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说课稿 - 范文中心

长亭送别说课稿

03/01

《长亭送别》说课稿

作者:王润

一、说教材

《长亭送别》这篇课文选自语文教材第四册第四单元。这个单元学习中国古代戏曲,目的是通过戏曲语言和艺术手法的欣赏,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戏曲的能力。

《长亭送别》选自王实甫的《西厢记》,文章曲词非常优美。 《长亭送别》一折戏因老夫人以“相国门第不招白衣女婿”为由,硬逼张生赴京赶考,得中状元后才得与莺莺完婚,这一折戏写爱情刚刚得到母亲认可的莺莺又要与心上人张珙分别痛苦的心情,表现了张生和莺莺之间的真挚爱情。这节课分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我主要说第一课时.第二课时主要分析主题.情节结构和人物形象.

二、新课程理念提倡教学应以三维目标为中心,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分析,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西厢记》,进一步熟悉元杂剧。

2、能力目标:1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欣赏情景交融的特点。

2鉴赏富于文采的曲词

3情感目标:欣赏优美曲词,领略我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戏剧中的经典之作,它的作者王实甫是我国古代杰出的艺术大师,王实甫的语言被人称赞为“花间美人”,《长亭送别》是《西厢记》中最精彩的一笔,其语言既吸收了古典诗词语言的精华,又吸收了当时民间鲜活的口语,从而形成了清丽华美、生动活泼的语言风格。我把曲词鉴赏作为这节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送别》一折,历来被誉为写离愁别恨的绝唱,主要在于它的情景描写真正达到了交融的高度.我把鉴赏曲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作为这节课的难点.

三、说教法和学法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学本身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

据此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诵读感悟法

曲词教学贵在多读。本课曲词优美,感情浓郁,我要认真引导学生诵读文章,让学生在诵读中发现诗词中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在诵读的过程中质疑,思考,品析,鉴赏。 〈2〉自主合作探究法

在教学中设计有深度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探究中大胆质疑在探究中解决问题。

(3) 启发诱导与点拨教学法

针对学生讨论中存在的问题,老师可做适当的点拨,较难的问题可做启发诱导。

4、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在教学中采用幻灯片既扩大教学内容,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符合教育学中直观性原则。 此外还灵活运用提问法、讨论法、练习法和板书图示法。

四、说教学过程

1、课前预习。要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的认识,就要对全篇的情节有细致的了解。因此,在进行新课之前,我让学生做了如下准备和预习:

(1)对照注解和课前提示,通读全文。

(2)了解作者王实甫、《西厢记》的故事情节和本折《长亭送别》的剧情。

(3)背诵曲词[端正好][滚绣球] [叨叨令] 。

2、导入新课。好的导入,能巧妙地创设教学氛围,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课文情境,我的导语:

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李商隐在《无题》中说:“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柳永在《雨霖铃》中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秋风渐起,黄叶飘零,又一对相亲相爱的人儿要别离了,让我们看看他们又是怎样畅叙别情的呢?

(营造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本文曲词优美动人,故用诗歌导入,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3.分析曲词。此环节是本堂课的重点部分,主要通过启发点拨法和自助合作探究教学法来解决问题。

清代梁廷楠《曲话》中说:“世传王实甫作《西厢记》,至“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构思甚苦,思竭扑地,遂死。”曲坛上这一逸闻,正好说明作者呕心沥血之苦。真是无风雨无以丽其姿,无严霜无以煊其色! [端正好]可以说是剧曲中一首“秋思之祖”。 全体学生朗读,老师做示范性朗读 [端正好],

教师提问以下问题:(让学生小范围讨论)

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征?“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醉”这三句中,你认为哪个字用得好?有何艺术效果?

明确: [端正好]堪称“情景交融”的元曲绝唱。

其妙处,一在意象的组合,典雅华美; 曲子的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

一在动词的运用,恰到好处:一个“染”字,不但写出了景物色彩的变化,而且令这种变化带上了剧中人强烈的哀怨情绪。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色彩,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后两句是莺莺自问自答,在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经霜的树林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只一“泪”字是情。但一个“泪”字,就使全篇景物都闪耀出别离的泪光,它们都成了传情之物,这是多么精湛的语言技巧!画龙点睛,这个“泪”字就相当于那个“睛”,着墨不多,却倾注了作家全部心血。

过渡语:我们赏析了这段文字,领略了诗情画意,再找出一些类似的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语句来分析一下。

[一煞]

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怎么体现情景交融的?(让学生从意象 意境 情感几个方面分析)

诵读:分析[一煞]以“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前三句写出了莺莺对张生的痴情:那种欲见不能的惆怅和不忍离去的眷恋之情。后两句“无声”与\'有声映衬,烘托出当时环境的凄凉和莺莺痛不欲生的悲哀.。(其他写景的词句让学生自己分析)

四.品味语言(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法和诵读法)

王实甫的语言艺术,一直为人称赞,朱权《太和正音谱》称:“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是为定评。这“花间美人”不仅有珠光宝气、浓妆艳抹的华丽之美,还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之美。《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二玉共读《西厢记》读后黛玉觉得“词句警人,满口余香”

让我们也进入那优雅迷人的世界,以剧中人的口吻来诵读课文.(选读你喜欢的曲词) 1 ,分小组阅读并推荐优秀者.。

2 进行比赛,看谁读的最好,感情把握最准确.

