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用笔及其教学 - 范文中心

书法用笔及其教学

05/12

书法用笔及其教学(讲座提纲)

本讲主要内容

用笔的含义、要领、教法

一、毛笔的基本特点

1. 笔杆:圆柱体→可高低把持、任意转动。

2. 笔毫:兽毛、圆锥体→刚柔相济,柔韧而富有弹性,笔锋能开合聚散,灵敏,可写出不同形态、品质的点画、线条,准确传达心与手的活动。万向书写功能:八面出锋,提按自如,使转灵便→笔迹:丰富多变,沉着飞动,兼备刚柔、疾涩、抑扬等。

二、用笔的含义

1. 用笔的含义:广义包括执笔、运笔。狭义指运笔。通常所谓用笔,主要指运笔,因为用笔最终要落实到一笔一划的书写上,落实到具体的书写动作上。运笔:书写过程中手腕对笔锋的控制、运用。运笔的前提是执笔得法。古人所谓用几分笔即用锋的分寸,涉及提按的力度、幅度,亦属于用笔的内容。

2. 用笔贵在用锋:笔法的核心在笔势。学书以用笔得势(得笔)为先务。用笔不过关,结构、章法纵有可观,只是花架子。不善用笔者为笔所用。善用笔(得势、得笔):掌握笔锋特性,因势利导,遣毫命笔,指挥如意。笔性好。米芾论“得笔”、“不得笔”。

3. 运笔与运腕:书写时,执笔的手指基本不动,动的是手腕。“指死腕活”。运笔写字主要靠腕部力量,切忌以指运笔。指主执,腕主运。指死腕活。大字运腕,小字辅以指运。悬腕运笔,挥洒幅度大,得势得力。执笔要能保证指腕灵活,全身力到毫端。指、腕不能僵硬。枕腕要不得。

4. 永字八法:所讲主要是笔势,以便写出生动有势的点画。

三、用锋

1. ~的重要性:用笔的关键在用锋,在调锋(对笔锋的调整)。笔锋是传达气、力,塑造形、体的关纽。技巧基于用锋,用锋关乎点画的形态、质感(效果)。运笔其实是在顺应笔锋特性的前提下,有效控制笔锋的运转。

2. ~的技巧与效果:正锋/中锋、侧锋、提按、顿挫、顺逆、藏露、转折、牵掣、铺敛、聚散、抢、缩、蹲、绞、八面出锋等。

3. ~的分寸:源于笔压的大小即按笔的力度、幅度,关乎笔画的轻重、粗细及字的风格。△参:胡小石《书艺略论》第三节,载《现代书法论文选》;又载《胡小石研究》p.23,《东南文化》1999年增刊。

4. 调锋/换笔心:要领是通过转腕(幅度小时可附以转指),调整笔尖的倒向,使之与毛笔前进的方向相反。▲重点

四、运笔基本技巧

1. 起收:起笔有顺锋、逆锋之别,收笔有出锋、回锋之异。起笔的一般规则:横画直下,直画横下。收笔的一般规则:“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整个运笔轨迹(包括凌空动作)大体呈S 形或蛇行状,并非简单的直来直去。S 形只是对运笔轨迹的大体描述,练习时只需牢记运笔规则,不必去想S 形;且就古人作品看,S 形变化多端,说明运笔规则体现于实际应用,有各种不同的变化形态。初学应当努力照规则行事,并留心体会各种变化形式。

关于起笔,临帖时应特别注意一点:就真迹观察点画起笔处的形态(刻本多掩盖运笔真相),想象并努力把握笔锋落纸之前、落纸之际、入纸之后三个连续的环节。落纸之前一般应凌空取势、逆锋落笔。另外,起笔还涉及方圆、藏露等,见下文。

收笔方法,或顺势弹锋而出(出锋、露锋),或略驻而反向回收(回锋、藏锋)。起收动作应干脆利索,并注意与前后动作或笔画的呼应。行、草书笔画起收处附带的钩挑或牵丝,本质上是运笔快速、前后呼应的结果,而不是外加的修饰。牵丝务取细劲,不能拖沓,复不宜太

