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语文第三单元所有课文教案 - 范文中心

小学二年级语文第三单元所有课文教案

04/12

13 动手做做看

教学目标1.通过自学、交流识字方法、复现、辨析指导等,会认10个生字,会写9个字。

2.通过观察插图、角色体验、语言品读等方法,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故事的趣味;理解“科学的话,也不定都是对的”的含义。

3.动手实践,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疑问,唤起不迷信权威、勇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点1.会认10个生字,会写9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科学含义,并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教学难点1.动手实践,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疑问。

2.唤起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课前准备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 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1.今天我们学习一个有趣的故事。板书课题:动手做做看。齐读课题。

2.质疑课题,看了这个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

师:今天我们要读的故事就与动手做实验有关。(板书课题)

二、聆听故事,整体感知

1.同学们的问题真不少,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聆听精彩的故事吧!请同学们边听边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教师范读或放课文录音)

2.交流第一个问题。

(1)“动手做做看”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

(妈妈、科学家郎志万对伊琳娜说的。)要求学生把话说完整。如:

妈妈对伊琳娜说:“不能光想问题,你动手做做看。”故事中的小朋友怎么想的、伊琳娜怎么做的呢?继续听。

郎志万对伊琳娜说:“我是想让你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

(2)结合生字教学:“郎”、“伊琳娜”。

3.辨析:郎——良,并组词 。(“伊”在汉语中表示人的姓。)

(生自由练习读课文 )

三、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那么,妈妈和科学家要伊琳娜做什么呢?课文中又是怎样写的呢?打开课文,认真读一读。要求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读后反馈

瞧,小鱼带着生词娃娃来了,你会读吗?(有条件可用课件显示:哎呀 漫出来 哄骗 鱼鳞)

请两个孩子来读,注意把音读准。(用学生教读、教师范读等方式正音) 的话,也不定都是对的”的

3.通过质疑、解疑的方法理解“漫出来”的意思,生活中你看见什么时候水在哪里漫出来?(水烧开时,水从茶壶里漫出来;汤盛的太满了,水会从碗中漫出来。)

4.去掉音节,只剩下单独的生字,这样你还会认吗?同桌互相说说自己是怎么记的,把好的方法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生交流各种识字方法。如换偏旁的方法、猜字谜等。)

5.现在老师又要考考咱们在座的智慧小星星了,这些生字,你都会认了吗?请我们乘着小火车出发吧。(出示生字卡片,抽一个小组开火车读生字)

6.小火车开得又快又稳,我们已经把生字宝宝送到课文里去了,它们正在邀请我们去做客呢,打开语文书,翻到第58页,去美美地享受一下这篇课文吧。

四、再读课文,学习一、二、三自然段。

1. 师:谁愿意把第一自然段读给给大家听?其余同学边听边想在这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生读后交流内容。)

2.师:你心目中的科学家是什么样的?

3.师:看来同学们都很崇拜科学家。那科学家说的话,你信吗?科学家朗志万就向几个小朋友提了一个奇怪的问题,谁知道是什么?

(抽学生读,出示有关句子。)一个杯子装满水,再放进别的东西,水就会漫出来。如果放进一条金鱼,却不是这样。这是为什么?

师:如果你就是其中的小朋友,对于科学家的话,你会怎么解释呢?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小组交流、汇报自己的想法〉

4.书中的小朋友是怎么想的呢? (生读句子)

师:我认为这两个小朋友的话应该读出想也不想的感觉来。想也不想可以用我们学过的哪个词来代替?(不假思索、毫不犹豫)

(出示词语,积累。并把“不假思索”和“毫不犹豫”填入句中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一个孩子(不假思索)地说:”“另一个孩子(毫不犹豫)地说:”(生个别读,分组角色朗读。)

5.过渡:事情是不是我们想象的这样,伊琳娜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呢?这个问题有待于我们下课后去探讨,那么说了这么久,也该动动我们的小手了。

五、写字指导

1.无论学习和生活,都离不开动手和动脑。生活中的每一个发现和发明,都是人们用心思考,不断实践获得的。现在,就让我们来动动脑,动动手。下面我们练习写“提”和“题”这两个字,比较一下这两个字,你能发现什么?(生辨析两个字字形上的异同。)

2.字形不一样,字的意思也就不一样。你会做下面的练习吗?选字填空

提 题

(1) 你有什么问( )吗?

(2) 老师向我们( )出了一个很好的建议。

3.指导书写:

(1)两个字中的“是”写法的不同。“提”字里的“是”最后的捺写得短一些,“问题”的“题”里的“是”那一捺要写得长一些。

(2)师范写,学生注意观察老师是怎么运笔和安排结构的。

(3)生在田字格中书写。教师巡视、指导、帮助

(4)小组内互相展示自己的作业,写得漂亮的就夸夸他,你觉得谁没写好就帮帮他。

六、生字本,书写本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整体感知

1.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3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内容?

二、体味感悟,学习第四自然段

1.师:上节课,老师让你们去思考伊琳娜是怎么想,怎么做的?现在,你的小脑袋里有答案了吗?

