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乡一体化的县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 - 范文中心

基于城乡一体化的县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

04/19

基于城乡一体化的县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

郭振,王钰娜1

(哈尔滨商业大学经济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150028)

[摘 要] 县域的小城镇(县域和中心镇)是连接城乡和工农的纽带,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最基本的地理单元。基于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以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为主线,推进县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依托县域来发展农村工业、农村现代服务业并支撑现代农业的发展,这是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互促共进的现实选择。

[关键词] 城乡一体化;县域经济;产业结构;现代农业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Country Area Economy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GUO Zhen, WANG Yuna

(School of Economics, Harb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Harbin,Heilongjiang150028,China)

Abstract:The small-town of country area(country area and the central town) is the tie to connect urban and rural areas with workers and peasants, and also the most basic geographic unit to realize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It is a realistic choice that developing rural industry and rural modern service , modern agriculture for boosting the urbanization and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which based on the objective of realizing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also the major line of countr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omoting the adjustment and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country economies.

Keywords:Integration of country and rural areas; Country area economy; Industrial structure; Modern agriculture

一、城乡一体化与县域经济发展

(一) 农村城镇化的内涵

农村城镇化就是一个以非农产业发展及其向城镇聚集为基础,以符合实际的城镇发展为依托,以市场机制和政府宏观调控为导向而实现的农村和城镇的融合、城乡资源互动,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既包括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资金、信息、产业向城镇集聚,推动城镇不断地发展;同时,也包括城镇反哺农村,城镇产业对农业的带动力增强,农业的现代化,城镇居民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价值准则和行为方式等方面都逐渐融入农村,农民的市民化和观念的现代化,这说明农村城镇化的内核就是城乡资源、要素和生产方式的融合过程。

农村城镇化的内涵应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农村要素尤其是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向城镇聚集。这里讲非农产业是城乡非农产业,既包括城镇非农产业,又包括农村与农业相关联的加工业和各类服务业,当然非农产业主要集中在城镇发展。因此,加快非农产业发展,推动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就是加快农村城镇化的进程。

二是城镇反哺农村,城镇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农村扩散。城镇化不仅仅是农村生产要素向城镇聚集,也包括城镇生产要素向农村输入。随着城镇化经济规模的扩大,城镇经济实力的增强,城镇反哺农村是城镇发展的内在要求。通过城镇的产业、技术、管理的经验、生活方式不断地向农村输入,促进农村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农民和农村社会经济结构真正实现现代化转型。 1 [作者简介] 郭振(1954-),男,湖北浠水人,哈尔滨商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钰娜(1984-),女,黑龙江双鸭山人,哈尔滨商业大学经济学硕士。

三是城乡作为一个整体高度融合。农村城镇化既包括城乡经济产业的融合,也包括城乡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融合。农村城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就是城乡一体化,即城乡作为一个整体高度融合,通过城乡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融合,实现城乡资源的共享。

(二) 形成小城镇战略与新农村建设互促共进机制

中国的城市化走的是一条“城镇化”道路,即将“镇”纳入其中,故称“城镇化”。中国的城镇化与体制转型紧密结合。一方面,数以亿计的农民进入城镇,只是一个巨大的社会变迁,它相应的提出了体制转型的要求,为了实现城镇化发展目标应着力打破城乡分割的局面,打破城乡人口管理的二元体制,改革户籍和社会保障制度,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有序转移。为了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小城镇的发展不仅需要产业上的支持,而且所选择的产业必须与需要转移的农民素质相适应。另一方面,农村城镇化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的工业化,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体化,推进小城镇发展战略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互促共进。通过新农村建设,引导农民向小城镇集聚,实现农村人口市民化、农村生活方式城镇化,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统筹城乡的医疗卫生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全面缩小直至消除城乡差别,实现农村居民的生活消费方式、闲暇生活方式、社会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价值标准、文化素质等等与城市文明接近,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城乡一体化。

