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与指南]艾滋病诊疗指南(20**年版) - 范文中心

[标准与指南]艾滋病诊疗指南(20**年版)

07/25

DOI:10.3760/cma.j.issn.16742397.2011.06.001

通信作者:李太生,Email:litsh@263.net

引用格式: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学组.艾滋病诊疗

指南(2011版).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2011,4(6):321330.

·标准与指南·

艾滋病诊疗指南(2011版)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学组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HIV; 诊断; 治

疗; 指南

Guidelineofdiagnosisand treatmentforAIDS AIDS

Group, Society of Infectious Diseases,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Keywords】 Acquiredimmunodeficiencysyndrome; HIV;

Diagnosis; Treatment; Guideline

Correspondingauthor:LITaisheng,Email:litsh@263.net

目前,艾滋病不仅已成为严重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公共

卫生问题,且已影响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根据卫生部指

示,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学组牵头于2005年制

订了我国《艾滋病诊疗指南》第一版(下简称指南)。本版在

2005年指南的基础上参照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

修订而成。本指南将根据最新的临床医学证据进行定期的

修改和更新。

1 流行病学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和世界卫生组织

(WHO)于2010年11月23日发布的“2010年艾滋病流行报

告”估计全球目前仍存活有3330(3140~3530)万HIV感

染者,2009年有260(240~300)万人新感染HIV,并约有180

(160~241)万人死于艾滋病。中国大陆至2010年10月

31日,累计报告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370393例,其中

艾滋病患者132440例,死亡68315例。目前,我国艾滋病

疫情严峻,流行范围广,已覆盖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

且逐渐由吸毒、暗娼等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当前我国

艾滋病流行有四大特点:(1)疫情上升幅度进一步减缓,综

合防治效果开始显现;(2)性传播持续成为主要传播途径,

同性传播上升速度明显;(3)全国艾滋病疫情总体呈低流行

态势,但部分地区的疫情

仍然严重;(4)全国受艾滋病影响

的人群增多,流行模式呈现多样化。

HIV主要存在于感染者和患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

物、胸腹水、脑脊髓液和乳汁中。经以下三种途径传播:性接

触(包括同性、异性和双性性接触),血液及血制品(包括共

用针具静脉注射毒品、介入性医疗操作等)和母婴传播(包

括经胎盘、分娩时和哺乳传播)。握手拥抱、礼节性亲吻、同

吃同饮等日常生活接触不会传播HIV。HIV感染高危人群

有:男同性恋者、静脉注射药物依赖者、与HIV携带者经常

有性接触者。

疫情报告:推广艾滋病自愿咨询和自愿检测,一旦发现

HIV/AIDS患者,应按照国家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及时向所在

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疫情和采取相应的措施。

医学管理:遵循保密原则,加强对HIV/AIDS患者的随

访,提供医学、心理咨询。

预防措施:树立健康的性观念,正确使用安全套,进行安

全性行为;不吸毒,不共用针具;普及无偿献血,对献血员进

行HIV筛查;加强医院管理,严格执行消毒制度,控制医院

交叉感染,预防职业暴露感染;控制母婴传播。对HIV/AIDS

患者的配偶、性接触者,与HIV/AIDS患者共用注射器的药

物依赖者以及HIV/AIDS患者所生的子女,进行医学检查和

HIV的检测,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咨询服务。

2 病原学特征

HIV属于反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中的人类慢病毒组,是

一种直径为100~120nm的球形颗粒,由核心和包膜两部分

组成。核心包括两条单股RNA链、核心结构蛋白和病毒复

制所必需的酶类,含有反转录酶(RT,P51/P66),整合酶

(INT,P32)和蛋白酶(PI,P10)。核心外面为病毒衣壳蛋白

(P24、P17)。病毒的最外层为包膜,其中嵌有外膜糖蛋白

gp120和跨膜糖蛋白gp41。

HIV基因组全长约9.2kb,含有gag、pol、env3个结构基

因,2个调节基因(tat反式激活因子、rev毒粒蛋白表达调节

子)和4个辅助基因(nef负调控因子、vpr病毒r蛋白、vpu病

毒u蛋白和vif病毒感染因子)。

HIV是一种变异性很强的病毒,各基因的变异程度不

同,env基因变异率最高。HIV发生变异的主要原因包括反

转录酶无校正功能导致的随机变异、宿主的免疫选择压力、

病毒DNA与宿主DNA之间的基因重组以及药物选择压力,

其中不规范的抗病毒治疗是导致耐药的重要原因。

根据基因差异,HIV可分为HI

V1型和HIV2型,两型

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为40% ~60%。目前全球流行的主要

是HIV1(本指南中如无特别说明,HIV即指HIV1)。HIV1

可进一步分为不同的亚型,包括M亚型组(主要亚型组)、O

亚型组和N亚型组,其中M组有A、B、C、D、E、F、G、H、I、J

和K11个亚型。此外,近年来发现多个流行重组型。HIV2

的生物学特性与HIV1相似,但其传染性较低,引起的艾滋

病临床进展较慢,症状较轻。HIV2型至少有A、B、C、D、E、

F和G7个亚型。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2011年12月第4卷第6期 ChinJClinInfectDis,December2011,Vol.4,No.6 ·321·

我国以HIV1为主要流行株,已发现的有A、B(欧美

B)、B’(泰国B)、C、D、E、F和G8个亚型,还有不同流行重

组型。1999年起在部分地区发现并证实我国有少数HIV2

型感染者。

HIV需借助于易感细胞表面的受体进入细胞,包括第一

受体(CD4,主要受体)和第二受体(CCR5和CXCR4等辅助

受体)。根据HIV对辅助受体利用的特性可将HIV分为X4

和R5毒株。R5型病毒通常只利用CCR5受体,而X4型病

毒常常同时利用CXCR4、CCR5和CCR3受体,有时还利用

CCR2b受体。

HIV在人体细胞内的感染过程包括(1)吸附及穿入:

HIV1感染人体后,选择性地吸附于靶细胞的CD4 受体上,

在辅助受体的帮助下进入宿主细胞;(2)环化及整合:病毒

RNA在反转录酶作用下,形成cDNA,在DNA聚合酶作用下

形成双股DNA,在整合酶的作用下,新形成的非共价结合的

双股DNA整合入宿主细胞染色体DNA中,这种整合的病毒

双股DNA即前病毒;(3)转录及翻译:前病毒被活化而进行

自身转录时,病毒DNA转录形成RNA,一些RNA经加帽加

尾成为病毒的子代基因组RNA;另一些RNA经拼接而成为

病毒mRNA,在细胞核蛋白体上转译成病毒的结构蛋白和非

结构蛋白,合成的病毒蛋白在内质网核糖体进行糖化和加

工,在蛋白酶作用下裂解,产生子代病毒的蛋白和酶类;

(4)装配、成熟及出芽:Gag蛋白与病毒RNA结合装配成核

壳体,通过芽生从细胞质膜释放时获得病毒体的包膜,形成

成熟的病毒颗粒。

HIV在外界环境中的生存能力较弱,对物理因素和化学

因素的抵抗力较低。一般消毒剂

如碘酊、过氧乙酸、戊二醛、

次氯酸钠等对HBV有效的消毒剂,对HIV也都有良好的灭

活作用。因此,对HBV有效的消毒和灭活方法均适用于

HIV。此外,75%的乙醇也可灭活HIV,但紫外线或γ射线不

能灭活HIV。

HIV对热很敏感,对低温耐受性强于高温。56℃处理

30min可使HIV在体外对人的T淋巴细胞失去感染性,但

不能完全灭活血清中的HIV;100℃ 20min可将HIV完全

灭活。

3 实验室检查

HIV/AIDS的实验室检测主要包括HIV抗体、HIV核

酸、CD4

+ T淋巴细胞、HIV基因型耐药检测等。HIV1/2抗

体检测是HIV感染诊断的金标准;HIV核酸定量(病毒载

量)检测和CD4

+ T淋巴细胞计数是判断疾病进展、临床用

药、疗效和预后的两项重要指标;HIV基因型耐药检测可为

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方案的选择和更换提供科

学指导。

3.1 HIV1/2抗体检测 包括筛查试验(含初筛和复检)和

确证试验。HIV1/2抗体筛查方法包括ELISA法、化学发光

法或免疫荧光试验、快速检测(斑点ELISA和斑点免疫胶体

金或胶体硒快速试验、明胶颗粒凝集试验、免疫层析试验)

