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与美育作业 - 范文中心

美学与美育作业

06/18

美学与美育形成性考核册作业1答案

一、填空

1.(席勒)在《美育书简》一书中第一次从人性的完善角度论述美育,将其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2.美的四个基本特征是符号性、(无功利性)、形象性和感染性。

3.美感是多种心理的协同运动而形成的一种精神上的自由感,在本质上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

4.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美育观对后来的中国美学理论影响最大,其人格理想是尽善尽美的“君子”

1、形式美的产生与人类符号实践及在符号实践中培养出来的(形式感)密切相关。

2、造型艺术是艺术门类之一,是以(自然符号)为媒介创造具有空间实体的活的形象的艺术。

3、语言符号、自然符号和(人工符号)是人类的符号实践中存在的三种基本符号形态。

4、青少年审美活动的情感性特征表现为情感的(强烈性)、复杂性、浪漫性。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8分)

1.本质论美学的代表人物是古代西方哲学家(A)

A.柏拉图 B.鲍姆加登 C.黑格尔 D.贺拉斯

2.在20世纪80-90年代以“艺术意境”、“节奏”等概念产生广泛而重要影响的中国现代美学家是(C)

A.朱光潜 B.蔡仪 C.宗白华 D.李泽厚

3.关于悲剧的本质,黑格尔的观点是(B)

A.悲剧是通过英雄或普通人的悲惨遭遇来显示命运的力量。

B.悲剧是两种对立理想的冲突和最终和解,显示“永恒理性”的胜利。

C.人生在世就是痛苦,只有泯没欲望,才能于苦海脱身。D.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4.在中国,自然事物真正作为审美对象进入人的视野是在(B)

A.先秦时期 B.魏晋南北朝 C.唐朝 D.宋朝

5.中国晋宋时代提出“畅神说”的著名画家是(C)A.王维 B.刘勰 C.宗炳 D.钟嵘

6.认为自我的象征性实现会给人带来瞬间欣喜若狂如痴如醉的“高峰体验”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是(B)

A.弗洛伊德 B.马斯洛 C.阿恩海姆 D.克罗齐

7.20世纪中国美育的历史使命体现在(A)

A.人的启蒙和解放 B.建立美育学科 C.社会整合与文化认同 D.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8.被称作现代中国“美育之父”的是(C)A.梁启超 B.王国维 C.蔡元培 D.鲁迅

1、作为形体构成的基本符号而具有重要审美价值的是(B)。

A.点

B.线

C.面

D.体

2、现代派艺术的基本美学原则是强调( A )。

A.表现

B.再现 C.写实

D.和谐

3、哥特式教堂所体现的西方文化的形式美选择是(C)。

A.均衡

B.线

C.比例

D.几何形

4、诗歌的基本特征是(A )。

A.凝练性、跳跃性、音乐性

B. 凝练性 节奏性、音乐性

C.抒情性、节奏性、音乐性

D. 抒情性、凝练性、节奏性

5、经典性和代表性属于何种审美文化形态的文化产品特性(D )。

A.古典性文化B.现代性文化

C.外来文化

D.高雅文化

6、提出“自我认同”说的是(B )。

A.卢格

B.埃里克森

C.怀特

D.皮亚杰

7、儿童审美心理的综合性特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B)。

A.直观性抽象、纯真性

B. 直观性、创造性、纯真性

C.创造性、直观性、抽象性

D. 直观性、抽象性、情感性

8、教师自我美育的途径包括(C )。

A思想修养/文化知识素养/艺术实践/生活积累

B理论素养/文化知识修养/艺术实践/生活积累

C理论素养/艺术实践/生活积累/美育活动的总结提高

D文化素养/生活积累/理论修养/美育活动的总结提高

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16分)

1.美学:是一门突出地运用形象、具体和体验方式,通过具体审美活动(美、美感和艺术)研究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的人文学科。更简洁地说,美学是通过具体审美活动研究研究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的人文学科。

2.阳刚与阴柔:阳刚与阴柔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对重要范畴。它们与西方美学中的崇高和优美相似,但并不完全等同,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阳刚之美是偏重于动态和力感的美,阴柔之美是偏重于静态和柔感的美。

