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犁与白洋淀的文学之缘_从地域文化看孙犁的早期抗战小说创作 - 范文中心

孙犁与白洋淀的文学之缘_从地域文化看孙犁的早期抗战小说创作

08/13

第8卷 第2期衡水学院学报Vol.8,No.2

                            

2006年6月JournalofHengshuiUniversityJun.2006

孙犁与白洋淀的文学之缘

———从地域文化看孙犁的早期抗战小说创作

马德生,李 娟

(河北大学人文学院,河北保定071002)

摘 要:纵观孙犁的一生,无论是他的革命经历还是小说创作的辉煌成就,都与白洋淀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地域文化的角度

来看,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与白洋淀的秀美风光、淳朴民情,成就了孙犁和他的抗战小说,关键词:孙犁;白洋淀;抗战小说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0602-  任何一种文学的产生,都取决于环境、代3大因素的综合,提起作家孙犁,篇《荷花淀;,,白洋淀的名字由此也享誉中外。纵观孙犁的一生,无论是他的革命经历,还是文学创作的辉煌成就,都与白洋淀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从白洋淀走上抗日征程,投身革命,他携带白洋淀荷花的幽香进入文学殿堂,并以自己的创作风格开创了一个新的文学流派———荷花淀派,他的才性气质与白洋淀的水乡美景是那样的契合一致,而故土家园的情结又使他怎么也“剪不断、理还乱”,似乎命中注定与白洋淀结下不解的文学之缘。

一、投身抗战的起点

孙犁于1933年在保定育德中学高中毕业,因家庭拮据未能继续升学,便漂泊北平,开始了他希望已久的职业文人的生活。他到图书馆看书或在大学旁听,写作、投稿,却很少发表,初入社会就尝到了以文为生的饥饿滋味。他还先后在市政机关和小学当过职员,亲身体验到社会的冷漠和污浊。1935年,日本进攻华北,形势危急。同年12月,北平爆发“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年轻的孙犁目睹了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看到了风云突起的革命势头,怀着寻找新的生路的决心,回到了久别的家乡。

,。1936年暑假、黄振宗的介绍,孙犁来到了安新县同口镇小学教书,从此揭开了他人生与创作的崭新一页。

同口镇,位于白洋淀西南方岸边,是一个较大的村镇,有商店、邮政代办所,更有北方少见的水乡本色:家家有船,淀水清澈得发蓝;村里村外、房上地下,可以看到山堆海积般的大小苇垛;一进街里,鸭鹅成群、芦花乱飞,真可谓“湖水渺茫芦花飞,物草丰美鲤鱼肥”。孙犁对白洋淀的自然景色十分惬意,他在《白洋淀之曲》中给予了这样的描写:“人们在这里∕靠着水生活∕千百年来∕谁不说这一带是水乡南国!∕在这河北省的平原∕有这样一个大水淀∕环绕着水淀有一条宽堤∕春夏两季有个西湖的颜面。∕荷花淀的荷花∕看不到边∕驾一只小船驶到中间∕便像入了桃源。∕淀的四周∕长起芦苇∕菱角的红叶∕映着朝阳的光辉。∕人们用各种方法捕鱼———∕用竹条编成小闷笼∕用苇杆插

[1](P312~313)

成陷阵∕或是放着鱼鹰……”

在同口镇,孙犁不仅看到了白洋淀独特的秀美景色,而且也看到了村里地主、豪绅和军阀的胡作非为,感受到了这里的渔民所遭受的欺凌与掠夺。当时,同口镇建立了党的组织,小学里也有不少共产党员。随着抗战形势的日趋紧张,他们在村中广泛宣

收稿日期:2006-03-24

作者简介:马德生(1963-),男,河北保定市人,河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27第2期                马德生,等 孙犁与白洋淀的文学之缘                  