多,以免喧宾夺主。

2. 藏露:逆锋起笔之后,于转毫行笔之际将笔锋藏起,或在收笔时回锋而将笔锋隐入画内,即成藏锋。凡起、收处笔锋未藏起,自成露锋。藏锋以包其气,露锋以纵其神。藏锋不能迟滞、含糊,露锋宜有力(送到)、忌带虚尖。逆锋起笔时入纸力量过重,或转笔调锋时犹豫不决,则藏锋易滞而含糊;起笔时落笔不果断,或收笔时出锋无力,则易露虚尖。收笔露锋,应借势弹出或送出,必力达画尾、势犹末尽方妙。起笔逆锋、收笔回锋,笔锋仍可能露出,并不必然导致藏锋,此在行、草中甚为常见。藏锋过多必乏神气,露锋过多则失之轻薄。各种书体中,行、草露锋较多,宜藏露结合。

3. 方圆:用笔方、圆之迹,主要见于起、收及转角之处。方笔用折,圆笔用转,故有方折、圆转之说。参:下文“转折”。篆书用笔主圆,隶书多方。篆书以外各体,大字多圆,小字多方。圆笔主藏锋,方笔多露锋。圆笔丰筋,方笔多骨。圆笔源于篆书,方笔源于隶书。圆笔外拓,方笔内擫。

4. 中侧:中锋(正锋)指行笔过程中主锋大体保持在点画中路运行,虽不一定绝对居中,但也不过分偏向点画一侧。中锋运笔可使点画遒劲、圆润、饱满,它以正确、娴熟的执笔、运腕为前提,尤忌执笔过斜或以指运笔。运用中锋,需注意在提按交替及笔锋转向时将锋调正,勿使笔锋偏侧、扭结或成瘫痪状。中锋运笔过程中,笔锋的倒向与毛笔行进的方向始终相反。侧锋是锋尖偏于(不是完全倒向)点画一侧(横行时偏上,纵行时偏左),但不得以拖抹为侧锋。书法以中锋为主,中侧兼施并用。行、草书中的侧锋多出于侧管取势或运笔迅疾时不及调锋,旨在取势、造险,纯用中锋则嫌单调。侧锋运用得所,不为病笔。在连续转折时较易见出中侧交替进行的迹象,连续侧锋则笔画扁弱。运用侧锋宜果断而沉着,忌迟疑或急躁,否则线条瘫软、字势飘浮。

5. 提按:指运行过程中毛笔在垂直方向作上下用笔的动作。按有轻重之分,下按的幅度一般不应超过毛笔的弹性限度。提指一笔结束时的提收或一笔之内按下之后的提笔前行。写较细笔画时,提中仍有轻按之意,否则容易虚浮;写提收或由此带出的牵丝、附钩,只提不按。按后需提,提按之间的过渡与变化应自然、连贯,忌突兀与脱节。毛笔运行过程,即提按递变过程。行、草书提按丰富,变化多端,且递变过程尤为迅捷。在下按或提按递变过程中,毛笔仍在运行,不能停滞,亦不得以抖动为提按。从笔画的粗细变化及转折调锋处,较易见出提按的递变与对比。提按的递变是形成节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6. 转折:指运行中笔锋的圆转与方折动作,用于点画中段曲折之处或起收转折之处。写转锋起笔,落笔稍驻即转,转时提笔敛毫,调锋后随即前行;写转锋收笔,行至画未略驻即转锋提收;写转画,前后笔势连贯而不能停驻(驻则滞,滞则不遒),转弯处一般略提并调锋。写折锋起笔(即方笔起笔),毛笔斜切入纸后,稍驻即翻折调锋,再提笔前行;写折画,一般先顿而稍驻(驻则有力),随即翻折调锋,使行笔改变方向继续前行,折处多呈方角形。行、草转、折较多。转折过程中应适时调锋,连续转折尤然。转折过程中的提按、疾徐变化,是节律美的重要体现。

7. 牵掣:指运笔过程中的纵横牵引。牵掣驱使笔锋在平面上朝各个方向运动,与提按、转折相互为用,以确保用笔跌宕有致而纵横不紊、动静结合而以动制静、擒纵得法而笔势畅达。牵掣贵在以情掣笔、以毫摄墨,务使点画俯仰得宜、起伏应节、伸缩有度、曲直相安,最忌笔势松懈、牵引无力或笔锋偃卧、横拖竖抹。练习牵掣,应从宏观上把握笔势与节奏,令意在笔先。

8. 疾徐:指运笔之迟速及其配合。运笔有提按、使转、擒纵,则自然有疾徐。惟快慢得所、迟速相济、起伏有致、擒纵得法,节奏乃出。行、草节奏感尤强。疾徐因人因时而异,贵在迟重而不失神气,迅疾而不失形势。

