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四首古诗词赏析 - 范文中心

三十四首古诗词赏析

05/03

中考34首古诗词的思想感情

《关雎》:表达了追求美满婚姻的愿望。 《蒹葭》:表现了一种可望不可及的惆怅心情。 《沧海》曹操:表现了诗人的广阔的胸怀,一统中国的伟大抱负。

《饮酒》陶渊明:抒发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高洁的志趣。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表达了乐观豁达的胸怀和朋友间真挚的情感。

《次北固山下》王湾:抒发了旅途中的思乡之情。 《使至塞上》王维:表现的作者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表达了诗人对好友的同情和关怀。

《行路难》李白:表现了诗人冲出黑爱、追求光明的积极乐观精神。

《望岳》杜甫:表达了一种高瞻远瞩的气魄,体现了诗人青年时代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春望》杜甫:抒发了忧国思家的情感,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表现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的宽阔胸襟和济世情怀,抒发了对人民苦难的同情。《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抒发了诗人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抒发了作者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心情。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抒发了作者还才不遇,政治上失意的无比愤慨,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生活对未来的积极乐观的精神。

《观刈麦》白居易:表现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和无奈。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抒发了诗人无比喜悦和对西湖的无比热爱之情。

《雁门太守行》李贺:展示了危城将士的决心寸土必争、奋死抗敌、尽忠报国之心。

《赤壁》杜牧:抒发了诗人还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情和历史兴亡之感。

《泊秦淮》杜牧: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之情。 《夜雨寄北》李商隐:表达了诗人盼望与亲人重逢的强烈愿望。

《无题》李商隐:表现了诗人政治上的和精神上的苦闷。

《相见欢》李煜:表现了作者对故国江山的怀念,以及一腔怀念之情。

《渔家傲》范仲淹:表现了戍边将士忧国思乡的深情。

《浣溪沙》晏殊:表达了作者对岁月流逝的惋惜。 《登飞来峰》王安石:作者的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改革的政治报付。

《江城子》苏轼:表达了作者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 《水调歌头》苏轼:本诗表达了作者由心有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情怀。

《游山西村》陆游: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流露出作者热爱农村的情感。

《破阵子》辛弃疾:抒发了作者渴望驰骋沙场为国建功立业的美好愿望。

《过零丁洋》文天祥:表达了作者大义凛然的高尚气节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体现了他为国为民而誓死如归的大义大勇。

《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表现了异乡游子羁旅之思。 《山坡羊. 潼关怀古》张养浩:表现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对不顾人民死活的统治者的愤慨。 《己亥杂诗》龚自珍:表现了诗人虽辞官归隐,但仍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思想感情。

三十四首古诗词赏析手册

1、《关雎》 (《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赏析 作者以雎鸠起兴,生动形象地表明他的爱情纯洁而又真诚。也暗示了淑女具有贞洁的品德。“参差荇菜,左右流之”既进一步刻画了姑娘窈窕之色,又突出赞美了她的勤劳。此处“流”字用得极妙,使满篇生辉,极写少女顺着水流忽而侧身向左,忽而侧身向右地采摘荇菜的忙碌和姿态的优美,使全篇充满了动感和生机。“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游哉,辗转反侧。”这是思念情人的心理活动的描写。“悠哉”叠用,深刻地表达了这个男子长夜不寐、绵绵不断的忧思。后两章写求之既得的喜悦。“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既描写了君子和淑女结为伉俪之好时那种载歌载舞、尽兴狂欢的场面,又把青年人愿望实现后相处和谐、相亲相爱的欢乐感情深刻地表现了出来。综观全诗,真切地表达了率真、淳朴、健康的情感,表现了劳动人民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上的精神。

▲▲《关雎》还巧妙地运用了重章叠句、一咏三叹的形式。各章结构大致相同,只是更换了其中个别

的字句,使内容递进,逐步深入地展现了“君子”炽热的情怀,起到了加重感情,增强节奏感的艺术效果。

二句写的是动景,是远观所见之景,描写先总后分,由近及远,一静一动,有力地刻画了大海的壮阔,为

2、《蒹葭》(《诗经》) 下文展开想像打下了伏笔。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这四句是虚写,写的是诗人看到海水汹涌浩荡所想像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出的景象:绕天运行的太阳和月亮,好像是从大海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胸怀中升起的;夜空中横亘苍穹的银河也好像从大海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发源。大海吞吐宇宙、包容万物,真是宏伟无比,博ì]。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大无比。诗人这里采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方法,描绘出中沚。 大海的“精神世界”,使读者通过这虚拟的壮丽景色

【鉴赏】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

诗的二、三章只换了几个词儿,内容与首章基本相同。但它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使表达的情感愈来愈强烈。首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写出芦苇

感受到海的博大、奇伟,同时也感受到作为一个伟大政治家的诗人胸怀的博大和奇伟。 4、《饮酒》( 陶渊明 )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

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鉴赏】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生活悠闲自得的心境。 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然居住在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

污浊的人世间,却不受尘俗的烦扰。“车马喧”,正是心境十分寂寞。白露“为霜”、“未晞”、“未已”