3读过之后小组讨论本折的语言特点

明确: 1、运用多种多样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的心理。

全折运用了比喻、夸张、用典、对比、对偶、排比、反复、叠音、设问等多种修辞方法 例如,“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夸张地表现感情折磨下的身心交瘁;

“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五岳低”都是夸张兼比喻,写离别之情,达到愁极恨绝、无以复加的地步;

“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用了“红泪”和“青衫泪”两个典故,是夸张兼用典,形容伤心之至。

2、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

作者善于把典雅凝练的古代诗词与通俗流畅的民间口语融为一体,从而形成清丽华美、生动活泼的语言风格。

例如, [端正好]中的“碧云天,黄花地”,化用范仲淹《苏幕遮》词中“碧云天,黄叶地”语句,并取其秋景凄凉的意境,以烘托送别的凄冷氛围;

[朝天子]中的“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引用苏轼《满庭芳》词原句,形象地表现莺莺珍重爱情、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例如[滚绣球]一曲的语汇、语句都具有民间口语的风格,可以说是口语的韵律化,通俗自然、生动活泼而又富于文采。\'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小结:《长亭送别》一折戏,历来被誉为写离愁别恨的绝唱。它有情景交融、诗情画意的环境氛围,它有“词句警人,满口余香”的艺术语言,所有这一切形成了非常优美的“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

5 说作业

就你喜欢的诗词改写成散文诗。如:

二煞:青山你为何挡住去路| 是谁在挽留呀/苍翠的树林呀/你为何如此憔悴/傍晚的雾霭为何要急于挥洒你的身影/荒凉的古道啊/为何让马蹄声渐渐远去

(改写可以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运用诗歌的写作技巧,再造语言。)


相关内容

  • 长亭送别(节选)同步练习
    14.<长亭送别>(节选)同步练习 2011级班姓名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谂知(ni ǎn )暮霭(ǎi )胸臆(yi ) B .泠泠(l éng )相偎(w ēi )栖迟(q ī) ...
  • 课文[长亭送别]解读
    课文<长亭送别>是<西厢记>中的一个情节.在这之前,张珙与崔莺莺已私下结为夫妻,但老夫人知道后并不认可,最后提出条件,就是张珙考取功名后,他们才能正式结为夫妻--合乎礼制的夫妻.这一矛盾冲突以张珙和莺莺的让步--张珙 ...
  • 菩萨蛮.李白
    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 [唐]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李白 (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 ...
  • [谈古诗中的别离意象]教案
    多情自古伤离别--谈古诗中的别离意象 一.教学目标: 1.把握送别诗各异的情感,体会诗歌韵律美. 2.引导学生探究.理解.鉴赏"离别"意象,解读"离别"的意蕴. 3.提高古诗鉴赏能力,发展学生的审美能 ...
  • 浅析古诗词中的"蝉"意象
    孥课 { 辅导 浅 析 古诗 词 中 的 " 蝉' ' 意 象 @ 王 志慧 摘要 : 古诗词 中的蝉不仅 点明时令 , 更是承载 了各种情思 , 有感时伤 事, 有离愁乡思, 亦有标榜高洁之用. 关键词 : 蝉 :时令:伤逝 : ...
  • 速记 | 古诗中常用的8个意象
    编辑:诗词天地(shicitiandi) 中国人说话讲究含蓄美,多用意象表达,古诗词更是这样,因此要读懂古文,就一定要先读懂这些意象的意思. 诗词君收集.整理了一些诗词常用意象,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松梅竹菊寓高洁, 借月托雁寄乡思. 杜鹃鹧 ...
  • 送山谷弟贬宜州
    和贺方回韵,送山谷弟贬宜州 千峰百嶂宜州路,天黯淡,知人去.晓别吾家黄叔度.弟兄华发,远山修水,异日同归去. 樽罍饮散长亭暮,别语缠绵不成句.已断离肠能几许?水村山馆,夜阑无寐,听尽空阶雨. 作者简介 黄大临(生卒年不详),宋代词人字元明, ...
  • 高中古诗词寓意
    古诗词寓意 诗词鉴赏题在高考语文卷中所占的分值越来越大.考试大纲对诗词鉴赏这部分所提出的要求是"鉴赏古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并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题多以主观题形式出现. 古诗词的形象包括人的形象 ...
  • 王猷定[螺川早发]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原文]: 螺川早发 王猷定(清) 月落秋山晓,城头鼓角停.长江流远梦,短棹拨残星. 露湿鸥衣白,天光雁字青.苍茫回首望,海岳一孤亭. [注释]: 螺川即螺山,形状似螺,在江西吉安县北十里,南临赣江. [翻译]: 月落时分,群山披上晓色,山 ...
  • 自古多情伤离别
    [编者按]<賦得古原草送别>中最堪吟哦的是:远芳侵古道,睛翠接芳城.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 这儿借景抒情,仿佛那满原草中也蓄积了太多的离愁!作者由此生发开去,表达了多情自古伤离别的多半是诗人的看法.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