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中庸与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有什么不同 - 范文中心

孔子的中庸与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有什么不同

11/08

孔子的中庸与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有什么不同?

中庸之道虽同被亚里士多德与孔子所称赞,但在比较中可以发现,两人的思想既有相同之点,也有不同之处。概而言之,相同方面主要有三点:(1)都视中庸之道为最高的德行与至善;(2)都意识到了中庸之道是道德主体的道德评价与道德行为的统一体,分别认为中道是种相对中道与权变中;(3)都意识到了中庸之道所内涵的辩证法思想,寻求一种“德性之中”与“和而不同”。

不同:(1)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相对来说,在内涵上包含有更多的求知成分,可说是种理性中道;孔子的中庸思想则相对具有较浓的人性意味,可说是种性情中庸;(2)经验德性论与先验人性沦的区别。亚里士多德认为中道德性并非是先天本有的,而是在后天的行为习惯中形成获得的,所以,要想实现好的德性,实现中道,就得注重习惯的作用,在日常行为中积累达到。孔子则认为作为一种至德中庸实际上是“仁”在同常生活中的流行与实现,是先天地内在于人自身的,是人生来就本有的,所以,只要通过个人自身的不断修养就能逐渐体认自身本有的德性,从而实现中庸之道。(3)德性自愿与道德自觉的区别。亚里士多德认为,中道是种自愿的德性,只有行为主体的自愿行为才可能称得上是种德性,强调意志自由在实现中道过程中的作用。孔子更多强调的是一种道德上的责任感、义务感,其中庸更大程度上可说是种自觉的中庸。 两人思想的同异主要源于人类实践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各自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结构与经济结构。’也因为此,两人在实践的追求上也有了不同的发展方向。亚里士多德的中道选择观在实践上走向了在尊重个人意志自由的基础之上寻求社会公正的理论探索之路,主张建立一个法治社会,为西方建立法制和民主制度社会提供了厚实的理论基础。孔子的中庸思想在实践上最终走向了要求个人道德选择和道德修养必须有利于封建礼教伦理所要求的封建宗法统治秩序的维护和达致社会和谐的道路,力图实现一种德治社会。


相关内容

  • 两学有关理论.代表人物及著作等
    <教育学>有关理论.代表人物及著作 (顺序基本按<考试大纲>内容) 1.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清末"废科举,兴学校" 2.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1902年壬寅学制,1903年癸卯学制 ...
  • 20**年江西省教师资格证最新考试题库
    2016年江西省教师资格证最新考试题库 一.选择题: 1."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代什么时期的教育特征? A.中国 B.埃及 C.希腊 D.罗马 ( B) 2.以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 ...
  • 第2章 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思考题 1.中国古代主要管理学派的管理思想有哪些? 答:a. 道家的管理思想: (1)以弱胜强的管理策略.老子从世间万物由弱到强的转化中看到了"守柔"的必要性."柔弱者生之徒"."坚强者死之 ...
  • 世界古代文明发展史
    世界古代文明发展史 ▲考点1.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 ▷知识梳理 一.希腊文明的摇篮(民主政治形成条件) 1.地理条件:古希腊文明发展以海洋为依托.(地理位置) 2.城邦制度:(政治基础) ①公元前8-前6世纪 ②特征: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 ③ ...
  •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 第一章 前言 1. 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 2. 文化:拉丁文"cultura",意思是耕种,居住,练习多重含义.包含通过人的努力摆脱自 然状态的意味. 3. 中国的文化,文是指"各色交 ...
  •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教育学原理]课程练习题库及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教育学原理>课程练习题库 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 )1. 反映孔子教育思想的文献是 A.<学记> B.<论语> C.<礼记> D.<中庸> ( )2. 古 ...
  • 高中历史知识竞赛题
    "艺体节"历史趣味知识竞赛 一.轻松闯关(每题1分,共10分) 1.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当了三次的皇帝的是 ( ) A 朱祁镇 B 溥仪 2.国际上通用的阿拉伯数字,实际上是由( )发明的 A 波斯人 B 印度人 3.三八 ...
  • 新建综合实践教案七年级下册
    篮球场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单元的探究学习活动,初步了解关于篮球场的问题. 2.学生在小组活动中能运用各种探究方法进行探究学习. 3.学生根据小组探究结果进行汇报的形式. 4.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合作的团结精神. 二.重点难点:学会 ...
  • 第一章孔子的伦理学说第一节
    第一节 孔子的伦理道德观 一.孔子的品格及其学说的重大影响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邹)陬邑(今山东曲阜) 人,享年73岁.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曾做过"委吏&quo ...
  • 论无为_有为与不为
    第18卷第4期 2003年11月 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 L OF CH ANG SH A UNI VERSITY OF E LECTRIC POWER (S OCI A L SCIE NCE ) V ol . 18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