生:伊琳娜觉得他们说得都不对,但自己也想不出道理来,于是回去问妈妈。

师:妈妈说──

生:“不能光想,你动手做做看!”

2.师:你如何理解妈妈说的话?(投影出示这句话)

(1)换词理解“光”。

(2)指导朗读: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鼓励的语气)

(3)你怎样评价这位妈妈?

三、研读课文,学习五、六、七自然段

1.师:你听到一位鼎鼎大名的科学家提出一个问题,通过你自己的实验证实与他说的不一样,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

2.伊琳娜也是这样想,这样做的。在文中找一找这样的语句,你怎么理解?

⑴ 想:“哎呀,和朗志万说的不一样,水漫出来了。”

①指导朗读“哎呀”,感受伊琳娜的惊讶。

②换词理解“漫”。

做:伊琳娜越想越生气,第二天早就去问朗志万:“您怎么可以提这样的问题,来哄骗我们小朋友呢?”

①抽生读。 ②师:伊琳娜为什么生气?

生:因为伊琳娜觉得自己被朗志万哄骗了,朗志万说把金鱼放进装满水的杯子里水不会漫出来,可结果伊琳娜试了一下,水却漫出来了。

师:你被别人哄骗过吗?当时什么感受?(联系自身感受,有感情地朗读。)

③师:伊琳娜觉得自己被哄骗了,也非常地生气。你能通过看图进一步理解吗? 生:我看见水漫出来把桌布都打湿了,水还流到了地上,多糟糕啊!

生:伊琳娜张大了嘴,眼睛睁得大大的,很吃惊,也很生气。

④师:你们能用朗读把伊琳娜生气的样子表现出来吗?注意读出质问的样子。

⑤ 师:那么“您怎么可以提这样的问题,来哄骗我们小朋友呢?”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你是怎么理解的?(引导学生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进行表述。)

⑥师:“第二天一早”又说明了什么呢?

3.体会朗志万话的意思:

师:朗志万是不是真的在哄骗小朋友呢?请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课文,在文中找出答案,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划出来。?(学生在书上划出相关句子。)

出示句子,理解意思:朗志万听了,哈哈大笑。他说:“我不是哄骗你们。我是为了让你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

(1)品读“哈哈大笑”。(会心的笑,善意的笑,为有孩子敢于挑战权威而笑,为自己的启发下有孩子去验证而成功的笑。)

(2)比较:妈妈:“你动手做做看!”(板书:你)

朗志万:“要动手做做看。”(板书:要)

[妈妈是提出的建议和鼓励;朗志万是启发同学们应该怎样去做;伊琳娜由听了科学家的话的迷茫,到得到妈妈的建议到自己亲身(板书:亲身)去实践,已经证明了个深奥的道理。]

(3)师:伊琳娜明白了朗志万的话吗?想想她以后会怎么做?(帮课文续编小故事)

(4)你读懂了这句话吗?谈一谈你的理解。

(学生交流:“ 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要 。”

师小结:不要不加思考地相信别人的话。对待别人说的话或提出的问题,不光要动脑筋想一想,而且还要动手做一做。

五、书写指导:

“喝、哄”:口要写得高、小一点。“喝”指导好关键笔画,里面是个“人”。

“朗”:左边不是“良”,指导好关键笔画:“点”。

六、作业:丛书,复习课文

板书设计 13动手做做看

听懂

生气———→高兴

动手做

提出问题 追问科学家

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

教学反思

14 邮票齿孔的故事

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12个字。了解一些关于邮票的知识,积累运用表示数量的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从带齿孔邮票的发明过程中受到启发,懂得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留意身边的事,多动脑筋思考研究,每个人都有发明创造的机会。

3.初步学会能抓住重点词句和想象补白来感悟人物的品质、课文的真谛。

教学重点

认识文中13个生字,书写12个字,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能从带齿孔邮票的发明过程中受到启发,懂得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留意身边的事,多动脑筋。思考研究,每个人都有发明创造的机会。

课前准备

教师:生字、词语卡片、实物投影仪、简单的PPT课件。

学生:集邮册,搜集一些关于邮票常识的文字资料,一张画着多张无齿孔邮票的白纸。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 、猜谜激趣 欣赏铺垫

1.猜谜语:小小一幅画,无脚走天下。寄信必用它,无它信不发。请打一物。

2.板书“邮票”。你知道关于邮票的哪些知识吗?

3.课件图片演示:一边出现各种邮票的画面,一边补充介绍邮票的知识。

二、比较理解齿孔,引出课题

1.出示两张邮票:一张无齿孔,一张有齿孔。比较这两张邮票有何不同?

