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二氧化硫通入氯化钡溶液有关现象的探究 - 范文中心

关于二氧化硫通入氯化钡溶液有关现象的探究

03/24

  摘要:通过对比实验,探究SO2通入BaCl2溶液中反常现象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二氧化硫;氯化钡溶液;沉淀   文章编号:1005-6629(2007)08-0007-02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C      1 问题的产生      在教学中常遇到将CO2、SO2通入CaCl2或BaCl2溶液中的问题,其结论都为没有白色沉淀生成。如上海市88年、91年、95年和全国2000年等高考题中,都有将CO2通入CaCl2溶液不产生白色沉淀的结论,这是无可争议的。但是,若将CO2迁移为SO2,CaCl2迁移为BaCl2溶液,即将SO2通入BaCl2溶液中,是否会有白色沉淀产生呢?这个问题在上海市92年的高考题中就有了答案。原题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Na2SO3溶液与BaCl2溶液作用,有白色沉淀生成,加稀HNO3后,沉淀不消失   B.将SO2气体通入Ba(OH)2溶液中,有白色沉淀生成   C.将SO2气体通入BaCl2溶液中,有白色沉淀生成   D.将SO2气体通入用HNO3酸化的BaCl2溶液中,有白色沉淀生成   E.将HNO3酸化后的BaCl2试液加入某溶液中,有白色沉淀产生,不能判断该溶液中一定存在SO2-4   此题的正确选项为C。另外2000年教育部考试中心的《化学试测题》中也有一题如下:   在盛有BaCl2稀溶液的甲、乙两支试管中分别通入SO2至饱和,没有明显的现象,若向甲溶液中加入足量的硝酸,乙试管中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两试管都有白色沉淀生成   B.甲试管无白色沉淀生成,而乙试管有白色沉淀生成   C.甲、乙两试管都无白色沉淀生成   D.甲试管有白色沉淀生成,而乙试管无白色沉淀生成   在此题中,命题者显然认为“将SO2通入BaCl2溶液中不会产生白色沉淀”。在一些高考化学复习资料中,也出现了“将SO2通入BaCl2溶液中不会产生白色沉淀”的试题。   对于“将SO2通入BaCl2溶液中不会产生白色沉淀”问题,常见的解释是:因为SO2的水溶液即亚硫酸的酸性较盐酸弱,所以SO2不可能与BaCl2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BaSO3沉淀。   但当笔者在用实验验证时,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现象:当SO2通入BaCl2溶液中时,溶液中出现了明显的白色浑浊物!笔者先是怀疑BaCl2溶液不够稀,于是将BaCl2溶液稀释,但是再次通入SO2时仍有白色浑浊物生成。笔者又怀疑上述现象可能是因为使用了不纯的BaCl2溶液造成的,于是改用尚未开封的一瓶分析纯BaCl2重新配制溶液,通入SO2气体后,溶液中仍出现相同的实验现象,且通入SO2的时间越长,浑浊现象越明显。   为了弄清原因,笔者在同行的帮助下对该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探究。      2 实验探究      2.1初步判断沉淀的成分及产生沉淀的可能原因   将实验所得的白色沉淀经离心分离后,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溶液,沉淀不溶解,也无气体产生,在将其加入足量的稀硝酸溶液中,依然无明显现象。   根据沉淀的颜色及其既不溶于盐酸也不溶于稀硝酸可以判断,此沉淀不是BaSO3,与BaSO4的性质相同。   那么沉淀是如何产生的呢?在和同事探讨时,我们想到了氢氧化亚铁的制备问题。会不会是溶解在溶液中的氧气作怪呢?并进一步作出了大胆的猜测:在SO2通入BaCl2溶液时,有部分SO2与溶液中的水反应,生成的H2SO3被溶解在溶液中的O2氧化为H2SO4,H2SO4与BaCl2反应,生成了BaSO4沉淀。即整个反应过程为:   SO2+H2O=H2SO3,2H2SO3+O2=2H2SO4,H2SO4+ BaCl2=BaSO4↓+2HCl。   O2应该来自空气,且配制时间越长的BaCl2溶液溶解的氧气量越多,通入二氧化硫气体后越容易产生浑浊现象。另外制备的SO2也可能混有空气。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合理,我们进行了进一步的实验。   2.2 实验验证   将0.1mol・L-1、1mol・L-1、5mol・L-1的BaCl2溶液煮沸,冷却,并及时滴加少量苯液封,使之与空气尽可能隔绝,然后再分别向三种溶液中缓缓通入制备的SO2气体,三溶液中仍出现了浑浊现象,但浑浊程度很轻微。   为何仍有轻微的浑浊?经过和同事的再三讨论,推测可能是SO2中残留有少量的空气。为了验证这一点,反应开始前,先向二氧化硫的制取装置中通入足量纯净的二氧化碳气体,将装置内的空气排尽,然后再将SO2通入BaCl2溶液中,我们惊喜地发现,BaCl2溶液中不再产生浑浊现象!   至此,关于SO2通入BaCl2溶液中时产生沉淀原因的猜想被完全证实。      3 问题的反思      在通常的实验过程中,很难做到将反应体系与空气隔绝,也不可能阻止空气在溶液中的溶解,所以在通常状况下,向BaCl2溶液中通入SO2气体时,会产生浑浊现象,将CO2通入CaCl2溶液时的现象类比迁移到SO2通入BaCl2溶液中就会得出与实验事实相悖的结论。归根溯源,造成错误的主要原因是忽视了二氧化碳与二氧化硫性质的差异。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实验又是化学赖以生存和不断发展的基础。而实验现象是物质发生变化的客观反映,物质性质是多样的,变化是复杂的,在进行验证性实验或探索性实验中,物质在发生主要变化的同时,往往还可能发生其它反应,在影响物质变化的因素中,既有内在因素,又有外界因素。例如:用KClO3和MnO2制取O2的反应中,制得的气体会有刺激性气味,说明不是纯O2,而残留的固体中往往能看到紫色物质,说明MnO2发生了变化;再如,用无水乙醇和浓硫酸混合制乙烯的实验中,温度不同得到的气体产物则不同,其反应混合液会变黑等等。试题的设计是一门科学,作为试题应该科学严谨,特别是化学试题,对实验现象的描述,应考虑各种因素和可能出现的情况,要使实验现象准确,符合客观事实,最好经过实验验证,切忌纸上谈兵。      参考文献:   [1]陈基福、朱云祖、洪东府.《十年高考试题分析・化学册》.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   [2]任志鸿.《新编高中总复习优化设计・教学指导・化学》.北京:西苑出版社,2000:69.145   [3]吴万用.《高中化学知识点与能力训练手册》.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476).


