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曾国藩与学生李鸿章 - 范文中心

老师曾国藩与学生李鸿章

04/20

■关山远

如果玩标题党的话,这篇文章可叫《揭秘史上最牛师生创业过程》,或者《一对X丝师生是如何双双逆袭成侯爷的》,是的,老师曾国藩与学生李鸿章,都是书生掌兵,风云际会,崛起于乱世;历尽磨难,久久为功,成就他人难望项背之勋名。历史太大太庞杂,但人的命运变迁,永远是历史的魅力所在。

不过,细细读曾国藩与李鸿章这对师生的故事,轰轰烈烈、争议、骂名、挣扎……突然会真切感受到历史的沉重,这沉重,远不是今人喜欢的“创业”“逆袭”等字眼所能承载的。

曾国藩第一眼看到李鸿章时,就喜欢上他了。

不要误会这“喜欢”二字。曾国藩以相人著称,《清史稿·曾国藩传》一开头就写曾国藩尚未统兵打仗时,“尤留心天下人才”。如何识人选才?看相。曾国藩长一双招牌式的三角眼,这双眼看人很准很厉害,《清史稿·曾国藩传》上说他“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竦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意思是说会面时,他就这么盯着你看,不说话,被看的人各种表情,各种小心思,都被他事后一一记下来,并下判词,时间证明,曾国藩看人很少看走眼。后人将曾国藩的相人之术,传得神乎其神,可惜曾国藩没有留下一部《曾氏相人秘笈》,否则比《曾国藩家书》不知要畅销几许。

根据流传下来的记载,曾国藩相人法主要体现为这几看:“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譬如,曾国藩在他的笔记中,有大量通过看眼来判定人品优劣的记载,如“平视无顾”为最佳,“游目为贼眼”,于他人不利,而“痴视伤己”。又如“主意看指爪”,意思是说人有没有主意,主要看手。曾国藩认为,“手心、手掌心当中纹络清晰而浅者,心定”,即有定力,临事不慌乱;“手掌纹络浅而乱者,人心乱、心浮”,这样的人多不靠谱。

曾国藩第一次见李鸿章,时为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在北京碾儿胡同。可以想象,当时曾国藩的三角眼中,发散何等喜悦的光芒。李鸿章是个美男人,身高一米八,在当时中国,可谓鹤立鸡群了。后来李鸿章带领他的淮军进入上海、开始人生重大转折时,很快得到一个“云中鹤”的绰号。著名摄影家约翰·汤姆逊曾给李鸿章拍照,他回忆说:“他有6英尺高,举止稳健而高贵,相貌极为英俊,眼睛乌黑而又具洞察力,嘴唇上有两撇深棕色的胡子,显示出坚定的决心。”

李鸿章拜倒在曾国藩面前时,23岁,尚未蓄须,长身玉立,五官俊美,言谈文雅,举止倜傥,在曾国藩这样阅人高手看来,真是人中龙凤,再加上李鸿章又机灵,记忆力也非常好,更得曾国藩欢心。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李鸿章是以“年家子”的身份来拜他为师的。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与曾国藩同年进士,这种关系过去称为“同年”,“同年”之谊,在当年官场上可不是一般的关系,考中进士即踏入仕途,“同年”是他们的情感纽带,从此结成官场利益共同体。

曾李师生情谊,从此开始,至死方休。

曾国藩与李鸿章有诸多共同点,皆在战乱中回乡办团练,都有过狼狈不堪、屡战屡败的草创阶段;他们都很执着,死战不退,终以文人身份成就军功,马上封侯;他们都深谙官场规则与潜规则,有效编织着庞杂而敏感的官场人脉网络,在异族统治下达到了汉人官员能够达到的巅峰。

但他们也有很多的不同之处,譬如,曾国藩是严肃的,自律甚严,李鸿章则是诙谐的,不拘小节;又如,曾国藩很实在,李鸿章则有些不实在,如果说曾国藩宽厚近乎迂,那么李鸿章就是灵巧趋于诈了。后人概括说,曾国藩的性格中,有股湖南人的蛮气,“打掉牙和血吞”,李鸿章则有些江淮人的痞气,“时以诙笑解纷难”。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但相比“授业解惑”,“传道”是最难的。曾国藩一直想把李鸿章打造成跟自己一样的人,他教了这个同年子很多,包括著名的“挺经”,但有些确实教不了。