等,确证试验常用的方法是免疫印迹法。

筛查试验呈阴性反应可出具HIV1/2抗体阴性报告,见

于未被HIV感染的个体,但处于窗口期的新近感染者筛查

试验也可呈阴性反应。若呈阳性反应,应用原有试剂和另外

一种不同原理或不同厂家的试剂进行重复检测,或另外两种

不同原理或不同厂家的试剂进行重复检测,如两种试剂复测

均呈阴性反应,则为HIV抗体阴性;如有一种或两种试剂呈

阳性反应,需进行HIV抗体确证试验。确证试验无HIV特

异性条带产生,报告HIV抗体1/2阴性。确证试验出现

HIV1/2抗体特异带,但不足以判定阳性,报告HIV1/2抗体

不确定,可在4周后随访。如带型没有进展或呈阴性反应,

则报告阴性;如随访期间发生带型进展,符合HIV抗体阳性

判定标准则为HIV抗体阳性,如带型仍不满足阳性标准,继

续随访到8周。如带型没有进展或呈阴性反应则报告阴性;

满足HIV阳性诊断标准则报告阳性,不满足阳性标准可视

情况决定是否继续随访。经确证试验HIV1/2抗体阳性者,

出具HIV1/2抗体阳性确认报告,并按规定做好咨询、保密

和报告工作。

3.2 病毒载量测定 常用方法有反转录PCR(RTPCR)、核

酸序列依

赖性扩增(NASBANucliSens)、分枝DNA信号放大

系统(bDNA)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扩增(realtimePCR)。

病毒载量测定的临床意义包括预测疾病进程、提供开始

抗病毒治疗依据、评估治疗效果、指导治疗方案调整以及

HIV感染早期诊断的参考指标。小于18月龄的婴幼儿HIV

感染诊断可以采用核酸检测方法,以2次核酸检测阳性结果

作为诊断的参考依据,18月龄以后再经抗体检测确认。

HIV病毒载量检测结果低于检测下限,报告本次实验结

果低于检测下限,见于没有感染HIV的个体、接受成功的抗

病毒治疗或机体自身可有效抑制病毒复制的部分HIV感染

者。HIV病毒载量检测结果高于检测下限,可作为诊断HIV

感染的辅助指标,但不能单独用于HIV感染的诊断。

推荐病毒载量检测频率:对于已接受抗病毒治疗6个月

以上、病毒持续抑制的患者,可每6个月检测1次。HAART

6个月内或病毒载量抑制不理想或需调整治疗方案时病毒

载量的检测频率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由临床医师决定。

如条件允许,建议未治疗的无症状HIV感染者每年检测

1次,HAART初始治疗或调整治疗方案前、初治或调整治疗

方案初期每4~8周检测1次。病毒载量低于检测下限后,

每3~4个月检测1次,对于依从性好、病毒持续抑制达

2~3年以上、临床和免疫学状态平稳的患者可每6个月检

测1次。

3.3 CD4

+ T淋巴细胞检测 HIV感染人体后,出现CD4

+ T

淋巴细胞进行性减少,CD4

+/CD8

+ T细胞比值倒置,细胞免

疫功能受损。如果进行HAART,CD4

+ T淋巴细胞在病程的

不同阶段可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目前常用的CD4

+ T淋巴细

胞亚群检测方法为流式细胞术,可以直接获得CD4

+ T淋巴

细胞数绝对值,或通过WBC分类计数后换算为CD4

+ T淋巴

细胞绝对数。CD4

+ T淋巴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是了解机体

的免疫状态和病程进展、确定疾病分期和治疗时机、判断治

疗效果和HIV感染者的临床合并症。

CD4

+ T淋巴细胞计数的检测间隔时间需根据患者的具

体情况由临床医师决定,建议对于CD4

+ T淋巴细胞数>

·322·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2011年12月第4卷第6期 ChinJClinInfectDis,December2011,Vol.4,No.6

350个/μL的HIV无症状感染者,每6个月检测1次;对于

已接受抗反转录病毒治疗

的患者在治疗的第1年内每3个

月检测1次,治疗1年以上且病情稳定的患者可改为每半年

检测1次。

3.4 HIV基因型耐药检测 耐药测定方法有基因型和表

型,目前国内外多采用基因型检测。推荐在以下情况进行

HIV基因型耐药检测:抗病毒治疗病毒载量下降不理想或抗

病毒治疗失败需要改变治疗方案时;如条件允许,在抗病毒

治疗前,最好进行耐药性检测,以选择合适的抗病毒药物,取

得最佳抗病毒效果。对于抗病毒治疗失败者,耐药检测须在

病毒载量>1000拷贝/mL且未停用抗病毒药物时进行,如

已停药须在停药4周内进行基因型耐药检测。

HIV基因型检测出现HIV耐药,表示该感染者体内病

毒可能耐药,同时需要密切结合临床,充分考虑HIV感染者

的依从性、对药物的耐受性及药物的代谢吸收等因素进行综

合评判。改变抗病毒治疗方案需要在有经验的医师指导下

进行。HIV耐药结果阴性,表示该份样品通过基因型耐药检

测未检出耐药性,但不能确定该感染者不存在耐药情况。

4 发病机制

HIV主要侵犯人体的免疫系统,包括CD4

+T淋巴细胞、

巨噬细胞和树突细胞等,主要表现为CD4

+ T淋巴细胞数量

不断减少,最终导致人体细胞免疫功能缺陷,引起各种机会

性感染和肿瘤的发生。

HIV进入人体后,在24~48h内到达局部淋巴结,5d

左右在外周血中可以检测到病毒成分。继而产生病毒血症,

导致急性感染,以CD4

+ T淋巴细胞数量短期内一过性迅速

减少为特点,大多数感染者未经特殊治疗,CD4

+ T淋巴细胞

数可自行恢复至正常水平或接近正常水平。由于机体的免

疫系统不能完全清除病毒,形成慢性感染,包括无症状感染

期和有症状感染期。无症状感染期持续时间变化较大(数月

至十多年不等),平均约8年,表现为CD4

+ T淋巴细胞数量

持续缓慢减少(多为800~350个/μL);进入有症状期后

CD4

+ T淋巴细胞再次迅速减少,多数感染者CD4

+ T淋巴细

胞数在350个/μL以下,部分晚期患者甚至降至200个/μL

以下,并迅速减少。

HIV引起的免疫异常除了CD4

+ T淋巴细胞数量的减

少,还包括CD4

+ T淋巴细胞功能障碍和异常免疫激活。

影响HIV感染临床转归的主要因素有病毒、宿主免疫

和遗传背景等,在临床上可表现为典型进展者、快速进展者

和长期不进展者三种转归。

人体通过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对抗HIV的

感染,以特异性免疫反应为主。H

IV进入人体后2~12周,

人体即产生针对HIV蛋白的各种特异性抗体,其中仅中和

性抗体具有抗病毒作用。特异性细胞免疫主要有特异性

CD4

+ T淋巴细胞免疫反应和特异性CTL反应。

经抗病毒治疗后,HIV所引起的免疫异常改变能恢复至

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即免疫功能重建,包括CD4

+T淋巴细

胞数量和功能的恢复。

5 临床表现与分期

从初始感染HIV到终末期是一个较为漫长复杂的过

程,在这一过程的不同阶段,与HIV相关的临床表现也是多

种多样的。参照2001年制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HIV/AIDS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艾滋病的全过程可分为

