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技术差距在何处 - 范文中心

中日技术差距在何处

07/01

  近日,在上海热线的BBS上偶尔看到一篇关于中外生产技术差距的文章。作者以一位在制造业生产第一线的技工的视角,直截了当地指出了中国制造业的软肋:“……第一次加工制造出精度达到预计的0.0001毫米要求的样品时,我兴奋了一阵子,但紧接着又有了失落感,因为那台加工中心的数控机床是德国造的,数控计算机部分是德国造的,加工软件还是德国造的,就连一把车刀,一个钻头,都是日本造的!除了厂房,没有一样工具是中国制造!就连厂房也是借鉴了外国的经验……”

  在看惯了国人频频发泄反日情绪的诸论后,能读到这样的文章,而且是出自一位普通的工人之手(作者自称是一位月收入1500元的技工),不禁感到莫大的欣慰。真正活跃在第一线的劳动者的头脑还是非常清醒的,他们深深知道:“一个国家的支柱、脊梁是制造业”。

  欣慰之余,又不能不对我国制造业与先进国家的差距感到一种无奈。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尽快赶上先进国家的步伐,我国出台了各项政策,甚至不惜“以市场换技术”,引进大量的外资以加快我们生产水平的提高。然而,结果并不理想。于是就有了诸如外商如何奸诈狡猾、只把过时的生产技术高价卖到中国之类的言论,甚至有些人偏激地抛出“不要外资论”。当然,有各种言论的出现是一种好的现象,至少说明国人已经开始重视技术、并有了对引进技术评头论足的勇气。不过,在定论之前,是否也应该从根本上去审视一下技术到底是什么。

  其实,在这个问题上,无论是那位实际感受颇深的技工,还是抛出各种言论的专家学者都只是把目光停留在了生产设备之上。那么,生产设备是否就能够代表技术呢?在现代经营学中,答案是否定的。虽然生产设备看得见摸得着、比较容易判断比较,但它毕竟只是技术的一个组成部分,充其量也只能称之为“狭义的技术”而已。真正的现代企业的技术包括:“由设计、规划、研发等构成的信息;由生产设备等构成的生产体系;加工、组装机械操作的技能以及代表技术最高层面的熟练操作”这四大要素。这些要素由下至上呈金字塔形分布、其间各个要素环环相扣,互相联动所形成的体系才是现代企业所必需的技术体系。

  放眼世界,“制造业为各个经济大国的立国之本”这一点毋庸置疑。且看我们的近邻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在其近代化的成长历程中制造业始终被赋予振兴国邦的使命。现任的安倍晋三首相更是早早地在其竞选理念中明确地阐述了“以制造业立国的基本方针”。

  日本其实也有过和我们一样的尴尬经历。特别是二战以后,日本的企业界也大兴盲目崇信欧美技术之风,花大价钱从欧美各国引进了大量的生产设备。然而,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家企业引进了一套荷兰制造的机器设备。荷兰人向以身高著名,他们设计的操控台明显不适合亚洲人操作。这时,作为企业有两种选择:一是为机器配置一个台阶,让员工站在高处操作;而另一种则是将操作台的底部切割至员工顺手的高度。诚然,无论哪一种选择,其结果都可以操作这台机器。但就其本质上来讲,敢不敢对生产设备动刀,其实就是敢不敢对技术进行挑战的问题,也就是到底是“技术服务于人类”还是“人类盲从于技术”的问题。众多的日本企业选择了后者。因为他们深刻地意识到如果不对技术进行改造、促成其不断的改良、发展,那么他们所能得到的技术将永远落后于人。而正是这种敢于向生产设备动刀的积极的态度,才使得日本的制造业最终能与德国比肩,成为了世界屈指可数的“母机器”(制造机器设备的机器)制造王国。