京城碾儿胡同一别之后,这对师生再次相见,已是烽火连天之时,老师成了威名赫赫之大帅,学生则在老家安徽混不下去了,投奔过来当了幕僚(秘书)。接下来发生的一桩故事,很能说明两人性格:

李鸿章爱睡懒觉,而曾国藩给湘军定下死规则:天未明就得吃罢早饭,有仗打仗,无仗操练,他本人也跟湘军士兵一样,每天天未亮时,与幕僚们一起吃早饭,一边吃一边聊天。李鸿章刚进湘军大营时,照例睡懒觉,亲兵敲门叫早,就是不愿起床,连续三天如此,曾国藩看在眼里,也不说什么。第四天天未亮,亲兵又来敲门了,李鸿章烦躁了:“我病了,不吃饭!”亲兵去了,接着其他幕僚轮流来敲门,并告诉他曾大人在等着他去吃早餐,有病也得去。李鸿章慌了,赶紧离开被窝,赶到餐厅。曾国藩瞟了他一眼,端起饭碗吃饭,面色峻厉,一言不发。幕僚们也跟着端碗开始吃。

吃完饭后,曾国藩放下碗筷,严肃警告李鸿章:既到我这里来,就要遵守我的规则,最后说:“此间所尚的,惟一诚字而已!”说完,看也不看李鸿章一眼,拂袖而去。李鸿章惊坐原地,羞愧难言,从此睡懒觉的病给治好了——直到晚年,他还坚持早起,看书习字,午饭后踱步,与曾国藩如出一辙,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落拓不羁、自由散漫,只是李鸿章表面的缺点,曾国藩所说的“诚”字,才是这个学生最缺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难,但“诚”与“不诚”,就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了。后来李鸿章用计攻下苏州却违诺杀降,可见一斑。

李鸿章的人生转折,在于曾国藩帮助他组建了自己的武装——淮军。

机遇是突然降临的:1860年,咸丰十年,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后猛攻江南豪绅地主避难之地上海,后者向湘军求援,曾国藩想派弟弟曾国荃去,但曾国荃一心要攻下天京,建立首功,而不愿往。随后,曾国藩又函请湘军宿将陈士杰出山,但陈亦以“母老”力辞,曾国藩最后转商于李鸿章,李鸿章高兴坏了。于是曾国藩让他招募淮勇七千人,并为他配齐班子,然后在安庆租了洋轮运兵,“穿贼道二千余里,抵上海,特起一军,是为淮军。”

李鸿章与曾国藩一样,都是大战略家,他在上海很快风生水起,因为上海不但有大量金钱,还有大量洋人——他的淮军很快装备了当时最先进的步枪,战斗力可想而知。

淮军初创,有着浓烈湘军印记,但历史证明,这是一支跟湘军迥异的军队。湘军、淮军,均是招募朴实农民参加,但李鸿章没有兴趣也没有时间像曾国藩一样锲而不舍地用儒家理论来武装湘军那样做淮军的思想政治工作,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湘军是一支多少有些信仰的军队,至少名义上他们为“捍卫名教”而勇猛作战,相比之下,淮军是一支更专业的军队,或者说,更现代化的军队,他们拥有洋人的武器和洋人的训练。

这正是曾国藩与李鸿章的区别:一个多少有些理想主义的老师,一个彻底实用至上的学生。

打下天京,曾国藩攀上了人生巅峰,接下来就是下坡路了,在历史上,他愈来愈显得缓慢呆板,而李鸿章却如鱼得水。老师老了,学生走到了历史舞台中央。

在生命的最后岁月,曾国藩疲惫不堪,长时间陷入对人生的思考。而李鸿章正一步步走向权力巅峰。但老师的宿命,学生也无法避免,曾国藩去世29年后,李鸿章也迎来了死亡,在生命最后岁月,他同样疲惫不堪,却连思考人生的时间都很少。

《清史稿》对曾国藩与李鸿章是这么盖棺定论的:

“国籓事功本於学问,善以礼运。公诚之心,尤足格众。其治军行政,务求蹈实。凡规划天下事,久无不验,世皆称之,至谓汉之诸葛亮、唐之裴度、明之王守仁,殆无以过,何其盛欤!国籓又尝取古今圣哲三十三人,画像赞记,以为师资,其平生志学大端,具见於此。至功成名立,汲汲以荐举人才为己任,疆臣阃帅,几遍海内。以人事君,皆能不负所知。呜呼!中兴以来,一人而已。”    “中兴名臣,与兵事相终始,其勋业往往为武功所掩。鸿章既平大难,独主国事数十年,内政外交,常以一身当其冲,国家倚为重轻,名满全球,中外震仰,近世所未有也。生平以天下为己任,忍辱负重,庶不愧社稷之臣;惟才气自喜,好以利禄驱众,志节之士多不乐为用,缓急莫恃,卒致败误。疑谤之起,抑岂无因哉?”

应该说,这是比较公允的评价。曾国藩资质中等,但自己刻苦,更擅长用人,且以德服人,当年麾下,一时多少豪杰?可以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相比之下,李鸿章要聪明得多,也简单粗暴得多,不跟属下讲什么理想信念、人生修养,“好以利禄驱众,志节之士多不乐为用”,至少在凝聚优秀人才方面,学生要输老师一筹。

读曾国藩与李鸿章这对师生的故事,恍然有悟:曾国藩是古典的结尾,李鸿章是现代的开篇。

无论结尾还是开篇,都是浓得让后人难以释然的悲哀。

他们都是满人统治下的汉人文官,却先后执掌着那个年代最精锐的军队,瓜田李下,左右为难,他们一方面在艰难修补着大清这座溃败不堪的金字塔,另外一方面,还要忍受来自金字塔顶端的侮辱。他们位极人臣,却也不过是位极人臣的家奴。

但是,他们遭遇的终极侮辱,却是来自洋人。

曾国藩在处理“天津教案”时,遭遇了人生的滑铁卢,夹在闭塞暴躁的国民与狂傲自大的洋人中间,他战战兢兢,仍然完败。洋人不满,国民愤怒,他瞬间从中兴名臣,变成了民族败类。对于一个好名节与脸面的人来说,还有什么比这个打击更大?这记响亮耳光之下,曾国藩哀叹“外惭清议,内疚神明”,他的身体彻底垮了。

在跟洋人打交道方面,曾国藩还算当时诸大员中比较开明的一位,但传统士大夫的那一套,高超的儒学修养,却无法支撑他与洋人的周旋。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来自西方的侮辱,惊涛拍岸一般一遍遍撞击着庞大而又虚弱的大清王朝,曾国藩已灯枯油干,已无法代表朝廷去承受这侮辱。

正当盛年的李鸿章接替了曾国藩的位置,他比老师更擅长与洋人打交道,他务实、圆滑,手段高明,但悲哀的是,他是在一个完全不对等的情形下与洋人打交道,他再能干,再能糊弄,再能讨价还价,也无法躲过洋人甩过来的耳光,他能做的,勉强使这打耳光的声音,略微轻一些。据统计,李鸿章一生代表清政府签订了30多个条约,绝大多数是不平等条约。这一记记响亮的耳光,打不到皇帝太后的脸上,也打不到满清权贵的脸上,只有他,李鸿章,伸过脸去挨,打完左脸,再打右脸。

李鸿章挨的最大一记耳光,来自日本人。他一手缔造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耻辱的是,日军舰队,居然一艘未沉。他被这记耳光打得从此缓不过劲来,但他的政敌,包括赞誉他“再造玄黄”的慈禧太后,又会有多少遗憾呢?或许他们还在暗中庆幸:外人终于帮我们抽了他一记大耳光,这个掌握太多兵权的汉人!

在著名的“宁予外人,不予家奴”的价值取向中,一个颟顸自私的满族女人,可以一手遮天,但无论是曾国藩还是李鸿章,那个时代最杰出的汉族男子,又如何能够一手撑天?