官场上你争我夺、互相倾轧、奔走钻营的各种丑态的

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

写照。怎么会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呢?诗人用了一个设

过程,形象地画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

问句“问君何能尔”,然后自己回答“心远地自偏”。

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试想,他独自一

只要思想上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车马喧嚣,其他

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

方面也自然地与他们没有纠缠了。这四句,包含着精

不见,寻人不着,其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 描写伊

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

人所在地点时,由于“方”、“湄”、“涘”三字的

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

变换,就把伊人在彼岸等待诗人和诗人盼望与伊人相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会的活动与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绘了出来。另外,像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长”、“跻”、“右”和“央”、“坻”、“沚”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的变换,也都从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他寻见伊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困难重重,想见友人心情急切的情景。 人口的名句。因为有了“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 3、《观沧海》 (曹操) 才会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

得,那样地超凡脱俗!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出诗人的闲适心情,

”“见”字也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

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鉴赏】实写观海之所见的句子:“水何澹澹,山岛

。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我之境”

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种忘我的天真

意思是“海水荡漾多么辽阔,山岛耸立于水的中间。

意趣。

树木葱葱遍地生,百草繁密又茂盛。阵阵秋风瑟瑟响,

南山究竟有什么胜景,致使诗人如此赞美呢?接

激起大海滔天浪。”“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写的

下去就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也是诗人无

是俯瞰沧海的全景;“树木”、“百草”二句写的是

意中看见的景色,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

静景,是近看所见之景,是特写;“秋风”、“洪波”

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诗人在这里悟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真谛。“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了什么真意呢?“真意”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生的真正意义,那就是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

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王勃和杨炯、

卢照邻、骆宾王,称“初唐四杰”)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

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

路,儿女共沾巾。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开头两句分别点出送别的地点和行人的去向。这两句通过一近一远两处景物的对照,衬托出行者、送行者双方依依惜别的感情。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这两句诗把两人之间感情的共鸣写了出来。这两句的大意是:我和你都是离乡远游以求仕宦的人,你去蜀州,我留长安,去和留虽有不同,但此刻的惜别之意却是一样的啊!这两句表现的感情很真挚,态度很诚恳,一种体贴关注的语气,从字里行间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是很动人的。 五六句忽然将笔锋一转,转而去宽慰那即将远行的友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思是说:我们分手之后,虽然天各一方,但是不必悲伤。海内有知心的朋友,即使远隔天涯,也像是近邻一样。最后两句就此再推进一层说:“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意思是,不要在分手的岐路上因离别而悲伤,就像那些青年男女一样地别泪沾巾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意为:只要世上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在,那么即使远在天涯,也可以互相鼓舞、互相勉励,一想起对方来,就会感到亲切、感到安慰,这不同近在比邻一样吗? 同时该句诗还蕴含有既然怀有一番做事业的雄心壮志那即使是在海角天涯,又有什么值得感伤的呢?

该句诗至今还常被人们引用原因是它没有一般赠别诗常有的那种哀伤和悱恻,反而显得乐观开朗。

阔满面上升起的太阳。残夜:指夜将尽但还未尽,却

天将破晓之时。

赏析 次联的“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突出了春潮涌涨,江水浩大。 “风正一帆悬”,“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鼓舞力量。蕴含有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借归雁表达了思乡之情。

7、《使至塞上》 (王维【唐】)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

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

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句描绘出了塞外雄奇壮观的独特风光:由两个画面组成。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另一个画面是长河落日。俯瞰婉蜒的河道,时当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直”,写出了孤烟之高;“圆”,写出了落日之低,以十分工整的对仗将塞外开阔鲜明、气势雄伟的景象描绘的入木三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

6、《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

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

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释:次:住宿,止歇,这里指船停泊。客路:旅途。青山:指北固山。风正:风顺。海日:指长江下游宽

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上的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第三,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

数千里的天涯沦落人。表达了诗人一片真挚的友情,一颗赤诚的心。

▲▲在李白集中,题材是怀人赠别的还有: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9、《行路难(其一)》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

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诗的前四句写李白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撂下了。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由“归雁”

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蓬草成熟后

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和感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故称“征蓬”。这

情的激荡变化。 一句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

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 ▲8、《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

▲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

李白)

险阻,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在心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

一、二两句,侧重于写景和叙事。首句诗人便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吕尚,九十岁在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汤聘前曾梦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杨花即柳絮。子规是杜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 ▲▲“垂钓碧溪”“乘舟梦

日”的典故,表达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鹃鸟的别名,相传这种鸟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鸣

声异常凄切动人。)“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信心。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当诗人的

可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

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

痛之意自现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路的艰难。

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尽管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这两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

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诗人用“长风破浪”句诗所表现的意味,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

比喻其宏伟抱负,接以“会有时”,肯定这一抱负有施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

展的时候。表达了诗人坚定的信念,不屈的精神,乐观

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

的自信和顽强地坚持理想的品格。

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以拟人化的手法写“月”和“风”,赋予月和风以人的特性。李白内心悲愁,无可排遣,无人理解。似乎只有月亮才是真正的知音,只好把满腔悲愁托付给普照寰宇的明月,愿随迅疾的长风直到夜郎西,带给远隔

10、《望岳 》 (唐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

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

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注释】 未了:不尽。 . 造化:天地,大自然。钟:聚集。神秀:指山色的奇丽。 阴阳:这里指山北山南。割:划分。这句是说,泰山横天蔽日,山

南向阳,天色明亮;山北背阴,天色晦暗。同一时刻却是两个世界。 决:张大。眦:眼角。决眦形容极目远视的样子。入归鸟;目光追随归鸟。会当:终当,终要。. 凌:登上。

【鉴赏】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 “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 ,聚集的意思,运用拟人手法,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割”, 划分的意思,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的写出了泰山的高大。前四句,诗人是形象地描写了泰山的广度,高度及其天然神韵,突示了它高拔伟岸的气势雄姿。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会当”,意即“一定要”。 这两句诗表达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 “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通常解释为,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运用了触景生情的方法。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运用了移情于物的方法。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

