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能源和政治 - 范文中心

世界能源和政治

02/25

能源和政治关系

张志鹏

2015年5月11

(一、 能源—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

能源,一个既古老、朴素而又新鲜奇特的话题。它不仅在人类发展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也是人类生死存亡的关键之所在。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

人类自生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类不断发现能源、获取能源、转化能源的历史。我们的生活无时无刻都离不开能源的转换。食物链的本质就是一个庞大的能源转换过程,人只是这个链上的一小环。每个人天生就有一种渴望支配和获取更多能源的本能,这就是人性的贪婪或者说是进取精神。当你有能力支配更多的能源时,你就能够吃上更精美的食物,住上更豪华的房子,体验到更完美的旅行。

人类对能源的利用总的来说经过三大阶段:

1. 植薪能源阶段

2. 化石能源阶段

3.可再生能源阶段

(二、人类对能源的利用的三大阶段:植薪能源阶段)

是火点亮了人类的文明。“文明”两字的意思,“文”就是指文字,“明”就是火点亮光明。我们的祖先最开始是茹毛饮血,只能吃生的食物。生肉口感腥膻,含大量细菌和寄生虫,不易存放。当原始人学会钻木取火后,可以随意地掌控火源,人类开始走进文明之门。这是暨直立行走以来,原始人类摆脱灵长目动物的第二次飞跃。火可以烹饪食物,熟食更具口感、更易消化、更卫生、更易存放,使人类更加强壮。火可以防卫,甚至攻击,是有力的武器。更重要的是, 火就是能源的释放,它是生产劳动工具,为未来陶器、火药、青铜器的出现埋下伏笔。

由此可见,是火改变了人类文明,并使人类社会得到进步和发展。人类对火这一能源 的利用延续了较长一段时间(包括原 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随 着人类文明层次的不断提高和发展. 人们对能源的需求量及其应用范围越 来越大,植薪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能源需求和社会的发展。于是人们加快了探寻新能源的脚步。

(三、人类对能源的利用的三大阶段:化石能源阶段)

随着十九世纪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发现和大规模开采,人类找到了更方便、能量密度更高的化石能源。尤其是电的发明和广泛使用,给化石能源找到了一种更加容易运输、分配、存储、使用的二次能源形式。电通过人类制造的工具在电能、光能、机械能、化学能、热能之间完成转化。能源通过消耗、使用最终转换为一种服务。能源提供的服务,不仅是一种载体,而且是为了有效地利用其他资源,诸如劳力、资本、技艺的一种输入。

在一次能源转化为二次能源,以及二次能源转换为服务的过程中,无论是何种能源形式间的转换都会有转换损失,转换的次数越多,中间损失的能源就越高。化石能源的发现和电的发明,人类的文明得到空前的提高和发展。汽车、火车、轮船和飞机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速度和空间广度,同时也使得世界各地的各种物质,文化文明 得到更快更好地交流。19世纪和20世纪 人类社会的快速进步和发展,与上述 矿物质能源的发现与使用密不可分。

化石能源是不可再生资源,本质上是历经上亿年的复杂而漫长的物理化学地质作用将太阳能通过煤、石油、天然气的形式固化在地球上,这个理化环境已经不复存在。

根据IEA的报告,全球原油产量在2006年已到达峰值,每天产量7000万桶。原油的上涨必然带动全球的商品和服务价格快速攀升。为维持工业经济的持续运转,避免全球经济的剧烈动荡,各国政府不得不大幅增加勘探投资,用来开采那些难度更大更具危险性的化石能源矿藏。2010年4月墨西哥湾发生漏油事件,造成重大的环境灾难。奥巴马政府于12月宣布停止部分近海石油开采计划。

据美国地质局估计,世界煤炭总可采储量大约为8475亿吨。按当前的消费水平,最多也只能维持200年左右的时间。世界天然气储量大约为177万亿立方米。如果年开采量维持在2.3万亿立方米,则天然气将在

80年内枯竭。就我国而言,化石类能源探明储量约7500亿吨标准煤,总量较大,但人均能源拥有量却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煤炭、石油、天然气人均剩余可采储量,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8.6%、7.69%和7.05%。我国煤炭储量相对丰富,但从中长期来看,仍面临诸如赋存条件、勘探水平、运输条件、安全因素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能被有效开发利用的煤炭资源量明显不足。

化石能源的短缺问题,对于人类来说至少还有一百年左右的时间去应付,可是化石能源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环境污染、生态恶化问题,已经迫在眉睫,无法回避。工业化近200年来,燃烧煤炭、石油、天然气推动了人类的工业化进程,同时向地球大气中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阻止了太阳的热量从地球上散去,导致温度灾难性的转变,继而造成对地球生态的毁灭性打击。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报告指出:地球的化学性质正在发生变化。到本世纪末,地球表面的温度有可能上升至少3摄氏度。这意味着将有最低20%、最高70%的物种灭绝。因极地和高山地区积雪融化造成海平面上升,部分岛屿、沿海城市、甚至岛国都将消失,这里包括中国上海。气候上升导致地球地表水循环受影响,降水强度增加,但是降水频率和时间在减少,这是最近世界各地洪水、干旱、暴风肆虐的根源。

我们不能再继续生活在醉生梦死之中。人类必须直面气候变化和化石能源的枯竭的事实。停止对地球资源的贪婪攫取,戒除吸毒成瘾的生活。人类终将目光投向可再生能源。

(四、人类对能源的利用的三大阶段:可再生能源阶段)

地球上除原子能和火山、地震以外,太阳能是一切能量的总源泉。太阳的能源被转化为一级能源,以各种形式保存在地球上,比如流过水坝的水,采出的原油、原煤、天然气和天然铀矿等。我们将一级能源资源分为不可再生能源,比如原油、原煤、天然气, 和可再生能源,比如风、光、潮汐。

面对化石能源的逐渐枯竭和人类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在全世界范围内,人们都逐渐认识到能源供应方面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逐渐改变能源消费结构,从传统的化石能源逐渐转向可再生能源。

世界各国政府正在采取行动应对挑战,重新审视能源发展政策。德国和日本率先宣布将关停所有的核电站。2008年7月,G8峰会上八国表示将寻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其他签约方一道共同达成到2050年把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减少50%的长期目标。中国政府在2011年宣布了其在哥本哈根协议下的承诺,至2020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提高至15%左右。

作为一个拥有超过13亿人口,年经济增长率约8.2%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耗国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二氧化碳排放国。中国每增加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比发达国家高4倍,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比发达国家高10多倍。中国单位GDP的能耗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6倍,甚至是印度的2.8倍。这表明我们在GDP的质量上也有很大差距。对GDP的疯狂追求和冲动使我们不得不付出环境污染的代价、高耗能的代价。难道这真是我们所追求的幸福吗?这种表面的繁荣配得上我们为之付出的劳动吗?我们忍心把这雾霾的空气、肮脏的饮水、污染的土地遗留给自己的子孙后代吗?

