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及其当代启示 - 范文中心

论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及其当代启示

04/21

论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及其当代启示

摘要:孙中山是近代史上最杰出的历史人物之一,对中国的近代历史产生重要的

影响,其在实践中所形成的思想也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一块璀璨的瑰宝。民生主义是孙中山的信仰,是其用尽一生努力奋斗的终极目标,也是三民主义的最终主旨和归宿。他的民主主义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思想遗产,对当今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孙中山 民生主义 民生 启示

引言

孙中山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对中国的近代历史产生重要的影响,其在实践中所形成的思想也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一块璀璨的瑰宝。“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民生主义”又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内容。

孙中山的民主主义思想是立足在东西方经济思想的基础上而发展成的中国近代历史上最先进的经济纲领,其所描述的关于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蓝图,既充分反映了广大人民要求改变中国当时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富强的强大愿望,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民主主义充分显示了孙中山适应实力潮流与时代发展的革命进取精神,其不但对中国近代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而且对当代中国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启迪。

一、民生主义的主要内容

(一)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

土地问题一直是孙中山关注的焦点,一方面他认为土地是“有利”之物,是重要的生产资料,另一方面他意识到土地革命是中国经济改革的基础。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在1905年11月发行的发刊词中提到,孙中山把民生主义的核心阐述为“平均地权”,同时,为了解放农村生产力,要求变革封建土地所有制。在此基础上,孙中山顺应时代潮流,提出了完整的、两步走的土地建设纲领,即“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

平均地权思想,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核定全国土地价格”。孙中山考虑到要实现土地资源国有化,可以通过征收地价的方法来控制全国的土地。所以,全国土地价格核定价格的进行时实施平均地权政策的基础,也是实现孙中山所设想的土地制度的第一步。其次,“照地价征税”。一直以来,地税都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核定全国地价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征收地税做准备,从而为政府稳定的财政收入提供保障。最后,“照地价收买地主土地”。孙中山这一主张明确规定,国家可以根据确定的土地价格把地主的土地收买回来,让国家使用。“照地价收买地主土地”这项内容也是孙中山为实现土地国有的重要手段之一。

而耕者有其田思想,主要是指,在土地资源属于国家所有的情况下,国家统一直接把土地租赁给农民耕种,从而逐步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避免农民遭到地主的各种剥削。耕者有其田思想贯穿于孙中山土地思想的全过程。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方法主要是国家授田和贷田。

(二)节制资本,振兴实业

为了解决近代资本不足的问题,孙中山在全面分析中国国民的生活状况,并且在借鉴欧美各国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资本困难的思路,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利用资本的思想。孙中山关于节制资本的思想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

是节制私人资本,并一方面是发展国家资本。对于私人资本的节制,孙中山主张利用征收税务,采取累进税率,进而多对资本家的所得税和遗产税征收。节制资本,就要发展国家资本,主要是因为当时中国的发展与外国相比,非常落后,生产严重不足,导致人民生活非常艰难,而且,要想节制私人资本,就必须发展国家资本。

要改变中国国家贫弱的状况,除了要解决资本的问题,节制资本,还要发展实业。孙中山认为,生产力落后,实业不发达,是造成中国民生问题“既贫且弱”的一个重要原因。对于实业发展的设想,孙中山提出了六项大计划。其中前面四项计划,主要包括修筑大型海港和铁路、公路、水路等海路交通运输网,而第五项计划主要是关于衣食住行以及印刷等工业的发展。第六项计划,囊括了铁、油、铜等矿和特种矿的开采、矿业机器的制造以及冶矿机厂的设立等七部分。

(三)发展教育,加强社会保障

教育是基本的民生之一,孙中山始终把对教育的发展作为他实现民生主义的源泉。孙中山认为,西方各国能在近代迅速崛起的根本原因在于“人无贵贱皆奋于学”。所以,要想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状况,大力发展教育势在必行。他认为,要使中国能够与西方相媲美,必须“多设学校,使天下无不学之人”。关于教育的发展,主要是:要实行义务教育,兴办各种类型的专门教育,还有规定接受教育是每个公民的权利。

要解决发展实业所带来的“贫富悬殊”这一民生问题,需要加强社会保障。孙中山认为,防止贫富悬殊,就要实现贫富均等,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由实业发展所引起的民生问题,必须用通过加强社会保障,均衡财富的分配。

二、民生主义的特点

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是其三民主义中较有特色和创新的理论,是关于解决中国民生问题的政治理念,具有鲜明的特点。

(一)以人为本,关注民生

民生主义是孙中山的信仰,是其用尽一生努力奋斗的终极目标,也是三民主义的最终主旨和归宿,而民生主义又以“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为根本。一个国家的繁荣富强离不开人民的奋斗,所以,国家要发展,必须把人民放在首位,即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必须关注民生。