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思念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烽火连三月”写出了战火仍连续不断。“抵万金”写出了家书的珍贵,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诗人从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动乱时期想知道亲人平安与否的迫切心情。同时也以家书的不易得来表现诗人对国家深深地忧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禁于百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而他苍老得这么快,又因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 “三吏”和“三别”,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11、《春望》《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

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

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释】 国:国都。国破:指长安被攻占。 感时:感慨时事。花溅泪:看到花令人掉泪。 恨别:为离别而伤感。诗人当时与家人分别。鸟惊心:飞鸟掠过也令人心惊。 烽火:古代边塞发生战争时以烽火报警,这里指战争。 家书:家信。抵:值。 搔:用手指轻抓。 浑欲:简直要。不胜:承受不住。 【赏析】 《春望》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1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全诗分四节。第一节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 “坳”,似乎传来阵阵风声。 “风怒号”三字,写出秋风来势猛,声音大,速度快,力量强,如闻秋风咆哮。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使“卷我屋上三重茅” 富有动作性和感情色彩。“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组成一幅幅图画。 第二节五句,是前一节的发展。诗人眼巴巴地望着狂风把屋上的茅草一层 又一层地“卷”走,有的“挂罥长林梢”,有的“飘转沉塘坳”,已无法收回。 而能够收回的,却被“南村群童”抱跑了!“欺我老无力”五字极深刻,也极沉痛。“归来倚仗自叹息”中的“归来”,补写初闻风声,诗人即拄杖出门, 直至大风破屋,茅草丢失,才无可奈何地回到屋内。“自叹息”的“自”字尤为沉痛。如此不幸,却无人同情和帮助,只有“自”叹“自”嗟“。世风之淡薄,意在言外。 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 “俄顷”两句,以饱蘸浓墨之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烘托出诗人的心境。“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两句,词约义丰,概括了长期以来的贫困生活。而这贫困,又与国家的丧乱有关。“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两句,一纵一收。一纵,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仍、残破不堪的国家; 一收,又回到 “长夜沾湿”,布衾似铁的现实,水到渠成地过渡到全诗的结尾。

▲第四节表现理想和希望。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高楼大厦,让普天下贫寒的人们都得到庇护,个个欢乐开怀;无论风雨如何吹打,房屋都安稳如山!这几句推己及人,想到百姓的困苦,提出使贫寒者“俱欢颜”的理想。诗句情感愉快,境界阔大,声音宏亮,铿锵有力,从诗人自己痛苦生活的体验中,迸发出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千百年来一直激动着读者的心灵。诗人企求以“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来实现“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愿望。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自我牺牲的精神。

①②写塞西北的飞雪奇景。“北风卷地”四字,妙在由风而见雪。 “白草折”又显出风来势猛。“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即”字,维妙维肖地写出由南方来的人少见多怪的惊奇口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

③④⑤写风雪严寒中的军营生活。 “散入珠帘湿罗幕”一语承上启下。“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表现边地将士苦寒生活,写出了天气的奇寒,白雪的威力。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诗人用夸张的笔墨写出了送别的氛围:浩瀚的沙海,冰雪遍地;雪压冬云,浓重稠密,雪虽暂停,但看来天气不会在短期内好转。这又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如此酷寒恶劣的天气,长途跋涉将是艰辛的呢。“愁”字隐约对离别分手作了暗示。

⑥⑦饮别。 “胡琴琵琶与羌笛”句,并列三种乐器而不写音乐本身,颇似笨拙,但仍能间接传达一种急管繁弦的场面,触动乡愁,于送别之外别有一番滋味。“风掣红旗冻不翻”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而那白雪为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一星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洁白,更寒冷;那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的物象,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

⑧⑨送客。大雪封山,路可怎么走啊!路转峰回,行人消失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我们从此可以体察到诗人那种依依不舍、怅然若失的情状。(结句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现了同一的境界,意境悠远,耐人寻味)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迹,他想些什么?是对行者难舍而生留恋,是为其“长路关山何时尽”而发愁,还是为自己归期未卜而惆怅?留下了悠悠不尽之情。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意境壮美,颇富有浪漫色彩。南方人见过梨花盛开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

1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岑参)

①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③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④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⑤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⑥中军臵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⑦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⑧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⑨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臵身。”意思是他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二十三年就如同弃臵在道旁一样。“凄凉地”,指寂寞冷落的地区。这两句写出了作者长期被贬的愤慨心情。贬谪到异地,空有怀念老朋友的心情也无由见面,一再吟诵《思旧赋》也没有用,所以说“空吟”。

★运用典故:“闻笛赋”,刘禹锡借这个典故寄托了他对因参与政治改革而被害致死的老友的怀念。“烂柯人”的典故。作者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名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表达了诗人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所表现出来的豁达的襟怀。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诗的尾联,似乎写得很平淡,说的是酒席上的事情,其实点睛之笔,不能忽略。“长精神”三字,含义深刻,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坚韧不拔的气概。 16、《观刈麦》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提

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主张。)

