首领为“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 (2)设置驻藏大臣:(雍正帝)

职权:代表中央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享有行政、财政、外交等方面大权;督办“金奔巴瓶”制度确定达赖和班禅的继承人。

作用:进一步加强了清廷对西藏的管理,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二、清对台湾地区的治理 收复台湾:康熙帝,1683年

设置台湾府:1684年,隶属福建省,巩固对东南边疆的统治。 三、清对蒙古和新疆地区的治理

对蒙古:平定葛尔丹叛乱,设立乌里雅苏台将军。 对新疆: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立伊犁将军。 四、清朝的疆域:

西跨葱岭,西北抵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达外兴安岭及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至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赤尾屿,南到南海诸岛。

第九学习主题 中国古代文化(下)

第15课 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七年级下册P91—P94) 一、印刷术 1.雕版印刷术

发明:隋唐。世界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年代的雕版印刷品是868年的《金刚经》。 2.活字印刷术

发明:北宋中期,毕昇。传播:传到日本、朝鲜,元朝传至欧洲。

二、指南针

1.司南的发明:战国时,发明司南。

2.指南针的发明:北宋,发明并应用于航海,是世界上最早把指南针用于航海事业的国家。

3.罗盘的发明:南宋初期,指南针开始装入到刻有度数和方位的圆盘中,近代称之为“罗盘针”或“罗盘”。 4.指南针的传播:12世纪经阿拉伯传入欧洲,促进了世界航海业的发展。 三、火药

1.发明:唐朝炼丹家发明。

2.应用:唐朝末年,开始应用于军事。宋元时期火器应用广泛。 3.传播:13—14世纪,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四、四大发明及意义:

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我国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

第16课 建筑奇观(七年级下册P96—P100) 一、赵州桥

朝代:隋朝; 设计及建造者:李春

特点: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大型石拱桥。 二、大运河

1、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东南起余杭(今浙江杭州),北达涿郡(今北京)。从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全长2000多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2、元朝大运河:会通河:山东临清到东平。通惠河:通州到大都。 作用:缩短了江南到大都的距离。

3、影响:大运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流域,加强了南北的交流,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三、明长城

目的:加强对蒙古族和女真族的防御。

两端: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全长6000多米。 特点:是历代规模最大、防御设施最完善的城防工程。 四、故宫:(紫禁城,宫城)

1、北京城:明成祖在元大都基础上营建,由宫城、皇城和京城组成。 2、故宫:明清的皇宫,北京城的核心。

3、构成:前朝和内廷。前朝以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为主体,两侧辅以文华殿、武英殿,是皇帝举行大典、

筵宴的地方;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为中心,是皇帝处理政务和居住的地方。 4、特点:

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全面反映了我国古代建筑,特别是木结构建筑的杰出成就。

第17课 科技巨著和史学巨著(七年级下册P102—P104)

第18课 唐诗和宋词(七年级下册P106—P110) 一、华光万丈的唐诗 1、概况:

唐诗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巅峰。内容丰富,气象万千。包括边塞诗,田园诗,浪漫主义诗歌,现实主义诗歌。 2、代表人物:

李白: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人称“诗仙”。 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白居易: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达到了通俗的最高境界。代表作《琵琶行》、《长恨歌》。 二、多彩缤纷的宋词

1、概况:是继唐诗之后中国文学的又一高峰。包括婉约词,豪放词。 2、代表人物: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的代表,并称“苏辛”)

第21课 书法与绘画(七年级下册P122—P125) 一、书法

1、唐朝:张旭、怀素的草书,流走快速,连字带笔,一派飞动,“迅疾骇人”。 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讲究形式,严格规范。(颜体、柳体) 2、宋朝:苏轼、黄庭坚,特点是抒发个人情怀。

3、元朝:赵孟頫,综合晋、唐、宋代的抒发特征,创造出圆、转、遒、丽、骨力秀劲的“赵体”。 二、绘画

1、人物画:唐代进入黄金时期。代表阎立本,通过细致的表情表达人物的心理,《步辇图》、《历代帝王图》; 代表吴道子,线条疏落而神气贯注,实现线描技巧的革新,被誉为“画圣”。

2、山水画:宋元时期达到高峰。北宋宏观总体描绘自然,南宋摄取山水奇秀一角的“残山剩水”,元代强烈 抒发个人思想感情。

3、风俗画:代表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宋代城市市民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

4、花鸟画:明代成熟而完美,徐渭的大写意花鸟画,把中国传统绘画推到直逼近代艺术的新阶段。

第二学习主题 近代化的起步

第5课 洋务运动(19C60——19C90)救国方案:(地主阶级)军事救国 (一)背景:①两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②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

(二)目的:解除内忧外患,实现富国强兵,维护清朝统治(根本目的)。 (三)口号:“自强”、“求富”

(四)主要内容:①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②创办军事、民用工业。③兴办学堂(京师同文馆),派遣留学生。④筹建新式海军和陆军(北洋、南洋和福建海军)。