3.审美通感:又称审美统觉或审美联觉,是在审美知觉中各种感觉的通串、渗透和挪移构成的协同运动,是审美知觉的整体性的表现。

4.“净化”说:是亚里士多德对于悲剧的理解。他认为悲剧可以像宗教一样使人一开始“就卷入迷狂状态,随后就安静下来,仿佛受到了治疗和净化”。亚里士多德将这种心理感受称为“无害的快感”加以肯定,认为它有益于人的健康和社会的稳定。

5.形式美:是人类符号实践后种特殊形态,是从具体美丽的形式中抽象出来,由自然因素及其组合规律构成的、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符号体系。形式美与美的形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形式美具有抽象性、相对独立性、装饰性和符合性的特征。

6、表演艺术:是艺术门类的之一,是以人工符号(音乐)和表情姿态符号(人体动作)通过表演去创造富于情感的话的形象的艺术,主要有音乐和舞蹈。

7、审美文化形态:审美文化在实际生活中是千姿百态的,因些审美文化形态是指审美文化具体存在的状态。 8、健康人格:是人类个体的各种心理特征与性格特征和健全而完善的发展状态。是个体内在心理结构与外在表现状态的有机融合,是美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四、判断正误,并简述理由(每题6分,共12分)

1.人是社会美的中心,自然美是与人类无关的美。(×)

提示:自然是人类符号实践的对象,自然美归根结底取决于自然在人类符号实践中所体现的价值。人类通过符号实践使得自然逐渐成为体现人的自由的生命活力的符号。正由于如此,自然才成为人类的审美对象。

2.美育与德育一样,都是教育的基本形式,二者完全可以相互替代。(×)

提示:两者目的的差异:美育侧重于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德育侧重于培养人的道德操行和思想倾向。两者方式的差异:美育着重于以活的形象来潜移默化地感染人;德育侧重于道德理性的说服教育。两者效果的差异:美育的

效果在于浸润人心;德育的效果在于使人服从。

1.形式美与美的形式是一回事,它们都与形式有关. (X)

理由:抽象的形式美与具体的美的形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形式美是从各个具体的美的

形式中概括出来的共同法则,又总是渗透在各个具体的美的形式之中,通过它们体现出来。

2.教师的形象示范功能只体现在他们的思想修养和人格情操方面. (X)

理由:教师的语言、表情、体态、行为这些方面都体现着丰富生动的审美因素,会产生直接

的审美效果,对学生来说每时每刻都是一种直观的示范。

五、简答题(答对要点即可,不必展开论述。每题6分,共36分)

1.西方美学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答:西方美学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本质论美学、神学美学、认识论美学、语言论美学、文化论美学。

2.美的感染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①美的感染性意味着交感。交感是指主客体之间发生的一种双向感动过程。②美的感染性意味着动感。动感是人与世界,心录与事物之间的动态作用过程。③美的感染性意味着精神性快感。精神性快感不同于生物本能的满足,而是一种精神的愉悦和升华,属于精神的解放和自由。

3.艺术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①艺术符号中形式和意蕴的统一②艺术创作中创造和规范的统一。③艺术接受中个体和社会的统一。

4.日常心理与审美心理有什么区别?有什么联系?

答:日常心理与审美心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区别在于日常心理是人对客观对象作出的实用功利和逻辑认知的反应。审美心理是人对客观对象作出的美感的反应。其联系在于人类对事物的功利态度、认知态度优于美感的态度,审美心理是日常心理的升华,是功利态度、认知态度向审美态度的转化,审美态度的确立将日常心理转化为审美心理,主体就采取无功利和非概念的姿态对事物进行审美观照,这种无功利和非概念的审美活动,是一种自由的精神活动

5.为什么说审美活动离不开直觉?

答:直觉是审美活动的基础,审美活动自始自终都离不开直觉。①审美直觉是美感心理的门户。感受是一切心理活动的起点,作为特殊感受审美直觉是美感心理的起点。②审美直觉是审美意象诞生的前提。审美直觉是对事物感性形式的观照,这种过程就是主体情感与对象形式的同构。③审美直觉指向意义。

审美直觉是美感心理的门户。有直接的感受,才有强烈的情感,有情感驱动着想象,想象所建构的符号宇宙象征着人类的价值与意义。

6.审美体验有哪些特征?