表达了诗人依依不舍、怅然若失的心情。

14、《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

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首句点出初春小雨 ,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准确地捕捉到了它的特点。(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第二句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以远看似有 ,近看却无 ,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写出了春草刚刚发芽时,若有若无,稀疏,矮小的特点。 第三、四句对初春景色大加赞美:“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两句意思是说: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东西,远远超过了烟柳满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表达作者充满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佳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都城长安的街市被绵绵的雨丝笼罩着,滋润着,小雨细软、滑润、柔和,这是“润物细无声”的好雨,是仅能“ 浥轻尘”而不湿衣的细雨。由于小雨的润泽,稚嫩的草芽开始萌发破土了。远远望去,大地隐隐约约地显出一片绿意;走近一看,小草稀疏,却见不到那一层淡淡的新绿了。就象若有若无的水墨画笔,既有诗情,又具有画意,给读者一种撩人的朦胧美感。表达作者充满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1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臵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注释:酬: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乐天:指白居易,

字乐天。弃臵:抛弃。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旧居,因写此赋追念他。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翻似:倒好像。翻,副词,反而的意思。 烂柯人:传说晋人王质进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看到局终,童子问王质为何不去,王质才惊悟过来,见斧柄已经腐烂。回到家乡,已历百年,无人相识。刘禹锡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长(zhǎng) :增长,振作。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没有人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 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 笫三层八句,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得破了产,现时只能以拾麦穗为生,这是比全家忙于收麦者更低一个层次的人。第四层六句,写诗人面对丰收下出现如此悲惨景象的自疚自愧。这

段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四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还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 “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尽管已经筋疲力尽,但为珍惜这昼长的夏天也顾不得炎热太阳的炙人了。刻画出劳动人民一种矛盾心理,深刻地揭示诗的主题。(《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写的是卖炭老人为衣食所迫而产生的矛盾心理。 “愿”字的用法与此处“惜”字的用法正同。)

▲▲作品的题目叫《观刈麦》,而画面上实际出现的,除了刈麦者之外,却还有一个拾麦者,而且作者的关心也恰恰是更偏重在后者身上。他们二者目前的贫富苦乐程度是不同的,但是他们的命运却有着紧密的联系。今日凄凉可怜的拾麦穗者是昨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而今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明日又有可能沦落成凄凉可怜的拾麦者。只要有繁重的捐税在,劳动人民就永远摆脱不了破产的命运。作者在这里对当时害民的赋税制度提出了尖锐批评,对劳动人民所蒙受的苦难寄寓了深切的同情。而且不是一般的同情,是进而把诗人自己摆进去,觉得他自己和劳动人民的差别太大了,问心有愧。

作者选取了举家忙碌和凄凉拾穗这两个镜头,使之构成强烈对比。前者虽然苦、虽然累,但他们暂时还是有希望的,至于后者,则完全是断梗浮萍,朝不保夕了。

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而不知是谁家檐下的燕子,此

时也正忙个不停地衔泥做窝,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以“早”“新”“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给人以清新之感。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乱花,指各种不知名的野花。“迷人眼”指野花色彩斑斓,形态各异,让人目不暇接。“渐欲”用得很准确,说明还不是“野花遍地是”,有渐开渐盛之意。“浅草”,刚生长出来的草,“没马蹄”既写出了草浅,也侧面点出骑马踏春的行迹。表现了诗人轻松闲逸的兴致。以“乱”“浅”“渐欲”“才能”,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这就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使人联想到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8、《雁门太守行》 李贺 (李贺 世称“诗鬼”,

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 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全诗写了三个画面:一个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

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 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 “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这种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

17、《钱塘湖春行》 (唐)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鉴赏:“水面初平云脚低”一句,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轮廓。写诗人瞭望湖面,春水新涨,几与岸平,所以说“初平”;天空云气低垂,接近水面,所以说“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说“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突出了这是初春季节。用“早”来形容黄莺,写树上的黄莺一大早就忙着抢占最先见到阳光的“暖树”,生怕一会儿就会赶不上了。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一个“争”字,让人感

作了必要的铺垫。

后四句写驰援部队的活动。“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典故,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反映了作者投笔从戎,建功立业,但又得不到赏识的一种“英雄无用”的悲哀。 19、《赤壁 》 杜 牧

含蓄深沉;由“亡国恨”推出“后庭花”的曲调,借

陈后主之事,鞭笞权贵的荒淫,深刻犀利。这两句表达了较为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后庭花》据说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的乐曲,被后人称为“亡国之音”。这两句诗从字面上看似乎是批评歌女,而实际上是诗人有感于晚唐国事衰微、世风颓靡的现状,批评那些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犹唱”二字意味深长,巧妙地将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联系起来,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两个“笼”字连用,将轻烟、寒水、淡月、细沙四景融为一体,传神的描绘出淮河两岸朦胧清冷的景象。

21、《夜雨寄北》 李商隐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鉴赏: 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

前两句是写其兴感之由,由小小的“戟”,诗人想到了汉末那个分裂动乱的时代,想到那次重大意义的战役,想到那一次生死搏斗中的主要人物。 后两句是议论。诗人并不从正面来描摹东风如何帮助周郎取得了胜利,却从反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因此,接着就写出假想中曹军胜利,孙、刘失败之后的局面。但又不直接铺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只间接地描绘两个东吴著名美女将要承受的命运。如果曹操成了胜利者,那么,大乔和小乔就必然要被抢去,关在铜雀台上以供他享受了。