急性期、无症状期和艾滋病期。

5.1 急性期 通常发生在初次感染HIV后2~4周。部分

感染者出现病毒血症和免疫系统急性损伤所产生的临床症

状。大多数患者临床症状轻微,持续1~3周后缓解。临床

表现以发热最为常见,可伴有咽痛、盗汗、恶心、呕吐、腹泻、

皮疹、关节痛、淋巴结肿大及神经系统症状。

此期在血液中可检出HIVRNA和P24抗原,而HIV抗

体则在感染后数周才出现。CD4

+ T淋巴细胞计数一过性减

少,同时CD4/CD8比值亦可倒置。部分患者可有轻度WBC

和PLT减少或肝功能异常。

5.2 无症状期 可从急性期进入此期,或无明显的急性期

症状而直接进入此期。此期持续时间一般为6~8年。其时

间长短与感染病毒的数量、型别,感染途径,机体免疫状况,

营养条件及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在无症状期,由于HIV

在感染者体内不断复制,感染者免疫系统受损,CD4

+ T淋巴

细胞计数逐渐下降,同时具有传染性。

5.3 艾滋病期 为感染HIV后的最终阶段。患者CD4

+ T

淋巴细胞计数明显下降,多为<200个/μL,HIV血浆病毒载

量明显升高。此期主要临床表现为HIV相关症状、各种机

会性感染及肿瘤。

HIV相关症状:主要表现为持续1个月以上的发热、盗

汗、腹泻、体质量减轻10%以上,部分患者表现为神经精神

症状,如记忆力减退、精神淡漠、性格改变、头痛、癫疒间及痴呆

等。另外还可出现持续性全身性淋巴结肿大,其特点为:

(1)除腹股沟以外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位的淋巴结肿大;

(2)淋巴结直径≥1cm,无压痛,无粘连;(3)持续时间3个

月以上。

6 诊断标准

诊断原则:HIV/AIDS的诊断需结合流行病学史(包括

不安全性生活史、静脉注射毒品史、输入未经抗H

IV检测的

血液或血液制品、抗HIV阳性者所生子女或职业暴露史

等),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等进行综合分析,慎重作出诊

断。诊断HIV/AIDS必须是抗HIV阳性(经确证试验证实),

而HIVRNA和P24抗原的检测有助于HIV/AIDS的诊断,

尤其是能缩短抗体“窗口期”和帮助早期诊断新生儿的HIV

感染。

6.1 急性期 患者近期内有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结合

实验室HIV抗体由阴性转为阳性即可诊断,或仅实验室检

查HIV抗体由阴性转为阳性即可诊断。

6.2 无症状期 有流行病学史,结合抗HIV阳性即可诊

断,或仅实验室检查抗HIV阳性即可诊断。

6.3 艾滋病期 有流行病学史、实验室检查HIV抗体阳

性,加下述各项中的任何一项,即可诊断为艾滋病;或者HIV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2011年12月第4卷第6期 ChinJClinInfectDis,December2011,Vol.4,No.6 ·323·

抗体阳性,而CD4

+ T淋巴细胞数<200个/μL,也可诊断为

艾滋病。(1)原因不明的持续不规则发热38℃以上,>

1个月;(2) 腹泻(大便次数多于3次/d),>1个月;

(3)6个月之内体质量下降10%以上;(4)反复发作的口腔

假丝酵母菌感染;(5)反复发作的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或带状

疱疹病毒感染;(6)肺孢子菌肺炎(PCP);(7)反复发生的

细菌性肺炎;(8)活动性结核或非结核分枝杆菌病;(9)深

部真菌感染;(10)中枢神经系统病变;(11)中青年人出现

痴呆;(12)活动性巨细胞病毒感染;(13)弓形虫脑病;

(14)青霉菌感染;(15)反复发生的败血症;(16)皮肤黏膜

或内脏的卡波西肉瘤、淋巴瘤。

7 常见机会性感染的诊治与预防

7.1 PCP

7.1.1 诊断 (1)起病隐匿或亚急性,干咳,气短和活动后

加重,可有发热、紫绀,严重者发生呼吸窘迫;(2)肺部阳性

体征少,或可闻及少量散在的干湿性音,体征与疾病症状

的严重程度往往不成比例;(3)胸部X线检查可见双肺从肺

门开始的弥漫性网状结节样间质浸润,有时呈毛玻璃状阴

影;(4)血气分析示低氧血症,严重病例动脉血氧分压

(PaO2)明显降低,常在60mmHg(1mmHg=0.133kPa)以

下;(5)血乳酸脱氢酶常升高;(6)确诊依靠病原学检查如

痰液或支气管肺泡灌洗/肺组织活检等发现肺孢子菌的包囊

或滋养体。

7.

1.2 治疗 (1)对症治疗:卧床休息,吸氧,注意水和电解

质平衡。(2)病原治疗:首选复方磺胺甲唑(SMZTMP),轻

-中度患者口服甲氧苄啶(TMP)20mg·kg-1·d-1,磺胺甲

唑(SMZ)100mg· kg-1· d-1,分3~4次用,疗程2~

3周。重症患者给予静脉用药,剂量同口服。SMZTMP过敏

者可试行脱敏疗法。(3)替代治疗:克林霉素600~900mg,

静脉滴注,每6~8h1次,或450mg口服,每6小时1次;联

合应用伯氨喹15~30mg,口服,1次/d,疗程21d。氨苯砜

100mg,口服,1次/d;联合应用甲氧苄胺嘧啶200~400mg,

口服,2~3次/d,疗程21d。或喷他脒,3~4mg/kg,1次/d,

缓慢静脉滴注,疗程21d。(4)激素治疗:中重度患者PaO2

<70mmHg或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35mmHg,早期可应

用激素治疗,泼尼松40mg,2次/d,口服5d,改20mg,

2次/d,口服5d,20mg,1次/d,口服至疗程结束;静脉用甲

基泼尼松龙剂量为上述泼尼松的75%。(5)人工辅助通气:

如患者进行性呼吸困难明显,可给予人工辅助通气。

7.1.3 预防 对CD4

+ 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的成

人和青少年,包括孕妇及接受HAART者,首选SMZTMP,体

质量≥60kg者,2片/d,体质量<60kg者,1片/d。若患者

对该药不能耐受,替代药品有氨苯砜。PCP患者经HAART

使CD4

+ T淋巴细胞增加到>200个/μL并持续≥6个月时,

可停止预防用药。如果CD4

+ T淋巴细胞计数又降低到<

200个/μL时,应重新开始预防用药。

7.2 结核病

7.2.1 诊断 艾滋病合并结核病的诊断需要结合临床表

现、辅助检查、病理学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来进行综合

判断,尤其要注意发生于HIV感染者的结核病在临床表现

以及诊断方面有其自身特点,不能将一般结核病的诊断方法

简单地套用于艾滋病合并结核病的诊断中,在进行诊断时应

注意患者的免疫功能状态。

7.2.2 治疗 艾滋病患者结核病的治疗原则与非艾滋病患

者相同,抗结核药物使用时应注意与抗病毒药物之间的相互

作用及配伍禁忌。

治疗药物包括异烟肼(H)、利福平(R)、利福布汀(LB)、

乙胺丁醇(E)、吡嗪酰胺(Z),根据情况也可选用对氨基水杨

酸钠(PAS)、丁胺卡那(A)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及链霉素(S)

等,治疗方法及主要不良反应见表1。

如果结核分枝杆菌对一线抗结核药物敏感,则使用异烟

肼+利福平(或利福布汀)+乙胺丁醇+吡嗪酰胺进行2个

月的强化期治疗,然后使用异烟肼+利福平(或利福布汀)

进行4个月的巩固期治疗。对抗结核治疗的反应延迟(即在

抗结核治疗2个月后仍有结核病相关临床表现或者结核分

枝杆菌培养仍为阳性)或X线片上出现空洞的结核病患者,

抗结核治疗疗程应延长至9个月。

7.2.3 预防 如患者结核潜伏感染相关检测结果为阳性,

可采用异烟肼300mg,1次/d口服,共9个月进行干预。

7.3 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艾滋病患者可并发非结核分枝

杆菌感染,其中主要为鸟分枝杆菌(MAC)感染。

7.3.1 诊断 MAC感染的临床症状与活动性结核病相似,

但全身播散性病变更为常见。确诊有赖于从血液、淋巴结、

骨髓以及其他无菌组织或体液中培养出非结核分枝杆菌,

并通过DNA探针、高效液相色谱或生化反应进行菌种鉴定。

表1 抗结核药物治疗方法及主要不良反应

药物名称

药物剂量

成人体质量(g/d)