(五)洋务派代表人物:①中央:奕訢 ②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局限性: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进步性:①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设备,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②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最大影响)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④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第6课 戊戌变法(1898.6.11光 绪9.21)救国方案:(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救国(君主立宪) (一)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1、“公车上书”:1895年,甲午战败和《马关条约》签订后,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

影响:打破了知识分子不得过问朝政的禁令,是资产阶级维新思潮转变为爱国救亡政治运动的标志,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2、维新派的宣传、组织活动:(康有为、梁启超) ①办刊物:《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 ②建团体:强学会 (二)戊戌变法(百日维新):(1898.6.11—9.21)

1、起因:1897德国强占胶州湾,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2、开始:1898.6.11,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实行变法。

▲3、内容:①经济上:提倡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改革财政;②政治上:广开言路,裁撤冗员,精简机构;③教育上:改革科举制度,开办新式学堂,设立译书局;④军事上:训练和装备新式陆、海军等。 (三)“戊戌六君子”:

1、原因:变法损害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

2、慈禧太后逼光绪帝免去支持变法的翁同龢职务,任命荣禄为直隶总督。 3、1898.9.21,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史称: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大肆搜捕维新派人士,谭嗣同、林旭、刘光第、杨锐、杨深秀、康广仁被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变法失败。(记法:两支羊和一头牛在树林里慷慨地谈话) ▲(四)影响:

①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爱国政治运动,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②维新派在帝国主义侵略日益加深的紧要关头,要求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③变法广泛传播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④戊戌变法失败的血的教训,促使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由改良转向了革命。

☆归纳:1、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失败原因:(1)主观原因:资产阶级的自身软弱性、妥协性。(根本原因)(未充分发动人民群众的力量;不敢反对旧势力及帝国主义势力;不能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制度。)

(2)客观原因:慈禧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阻挠变法。/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和破坏。 它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只有通过革命。

第7课 辛亥革命(1911.10.10——1912.)救国方案:(资产阶级革命派)政治救国(民主共和) 概念:1911.10.10由武昌起义引起的推翻清王朝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史称辛亥革命。 (一)辛亥革命的酝酿(▲了解孙中山的革命活动): 1、兴中会的成立:1894 孙中山 美国檀香山

(1)地位: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其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初步形成。 (2)目标:以暴力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同盟会的成立:1905.8 孙中山 日本东京 (1)同盟会的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纲领”) (注:“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民族主义”。意为:推翻封建清王朝是前提。“创立民国”: 即“民权主义”。意为: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是核心。“平均地权”: 即“民生主义”。意为: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建立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 是补充。)

(2)孙中山在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阐述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成为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3)地位: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政党。 (二)武昌起义(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的起点) 1、指挥机构:湖北的文学社和共进会。

2、准备工作:①成立起义总部(蒋翊武任总指挥,孙武任参谋长。)②革命党人在湖北新军中做了大量宣传组织工作。

3、主力军:湖北新军 4、过程:(1)1911.10.10,湖北武昌新军的熊秉坤打响第一枪。(2)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响应,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清王朝统治土崩瓦解。 5、结果:中华民国成立。

(1)成立:1912.1.1 南京 孙中山(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民国﹟年+1911=公元﹟年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3 参议院制定 孙中山颁布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①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②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最大历史作用/意义),③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成功之处)④辛亥革命没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失败之处及为什么失败)

第8课 新文化运动(1915.9—— )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背景:北洋军阀为维护自己的统治,在思想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2、兴起标志:1915.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3、两大阵地:北京大学 、《新青年》

▲4、代表人物/五大主将: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 5、口号/两“先生“:民主(德先生)、科学(赛先生) (二)主要内容:

前期:三提倡三反对 ①提倡民主,反对专制;②提倡科学,反对迷信;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后期:宣传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1918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三)影响:

1、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2、它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一次猛烈的扫荡,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知识青年的觉醒。 3、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也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作了思想准备。 ☆归纳:1、辛亥革命与戊戌变法有哪些异同?

(1)相同: ①背景: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②目的:都为了发展资本主义; ③过程:都颁布了有利资本主义发展的法令; ④失败原因:都是由于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或者破坏,根源都是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

(2)不同:①方法:戊戌变法是自上而下的变法;辛亥革命是自下而上的革命。②建国思想:戊戌变法是依靠清王朝,建立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是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国。 ③结果:戊戌变法是彻底的失败了;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

☆归纳:2、比较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

(1)根本区别: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推动的,其目的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推动的,其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反动统治。

(2)相同之处:都不改变封建的君主专制政体,都没有改变近代中国社会的面貌。

☆归纳:3、19世纪末20世纪初,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反应是什么?