板书:齿孔。为什么把这些小孔叫齿孔?随机认识“齿”,牙齿的齿。

2.邮票的四周为什么会有齿孔的呢?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第14课,板书完整课题。

3.齐读课题。

三、初读课文 感知故事

1.自由读课文,标好自然段段序,圈出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力争读通课文。 2.交流反馈:课件出示以下语句,指名朗读,及时正音。

(1)每枚邮票的四周没有齿孔,许多枚邮票连在一起,使用的时候,得用小刀裁开。 出示生字卡片“裁”,与“栽”“载”作比较。

(2)1848年的一天,英国发明家阿切尔到伦敦的一家小酒馆喝酒。

随机出示生字卡片“酒”,与“洒”作区别。

出示词语卡片“伦敦”,补充介绍伦敦是英国的首都。

(3)邮票便很容易地被撕开了,而且撕得很整齐。

四、研读课文 感悟人物

1.课文中讲到了哪两个人?板书用别针刺邮票的人和阿切尔。

2.默读课文,用横线划出描写用别针刺邮票的人的句子,用波浪线划出描写阿切尔的

句子。

3.交流研读描写用别针刺邮票的人的句子。

(1)圈出描写动作的词。理解什么叫求助。

(2)用上其中一些重要的动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人是怎么解决裁邮票没有小刀这个问题的。

(3)取下胸前的校徽,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邮票纸,模仿这个人刺好一个个小孔,轻松撕邮票的过程。

随机出示生字卡片“撕”,体念用手撕的感觉。

(4)从这个人的这番举动当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5)指导朗读重要语句。

4.交流研读描写阿切尔的句子。

(1)阿切尔被那个人的举动吸引住了。什么叫吸引?酒馆那么多人,为什么单单只有阿切尔会被那个人的举动吸引?

(2)他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3)他后来又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词语卡片“研究”。想象这个研究会经历怎样的一个过程?在发明创造的过程中阿切尔会碰到什么困难?他是怎么解决的?

(4)从中你又感悟到了什么?

板书善于观察事物、思考研究、发明创造。

(5 )指导朗读重点语句。

五、巩固字词 书写新字

1.课件出示:比一比,口头组词。

力( )裁( )斯( )论( )酒( )更( )

刀( )栽( )撕( )伦( )洒( )便( )

2.指导书写生字

(1)归类指导:仍、使、便

“使”字中间是个口,一撇要出头;“便”字中间是个日,一撇不能出头。

(2)重点指导:英、整、式

“英”字中间一撇要出头;“整”字要把束字的捺改成点;“式”字斜钩上没有一撇。

六、生字本,书写本

第二课时

一、趣味填词 复述故事

1.课件出示:量词知多少。

一( )酒馆 一( )先生 一( )邮票

一( )小刀 一( )别针 一( )机器

随机出示生字卡片“枚”,邮票除了说一张,还可以说一枚。另外还可说一枚什么呢? 随机出示生字卡片“针”,然后填空:一(枚)别针。

2.用上这六个词组说一说带齿孔的邮票是怎样发明的。

先小组讨论,再指名发言,最后师生一起复述。

二、人物对比 领悟道理

1.你喜欢课文中出现的两个人物吗?如果让你选择,你喜欢谁更多?为什么?

2.师作小结:那个用别针刺邮票孔的人确实非常聪明,遇到问题善于动脑思考。但阿切尔更了不起,他除了善于观察周围事物、动脑思考之外,还能把生活中的创意加以提炼、实践、研究,发明创造出了新事物。那个人做梦都不会想到自己这一小小的创意竟成就了阿切尔邮票打孔机这项伟大的发明。

3.找出课文中描写这项伟大发明的句子。

(1)你能给“立即”换个词吗?英国邮政部门为什么会立即采用这种机器?

出示词语卡片“邮政”,补充介绍:邮政是专门经营寄递信件和包裹,办理汇款,发行报刊等业务的部门。

(2)你能给“仍然”换个词吗?算一算,这种机器大约已使用了几年?而且它将继续使用下去,可见它为人类做出了多大的贡献。这不得不让我们叹服阿切尔的才干,课件出示:阿切尔,我想对您说:“ !”

4.朗读全文

三、交流事例 引领生活

1.发明创造有时就是这么简单,只要你留心观察生活,善于思考研究,人人都有发明创造的机会。生活中就有许多这样的例子。

2.学生举例说明:牛顿通过苹果落地发现万有引力;鲁班手被茅草划破发明了锯;瓦特由茶壶盖被水蒸气推动发明了蒸汽机„„

3.师作引导:大家讲的都是发明家的故事,其实你也可以成为一名发明家。实物出示塑料清洁球,补充介绍:有人发现用铅质清洁球擦洗东西很容易损伤器皿,就发明了把塑料可乐瓶剪成细丝,做成塑料球擦洗东西可方便了„„

4.学生发言交流

四 、课外拓展 培养兴趣

1.老师再来说一个发明创造,有人发现要把邮票粘在信封上有时找不到胶水很麻烦,就发明了一种特殊的胶水,事先把它涂在了邮票背面。我们只要在上面滴一点清水,邮票就可以牢牢地粘在信封上了。神奇吧?不相信大家可以去找张邮票试试。

2.小组一起欣赏集邮册。

3.邮票里面藏着很多我们不知道的知识,集邮可以开阔我们的眼界,还能陶冶我们的情操呢!课外我们也去收集一些邮票吧!