1901年11月7日,李鸿章临死前,还被俄国公使在病榻前逼他签字。他的沮丧,可想而知,或许他会感叹:幸亏老师没有活到这耻辱的一天。

跟曾国藩相比,李鸿章死后遭受骂名更盛,也陆续有人为他叫屈,说他只是历史的“替罪羊”,替历史“背黑锅”。其实,很难站在道德高地去批判或颂扬这对师生,他们不是历史局外人,他们被推上历史的风口浪尖,他们成为历史的重要部分,又何来“替罪羊”“背黑锅”之说?

翻开历史,面对明知不可为却竭尽全力去支撑已经坍塌的天空的那支青筋暴露的手,只能一声长叹。

好在,这一页沉重如此,也已翻过去。今天,我们在《曾国藩家书》中感受曾国藩的苦口婆心,我们在李鸿章的诗句“一万年来谁著史?八千里外觅封侯”重温他的雄心壮志。

历史如此令人感慨,又让人迷醉。


相关内容

  • 关于如何看待洋务运动
    关于如何看待洋务运动 时间匆匆,一百五十年后再回头细看我们中华那沧桑的近代历史,充满了屈辱和血泪!然而我们又该怎么去看待这些历史呢?如何看待一百五十年前那场由洋务派发起的那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和"求强.求富 ...
  • 和曾国藩左宗棠齐名的大清三杰 杀了李鸿章之侄 一生挚爱是小姨
    彭玉麟(1816年-1890年),字雪琴,号退省庵主人.吟香外史,祖籍衡永郴桂道衡州府衡阳县(今衡阳市衡阳县渣江),生于安徽省安庆府(今安庆市内).清朝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书画家,人称雪帅. 与曾国藩.左宗棠并称大清三杰,与曾国藩.左宗棠. ...
  • 被"埋没"的大器之才
    摘 要: 提起晚清的历史,我们就不得不想起李鸿章.然而,人们往往将他与一大堆不平等条约紧密联系起来,使他成为"委曲求全"的代名词.其实,换个角度来看,他的的确确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栋梁之材.作者讲述了心目中的李鸿章――国之大 ...
  • 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洋务清末指与外国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文化等事务:亦指模仿外国上述方面的事务. 1.产生原因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分裂称为「洋务派」与「顽固派」,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 ...
  • 从洋务运动军事工业看晚清军事近代化
    摘要: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晚清政府面对内忧外患的问题无法去解决,于是以奕欣为中央和以曾国藩.李鸿章.左中棠和张之洞等人为代表的地方封疆大吏的实力派掀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虽然史学界对这场运动褒贬不一,但是应该从更新的新的角度 ...
  • 曾国藩:一勤天下无难事
    2015-04-28新锐视觉文化传播新锐视觉文化传播 snxrsj关注政治.经济.社会.民生热点:发布优秀文学艺术原创作品和旅游风光摄影作品:佳作赏析:陪您过品质生活,伴您度精彩人生! 曾国藩所说的"眼勤"是从细微之处识 ...
  •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设计
    第1课 中英鸦片战争 (总第1课时) 设计人 : 解放一中 张一一 使用人: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严重危害,掌握林则徐禁烟的伟大壮举及重大意义:了解鸦片战争的爆发及简单经过:熟记<南京条约>内容 ...
  • 官场高手徐世昌
    徐世昌,号菊人,又号□斋.东海.涛斋.水竹□人,这么多名号,一望而知,就是个文人. 不错,徐世昌是民国八大总统中学问最大.学衔最高的一位,他是前清的翰林,中过举人和进士,是光绪朝的翰林院庶吉士,官拜东三省总督.邮传部尚书.军咨大臣,加太保衔 ...
  • 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读书考试题
    鸦片战争 1. 五四运动首先在(北京)展开 2. 五四运动的重要意义在于(工人阶级认识到自身的力量) 3. 中国自(鸦片战争起)开始沦为半半社会 4. 戊戌变法开始的标志是(公车上书) 5. 可以进驻北京的条约是(天津条约) 6. 中国民族 ...
  • 千古一人--怀念我尊敬的将军,左宗棠
    千古一人-左宗棠 1826年,湖南湘阴的一个15岁的少年考中童子试第一名,很多伟人的彪炳千古的事业往往是从童年时代的一次次锋芒毕露开始的.左宗棠也是一样. 左宗棠自小聪颖,五岁随父亲到省城长沙读书,攻读儒家经典,对于中国的历史.地理.军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