传抗日救国的道理,村里的革命活动十分高涨。尽管当时的孙犁还没有直接参加党组织的活动,但在

思想上则是倾向革命、倾向党的。在侯士珍、黄振宗2位共产党员的帮助下,他又结识了陈乔、阎素等地下党员,并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孙犁从他们那里间接地受到党的关怀与培养。一方面,孙犁进一步接触革命文艺作品,夜深人静孜孜苦读。“回忆在同口教书时,小院危楼,校内寂无一人。萤萤灯光之下,一板床,床下一柳条箱。余据一破桌,摊书

[1](P378)

苦读,每至深夜,精神奋发,若有可为”。另一方面,在教学中,孙犁注意结合当时的斗争形势,向学生进行革命思想和爱国主义教育,如面对国难当头,他讲解都德的《最后一课》等,对学生教育很大。同时还编排话剧,进行演讲,这些都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白洋淀边这个村镇小学教书的日子里,、冶,相通,,这一切都。

1937年“”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当时孙犁正在家乡过暑假。9月下旬,保定陷落。同年冬季,冀中平原烽烟四起,人民陷于水火之中。国难当头,作为一个爱国青年,孙犁断然辞掉同口镇小学教员之职,积极投身到抗战的行列中来。此时,由吕正操领导的人民自卫军司令部驻扎在安平县城。1938年春,由在人民自卫军政治部工作的陈乔、李之琏介绍,孙犁正式参加抗日工作,任冀中人民武装自卫会宣传部长。孙犁是在他人生的关键时刻,做出了影响他一生的正确决定,并从白洋淀开始投身革命、走上了抗日征途。之后,孙犁又到了延安,随着征战的路,开始了他的文学之路,正如孙犁自己所说:“伟大的抗日战争爆发了,写作竟出乎意料地成

[2](P65)

为我后半生的主要职业。”

二、审美个性的契合

孙犁与白洋淀结下不解的文学之缘,这与他的个性气质、审美追求有密切关系。孙犁自幼体弱多病,性格内向,多愁善感,寡言慎行,具有“文弱”的气质,“胆子不那么大”。这些性格、气质,既构成了孙犁审美个性的生理和心理基础,也决定了他独特的审美感受和审美情趣。孙犁认为,凡是艺术,都应该是美的;是艺术家,就应该是创造美的人。他说:

“文学作品的职责是反映现实,主要是反映现实中真的美的善的,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都是这样。”“我们愿意看到令人充满希望的东西,春天的花朵、春天的鸟叫;不愿意去接近悲惨的东西。”“看到真美善的极致,我写了一些作品。看到邪恶的极致,我

[2](P241)

不愿意写。”这显然道出了作家创作的审美追求和审美理想。在一定程度上,作家的审美追求、审美趣味和艺术个性正是依赖于他所表现的审美对象而形成的。孙犁的文学创作多以冀中平原的白洋淀水乡作为审美对象,也正体现了这一点。

首先,白洋淀清新秀美的自然景色、风土人情,令他陶醉迷恋。抗日战争是血雨腥风的,但孙犁却从滚滚烽烟中看到了一种美,,我”。金戈铁马、,他所欣赏。请看作家笔下的景:,蓝天一般青。朝霞如染,荷花初放,那粉色的荷花箭高高的挺起,一朵朵丰鲜的花朵上,露珠晶莹,清香弥漫。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那柔滑细长的苇眉子,又薄又细,像洁白的雪,像洁白的云。那一望无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不难看出,孙犁对白洋淀自然景色的描写,是用整个身心去感受、去体味出来的,呈现出清新明丽的一种审美境界。