  反观我们的企业,更多地是选择了前者,将引进来的生产设备视为神圣不可冒犯的技术。记得在二三年前,大连的一家民营模具厂引进了一套德国制造的3D焊接设备,并为了操作这台机器招募了三名理工科的博士。一时间,对中国企业的崛起充满畏惧的日本业界人士纷纷来到该厂参观学习。参观后他们的心放宽了许多。因为,他们从生产第一线上看到了中国企业对技术(生产设备)的盲信。由此得出结论,中国企业自己不可能创造出世界上最好的设备。

  由此看来,中日之技术差距是从对技术的根本认识上就早已产生了的。

  如果我们的企业还不能尽快地认识到技术的真谛、还不能真正做到让技术服务于人类,那么,我们的技工面对外国生产设备时无奈的叹息声还会随处可闻。


相关内容

  • 黄道炫:抗日战争决定了中国革命的走向
    黄道炫:抗日战争决定了中国革命的走向 黄道炫,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员,主要从事民国史.中国革命史研究.主要作品有<蒋介石与中国文化>.<张力与限界:中央苏区的革命(1933-1934)>等. 日本误判了中国人的忍 ...
  • 武汉会战的主要战果与失利原因
    武汉会战的主要战果与失利原因 武汉会战的背景 南京失陷之后,重庆被国民政府宣布为陪都,但实际的抗战首都却一度在武汉.一些政府的关键机构都是直接迁往武汉办公.因此,会战爆发之前的武汉事实上就是当时中国的政治中心.抗战的中枢.而且武汉是当时势力 ...
  • 国民素质之争 中国在比较中寻找文化定位
    在对日本的企业.大学和政府的招商机构进行了一周的考察后,一位中国教授说:"中日国民素质有三十年的差距"."即使中国现在跟日本在一个起跑线上,我们也未必能够赶上日本." 而就在近日一场关于中国人对世界文 ...
  • 中国近代历史知识集锦1
    中国近代历史知识集锦 第一单元 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一.中英鸦片战争 知识要点:鸦片战争之所以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原因:这场战争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变化(中国社会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折点) 半殖民地:形式上独 ...
  • 东方简评:南海的锦州效应与非洲的挺进大别山
    环球网: 戴秉国:美国10个航母战斗群都开进南海也吓不倒中国人!     评:(就差直接说航母是铁棺材了.)戴秉国的话说的很好!在中国周边几千公里内,因军事体系的支撑力度,还是中国国防部发言人说得最到位:不要高估了(注:美国)航母的作用,也 ...
  • 中国周边安全环境讲义
    ★课 目:国际战略环境 课题二:中国周边安全环境 目 的:了解我国周边安全环境概况和我国安全环境面临的威胁和挑战,明 确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主要精神,增强居安思危的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积极投身我国国防建设事业. 内 容:一.我国周边安全环 ...
  • 20**年届高考历史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一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单元特征] 鸦片战争改变了古老中国的历史命运,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近一百一十年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贯穿着两条主线:一是列强通过一次次 ...
  • 日本崛起的文化因素
    日本崛起的文化因素 1853年,在美国"黑船"的胁迫下,长期闭关锁国的日本选择了不战开国.15年后的1868年,日本开始明治维新,不到50年就成为世界五强之一,完成了近代以来日本的第一次崛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以&l ...
  • 从钓鱼岛事件看中日关系及发展趋势
    从钓鱼岛事件看中日关系及发展趋势 基础医学院 10170807 八班 周进 时下中日之间最热门的话题就是钓鱼岛了.我国政府一次又一次不厌其烦地重申钓鱼岛的主权在中国. 起初,政府是从发展中日关系出发,与日方达成了"搁置争议,共同开 ...
  • 浅谈中日关系_形势与政策论文
    浅谈中日关系 提要 中日两国于1972年实现了邦交正常化.从此,中日关系翻开了新的一页.多年来,在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日关系得到了长足的 发展 ,但也存在一些不和谐因素,如对侵略 历史 的认识 问题 , 台湾 问题和钓鱼岛问题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