[名句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是议论,是说周瑜的获胜是偶然的机遇所致,不是靠的安邦定国之策。假若不是东风骤起,蜀军相助,周瑜的火攻之计就不会大显神威,那么,东吴政权就必然为曹操所灭。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今多指不以成败论英雄。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鉴赏: 首句流露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看似平淡,却把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注入到了每一个字中,委婉、深情、耐人寻味。“巴山夜雨涨秋池”直写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也就是写景。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景物来表达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此情此景使人倍感孤独、凄凉。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诗人在此选取了两种情态:一个是动态“共剪”,一个是语态“却话”。“共剪西窗烛”,一个“共”字极写了亲昵之情态。“何当” (何时能够)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却话”是回溯追想,诗人此时设想彼时,而彼时正谈论此时,谈论的是巴山夜雨之时的思念之情。

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本诗写了两次 “巴山夜雨”:第一次是实写,直写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第二次是虚写,想象与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巴山夜雨情景。“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 22、《无题》 李商隐

20、《泊秦淮》 杜牧(唐代)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首句写景,先竭力渲染水边夜色的清淡素雅;二句叙事,点明夜泊地点;三、四句感怀,由 “近酒家”引出商女之歌,酒家多有歌妓,自然洒脱;由歌曲之靡靡,牵出“不知亡国恨”,抨击豪绅权贵沉溺于声色,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虽曰“无题”,本诗却明显是写爱情、写离别相思之情的。首联以相见之难来写别离之难,以暮春时节百花凋零的自然之景予以烘托。颔联以春蚕和蜡炬为喻,表示诗人相思的热烈和至死不渝的感情。颈联写对方的相思之态,面容憔悴及自己感受月光的寒冷表示对情人的体贴,一住情深。尾联是利用神话传说,表示希望有人传递消息,以慰思渴。

▲“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思念不止。在这两句里,既有失望的悲伤与痛苦,也有缠绵、灼热的执着与追求。追求是无望的,无望中仍要追求,因此这追求也着有悲观色彩。 23、《相见欢》 李煜

紧承上句写出了李煜对愁的体验与感受。以滋味喻愁,而味在酸甜之外,它根植于人的内心深处,是一种独特而真切的感受。 “别是”二字极佳,昔日唯我独尊的天子,如今成了阶下囚徒,备受屈辱,遍历愁苦,心头淤积的是思、是苦、是悔、还是恨……恐怕词人自己也难以说清,岂又是常人所能体会到的呢?

▲ 诗词家借助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离愁时,或写愁之深,如李白《远离别》:“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愁古”;或写愁之长,如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或写愁之重,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艋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或写愁之多,如秦观《千秋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24、《渔家傲 秋思 》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词的上阕是一幅边塞战地秋色图,侧重写景。雁去无留意,是借“雁去衡阳回雁峰”的典故,来反映人在塞外的思归之情。下阕是一首将军孤城思乡曲。侧重抒情。因此一开头就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浊酒,本是乳白色的米酒,是一种比较差的酒,这里也暗喻心情重浊,情绪惆怅。为什么心情重浊? 因为“燕然未勒”边患未除,回归家园,相聚亲人,遥遥无期,思归又不能归。“归无计”,就是没有两全其美的可能性,无法预期。正是在这矛盾的心绪下,拌和着远方悠悠羌笛,离愁别恨,搅得征夫们难以入梦。“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运用互文,白发不单指将军,也指士兵;流泪的也不只是征人,将军也因有家难归、功业难成而哀伤流泪。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之情。

▲塞下风景异的“异”表现在:①天寒,塞下秋天极其寒冷。②声杂,风吼、马嘶、号角声混杂在一起。③孤城闭,夕阳西下,城门紧闭。这些与中原地区的境况完全不同。

▲用典:“勒石燕然”,指建功立业,保家卫国。“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达了作者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25、《浣溪沙》 ( 晏殊 )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赏析】首句“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多少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啊!“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寥寥12个字,形象的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 “月如钩”不仅写出月形,表明时令,更是意味深长: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多少悲欢离合,今夜又怎能不勾起人的离愁别恨呢?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怎能不“寂寞”情生。然而“寂寞”的又何止是梧桐?即使是凄惨秋色,也要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然而 “锁”住的又何止是这满院秋色?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的恨,都被这高墙深院禁锢起来,此景此情怎一个愁字了得。缺月、梧桐、深院、清秋,这一切无不渲染出一份凄凉的境界,反映出词人内心的孤寂之情,为下片抒情做好铺垫。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用丝喻愁,新颖而别致。(前人以“丝”谐音“思”,用来比喻思念,如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就是大家熟悉的名句。)然而丝长可以剪断,丝乱可以整理,而那千丝万缕的“离愁”却是“剪不断,理还乱”。末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鉴赏:词的上片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咏叹,将怀旧之感、伤今之情与惜时之意交织、融合在一起。“一曲新词酒一杯”,所展示的是“对酒当歌”的情景,然而在作者的记忆中,最难忘怀的却是去年的那次歌宴。“去年天气”句,写出了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怀旧之感。“夕阳西下”句,不仅是惋惜时光的匆匆流逝,同时也是慨叹昔日与伊人同乐的情景已一去不返。

下片 “无可奈何”二句,上句对春光的流逝示惋惜之情,下句对巢燕的归来兴怀旧之感。人间生死,同花开花落一样,不由自主,所以说“无何奈何”。旧地重游,前尘影事,若幻若真,所以说“似曾相识”。渗透在句中的是一种混杂着眷恋和怅惆。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 蕴含的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

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苏诗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着座右铭。 27、《江城子 密州出猎》(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赏析: 上片“太守出猎图”。渲染了热烈的气氛,揭示出了诗人昂扬的精神状态。“老夫聊发少年狂”,“聊”,是姑且的意思。这句说,老夫今天要发一发小伙子那种“狂劲儿”了。“左牵黄,右擎[ q íng 举起] 苍”,左手牵着黄狗,右臂架着苍鹰。▲“千骑卷平冈”:成千的骑手跟随着他,浩浩荡荡,象疾风一般卷向平坦的山冈。这里显示了作为一州长官出猎时的声势和排场,确实是壮观啊!