其次,白洋淀人民在抗战中所表现出来的保家卫国、坚定乐观的美好精神,让孙犁感动佩服。他的小说泼墨重彩地描写了那些撑着冰床“像离开了强弩的箭”急着把丈夫“送到战场上去”的水生嫂们,这些女性形象,以其内在的品质和外在的形态负载于作家的审美感知和审美体验。在抗战的时代风云中,她们有着强烈的社会意识感和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心,顾大局、识大体,乐观勇敢,勇于献身。孙犁把她们推向阳光的照射之下、春风吹拂之中,热情地摹写极其平凡而可爱的心地,深刻挖掘其美好、纯洁、坚强的性格,并把这一切升华到诗意的境界,给人以一种质朴、自然、健康、清新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善良的东西,美好的东西,能达到一种极致。在一定的时代,在一定的环境,可以达到顶点。我经历了美好的极致,那就是抗日战争。我看到农民,他们的爱国热情,参战的英勇,深深地感动了我。我的文学创作,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我的作品,表现了这

28                       衡水学院学报                    第8卷

种善良的东西和美好的东西”

[2](P242)

。这正是孙犁里的这只母鸡也活不成。作家正是这样通过对生活和人物的艺术化处理,使得他笔下的环境让人感到

有一种灵性,引导你身临其境去领略那里的无限风光,寻找那里的美好境地,体验那里的淳朴民情,并能够在单纯中见深远,在平面中见层次,给人一种艺术想象纵横万里的驰骋。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与白洋淀的秀美风光、淳朴民情成就了作家孙犁和他的小说。

四、故土家园的情结美国作家福克纳说:“我发现我家乡的那块邮票般大小的地方倒也值得一写,只怕我一辈子也写

[5](P111)

它不完。”任何一个卓有成就的作家,都是热,家他说,,一望见自己家里屋顶上的情。”正是这种“幸福感情”构成了孙犁特有的故乡情结,渗透于他的作品之中,挥之不去,化解不开。

需要指出的是,孙犁在这里所说的“故乡”是广义的,指的是冀中平原,它不仅包括作家的出生地河北省安平县东辽城村,还包括安新县的白洋淀。因为白洋淀人民视孙犁先生为亲人,孙犁先生也把白洋淀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而且在孙犁生活经历和感情记忆里,白洋淀与东辽城村一样,是无法分开的。从童年的视角来看,孙犁在东辽城村度过了快乐幸福的童年。东辽城村位于滹沱河南岸,虽然偏僻,但在冀中平原上还算环境优美的村落。无论是纤夫的号子、河中的白帆,还是苇塘的水鸟鸣叫,抑或是一望无际的原野,都使幼年的孙犁沉醉迷恋,都使他对自然美产生了热烈的追求与崇尚。由于孙犁曾于1936至1937年在白洋淀边的同口镇教书,所以从他的成年眼光透视的,则是抗日战争来临之际,发生在冀中平原的农民与战争、土地、家园等更为复杂的错综关系,而这恰恰是他以后创作中最为重要的生活来源。到了晚年,孙犁一直居住在天津,“时时刻刻处在一种厌烦和不安的心情中,很想离开这

[3](P465)

个地方,但又无家可归”。对故乡的呼唤,只能变成了一种深深埋在心底的美好愿望,并常做着“回家”的梦:“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

从作家创作的取材、作品的内容以及风格的形

[6](P286)

审美个性与白洋淀水乡有机契合的生动表白,更是

对他所书写的抗日战争的独特阐释。

三、创作成功的载体

孙犁从20世纪的30年代开始从事文学创作,但直到1945年5月在延安发表了短篇小说《荷花淀》,才标志着他创作上的成功。这篇取材于白洋淀人民抗日斗争生活的纯美小说,就像是从冀中平原上、从水淀里,刮来一阵清凉的风,带着乡音,带着水土气息,吹遍了延安,吹遍了整个解放区。它不仅使孙犁名声鹊起,而且成为了作家最重要的代表作和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名作。

孙犁在《关于〈荷花淀〉的写作》中说:“冀中区的人民,在八年抗日战争中做出重大贡献,忍受重大灾难,蒙受重大损失。他们的事迹,必然在文学上得

[2](P58)