我们面前只有一条路: 改变能源消费结构,逐渐提高可再生能源在工业经济中的比例,最终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在可再生能源中,太阳能光伏提供了独特的优势和机遇。太阳能是至今为止地球上可用的最大能量来源,它提供了其他可再生能源不能提供的好处。太阳能电池给人类创造了一种越过一级和二级能源,直接向地球上一切能量的总源泉-太阳,索取能量的捷径:光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光伏是新能源中最有可能民间普及的能源方式,其应用灵活性、产业链广度、就业覆盖力,是水/核/风等能源无法比拟的。

纵观各种能源形式:化石能源资源有限,不可再生,排放温室气体;水电、风电受制于地理和季节,还有连带的不可避免的生态环境影响;核电有核泄露和核污染的危险。毫无疑问,太阳能光发电(光伏)是我们人类迄今发现的最理想的能源生产形式:可再生、无限量、无污染、触手可及。人类有什么理由可以去忽略甚至拒绝它呢?

科学家指出,太阳光线一个小时的照射所产生的能量足以支撑全球经济运行一整年。欧洲光伏工业协会预测,在所有适合的建筑物表面安装光伏系统能够产生1.5万亿瓦特的电能,能满足欧盟所需电力总数的40%。IEA在2010年5月发表的太阳能光伏路线图中陈述,光伏发电是能商用的可靠技术,在世界几乎所有地区都具有长期增长的巨大潜力。并预测:从2010年开始,光伏发电占全球总电力的比例将不断上升。2020年达到1.3%,2030年升至4.6%。

光伏行业初期难免会碰到各种问题和困难,随着产业技术的成熟、市场规模的扩大,所有问题都将迎刃而解,光伏发电平价上网的一天即将到来。历史必将证明,谁都无法阻止光伏前进的车轮。

(五、能源已经成为政治和经济力量的通货)

能源首先是一种普通商品或生产要素。由于能源储量在世界范围内的分布很不均匀,能源消费水平在世界范围内存在很大的差异,能源的跨国流动和贸易非常普遍。

能源的流动必须依赖于跨国运输通道,比如石油管道、天然气管道、海上洲际航线。通道和航线的途径国,自然而然和能源贸易的交易双方:能源生产国和能源进口国 ,三者之间形成一种微妙的国际战略合作和制衡关系。

这种关系的平衡决定了能源的运输费用、过路费、成交价格。谁在其中拥有主导权,谁更强势,谁的国家就可以通过影响这个平衡关系,让能源贸易向自己国家倾斜。而这主要依赖于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正如保罗罗伯茨(Paul Ro-berts) 指出,当今世界,"能源已经成为政治和经济力量的通货,是国家之间力量等级体系的决定因素, 甚至是成功和物质进步的一个新的筹码。获得能源成为21世纪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 能源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决定了它势必对国际关系产生重大影响。 这种影响首先体现在能源既是国际政治竞争中的重要目标, 又是达到一些战略目标的有效的、必要的手段。能源在国际冲突和战争中的作用是能源直接影响国际关系的最佳例证,而能源价格波动则对国际关系产生着更长期和深刻的影响。各主要国家、国际组织制定、实施 了不同的能源战略,各种能源战略之间的竞争引发了世界能源地缘政治图景的演变和发展。

(六、能源的安全决定国家安全)

能源的安全决定了其国家安全。能源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和国防安全,是一国崛起与复兴的重要前提。它不仅象征着财富,更象征着权力,且与政治紧密相联。强权国家通过控制能源达到控制世界政治的目的,已成为世界能源政治的基本逻辑。因此,世界各国在制定各自的能源战略时,无不围绕着确保能源安全这一核心目标来进行。

能源消费继续强劲增长,能源供需关系总体紧张。化石能源在世界能源总体消费中占据主导地位,目前其他能源尤其是新能源虽发展迅速,但要取得实质性进展尚需时日。化石燃料不仅是当前工业的主要动力能源,同时化石燃料及其衍生品也是当前工业的主要原料。几乎任何商业活动都与化石能源息息相关。农业广泛使用的化肥、农药,建筑业使用的水泥、塑料、橡胶等建筑材料,人们生活所需的药品、美容品、化工产品、服装等,概莫能外,无不直接或者间接的来源于化石燃料。可以说,整个人类文明都建立在石炭纪储存的碳资源上。

在化石燃料中,石油的地位难以撼动。石油的重要性被称为国家生命线中的“血液”。由于石油资源具有在数量上的稀缺性、地理分布上的非均衡性极其功能的不可替代性,因此无论是发达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维护石油供应的稳定、安全和充足作为一项重大任务五。一言以蔽之,石油安全成为依赖于进口的能源消费国家的国家安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七、中国能源威胁论)

自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与此相应的,中国对能源的需求也在快速增长。 1993年,中国由一个石油净出口国转变为一个石油净进口国;2003年,中国的石油消费超过日本,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由于国内自身的石油资源现状和生产能力,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

中国对海外进口石油的依赖程度不断上升。根据英国石油公司的最新统计数据现实,截止2011年底,进口石油在中国石油消费增量中所占份额已经达到了56%。

在这种形式下,为了确保能够获得海外石油供应,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油气资源。中国这一举措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极大关注,并在此过程中出现了“中国能源威胁论”。

这种观点认为,中国巨大的能源需求及其寻求能源安全的举措可能对地区乃至国际安全造成影响,进而威胁到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因此,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应该采取相关措施来应对中国的“能源威胁”。石油安全成为中国国际外交的隐痛,制肘了中国本可更高调的国际作用的发挥。

(八、能源外交)

在国际政治关系中,能源因素不仅参与了对国际政治格局的塑造,而且还是在国际政治格局变动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之一。

“能源外交”是指国家为保证本国经济发展和能源安全所制定的对外政策, 及国家的外交、外贸和能源等部门的具体对外实践活动。

能源外交一般包括两个要点: 一是为保障国家在能源领域的经济利益而采取的外交行动; 二是能源因素被用来作为达到某种具体政治目的的手段。对于能源生产国来说, 其能源安全的基础和外交政策的重点在于保持价格的高水平, 保障销售市场的稳定。

对于能源消费国来说,其能源安全的重点在于维护能源供应的稳定、安全和合理价格,保持能源运输通道的畅通。随着当今国际关系的全球性、多元性和综合性以及国际政治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突出,以油气为主的能源因素与国家安全、经济发展和对外战略以及国际地缘政治竞争的联系愈加紧密,并凸现为影响当今国际关系与世界经济演进的关键参数。

以俄国为例,随着国家实力的加强和国际环境的变化, 俄罗斯近年来在外交上做出多方面的调整, 试图恢复其丧失的国际地位。从俄乌天然气大战到积极参与伊朗核问题, 从邀请哈马斯访问俄罗斯到普京出访被美称为“邪恶”国家的阿尔及利亚, 俄罗斯在外交上接二连三地做出了令美、西欧及全世界震惊的举动。 能源经济的持续发展为俄罗斯加强外交活动提供了可靠保障。俄外长拉夫罗夫承认, 俄外交上取得成就,首先归功于俄国力的增长和经济的持续发展。近年来, 俄罗斯借助其能源优势确立了一项以独联体为基础、环绕欧亚、进而抵达美国“三环”能源的外交新战略, 为俄罗斯在国际舞台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外交基础。

(九、政治控制着能源 能源为政治提供着权力保障)

