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句当如何解释?_百度作业帮 - 范文中心

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句当如何解释?_百度作业帮

11/09

冯山如仁在《论语·里仁》中,有这样一段话,“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我没有想到,就孔子的这句“吾道一以贯之”的解释竟然异彩纷呈而莫衷一是.然而,这句话真的就不能有所简单的解释吗?在抛出我的理解之前,我们首先将几位名家的解释呈现给大家.\x0d钱穆先生在其《论语新解》中就“吾道一以贯之”这句话解释为“我平日所讲的道,都可把一个头绪来贯串着”.在注评中,钱穆先生重点解释了“贯”字,作串通义.他还顺势批判了清代儒家将“贯”字解释为行事义的说法.(参见第92页)\x0d杨伯峻先生在其《论语译注》中就这句话解释为“我的学说贯穿着一个基本观念”.杨伯峻先生在注释中也是重点解释了“贯”字,作贯穿或统贯解,同时也否定了清儒阮元的行或事的解释.(参见第39页)\x0d南怀瑾先生在其《论语别裁》中就这句话解释就更戏剧化了.他说:“这一以贯之的是什么呢?如果说是钱,把它贯串起来还可以,这‘道’又不是钱,怎么一以贯之呢?”他还说,曾参给同学的解释是两个字“忠恕”,那么这就不能叫“一以贯之”,该是“二”以贯之了.接着他用禅宗中的“拈花微笑”的故事和俱胝禅师的“一指禅”的故事来比拟孔子的心法.就是说,他以为,孔子所谓的“一以贯之”这个“一”字究竟是说什么,只有曾参领悟明白了,这就像迦叶的微笑和小沙弥的伸出一根食指从而悟道一样.南先生还无不感慨地说,孔子的这句话乃是“千古以来一个大问题、一个大疑案”.(参见第185-186页)\x0d傅佩荣先生在其《解读论语》中就这句话解释为“我的人生观是由一个中心思想贯穿起来的”.但他在解读“一以贯之”则说:“指完整系统或中心思想.这是人的理性发展与实践心得抵达一定程度时都会向往的境界,而自古以来只有极少数大智大仁者可以如愿以偿.”(见第63页)\x0d李泽厚先生在其《论语今读》中就这句话解释为“我的思想学说是贯通一致的”.他在注记中说:“这章非常著名而异解甚多.有的且涉神秘.关键在于何谓‘一以贯之’.有的解作禅宗顿悟,秘诀心传.有的讲为基本观念,一统万物(如王弼注),本读解作实行践履(朱注近之)因为‘忠恕’并非观念的知识,而正是为人做事对人对己的基本道理和原则,仍是实用理性的呈现.而‘中心曰忠,如心曰恕’(《周礼·大司徒疏》),又都与心理情感有关.这明显是种道德情感,绝对而普遍,所以能一以贯之,无往不适.”(见第114页)\x0d刘兆英先生在其《论语新释》中就这句话解释为“我讲的一切可用‘一’来贯穿和概括”.他在注释中说这个“一”是指道.他还解释说,“‘一’是先秦哲学的重要概念.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他又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由此可知,‘一’是道在阴阳未分之时的状态或阴阳处于平衡和谐的状态.孔子所强调的‘一’正是道的意思,而不指‘始终如一’.”(见第54页)\x0d曾仕强先生在讲解《易经的奥秘》时说,孔子有一次讲说“吾道一以贯之”大家都很熟悉,“吾道一以贯之”\x0d我的理解是这样的.孔子说,我的思想可以用一种态度来贯穿它.或者可以解释为,我的思想是贯通而统一的.在这里,我们首先解释这个关键词“道”字.从孔子曾讨教并较熟知于老子的学说看,孔子所谓的“道”应该是对老子的道理念的引申之后的运用,即此处的“道”可以解释为思想.而“道”理念在老子那里,应该是对宇宙发生者或创造者的命名.他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只是在古汉语中,“道”的本义乃是道路.那么,老子为何会选用“道”字而描述他所直观而想象的那个宇宙创生者呢?我们猜想,或许他经常在路途中散步遐想那宇宙创生的问题,从而灵机一动,这脚下的道路原先是没有的,人走得多了或者人们经过规划拓展而修整便成为了道路.然而那最早的踩踏者或修路者却早已退隐不见了,可这道路却总在存在着.道路的意义就是一则方便人们回归家园,一则也方便人们的相互往来.由此他便以道路的道而命名他对于世界发生的理解.在他看来,是道创造了这世界,只是道在创造了这世界之后便退隐不见了.由此也就生成了他的退隐哲学.自此之后,这个“道”字由道路而引申为创世者而引申为规律而引申为思想等等.在这里,我们再解释关键词“以”字.就这个字的用法,一则可以解释为动词或介词.按古汉语的说法,“以”本来就是动词,《说文解字》就说“以,用也”.譬如,孔子曰:“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见《论语·子路》)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假如有政务的话,即使不再用我了,我还是能够知道些的.现在我们就这个字一般都解释为介词,将其理解为“用”“拿”“凭借”等.由这类“以”组成的介词结构表示动作行为以某种事物为工具或表示动作凭借某物来完成.用“以”组成介词结构放在动词前作状语.譬如,《捕蛇者说》中的“而吾以捕蛇独存”句.这句话可以解释为,然而我却用(或凭借)捕蛇这件事而独自存活着.譬如,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便可以解释为我的思想可以用一种态度来贯穿它.又譬如孔子的“一言以蔽之”便可以解释为用一句话而概括它.一则也可以解释为连词“而”.就是说主要连接动词有时也连接形容词或其他成分.譬如,《屈原列传》中的“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破”.这句话可以解释为在这以后一天天地而被削割,几十年后竟然最终被秦国消灭.又譬如,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可以解释为我的思想是贯通而统一的.将这两个关键词解释了之后,其中的“一”字我们便将其理解为数词,翻译为数量词“一种”.原句便可以重构为“吾道以一贯之”.再则也可以理解为动词“统一”,原句则可以重构为“吾道一而贯之”.这样句中的“之”字便只有调节音节的作用.就该句中的“贯”字,我们沿用大家的解释作“贯穿或贯通”.\x0d经过了我们对该句中关键词的分析,大家就应该明白,孔子的这句话并不神秘,也并不很难翻译.然而不知何种原因以往的诸位名家在解释这句话时要么说它有歧义,要么说它很神秘.这样的结果便是几千年来或者至少长期以来让大家在这句话面前往往望而生畏,以至于使人们都不敢相信自己能够把这句话解释清楚.文言文确然因为历史久远也因为表达简约,从而给后人造成理解上的诸多不便.然而就孔子的这句话而言,我们以为之所以有如此的诠释迷障,很可能是因为那些名家把孔子的言说过于伟岸化从而神秘化了.总而言之,对于《论语·里仁》中的这段话,我们的解释如下:孔子说:“曾参啊,我的思想可以用一种态度来贯穿它.”曾参说:“是的.”孔子走出去以后,别的弟子问道:“老师的话说得是什么意思呢?”曾参说:“老师的思想无非忠恕罢了!”说到这里,诸多的解释家曾多在怀疑曾参对老师的思想的这种阐释是否恰当,我以为这实在是见仁见智而已,从而就不必过于追究曾参的理解力了.