五、作业:丛书,复习,预习

板书设计: 14 邮票齿孔的故事

用别针刺邮票的人:善于思考动脑

阿切尔:善于观察事物、思考研究、发明创造

教学反思

15 画 风

教学目标

1.通过联系身边人的姓名及已掌握的识字方法,会认7个生字,正确书写12个生字。 2.朗读课文,通过抓课文中的重点句子,探究文中三个小朋友画风的方法,从而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创作画风。

3. 学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观察和发现,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三个小朋友画风的方法,感受大自然中事物随风而动的特点,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朗读感悟文中小朋友的创意,同时提高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 课前准备学生:观察大自然中风动的现象,做小风车,收集几张画出风的图片。

老师:幻灯片,生字卡片,一幅画有房子、太阳、大树、鸟的画(参照课本插图)。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看图说话,阅读第一段,引出画风。

1.出示一幅画有太阳、房子、树、鸟的图画(参看课本插图)。

同学们,这幅图上画了哪些景物?

个别学生回答,教师随机指导:加上合适的词语说得更具体一些;按照一定的顺序说。 2.这画呀,是三个小朋友画的。(出示课文第一段)

自由朗读,抽读。

是哪三个小朋友在画画呢,你能响亮地喊出他们的名字吗?

3.卡片认读“宋涛、陈丹、赵小艺”,贴在黑板上。

找一找:“宋、涛、陈、丹、赵、艺”这几个字在我们身边哪些人的名字中出现了。 “宋、陈、赵”人的姓。耳东陈、走肖赵。

4.这三个小朋友不但能画红红的太阳、漂亮的房子、绿油油的大树、可爱的小鸟,他们还会画风呢!(板书课题)

5.质疑:风是怎么样的?(看不见、摸不着、没颜色、没气味)怎么画出风来呢?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正确,读流利。

2.交流:出示词语,抽读,正音。

洁白 乌云 眨眨眼睛

忽然 景物 斜斜的雨丝

旗杆 呼呼地转 显得更美了

3.出示多音字:

ɡǎn一杆秤 一杆枪 一杆笔 秤杆 枪杆 笔杆

ɡān旗杆 电线杆 栏杆儿

zhuǎn转身 转变 转达 转送

zhuàn旋转 转动

教师指导:“杆”是多音字。读ɡǎn时,往往形容较小的木条,可以做量词;读ɡān时用做较长的木棍。“转”也是多音字,做改换方向或不是直接的意思时读zhuǎn;绕着圈儿动的意思时读zhuàn。在课文中找出有这两个字的句子读一读。

4.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三、深读课文,合作解疑。

1.风是怎么画出来的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看看书中的小朋友都用了什么好办法。找出句子,画上波浪线。

2.讨论交流,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句子(幻灯片或小黑板上):

①只见她在房子前面画了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飘着。

②说着,她在大树旁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③他把画上的太阳擦去,画了几片乌云,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

④她画了个拿风车的小男孩,风车在呼呼地转。

3.抽读。句子中的“她”、“他”分别用文中的姓名代进去,幻灯片或小黑板上改好: ①只见赵小艺在房子前面画了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飘着。

②说着,陈丹在大树旁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③宋涛把画上的太阳擦去,画了几片乌云,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

④赵小艺画了个拿风车的小男孩,风车在呼呼地转。

4.他们画风的方法不一样,为什么都画出了风呢?你从哪些词里感受到风?自由朗读四个句子,有关的词下加小三角形。

5.逐句讨论,交流,朗读,改编成小诗。

A“宋涛把画上的太阳擦去,画了几片乌云,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

①抽读,我们感受到风了吗?你从哪些词感受到?

②板书“雨丝斜”。简笔画。看来我们可不能小看了这个“斜”字,风啊,就藏在斜斜的雨丝里。

③宋涛真能干。如果你是宋涛,画出了风,高兴吗?高兴地齐读句子。

④我们也很能干,谁能用“风来了,风来了,风把 吹 了,风藏在 里。”这样的句式编一句诗歌。

B“陈丹在大树旁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①抽读句子,说说你从哪里感受到风。

②板书“小树弯”。男女生比赛读这句话。现在我们都是小树,如果你觉得自己读出有风吹过的感受,请你和小树一样弯弯树枝、树干(手臂和腰)。

③风藏在哪里?能再编一句诗吗?(“风来了,风来了,风把 吹 了,风藏在 里。”)

C“只见赵小艺在房子前面画了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飘着。”“她画了个拿风车的小男孩,风车在呼呼地转。”

①哪些词让你感受到风?

②板书“旗子飘”、“风车转”。 简笔画:没有风时垂下的旗子和有风时飘动的旗子。玩一玩自制的风车,板画转动的风车(风车转动,三片风叶看不清了)。

③编成小诗:风来了,风来了,风把旗子吹动了,风藏在飘扬(舒展)的旗子里。风来

了,风来了,风把风车吹动了,风藏在呼呼直转的风车里。

D小结:瞧瞧我们多能干,一会儿就作了一首小诗,你愿意有表情地朗读给大家听吗?