<50kg ≥50kg

儿童

mg·kg-1·d-1

   主要不良反应

异烟肼0.30 0.30 10~ 15 肝毒性、末梢神经炎

链霉素0.75 0.75 20~ 30 听力障碍、肾功能障碍、过敏反应

利福平0.45 0.60 10~ 20 肝毒性、胃肠反应、过敏反应

乙胺丁醇0.75 1.00 - 视力障碍、视野缩小

对氨基水杨酸钠8.00 8.00 150~250 肝毒性、胃肠反应、过敏反应

吡嗪酰胺1.50 1.50 30~ 40 肝毒性、胃肠反应、痛风

利福布汀0.30 0.30 5 皮疹、胃肠反应、嗜中性粒细胞减少

  注:“-”不适用

·324·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2011年12月第4卷第6期 ChinJClinInfectDis,December2011,Vol.4,No.6

粪便或活检组织的抗酸染色涂片与培养以及影像学检查等

可协助诊断。

7.3.2 治疗 首次治疗为克拉霉素500mg/次,2次/d或

(阿奇毒素600mg/d)+乙胺丁醇15mg·kg-1·d-1(分次

服),重症患者可联合应用利福布汀(300~600mg/d)或阿

米卡星(10mg/kg,肌肉注射,1次/d),疗程9~12月。替代

治疗为利福布汀(300~600mg/d)+阿米卡星(10mg/kg,

肌肉注射

,1次/d)+环丙沙星(750mg/次,2次/d),疗程

9~12月。其他分枝杆菌感染的治疗同结核病的治疗或根

据具体鉴定的菌种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7.3.3 预防 CD4

+ T淋巴细胞<50个/μL的艾滋病患者

给予预防性治疗,克拉霉素500mg/次,2次/d;或阿齐霉素,

1200mg/周。如果患者不能耐受克拉霉素和阿齐霉素,可

选择利福布汀,常规剂量为300mg,1次/d。如患者经

HAART使CD4

+ T淋巴细胞! 100个/μL并持续≥3个月

时,可停止预防用药。一旦患者CD4

+ T淋巴细胞<

50个/μL,就应再次给予预防性治疗。

播散性MAC感染者在完成治疗(>12个月)后,需要进

行长期维持治疗(治疗方案与初始治疗方案一致)直至患者

CD4

!100个/μL,并持续≥6个月。

7.4 巨细胞病毒(CMV)视网膜脉络膜炎 CMV感染是艾

滋病患者最常见的疱疹病毒感染。CMV可侵犯患者多个器

官系统,其中视网膜脉络膜炎是艾滋病患者最常见的CMV

感染。

7.4.1 诊断 临床常见的表现为快速视力下降,眼底镜检

查可确诊。

7.4.2 治疗 更昔洛韦10~15mg·kg-1·d-1,分2次静

脉滴注;2~3周后改为5mg·kg-1·d-1,1次/d静脉滴注,

或20mg·kg-1·d-1 (分3 次口服),或膦甲酸钠

180mg·kg-1·d-1,分2~3次应用(静脉应用需水化);2~

3周后改为90mg·kg-1·d-1静脉滴注,1次/d。病情危重

或单一药物治疗无效时可二者联用。CMV视网膜炎可球后

注射更昔洛韦。

7.4.3 预防 CMV感染不主张进行一级预防。对于CD4

+T

淋巴细胞<200个/μL的患者,可定期检查眼底。一旦出现

CMV病,应积极治疗,在疾病控制之后需序贯用药以预防复

发。在经HAART后CD4

+ T淋巴细胞>100个/μL且持续

6个月以上时可以考虑停止预防给药。

7.5 弓形虫脑病

7.5.1 诊断 临床表现为局灶或弥漫性中枢神经系统损

害。头颅CT呈单个或多个低密度病灶,增强扫描呈环状或

结节样增强,周围一般有水肿带。MRI表现为颅内多发长

T1和长T2信号。确诊依赖脑活检。

7.5.2 治疗 病原治疗可首选乙胺嘧啶(负荷量100mg,

口服,2次/d,此后50~75mg/d维持)+磺胺嘧啶(1~

1.5g,口服,4次/d)。替代治疗选SMZTMP(3片

,3次/d,

口服)联合克林霉素(600mg/次,静脉给药,每6h给药

1次)或阿奇霉素(0.5g,1次/d静脉给药)。疗程至少

6周。对症治疗采取降颅压、抗惊厥、抗癫疒间等。

7.5.3 预防 对无弓形虫脑病但CD4

+ T淋巴细胞<

100个/μL且弓形虫抗体IgG阳性的患者应给予预防用药,

一般采用SMZTMP,2片/次,1次/d。对既往患过弓形虫脑

病者要长期用乙胺嘧啶(25~50mg/d)联合磺胺嘧啶(2~

4g/d)预防,直至CD4

+ T细胞>200个/μL并持续≥6个

月。一旦CD4

+T淋巴细胞<100个/μL,需重新开始预防

用药。

7.6 真菌感染

7.6.1 诊断 临床上常见的是假丝酵母菌感染和新生隐球

菌感染。诊断依靠临床表现或感染部位发现病原体。血液或

脑脊髓液隐球菌乳胶凝胶试验可辅助诊断新型隐球菌感染。

7.6.2 治疗

7.6.2.1 假丝酵母菌感染 口腔假丝酵母菌感染首选制霉

菌素局部涂抹加碳酸氢钠漱口水漱口,疗效不好可口服氟康

唑,首剂200mg,后改为100mg/次,2次/d,疗程7~14d。

食道假丝酵母菌感染选氟康唑首剂400mg口服,后改为

200mg/d口服,不能耐受口服者静脉使用氟康唑

(400mg/d),疗程为14~21d。肺部假丝酵母菌感染首选两

性霉素B(0.6~0.7mg·kg-1·d-1),也可选用氟康唑

(6mg·kg-1·d-1)口服或静脉滴注,疗程通常为3~6个

月,影像学上肺部病灶吸收或钙化可停药。

重症患者氟康唑可增加剂量和延长疗程。非白色假丝

酵母菌或耐药假丝酵母菌感染可选用卡泊芬净、伏立康唑、

伊曲康唑或两性霉素B。

7.6.2.2 新型隐球菌感染 病原治疗分为诱导期、巩固期

和维持期三个阶段,诱导期治疗经典方案为两性霉素B+

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从每天0.02~0.1mg/kg开始,逐

渐增加剂量至0.5~0.75mg/kg,最高剂量不超过50mg/d,

两性霉素B不良反应较大,需严密观察。不能耐受者可用两

性霉素B脂质体。5氟胞嘧啶每日100~150mg/kg,分3~

4次口服。诱导治疗期至少2周,在脑脊髓液培养转阴后改

为氟康唑400mg/d进行巩固期治疗,巩固治疗期至少8周,

而后改为氟康唑200mg/d进行维持治疗,维持期至少1年,

至患者通过抗病毒治疗后CD4

+T淋巴细胞>200个/μL并

持续至少6个

月时可停药。诱导期替代方案为氟康唑

400mg/d+5氟胞嘧啶。脑脊髓液达到治愈标准后可改用

氟康唑200mg/次,1次/d,预防复发。降颅压治疗首选甘露

醇,颅压不易控制者可行腰椎穿刺术帮助降低颅压,重症者

可行侧脑室外引流或脑脊髓液脑室腹腔分流术。

7.6.2.3 肺隐球菌感染 推荐使用氟康唑,400mg/d口服

或静脉滴注,疗程6~12个月,如抗病毒治疗后CD4

+T淋巴

细胞>100个/μL在治疗1年后停止氟康唑维持治疗。

7.6.3 预防 一般不推荐一级预防。如患者反复出现假丝

酵母菌感染或感染的程度较重,可考虑预防用药,首选氟康

唑200mg/次,1次/d,口服。对于曾患隐球菌感染的患者需

长期维持治疗以防止复发,首选氟康唑200mg/次,1次/d,

口服,也可使用同剂量的伊曲康唑替代。当患者的CD4

+T

淋巴细胞>200个/μL并持续至少6个月时,可停止预防用

药。当CD4

+T淋巴细胞<200个/μL时,需再次给予预防性

治疗。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2011年12月第4卷第6期 ChinJClinInfectDis,December2011,Vol.4,No.6 ·325·