9. 俯仰:指笔势(走势)的下俯与上仰。横向笔画表现最著。如写横画,整个笔画一般呈或

显或隐的弧形,弧背朝下、笔画呈上举飞逸之势者为“仰”;反之为“俯”。倘横画相对平直(常见于篆隶),视觉上则多呈仰势。一笔之内有俯仰(起伏、抑扬);一字之上下,笔与笔之间亦有俯仰。有俯仰即有变化、有对比、有呼应,艺术性因以彰显。

10. 向背:俯仰、向背涉及用笔、结体二端。俯仰主要指若干横向笔画之间形与势的关系而言,向背主要指若干纵向笔画之间形与势的关系而言。笔势有俯仰、向背,可加强点画间彼此的照应与变化。俯仰、向背指笔画内部的动势,非指笔画的表面形态。有势必有形,有形未必有势。用笔乏势,非真能用笔者。

△孙过庭《书谱》论及执、使、转、用之法,乃概言笔法,强调关键性的笔法。执,谓执笔的“高低深浅之类”;使,谓“纵横牵掣之类”(概言笔势驰骤之法);转,谓“钩镮盘纡之类”(概言笔锋转换、盘旋之法);用,谓“点画向背之类”(概言点画呼应之势)。

五、各体用笔特征

六、名家笔法解析【举例】

七、用笔教学注意事项

1. 充分认识用笔的重要性:“用笔为上”。结体、章法本乎用笔,墨法隶属于用笔。字的造型由用笔自然生成,造型不能离用笔而存在。掌握用笔才能掌握造型,而不是相反。每一书体、每一书家各有独特的用笔。用笔、结构不可分割,一个变,另一个随之改变。

2. 首重用笔。开始要抓用笔,结构不够精确不要紧,以后会自然地、逐步地好看起来。先教简单点画【如横竖】,反复示范,让学生反复练习。大体得要领后【不必苛求】,可学写简单的字,以便加深巩固、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基本得要领后,依照此法再学其它点画。各个击破。练习笔画,会涉及到完整的“字”,开始不必强调字形精准,重点在用笔。当然,可根据具体情况提示结构要领,但不能苛求。练习用笔时,只就学生容易做到的结构特点适当提示即可。结构问题以后可专门训练【到时学生结构能力已相当可观】。

3. 抓住动作要领。用笔是动作过程。“运”笔。训练培养笔性。注意观察执笔方法、运笔动作,看是否抓基本要领、关键环节。引导学生读帖,看到笔画想到用笔动作,下笔时注意再现用笔过程。读帖:看到点画,想到用笔,推测笔法、笔势、笔意、前后笔之间的启承关系。从“静”的字迹中读出“活”的笔势。多看墨迹。刻本里的点画,用笔真相多为刀锋所掩,只可推而得之。

4. 注意用锋、调锋。笔尖的位置、倒向。中锋(正锋)。

5. 力戒描画。尽可能一次性写完一笔、完成一个点画。开始困难,很快会转好。正确的起点、好习惯。注意用锋、调锋可避免描画,培养笔性。描画损害笔性,无从培养用笔的灵活生动。

6. 鼓励适当放手。严谨、严格前提下适当放手,避免抑制个性、活力,避免拘谨、板滞。关系到生动性、灵活性和日后发展。

7. 多示范(演示)。讲用笔宜多多示范,让学生模仿动作。

小结:驾驭毛笔是最基本的技巧,初学者尤其是西方人,往往以此为难。今人日常写字早已不用毛笔,故学书尤应首重用笔。用笔有法可循。法可习而得之,巧则存乎其人。掌握技法的目的在灵活运用。

临帖是学习技法的必由之路,但临帖到一定程度,必须练习写仿作作,即进行模仿性的创作,将临帖与仿作、创作反复交叉练习,直到运用自如,才算真正掌握技法。

附:

一、结与构:明赵宧光《寒山帚谈》:“结构名义不可不分。负抱联络者,结也;疏密纵横者,构也。学书从用笔来,先得结法;从错义来,先得构法。构为筋骨,结为节奏。有结无构,字则不立;有构无结,字则不圆。结构兼至,近之矣。”

二、古人论读帖

△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时随人意。(黄庭坚《论书》)

△余自魏晉以來至六朝筆法,無不臨摹„至若褉帖,則測之益深,擬之益嚴,姿態横生,莫造其原,詳觀點畫,以至成誦,不少去懐也。(宋赵构《翰墨志》)