政治控制着能源,而能源又为政治提供着权力保障。世上的一切都是为政治服务的。一旦有了能源的控制权,就可以从政治上威胁他国。同时又可以扩大能源的控制权。有了能源控制权,就可以左右能源价格,可以使本国国民过得更好,从而也为政府获得了支持率,进而保障了政治权力。

这里能源因素主要指传统的化石能源。随着近几年来,以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发电成本迅速降低,市场份额在各国政府的各种补贴政策引导下规模急剧扩大,组件的发电效率的快速提升,以德国为代表的一大批欧盟国家在2012年已率先实现了光伏发电在居民侧的平价上网。新能源的崛起指日可待,它必将改变世界整个能源供需关系,打破既有的国际政治格局。中国目前在新能源的变革中正处于一个有利的地位。

(十、新能源的获得普适性将改变传统的能源格局)

新能源是指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对自然的更深入的认识,开始发现并探索的一批新型能源方式,比如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等。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是可再生能源,相对于依赖化石矿物的传统能源,比如煤、石油、天然气来说,它可以说是没有穷尽的能源,完全是太阳对地球的馈赠。

在新能源中,风能和太阳能是目前应用最广泛、技术最成熟、被大家最寄予希望的能源形势。除了可再生、无污染的特点外,新能源的获得普适性和只能就地发电使用的特点将深刻改变传统的能源格局,以及紧密相关的国际政治格局。

化石矿藏在世界各地的分布是极不均匀的,所以就分出来富油国、贫油国,输出国、输入国的地理区别。产出国需要政府动用国家机器来保卫矿源,需要地缘政治运作来确保输送通道的安全,需要依赖欧佩克等国际石油联盟来协调和控制国家原油价格。新能源的获得普适性表现在风能、太阳能在地球上分布是基本均匀的,这一点由地球是一个完整的物理封闭系统(大气层以内)所决定的。

虽然存在着年平均风速高低的差别,存在着年辐照量多少的差别,但决不会存在有无的差别。太阳能的特点更为明显。它普遍存在于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地区的每一处角落,不会偏藏于某一处屋檐,这是它和化石矿物的巨大区别。它将所有国家拉回到同一个起跑线,大家公平地享有风能和太阳能。传统能源的地缘政治因素完全被打破了。

(十一、新能源就地发电使用特点将改变能源格局)

可再生能源另一大特点是必须就地发电,就地使用,是不能移动的本地资源。与化石能源相比,你无法搬运、存储、购买“风”和“阳光”。

不管你有多强大,不管你多有钱,你也不可能去掠夺他国的风力和阳光辐照资源。你不可能把非洲的“风”和“阳光”运到美去发电,要想开发这种资源,就必须到当地去开发。这一过程势必会带动当地的国民经济的发展。

可再生能源的这一特点从根上断绝了任何一个超级大国想垄断可再生能源资源的可能性。

要发展可再生能源,就必须共同协商合作,利益共享。无论富国穷国,机会均等。

(十二、可再生能源是机会平等的能源)

正是由于新能源的获得普适性和就地使用的特点,新能源对于每个国家来说,是机会平等的能源。

它打破了化石能源的贫油国和富油国、矿产输入国和矿产输出国的地缘划分。只要你愿意使用,就能够轻易得到。不需要去购买,不需要去长途运输,不需要去存储,不会造成任何污染,不会排放CO2。它就照耀在国家的每一寸土地上,垂手可得。生生不息,没有穷尽。

如果存在上帝的话, 他对每个人、每个国是多么的公平啊。自地球诞生以来,能源每天都在你身边,无处不在。地球上,是植物率先领悟了自然的慷慨,它们通过光合作用从阳光获得能量,并将太阳能转化和存储起来。可以说,整个人类文明都建立在石炭纪植物所储存的碳资源上。随着文明的进步,人类终于发现了这一秘密,越过煤、石油等一级能源,直接从太阳能获得能量,便捷、高效、环保。人类应该善用自然的这种慷慨的平等的恩赐。

(十三、谁先发展谁就能控制新能源)

谁先发展、谁装机量更大,谁就能得到和控制更多新能源。而这个背后的决定因素是新能源的生产设备的制造能力:成本、技术、规模。风能的生产设备就是风力发电机,光伏的生产设备就是光伏电池板。

可以说,未来谁控制了新能源生产设备的制造,谁就控制了世界新能源的咽喉。光伏的本质,是将不可再生能源转换成为可再生能源的载体,将它由死边活,由有限变无限,最终完全摆脱化石能源对人类的束缚。 让我们想象一下,100年后地球上化石能源耗尽,全球居民用电50%来源于光伏。而中国那时完全用太阳能为电力在制造光伏电池,控制着全球光伏80%产能,这种能源威慑力远远超出核武器。不费一兵一卒,我们就可以轻易让敌国熄火。只有从这个战略高度,你才能理解控制全球新能源制高点重要性。提前布局、规划引导,扩大全球市场份额,开放国内并网,要比去限制它、阻碍它,要明智得多。

(十四、控制新能源生产能力的国际角逐已悄然开始)

面对未来的能源安全,国际间的新能源竞赛已经悄然打响。新能源作为一种新技术尚不成熟,所以新能源的发电成本比传统能源要高很多。从世界范围来看,在没有实现平价上网之前,光伏都是政策市场。

补贴是世界各国政府的对待光伏产业的通行做法,没有补贴就没有市场。德国是世界第一个实行光伏上网电价法(FIT)的国家,据WTO公布的“欧盟产业补贴报告”透露,德国政府通过了太阳能屋顶计划(HDTP)

向德国太阳能光伏制造商提供了5.1 亿欧元补助,德国在2010年光伏发电电价上的补贴就超过118亿欧元,这些支持政策的颁布使德国迅速成为太阳能能源利用的全球领先者。

美国也不甘落后,暨2009年实行经济刺激法案以来,每年对可再生能源的资金支持额度高达160亿美元。而中国政府至2009年以来,每年对可再生能源的补贴平均不超过150亿元人民币(其中70%用于风电),力度远远低于欧美。

这就是中国虽然是世界光伏制造大国,却是光伏应用小国的根本原因。传统化石能源迟早是要用完的,我们不能等到石油、煤炭烧完了再去发展新能源,那样必将在国际政治上仰人鼻息。一个真正对子孙后代负责任的政府应该将新能源提高到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及时制定适宜的补贴政策,创造一个良好的新能源产业的成长环境,培养和鼓励、引导新能源行业的有序健康发展。

世界主要经济大国间的新能源竞赛和布局正在打破以传统能源为依托的原有国际政治关系格局的平衡,新一轮的旨在控制新能源生产能力的国际角逐已悄然开始。这场战争是暨20世纪冷战结束以来,一场最广泛、最深远、投入资源最多、最关键的战略角逐。

胜者将主导世界能源未来,负者只能拱手交出国家能源安全之匙。一个完全使用煤发电的民族怎能抗衡一个完全使用阳光发电的民族?一个用传统化石能源为主的民族怎能抗衡一个用可再生新能源为主的民族?中华民族曾经在电、发动机、计算机等科技革命上一次次落后于西方,可是,就是这一次,就在我们生活的时代,聪慧的中国人在能源革命上已经占得先机。