(三) 县域是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地理单元

中国从新世纪以来,实行的是以城市群带动城市化的战略,即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为主的急速城市化,但也导致了中心城市人口膨胀过快,交通堵塞,就业密度大,就业竞争激烈,农民工难以真正成为市民等“城市病”,这些问题不仅直接影响大城市发展的带动与辐射作用,对广大农村而言,也影响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由于大量素质较高的青壮年从农村转移出来,这种人才流出制约了农业科技进步与技术推广,不利于统筹城乡发展和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另外,也导致城乡资源再分配的严重失衡,全国GDP的70%、税收80%、第三产业增加值的58%及高等教育与科研力量的90%以上都集中在城市,尤其是向城市群的中心城市进一步集中。加快城市群推进,并不意味着特大城市、大城市的单项突进,而应是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并举的整体演进,是要在提升我国城市积聚辐射功能基础上,有效带动广大农村地区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新农村建设。

中国已经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很多改革不考虑统筹城乡发展就无法推进。从统筹城乡发展的角度,重点发展大城市的城市化战略已难以产生效用。相比而言,推动小城镇的发展则起到以城带乡之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2010年1号文件将“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放在了工作突出位置,“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今后要重点发展的是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提出了通过城镇化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的重要内容。县域的小城镇(县域和中心镇)是连接城乡、工农的纽带,是农村社会公共产品的提供基地和服务载体,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最基本的地理单元,抓住小城镇这个关节点,实际上就是抓住了城镇化进程中制度创新的关键环节。要解决我国县域城镇化载体不发达、产业体系不完善、财政制度不健全、金融体制不配套、建设人才缺乏集聚机制等问题,必然要求深化农村户籍制度、土地制度、行政管理制度和就业与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创新,扫清前进道路上的制度障碍,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内生变量。

发展县域经济要强力推动资源要素向县城和农村配置,抓住产业转移有利时机,促进特色产业、优势项目向县域和中心镇集聚,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吸纳农村人口到小城镇,必将掀起农民工返乡创业和农民就地创业的高潮,也将吸引大中专毕业生到县域经济中创业。县域经济是以民营经济为主题,大力发展县域民营经济,使县域经济真正成为民办、民营、民有、民享的经济。在县域内推进新型城镇化道路与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良性互动发展的体制、机制与政策安排,在县域城乡一体化中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与发展循环经济。

(四) 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已逐步由农业、工业的二元结构变成农业、农村工业、城市工业的三元结构。社会结构也逐步由农村、城市的二元结构变成农村、城镇、城市三元结构。由于长期以来,农村工业和城市工业各自在封闭的系统中运行,致使城乡工业表现出高度的同构现象,城乡工业结构趋同。一方面使工业生产要素得不到合理配置,造成生产上的简单重复,引起生产过剩;另一方面,加剧了低水平的市场竞争,使工业品市场出现了结构性过剩。在告别短缺经济之后,城乡双重工业体系的局限性在我国一部分地区就更加凸现出来,社会经济发展对城乡工业良性互动和城乡工业一体化的要求也日益加剧。

县域经济是城乡经济的结合部、汇合点,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小城镇的发展,没有小城镇的高度发展,极度分散的经济布局无法使县域经济持续发展。县域经济发展必须有高效益的产业经济作为支撑,非农产业是县域经济的主体和重要推动力,而县域经济的发展不是弱化农业。在农业生产能力和粮食安全客观上成为一个国家不可或缺的核心国际竞争力的局势下,最需要转变发展方式的就是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的工业化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粮食市场竞争力,建设产业关联带动作用大、技术含量高、低碳生态化、具有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的县域工业体系。随之,农业的产业化和农村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将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促进金融、中介咨询、信息网络服务、商贸、物流等农村现代服务业发展。因此,县域经济的现代产业体系的建设将促进县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全国百强县的产业结构分析及启示

(一) 我国三次产业结构与城镇化率的变动趋势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经济总体实力不断增强,三次产业GDP结构与就业结构以及城镇化率都得到改善和提升(如表1)。但是就业结构中,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增长趋势与城镇化率的提高不同步,增长比例仍然不高。而英国在1801年至1901年的100年间里,就业结构比重由初始的36:30:35,成功转变为9:46:45。

表1 中国的三次产业GDP结构、就业结构及城镇化率 (%)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二) 百强全国县的区域分布与实力比较

2009年,在长沙召开的全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交流年会上,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名单揭晓。根据报告全国百强县(市)分布在18个省(市、区),其中江苏省27个,浙江省26个,山东省26个,此三省所占比例最大,其中江苏县域经济人均水平高,百强县数比例大,该省参加评价的58个县(市)中有26个进入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山东省县域经济单位多,差异大,该省县域经济单位91个,远远多于浙江省58个和江苏省52个。值得关注的是,中西部地区具有资源优