下片,“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诗人老当益壮的英雄气概。其实,这里所指,已不限于打猎。他在考虑更为重要的事情:“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皇帝什么时候才派冯唐到云中传达命令?作者以魏尚自比,希望皇帝能早日委派自己担当保卫边防的重任。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指天狼星,主侵掠。作者把它当作敌人的象征,表现出了诗人志在杀敌卫国的政治热情和英雄气概,

▲用典:“亲射虎,看孙郎”,突出的展现了作者虽然年纪已经不小,但仍有少年的狂气。“遣冯唐”作者以魏尚自比,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射天狼”表达了诗人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28、《水调歌头》 [宋] 苏轼 (豪放词派的创

26、《登飞来峰》(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这首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该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这与王之涣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前者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励之意。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

11

始人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

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上阕写望月奇思,幻想游仙于月宫。主要表达政治失意后入世与出世的矛盾心理。见月而问天,追月而迟疑,在" 天上" 与" 人间" 徘徊不定。“又恐”把那

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写了出来。“我欲乘风归去”为什么说是“归去”呢?也许是因为苏轼对明月十分向往,早已把那里当成自己的归宿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呢!一个“我欲”、一个“又恐”、一个“何似”,显示了苏轼感情的波澜起伏,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中,他终于让入世的思想战胜了。

下阕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写赏月后的体会与希望。头三句实写月色照人之形。“转”、“低”、“照”三字写足月光移动之神韵,暗示夜已深沉。“无眠”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于是诗人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苏轼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无须伤感。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表现了苏轼热爱生活,情怀旷达的一面。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祝愿。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既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花团锦簇,春光无限,另一方面它又富于哲理:在逆境中往往蕴涵着无限的希望。后世用来形容已陷入绝境,忽又出现转机。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蕴含的生活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

30、《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 辛弃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上阕通过沙场点兵场面的描绘,表现了将士昂扬的斗志。下阕通过想象,表现主人公收复中原、报效国家的宏愿,以及壮志难酬的悲痛之情。

通过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表现作者渴望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壮志和壮志难酬的无奈、悲愤。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了却:完成。天下事:统一天下的事,即收复中原的大业。赢得:博得,获得。写出了作者收复失地、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赢得青史留名的理想。

▲“ 可怜白发生! ” 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壮志难酬苍凉沉郁的思想感情。

▲“赋壮词”,从题材上看是写军营的生活情景,看剑,听号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这种种情景都极勇猛、雄健。从思想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所以叫做“赋壮词”

29、《游山西村》 【南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首联描写丰收年景,农民热情好客的淳厚品行。豚,是小猪。足鸡豚,意谓鸡豚足。这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颔联这句描绘山村风光,被后世用来形容已陷入绝境,忽又出现转机。 颈联:既写出春社欢快,又表达民风的淳朴可爱。 尾联:写出诗人乘月闲游,夜访村民。

12

31、《过零丁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诗的首联:“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作者回顾了自己一生的主要经历,一是勤奋读书,受到皇帝的选拔,经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状元出身);二是在元军入侵,宋室危亡之际,响应朝廷号召,自资军费,起只抗元,在频繁的战斗中度过了四年。 ▲诗的颔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这两句作者运用两个比喻:“风飘絮”形象地说明了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无所依托;“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无所归宿。其中蕴含的感情深挚沉痛,极有艺术感染力。

诗的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是对前面两句的补充,具体概括自已的抗元经历,表现出忧愤之情。前者“惶恐”、“零丁”表示地名,后者“惶恐”、“零丁”表示心情,构思精巧、对仗工整、浑然天成、感情炽烈。

▲▲诗的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此两句是千古名句,广为流传。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贵品质。

33、《山坡羊 潼关怀古》(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生动的比喻,突出了山河的雄伟壮丽,为全曲奠定了悲壮沉郁、气势雄浑豪放的感情基调。“望西都,意踌躇”。作者西望长安,这汉唐帝国的都城,对其历史上的繁华兴盛以及眼下的物是人非有着无限的感慨。这里隐隐约约透露出民族意识,即对汉民族强盛时期的追怀,思想感情极为复杂。“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由长安路而联想到秦汉兴亡,作者突出用了“伤心”二字,为这种不由自主的联想平添无限苍凉凄楚。

▲▲名句:“兴,目姓苦;亡,百姓苦!”兴也好,亡也罢,受苦遭难的终究是黎民百姓。表现了作者对人民无限深切的同情,对统治者无比强烈的愤慨。 34、《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32、《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赏析: 这首小令仅五句28字,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

第一幅画共18个字九个名词,形象的描绘出深秋时节的景象:几根枯藤缠绕着几颗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写出了一片萧瑟悲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我们可以想象,昏鸦尚能有老树可归,而游子却漂泊无着,有家难归,其间该是何等的悲苦与无奈啊!接下来,眼前呈现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还有依稀袅起炊烟的农家小院。这种有人家安居其间的田园小景是那样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致。这一切,不能不令浪迹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家乡的小桥、流水和亲人。在这里,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第二幅画里,我们可以看到,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却骑着一匹延滞归期的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而行。此时,夕阳正西沉,撒下凄冷的斜晖,本是鸟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儿归家的团圆时刻,而游子却仍是“断肠人在天涯”,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乡的游子面对如此萧瑟凄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肠寸断!