①农民阶级发动了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②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了戊戌变法,掀起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③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

第三学习主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第9课 五四运动及中国共产党成立时期 一、“五四运动”:(1919.5.4——6.5—)

(一)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说明:弱国无外交 (二)过程:

1、第一阶段:1919.5.4—6月初 北京天安门 青年学生 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还我山东”、“拒绝和约签字”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反应了反帝反封要求)

2、第二个阶段:1919.6月初起 上海 工人阶级 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三)结果:运动取得初步胜利:1、释放被捕学生;2、撤消三个卖国贼(曹、陆、章)职务;3、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直接目的达到) (四)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概括地讲,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921.7.23) (一)历史条件:

1、阶级条件: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及工人运动的发展。 2、思想条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3、干部、组织条件:各地共产主义早期组织的建立。(1920.陈独秀在上海建立最早的共产党早期组织。)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大会最后一天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参加大会的有毛泽东、董必武等13人,代表全国50多名党员) 2、中共“一大”的主要内容/决议:

①通过了中共的第一个党纲(党名;奋斗目标)。 ②大会确定了党的中心工作: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

③大会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宣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3、历史意义:

中共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从此有了代表中华民族利益的新型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第10课 国民大革命1924.—1927.

(国民)大革命时期/北伐战争时期/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4.—1927.) ▲(一)黄埔军校的创建:

1、1924.6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创建“陆军军官学校”。校长蒋介石、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 2、作用: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 ▲(二)北伐战争:1926.7—1927初

1、目的:推翻北洋军阀,实现全国的统一。 2、主力:以黄埔军校学生为骨干的国民革命军 3、革命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4、战场:①两湖地区(主战场);②江西;③福建和浙江

5、北伐军胜利进军:①北伐军先后夺取汀泗桥、贺胜桥、武昌;②叶挺独立团为第四军赢得“铁军”的称号;③1926.9冯玉祥率部参加国民革命军,挥师南下,同北伐军遥相呼应;④1927年,国民政府从广州迁至武汉。(说明:国民政府于1925.7在广州成立)

胜利原因:国共合的实现;国民革命军将士尤其是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浴血奋战;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冯玉祥的配合;战争的正义性。 (三)国民革命失败

1、失败:①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②1927年汪精卫发动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标志国民革命失败。 2、失败原因:主观:陈独秀犯严重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根本原因);党成立不久,力量弱小,斗争经验不足;客观: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3、经验教训:①要坚持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②要坚持走武装斗争的道路。 ▲(四)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1927.4.18 蒋介石)

1、性质: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权(1927.4.18 22年1949.4.22) 2、政策:坚持实行反共反人民的政策(第一号命令:清党通缉令)

第11课 人民军队的建立

土地革命时期/十年内战时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7.7—1937.7) (一)▲南昌起义:(1927.8.1)

1、背景、目的:国民革命失败后,为了挽救革命,中国共产党决定发动武装起义。 2、领导人:周恩来(书记)、贺龙(总指挥)、叶挺朱德、刘伯承

3、意义:①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共独立领导军队进行武装斗争的开始,是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②8月1日成为人民军队诞生的纪念日。 (二)井冈山会师: 1、“八七会议”:1927.8.7 汉口 内容: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注:会后,毛泽东受党的派遣,到湖南领导秋收起义。) 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1928年,毛泽东建立了以宁冈为中心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3、井冈山会师:

(1)概况:1928.4,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余部和湘南的工农武装在砻市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两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

(2)意义:形成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部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心。

第12课 红军长征1934.10—1936.10 (一)原因和开始: 1、原因:“左”倾冒险主义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2、出发:1934.10,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开始长征。(如:江西瑞金) (二)遵义会议:1935.1 贵州遵义

1、内容/决议/成就:①批判了党中央领导人在军事上、组织上的错误。②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2、意义:①结束了“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②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③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三)长征的经过(主要指红一方面军)(联系教材上的图片和长征路线图)

1934.10出发→突破四道封锁线→1935.1遵义会议→强渡乌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标志红军摆脱了国民党几十万人围追堵截,掌握了作战主动权)→通过大凉山彝族地区→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吴起镇会师

记忆方法:乌江天险重飞渡,四渡赤水出奇兵;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四)长征的胜利

1、1935.10,红一方面军与陕北红军在吴起镇会师。(历时一年)

2、1936.10,红一方面军分别与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静宁将台堡会师,标志长征胜利结束。(历时两年) (五)意义:

①长征锻炼和考验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留下了光荣的革命传统。②长征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红军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

第四学习主题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937.7.7—1945.9.2) 第13课 抗日救亡运动(八年级上册P79—P85) 一、“九一八事变”:1931.9.18 南满铁路沈阳柳条湖 1、原因/目的:日本转移29—33年经济危机打击。

▲2、经过:1931.9.18,日本关东军策划炸毁南满铁路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所为,接着炮轰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占领沈阳城。这就是“九一八”事变。(日本发动局部侵华战争) 3、结果:由于蒋介石下令“绝对不抵抗”,不到半年,东北三省全境沦陷。 4、1932年,日本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以长春为“都城”,溥仪任“执政”。 二、西安事变/双十二事变

1、背景:①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②国民党内部进一步分化。③经过中共的争取,张、杨接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④蒋介石拒绝抗日。

▲2、概况:1936.12.12,张学良、杨虎城派兵到西安华清池逮捕了蒋介石,囚禁了城内一些国民党高级将领,通电全国:呼吁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这次逼蒋抗日的行动,史称“西安事变”。 3、中共态度: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正确方针;派周恩来等到西安谈判。