△皆须是个人名笔,置之几案,悬之座右,朝夕谛观,思其用笔之理,然后可以临摹。(宋姜夔《续书谱·临摹》)

△予嘗歴觀古之名書,無不点畫振動,如見其揮運之時。山谷云:“字中有筆,如禪句中有眼。”豈欺我哉!(宋姜夔《续书谱·血脈》)

△学书贵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元赵孟《兰亭十三跋》)

△学书者„„尤须博观古帖,于结构布置行间疏密、照应起伏、正变巧拙,无不默识于心,务必下笔之际,无一点一画不自法帖中来。(明丰坊《书诀》)

△初学字,不必多费楮墨,取古拓善本,细玩而熟观之,反复背临而索之。学而思、思而学,心中若有成局,然后举笔而追之。似乎了了于心、不能了了于手,再学再思、再思再校。始得其二三,继得其四五,自此纵书以扩量。(明宋曹《书法约言》)

三、主要参考书目

1. 《书法基础知识》,尉天池,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

2. 《大学书法》,祝敏申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

3. 《书法艺术》,吴鸿清、邱振中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4. 《中国书法通论》,徐利明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5. 《书法的形态与阐释》,邱振中,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上海书画出版社新版


相关内容

  • 书法问答:"节奏"."韵律"和"气韵"有什么关联?
    书何谓尽善尽美?枯燥重湿.浓淡相间如何得到? 书何谓尽善尽美? 明解绪<春雨杂述·书学详说>曰:"一字之中,虽欲皆善,而必有一点.画.钩.剔.披.拂主之,如美石之韫良玉,使人玩绎,不可名言;一篇之中,虽欲皆善,必有一二 ...
  • 小学书法教学计划
    小学书法教学计划 书法教育是小学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它能够陶冶学生情操.发扬民族特有的传统气质.让健康.优美.活泼和具有现代生活气息去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热爱生活的感情. 通过书法教育,使学生懂得做人,懂得什么是美.什 ...
  • 他有严重的洁癖和疯癫症,以"刷"字名震天下,传诵古今绵绵不绝
    文/郑新安 历史上的书画家各种各样,每个人都独具个性,表现在作品上更是仪态万千,各有千秋.当然,个性有各种各样,有的人就是那种牛逼轰轰的.有的人就是那样傻逼型的.有的人就是那样高逼格的.有些人装逼装的让你受不了,唧唧歪歪,啰里吧嗦,真想上去 ...
  • 行草书法技巧
    行草书法技巧 一.从基本功入手 三个联合: 临贴与创作联合.大字小字联合.楷书与行书联合. 三看:平时多看名帖,看书法展,看名家挥毫.从好作品中罗致养分. 二.推荐范本 "多景楼"."虹县诗".&qu ...
  • 形体的组合教案
    <形体.材质.匠心> 课时:1课时 教材分析 1.本课是建立在线描画的基础上的造型活动,是学习立体造型的基础和过渡,具有承上而启下作用. 2.是学习造型设计及创作表现的必要手段. 3.能促进和培养概括能力. 空间思维能力和表现能 ...
  • 写字课教学设计
    1. <横的书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仔细观察大屏幕上的学生坐姿图,反复训练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2.在老师的讲解引导下,了解掌握铅笔字的书写要领,并在观察.比较.临摹的基础上,学会书写基本笔画&qu ...
  • 怎样把握书法作品的书写性
    怎样把握书法作品的书写性 (图为苏东波书法作品) 书法艺术风格是书法审美的主要方面之一,对书法艺术个体风格的审美把握是其中十分重要的内容.本文从中国历代书法作品中归纳出工巧.天真.自然.方正.圆熟.丰润.瘦硬.紧结.宽博.雄浑.刚健.秀逸. ...
  • 论书法创造性思维的认识.特征和品质
    论书法创造性思维的认识.特征和品质 吴 鸿 影 书法创造性思维,就是书法家在思维领域追求"独创"和"最佳",在前人.常人的基础上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新的突破.古今中外的书法家们,其思维活动的共同特点 ...
  • 谢赫的[六法论]对儿童绘画的启示
    谢赫的<六法论>对儿童绘画的启示 摘 要:谢赫,南齐时代(公元479-502年)的人物画家.他能 画时装的妇女.但他的画不如他的理论著作有影响.他的<古画品 录>是我国绘画史上第一部完整的绘画理论著作.<古画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