对于“民生”的解析,孙中山认为是“人民的生活、社火的生存、国民的生计以及群众的生命”。民生问题是所有社会问题的关键问题,因为民生关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它是人类存在的基本。在孙中山生活的时代里,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恰好处于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转变的变化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随着各国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垄断资本在逐步形成,而且社会财富高度集中,导致平复差距不断扩大,工人们的绝对贫困化趋势日益扩大。特别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全世界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都陷入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导致阶级斗争和社会冲突不断加剧,劳资关系十分紧张,正常的社会秩序根本无法在资本主义所谓的法治体制下运行。在这些此起彼伏的社会革命的强烈冲击下,孙中山清楚地看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弊端,所以,他在寻求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中,高声呼吁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通过“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发展教育”等策略来解决中国的民生问题,从而避免中国社会重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悲剧。孙中山始终认为,解决民生问题是实现民生主义的根本途径。

在中国“既贫且弱”并饱受外国列强侵略的情况下,孙中山提出了“肇造社会的国家,俾家给人足,四海之内无一夫不得其所”的民本思想,目的在于让国

家回归社会,并且造福于民众,同时强调国家对民众的义务,把民生问题作为制定一切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要任务,而且,多年以来,一直创新民生发展思路,加快民生建设步伐。党的十八大精神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上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话语重心长,是对我们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总要求。

(二)强调发展,振兴中国

孙中山认为,当前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普遍贫困,所以,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脱离贫穷。脱离贫穷,根本之策就是强调发展,全力发达国家的资本,大力兴办实业。只有振兴实业,才能振兴中国。

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中要求节制资本,振兴实业,其主要特点就是强调发展,从而振兴中国。这些思想的产生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首先是孙中山生活环境的熏陶。孙中山生活的时代,正处于外国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不但人民的生活出现前所未有的巨变,而且人民所处的社会性质也有原来的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特别是到了不断丧失对于经济发展的独立权时期,中国开始沦落为外国资本的附庸。这样的时代背景,对于孙中山形成节制资本思想产生重大的作用。其次是近代改良派经济思想的影响。在革命早期,孙中山结识了很多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人士,这些人士对他的改良思想都产生重要的影响。其中,对孙中山影响最大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改良思想家何启以及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人物梁启超。再次,就是奥托·冯·俾斯麦的国家社会主义理论。节制资本思想作为孙中山最为重要的经济思想,其关键内涵启迪于奥托·冯·俾斯麦的国家社会主义理论。

在阐述民生主义的时候,孙中山说:“中国乃极贫之国,非振兴实业不能救贫。仆抱三民主义以民生为归宿,即是注重实业。”他意识到,解决民生问题根本之策在于振兴实业、发展生产,而且,振兴实业、发展生产也是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和根本任务。邓小平为了解决民生问题,在总结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社会主义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还要解放生产力。从邓小平的“发展才是硬道理”到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其实质就是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的宗旨,认真解决民生问题。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而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也指出:“我们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不断夯实实现中国梦的物质文化基础。”

(三)反对两极分化,追求和谐发展

振兴实业可以解决中国贫弱的民生问题,但是同时也造成社会的贫富不均。孙中山说:“所谓要实行民主主义,缘因于贫富不均”,所以他认为,要解决贫富差距这一社会问题,就要实现贫富均等,其实质就是反对两极分化,追求和谐发展。

民生主义的现实追求就是要实现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追求社会和谐发

展。在分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资本主义的过程中出现的严重贫富悬殊和两极分化的基础上,孙中山认为,中国可以通过均贫富从而实现社会公平,进而防止出现资本主义社会贫富悬殊和垄断资本家产生的现象。在此基础上,孙中山提出了“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的主张。孙中山意识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土地需求必然会增加,而土地价格也会随着上升,而土地是自然之物,非人类劳动所得,故不能让地主占有,而是把土地收归国家。孙中山通过推行平均地权的方法,在全国核定低价,然后按照地价收税,原价归地主所有,而新增的价格则归国家所有,而且,国家还可以随时按照原价收买土地,从而实现土地国有化。这种做法,不但解决了经济发展短缺土地的问题,而且有效防止了少数人因拥有过多土地而富裕的问题。关于节制私人资本的思想,主要包括限制私人经营范围,使其私有资本不能掌控国计民生;规定国家拥有对私人企业的回收权力以及国家可以直接向私人资本征税。根据孙中山的想法,“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可以实现贫富均等和社会公平,从而避免贫富悬殊。