4、结果/西安谈判:在中共代表(周恩来、秦邦宪、叶剑英)与张学良、杨虎城共同努力下,蒋介石被迫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合红军抗日等条件。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5、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的基本结束,促进了国共合作抗日局面的出现。

第14课 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八年级上册P87—P90)

一、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7.7.7

▲1、概况:1937.7.7,日本侵略军向北平西南卢沟桥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挑起了全面侵略中国的战争。这

就是“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

2、影响:卢沟桥的烽火,揭开了抗日战争的序幕。

二、▲南京大屠杀:(1937.12.13起 六个星期 )

1937.12.13起持续6个星期对南京和平居民进行大屠杀,杀害我国同胞30多万。其中19万人被集体屠杀。 (▲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联系:日本右翼分子制造教科书问题,至今仍否定南京大屠杀等史实的目的是什么?

否定、掩盖侵华史实(如南京大屠杀),复活军国主义,为军国主义招魂,美化侵略。

第15课 国共合作抗日(八年级上册P92—P97)

一、台儿庄战役(1938年)

1、抗战之初,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先后组织了淞沪、太原、徐州、武汉等四次大会战。

2、徐州会战

①在保卫滕县的战斗中,122师师长王铭章牺牲。

②1938年,李宗仁指挥国民党军队取得台儿庄大捷,这是自抗战以来国民党正面战场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二、百团大战(1940年)

1、抗战开始后,中共坚持实行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的全面抗战路线。

2、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日的重心。

3、百团大战:

(1)目的:粉碎日军对华北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囚笼”政策

(2)概况:1940年,八路军105个团20万人在彭德怀指挥下,在华北进行了一场以破坏敌人交通线为主要目标的战役,史称“百团大战”。

(3)意义:沉重地打击了日寇,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是抗日战争时期一次重大的军事胜利。

第16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八年级上册P99—P103)

一、中共七大:1945.4—6 陕西延安

1、背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

2、目的:为了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并在抗战胜利后,建设一个独立、自由、民族、统一、富强的新中国

▲3、内容: ①通过了毛泽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②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即“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③通过了新的党章,把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④选举了毛泽东为主席的新的党中央委员会。

4、意义:①在历史的转折关头制定了党的正确路线,使全党在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下实现了空前的团结,②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坚强的中央领导集体,为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二)抗日战争的胜利

1、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1945.8.15

2、日本投降签字仪式——日本正式向反法西斯同盟国投降:1945.9.2 东京湾美舰“密苏里号”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二战结束。

3、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全民族团结抗战、浴血奋战。(主要原因)②中共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③苏联、美国等反法西斯同盟的援助。④抗日战争是一场正义的战争。⑤爱国华侨和世界友好人士的支持援助。

中共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是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是取得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力量。

▲4、抗战胜利的意义:①是中华民族100多年来反抗外来侵略取得的第一次伟大胜利,洗雪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②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复习要点

第一学习主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八年级下册P2-P7)

(一)开国大典

1.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

毛泽东为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

2.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庄严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月1日成为我国的国庆纪念日。

3.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国内)①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勾结封建统治者剥削压迫中国人民的历史,②实现了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③使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中华民族从此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国际)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4、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28年英勇斗争的结果。

5、历史结论: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二)西藏和平解放

1、标志:

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同中央政府达成《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宣告西藏和平解放。

2、历史意义 ①使祖国大陆实现了统一,②使西藏人民摆脱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奴役,给西藏的发展带来了光明的前途。

3、思考 西藏和平解放说明了什么?

西藏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维护祖国的团结和统一是我们青少年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二学习主题: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3课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八年级下册P16-P21)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3-1957)

1、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我国过渡时期(指新中国成立到三大改造完成)的总路线。主要内容是要逐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意义) 。

2、“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是:以苏联帮助中国建设的156个项目为中心,以发展重工业为主,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3、成就:王崇伦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初步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为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

(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通过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根本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内容: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

3、意义(特点):宪法真正反映了人民的意志,代表了各族人民的利益,是我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 强国的纲领。

(三) 三大改造

1、从1953年开始,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2、历史意义:

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我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三学习主题: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八年级下册P44-P47)

(一)人民再次选择了邓小平

1977年,中共十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恢复邓小平职务的决定》,邓小平再次复出。是经历了十年“文化大革命”内乱的中国人民具有历史意义的抉择。

(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2、主要内容:①思想上:高度评价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正确思想路线;②政治上: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③组织上:平反冤假错案(撤销有关“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和“天安门事件”的错误文件,肯定了1976年的“四五”运动的革命性质,纠正了过去对彭德怀、陶铸、薄一波、杨尚昆等老一辈革命家作出的错误结论);④强调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

3、历史意义:①实际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②揭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③实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④使我国进入了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主要任务的历史新时期。

4、四项基本原则:

①提出:1979年,为防止资产阶级自由化,邓小平提出四项基本原则。

②内容: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③意义: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整个现代化事业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第8课 农村和城市的改革(八年级下册P49-P53)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背景:安徽凤阳县小岗生产队成为全国农村率先搞“包产到户”的典型。与此同时,四川不少地方也实行了包产到组。

