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全国卷2历史试题评述 - 范文中心

20**年全国卷2历史试题评述

02/23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2015年全国课标卷(Ⅱ)历史试题评析及备考反思

2015年高考已渐趋潮退声息,全国课标卷无论是卷(Ⅰ)还是卷(Ⅱ)的

历史试题,都格外引人关注,直冲舆论的风口浪尖。由于许多省份将告别“自主命题”,不太适应全国高考试题,顿感茫然,各种评论都有,有毁有誉,更有甚者,有人认为“历史高考祸国殃民”等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评论的人越多,说明人们对课改后的历史教学寄予的期望值越高,希望通过高考的“指挥棒”改变一下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如果以此理念出发,我到想为那些诋毁者“点赞”,毕竟又让大家有了一次思考历史高考试题和目前中学历史教学现状的机会。笔者也在思考这个问题,鉴于本人才疏学浅,不敢对试题妄加评判,只想根据自己的肤浅认识对全国课标卷(Ⅱ)的历史试题谈谈看法,愿以此抛砖引玉,求教于方家。

(一)仰望星空---全面解读全国课标卷(Ⅱ)高考历史试题

2015年使用全国课标卷(Ⅱ)的有黑龙江、辽宁、吉林、宁夏、贵州、甘

肃、青海、西藏、内蒙古、新疆、云南、广西等12个省区,范围较前显著扩大。从总体上看,历史试题较好地实现了测量和选拔功能,坚持并贯彻了有利于高校选拔新生,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原则,遵循教育部国家考试中心颁布的《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规定,持续稳妥地推进了高考命题的改革;也有利于规避“一纲多本”下易于出现的公平性问题。下面对试题进行列表分析:

表一:2015年全国课标卷(Ⅱ)历史试题模块分布表

专题史知识 通史知识 选修

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中国古代中国近现代史 世界史

史 史 史 史

中国史 25 26、24、29 24、25、26、28、29、30、32、33、选修一:清代养廉银制度改

27、40 27、40 31、41 34、35、革 。选修二:陈独秀的民主思

28、想。 40

30、31 选修三: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

世界史 35 32、40、41 ——苏联制定实施原子武器

33、研制计划 选修四:俾斯麦 34、41

分值 8分 38分 39分 26分 28分 31分 15分

表二:2015年全国课标卷(Ⅱ)历史学科知识点分布一览表

题型 题号 考查知识点 分值 教材知识点分布(以人教版为例)

儒家思想 必修三〃单元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 4分 24 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汉代地方吏治 必修一〃单元一〃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地 4分 25 方吏治

必修二〃单元一〃古代中国的经济——经济重心南移 26 唐宋经济重心南移 4分

明代商品经济发展 必修二〃单元一〃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明代商品 4分 27 选 经济发展(跨区域贸易繁荣)

择 洋务运动 必修二〃单元四〃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洋务4分 28 题 运动

29 康有为思想主张 4分 必修三〃单元五〃维新思想——康有为思想主张 (48侵华日军的罪行(对必修二〃单元三〃近侵华日军的罪行——对华经济侵4分 30 分) 华经济侵略) 略

建国初期经济发展战必修二〃单元四〃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4分 31 略 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建国初期经济发展战略 工业革命 必修二〃单元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4分 32 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必修二〃单元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第4分 33 二次工业革命

“斯大林模式“ 必修二〃单元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从“战时共产4分 34 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两极格局的确立与必修一〃单元八〃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的趋势〃两极4分 35 解体” 对峙格局的形成;两极格局的瓦解

孟子思想主张(法制必修三〃单元一〃中国传统主流文化的演变〃“百家观念)苏格拉底思想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孟子思想主张(法制观念) 25分 40 主张(法制观念) 必修三〃单元二〃西方人文思想的起源〃苏格拉底思 想主张(法制观念)

非 1950~2008年我国必修二〃单元五〃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选 41 部分节假日的变化 12分 化——节假日变化

择 45 清代养廉银制度改革 选修一《历史重大改革回眸》

题 46 陈独秀的民主思想 选修二《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52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分) 47 ——苏联制定实施原15分

子武器研制计划

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48 俾斯麦

2015年全国课标卷(Ⅱ)历史试题立足于对学科主干知识的深层次认知、

基本能力和历史素养的考查,试题符合政治性、规范性、探究性和公平性的规定,总体难度、区分度平稳,控制得当。根据表一和表二分析,试题有以下特点:

(1)试题命制坚持和追求学科素养培养、学科能力培养方向,把握正确的

综合测试导向。试题杜绝了机械地考查“死”的知识点和低水平的“点对点”试题,对知识的考查更多地体现出综合性、灵活性的取向,注重通过知识的整合和迁移考查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试题将能力考查的开放性与评分标准的严格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如试题保持了开放性试题(第41题—节假日变化)的设置,

并在试题材料的选取,设问设计,评分说明等方面,做出了新的探索,试题进一步提高了开放性,给考生提供了更多的作答空间;同时,调整了评分标准,使赋分点既体现了规定性又兼顾了考生的个性化作答。如第41题在评分“示例”的处理上,进行了进一步探索,特别注明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显示出对评分可操作性的有效控制,避免了以“示例”对考试作答方式、内容、思路进行框限的情况,提高了考试效度。这种以主干知识为载体,以学科能力与素养为导向,将史识、史观、史法巧妙地糅合在一起的开放性试题,一定会持续出现在高考试题中,成为全国课标卷的常态试题,坚持这个方向,将有助于推动中学历史教学改革深入进行。

(2)针对中学历史教学实际,体现了对教学改革的引领作用。2015年全国课标卷(Ⅱ)历史试题,仍然以考查学科主干知识和基本能力为主。绝大部分试题或直接考查主干知识,或需要与主干知识相联系进行作答,如选择题第24(儒家思想)、26(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28(洋务运动)、29(康有为思想主张)、32(工业革命)、33(第二次工业革命)、34(“斯大林模式”)等。试题还注意引入新的学术成果,丰富了考生审视和研究历史问题的视角,将学术性和现实性、高校选拔新生和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提升了试题的质量和水平,同时也对中学历史教学起到了有益的引领作用。如41题,通过表格型史料引用了1950~2008年我国部分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来说明变化趋势形成的历史原因。架设了联通中学教学、高等院校研究成果、现实社会生活之间的桥梁。

(3)试题设计体现了课程改革的导向与要求。2015年全国课标卷(Ⅱ)历史试题注重运用新材料,设置新情境,创设新模式,考查新问题的方式进行命制,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且设置新情境的水平有所提高,几乎所有试题都能利用材料设置新的情境。试题呈现方式灵活,新颖,贴近生活;绝大部分试题能较好体现考查立意。试题设计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试题包含文字、表格材料,且文字与图表结合巧妙,信息互补,相得益彰。如选择题的第33题,提供了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的表格材料,巧妙考查了两次工业革命这一重点知识,构思新颖,独具匠心。

(4)试题蕴含情感态度价值观,充分发挥历史学承载的人文教育功能。历史学是人文科学,人文教育是历史教育的重要内容,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历史课程“三维目标”中重要的教育目标之一,也是考试的重要内容,2015年全国课标卷(Ⅱ)历史试题注重阐扬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文明遗产的现代意义,提倡传承文明,崇尚科学的精神。如第24题,从“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可知儒学家要求统治者向古代圣贤一样以完美的道德治国,体现的是一种理想化的政治要求,有利于激发考生对传统优秀文明的学习兴趣,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又如第30题,考查了“侵华日军的罪行”,涉及了2015年重大时政热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揭示了“勿忘历史,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主题。

(5)试题结构合理,知识覆盖面较广,考查领域广泛,中外知识纵横交错,信息量大,基本上涵盖了各断代史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较好地实现了考核目标与要求,题目命制规范,语言严谨简练,评分参考简洁、清晰,赋分合理,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无政治性、科学性错误。对中学教材和教学中容易混淆和忽略的问题,做了澄清和厘正。如第40题,通过对比中外两位思想家的法制观念,说明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这种中外历史对比考查的试题已是近几年全国卷命题的常态,有利于引导考生注重比较历史问题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引导中学教学。

(6)全面实现了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等考核的能力目标,一方面充分发挥选择题、材料解析题、开放题三种题型试题的功能,材料解析题和开放题侧重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上,另一方面适当提升选择题能力的考查层次,选项的设定多为表述,考生只有在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的基础上进行推理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答案。如第29题,只有调动了教材知识,《新学伪经考》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动摇了顽固派反对变法改革的根基,为维新变法减少阻力,因而不能被顽固派占主体的清政府所容忍,就可以得出清政府禁毁的主要原因就是其倡导变法维新,这就很容易找到正确选项。