中国牢牢掌控了70%的光伏产能和50%的全球市场,在2012年TOP10太阳能组件制造商中,中国大陆占据7家。欧美国家开始害怕了,他们清楚地明白这意味着自己新能源的脖子正在被中国人卡着。他们不舒服,他们必须要保护自己的民族新能源产业,这就是“双反”的真正动机。2012.10美国商务部公布双反终裁结果,对中国光伏企业征收的合并双反关税在23.75%到254.66%。2013.6 欧盟宣布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11.8%的反倾销关税。战火已经硝烟弥漫。

(十五、世界能源和政治格局翻开新的篇章)

中东地区作为石油富集区历来是国际能源争夺的热点地区。根据IEA的报告,全球原油产量在2006年已到达峰值,每天产量7000万桶。面对石油储量的下降,中东各国认识到如果不调整能源战略,他们的国际战略地位将随着石油储量的消耗而不保。阿拉伯国家没有新能源制造优势,但是他们的广漠的沙漠和充足的日照给发展太阳能光日/光电创造了有利的地理优势。

和其他可再生能源形式相比,目前太阳能发电(包括光伏和光热)受到大多数中东国家的偏爱。这主要是由于这一地区的光照水平较高以及太阳能发电适合于供应用电高峰时的电力需求,主要的电力需求形式包括空调和制冷设施。通过发展可再生能源,中东地区国家试图提高天然燃料的出口水平,进而获取更多的利润。例如沙特阿拉伯,目前25%的自产石油产量是用于供应国内的电力需求。然而,日益增长的燃料价格意味着石油和天然气的出口要比满足国内需求更加有利可图。 另一个重要的电力需求因素是海水淡化。

尤其在沙特阿拉伯,海水淡化的规模是世界上最大的。如果电力来源没有改变的话,预计这些工厂到2050年将会消耗整个国家超过一半的石油储备。中东国家正在雄心勃勃的筹划扩大光伏电站投资,保住其在世界能源格局中的重要政治地位。

各国政府动用政治、外交、贸易武器,力图打击对手,保护自己的新能源产业和市场,夺取国际新能源高地。新的国际关系政治格局正在逐渐形成。世界能源和政治格局将翻开新的篇章。

(十六、国际气候制度的建立和历程)

化石能源的短缺问题,对于人类来说至少还有一百年左右的时间去应付,可是化石能源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环境污染、生态恶化问题,已经迫在眉睫,无法回避。工业化近200年来,燃烧煤炭、石油、天然气推动了人类的工业化进程,同时向地球大气中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阻止了太阳的热量从地球上散去,导致温度灾难性的转变,继而造成对地球生态的毁灭性打击。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报告指出:地球的化学性质正在发生变化。到本世纪末,地球表面的温度有可能上升至少3摄氏度。这意味着将有最低20%、最高70%的物种灭绝。因极地和高山地区积雪融化造成海平面上升,部分岛屿、沿海城市、甚至岛国都将消失,这里包括中国上海。气候上升导致地球地表水循环受影响,降水强度增加,但是降水频率和时间在减少,这是最近世界各地洪水、干旱、暴风肆虐的根源。中国最近中东部地区的大范围雾霾的成因之一正是长时间大范围的空中水汽含量异常。

面对化石能源的逐渐枯竭和人类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在全世界范围内,人们都逐渐认识到能源供应方面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逐渐改变能源消费结构,从传统的化石能源逐渐转向可再生能源。面对两个严峻挑战: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世界各国政府正在采取行动,重新审视能源发展政策。德国和日本率先宣布将关停所有的核电站。2008年7月,G8峰会上八国表示将寻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其他签约方一道共同达成到2050年把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减少50%的长期目标。中国政府在2011年宣布了其在哥本哈根协议下的承诺,至2020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提高至15%左右。

显然,地球是一个封闭的整体,解决全球气候问题,非某几个国家能解决的问题,必须国际社会通力合作,共同解决。亚洲内陆的沙尘暴可以波及到太平洋东海岸,非洲的干旱有可能来源于南美洲的森林大面积毁坏。世界气候资源是一个互通的有机整体。在这样的共识和背景下,世界各国政府逐渐尝试寻求建立一项共同遵守的减少碳排放,减缓气候变化的国际制度和协议。气候变化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建立一个公平而有效的国际气候制度,并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

1979年世界气象组织于日内瓦发起召开首届世界气候大会,标志着气候变化问题首次进入国际政治议程。1988年联合国环境署(UNEP)和世界气象组织(WMO)倡导建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并于1990年通过气候变化第一次评估报告,国际气候制度框架的构建开始形成。1990年第45届联合国都会正式开启了联合国框架下的国际气候谈判进程。1992年“里约地球峰会”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国际社会在全球气候领域签订的最重要的国际公约。该公约体系采用的是“公约+议定书+附件”的模式,其中最重要的议定书当属1997年在东京签署的《京都议定书》。这标志着国际社会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而建立的国际气候制度,已经初步形成并处于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进程中。

(十七、国际气候制度的争论核心是公平问题)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构成了气候变化国际法的核心。

这些条约既是国际气候合作的制度平台,也是国际气候合作的成果。气候条约的缔结过程就是各国进行国际气候合作的过程。国际气候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中,争论的核心焦点是公平问题。因为温室气体排放及其气候变化后果改变了全球福利水平,导致气候成本与收益在不同群体和个体之间的重新分配。

国际气候治理必须解决两大公平议题:

(1)确定全球减排目标,分配碳排放权或分担减排责任;

(2)明确气候变化的成本和收益,分摊适应成本。

在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在决策中都面临着如何协调短期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两难困境,都希望减少因减排对自己国家经济的影响或将更多负担转嫁到其他国家。在气候谈判的过程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阵营之间、发达国家阵营内部、发展中国家内部的利益分歧和矛盾日益突出,甚至难以调和。从2005年的“蒙特利尔会议”, 到2009年的“哥本哈根会议”,再到2012年的“多哈会议”,国际气候谈判异常艰难。 《京都议定书》的历程不但反映了各国20年来在气候问题上立场态度的变化,更是全球治理与国际秩序重塑过程中各国相互角力的舞台。每个国家都必须正视在国际气候变化与治理转型中面对的压力和挑战。《议定书》的签约国必须履行减排的承诺,遵守国际法,这将体现国家的信誉。《议定书》非签约国,也必须面对国际压力,承担减排责任,回到气候谈判中来,否则就有被国际社会所孤立的危险。

(十八、碳税制度)

国际气候制度的核心是减少碳排放。其中,某些减排积极国家已经开始实施碳税制度。二氧化碳税,简称碳税,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为目的,对化石燃料按其碳含量或碳排放量征收的一种税。

最早在丹麦实施,1992 年由欧盟推广,至今已有芬兰、荷兰、挪威、瑞典等十多个国家开征碳税或气候变化相关税。碳税的建立和开征过程非常复杂,其实施效果有积极的一面,也存在消极的一面。

积极的一面是能够减少能源消费以及CO2的排放,消极一面是将提高该国产业的生产成本,最终影响其国际竞争力。从短期看来单边碳税的实施会对某些行业影响比较严重,比如能源密集型行业。为谋求一种国际公平,在国际气候制度的大框架下,碳税的国际协调和合作将是一个难以避免的大方向。各国或早或晚都将面对碳关税的征收压力。