8 HAART

8.1 治疗目标 (1)降低HIV相关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降

低非艾滋病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使患者获得正常的

期望寿命,改善生活质量;(2)抑制病毒复制使病毒载量降

低至检测下限;(3)重建或者维持免疫功能;(4)减少免疫重

建炎性反应综合征;(5)减少HIV的传播,预防母婴传播。

8.2 治疗指征和开始时机

8.2.1 成人及青少年开始抗反转录病毒治疗的时机 在开

始HAART前,如果患者存在严重的机会性感染和既往慢性

疾病急性发作期,应控制病情待稳定后再开始治疗。急性期

建议治疗,有症状建议治疗;无症状期CD4

+T淋巴细胞数<

350个/μL,建议治疗;无症状期CD4

+ T淋巴细胞数≥

350个/μL但<500个/μL,考虑治疗;有以下情况建议治疗,

高病毒载量(>105拷贝/mL)、CD4

+T淋巴细胞数下降较快

(每年降低>100个/μL)、心血管疾病高风险、合并活动性

HBV/HCV感染、HIV相关肾脏疾病和妊娠。

8.2.2 婴幼儿和儿童开始抗反转录病毒治疗的标准 小于

12月龄的婴儿,建议治疗。12~35月龄婴儿,CD4

+T淋巴细

胞百分比<20%或总数低于750个/μ

L建议治疗;36~59月

龄儿童,CD4

+ T淋巴细胞百分比<15% 或总数低于

350个/μL建议治疗;大于5岁儿童,CD4

+T淋巴细胞百分比

<15%或总数低于350个/μL建议治疗。

8.3 国内现有抗反转录病毒药物 目前国际上共有六大类

30多种药物(包括复合制剂),分为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

(NRTIs)、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NRTIs)、蛋白酶抑

制剂(PIs)、整合酶抑制剂(raltegravir)、融合抑制剂(FIs)

及CCR5抑制剂(maraviroc)。国内的抗反转录病毒治疗药物

有NNRTIs、NRTIs、PIs和整合酶抑制剂4类,共12种,见

表2。

表2 国内现有抗反转录病毒药物

药物名称用法与用量主要不良反应

ARV药物间相互作用

和注意事项

备注

齐多夫定

(Zidovudine,

AZT)

成人:300mg/次,2次/d

新生儿/婴幼儿:2mg/kg,4次/d

儿童:160mg/m2体表面积,3次/d

1.骨髓抑制、严重的贫血或嗜中性粒

细胞减少症;

2.胃肠道不适:恶心、呕吐、腹泻等;

3.磷酸肌酸激酶(CPK)和ALT升高;

乳酸酸中毒和/或肝脂肪变性

不能与d4T合用核苷类已有国

产药

拉米夫定

(Lamividine,

3TC)

成人:150mg/次,2次/d

或300mg/次,1次/d

新生儿:2mg/kg,2次/d

儿童:4mg/kg,2次/d

不良反应少,且较轻微。偶有头痛、恶

心、腹泻等不适

核苷类已有国

去羟肌苷(片)

(Didanosine,

ddI)

成人:体质量≥ 60kg,200mg/次,

2次/d;体质量<60kg,125mg/次,

2次/d

1.胰腺炎;

2.外周神经炎;

3.消化道不适:恶心、呕吐、腹泻等;

4.乳酸酸中毒和/或肝脂肪变性

与IDV、RTV合用应间

隔2h;与d4T合用会使

二者的毒副作用叠加

核苷类已有国

产和进口药

司他夫定

(Stavudine,

d4T)

成人:30mg/次,2次/d

儿童:1mg/kg,2次/d(体质量>

30kg按30kg计算)

1.外周神经炎;

2.胰腺炎;

3.乳酸酸中毒和/或肝脂肪变性

不能与AZT合用;与

ddI合用会使二者的毒

副作用叠加

核苷类已有国

产和进口药

阿巴卡韦

(Abacavir,

ABC)

成人:300mg/次,2次/d

新生儿/婴幼儿:不建议用本药

儿童:8mg/kg,2次/d,最大剂量

300mg,2次/d

1.高敏反应,一旦出现高敏反应应终

身停用本药;

2.恶心、呕吐、腹泻等

有条件时应在使用前查

HLA5701,如阳性不推

荐使用

核苷类已注册

替诺福韦

(Tenofovir

disoproxil,TDF)

成人:300mg/次,1次/d,与食物同服1.肾脏毒性

2.轻至中度消化道不适,如恶心、呕

吐、腹泻等

3.代谢如低磷酸盐血症,脂肪分布异常

4.可能引起酸中毒和/或肝脂肪变性

核苷类已有进

口药

恩曲他滨

(Emtricitabine,

FTC)

成人:0.2g/次,1次/d,可与食物同服头痛、腹泻、恶心和皮疹,皮肤色素沉

核苷类已有国

产药

齐多夫定/拉米

夫定(Combivir,

AZT+3TC)

成人:1片/次,2次/d 见AZT与3TC 见AZT与3TC 核苷类已有进

口药

·326·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2011年12月第4卷第6期 ChinJClinInfectDis,December2011,Vol.4,No.6

药物名称用法与用量主要不良反应

ARV药物间相互作用

和注意事项

备注

齐多夫定/拉米

夫定/阿巴卡韦

(Trizivir,AZT+

3TC+ABC)

成人:1片/次,2次/d 见AZT、3TC和ABC 见AZT、3TC和ABC 核苷类已注册

奈韦拉平

(Nevirapine,

NVP)

成人:200mg/次,2次/d

新生儿/婴幼儿:5mg/kg,2次/d

儿童:< 8岁,4mg/kg,2次/d;>

8岁,7mg/kg,2次/d(开始治疗的最

初14d,1次/d,无严重的不良反应后

改为2次/d)

1.皮疹,出现严重的或可致命性的皮

疹后应终身停用本药;

2.肝损害,出现重症肝炎或肝功能不

全时,应终身停用本药

引起PI类药物血浓度

下降;与IDV合用时,

IDV 剂量调整至

1000mg,3次/d

非核苷类已有

国产药

依非韦伦

(Efavirenz,

EFV)

成人:600mg/次,1次/d

儿童:体质量15~25 kg,200~

300mg,1次/d;25~40 kg,300~

400mg,1次/d; >40 kg,600 mg,

1次/d睡前服用

1.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如头晕、头痛、

失眠、非正常思维等;

2.皮疹;

3.肝损害;

4.高脂血症和高三酰甘油血症

与IDV合用时,IDV剂

量调整到1000mg,

3次/d;不建议与SQV

合用

非核苷类已有

进口药

依曲韦林

(Etravirine,

ETV)

成人:200mg/次,2次/d,饭后服用皮疹、恶心、腹泻、呕吐、乏力、周围神

经病、头痛、血压升高等

不建议与NVP、EFV、

TPV/r和未增强的Pis

合用

非核苷类已注

茚地那韦

(Indinavir,IDV)

成人:800mg/次,3次/d;

儿童:500mg/m2体表面积,3次/d空

腹服用

1.肾结石;

2.对血友病患者有可能加重出血倾

向;

3.腹泻、恶心、呕吐等;

4.甲外翻、甲沟炎、脱发、溶血性贫血;

5.高胆红素血症;

6.高脂血症、糖耐量异常、脂肪重新分

布等PI类药物共性毒副作用

与NVP、EFV合用时,

剂量增至1000mg,

3次/d服药期间,每日

均匀饮用1.5~2L水

蛋白酶抑制剂

已有国产药

利托那韦

(Ritonavir,

RTV)