2、内容: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内容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为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说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

3、意义:

①从根本上克服了人民公社的经营管理体制的弊端,②打破了农业生产经营和生产上的“大锅饭”,③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④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4、1984年以后,政社合一的农村人民公社制度已不存在。

5、农村的其他改革及作用:①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全面活跃农村经济;②积极推进农业技术进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重点:国有企业改革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

2、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①从扩大企业的自主权开始。(国家放权让利,实行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以及利改税等政策。)②国家发展(承包经营、合资经营、联合经营、租赁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③实行“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政策。

3、成效:上海宝山钢铁公司等优势企业成为国有经济的中流砥柱。

4、思考:建国后,农村经济经过哪四次调整?结果怎样?

第9课 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八年级下册P55-P60) (一)经济特区的设置:

1、提出:1979年4月,邓小平第一次提出办特区的主张。

2、经济特区的建立:1980年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省的厦门设置经济特区。

3、作用:经济特区的创办,极大地促进了特区经济的发展。深圳已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二)对外开放的扩大(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地图见课本P57)

1、20世纪80年代:①开放深圳等5个经济特区②大连等14个沿海开放城市③长江三角洲等7个经济开放区构成对外开放地带。

2、20世纪90年代:④设置上海浦东新区(成为扩大开放的窗口)⑤开放重庆等5个长江沿岸城市⑥成都等18个内陆省会城市⑦15个边境城市。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三)对外开放的作用

①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②给我国带来了资金、先进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③带动了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的改造;④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世 界 近 代 史

第一学习主题: 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巨变

一、文艺复兴与新航路的开辟 (九年级上册P73-P77)

(一)文艺复兴

1.时 间:14至16世纪 2.地 点:最先在意大利兴起

3.根本原因: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4.实 质:是一场反封建、反神学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

5.指导思想:以人文主义思想为指导,提倡以人为本,肯定人性,肯定现世生活。

6.代表人物及作品

但丁:文艺复兴时代意大利杰出的文学家,是由旧时代走向新时代的第一位诗人。他的长诗《神曲》无情地揭露教会的黑暗,对封建社会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2)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代意大利的卓越画家。他的绘画《蒙娜丽莎》对人和人性作了生动的刻画,表达了新兴资产阶级对现实生活的追求和审美情趣。

7.文艺复兴的影响:文艺复兴猛烈冲击了封建神学,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孕育了西欧近现代资产阶级文化,为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

(二)新航路的开辟

2.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①新航路的开辟,沟通了欧、亚、非、美四大洲,开始把世界联结成一个整体,扩大了各国间的经济文化交流,②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③引发了西欧殖民掠夺的狂潮。

二、英国的新生 (《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P79-P82)

(一)革命的过程

1.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领导力量:资产阶级和新贵族。

3.爆发标志:1640年查理一世重新召开议会。

4.经过:

(1) 内战阶段(1642-1648):克伦威尔领导的议会武装—“新模范军”打败了国王的军队。

(2) 共和阶段:(1649-1660):1649年处死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国。克伦威尔掌握了政权,实行军事独裁统治。

(3)复辟阶段(1660-1688):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4)光荣革命:1688年6月,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宫廷政变,推翻了詹姆士二世的统治,邀请他在荷兰执政的女婿威廉到英国当国王,其妻玛丽为女王,史称“光荣革命”。这次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

(二)《权利法案》的颁布

1.目的:为了限制国王的权利

2.时间:1689年

3.制定机构:英国议会

4.内容:确定议会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规定国王必须依法行使权力,无权废除法律,征税需经议会同意,议员有政治活动的自由。

5.意义: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政权的建立。

三、美国的独立 (《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P84-P88)

(一)北美独立战争

1.根本原因:英国实行高压政策,阻碍北美经济的发展(英国的殖民统治严重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战争的经过

(1)爆发:1775年4月列克星顿的枪声,标志着北美独立战争的开始。

(2)建军:1775年5月,第二届大陆会议召开,组建大陆军,任命华盛顿为总司令。

(3)建国: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杰斐逊起草的《独立

宣言》。 阐述了自由、民主的政治原则,指出人人生而平等,都

享有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独立宣言》谴责了英国殖

民统治的罪恶,宣告北美殖民地脱离英国管辖,成为自由、独立

的合众国。宣告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独立,标志着美利坚合众

国的诞生。

(4)转折: 1777年,萨拉托加战役取得决定性胜利。

(5)胜利:1781年英军在司令康华利的带领下向大陆军投降。

(6)独立:1783年,英美签订《巴黎和约》,英国承认美利坚合众国独立。

4.1787年宪法:1787年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制定了美国宪法,史称1787年宪法。宪法规定美国是由各州联合组成的联邦制国家。

5.北美独立战争的历史意义:美国独立战争,既是一次民族解放

战争,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道路。

(二)“美国国父”华盛顿

1.在北美独立战争中指挥大陆军打败英军,取得独立战争的胜利。

2. 1789年4月,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届总统。建立和完善民主法制,创立“合众国银行”,统一货币,建立税制,鼓励发展民族工业,使新生的美国开始步入了正轨。