到辉煌的反映,流传后世。”正是基于此,着《荷花淀》轰动于世,他曾以“白洋淀纪事月,与《》,了《嘱咐》等,、最有名的小说。尤其是以白洋淀地名结集的《白洋淀纪事》,更是久负盛名、影响深远。这部收录了作家1939年至1953年期间创作的58篇小说、散文合集,自1958年首次出版以来,至今已再版3次。难怪孙犁在1982年出版的《自序》中说:“我最喜爱我写的抗日小说,因为它们是时代、个人的完美真实的结合,我的这一组作品,是对时代和故乡人民的赞歌。”

广袤无垠的冀中平原、秀丽如画的白洋淀水乡,成为了孙犁着墨最多、情有独钟的地域。抗日战争、白洋淀风土人情以及他的个人气质,决定了他将冀中这块土地和土地上人民的生活,作为他文学创作的摇篮和酵母。特别是白洋淀独特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更为他尽情挥洒抒情笔墨提供了充分的艺术空间。“有人说孙犁好像钻进了白洋淀一带老乡亲的心里,别人想说的话,他说出来;别人想到了而说不出来的话,孙犁也说得那样中听,那样贴耳,这是孙犁把生活‘心灵化’了的功力所在”。正因为如此,孙犁能够从一个老太太喂养心爱的母鸡的日常小事中,体悟到中华民族母亲形象的平凡而又伟大之处,体悟出许许多多老百姓最朴素、最率真的想法:如果儿子不去打仗,不只她自己活不成,她手

[4](P118)[3](P466)

29第2期                马德生,等 孙犁与白洋淀的文学之缘                  

成等多方面因素来看,孙犁一直把白洋淀当成自己的家乡。孙犁在《关于〈荷花淀〉的写作》一文中,曾

谈到这篇小说创作的动因:“《荷花淀》所写的,就是这一时代,我的家乡、家家户户的平常故事。”“我在延安的窑洞里的一盏油灯下,用自制的墨水和草纸写成这篇小说。我离开家乡、父母、妻子,已经八年了。我很想念他们,也很想念冀中。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信心是坚定的,但还难预料哪年哪月,才能重返故乡。”显然,在这里,作家不仅把《荷花淀》故事的发生地白洋淀,当作了“我的家乡”,而且在写作这篇小说时,融进了对家乡和家乡人民的无比思念之情。

白洋淀是孙犁所熟悉的,也是他的创作源泉之一。这里的每一只舟影、每一朵荷花都和他的文学神经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血肉联系。他曾在小说《琴和箫》中这样写道:“我知道那是一个大帐幕,中起。”,意的笔触,。对于离家打仗的“水生”,故乡、家园、妻儿是支撑他们与日寇浴血奋战的精神力量;对于留守在家照顾老小、担负起沉重家庭负担的“水生妻”们来说,“团圆”的期盼是支撑她们顽强生活下去的动力之源。也正是这种力量,使得孙犁拓垦了白洋淀的地域文化,并与之自然形成了一种亲近感。所以,2002年7

[2](P213)

月11日孙犁先生逝世后,白洋淀的父老乡亲含泪献上淀中最清香的荷花为孙犁送行,并在白洋淀荷花大观园修建了孙犁纪念馆,让家乡的子孙后代永远缅怀和记住孙犁先生对白洋淀的历史性贡献。这一切都表明,孙犁的爱、孙犁的梦、孙犁的魂,已融化在白洋淀的水荡芦苇里,凝成了故土家园难以割断的情结。

综上所述,如果没有抗日战争,孙犁可能一辈子当个教师,平平淡淡,老死牖下;如果不是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如果没有对白洋淀自然风光、民情习俗和抗战斗争的感同身受,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就不会有孙犁的名字,更不会有以《荷花淀》为代表的一系列纯美、。[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 孙犁.孙犁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

[3] 孙犁.孙犁全集:第10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

[4] 李永生.孙犁小说论[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

1988.