答:①审美体验具有原构性。即审美体验具有原始建构的性质。②审美体验具有历构性。即审美体验具胡历史建构的性质。③审美体验具有超构性。即审美体验具有超越现实、超越个性而进行意义建构的性质。④审美体验具有预构性。即审美体验具有预先建构未来形象的性质。

六、论述题

1、论述美感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互动关系。

答:美感是人对美的事物的自由感受,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不是作为被动的接受者消极地等待来自对象的感动,对象也不是机械的存在物被动地等待主体的反映,在美感活动中,主体具有强烈意向,对象具有丰富生命,二者互相呼唤和应答,同时又互相建构和塑造,由此形成了动态的审美体验过程。这种互动关系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主体与对象互相呼唤和应答。主体期待对象,对象诱惑主体,二者之间展开呼唤与应答的交流活动,在这种积极的、能动的交流中生成了美感。例如中国古典美学家运用"物感"来描述对象对主体的积极影响,运用"感物"来描述主体对对象的能动作用。自然之气变化无穷,这生动变化的事物摇撼感动人的性情,而人对事物的感受和评价,渗透着主体精神的感觉,则积极回应并浸染事物。

第二,主体与对象互相建构和塑造。对象改变了主体,主体也改变了对象。对象对主体的改变,是指对象刺激主体,引发主体感觉的运动,激活主体情感。对象的不同存在方式和呈现形态建构并塑造了主体的不同美感心理。主体对对象的改变,是指主体通过感觉赋予对象以情感生命,使对象成为活的形象。"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这诗句就生动地体现了人对自然对象的这种充满人情味的积极交流和塑造。

第三,主体和对象的互动推进了审美体验过程。随着审美体验过程的推进,对象展示出它的丰富形态,主体表现出他的复杂情感。这种情形在艺术创造活动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2、何谓审美能力?举例说明美育是如何提高人的审美能力的?

答:审美能力,指的是在审美活动中个体对活的形象的感知力和理解力,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创造力等。简言之,审美能力就是个体审美地把握世界的能力。个体的审美能力是有差异的,但美育可以使人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美育对个体审美能力的提高,主要通过两个方面:即能提高人敏锐地发现、感受美的事物的能力和能增强人对美的事物的理解力。美育用美的形象去感染人,激发人的情感活动,强烈的情感活动形成巨大的动力,推动人积极想象和思考,进而以情感的方式去把握和认识世界,形成对美的敏锐的感知能力。例如李商隐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蚕、蜡烛是平凡的事物,而诗人丰富的感情作用于它,使它们成为极富艺术感染力的活的形象,当我们欣赏诗句,吟哦诵读,情感的波涛激荡,想象的闸门开启,也在这平凡的事物上面感知到动人的美,这就是美育的作用。同时,美育以美启真、以美入善,通过美育还可以提高受教育者从美的事物认识世界的能力,美育培养的理解力不是简单的认识,而是一种"审美"的认识。李商隐诗中的春蚕、蜡烛,凝聚着诗人深厚独特的生活体验和生命思考,表达的是一种生命情感的执着和奉献。这是艺术的形象,有意味的形象,是诗人审美地认识世界的产物,是创造性的结晶。读者在这个鲜活而意味深长的形象里感悟到诗人对世界的审美理解和表达,感悟到诗人的创造力。这个感悟的过程也正是提高审美理解力、创造力的过程。

美学与美育作业2

一、填空(将答案填写在横线上,(每空1分,共4分)

1.形式美的产生与人类符号实践及在符号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形式密切相关。

2.造型艺术是艺术门类之一,是以自然符号为媒介创造具有空间实体的活的形象的艺术。

3.语言符号、自然符号和人工符号是人类的符号实践中存在的三种基本符号形态。

4.青少年审美活动的情感性特征表现为情感的情感性、复杂性、浪漫性。

二、单项选择题(选出下列答案中正确的一项,并将字母填入题目中的括号内。每题1分,共8分)