孙中山认为,要实行民生主义,就要把全国的财富划分均衡,并且提倡通过社会分配来避免“穷的越穷,富的越富”,即实现民生主义,需要注重分配问题。现阶段,导致我国贫富差距扩大化这个民生问题就是收入分配,即分配问题。不过,在于实际上,中国共产党在收入分配制度方面始终与时俱进,作出多次调整。从中共十三大第一次提出以按劳分配为主体,以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到十四大首次提出兼顾效率与公平;再到十五大明确提出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接着十六大提出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以及十七大提出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这些调整,都离不开孙中山所说的“注重分配问题”的原则。

(四)两面性:先进性与局限性

孙中山的民主主义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思想遗产,对当今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具有鲜明的先进性。首先是民族独立与平等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影响。在近代,孙中山为实现民族独立、解放和平等,发动了一系列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尽管屡战屡败,但是仍然能够总结经验不断前进的,这种精神,激励了中国共产党成功完成抗日战争和国内解放战争,获得中华民族的解放。今天,我们依然坚定不移地保持民族独立,坚决反对内政与外交受外国干涉,而且坚定地实施民族团结、民族平等以及民族共同繁荣等政策。其次是民主共和的观念在如今的民主政治依旧具有重要价值。在孙中山的一生中,都在为反对专制、追求共和而努力,希望建立一个民有、民治、民享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并且实现普遍平等的民权。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把它发展成为人民民主思想,不但带领全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而且建立由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这一切都为日后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再次就是民生主义对于民生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孙中山通过平均地权以及耕者有其田来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通过发达资本和振兴实业来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状况;以及通过辅助工农来改善人民群众艰苦的生活状况。如今政府依然继承孙中山对民生问题重视的思想,积极解决三农问题,完善社会保障,实现社会和谐。

虽然孙中山的民主主义思想为完成民主革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它本身存在的时代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不可否认。时代局限性表现在由于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里,国家和人民不但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而且还遭受着封建主义的压迫,除此,还存在封建主义势力与帝国主义势力的相互勾结,中国亡国灭种的危机四伏,在这样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致使孙中山的民主主义思

想在当时的中国无法完全实现。而阶级局限性表现在其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的局限性。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的软弱妥协性,导致孙中山提出的正确的民主主义思想只能得到短暂的实践,致使他的民主主义思想具有空想性。

三、对当前建设民生的启示

(一)在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中,民生问题依然处于重要的地位

随着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不断全球化的浪潮下,民生问题也变得越来越国际化。能否成功地解决民生问题成为评价社会主义优越性与否以及执政党执政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曾经的苏联,就是因为长期忽视民生问题,导致民心失散,最后造成政权的丢失。立足于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历史经验教训,我们必须坚持在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中,以民生为本,把民生问题摆在重要地位。

在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中,改善民生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没有一劳永逸的,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侧重点。但是,无论怎么变化,其核心都离不开民生问题的发展和解决这两个方面。就目前来看,中国存在的民生问题主要有六个方面。第一个是主要收入分配方面的问题,贫富差距不断扩大,而且基尼系数已经突破了警戒线。第二个是包括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和教育乱收费的教育问题。第三个是关于医疗费用高和农村医疗保障不健全方面的问题。第四个是关于生产安全和食品健康方面的问题。第五个是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以及第六个能源、资源问题。由此可见,虽然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快速轨道中,但是民生问题依然突出。所以,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中,民生问题依然处于重要的地位。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并且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民生连着民心,民生关系全局,我们必须要进一步加强以人为本、富民优先的理念,不断创新民生发展思路,加快民生建设步伐。

(二)加强和改善民生必须大力发展经济

经济发展是人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要加强和改善民生离不开大力发展经济。能开发其生产力则富,不能开发其生产力则贫,要解决民生问题,就一定要发达资本,振兴实业。所以,孙中山“发达资本,振兴实业”的思想充分地反映了他试图利用发展生产力来解决民生问题。

民生是经济发展的主要目的。孙中山认为,“给养人民”是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所以,孙中山认为,通过振兴实业来带动生产力的发展,从而解决民生问题。中国在共产党制定并坚定不移地实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持以经济为中心,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基本上解决了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全国人民温饱问题的中国共产党正在信心满怀地为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而奋斗,从而实现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民生。例如,在2011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我国就明确提出2012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时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而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旗帜鲜明地指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在没有任何经济支撑的物质基础上谈民生改善,犹如纸上谈兵。只有在经济发展,能够提高雄厚的物质基础上,才能实现民生的改善。所以,加强和改善民生必须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三)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不可忽视的问题

根据孙中山的民生主义要求,执政者在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时候,不能单纯追求效率,还需要注重公平和正义,要防止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要让绝大多数的国民享受到社会进步带来的成果,实现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从而实现社会公平。