6.这三个聪明的孩子动脑筋,想办法,都用自己的方法画出了风,可真了不起,你愿意再来读读吗?看看风是不是也藏在你的朗读里。(生再读课文4~8段体会)

四、巩固生字,写字指导。

1.填空总结并朗读下面一段话,复现再记生字。 赵小艺画了在旗杆上飘动的旗子,呼呼转的风车;陈丹画了弯弯的小树;宋涛画了几片乌云和斜斜的雨丝。他们都画出了风。

2.抽读生字卡片。交流记字的好方法。

3.比较记忆:乌――鸟 丹――舟 涛――寿 陈――阵

4.指导书写:艺、丹、涛、陈、丝。

艺:草字头的横宜长,下面的“乙”字折笔尽量向左边斜,弯处较圆,向右稍平,钩往上。

涛:右边三横一长撇,右下的“寸”不要写得太偏右下。

丝:上面两个绞丝没有提,没有点,下面长横托住上面的两个绞丝。

丹:第一笔竖撇,整个字稍瘦长,只有一点。

学生书写,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错误的握笔姿势和书写姿势。

五、作业:生字本、书写本

六、板书:

15 画 风

宋涛 赵小艺 陈丹

雨丝斜 旗子飘 小树弯

风车转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抽读生字卡片。

2.照样子说一说。(用小黑板或幻灯片出示)

(洁白)的纸 ( )的小树 ( )的雨丝 ( )的风

( )的小鸟 ( )的房子 ( )的太阳 ( )的小朋友

(不停)地转 ( )地画 ( )地吹 ( )地想

3.判断句子对错,认为句子对的举右手,认为错的用双手在胸前交叉,并说说错在哪里。(用小黑板或幻灯片出示)

①“程”和“陈”都是后鼻音。

②“旗杆”和“笔杆”的“杆”都念“ɡān”。

③风,看不见,摸不着,谁也画不出来。

4.课文中写了哪几个小朋友,分别是怎样画出风的。

二、练读对话,感受人物特点。

1.文中的几个小朋友真了不起,他们能把看不见的风画出来,真让我佩服。请同学们自己挑选一个角色,在四人小组中分角色朗读课文。

2.抽一组反馈,评读。

3.说说你喜欢文中的谁,为什么。

讨论交流,穿插朗读句子,读出各自的语气。

①宋涛:敢于提问,并能主动修正自己的意见。

读第二段。(心里很得意,认为风画不出来,想为难陈丹和赵小艺。)

板书:谁能画风?

读第五段。(惊喜、大声。受到小艺的启发突然明白风是可以这样画的,所以非常高兴。) 读第七段。

②赵小艺:自信,肯动脑筋。

读第四段。

比较句子:赵小艺说:“我能!”

赵小艺眨眨眼睛,想了想说:“我能!”

(第二句写得比较具体,看出赵小艺爱动脑筋。她经过思考以后非常自信地回答。) 板书:我能!

读第八段。(小艺积极思维,想出更多的方法。)

③陈丹:善于向别人学习。

读第三段。(“谁也画不出风”为难的语气)

读第六段。(“我也会画风了。”高兴)

板书:我也会

4.分角色读2—8段,一边读一边想象他们当时的动作、神情。

6.齐读最后一段。

“三个小朋友正说着,画着,忽然吹来一阵风,画中的景物好像都在动。一张张画显得更美了。”

为什么画儿显得更美了呢?(风儿吹动画面,旗子似乎飘动起来,风车似乎转动起来,我们脸上也似乎有风轻轻拂过,真舒服啊!)

三、创编诗歌,拓展练习,描绘美景。

1.宋涛、陈丹、赵小艺能通过风吹过景物的变化,把无影又无踪的风画出来,你们能画出风吗?(板书:我们也能!)请你也用“风来了,风来了,风把 吹 了,风藏在 里。”这样的诗句,画一画风。

风来了,风把海浪卷起来了,风藏在卷起的海浪里。

风来了,风把风筝吹得高高的,风藏在高高放飞的风筝里。

风来了,风把黄叶吹落了,风藏在飘飞的落叶里。

„„

2.爱动脑筋的我们把看不见摸不着的风变成了一首首诗,一幅幅画。叶圣陶老爷爷也把风变成了诗――《我们知道》。师生一起配乐朗读,感受美妙的文字。

我们知道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

不用说我和你了。

但是树叶在枝头颤动的时候,

我们知道风在那儿了。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

不用说我和你了。

但是林木微微点头的时候,

我们知道风正走过呢。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

不用说我和你了。

但是河水泛起波纹的时候,

我们知道风来游戏了。

3.启发想象:声音、气味与风一样,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如果由你来画声音、画气味,你会怎样画?讨论。

四、补充练习

根据课文第九段,仿写句子。

大扫除后,教室显得 。

一场大雨过后,树叶显得 。 , 显得 。

五、写字指导。

转:右边“专”的第三笔“竖折撇”一笔写成。

眨:注意右边“乏”各笔的位置。右边第一笔平撇稍长,第三笔横撇的横略向上倾斜,最后一笔平捺。

学生书写“乌、显、忽、杆、眨、转、斜”7个字。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错误的握笔姿势和书写姿势。

六、作业:

1.丛书

2.复习

3.预习

板书设计:

15

谁能画风?

