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贵族莫洛卓娃]中的人物形象赏析 - 范文中心

[女贵族莫洛卓娃]中的人物形象赏析

10/05

  摘 要:在苏里科夫表现彼得大帝历史题材的三部曲中,《女贵族莫洛卓娃》以雄伟的气势和戏剧性的情节奠定了他在巡回展览画派的地位,也彰显了他在俄罗斯艺术史上的不朽,而他所塑造的莫洛卓娃的形象和精神更是深入千千万万人的心中。画作中人物众多、形象各异,但是各具神态,戏剧化地传达着苏里科夫对历史牺牲人民的同情和坚守宗教信仰的赞扬。   关键词:《女贵族莫洛卓娃》;人物形象;精神   作为19世纪俄罗斯巡回画派的主流画家,苏里科夫在这幅以史实为背景的创作中,表现了在十七世纪反对宗教改革的女贵族莫洛卓娃,在众人簇拥中被流放的场景。这位被一袭黑衣包裹的女人像只受到刺激后愤怒倔强的乌鸦,牵动着整个人群的情绪。   画作现藏于莫斯科特列恰科夫画廊,587cm长的画面上容纳了50多个人,在这些人中,除了主角莫洛卓娃,还有年迈的老人和不谙世事的孩子,有商人、平民、乞丐,也有惊恐痛苦的人,也有讥讽嘲笑的人。坐在雪橇上手戴镣铐的莫洛卓娃,在这样一群形形色色的人中高举着竖起两指的右手,表明自己坚定捍卫旧教的决心。莫洛卓娃在苏里科夫的笔下是坚毅顽强的、甚至是执拗疯狂的。而事实的确如此,莫洛卓夫家族是当时最富裕的大贵族之一,但莫洛卓娃宁愿放弃这样显赫的家世,宁愿放弃本可属于她的荣华富贵,甚至宁愿忍受牺牲家人的痛苦,也不愿意放弃自己的信仰。这个“反对派”的头号人物当然会成为沙皇推行改革的威胁和障碍,于是莫洛卓娃的命运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成为一场悲剧。画中的她面容憔悴蜡黄却异常坚定,那股不屈不挠的神情让观者为之动容。   无论是莫洛卓娃,还是其他形象的刻画,苏里科夫都倾注了很多思考。画面左侧是一个背对观众正撵着雪橇奔跑的孩子,这让画面充满了动感――押着莫洛卓娃的雪橇正被拉向遥远的西伯利亚。画面中左后方是一群正幸灾乐祸的人,一位穿着华丽皮毛大衣的老头儿张着牙齿快掉光了的瘪嘴,笑得阴险而邪恶。他后面的那个男人将胳膊伸向莫洛卓娃,让其他的人看,仿佛在说:“看哪!就是这个女人!终于被抓起来了!”周围的其他旁观者呆呆站立着,表情沉重。嘲笑讥讽的人主要是富有的商人、贵族和支持新教的人。这个“热闹”让苏里科夫的创作角度和政治立场。   画面中右下角,一位衣衫褴褛的老乞丐光脚坐在冰冷的雪地中,用崇敬的眼神看着渐行渐远的莫洛卓娃,他伸出右手,竖起两指呼应着她。在这样雪积了很深的寒天,乞丐的身上只披了件满是破洞的单衣,他裸露的脚下意识地缩成一团,但从他的脸上看见的不是饥寒交迫中的畏畏缩缩,是对信仰的无比虔诚。老乞丐的后面站着一位挎竹篮的男人,他垂下眼睛,表情极为沉重严肃,仿佛早知道这一天终会来临,但却痛心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老乞丐的旁边,是位拄着木棍跪在地上的妇人,她的右手伸向莫洛卓娃,脸上满是爱莫能助的惋惜和不舍。这些穷苦沧桑的形象应是平日里莫洛卓娃帮助过的人,莫洛卓娃虽是贵族出身,却心怀众生、乐善好施,为深受苦难的老百姓、残疾人、甚至监狱犯做了很多好事,当这位好心的女贵族即将被流放,怀着感激和期望的他们固然是心痛的。   黑衣老妇的的身后站着一位年轻的女子,她戴着黄色的头巾,低下头去,双手庄重地交叉下垂,为不幸的莫洛卓娃默哀和祈祷。另外三个女人,一个扒着黄头巾女子的肩膀,探出头用好奇惊恐的眼神去看正在发生的事情;另一个年轻女子双手交叉放在胸前,显露出诧异的神情。还有一位年纪较大的妇女正用头巾擦拭脸上的泪,她皱起眉头,紧闭嘴唇,用悲伤的目光凝视前方。   莫洛卓娃身旁有位紧随她的红衣女人,这个女人握起自己的双手,默默为其祈祷祝福。莫洛卓娃的身旁簇拥着看热闹的小孩子,他们有的跑,有的笑,有的则好奇地看着莫洛卓娃,很显然他们并不知道正在发生的,是一场宗教与权力的斗争,而这位民众们拥护的女英雄,将被流放到寒冷而遥远的西伯利亚。画面的右上角,有一幅并不引人注目的圣像画,暗示着莫洛卓娃坚持不渝的信仰,也是这场运动的根源所在。   在这幅巨作中,各色人物都被苏里科夫容纳进去。从这些人物的刻画上反映的是俄罗斯人民运动中社会各阶层的不同态度。莫洛卓娃饱受民众支持和赞扬,沙皇统治则被抨击和反抗。莫洛卓娃对于宗教的坚定虽然是一个悲剧,她个人也成为时代和历史的牺牲品,但这些却不能阻挡她成为俄罗斯不朽的史诗,苏里科夫利用画笔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这一点。俄罗斯著名戏剧家罗吉奥谢德林曾这样评价苏里科夫:“他表现出了俄罗斯精神,就是莫洛卓娃精神”。开创了以“人民运动”为创作题材的苏里科夫,将俄罗斯人的信仰涂抹在画布上,将真实的历史搬进了艺术圣殿,将俄罗斯的民族精神刻画入了人们的心中。   注释:   [1]苏里科夫于创作这幅画的灵感即来源于乌鸦.   [2]旧教画十字的手势.   参考文献:   [1] 胡建成 编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   [2].奚静之著,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   [3] (苏)马士科乌柴夫等著,钱景长等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年11月第1版.