3. 由于华盛顿在美国独立战争和国家初创中的卓越贡献,他被誉为“美国国父”。他是美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

四.法国大革命 (《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P91-P95)

1.根本原因:法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爆发标志: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起义攻占巴士底狱,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3. 1789年8月,制宪会议通过《人权宣言》:

(1)《人权宣言》内容:①自由、平等是天赋的人权;②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③国家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④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2)历史意义:《人权宣言》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是反封建专制的旗帜,它宣告了法国资本主义制度的诞生。

4.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1792年成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3年,法王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

5.高潮:以罗伯斯比尔为首的雅各宾派掌握了国家政权,把法国大革命推向高潮,使法国大革命成为世界历史上一次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

6.拿破仑与拿破仑帝国

(1) 雾月政变:1799年大资产阶级支持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执掌了国家大权。

(2)内外措施:

①对内:改革财政,制定法典,加强法制,强化国家机构,镇压叛乱,肃清王党分子。1804年,加冕称皇帝,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实行军事独裁。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法国资产阶级的革命成果,具有进步意义。

②对外:与欧洲反法同盟开战,击败了几乎所有的欧洲大国,解除了对法国的外来威胁。后来,拿破仑战争逐渐转变为对外掠夺和侵略。1815年拿破仑兵败滑铁卢,拿破仑帝国彻底崩溃。

关于对外战争的评价:在初期是具有正义性质的民族战争,解除了法国的外来威胁,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并传播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后期演变成为非正义的军事侵略战争,损害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利益。

五、殖民扩张与反殖民斗争 (九年级上册P97-P101)

(一)三角贸易

1、最大的黑奴贩子:17世纪中叶以后,英国取代葡、西两国,成为最大的黑奴贩子。

2. 概况:殖民者把欧洲廉价的纺织品、果酒、烟草及其他杂货运到非洲,交换黑奴;再把黑奴运到美洲,高价卖给种植园主;然后又从美洲购进棉花、蔗糖、烟草和矿产品等运返欧洲作为原料出售,史称“三角贸易”。

3. 影响:

①罪恶的黑奴贸易使殖民者获得惊人的财富,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巨额的资本。②给非洲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二)英国的殖民掠夺

1.英国殖民帝国的形成

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以后,开始殖民扩张。18世纪中叶,通过殖民争霸战争战胜了西班牙、荷兰和法国,成为海上霸主。到19世纪,英国的殖民地已遍及世界各地,英国成了“日不落帝国”

2.英国对印度的掠夺

(1)印度沦为英国的殖民地:1757年印度开始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到19世纪中叶,印度完全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2)掠夺方式:侵吞印度土地、武力洗劫各邦国库、向民众征收高额税赋、以垄断贸易牟取暴利。

(三)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1. 拉丁美洲:玻利瓦尔是独立战争中的杰出的民族英雄。他领导革命武装打败西班牙殖民军,获得了“拉丁美洲解放者”称号。

2. 印度:1857年至1859年,印度爆发了大规模的反英民族起义,年轻的章西女王领导起义军与英军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沉重地打击了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

第二学习主题:两次工业革命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 (《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P107-P110)

(一)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

1.原因:17世纪末,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国内外市场不断扩大,工场手工业生产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迫切要求生产技术的改进。

2.时间: 18世纪六十年代到19世纪上半期

3.棉纺织业的发明成就:英国的工业革命最早出现于棉纺织业。1765年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手摇“珍妮纺纱机”,大大提高了纺纱效率。在此基础上,发明家不断改进,一种纺纱速度更快,纺纱质量更高的“骡机”被发明出来,后来又发明了水力织布机,把织布的速度提高了数十倍。纺织机器的发明,促进了纺织业的飞速发展。

4.瓦特改良蒸汽机 1769年,瓦特吸取前人成果,成功研制了改良蒸汽机。改良蒸汽机开始用作纺织的动力机。其他工业部门随后也广泛使用蒸汽动力。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促进了机器制造、冶金、采矿等一系列工业部门的技术革命。

5.英国完成工业革命:19世纪上半期,英国的工场手工业基本上被大机器生产所取代,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此后法、美、德等国也相继进行了工业革命。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二)轮船和火车的出现

1.汽船: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吸收前人成果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汽船“克莱蒙”号。

2.火车:1814年,英国工程师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旅行者”号。这是世界上第一辆火车。

3.工业革命的影响

工业革命是生产技术上划时代的变革,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2)直接导致了工厂企业形式的出现。(3)促进了城市的兴盛和城市人口的增长。(4)英、法、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革命后成了强大的工业国,它们加紧掠夺亚非拉地区,造成这些地区更加贫穷和落后。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 (《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P112-P116)