势和区位优势的强县迅速崛起,正在改变全国百强县的格局。除了上述三省外,百强县的分布是:福建省8个,河南省8个,河北省5个,辽宁省5个,湖南省4个,广东省2个,山西省2个,内蒙古自治区2个,江西省2个,陕西省2个,吉林省1个,黑龙江省1个,上海市1个,四川省1个,新疆自治区1个。

(三) 部分全国百强县的产业结构分析

江苏省江阴市在第八、九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中都是位居第一,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30亿元,地区生产总值中的三次产业结构为1.42:61.61:36.98,全年财政收入245.0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6.01%。江阴市第二产业实力雄厚,2008年完成现阶工业总产值4466.55亿元,工业增加值942.65亿元,工业利税380亿元,其中华西村营业收入500亿元。江阴市的第一产业也不弱,农业规模化经营比例达69%;现代农业示范园、养殖基地、蔬菜基地、农业旅游等都有很强实力,完成农林牧渔总产值41.91亿元,只是因为工业实力太强,才显得第一产业比重偏低。

山东省龙口市在第九届县域经济百强县市中跃居第11位,居山东省第一位。2008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7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为4.9:63.3:31.8。龙口市有大型海滨煤炭基地,有沿海大陆架的丰富石油、天然气资源,有南部山区的黄金、花岗岩、石灰石、铅锌等矿产资源。龙口市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高,建成南部山区丘陵林果业、中部平原粮菜畜牧业、北部沿海水产葡萄业的三条农业产业经济带,形成了粮食、果品、畜牧、蔬菜、水产五大支柱产业。

辽宁省的瓦房店市在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中的排名由第八届的31位提升到第九届的27位,排名位次居东北三省之首。据统计,2009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11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为12.6:54.6:30.9。瓦房店市紧紧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辽宁沿海开发、开放等重大战略机遇,积极建设工业园区,加快了轴承、化工两大产业集群以及机床、清洁能源、风电装备、LED光电、新型建材、食品加工等六大产业基地建设,推动产业规模扩张和链条延伸。在农业产业化方面,及壮大水果、蔬菜、畜禽、水产四大优势产业方面,巩固全省肉鸡养殖加工第一市位置,着力建设全国最大的县级肉鸡加工基地、环渤海最大的海珍品种苗繁畜基地、北方最大的优质水果生产基地和东北县域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提升优势产业的规模和档次。

黑龙江省肇东市在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评选中入围百强,位列第89位,是黑龙江省唯一进入全国百强的市县。肇东市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南距省会哈尔滨53公里,北距油城大庆80公里,是哈大齐工业走廊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城市。肇东市2002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26.4:39.7:33.9,2008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20.5:36.83:43.12。近几年,农业产业化、粮食浑加工及服务业得到较大发展,2008年被评为首批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全国科普示范县及中国玉米综合开发利用之乡,全国粮食生产标兵县。然而,肇东市与江阴市、龙口市及瓦房店市相比较,工业实力远不及上述三个百强县。

三、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与调整的方向

(一) 县域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

我国城镇人口比重不断提高,1990~2008年,城镇化率由26.4%上升到45.7%。但是,我国城镇化率水平相对于工业化水平一直是滞后的。以2008年为例,2008年GDP结构中第一产业为11.3%,就业结构中第一产业高达40.8%,中西部地区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向沿海大中城市,中西部广大地区的县域、城镇人口增长缓慢。县域的城镇化率低,县域的二、三产业发展水平低,县域经济资源不断流向发达地区,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二) 县域工业产业集聚度差、发展水平低

县域工业的龙头、支柱企业的规模和带动作用不强。大多数县域工业企业普遍是“小、弱、差”,产品技术含量低,产业链不完整。工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县域,比较突出的产业属于资源依赖型产业,而节能减排、循环发展的低碳绿色工业体系尚未形成。环境保护方面的制度和融资难的问题还没有根本的解决办法,县域工业发展面临着金融支持的断层。