相关内容

  • [葬花吟]赏析
    摘 要:<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葬花吟>诗通过自诉的形式,表现了林黛玉在封建势力的压迫下 挣扎.反抗.孤傲不屈的性格和贵族叛逆者看不到出路的悲观.伤感情绪.该诗是分析和了解林黛玉典型性格的重要材料. 关键词:红楼梦:林 ...
  • [在一个地铁车站]赏析
    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般闪现/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 意象-意境 形象化景物-蕴含人的情感的 月---思乡 怀人 忧愁 三大段落 定性---这是一首····(主题:怀古.赠别.咏物··)诗(四句话-绝句:八句话-律诗).词(单调-双调), ...
  • [沙之书]教案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沙之书>教案 [知识目标] 掌握本篇小说中出现的重要字词 了解博尔赫斯及其创作 领会<沙之书>的内容与题旨,理解"虚构" 对于<沙之书>表达的重要性. [能力和方 ...
  • 普鲁斯特的形象-瓦尔特·本雅明
    普鲁斯特的形象 (德)瓦尔特·本雅明/文 张旭东/译 1 马塞尔·普鲁斯特的三十卷<逝水华年>来自一种不可思议的综合,它把神秘主义者的凝聚力.散文大师的技巧.讽刺家的锋芒.学者的博闻强记和偏执狂的自我意识在一部自传性作品中熔于一 ...
  • [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冯谖客孟尝君 知识目标: ①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②理解全文记叙情节时前后连贯.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曲折缜密的特点. 能力目标: ① 理解本文刻画人物欲扬先抑,人物形象与事件内容同步展现的特点. ②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
  • 曹禺戏剧赏析
    中国的莎士比亚-----曹禺 曹禺简介 曹禺剧作在中国现代话剧上的地位 曹禺戏剧艺术成熟的外部环境原因 曹禺戏剧艺术大融合的艺术境界 创作理念 经典杰作 曹禺(1910-1996)剧作家.戏剧教育家.本名万家宝,字小石.祖籍湖北潜江.191 ...
  • 微格教学教案(14分钟)
    微格教学教案 设计者: 唐艺文 教学对象: 高二学生 科目: 语文 课题: <林黛玉进贾府> 第二课时 主要的教学技能: 综合技能 教学目标: 1. 学习通过人物的出场.肖像.语言.举止.心理的描写塑造人物的性格,在写作中借鉴作 ...
  • 高中语文教材简析
    高中语文教材简析(以人教版教材为例) 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介绍 ( 一 ) 指导思想 1. 在义务教育语文学习的基础上 , 进一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 发挥语文课在育人上的独特优势 , 使学生具有适应未来社会生活所必需的语文 ...
  • 边塞诗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 ...
  • 第24课[诗经两首]
    课题:<诗经两首> 课型:新授课 课时:二课时 班级: 姓名: 编写时间:2014-12-20 编号: 学习目标: 1.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品析诗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