成人:在服药初至少用2周的时间将

服用量逐渐增加至600 mg/次,

2次/d,通常为:第1~2天,口服

300mg/次,2次/d;第3~5天,口服

400mg/次,2次/d;第6~13天,口服

500mg/次,2次/d

1.恶心、呕吐、腹泻、头痛等;

2.外周神经感觉异常;

3.转氨酶和γGT升高;

4.血脂异常;

5.糖耐量降低,但极少出现糖尿病;

6.应用时间较长时可出现脂肪的重新

分布

由于RTV可引起较重

的胃肠道不适,大多数

患者无法耐受本药,故

多作为其他PI类药物

的激动剂,仅在极少的

情况下单独用

蛋白酶抑制剂

已注册

洛匹那韦/利托

那韦(Lopinavir/

Ritonavir,

LPV/r)

成人:2片/次,2次/d(Kaletra每粒含

量:LPV200mg,RTV50mg)

儿童:7~15kg,LPV12mg/kg和RTV

3mg/kg,2次/d;LPV 15~40 kg,

10mg/kg和RTV2.5mg/kg,2次/d

主要为腹泻、恶心、血脂异常,也可出

现头痛和转氨酶升高

与ddI合用时,ddI应在

本药服用前1h或服用

后2h再口服

蛋白酶抑制剂

已有进口药

替拉那韦

(Tipranavir,

Aptivus,TPV)

成人:500mg/次,2次/d;同时服用

RTV200mg,2次/d;与食物同服提高

血药浓度

腹泻、恶心、呕吐、头痛、乏力、转氨酶

升高、三酰甘油升高

与ddI合用时,与本药

服用要

间隔2h

蛋白酶抑制剂

已注册

地瑞拉韦

(Darunavir,

Prezista,DRV)

成人:600mg/次,2次/d,同时服用

RTV100mg,2次/d;与食物同服提高

血药浓度

肝损害妊娠安全分类中被列为

B类药物

蛋白酶抑制剂

已注册

拉替拉韦

(Raltegravir,

Isentress,RAV)

成人:400mg/次,2次/d 1.常见的有腹泻、恶心、头痛、发热等

2.少见的有腹痛、乏力、肝肾损害等

整合酶抑制剂

已注册

  注:ARV.抗反转录病毒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2011年12月第4卷第6期 ChinJClinInfectDis,December2011,Vol.4,No.6 ·327·

8.4 成人及青少年抗病毒治疗 初治患者推荐方案为2种

NRTIs+1种NNRTIs或2种NRTIs+1种加强型PIs(含

RTV)。基于我国可获得的抗病毒药物,对于未接受过抗病

毒治疗(服用单剂NVP预防母婴传播的妇女除外)的患者推

荐一线方案,见表3。

表3 推荐成人及青少年初治患者抗病毒治疗方案

一线治疗推荐方案:

TDF+3TC +基于NNRTI:EFV

或基于PI:LPV/r

或其他:RAV或ETV

替代方案:

AZT+3TC

D4T+3TC,6个月后改为

AZT+3TCABC+3TC

+NVP

对于基线CD4

+T淋巴细胞>250个/μL的患者要尽量

避免使用含NVP的治疗方案,合并HCV感染的避免使用含

NVP的方案。

8.5 特殊人群抗病毒治疗

8.5.1 儿童 推荐一线方案:(1)AZT或d4T +3TC +

NVP/EFV,适用于3岁以上或体质量≥10kg且能够吞服胶

囊的儿童;(2)AZT或d4T+3TC +NVP,适用于3岁以下

或体质量≤10kg或不能吞服胶囊的儿童。替代方案:AZT

或d4T+3TC +LPV/RTV。

8.5.2 哺乳期妇女 母乳喂养具有传播HIV的风险,感染

HIV的母亲应尽可能避免母乳喂养。如果坚持母乳喂养,则

整个哺乳期都应继续抗病毒治疗。治疗方案与怀孕期间抗

病毒方案一致,且新生儿在6月龄之后立即停止母乳喂养。

8.5.3 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者 应避免同时开始抗病毒

和抗结核治疗,目前研究倾向于尽早抗病毒治疗,可在抗结

核治疗2周后进行抗病毒治疗,早期抗病毒治疗患者免疫重

建炎性反应综合征(IRIS)的发生率可能较高;而在抗结核后

4~

8周再给予抗病毒治疗有助于减少IRIS的发生,但患者

病死率有可能升高。目前建议的艾滋病合并结核病患者抗

病毒治疗的时机为:CD4

+ T淋巴细胞<200个/μL者应在抗

结核治疗2~4周内开始HAART;CD4

+ T淋巴细胞为200~

500个/μL者应在抗结核治疗2~4周、最长8周时开始

HAART;CD4

+ T淋巴细胞>500个/μL也应在8周内开始

HAART。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药物不良反应及抗病毒药物与

抗结核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必要时进行药物浓度监测。

艾滋病合并结核病患者推荐的一线抗病毒治疗方案是

AZT(TDF)+3TC(FTC)+EFV,如果患者使用利福布汀抗结

核治疗,也可选择含蛋白酶抑制剂的抗病毒治疗方案。

8.5.4 静脉药物依赖者 静脉药物依赖者开始抗病毒治疗

的时机与普通患者相同,但应注意毒品成瘾性会影响患者的

服药依从性,故在开始抗病毒治疗前应充分向患者说明依从

性对治疗成败的重要性,并尽量采用简单的治疗方案、固定

剂量联合方案。持续监督药物分发可有效提高依从性。另

外,应注意抗病毒药物与美沙酮之间的相互作用。

8.5.5 合并HBV感染者 为避免HBV相关的IRIS的发生

和避免单用核苷类所致耐药问题,HAART方案中应至少包

含两种对HBV亦有抑制作用的药物,推荐拉米夫定联合替

诺福韦。当患者需要抗HBV治疗而暂不需抗HIV治疗时,

抗HBV的药物宜选择对HIV无抑制活性的药物,如聚乙二

醇干扰素,以避免单药使用诱导HIV耐药性的产生。

8.5.6 合并HCV感染者 抗反转录病毒治疗药物宜选择

肝脏毒性小的药物,尤其当HCVRNA阳性时应避免使用含

NVP的治疗方案。HIV感染者无论合并急性还是慢性HCV

感染,均应抗HIV治疗。一般根据患者的CD4

+T淋巴细胞

水平决定先抗HIV或是先抗HCV治疗:如CD4

+T淋巴细胞

>350个/μL可先抗HCV治疗;若CD4

+ T淋巴细胞<

200个/μL,推荐先抗HIV治疗,待免疫功能得到一定程度恢

复后再适时开始抗HCV治疗;当CD4

+T淋巴细胞>200个/

μL时,如肝功能异常或转氨酶升高(>2×正常值上限)的

患者宜在开始HAART前先抗HCV治疗,以降低免疫重建后

肝脏疾病恶化的危险。

8.6 抗病毒治疗监测 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要定期进行临

床评估和实验室检测,以评价治疗的效果,及时发现抗病毒

药物的不良反应

,以及病毒耐药性是否产生等,必要时更换

药物以保证抗病毒治疗的成功。

8.6.1 疗效评估 抗病毒治疗的有效性主要通过以下三方

面进行评估:病毒学指标、免疫学指标和临床症状,病毒学的

改变是最重要的指标。

(1)病毒学指标:大多数患者抗病毒治疗后血浆病毒载

量4周内应下降1个lg以上,在治疗后的3~6个月病毒载

量应达到检测不到的水平。

(2)免疫学指标:在HAART后3个月,CD4

+T淋巴细胞

数与治疗前相比增加了30%或在治疗后1年CD4

+T淋巴细

胞数增长100个/μL,提示治疗有效。

(3)临床症状:反映抗病毒治疗效果的最敏感的一个指

标是体质量增加,对于儿童可观察身高、营养及发育改善情

况。机会性感染的发病率和艾滋病的病死率可以大大降低。

在开始抗病毒治疗后最初的3个月出现的机会性感染应与

IRIS相鉴别。

8.6.2 病毒耐药性检测 病毒耐药是导致抗病毒治疗失败

的主要原因之一,对抗病毒疗效不佳或失败者可行耐药

检测。

8.6.3 药物不良反应观察 抗病毒药物的不良反应及耐受

性影响患者的服药依从性,进而影响抗病毒治疗的成败,所

以适时监测并及时处理药物的不良反应对于治疗效果至关

重要。轻微的药物不良反应可通过对症处理得到缓解。

对于比较严重的不良反应则需药物替换和方案调整:使

用d4T、AZT、ddI后出现3级以上外周神经炎、脂肪重新分

布、高乳酸血症、胰腺炎可更换TDF(儿童ABC),出现乳酸

酸中毒则停用所有的NRTI,换用EFV+克力芝,酸中毒纠正

后半年可以使用含TDF的方案。AZT出现严重骨髓抑制改

为d4T或者TDF(儿童ABC)。NVP出现严重皮疹(3级以

上皮疹)或肝炎(3~4级肝功能受损)更换为LPV/r。EFV

出现严重皮疹(3级以上皮疹)或肝炎(3~4级肝功能受损)