欧盟从去年1月起单方面对各国航空公司强征碳排放税,此举遭到国际民用航空组织大多数成员国的强烈反对。到目前为止,只有欧盟的航空公司真正实行这一规定。在以中国为首的各国强烈抵制下,去年11月,欧盟提交了暂停征碳排放税的提案。2013年4月,欧洲议会环境委员会才决定暂停征收航空碳税。但欧盟还威胁称,这个“暂停”时间最长不超过一年。一年之后,只有在国际层面的相关谈判取得“明显的”与“足够的”进展后,暂停期才能继续延长。如果到时候国际社会就此还达不成协议,欧盟还将恢复征收航空碳税。 (十九、布局新能源 顺应国际气候制度和碳税的要求)

碳税的征收旨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督促完成国际减排责任,最终实现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目标。新能源正是解决碳排放这一核心问题的钥匙。风能和太阳能都是无污染零排放的可再生能源。发展新能源,提前布局,正是应对国际气候制度,保持气候谈判中的主动地位,树立国际影响力的良策。

1.培育国内新能源终端市场,促进就业,加大内需,分担国际减排指标,按时完成减排承诺,彰显负责任大国风范;

2.抢占国际新能源变革先机,控制新能源设备的制造能力,或者新能源供应链的某个环节,利用先发价格优势,主导国际新能源市场,消弱或者摧毁竞争国的本土新能源工业,从而掌握国际气候谈判的发言权,增加国际外交谈判筹码。

3.利用国际碳交易的机制(CDM),发展国内碳减排市场,吸引国际资金,将节能减排顺便做成国际贸易新增长点。

(二十、在传统能源时代能源自由和民主是一个奢望)

自由,是人权的核心,是人生命价值的最高体现。每个人自降生以来,就自然享有生命权,财产权,迁徙权,言论权,思想权,法律平等权。比如,我们每个人可以自由购买你喜欢的价格能够承受的商品,可以自由选择卖出/转让自己的财产,这是不需要任何批准的,这就是自由。

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即人民作主。民主是由全体公民——直接或通过他们自由选出的代表——行使权力和公民责任的政府。民主是保护人类自由的一系列原则和行为方式;它是自由的体制化表现。民主是以多数决定、同时尊重个人与少数人的权利为原则。比如,我们通过投票选择政府领导来管理国家,我们表决通过一项法律。法律保护大多数人的自由和权利,限制少部分人的有侵害性的自由,同时尊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

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能源的安全决定了其国家安全。能源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和国防安全,它不仅象征着财富,更象征着权力。政治控制着能源,而能源又为政治提供着权力保障。能源与政治紧密相联,极大影响着国家的民主政治。特别是以石油为代表的能源禀赋——会对于一个国家的政治进程和民主建设产生重要的作用。

这种作用在石油资源国家内会导致一种普遍的情绪,即石油国家偏向于以更加专制的政治体制,而不是更加民主的政治体制。这是由于石油资源只在特定的地域出现,政府需要动用国家机器来控制保护矿源,垄断所有石油矿产资源。此外,这些矿物能源需要大量的资本和高度集中的控制体系对其进行开采、加工与运

输。这种高度集中的能源工业基础结构,反过来成为其它经济产业的样板,最终给社会经济和政治体制塑造了自上而下的结构。

因此,丰富的石油资源往往会导致一个国家政治进程的滞后,特别是民主的滞后。在对石油国家的政治结构,特别是财政结构和政府收入来源的结构进行分析后发现,政治发展的滞后主要是由于石油国家的政治体制的财政和经济基础是建立在能源租金基础上,而不是税收基础上。租金和税收在经济学上的不同内涵使得石油国家在国家财政上采取了同西方国家相反的方式和对待税收的不同态度。这决定了石油国家的政治发展的轨迹不会遵循西方的模式。

另一方面,能源产业的垄断必然产生寻租行为。权利寻租的高回报和能源经济占国内经济的高比例,自然从政治体制内部滋生出排斥民主、排斥资源分享的内推力。能源的垄断和专营,能源产业的资本密集性特点,使得在传统能源时代,能源的自由和民主的概念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奢望。

(二十一、什么是能源的自由和民主)

政治概念的民主和自由,已经为大家所熟知,那么,什么是能源的自由和民主呢?首先,请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你有生产和销售能源的自由吗?

2.你能够自己在家生产电力吗?

3.你自己生产的电力能够自由选择卖给电网、邻居,或者是自用吗?

4.你家的用电能够自由选择并切换价格最低服务最满意的供电商吗?

5.你所购买电力的价格制定是大家可以共同影响和参与的吗?

6.对于不同的电力来源,你在火电、水电、光伏电中,可以做出优先选择吗?还是只能被动的接受?

7.对于选择可再生能源电力,由于其电力成本的增加,你是否可以方便地得到政府的补贴吗?

当你思考这几个问题的答案时,你自然就能明了能源的自由和民主的内涵和意义。前三个问题是和能源的自由更相关,后四个问题是和能源的民主更相关。面对传统能源,比如煤、天然气、石油,首先它们都属于国家专营资源,其次它的开采难度、安全危险、冶炼的工艺复杂性、资本的密集性,都决定了其行业准入是必须的、严格的、高门槛的。

一个普通公民是无法获得传统能源的生产和销售的自由,也不可能在自家生产能源。国家对能源资源专营和垄断,构建一套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式的能源管理体制:国家上层能源管理部门,国家垄断能源公司,各地能源分公司,各地供电局、加油(汽)站、煤店。个人要想购买和获得能源必须依赖和服从这个能源体制,你别无选择。能源的价格是能源主管部门制定的,个人无法影响。你唯一的选择就是买或者不买。 (二十二、能源资源国家垄断让自由和民主无从谈起)

在能源产品中,电力是一种特殊的能源产品。电力产业的产销与其他产业相比显著不同,其产品一般不能大规模储存(储能还不成熟),电力生产过程是连续的,发电、输电、变电、配电和用电是在同一瞬间完成的,因此发电、供电、用电之间,必须随时保持平衡。

电力关系到国计民生,是重要的基础性产业,是世界公认的公用事业,其规模经济效益显著,具有强烈的自然垄断特性。自有电力以来,世界各国长期对电力企业实行公共管制,普遍采用垄断经营和国有产权形式进行运营。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电网垄断了从输电、配电,到售电的整个覆盖国境具有完全自然垄断属性的高压输电、中低压配电网络资源。

电力的价格是国家控制的。个人根本没有选择供电商的自由,也不可能去选择优先使用火电、水电,还是光伏电。面对供电,你只能被动接受。而电网作为垄断的电力供应商,为将自己的垄断利益最大化,它在从发电厂购买电力时, 自然会优先选择电价最低的水电、火电、核电,它没有必要或者义务去购买发电成本高昂的光伏电、风电,除非国家对它有额外补贴,或者是配额限制。

归根结底,在传统能源为主的能源时代,限于能源开发、生产、运输、销售的自上而下的能源管理体制,在能源的资源、营销为国家所专制和垄断的背景下,能源的自由和民主根本无从谈起。随着新能源的崛起,以光伏为代表的可再生新能源将颠覆整个传统能源管理体系,为能源的自由和民主翻开崭新的一页。 (二十三、新能源普适性创造了能源自由和民主的基础)