(三) 县域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关联程度低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如2008年,我国GDP结构第一产业为11.3%,很多农业县,第一产业比例高20%~30%,第二产业比重偏低。而一些经济实力雄厚的百强县,如江苏省的江阴市和山东省的龙口市,第二产业比例高达60%以上。并且,GDP结构仅仅是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经济增长更多的是数量的增长。按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考核和衡量产业结构是否高级化,要看是否有利于提升产业和产品的结构,由此应提升GDP的技术含量以及生态环境、文化卫生、生活状况、居住状况、政府服务水平、公平正义等。二是工业经济内部结构不合理,“小而全、大而全”现象普遍,县域间重复建设与产业结构趋同化严重。县域经济是特色经济,必须融入到所在的城市群或经济圈内。如日本三大经济圈的各个城市群,内部达到了产业关联高度一体化以及高货物流量,货物流量高达85.3%。据此,县域经济应该实现在经济圈内的产业一体化,找准自身定位,在经济圈内发挥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从而在专业化协作中实现区域内产业一体化。

(四) 县域经济中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

第一,现代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由于资金短缺,基础建设薄弱,阻碍了农业信息化建设,信息服务人才缺乏,信息资源开发能力不强、利用率低。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滞后,忽略了品牌、包装、质量、服务等非价格因素,导致农产品竞争力不强。农业金融服务体系功能单一、服务能力有限;农业科技服务能力不足,农业科研、教育培训、推广服务有效结合的局面仍未形成。

第二,县域服务业体系内部结构不合理。根据《2006~2007年: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分析》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农村服务业中,交通、餐饮、批发零售等传统服务业约占农村服务业83%,社会服务业约占9%,而新兴服务业仅占8%,由此看出,农村中金融、旅游、物流、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所占比重严重偏低;生产性服务业比重低,直接制约了县域工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成为县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瓶颈。

第三,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表现为,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差,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严重失衡;医疗卫生服务城乡差距大,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农村公共品有效供给机制未形成。

四、县域经济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对策

(一)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三农”问题不解决,县域经济就不可能得到长足发展。“三农”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三农”问题不能就“农”说“农”。首先,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即用先进的工业科技装备和成熟的市场体系来实现农业现代化,在此基础上实现农业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正在搞城乡一体化试点,在农业现代化基础上,积极发展农业工业化和产业化,把人口向场部集中,建成现代化小城镇。要真正实现城乡公共产品均等化,就要从根本上改变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城乡二元体制,使农村大批劳动力进入特大城市安居乐业。目前的实现成本较高,但是农村劳动力顺利融入中小城市,构建农民进入和退出机制还是能够做到的。

(二)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县域经济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是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农业产业化的结果。推进农业产业化,包括推进农业产业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社会化服务,形成种养加、畜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形成农业对资源要素的强大吸引和充分利用,包括吸引城市或外商的资本向农业深度投资,使农业走上高科技、现代化发展道路。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规模化是起点,只有实现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集约化,才能有效吸纳资源要素。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必须以农民组织化为突破口,把农户与市场有机地联系起来,适应面对全球性竞争的现代化的大市场局面。深化农村改革是加快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的根本保障,具体措施包括,改革财政支农体制、健全土地流转制度、建立高效行政管理体制,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完善支农服务体系。

(三) 以工业化为核心,培植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产业群县域

县域的工业化得不到长足发展,发展现代农业也将失去了物质支撑。从全国百强县市江苏省江

阴市来看,第二产业实力雄厚,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也位居前列。壮大县域经济要客观地科学地选择主导产业,要把资源开放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在生产力发展创新上下功夫。合理开发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固然重要,但调动起一个地区人民群众的激情和创造性,发挥“人力资源”等高级生产要素的作用,可以创造新材料、新能源、创新生产流程,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发展县域工业要看竞争优势和错位优势,特别是核心竞争优势,要因地制宜、适度集中建设工业园区,构筑工业经济发展平台,发展精深加工,带动相关基地与服务业的发展。把发展中小企业作为县域经济的主体,走链条与集群式发展模式。主动接受大中城市辐射,做大做强资源优势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非资源型产业,承接生产外包与服务外包,积极引导民营经济加快技术创新,提高规模效益,进而提升民营经济的份额和实力。