我能!

我也会!

我们能!

教学反思 画 风

16 充气雨衣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识记和多次复现,能正确认读本课的14个生字。通过联系上下文、找近义词等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2.学习默读课文,粗知故事的大意。

3.通过朗读、比较、摘抄,积累“优美、旋转、称赞、徐徐张开、渐渐模糊、五颜六色“等词语。

教学重点:一是正确认读本课14个生字,二是读准字音,流利地读文。

教学难点:通过交流小林“看、想、做”的内容,学生深刻感悟到“小林爱思考”和“勤实 践”的好品质。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 词语卡片

教学时间:一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1.谈话激趣,板书课题。

同学们,下雨时你穿过雨衣吗?遇到过什么难题?(学生交流。)

5..根据学生回答,导入课文学习。

是的,雨水总是会顺着雨衣的下摆流到裤腿上,鞋子上。你们想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吗?有一个孩子就会动脑子,想了一个好办法。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板书:充气雨衣。

3. 学习生字“充”,正音,日常生活中,哪些用品是需要充气的?

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2.听完故事你知道了什么?学生交流。

3.自由朗读课文,要求:第一遍——边读边圈出生字,并划出带有生字的词语;第二遍——借助小鱼身上的拼音,努力把课文中的生字词语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时间允许可以多读几遍。

4.检测字词读音:

(1)指名一人读生字及带有生字的词语,其他同学校对。

(2)自由练读。

(3)同桌互读,互相帮助正音。

5.教师引读课文

三.默读课文,研读感悟:

1.默读课文,思考:小林遇到几次难题,是怎么解决的? 画出有关的句子。

2.小组内交流。充气雨衣是怎样发明?

3.交流汇报,在交流过程中重点引导这几个方面。

⑴小林发明的灵感来自哪里?读读有关句子。

①小林的雨衣刚过膝盖,雨水顺着雨衣的下摆流到裤腿上,被风一吹,冷极了。

②随着优美的乐曲,小演员们旋转起来,五颜六色的裙子徐徐张开,就像一把把花伞。在小林的眼中,“花伞”渐渐模糊变成了下摆张开的一件件雨衣。

③他拿出塑料救生圈开始吹气,叠起来的救生圈渐渐变成了圆环形的塑料气囊。 ⑵读好小林想的句子。

①晚上,小林躺在床上想:得把雨衣改一改,不能再让雨水流到裤腿上了。

②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难题呢?小林一直在想啊想„„

引导学生“这个难题”指什么?把它代进去读一读。“一直”说明什么?“„„”表示什么意思?解决了这几个问题学生的朗读感悟必定是水到渠成。

③这样的雨衣怎么叠起来呢?

④小林眼睛一亮,心想:用能够充气的塑料环代替铁丝圈,不就能叠起来了吗?

⑶夸奖的句子

嘿!别提多棒了!

四.情感升华:

1.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充气雨衣”发明的过程。

2.你从“充气雨衣”的发明得到了什么启示?

3.你喜欢小林吗?为什么?

4.日常生活中你遇到过用品给你带来不便的事吗?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吗?

5.总结激励语:只要你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亲自动手实践,一定会成为了不起的发明家。老师等着使用你们发明的新产品,相信这一天一定会到来!

五.布置作业:

1.摘抄句子,并学着用“像”来写一句话:

随着优美的乐曲,小演员们旋转起来,五颜六色的裙子徐徐张开,就像一把把花伞。

2.复习课文

3.预习新课

板书设计

16 充气雨衣

? 一直想 旋转起来的裙子 塑料救生圈

做 粗铁丝 塑料环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四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识记,能发现相同的两个字调换顺序后组成的词,所表达的意思不一样。

2.通过“加一加”和游戏识字等方法,能自主根据形声字特点进行识字。多次复现积累运用词语。

3.通过自主阅读,能自己读懂小故事《鲁班造伞》,明白“留意生活中许多不起眼的小事,勤干思考,会增长许多智慧”的道理。

4.以“我们的小制作”为主题开展口语交际。初步练习用“先„„接着„„再„„然后„„最后”说话

5.通过展示邮票、名言、书法作品、小制作等,使同学们互相学习,乐于展示。 教学重点

认字、口语交际、积累词语

教学难点

近义词词义的区分,练习用“先„„接着„„再„„最后”说话。

课前准备:投影仪、生字卡片、收集资料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我的发现

1.游戏导入。

师:我们先来比一比,谁的脑子最灵活,老师说一个词,请同学们把它倒着说出来。如:“好人——人好”,“领带——带领”等。

师:书中也有几组类似的词语,大家看看,你发现什么了?