·328·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2011年12月第4卷第6期 ChinJClinInfectDis,December2011,Vol.4,No.6

更换为LPV/r。EFV出现持续而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毒性,

如果是非合并结核患者或者非合并肝炎患者,可以更换为

NVP;合并肝炎者可以更换为LPV/r,合并结核者要合理评

估决定。

8.6.4 药物浓度监测 特殊人群用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可进行治疗药物浓度监测,如儿童、妊娠妇女及肾功能衰竭

患者等。

8.7 换药标准和二线抗病毒治疗 在初始抗反转

录病毒治

疗过程中出现病毒学失败应进行抗反转录病毒二线治疗。

治疗失败的定义是在持续进行HAART的患者中,开始

治疗(启动或调整)后12个月时血浆HIVRNA >50拷贝/mL

或出现病毒反弹。

出现治疗失败时应首先评估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如血浆

HIVRNA>50拷贝/mL而<400拷贝/mL,应1个月后复

查血浆HIVRNA,如果复查血浆HIVRNA>400拷贝/mL,

则应尽快调整治疗。有条件进行耐药性测定时,根据耐药性

测定的结果调整治疗方案。二线方案的选择原则是使用至

少2种,最好3种具有抗病毒活性的药物(可以是之前使用

的药物种类中具有抗病毒活性的药物);任何二线方案都应

包括至少一个具有完全抗病毒活性的PI/r加用一种未曾使

用过的药物类型(即融合、整合酶或辅助受体抑制剂)或一

种NNRTI(即etravirine)。

新方案的治疗目标:血浆HIV RNA在3个月后<

400拷贝/mL,6个月后<50拷贝/mL。

9 IRIS

9.1 诊断 IRIS是指艾滋病患者在经抗病毒治疗后免疫功

能恢复过程中出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发热、潜伏

感染的出现或原有感染的加重或恶化。多种潜伏或活动的机

会性感染在抗病毒治疗后均可发生IRIS,如结核病及非结核

分枝杆菌感染、PCP、CMV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弓

形虫病、新型隐球菌感染等,在合并HBV及HCV感染时IRIS

可表现为病毒性肝炎的活动或加重。IRIS多出现在抗病毒治

疗后3个月内,需与原发或新发的机会性感染相鉴别。

9.2 治疗 IRIS出现后应继续进行抗病毒治疗。表现为原

有感染恶化的IRIS通常为自限性,不用特殊处理而自愈;而

表现为潜伏感染出现的IRIS,需要进行针对性的抗病原治

疗;严重者可短期应用激素或非类固醇抗炎药控制。

9.3 预防 IRIS发生的高危因素有:首次进行抗病毒治疗、

基线病毒载量高及基线CD4

+T淋巴细胞数较低者。此类患

者在抗病毒治疗后应警惕IRIS的发生。有效控制急性期机

会性感染后再进行抗病毒治疗或抗病毒治疗前积极发现潜

在的机会性感染可降低IRIS的发生率。

10 艾滋病相关肿瘤

主要有淋巴瘤和卡波西肉瘤。确诊依赖病理活检。治

疗需根据患者的免疫状态给予个体化综合性治疗,包括手

术、化疗和放疗。化疗药物或放射线的剂量应根据患者的免

疫状态给予调整,需要注意抗病毒药物和化疗药物之

间的相

互作用,尽量选择骨髓抑制作用较小的抗病毒药物来进行抗

病毒治疗。

11 HIV母婴垂直传播阻断

阻断HIV母婴垂直传播应该综合考虑三个原则:(1)降

低HIV母婴传播率;(2)提高婴儿健康水平和婴儿存活率;

(3)关注母亲的健康。

阻断HIV母婴垂直传播的有效措施为:抗反转录病毒

药物干预+产科干预+产后干预。

11.1 抗反转录病毒药物干预

11.1.1 符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标准的阳性孕妇,直接按以

下推荐方案开始尽早治疗,而一旦开始服药,分娩后必须继

续服药。

一线药物方案:(1)AZT+3TC+NVP;(2)AZT+3TC+

LPV/r(CD4

+T细胞>250个/μL)。

替换方案:(1)TDF+3TC(或FTC)+NVP;(2)TDF+

3TC(或FTC)+EFV(妊娠3个月内禁用)。

新生儿若母乳喂养则每日NVP6周,若人工喂养则每

日AZT或NVP6周。

11.1.2 未达到抗反转录病毒治疗标准的阳性孕妇,按以下

推荐措施进行。

母亲从孕14周开始HAART。

一线药物方案:AZT+3TC+LPV/r。

替换方案:(1)AZT+3TC+ABC;(2)AZT+3TC+EFV;

(3)TDF+3TC+EFV。第2和第3套方案妊娠3个月内

禁用。

新生儿若母乳喂养则每日NVP4~6周,若人工喂养则

每日AZT或NVP4~6周。

药物剂量和用法参见“国内现有抗反转录病毒药物”相

关章节。

11.2 产科干预 对于已确定HIV感染的孕妇,主动提供

艾滋病检测咨询,使其认识到HIV感染的危害,强调妊娠、

分娩和产后哺乳有将HIV传染给胎婴儿的危险。选择终止

妊娠或继续妊娠应根据孕妇个人意愿而定。

对于要求终止妊娠的HIV感染孕妇,应尽早手术,以减

少并发症的发生。对于要求继续妊娠的孕妇,应给予优孕、

优育、孕期保健以及产前哺乳准备、产后母乳喂养等问题的

咨询,并采取相应的阻断措施。

11.2.1 分娩方式

(1)剖宫产分娩:择期剖宫产可降低母婴传播概率,但

急诊剖宫产对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没有明显作用,效果与阴

道分娩相当。一般择期剖宫产的时机选择在妊娠38周。

(2)阴道分娩:除非有必要的产科指征,会阴侧切术、产

钳或吸引器助产等应尽量避免使用。

11.2.2 产后干预 (1)提供喂养咨询。(2)HIV阳性孕产

妇婴儿喂养方式的选择。①人工喂养:人工喂养可以完全杜

绝HIV通过母乳传

播给新生儿的可能,是最安全的喂养方式。

②单纯母乳喂养(具有下列情况之一,可以采用单纯母乳喂

养):a.如果仍然一味坚持人工喂养,可能导致婴儿疾病和死

亡;b.孕妇分娩后继续HAART;c.婴儿早期诊断感染HIV。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2011年12月第4卷第6期 ChinJClinInfectDis,December2011,Vol.4,No.6 ·329·