相关内容

  • [论语]选讲之三-----孔子的仁
    孔子的‚仁‛ 梁茂鲁 <论语>中,当别人劝孔子在乱世中隐居时,孔子忍不住惆怅的说‚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也就是说,孔子认为,天下如果有规则的话,自己倒不必参与这世间的变革,可以做个大富翁,可以做个公务员,可以做个教育者,而不 ...
  • 你曾经误解最大的一个历史人物是谁?
    叶公,大家都很熟悉<叶公好龙>的故事,最早见于汉代刘向所著<新序·杂事五>: 子张见鲁哀公,七日而哀公不礼,托仆夫而去曰:"臣闻君好士,故不远千里之外,犯霜露,冒尘垢,百舍重趼,不敢休息以见君,七日而君不礼 ...
  • 孔子为什么多才多艺?
    来源: 时间:2011-05-13 孔子多才多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在内的"六艺"都能拿得起手,这大概是没有疑义的.孔子为什么多才多艺?在他还活的时候,就有不同的看法:"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 ...
  • 国学经典选读
    国学经典选读>单项选择题 1. 子曰:"君子不器."--此句恰当的意思是( C ) A.孔子说:"君子不能像器皿一样小家子气." B.孔子说:"君子不是器物,可以随便装东西." ...
  • 出淤泥而不染
    出淤泥而不染 目录 展开 编辑本段简介 [成语]出淤泥而不染 [注音]chū yū ní ér bù rǎn [释义]淤泥:水底的污泥:染:沾. [翻译]在污泥中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 [用法]作定语.宾语.分句:指处于污浊环境 出淤泥而不染 ...
  • 诸子学起源的重要因素
    诸子学起源的重要因素 孔德立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学是继周代王官学之后的主要学术文化形态.从先秦时期的<庄子·天下>篇,到汉代的<论六家要旨><汉书·艺文志>,再到近代的章太炎.胡适的论述,无不在对先秦诸子 ...
  • 论语教学设计
    <七则>教学设计 表二 教学实践 <论语>七则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前四则,掌握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论语>及孔子.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一.导入课文:走进文言写就 ...
  • [红楼梦]与中国历史上的人文主义思潮
    作者:李广柏 红楼梦学刊 2005年03期 近一些年,中国学术界使用"人文主义"一词比较多,而且相当普遍地认为儒家的精神以及中国文化的精神即是"人文主义".与此同时,也有学者批评中国学术界对" ...
  • 于丹:先贤的言语里藏着我们文化基因的秘密
    自2006年国庆长假在百家讲坛讲完<〈论语〉心得>之后,我又在2007年春节讲了<〈庄子〉心得>,2008年国庆讲了<〈论语〉感悟>.流光荏苒,再回首时,世界和人心都有了许多变化:而自万古观之,还是恒久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