化石能源的短缺问题,对于人类来说至少还有一百年左右的时间去应付,可是化石能源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环境污染、生态恶化问题,已经迫在眉睫,无法回避。工业化近200年来,燃烧煤炭、石油、天然气推动了人类的工业化进程,同时向地球大气中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阻止了太阳的热量从地球上散去,导致温度灾难性的转变,继而造成对地球生态的毁灭性打击。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报告指出:地球的化学性质正在发生变化。到本世纪末,地球表面的温度有可能上升至少3摄氏度。这意味着将有最低20%、最高70%的物种灭绝。因极地和高山地区积雪融化造成海平面上升,部分岛屿、沿海城市、甚至岛国都将消失,这里包括中国上海。

气候上升导致地球地表水循环受影响,降水强度增加,但是降水频率和时间在减少,这是最近世界各地洪水、干旱、暴风肆虐的根源。中国最近中东部地区的大范围雾霾的成因之一正是长时间大范围的空中水汽含量异常。

面对化石能源的逐渐枯竭和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人类必须尽快从这种醉生梦死的生活中警醒过来,停止对地球资源的贪婪攫取,来维持吸毒成瘾的生活。人类社会目前这种空洞的表面繁荣是不可持续的。在全世界范围内,人们逐渐认识到能源供应方面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逐渐改变能源消费结构,从传统的化石能源逐渐转向可再生能源。

所谓新能源就是以风力、光伏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它们区别于传统能源的共同特点是:可再生、无限量、无污染。在可再生能源中,太阳能光伏提供了独特的优势和机遇。太阳能是至今为止地球上可用的最大能量来源,它提供了其他可再生能源不能提供的好处。

太阳能电池给人类创造了一种越过一级和二级能源,直接向地球上一切能量的总源泉-太阳,索取能量的捷径:光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光伏是新能源中最有可能民间普及的能源方式,其应用灵活性、产业链广度、就业覆盖力,是水/核/风等能源无法比拟的。水电、风电受制于地理和季节,还有连带的不可避免的生态环境影响;核电有核泄露和核污染的危险。毫无疑问,太阳能光发电(光伏)是我们人类迄今发现的最理想的能源生产形式。

新能源的获得普适性创造了能源自由和民主的基础

化石矿藏在地理上的极不均匀分布,以及矿产资源的国家垄断,决定了化石能源的生产不可能是自由的,化石能源的获得不可能是均匀平等的,能源的自由和民主根本无从谈起,缺乏物质基础。新能源的获得普适性表现在风能、太阳能在地球上分布在某个地区是基本均匀的,这一点由地球是一个完整的物理封闭系统(大气层以内)所决定的。太阳能的这个特点更为明显。

阳光总是公平得普遍地照耀大地,不会偏藏于某一处角落,不会偏袒于社会的某一个阶层,与贫富无关,与职位高低无关。太阳将所有人拉回到同一个起跑线,大家公平平等地享有风能和太阳能资源。传统能源的地缘因素完全被打破了。新能源给每个人创造了平等获取能源的机会,新能源的获得普适性创造了能源自由和民主的基础。

(二十四、新能源的分布式开发特点让能源的自由成为可能)

传统能源,无论是煤、石油、天然气,受矿源的限制不可能进行分布式/分散式开发。这些矿物能源需要大量的资本和高度集中的控制体系对其进行开采、加工与运输。能源工业的资本密集性特征决定这个行业非个人能力可以企及,全球范围来说,基本是控制在国有垄断集团手中。

巨额的资本投入需要巨量的产出才能摊薄成本,因此煤矿、油田、汽田的开采都必须追求规模效应,集团作战,相应的火力发电厂都是集中式大型地面电站,采用发电侧高压并网方式。所发电力升压后通过高压

电网远距离输送到用电地域,再经过配电站逐级减压后,通过地区配电网传送到用电的终端用户。这种电力从发电厂到终端用户的传输是单向的,不可逆的。在这个能源体系中,根本没有个人可以涉足的空间。终端用户只能被动的接受,没有选择的自由,没有议价的权利,更没有发电的可能性。

相对于传统能源,以光伏、风电为代表的新能源的突出特点是适合分布式/分散式开发。分布式是对应集中式发电站来说的。是指系统建在用户侧,所生产电力主要自用,多余上传,夜间从电网购电。它的特点是容量小,电压等级低,接近负荷,接入配电网,对电网影响小,可以应用在工业厂房/公共建筑/居民屋顶上。 其中,光伏的分布式特点更明显,只要有阳光、有空地资源,闲置的屋顶、垃圾场、荒漠、盐碱地、滩涂,都可以利用起来做光伏电站。小到几KW, 大到几MW,没有规模的限制,没有资金的限制。原则上说,任何一个普通人,只要你有合法私有的没被遮挡的屋顶或者空地资源,你就可以成为一个光伏电站的拥有者, 你就可能从电力的消费者转变为电力的生产者。新能源的分散式/分布式开发特点让能源的自由成为可能。 (二十五、新能源的分布式并网打破电网垄断 创造了能源民主化的前提)

分布式新能源电站的并网对传统电网来说是颠覆性的变革。传统配电网一般是单向放射形的,由于接入分布电源,电网中的电流就需要由单向变为双向,需要增加具有方向性的保护装置。电流可能是从配电站传送到终端用户, 也可能是从终端用户的分布式电站上传(回传)到电网上级配电站,然后供其他用户使用。在电网侧,通过数字化、自动化控制技术,主电网和分布电源间要能够依据需要自动无缝解列、并网,或成孤岛运行。在用户侧,必须安装智能电表,用户能够与电网进行双向通信,单独计量上传发送电力和下传购买电力,或者支持发电倒转,以净用电量计费。电网终端用户可以是电力消费者,也可能是电力生产者。

在传统能源的电力体制下,电网是电力市场上唯一的买方(针对发电厂)和卖方(针对用户)。垂直一体化垄断了输电、配电、售电各环节。分布式新能源的并网打破了电网对电力市场的垂直垄断,给了终端用户更多的自主用电选择权。分布式新能源接入配电网, 打破了电网对配电网的垄断,电力的输送从单向变为双向。 分布式新能源创造了能源民主化的前提,使实现“人人开发能源、人人控制能源、人人享有能源、人人获益能源,人人成为能源的主人”的目标成为可能。这就是能源民主化的标志。

正是由于新能源的崛起打破了传统能源的垄断,必然损害了传统能源背后垄断集团的利益。新能源自发自用一度电直接导致电网减少一度电的价差收入,所以电网为代表的传统能源势力对于可再生能源并网的积极性不高,甚至阻碍可再生能源并网。而利益问题的根源又在于垄断的电力体制。新能源和传统能源,一方要求生存成长,一方要守卫自己的地盘,维护垄断利益,它们之间的的角逐将是一场长期、艰苦、你死我活的战斗。战斗的输赢掌握在国家能源决策者的手中。决策者是否敢于打开能源民主化的大门,敢于触动传统能源背后的垄断集团的利益,决定了战斗的发展方向。但是,可以预见的是,面对传统能源的逐渐枯竭,全球气候变化愈演愈烈,留给决策者犹豫的时间已经越来越少了。