[5] [美]福克纳.现代艺术札记———文学大师卷[M].北

京:外国文学出版社,2001.

[6] 孙犁.孙犁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

SUNLiandtheBaiYangLakeLiterature

———SeeSUNLi’sEarlierTimeAnti-JapaneseWarNovelCreationfromtheAngleofLocalCulture

MADe-sheng,LIJuan

(CollegeofHumanities,HebeiUniversity,Baoding,Hebei071002,China)

Abstract:Throughouthislife,SUNLi’srevolutionaryexperienceandhisremarkableachievementsasanovelistarecloselyrelatedtoBaiYanglake.Fromtheangleoflocalculture,thefiercebattlesoftheanti-Japanesewar,thebeautifulscenesinBaiYanglakeandtheplainandsimplesocialcustomsallcontributestoSUNLi’santi-JapaneseWarnovels.ThisarticlemainlydiscussestherelationsbetweenSUNLiandhisBaiYanglake-basedworksfrom4aspects:devotiontotheanti-Japanesewar,theunificationoftheindivid2ualisticbeauty-examination,thesuccessfulmediaofhisnovelcreationandthehomelandcomplex.Keywords:SUNLi;Baiyanglake;anti-japanesewarnovels

〔责任编校:魏彦红   英文校对:刘立新〕


相关内容

  •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集锦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集锦 1."朦胧诗"--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文坛上涌动着一股崭新的诗潮,因章明发表<令人气闷的"朦胧">一文而得名.其成员包括北岛.顾城.舒婷.杨炼.江河.芒 ...
  • 老舍小说京味风格探析
    摘要:老舍塑造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批市民阶层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京味浓郁,开辟了现代文学创作题材的新领域. 关键词:市民世界:京味:幽默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7-0189-01 ...
  • 八上语文基础知识训练
    人教版八上语文字词.文学常识归结分单元试题 注音或填字 第一单元 锐不可当 业已 绥靖 阌乡 聿 鄂 豫 阻遏 疟 子 寒噤 蹿 仄 wāi( ) 张huáng( )失措 拂晓 瓦砾 地窖 jū( )躬 颤( )巍巍 箱qiâ( ) 制裁 ...
  • 荷花淀女人诠释中国妇女的完美
    摘要:孙犁的<荷花淀>对中国妇女的塑造就异常独特,从这些纯真.健美的青年妇女身上挖掘出时代精神的美:展现的女形象具有典型的意义,她们的大度.大气,大仁.大义,诠释了中国女性的完美! 关键词:荷花淀 女人 典型 完美 [中图分类号 ...
  • 七月派小说
    三.艺术特点 1.以"主观战斗精神"拥抱"客观真实"的现实主义". 七月派现实主义文学,其核心是人,其功用是民族战争中的精神斗争.具体来说,在七月派文学理念中,文学作品所表现的东西必须是作家 ...
  • 现代文学专题研究
    <现代文学专题研究> 一.填空 1.<沉沦>是郁达夫自己第一部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包括<银灰色的死><沉沦><南迁>三篇小说. 2.<在其香居茶馆里> ...
  • 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的乡村文化价值取向
    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的 乡村文化价值取向 赵荟芸 [1**********]2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解读现代文学大师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所建构的充满自然人性与牧歌情调的湘西世界,深入剖析沈从文独特的乡村文化价值取 ...
  • [亡人逸事]
    学习目标: 1.品读细节欣赏人性美.真情美. 2.学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一.播放<最浪漫的事>导入 1.走近作者:孙犁(1913-2003): (1)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现代作家."白洋淀派"的重要 ...
  • 论陈忠实前后期散文创作的不同景观
    论陈忠实前后期散文创作的不同景观 作者:程 尚 当代著名作家陈忠实以一部死后可以它当枕头的长篇<白鹿原>奠定了在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如果说他的小说创作的历程,是从逐渐摆脱外在精神控制力量的影响达到与现实保持一种"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