虽然我国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是,与之相匹配的社会利益协调机制依旧没有完善,而且,我国实行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导致我国收入差距日益扩大。特别是近年来,中国贫富差距呈扩大趋势,这不但制约了经济发展方式转换,而且还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正如孔子所说,“民不患寡而患不均”。过大的贫富差距,势必会引起民心不安,造成社会的动荡。因此,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不可忽视的问题

孙中山认为,民生主义的事实,最要紧的是均贫富。所以,要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就必须减少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调整分配制度,缩小贫富差距,已经成为中国上下的共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讲话中提到,要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道路。他说,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孙中山.三民主义·民生主义[A].孙中山全集(第9卷)[M]

[2]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7卷) [M].北京:中华书局,1985 [3]郑大华. 论“民生主义”的内容及其当代意义[J]. 学术研究, 2007,(07)

[4]伊娜.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当代价值[J]. 博士学位论文, 2009,(07)

[5]郭丹玲. 浅议孙中山的三民主义[N].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07,(01)

[6]陶季邑.孙中山社会主义思想的超前性[J]. 湖湘论坛, 1995,(02)

[7]丁丁. 孙中山民生思想及其当代启示[J]. 硕士学位论文, 2012,(05)

[8]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6卷) [M].北京:中华书局,1985

[9]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5卷) [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0]邵元冲.孙中山生平事迹追忆录[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6

[11]王业兴. 孙中山与中国近代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

[12]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8卷) [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3]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11卷) [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4]罗燕.孙中山民主思想研究[J]. 硕士学位论文, 2011,(06)

[15]陈金龙.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历史作用与当代价值[J].科学社会主义, 2011,(01)

[16]吕明灼.孙中山民主主义的历史特点[J]. 文史哲, 2001,(05)

[17]吴琳,刘丹. 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之思考[J]. 经济研究导刊, 2011,(36)

[18]苏献启.孙中山民生主义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N]. 邢台学院学报, 2009,(12)

[19]姚锡长. 孙中山对民生主义的全面阐述及其启示[N].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2005,(04)

[20]李志文.论孙中山民生主义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J]. 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研究生论文专刊, 2008,(10)


相关内容

  • 辛亥革命百年给我们的启示
    辛亥革命百年给我们的启示 明年是辛亥革命爆发一百周年,大陆和台湾都将举行一系列隆重的庆祝典礼.历史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都将各自举办具有各自特色的政治活动.实事求是地讲,中国不是一党专制,而是多党分制.中国何时能够做到中华 ...
  • 近年来"中体西用"思想综述
    近年来"中体西用"思想研究综述 摘 要:本文通过概括总结近年来"中体西用"思想在学界的研究情况,阐释 了"中体西用"思想的实质内涵,客观评价"中体西用"思想的历 ...
  • 论墨子"兼爱"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论墨子"兼爱"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摘要: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该学派和儒家在战国时期被并称为"世之显学". (<韩非子"显学>)他提出的"兼爱"," ...
  • 长征精神给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长征精神给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长征胜利不止是历史的转折点同时它给我们留下了无比珍贵的长征精神--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 ...
  • 代科举制度对当代公务员制度的借鉴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对当代公务员制度的影响及借鉴 [摘 要]科举制度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而后一直沿袭到清末,历时1300多年,是我国自隋以后一直沿用的一种选官制度,在历史上曾起过重要的进步作用,并对近代西方各国的文官考试制度的建 ...
  • 当代中国乡村文化转型的启示
    2010年1月第31卷 第1期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INNER MONGOLIA SOCIAL SCIENCES Jan. 2010Vol. 31 №.1 当代中国乡村文化转型的启示 李先明 (曲阜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山东 曲阜27 ...
  • 20XX年中考历史(中国近代史专题复习资料)
    [2011年中考历史]中国近代史专题复习资料 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 专题一列强侵华史(1840-1953) 一.列强侵华史实--列强侵华手段包括军事侵略.政治侵略.经济侵略和文化侵略. 1.军事侵略---- ...
  • 24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精神文明建设
    4.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精神文明建设 选择题 [2010年山东省日照市中考真题]5.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运动会2009年10月16日 晚在_________兰州开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出席开幕式并 宣布运动会开幕 ...
  • 习近平:领导干部读书应有三种境界
    习近平:领导干部读书应有三种境界 我讲三个观点:一是领导干部要爱读书,二是领导干部要读好书,三是领导干部要善读书.围绕这三个观点,我谈一些自己的认识和体会,和同志们交流. 一.领导干部要爱读书 当前领导干部读书的状况不容乐观,归结起来主要是 ...
  • 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目(必读推荐)
    小学生课外阅读(推荐) 一年级推荐的书目 学习阅读浅近的图文并茂的童话故事,重点训练是"晨读十分钟"精美诗歌.儿歌的诵读,学习良好的阅读习惯. <儿童大世界><宇宙圣斗士><学儿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