1.作为形体构成的基本符号而具有重要审美价值的是( B )。

A.点 B.线 C.面 D.体

2.现代派艺术的基本美学原则是强调(B )。

A.表现 B.再现 C.写实 D.和谐

3.哥特式教堂所体现的西方文化的形式美选择是(C )。

A.均衡 B.线 C.比例 D.几何形

4.诗歌的基本特征是( C )。

A.凝练性 跳跃性 音乐性 B.凝练性 节奏性 音乐性

C.抒情性 节奏性 音乐性 D.抒情性 凝练性 节奏性

5.经典性和代表性属于何种审美文化形态的文化产品特性( A )。 ,

A.古典性文化 B.现代性文化

C. 外来文化 D.高雅文化

6.提出“自我认同”说的是(B )。

A.卢格 B.埃里克森 C.怀特 D.皮亚杰

7.儿童审美心理的综合性特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B )。

A.直观性 抽象性 纯真性 B.直观性 创造性 纯真性

C.创造性 直观性 抽象性 D.直观性 抽象性 情感性

8.教师自我美育的途径包括( C )。

A.思想修养化知识素养/艺术实践/生活积累

B.理论素养/文化知识修养/艺术实践/生活积累

C.理论素养/艺术实践/生活积累/美育活动的总结提高

D.文化素养/生活积累理论修养/美育活动的总结提高

三、名词解释

1、形式美——是人类符号实践的一种特殊形态,是从具体美的形式中抽象出来、由自然因素及其组合规律构成的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符号体系。形式美与美的形式既相区别,又有联系。形式美具有抽象性、相对独立性、装饰性和符号性的特征。

2、表演艺术——是艺术门类之一,是以人工符号(乐音)和表情姿态符号(人体动作)通过表演来创造富于情感的活的形象的艺术。

3、审美文化形态——从历史演变的情况来看,审美文化主要可以划分为三种形态:一是古典性审美文化,二是现代性审美文化,三是外来性审美文化。在本教材中,我们简化地使用古典性文化、现代性文化和外来性文化等概念。还可以从社会分层角度划分审美文化形态,就有大众文化、民间文化和高雅文化。

4、健康人格——是人类个体的各种心理物征与性格物征的健全而完美的发展状态。

四、判断正误,并简述理由

1、形式美和美的形式是一回事,它们都与形式有关。

答:是错误的,形式美和美的形式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普通与特殊的关系。

2、教师的形象示范功能只体现在他们的思想修养和人格情操方面。

答:错。因为从审美的角度看,并非仅有人格情操和思想修养才对学生起到形象示范作用。美的形象是可感的,优秀教师的语言、表情、体态、行为、着装、仪表等诸多方面都体现着丰富生动的审美因素,对学生来说每时每刻都是一种直观的示范,成为学生的审美对象,产生直接的审美效果,影响着他们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的发展,吸引他们仿效和借鉴。

五、简答题

1、如何理解形式美的相对独立性?

答:形式美的相对独立性,是形式美具有不受内容制约的自由特性。一是形式美得以构成的自然物质材料及其结合规律,本身就具有美的因素。二是形式美是人类的长期的符号实践中从各个美的形式中抽象出来的,是一种相对独立的自由美。

2、试举例论述多样统一的两种基本形态各有什么特点。

答:多样统一作为形式美的组合规律之一,其两种基本形态是调和与对比。调和是各种非对立因素之间相联系的统一,对比是各种对立因素之间的统一。二者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差异因素的趋向性的不同上。

3、艺术符号的共同特性是什么?

答:艺术符号的特性在于四各方面:表意性、表情性、蕴藉性和交流性。表意性指艺术符号以具体艺术形象来表达意义。表情性指艺术符号是情感性符号,它承载人类共同的审美情感。蕴藉性指艺术符号的意义与情感往往是丰富的、不确定的,是多义的。交流性指艺术符号是艺术家与欣赏者之间交流的媒介,可以传达思想情感。

4、简答表演艺术有哪些共同审美特征。

表演艺术中的音乐和舞蹈,都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门类。尽管其塑造艺术形象的物质媒介不同,但二者之间却有着内在联系,因而有一些共同的审美特征:(一)抒情性和表演性;(二)过程性和流动性;(三)节奏感和韵律美。

5、古典性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古典性文化指的是建立在古代社会生活方式基础上并保留至今的审美文化遗产。它的审美特征空灵、流转有韵、蕴藉。