相关内容

  • 科学九年级酸碱易错难题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实验方法正确的是( ) 2.下列对相关化学知识的叙述正确的是( ) 3.下列做法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是( ) 4.2012年,我省农村中小学实施营养餐改善计划陆续启动,许多孩子告别过去一日两餐的饮食习惯,一日吃三餐,营养得 ...
  •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
    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 知识与技能: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化学计量学在实验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实验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好化学离不开实验 第一节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知识与技能:化学实验安全认识,物质的分离(混合 ...
  • 20**年福建省三明市中考化学试卷(解析版)
    2016年福建省三明市中考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0个小题,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成语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 .百炼成钢 B.火树银花 C.铁杵磨针 D.火上浇油 2.2016 ...
  • 课题1 金属材料
    课题1 金属材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及合金的特点. (3)了解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2) ...
  • 初中化学7.2常见碱(1)
    7.2常见碱(1)教学案 一.前置作业: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氢氧化钠: ,氢氧化钙: ,氢氧化镁: 氢氧化钡: 氢氧化铜 氢氧化铁 上述物质都属于碱,分析上述碱的化学式,你能得出哪些关于碱的组成的结论: 1)碱一定都含有 和 元素 ...
  • 初中化学解题技巧
    初中化学解题技巧 作者: 王孝江 (初中综合实践 黑龙江初中综合实践三班 ) 评论数/浏览数: 0 / 603 发表日期: 2011-12-12 10:25:01 学生学习初中化学时普遍感觉到知识比较散.知识点比较多,所以复习时看起来准备得 ...
  • 酸碱盐推断题专项练习
    初中化学推断题专项练习 一.文字叙述型推断题 例1, 某固体混合物可能含有氯化镁.碳酸钙.硫酸铜.碳酸钾和硝酸钠中的一种或几 种.现进行以下实验: (1)将该混合物放入足量水中,得无色透明溶液: (2)向(1)的溶液 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无明 ...
  • 物质共存与除杂
    1.某溶液能与镁反应生成氢气,则下列各组物质在该溶液中能大量存在的是( ) A.KCl.NaCl.Na2SO4 B.NaCl.NaNO3.AgNO3 C.Na2CO3.NaCl.Na2SO4 D.HCl.NaCl.Na2SO4 2.下列各组 ...
  • 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练习题
    第八单元 1.用铁锅煮菜是最理想的炊具,主要原因是 ( ) A. 价格便宜 B. 烹饪的食物中留有人体需要的铁元素 C. 导热性比较好 D. 容易加工 2.下列应用在高铁列车上的材料,不属于金属材料的是 ( ) A .不锈钢 B .玻璃 C ...
  • 常见物质的检验-教案
    常见物质的检验 课题:专题1.第二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常见物质的检验 课本: 高中化学,2009年,第5版 江苏教育出版社 适用班级:高一 知识目标: 1) 掌握CO3.Cl.SO4.CO3.NH4 等离子的检验原理和方法 2) 正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