2出示词语。

奶牛 牛奶 蜜蜂 蜂蜜 水池 池水

图画 画图 牙刷 刷牙 山上 上山

3.自读词语,小组交流自己的发现。

4.全班交流: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每组词语的两个字都相同,只是交换了前后的位置。第一大组都是表示事物名称的词,因为颠倒了字的顺序,所以表达的意思不同了。第二大组的第一竖行是表示事物名称或地理位置的词,交换了字的位置,就变成了表示动作的词。

5.你还能说出类似的词语吗?以小组竞赛的方式,看哪一组说得多。

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然后用多种方法朗读。

示例:

算盘 盘算 到达 达到 展开 开展 网上 上网

喜报 报喜 喜欢 欢喜 上海 海上 故事 事故

二.日积月累

1.读读认认

2.我会填

①学生自读两组词。说说每组的两个词是什么关系。(近义词)

②小组讨论,试着把每组的两个词填入句中,看哪个词更准确一些。

③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订正,并读句子。

④结合生活分别用这两个词造句。

3.我会读

①学生默读明意,自主识字。

②朗读感悟:鲁班是怎样造伞的?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你还有什么问题?(鲁班善于思考,动手创造。)

③拓展:再谈谈鲁班的其他发明及趣事。 (如:《鲁班造锯》相传有一年,鲁班接受了一项建筑一座巨大宫殿的任务。这座宫殿需要很多木料,鲁班就让徒弟们上山砍伐树木。他的徒弟们用斧头砍伐,但效率非常低,工匠们每天起早贪黑拚命去干,也砍伐不了多少树木,远远不能满足工程的需要,眼看着工程期限越来越近,这可急坏了鲁班。为此,他决定亲自上山察看砍伐树木的情况。上山的时候,由于他不小心,无意中抓了一把山上长的一种野草,却一下子将手划破了。鲁班很奇怪,一根小草为什么这样锋利?于是他摘下了一片叶子来细心观察,发现叶子两边长着许多小细齿,用手轻轻一摸,这些小细齿非常锋利。他明白了,他的手就是被这些小细齿划破的。

他受到很大启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他想,如果把砍伐木头的工具做成锯齿状,不是同样会很锋利吗?砍伐树木也就容易多了。于是他立即下山,请铁匠们帮助制作带有小锯齿的铁片。鲁班和徒弟各拉一端,在一棵树上拉了起来,只见他俩一来一往,不一会儿就把树锯断了,又快又省力,锯就这样发明了。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留意生活中许多不起眼的小事,勤干思考,会增长许多智慧。 锯发明以后,鲁班又发明了许多木工工具.)

④把这个故事讲给小朋友或家长听。

第二课时

口语交际

一.小制作

1.谈话导入:我知道我们班的小朋友又聪明又能干,会剪纸、会画画、会折纸,还会捏橡皮泥娃娃。今天,就请大家用你们灵巧的双手来展示你的才华吧。

2.动手做小制作。用准备好的材料做自己喜爱的小制作,可以合作。

二.示范说话

老师:老师也非常喜欢小制作,昨天也回家做了一个,大家来看看这是什么?(高兴地出示圆头小娃娃)大家想不想知道它是怎么做成?那好,请同学们认真地听老师介绍,待会

儿也请你们像老师一样把自己的作品介绍给大家。

老师手拿小制作向大家介绍,学生仔细看作品,认真聆听。(我的小制作是圆头娃娃。它的材料有线球、彩色毛线和针线。我是这样做的:先找一个圆圆的线球做成娃娃的头,再用彩色毛线缠起来连在娃娃头上,做成娃娃的身子,接着在身子两边用毛线做成娃娃的手,最后把一根根黑线缝在娃娃的后脑勺上,做成娃娃的头发。这样就做成了圆头小娃娃。我可以把它挂在墙上、也可以挂在包上作装饰。)

三.指导表述:

1.刚才你们听明白老师是怎么介绍的吗?(对了,老师作品的名字,作品的材料、形状、颜色、用途和制作方法。)

2.老师介绍制作方法时按照一定的顺序用了哪些连接词?

(先„„再„„接着„„最后„„)

3.说话时还要注意什么?(注意说话要清楚、完整、态度要自然、大方、有礼貌。)

四.学生按要求练习说话:

1.课件出示说话要求。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汇报制作过程。小组练习,教师播放背景音乐相继巡视指导。

3.每组评出说得好的同学,选派出来介绍给大家听。

4.评出“最佳解说员”

五.作品展示。

将教室布置成展览馆形式,学生自由欣赏、品评作品。

第三课时

展示台

导语:小朋友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当你碰到美的东西你会怎样?(生交流。)