(一)时间:1870年以后

(二)主要内容

1.电力的应用

(1)电磁学理论: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并提出电磁学理论。

(2)电力的广泛应用是第二欠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将人类带入“电气时代”。

2.电讯事业的兴起

(1)电话:1876年,定居美国的英国人贝尔发明了电话,此后电话通讯事业发展起来。

(2)电报:19世纪90年代,意大利工程师马可尼明了无线电报。

3.内燃机和汽车、飞机的发明

(1)内燃机的创制:19世纪90年代,德国工程师狄塞尔设计创制了以柴油为燃料的自动点火内燃机—柴油机。内燃机的创制为新的交通工具的发明提供了条件。

(2)汽车:1885年,德国人卡尔·本茨发明了世界上第一辆汽车。1896年,美国人亨利·福特制造出先进的四轮汽车,此后又建成了汽车装配线。

(3)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制造的飞机试飞成功,迈出了人类航空技术的第一步。

4.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以电力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5. 发明大王爱迪生

在电器发明领域,美国的爱迪生最为著名,他在一生中获得1000多项发明专利权,被称为“发明大王”。电灯的发明是他最重要的发明,它改变了人类传统的照明方式。

爱迪生的发明为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使世界变得更加光明灿烂,人们称赞他是“打开电气时代的领袖”。

第三学习主题: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与扩大

一、美国南北战争(《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P121-P125)

1.爆发原因

(1)根本原因:南方盛行的奴隶制种植园经济,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在全国的发展。

(2)南北矛盾的焦点:南北双方在奴隶制的存废问题上的矛盾不可调和。

2.战争的爆发

(1)导火线:1860年,主张废除奴隶制的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

(2)爆发:1861年,南方叛军首先挑起内战,史称“南北战争”。

3.北方的胜利

(1)初期北方失利的原因:由于南方种植园主蓄谋叛乱已久,准

备充分,而林肯政府试图妥协,放松战备。

(2)战局的扭转:1862年,林肯政府颁布了《宅地法》和《解放黑奴宣言》。使人民群众和黑奴的革命情绪迅速高涨,战争形势骤然改观。

(3)北方的胜利:1865年,北方军队攻克南方叛军老巢里士满,南方叛军投降。

战争结束,林肯遇刺身亡。林肯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和解放黑奴作出的贡献,使他成为美国历史上受人爱戴和尊敬的总统。

4.南北战争的影响

①维护了美国的统一。

②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它废除了黑奴制度,基本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扫清了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为美国经济迅速超过英、法等国家创造了条件。

二.俄国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 (九年级上册P127-P129)

1.根本原因:落后的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导 火 线: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失败

3.目 的:为了维护贵族和地主利益。

4.领 导 者:沙皇亚历山大二世

5.措 施:①农奴有人身自由,地主不得买卖农奴,不得干涉他们的婚姻和家庭生活;②农奴有占有动产和不动产、从事工商业活动等权利;③农奴解放时,可从地主那里赎买一块份地。

6.评 价:①性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②意义:农奴制度的废除是俄国历史的重大转折,俄国工业生产迅速增长,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③局限性: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改革并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三、日本明治维新 (《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P131-P134)

(一)倒幕运动

1.原因:幕府的封建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幕府统治危机的表现:

(1)内部(社会危机):新兴资产阶级和下级武士强烈要求改变日本

现状,深受封建剥削的农民和市民不断起义

外部(民族危机):1853年,美国舰队入侵日本,随后,迫使

日本签订不平等条约,日本关闭的国门被打开,幕府统治面临沦为半殖民地社会的危险。

2.倒幕的领导力量:中下级武士、商人、资本家和新兴地主

3.武装倒幕时间: 1868年

4.主要战役:鸟羽、伏见

5.结 果:德川幕府在日本260多年的统治被推翻。

6.迁 都:1869年3月,明治政府迁都东京

(二)明治维新

1.时 间:从1868年起。

2.领 导 人:明治天皇、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和木户孝允等

3.口 号:“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

4.主要内容:①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全国分为3府72县,

由中央直接治理,使日本成为天皇统治下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②经济方面:废除重重关卡和行会制度,兴办工商业,引进西方

技术;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③文化教育:采用欧美学制,设立新式学校,实行小学义务教育,

发展中等和高等教育。

④社会生活:生活上革除旧习,提倡欧美生活方式,穿西服,吃西餐。

⑤军事方面:废除武士制,实行征兵制,建立效忠天皇的“皇军”。

4.评 价:

①性质:明治维新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②意义:它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使日本逐渐强大起来。

③局限性: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天皇制”也被保留下来。

第三学习主题: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10课 大战的爆发和初期阶段 (九年级下册P60-P65)

一、慕尼黑会议

1.英法对法西斯国家实行绥靖政策的原因和目的:

①自保:企图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谋求与法西斯国家妥协,而求苟安一时,保住其既得利益。

②削弱对手(德、苏):妄图推动法西斯进攻苏联,将祸水东引,坐收渔利。

2. 绥靖政策的实质:姑息纵容法西斯侵略的政策。

3、绥靖政策的集中表现—慕尼黑会议

1938年9月底,在德国南部慕尼黑英国首相张伯伦、法国总理达拉第、德国希特勒、意大利墨索里尼签订了关于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强行割让给德国的协定,即《慕尼黑协定》,史称“慕尼黑阴谋”。