(二十六、对能源垄断和专营的国家偏向于更加专制的政治体制)

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能源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和国防安全,它不仅象征着财富,更象征着权力,且与政治紧密相联。政治控制着能源,而能源又为政治提供着权力保障。世上的一切都是为政治服务的。 能源的开采和运营方式深刻地影响着国家的工业管理模式,能源产品作为工业的血液,其市场化程度直接反映了国家的市场经济的开放程度。以石油为代表的传统能源,由于矿产资源只在特定的地域出现,政府需要动用国家机器来控制保护矿源,垄断所有石油矿产资源。

此外,这些矿物能源需要大量的资本和高度集中的控制体系对其进行开采、加工与运输。这种高度集中的能源工业基础结构,反过来成为其它经济产业的样板,最终给社会经济和政治体制塑造了自上而下的结构,必会影响一个国家的政治进程和民主建设。国家对能源的垄断和专营,使得石油国家往往偏向于更加专制的政治体制,而不是更加民主的政治体制。

(二十七、分布式新能源打开了能源民主化的大门)

和传统能源不同的是,分布式新能源将实现“人人开发能源、人人控制能源、人人享有能源、人人获益能源,人人成为能源的主人”的目标成为可能,打开了能源民主化的大门。

当每个人都可以生产能源,都可以销售能源,都可以进入能源市场的时候,原有的高密度资本的能源开发门槛和高度集中的能源控制体系将不复存在。原本垄断的电网将不得不变身成为一个开放、透明、公正的电力接入和交易平台。各种电力来源只要满足并网技术标准就能够被平等的对待和接入,每个人在家生产的电力可以向大家分享销售。

独立于电网的第三方电力调度机构将透明地管理调度这个电力交易平台。发电方、配电方、用电方三方之间都能双向互动,实时传递信息。国家的能源管理体系将从封闭、垄断、集中的方式,变为开放、市场化、分散化的方式。国家能源的垄断和专营将被取消。能源体系的重整和民主化,会形成一股新鲜的血液,借助于无孔不入的工业和商业网络,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全身各处。为了适应这股新鲜的能源自由之血液,社会经济和政治体制的自上而下的结构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必须更开放和透明、扁平化。

(二十八、能源的民主化对于政治的民主化的推动)

能源的民主化对于政治的民主化的推动还存在一种更明显表现的方式。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一个国家的分布式能源发电比例占到全国发电量30%的时候,基本城市的每个建筑、每个居民屋顶都已成为了光伏电站。

一户居民关闭自家电站对电网没有影响;一个街区的居民同时关闭电站对电网会造成波动,但很快空缺会被周边电源所填补;但是当一个城市的50%居民同时关闭电站,城市的运行将瘫痪。

当分布式电源的发电量占到社会发电量总额的一定比例之后,这些电站的拥有者-每一个普通居民,拥有了一种新的政治表态工具。国家必须选择更加民主的政治体制。

(二十九、新能源革命将推动未来政治的现代化进程)

新能源的革命推动生产力的进步、社会财富的增加,必然引起经济和政治上的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在科技革命推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人们具有的知识以及劳动技能不同,对新增财富的占有就会出现差别,原有的利益格局会随之变化,个人掌控更多的能源自主权,更多的参与到社会经济活动中,进而引起各层次利益的阶级、阶层的调整,出现新的需求,这就需要政府做出相应调整,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过程就是政治现代化的过程,就是政治的民主化过程。

能源机制塑造了文明的本质,决定了文明的政治结构、商业和贸易成果的分配、政治力量的作用形式,指导社会关系的形成与发展。在21世纪,对能源生产和分配的控制将由石化能源巨头转向数百万自我生产并将盈余通过信息与能源网络共享的普通人手中。面对以新能源为代表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能源的自由和民主化的趋势将成为每一个政府必须面对的挑战和激励。政府迫切需要实行决策民主化,让人民充分行使民主权利,参与政府决策,监督政府,而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则为能源民主化和决策民主化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大方向已经不可阻挡,新能源革命将推动未来政治的现代化进程。 (三十、化石能源强力支撑了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

历史上,每一次重大经济转型时代的来临,都是由新型能源系统与新型通信技术紧密结合引领。

18世纪末发生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以煤炭为蒸汽动力的机器革命,它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工具的时代。这不仅是一次技术改革,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这场革命是以工作机的诞生开始的,以蒸汽机作为动力机被广泛使用为标志的。

19世纪末,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这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当时,科学技术的突出发展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发动机和新交通工具(汽车、飞机)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电报、电话)和化学工业的建立。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燃油内燃机和电信技术的结合引发了以电器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

化石能源强力支撑了这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了人类的工业化进程。工业经济模式实现了从煤炭和蒸汽技术向石油、电能和汽车技术的跨越。伴随工业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 社会财富在急剧增加,人类进入经济高速增长的时代。据IEA(国际能源署)统计,2010年油、气、煤炭等化石能源占世界一次能源消耗的比重在81%左右;2010年全球发电量的比重:火电69%、水电16%、核电13%、新能源2%。中国2011年火电发电量占到全年总发电量的83%,更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化石燃料是当前工业的主要动力能源。

另一方面,化石燃料及其衍生品也是当前工业的主要原料。几乎任何商业活动都与化石能源息息相关。农业广泛使用的化肥、农药,建筑业使用的水泥、塑料、橡胶等建筑材料,人们生活所需的药品、美容品、化工产品、服装等,概莫能外,无不直接或者间接的来源于化石燃料。可以说,整个人类文明都建立在石炭纪储存的碳资源上。可是,正当人类在享受以化石能源为驱动的工业文明的成果时,殊不知,一个巨大的危机也在悄悄来临,我们已经为我们的子孙启动了一颗定时炸弹。这颗炸弹的威力足以毁灭整个人类文明,甚至地球生态。化石能源过渡使用造成了世界范围内的能源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恶化,使世界经济失去了前进的动力。世界开始寻找新的经济动力,寻找拯救地球的出路。

(三十一、改变能源消费结构 最终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我们面前出路只有一条: 改变能源消费结构,逐渐提高可再生能源在工业经济中的比例,最终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在可再生能源中,太阳能光伏提供了独特的优势和机遇。太阳能是至今为止地球上可用的最大能量来源,它提供了其他可再生能源不能提供的好处。

太阳能电池给人类创造了一种越过一级和二级能源,直接向地球上一切能量的总源泉-太阳,索取能量的捷径:光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光伏是新能源中最有可能民间普及的能源方式,其应用灵活性、产业链广度、就业覆盖力,是水/核/风等能源无法比拟的。纵观各种能源形式:化石能源资源有限,不可再生,排放温室气体;水电、风电受制于地理和季节,还有连带的不可避免的生态环境影响;核电有核泄露和核污染的危险。 毫无疑问,太阳能光发电(光伏)是我们人类迄今发现的最理想的能源生产形式:可再生、无限量、无污染、触手可及。人类有什么理由可以去忽略甚至拒绝它呢?