6、简述青少年美育的意义。

答:青少年美育的意义在于:它是促进青少年审美发展的需要,是培养健康人格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六、论述题

1、色彩的基本特性是什么?为什么说色彩是构成和获取形式美的重要因素?请举例论述之。

答;色彩的基本特性有三点:表情性,即色彩具有表达一定情感的特性;象征性,指色彩具有的观念蕴涵特性;审美意味的复杂性,指色彩所具有的审美意味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

色彩正是构成形式美和获取形式美的重要因素。人类在长期的符号实践中,凭借公私合营色彩经验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并赋予色彩以一定的观念意义和情感意味,逐渐将其规范为独立的审美对象,成为能够引起人的审美体验的情感符号。色彩美因其丰富性和直观性而成为人们最易感受又无需其它条件限制的一种美。如三原色红、黄蓝

对人的情绪的影响一般表现为,红色热烈,黄色明朗欢乐,蓝色郁而悲哀。红色使人联想到太阳,因而成为光明、温暖、生命的象征。

2、联系实际谈谈青少年美育目标的理解。

在青少年阶段,美育目标具体落实在青春形象的塑造,想象力的激发,理性能力的培养,价值取向的引导和健康人格的生成几个方面。青少年美育途径。对青少年实施美育更重要的是通过大量审美实践活动来进行,主要包括:第一,体验自然;第二,欣赏艺术;第三,品味传统;第四,师法英雄

美学与美育作业3

调查题目:学生课外阅读现状与对策

调查结果:有一次我到在阅览室帮忙发现这样一种现象:连环画书架前气氛活跃,文学、科普书架前无人问津,而且手持连环画册的学生有90%只翻阅画面不看文字三分钟一换,五分钟一调。

针对这种现象,我所教的四年级5班进行了调查,70%的同学漫画书、连环画是他们最爱看的,但95%爱看电视,两名外地生家没有电视。95%的同学知道“奥特迈”、“小燕子”,只有10%的同学知道毛泽东是谁„„由此,我深深意识到对课外阅读进行合理引导。

认 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感受兴趣的事,学生就会不厌其烦地做。因此要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只有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去认真地阅读课外书籍,从而提高阅读能力。特别是对于那些初学阅读的小学生来说,教师应该成功地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使他们在头脑中将阅读与乐趣相联系。那么如何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呢?

营造读书氛围。教师在平时要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如在班级黑板报上可辟出一些栏目,设计一些“我喜爱的名人名言”“本周推荐书目”“科技新消息”“我的读书心得”等内容,也可在每周的晨会课中安排一次“每周新闻”“好书梗概介绍”等。学生经常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往往能感受到书海的浩瀚和读书的乐趣,从而形成跟书本交朋友的愿望。

树立读书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平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毛泽东、周恩来、高尔基等名人热爱读书的故事,介绍他们的杰出成就。同时,及时表扬班里喜爱阅读的同学,请他们介绍课外阅读的收获,使学生体会到读书的快乐,从而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加强读书引导。课堂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课堂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则是课堂阅读的延伸,教师可抓住课堂教学中的有利契机,由课内带动课外阅读,如学完《草船借箭》,可以向学生推荐《三国演义》,学了《狱中联欢》可以向学生介绍《红岩》,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学生一定非常希望阅读《安徒生童话》这本书„„。

开展读书活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后,往往都有一种表现欲望,希望自己的读书收获,得到老师、家长或同学的认可与赞许。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以课外阅读为内容的活动,如读书心得交流会、故事会、智力竞赛、猜谜语等,也可预先让学生根据某一主题选择课外读物,然后组织交流,如奇事怪物、民情风俗、名胜古迹等。另外,还可以开展一些书面交流活动,如读后感、优美词句片断的摘录等。这些活动都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注重读书评价。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评比激励,给予学生一定的精神鼓励和物质刺激,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信心与热情。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评比方法。如开展故事竞赛、智力竞赛、课外阅读知识竞赛等,设立竞赛奖;也可以评比学生的读书心得、优美句子摘录等,设立成果奖;还可根据学生家里的课外读物,评出不同星级的小书屋„„这样既表彰了先进,也对其他同学起到了促进作用。