4、《慕尼黑协定》的后果:把英法的绥靖政策推到了顶点。使德国法西斯的侵略公然受到鼓励,助长了希特勒发动侵略战争的野心。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939年9月1日,德国发动“闪电战”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二战全面爆发。

第11课 战争的扩大和转折(九年级下册P67-P73)

一、德国东侵苏联

1.德国突袭苏联: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的爆发,标志着二战的扩大。

2.莫斯科战役:1941.10--1942.1 苏联军民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是大战开始以来德军遭受的第一次重大失败。

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夏威夷海军基地——珍珠港,重创美军太平洋舰队。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达到了最大规模。

三、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1、背景:德意日法西斯的疯狂进逼,使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开始逐步地走向联合。

2、标志:1942年1月,中、苏、美、英等26国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各国保证以全部的军事和 经济资源,团结一致,彻底打败法西斯轴心国及其追随者。标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

3、作用: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壮大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志,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四、二战的转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1.时间:1942年7月-1943年2月

2.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胜利的意义: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它极大地鼓舞了苏联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

第12课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九年级下册P74-P80)

一、诺曼底登陆:

1944年6月,英美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打击德国法西斯的第二战场,使德军陷入苏军和英美盟军东西夹击之中,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

二、雅尔塔会议:

1、经过: 1945年2月,在苏联的雅尔塔,“三巨头”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举行会议,通过处置德国等决

议:①彻底消灭德国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惩办战犯;战后德国由盟国军队分区占领,实现德国民主化;②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③苏联同意在欧洲战争结束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

2、影响:雅尔塔会议实际上划分了战后世界的势力范围。战后出现的世界两极格局,主要是通过雅尔塔会议确立的。

三、德国和日本投降

1.法西斯德国投降:1945年,苏军和英美盟军打响了攻克柏林的战斗。苏军把红旗插上了德国国会大厦,希 特勒绝望自杀。1945年5月8日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欧洲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

2.日本法西斯的投降: 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下,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

日,日本向反法西斯同盟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四、二战的影响、性质和意义

1.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场规模空前的战争,它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

2.性质: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

3.意义: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挽救了人类文明,避免了历史倒退,奠定了世界和平的基础,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

的高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中国是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主要国家,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启示:


相关内容

  •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复习策略初探
    在历史复习中,学生最头痛的就是历史头绪多.覆盖面大,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古今中外,方方面面,难以准确地记忆理解.要在最短暂的时间内有效地提高历史学科学业水平测试的复习效果,笔者总结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复习方法. 一.让学业水平测试说明进课本 ...
  • 20XX年初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政治试卷分析
    2015年初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政治试卷分析 袁 甜 一.试卷说明: 本次考试为初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考试范围为七.八.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材(鲁教版).试题较注重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同时,关注与学生社会实践和生活实际的联系,重 ...
  • 20**年广西柳州市公务员考试复习资料大全
    2015广西柳州市公务员考试复习资料大全 2015年广西公务员招考公告信息|海量笔试复习资料及真题下载:2015年广西公务员笔试课程:http://bm.huatu.com/zhaosheng/gx/gwybs.html 2015广西公务员 ...
  • 高二历史会考复习提纲
    高二历史会考复习提纲 第一分册: 1. 楔形文字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文字之一 2. <吉尔伽美什>史诗 3. <汉穆拉比法典>的作用和历史价值 • 作用:更有效地规范王国的秩序:进一步巩固王国的统治 • 历史价值:(1 ...
  •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四川教育出版社)
    (川教版) 第六学习主题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基础考点] 1.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589年,隋朝灭掉陈朝统一南北. 3.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4.618年,李渊和儿子李世民 ...
  • 九上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13课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课后答案: P90 复习 1. 克伦威尔坚持武装反对斯图亚特王朝的斗争,建立了一支新式的资产阶级军队"铁骑军"和"新模范军",打败了王党军,取得了两次内战的胜利." ...
  • 生活与哲学期末复习综合试题
    黑龙江省杜尔伯特一中2011-2012高二哲学期末复习综合试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是因为它 ①正确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 ②总结和概括了所有的认识 ...
  • 中央银行制度比较复习资料
    中央银行制度比较复习资料 1. 中央银行制度的组织结构:权力分配结构.内部职能结构.分支机构设置 p23 2. 中央银行的最高决策权≠最终决策权 p5 3. 货币发行按其性质划分:经济发行.财政发行 p80 4. 央行发行准备金的种类:现金 ...
  • 近几年中考命题浅析及我校应考策略
    关于中考的几点体会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校长,大家好! 4月8日县教体局业务工作会议给我校工作指明了方向,在会后工作中我们在狠抓常规管理的基础上,把中考应考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动员一切力量为中招服务,在工作中深入初三,深入教师,深入学生,发现 ...
  • 20**年-20**年上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计划
    2015-2016上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计划 一.教情.学情分析 初一年级历史上册共有四单元二十二课的内容,第一单元重点讲中华文明的起源第二单元重点讲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第三单元重点讲统一国家的建立,第四单元重点讲政权分立与民族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