(四) 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我国农村公共服务长期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仍成为我国发展农村现代服务业的薄弱环节,这严重阻碍了县域经济产业结构的有效升级。因此,应该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创新体制机制,扎实推进农村现代服务业发展。首先,创新农村投入保障体制和机制,建立农民利益保障机制,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并运用价格、税率、信贷利率、奖励等激励机制以及市场机制、资金融通新机制、责任和风险约束机制来促进经营者成为真正的投融资主体。其次,要发展县域经济,就需要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改革和创新农村居民社会保障制度是我们必须的选择,这就需要分条件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分责任管理养老保险,分先后分配失业和医疗保险,分机构完善社保管理体制。再次,有序、规范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将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打造具有服务功能、纽带功能、保护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新模式。最后,集聚具有一定的管理水平与工作能力的经营者和员工,加大农村教育投入,重视职业教育,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智力型服务业,从而带动县域经济中服务业的迅速崛起。

(五) 加强政府政策支持体系的建设

目前,为实现县域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农村产业向现代产业体系发展转变,从而为加快城乡一体化开创发展空间,政府应建立相应的政策体系给予支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正确处理产业升级和规模经济的关系,并辅以必要的财政支持来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从而加快非农产业发展的步伐。培育龙头企业,推动科技创新,全力支持已有成果的大面积示范推广,实现农业产业化纵向深发展。改革和完善财政投入保障制度,有重点有层次的完善对农业和农村的财政支持。有步骤地建立发展农村现代服务业的法规体系,通过加大对服务业相关法制建设的投入力度、健全法律服务机构、加强立法工作、降低利用法律成本等一系列措施,有效地调整县域经济发展中各行业间的关系和矛盾。另外,县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离不开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这就需要政府完善人才的开发与引进机制,通过培养与开发乡村人才、建立人才市场,最终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塑造出具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 曹宗平.中国城镇化之路[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2. 陈文胜.国民经济转型必经从三农突破[N].光明日报, 2010.7.13.

3. 高文利.中国城镇现代化建设与县域经济发展[J].小城镇建设, 2005,(5).

4. 韩俊等.破解三农难题[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8.

5. 张雁鸿.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互动发展的机理分析.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08,(3).


相关内容

  • 城乡一体化改革与乡镇功能拓展 - 黄祖辉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在"钱清样本"研讨会上的发言 首先我很高兴能来到钱清镇参观考察,并和大家一起就一个乡镇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进行探讨.这几天我看了<农民日报>连续刊载的关于"钱清样本"的五篇报 ...
  • 县域经济的发展思路和关键措施
    曾业松: 中央党校研究室助理巡视员.研究员,中央党校三农问题研究中心秘书长.20多年来,深入1300余市县调查研究,潜心探讨三农问题,多次参与国家重大农村课题研究,为中央决策提供信息和参考建议.出版的主要专著有<新农论>.< ...
  • 关于发展县域经济的几点建议
    关于发展县域经济的几点建议 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大系统中的一个小系统或基本单元,是国家宏观调控下,以县域经济为中心,集镇为纽带,广大乡村经济为基础的区域性经济.根据市政协领导的统一安排,我们组织调研组对我区的区域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根据 ...
  • 2区域环境概况
    第二章 区域环境概况及污染源调查 2.1 区域环境概况 2.1.1 自然环境概况 2.1.1.1 地理位置 新乡县位于河南省中北部,地处东经113°42′-114°04′,北纬35°05′-35°24′.东邻延津县,西邻获嘉县,南连原阳县, ...
  • 锦州市城镇化建设调查报告
    锦州市城镇化建设调查报告 发布时间:2014-4-7 信息来源:民心网 一.我市城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省委省政府加快城镇化建设的相关要求,认真贯彻实施市委提出的"双增升位"战略 ...
  • 乡镇如何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李秋慧 县域经济是县行政区域范围内的经济总和.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是党的十八大的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全省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当前,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解决& ...
  • 20**年烟台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3年烟台市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日期:2014-02-17 信息来源: 字体:[大中小] ---2014年1月9日在烟台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 ...
  • 十二次党代会报告
    提高执政能力 推进转型跨越 全力构建富裕文明诚信和谐面向世界新五台 --在中国共产党五台县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王 继 明 (2011年6月15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五台县第十一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一.五 ...
  • 20XX年南平市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南平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连同<南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市政 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0年和"十一五&quo ...
  • 广东省金融改革发展"十二五"规划
    印发广东省金融改革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广东省金融改革发展"十二五"规划>业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