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只是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第一步,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还有做大量的工作。为了让我们的学生在书的海洋中遨游,在知识的滋润下成长,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美学与美育作业4

讨论题目: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初中,讨论你对青少年美育原则的理解。

讨论方式:小组讨论

发言提纲:

青少年阶段是情感剧烈动荡的时期,养育青少年的美好情感是美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情感是活生生的心灵感觉和生命体验,情感的滋养不可能靠道德说教和生硬灌输甚至强迫接受,而只能以情激情,以爱发现爱,以心理解心。教师是青少年除父母以外相处最多、接触时间最长的成年人,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情感关系。这种密切关系既表现于良好的情绪互感互动,也表现在青少年对于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时时出现的排斥、反抗的行为中。这种矛盾只能靠爱心的呼唤和真诚的力量来引导、化解,同时培育起健康的、稳定的良性情绪,以使青少年顺利度过这段“危险期”。作为教书育人的专业工作者,教师在这方面责无旁贷。在长期的共同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爱心全面渗透在教学和生活之中,教书育人,师爱荡漾,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对每一个学生的关怀和体贴,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通过各种渠道传送到学生心里,使他感到温暖和理解,像点点滴滴的甘泉雨露,无声无形地浇灌着年轻的心灵,消解他们的不良情绪,融化内心的情绪死结,减轻他们内心的情感冲突,培养美好的情感。而教师本人的爱心真情,,也是最好的榜样,使学生从中获得力量,成长为富有爱心的人。


相关内容

  • 高自考汉语言文学专业美学试题
    2002-2005年全国自考试卷<美学>(北京全国通用) 2002年上半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美学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 ...
  • 美学原理期末考试答案
    一. 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1以下对盛唐气象的说法正确的是().1.0 分A.它呈现出博大恢弘的气象.B.它具有一种开放性和包容性.C.它广泛体现在诗歌.绘画.雕塑等各种领域.D.以上说法都正确正确答案: D 我的答 ...
  • 万物并作与天人合一先秦生态美学思想及启示
    2010年9月 总第198期第9期学术交流AcadeIIlicExchangeSept,2010serialNo.198No.9 "万物并作"与"天人合一": 先秦生态美学思想及启示 钱同舟 (河南工 ...
  • 周庄小学美育工作实施方案
    周庄小学美育工作实施方案 根据市.区<关于加强中小学美育的指导意见>文件精神,为更好提升我校美育工作水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新学期,为更好提升我校美育工作水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特制定如下美育工作实施方案: 一 ...
  • 中小学艺术教育实质在于美育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美感教育,是借助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培养人正确的审美观.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的教育.美育一词是由德国剧作家.浪漫主义诗人席勒在<美誉书简>中首先提出来 ...
  • 康德美学思想的现代化意义
    一.关于康德思想 我们认为康德美学具有重要的现代性意义,并不想用当下时尚的(审美)现代性观念去圈定康氏的美学,将它作现代性的某种类型的化约,从而得出康氏美学如何现代性.康德是德国古典美学的创始人,其深远影响是无可置疑的. 在美学史上,康德是 ...
  • 自考"美学"备考复习资料
    第一章 绪论 1.美学: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的学术专著<美学>一书出版,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成立.鲍姆嘉登被称为"美学之父".<美学>(Aestetica)在德 ...
  • 20**年专升本艺术概论复习资料
    2012专升本艺术概论复习资料:名词解释 1.美育:即"审美教育",是由18世纪德国美学家席勒在<美育书简>中首次正式提出的.席勒不限于仅仅从道德教育特殊方式的角度来看待美育,而是从自然与人.感性与理性等基本 ...
  • 艺术概论考研笔记-最新
    1. 艺术学之父:19c 末叶唐纳德. 费德勒 (1841-1895),标志艺术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 艺术学包括三方面:艺术理论.艺术史.艺术批评 门类划分: 音乐学.美术学.舞蹈学.电影学.戏剧学 艺术心理学.艺术社会学.艺术人类学.艺 ...
  • 论高校美育的任务
    第23卷第4期 华 北 水 利 水 电 学 院 学 报 (社科版) Vol.23No.4 论高校美育的任务 谭 雁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河南郑州450011) 摘 要: 美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来培养人的教育.高校美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