诗言志,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的可感的事物,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方使人感到具体生动。正如“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与“水”本无联系,但作者借江水之多,喻愁之多,二者有“恰似”之处,用江水东流之景,表达无限的悲愁之情,十分深刻。

13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赏析:一二两句写离京南归时的情形,失落与惆怅之情溢于言表。三四两句笔锋陡转,以落红化泥护花作比,说明自己身虽脱离官场赴天涯,但仍决心为国效力,流露了作者效忠朝廷与国家的深沉丰富的思想感情。诗人以“白日斜”来烘托离愁,以“吟鞭东指即天涯”抒写退出官场事故纷争后的洒脱豪放,以“落红”暗示自己“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之“进亦忧,退亦忧”的忧国忧民情怀,

▲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历来为人们传颂的经典名句,形象、贴切地展示了作者为国效力的献身精神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

古代诗词积累运用

1.《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万物复苏, 百鸟争鸣: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繁花似锦,碧草青青: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委婉地劝慰杜少府排解缠绵难舍的感情: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一洗以往送别诗中黯然销魂的感伤情调,取而代之以豁达乐观感情,给人以莫大安慰和鼓舞: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奇特的想像中饱含离别之恨和关切之情: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4.《观沧海》(曹操) 从全景写起, 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水何澹澹,山岛竦峙。通过写大海来表现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5.《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描画早春草色,顿生喜悦之情: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6.《次北固山下》(王湾)雄伟壮观的江面图: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富于生活哲理: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之中,旧事物中的孕育着新事物,表现出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游子思乡情深: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7. 《夜雨寄北》(李商隐) 希望与妻子早日相见: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暗示诗人仕途失意,羁旅他乡思归不得的抑郁愁苦之情: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8.《泊秦淮》(杜牧) 统治阶级麻木不仁,诗人忧国忧民: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9. 《浣溪沙》(晏殊)描绘景物,把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慨叹表现的细腻而生动: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10.《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 描写萧条、冷落﹑凄凉之景: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点明主旨,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1. 《观刈麦》(白居易)描写“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从侧面表现农民劳动繁忙: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12. 《望岳》(杜甫)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群山的气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3. 《春望》(杜甫) 以拟人的手法深刻地表达出亡国之悲﹑离别之恨: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蕴含诗人无限思念亲的深情: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14. 《无题》(李商隐)以凄凉之景衬惜别之情: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移情于物,表现情思缠绵沉痛, 爱情忠贞不渝的千古绝唱: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诗人以高超的技巧展示了两幅生动画面,把一对真挚相爱的情人分别后的痛苦情状表现得极其真切: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15. 《雁门太守行》(李贺)孤城将破,形势危急而守城将士斗志昂扬: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官军出其不意袭击敌人:半卷红旗临易水,霜

14

重鼓寒声不起;从声和色两个方面勾画了一幅激烈的战斗场面,渲染了沉重、紧张、肃杀的氛围: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忠心: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6. 《相见欢》(李煜)“离愁”的滋味说不清,道不明, 内心感受复杂而微妙: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17. 《使至塞上》(王维)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8. 《游山西村》(陆游)农家热情好客的淳朴性格: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借诗揭示出人生中迷茫与希望共存与转化的道理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诗人盛赞古老的乡土风俗,洋溢喜爱之情: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19. 《酬乐天扬州初席上见赠》(刘禹锡) 饱含诗人无限的辛酸和愤怒: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臵身;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涵哲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0. 《赤壁》(杜牧)慨叹历史上的英雄成名的机遇,表达自己生不逢时之感: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1. 《过零丁洋》(文天祥)表明舍生取义的决心,体现崇高的民族气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2. 《已亥杂诗》(龚自珍)以落花为喻,表达自己舍己为人的献身精神: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

23.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以春花比喻冬雪的千古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沙漠冰封,天空、心中愁云笼罩: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行人远去而诗人仍伫立凝望,满怀惜别和惆怅之情: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4.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以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贴切地表达从痛苦生活体验迸发出来的激情和希望: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25《行路难》(李白) 运用比兴、象征手法写出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诗人坚信抱负必能实现的昂扬豪气: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6. 《水调歌头》(苏轼)表达词人旷达胸襟和人生感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借多情的明月道尽了对亲人的思念和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7. 《饮酒》(陶渊明)心离俗世,安贫乐道,领会大自然的无限意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点明主旨,饱含哲理,说明世界上最美好的境界往往无

法用语言来表达,只能用心灵去感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8《渔家傲 秋思》(范仲淹)展现在眼前的是一派充满肃杀之气的凄清之景,隐隐透露出对宋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以景衬情,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家忧国的情怀: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9.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由外在形象渗透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刻画了一位落魄英雄的典型形象: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从视角和听角着笔,描写激烈的操练演习场面: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虽满腔抱负却壮志难酬: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30. 《江城子 密州出猎》(苏轼)词人年纪虽长,但壮心依旧: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运用典故,表达词人抵御外侵为国立功的决心: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31. 《山坡羊 潼关怀古》(张养浩) 写潼关的雄伟气势,暗示它是兵家必争之地: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揭示出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任何强大的统治者也避免不了最终的灭亡: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说明无论朝代的兴或亡,最苦的都是老百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32. 《望江南》(温庭筠) 写出了思妇孤单寂寞的生活处境和盼望心上人归来的殷切心情:梳洗罢,独倚望江楼;充分体现思妇从希望到失望的心理变化过程与内心的痛苦: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 洲。