12 HIV职业暴露后处理

HIV暴露分为职业暴露和非职业暴露。HIV职业暴露

是指卫生保健人员在职业工作中与HIV感染者的血液、组

织或其他体液等接触而具有感染HIV的危险。

12.1 暴露危险度评估

12.1.1 暴露源及其危险度 确定具有传染性的暴露源,包

括血液、体液、精液和阴道分泌物。脑脊髓液、关节液、胸水、

腹水、心包积液、羊水也具有传染性,但其引起感染的危险程

度尚不明确。粪便、鼻分泌物、唾液、痰液、汗液、泪液、尿液

及呕吐物通常认为不具有传染性。

暴露源危险度的分级:(1)低传染性:病毒载量水平低、

无症状或高CD4水平;(2)高传染性:病毒载量水平高、AIDS

晚期、原发HIV感染、低CD4水平;(3)暴露源情况不明:暴

露源所处的病程阶段不明、暴露源是否为HIV感染,以及污

染的器械或物品所带的病毒载量不明。

12.1.2 暴露途径及其危险度 发生职业暴露的途径包括:

暴露源损伤皮肤(刺伤或割伤等)和暴露源沾染不完整皮肤

或黏膜。如暴露源为HIV感染者的血液,那么经皮肤损伤

暴露感染HIV的危险性为0.3%,经黏膜暴露为0.09%,经

不完整皮肤暴露的危险度尚不明确,一般认为比黏膜暴露

低。高危险度暴露因素包括:暴露量大、污染器械直接刺破

血管、组织损伤深。

12.1.3 暴露程度分级

(1)一级暴露:暴露源为体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

疗器械、物品;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沾染了不完整的皮肤或黏

膜,但暴露量小且暴露时间较短。

(2)二级暴露:暴露源为体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

疗器械、物品;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沾染了不完整的皮肤或黏

膜,暴露量大且暴露时间较长;或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

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轻,为表皮肤擦伤或针刺伤(非大型

空心针或深部穿刺针)。

(3)三级暴露:暴露源为体液或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

器械、物品;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

较重,为深部伤口或割伤物有明显可视的血液。

12.2 

HIV职业暴露后的处理原则 (1)用肥皂液和流动

的清水清洗被污染局部;(2)污染眼部等黏膜时,应用大量

等渗盐水反复对黏膜进行冲洗;(3)存在伤口时,应轻柔挤

压伤处,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的清

水冲洗伤口;(4)用75%的乙醇或0.5%碘伏对伤口局部进

行消毒,并包扎处理。

12.3 HIV暴露后预防性抗反转录病毒治疗

12.3.1 治疗方案 基本用药方案:AZT+3TC为首选组合,

d4T+3TC,TDF+FTC。强化用药方案:基本用药方案+

LPV/r,基本用药方案+EFV。妊娠妇女发生职业暴露,如处

于孕期前3个月应避免使用依非韦伦,因其具有致畸作用。

12.3.2 开始治疗的时间及疗程 在发生HIV暴露后尽可

能在2h内进行预防性用药,最好不超过24h,但即使超过

24h,也建议实施预防性用药。基本用药方案和强化用药方

案的疗程均为连续服用28d。

12.3.3 预防治疗的适应证 当HIV感染状态不明或暴露

源不明时,一级暴露后通常不进行预防用药。HIV感染状态

不明时,二级或三级暴露后通常不进行预防;如暴露源来源

于HIV高危者则采取基本用药方案预防。暴露源不明时,

通常不进行预防;对于有可能暴露于HIV感染者时采取基

本用药方案预防(表4)。

表4 职业暴露后的预防治疗

暴露级别

暴露源

HIV阳性

(低传染性)

HIV阳性

(高传染性)

一级暴露基本用药基本用药

二级暴露基本用药强化用药

三级暴露强化用药强化用药

  注:HIV阳性(低传染性)是指无症状,低病毒载量(<1500拷

贝/mL);HIV阳性(高传染性)是指有症状,艾滋病期,急性血清转

换,高病毒载量

12.4 HIV暴露后的监测 发生HIV暴露后应立即并在第

4周、8周、12周和6个月后检测HIV抗体。一般不推荐进

行HIVP24抗原和HIVRNA测定。

12.5 预防职业暴露的措施 (1)进行可能接触患者血液、

体液的诊疗和护理工作时,必须佩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

套后,应立即洗手。(2)在进行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

的诊疗和护理操作过程中,医务人员除需佩戴手套和口罩

外,还应带防护眼镜;当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

有污染操作者身体的可能时,还应穿上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

离服。(3)医务人员在进行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

理操作时,若手部皮肤存在破损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4)使

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不能刺穿的利器盒内进行

安全处置;抽血时建议使用真空采血器,并应用蝶型采血针;

禁止对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复帽;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过

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撰写组成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爱霞、王福祥、毛青、冯铁建、卢洪洲、孙洪清、孙永涛、叶寒

辉、李太生、刘正印、何云、吴昊、吴南屏、张福杰、张跃新、周

伯平、周曾全、郑煜煌、赵红心、赵燕、赵敏、赵清霞、尚红、娄

国强、桂希恩、姚文虎、唐小平、徐莲芝、徐小元、黄绍标、曹韵

贞、盛蕾、康来仪、斯崇文、蒋岩、蔡卫平、樊庆泊、潘孝彰

秘书:沈银忠郭伏平弓孟春

通信作者:李太生

顾问:李兰娟

参 考 文 献 (略)

(收稿日期:20111017)

(本文编辑:金建华)

·330·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2011年12月第4卷第6期 ChinJClinInfectDis,December2011,Vol.4,No.6


相关内容

  • 丙型肝炎防治指南解读(上)
    ((<中国临床医生>%""'年第.-卷第-期(总%!$) %. !!!!!!!!!!!!!!!!!!!!!!!!!!!!!!!!!!!!!!!!!!!!!! ・地坛抗疫课堂・ 丙型肝炎防治指南解读(上) 张为 ...
  • 医保就医指南
    江西省直机关事业单位医疗保险就医指南 时间:2013-01-15 01:37:44 来源:省社保中心 作者: 根据江西省财政厅等四部门关于印发<关于省直机关事业单位公费医疗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衔接的实施意见>的通知(赣财社[2 ...
  • 常用物品清洗消毒灭菌指南(试行)
    保健院清洁消毒与灭菌 一.消毒灭菌基本原则 (一)凡是可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用后必须集中归口医院消毒供应中心进行规范处理,科室不得自行处理,消毒供应中心对科室自行包装下送的物品包有责任拒收并重新作为污物回收后进行规范处理. (二 ...
  • 腹股沟疝临床路径
    腹股沟疝临床路径(2009年版) 一.腹股沟疝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腹股沟疝(ICD-10:K40.2,K40.9) 行择期手术治疗(ICD-9-CM-3:53.0-53.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 ...
  • 20**年山东省卫生普法考试(医护人员)判断
    2015年山东省卫生普法考试 (医护人员)判断题 51 据<执业药师资格制度暂行规定>,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实行考试制度.( ) 标准答案:B 52 甲类传染病.炭疽死亡的,应当将尸体立即进行卫生处理,就近火化 .( ) 标准答案: ...
  • 颈内动脉动脉瘤
    颈内动脉动脉瘤临床路径 (2010年版) 一.颈内动脉动脉瘤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颈内动脉动脉瘤(ICD-10:I72.0/Q28.1)病情处于非急性期行额颞开颅翼点入路动脉瘤夹闭术(ICD-9-CM-3: 39 ...
  • 米易县新农合基金监管等医改重点工作情况汇报
    米易县新农合基金监管等医改重点工作 情况汇报 (2011年10月13日) 米易县人民政府 米易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市医改领导小组的关心帮助和悉心指导下,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市的决策部署,切实把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作 ...
  • 职业暴露处理方案
    职业暴露处理方案 一.总 则 (一)为了最大限度降低医院工作人员在医疗及其相关工作中意外暴露 于感染性病原体后造成的伤害,保障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办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
  • 论医疗损害责任构成要件
    发布时间:2011年1月31日艾尔肯点击次数:132 [摘 要]: 医疗行为的特殊性决定了对医疗损害责任的构成要件应当采取医疗损害.医疗过失和因果关系三要件说.医疗损害是医疗行为所引起的对患方不利的一切事实和后果,医疗过失是在实施具体诊疗行 ...
  •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疳证(修订)
    ·标准与规范·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疳证(修订) 赵 1 赵霞, 21 琼,张晓华,周 涛 1 (1.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江苏2.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四川 南京成都 210029:610075) 2轮专家问卷调查,摘要: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