一.展示邮票

1. 老师简介邮票的种类

邮票有很多种。只是因为自其诞生之日起,邮票被赋予越来越多的用途,可分类归纳为: 普通邮票——发行量大,图案比较固定。往往多次印刷,有多种版别。

纪念邮票——是为某一事件或场合特别发行的邮票。

特种邮票——为宣传特定事物而发行的邮票,基本上只要不是普通邮票和纪念邮票的邮票都属于此类,范围比纪念邮票更加广泛。

福利邮票——又称附捐邮票,是为福利、健康、赈灾、慈善等事业而发行的邮票。 公务邮票——是政府机关单位用于支付公务邮件所使用的邮票。

航空邮票——航空邮票适用于空运邮件,因此也被称作“空运邮票”。

2.小组展示自己收集的邮票,介绍其内容。

3.小组推荐新颖的邮票在班上展示,并做有关介绍。

二.展示名言

1. 同学读自己收集的名言,可以说一说作者和自己为什么会收集它?

2.老师出示收集的一些名言。如:

★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 鲁迅

★冬天已经到来,春天还会远吗?—— 雪莱

★辛勤的蜜蜂永没有时间悲哀。—— 布莱克

★志当存高远。—— 诸葛亮

★一个能思想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 巴尔扎克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马克思

★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谈空话。——爱因斯坦

★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培根

★不经巨大的困难,不会有伟大的事业。——伏尔泰。

★坚强的信心,能使平凡的人做出惊人的事业。——马尔顿

★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 王阳明★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是耽误了。——裴斯泰洛齐★科学的每一项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杜威

3.开展互赠名言活动(小组成员之间)。

三. 展示自我

近期的优秀作品(如书法或美术作品,小制作或作文等)。

四.展示其他作品

1.通过出示条幅、书法作品、雕刻作品、搜集到的其他图片与材料。(内容不限)等展示,并说明喜欢它们的原因。

2..教师与学生一起介绍其他有意义的课外学习内容,鼓励学生拓宽展示内容,从多方面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全班交流自己的搜集途径。(展示剪报本、健康有益的课外读物;有趣的兴趣小组活动;课外活动等。)

五.总结

每个人交流一个苹果,得到的还是一个苹果;每个人交流一个思想你便得到许许多多的思想,愿同学们时时处处不忘留心美的事物,不忘将美与他人分享。

板书设计

学习园地四

(先„„再„„接着„„最后„„)

留心美的事物

教学反思


相关内容

  •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苏教版第六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由课文三篇组成:<微笑着承受一切>.<雪儿>.<花瓣飘香>.<微笑着承受一切>讲的是体操运动员桑兰面对伤痛和残疾,表现出惊人的毅力.乐观的态度和坚强不屈的精神.<雪儿>讲了一个 ...
  •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复习课教案
    第八单元复习课教案 执教者:西江中心小学覃新凤 教学目标: 1. 回顾课文主要内容,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2. 学习作者是怎样在叙事时展开联想和想象的,是怎样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的想象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学习作者表达感受 ...
  • 上天梯小学语文集体备课实施方案
    上天梯小学语文集体备课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我们都知道,备课是上课的基础和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多年来,我们的备课检查只注重数量方面,而忽视了它的实用性.创新性和合作性,使备课成了机械的教案抄写,费时低效,劳民伤财,对上好课基本 ...
  • 语文六年级上册二单元主题备课
    新语文主题阅读教案 王瑞琴 (六年级上册) 河曲县开元路学校 河曲县开元路学校主题阅读二单元备课教案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备课人------------------ 第二 ...
  • 集体备课心得体会(5篇)
    集体备课心得体会(5篇) 集体备课心得体会(5篇) ------采众家之长,促资源共享 樱桃园中心小学 王艳丽 俗话说: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院.只有搞好集体备课才能从整体上提高教 学质量.集体备课是集众人智慧采众家之长,加强集体备课 ...
  • 20XX年人教版部编本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详细
    5 小公鸡和小鸭子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本课是一篇童话,课文饶有趣味地讲了小公鸡和小鸭子的不同习性,以及他们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美德.这篇童话语言简明易懂,学生借助图画读几遍就能了解大致内容,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走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尊重学 ...
  •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阳光(学生版)
    一年班 姓名: 家签: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导学案 8.阳光(师版)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两种笔画和1个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阳光的美好与宝贵.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和练习朗 ...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探究
    语文教学,尤其是作为启蒙教育的小学语文教学在人的整个学习生涯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新课程改革的良好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语文教育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那么怎样的语文课堂才是高效有益的课堂呢?下 ...
  • [中学语文单元模块教学研究与探索]课题总结报告
    <中学语文单元模块教学研究与探索>课题总结报告 吴雅琴 执笔 一 .导言 本课题于1999年被批准为校级课题后,语文组全体同仁即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研究中去,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按照教材的不同文体,在初高中各个年级开展实验研究 ...
  •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掌声]教案
    [教材分析] <掌声>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翻开这篇课文,我首先反复朗读课文,了解到主人公小英因为一条腿残疾而忧郁自卑,一次演讲课,同学们给了她两次掌声,使她从此鼓起了生活的勇气.我把自己当作小英,当作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