科学家指出,太阳光线一个小时的照射所产生的能量足以支撑全球经济运行一整年。欧洲光伏工业协会预测,在所有适合的建筑物表面安装光伏系统能够产生1.5万亿瓦特的电能,能满足欧盟所需电力总数的40%。IEA在2010年5月发表的太阳能光伏路线图中陈述,光伏发电是能商用的可靠技术,在世界几乎所有地区都具有长期增长的巨大潜力。并预测:从2010年开始,光伏发电占全球总电力的比例将不断上升。2020年达到1.3%,2030年升至4.6%。

(三十二、新能源是第三次工业革命核心)

中华民族曾经在电、发动机、计算机等科技革命上一次次落后于西方,可是,就是这一次,就在我们生活的时代,聪慧的中国人在能源革命上已经占得先机。中国牢牢掌控了70%的光伏产能和50%的全球市场,在2012年TOP10组件制造商中,中国大陆占据7家。西方国家开始害怕了,他们清楚地明白这意味着自己新能源的脖子正在被中国人卡着。

他们不舒服,他们必须要保护自己的民族新能源产业,这就是“双反”的真正动机。欧美国家不愿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大潮面前,失去有利位置。因为他们明白,新能源正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

开发可再生能源成为新世纪人类的能源转型行动,引发新一轮工业革命。能源民主化将是建立一个崭新能源秩序的契机,从而改变世界经济格局向扁平化的方向发展。以新能源为抓手,各国纷纷创新技术、出台政策、投入资金,力争抢占第三次工业革命先机。

从世界范围来看,在没有实现平价上网之前,光伏都是政策市场。没有并网的支持、没有补贴就没有市场,没有市场就没有应用和市场竞争,就没足够的机会和动力去自身完善,这将是一个恶性循环。现在的输血是为了让它尽快度过幼儿期。当它能独立时,市场无限,受益无穷,你会发现现在的输血是值得的。补贴是世界各国政府的对待光伏产业的通行做法。

发展新能源,需要政府以公共投资形式积极参与其中,通过自上而下的政策支持形成合力。德国是世界第一个实行光伏上网电价法(FIT)的国家,据WTO公布的“欧盟产业补贴报告”透露,德国政府通过了太阳能屋顶计划(HDTP)向德国太阳能光伏制造商提供了5.1 亿欧元补助,德国在2010年光伏发电电价上的补贴就超过118亿欧元,这些支持政策的颁布使德国迅速成为太阳能能源利用的全球领先者。

美国也不甘落后,暨2009年实行经济刺激法案以来,每年对可再生能源的资金支持额度高达160亿美元。而中国政府至2009年以来,每年对可再生能源的补贴平均不超过150亿人民币(其中70%用于风电),力度远远低于欧美。由于国内政策的滞后,新能源并网的阻碍,国外势力的围剿,中国的新能源产业局势危急,有可能会丧失掉百年一遇的全球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难得先机。

(三十三、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宏伟蓝图)

“人人开发能源、人人控制能源、人人享有能源、人人获益能源,人人成为能源的主人„„数以万计的人们将在自己家里、办公室里、工厂里生产出自己的绿色能源,并在能源互联网上与大家分享,这就好像现在我们在网上发布、分享信息一样。”这是美国趋势学家里夫金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所描绘的宏伟蓝图。 里夫金预言,支撑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支柱包括以下五个:第一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使其成为世界能源供应的主力能源;第二是将世界上每一栋建筑转化为微型发电厂,实现能源的自产自销;第三是发展和应用氢能等存储技术,使每栋建筑成为剩余能源的储备设施;第四是利用网络技术,建立其五大洲的全球电网,也就是能源互联网,使所有的微型发电厂通过网络买卖和共享剩余能源;第五是普及电动燃料电池汽车,使其通过全球电网充电或者出售剩余的电量。这五大支柱缺一不可,从开源和销售两个层面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合体系。

每次新能源系统的出现都会极大地改变全球的生产和生活,催生出新的经济模式和社会关系,而即将到来的以新能源为核心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也不例外,可再生能源大力发展所带来的能源民主化,将形成水平分布和网络扩散式的合作性能源开发与使用架构,从而改变世界经济格局,使其向扁平化方向发展。

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形成的传统的、集中的经营活动,将被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分散经营方式所取代。分布式的光伏电站成为主要的电力来源,分散式的3D打印技术将取代目前大规模的制造工厂,网络购物的方便和便利将淘汰大型的集中式购物中心,普及的社交网络和应用将分散式全球化的教育成为可能。人类正在迎来一场划时代的技术和经济大变革。

我们热切盼望,中国能够牢牢抓住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历史机遇,走出一条绿色、活力、智能、普惠、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在实现中国美丽中国的同时,为改变人类命运和人类文明进程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关内容

  • 中东政局动荡及对中国的影响因素
    中东政局动荡及对中国的影响因素 内容摘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东北非政局动荡局势具有关键性影响,美国在这一地区推行"大中东计划",极力渗透美国式民主,宣扬"互联网自由",利用社交网络煽风点火,甚至 ...
  • 中国能源安全问题
    能源与环境论文 论文的题目:中国能源安全 姓名: 专业: 班级: 学号: 论文的题目:中国能源安全 摘要: 有学者认为,世界能源安全形势令人担忧,安全形势将会随着经济发展而进一步恶化.而另一部分学者则抱有较为乐观的态度,认为世界能源安全并不 ...
  • 哈萨克斯坦投资指南
    哈萨克斯坦投资指南 "一带一路"国家级顶层战略,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主动应对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该战略契合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哈 ...
  • 乌克兰与俄罗斯
    乌克兰与俄罗斯发生冲突的起因: 1.经济上.乌克兰作为一个西方国家,经济跟越南差不多.上海的GDP差不多等于2个乌克兰!而上海人口仅相当于乌克兰的一半.这样的一个国家,不思进取,天天搞政治,一会倒向欧盟,一会倒向俄罗斯.俄罗斯卖资源,GDP ...
  • 国情备忘录论文
    浅谈当下中国国情 摘要: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自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迅速,为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就要开发新型低碳环保能源,另外也要加强军事力量增强国防维护好世界各国关系.目前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一定要做好准备,迎接各方面的挑战,维护好世界 ...
  • 初三政治期末试题
    2008-2009第二学期初三政治期末试题 班级 姓名 总分 一.单项选择题:(只有一个是符合题意的,第小题2分共20分) 1.下列关于宪法与权利的说法正确的有( ) (1)由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是公民的基本权利 (2)宪法是公民权利的确认书 ...
  • 东北亚区域合作中的中俄经贸关系
    东北亚区域是当今世界的重心,也是世界经济最具活力与潜力的地区,加强这一区域经贸合作具有重要意义.该地区的经济规模仅次于欧盟与北美,位居第三.区域内各国在金融危机后的经济复苏态势明显好于世界其他地区,特别是中国经济仍保持高速增长,成为推动世界 ...
  • 日本能源安全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能源安全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 2006/03/22 --------------------------------------------------------------------------------------------- ...
  • 20**年.当前国际形势综述[1]..
    当前国际形势综述 主讲:谭希培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世界加速进入经济大动荡.格局大调整.体系大变革.模式大发展的新阶段.过去的2009年,被称为危机之年.变革之年.调整之年,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