33. 《观书有感》(朱熹) 饱含哲理,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学习,补充新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4、《论诗》(赵翼) 时代发展,人才涌现: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35、《龟虽寿》(曹操)生命不止,奋斗不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36《题破山寺后禅院》花木重重,小路弯弯,禅房幽幽: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水色,相映成趣,鸟欢人静,超脱尘世: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37、《长歌行》 (汉乐府) 鼓励人们珍惜年华,争分夺秒,努力进取: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38、《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用千钧笔力描绘洞庭湖翻波涌浪的气势: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含蓄表达希望得到丞相援引的心情: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39、《秋词》(刘禹锡)不同凡“想”,语出惊人: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白鹤排云而上,诗人乐观豪迈: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5

40、《浣溪沙 山下兰芽》(苏轼)目睹泉水西流,抒发人生感慨: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41、《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借梦境,表达杀敌决心和爱国激情: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42、《送元二使安西》(王维)以清新明丽的写景,渲染离别的气氛:渭城朝雨 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以叙述的口吻、传情的动作表达真挚的惜别之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3、《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虚度光阴,报国无门: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激情迸发,挥洒出世: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巧用比喻,表达内心的愁苦: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44、《登飞来峰》(王安石)登上山巅,极目远望,与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有异曲同工之妙: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45、《卜算子 咏梅》(陆游)梅花豁达高洁、坚贞不屈: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46、《醉花阴》(李清照)以秋菊喻消瘦,暗示相思之苦,耐人寻味: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47、《朝天子 咏喇叭》(王磬)运用排比、夸张、拈连手法,表现腐败官吏残害百姓的罪恶行径,表达作者“绵绵无绝期”的悲愤之情: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48、《从军行》(杨炯)战斗场面激烈悲壮,有声有色: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从军边塞,无悔无怨: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49、《月下独酌》(李白)以明月和身影反衬诗人的孤独: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50、《羌村三首 群鸡正乱叫》时局动荡,“满目萧然”: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51、《左迂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耿耿的报国忠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切切的思乡之情: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52、《望月有感》(白居易)以工整的对仗、形象的比喻,描写兄弟分离的凄苦情态: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53、《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描写山水之貌,暗示离别之怀: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相关内容

  • 郭沫若诗集-专题研究
    郭沫若的诗<浪淘沙>赏析 郭沫若的诗<浪淘沙>赏析 浪淘沙(看溜冰) 郭沫若 雪浪锁云燕,水面横天,刀鞋对对剪冰船.人似流星飞过去,快活无边. 举目尽青年,争著先鞭,<逍遥游>又入新篇.地上乐园今实现,转 ...
  • [古诗四首]群文阅读教案设计(八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的模式 从单篇精读课型设计向群文阅读课型设计转变,用群文阅读的方法尝试教学. 设计理念 抛弃传统的按部就班地从字词的学习开始,经由句式.篇章结构.内容探讨进行教学",力求抓住重点,突出要点,把握难点,学会取舍,学会放弃. ...
  • 关于月亮的诗句及赏析
    <描写月亮的诗句>赏析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宿建德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塞下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
  • 七年级下册语文学习目标
    七年级下册语文学习目标(广东省韶关市新丰县第三中学  叶桂娴) 1.  掌握200个左右词语(1-5单元)的形.音.义,并能按一定的要求(指定话题.修辞.关联词)联词成句. 2.  有良好的书写习惯,练出一手好的硬笔字,提高书写速度. 3. ...
  •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目录
    第一单元(亲近文学) <古代诗词四首> 次北固山下 题破山寺后禅院 赤壁 浣溪沙 第二单元(金色年华) <幼时记趣> 第三单元(民俗风情) <中秋咏月诗三首> 十五夜望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古 ...
  • 八上前四首古诗默写
    1.白居易的<观刈麦>:表现作者对农家的同情和关心.同时也表达作者深深自责的句子有: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从侧面表现农民劳动繁忙的句子: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揭示农民赋税繁 ...
  • [即景抒情诗四首]教案
    .<即景抒情诗四首>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即景抒情诗的内容.诗人生平及思想内容. 2.能够背记<登幽州台歌><望月怀远>. 3.训练将诗句转变成画面情境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教学重点: 了解即景 ...
  • 诗歌鉴赏之语言
    诗歌鉴赏二 [考纲点击]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D级.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浅层次是理解句意的能力,高层次是赏析语言的特点和表达效果.一切文学作品的艺术体现为语言的艺术,作为文学冠冕的诗歌更是如此. ...
  • 语文:1.王维诗四首 同步测试之达标训练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1.王维诗四首 达标优化训练 我夯基 我达标 1. 王维,字摩诘.唐代河东人,工书画.曾任尚书右丞,世称__________.笃于奉佛,亦称__________.他的作品,常常与孟浩然相提并论,史称为__________.王维是盛唐____ ...
  • 初中语文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语文
    初中语文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 本册综合 · 单元综合 · 月考复习 · 期末复习 · 期中复习 · 七律·长征 · 长征组歌两首 · 老山界 · <草> · <长征>节选 · 枣核 · 最后一课 · 始终眷恋着祖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