以上特点分析,仅属一管之见,如有不妥,批评指正,请“择其善者而从之”。

(二)脚踏实地---直面高考新问题,智慧化解寻对策

高中历史教学是绕不开高考这一道关的,高考在很大程度上引导着高中阶段的教学,研究高考试题,我们能够感受到高考历史命题的“风向标”,在高中历史教学(复习)中瞄准“风向标”,我们就会少走弯路,用智慧化解高考面临的新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高考备考复习的肤浅认识,祈求同行斧正。

(一)历史教育本质呼唤教学改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表述:“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中史参》主编任鹏杰先生认为“历史教育的终极取向是---服务人生”。良好的历史教育,应该让学生学会做人,服务现实人生是历史教育的核心价值所在,也是史学独特社会功能的体现。近几年高考历史试题,很重视历史学科价值引领作用。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岂能背离这一核心问题?历史教育的本质,呼唤我们要顺应时代潮流,不断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因此,我们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不仅仅是传授历史知识,更应该重视历史学科的价值引领,用正确的价值取向,照亮学生的成长之路,让学生的生命完整性、和谐性、圆融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得到发展,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笔者以为,平时教学中应注意如下“十大学科价值”引领:①倡导思维养成(批判性思维、辩证思维、证据意识),②倡导制度和科技创新,③倡

导民族平等,民族团结,④倡导和平与发展合作与共赢,⑤倡导关注民生,⑥倡导世界和谐发展,⑦倡导民主法治、人文理性,⑧倡导关注时政热点,强调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⑨倡导国际视野和国际意识,⑩倡导关注学科交叉和学术前沿等。学科价值引领不是刻意安排,强行灌输,而是要通过潜移默化,达到“润物细无声”,站得越高,看得越远,对历史学科价值了解的越多,理解的越深,对未来人生就越有准备。

(二)研究“课标”和“考纲”,瞄准备考方向

高考备考要研究“课标”与“考纲”似乎是老生常谈,就是这样的老问题才需要重新认识,要让“老坛装新酒”。怎么从研究“课标”和“考纲”来瞄准备考方向呢?长期以来,大部分教师认为,研究“课标“和”考纲“就是研究考查的知识点,比较今年与往年的变化,增加了哪些?删掉了哪些?哪些是热点?哪些是冷点?这样低层次的研究,是无助于高考备考复习的。而应注意研究更有价值的问题:如:(1)应注意研究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课标”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这就明确的告诉我们:唯物史观是历史学习的核心,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历史学习的归宿。把握了这一方向,我们的课堂教学才有高考要求的深度和宽度。(2)注意研究高中历史课程目标。“课标”强调:通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学习,逐渐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提升。在教学过程中,坚持课程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连续过程和有机整体的原则。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也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更要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另外,历史学科《考试大纲》在导言中规定了如下内容应注意研究。(1)考试内容强调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2)考查要求强调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等。研究这些就可以找到历史高考的如下关注点。关注点一: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不能丢;关注点二:不拘泥于教科书,教材不是标准,教材知识不是全部;关注点三: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为大学选拔可持续发展型人才;关注点四:坚持科学历史观的指导,以唯物史观为主导下的多元史观为指导。这才是中学一线历史教师教学的方向,即“历史学科体系、历史学科能力、历史学科素养”逐步找到了在中学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合适位置。

(三)活用历史教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课程改革以后,考虑到“一标多本”的现状,专家学者一再强调历史教学应提倡由“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把学科教材当成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们觉得“教教材”的观念似乎已与课程改革理念不太合拍了,挖掘大

量的史料,来补充教材内容的缺欠。这本无可厚非。然而,从近几年的全国课标卷来看,试题越来越重视学科基础知识,注重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基本技能的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突出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而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获取主要是通过理解教材来实现的。知识是理解和分析历史问题的基础,没有基础知识、基本史实充实的历史课堂无法产生生命的律动。高三历史教学,重新回归教材,提升教材知识的深度认知是提高复习质量的关键。当然,“回归教材”绝不仅仅是基础知识粗浅、机械地重复和再现,要坚决摒弃过去那种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而得到的僵硬的毫无价值的基础知识。而应该强调在“读懂”、“读精”、“读深”教材上狠下功夫。所谓“读懂”,要做到两点:一是体会教材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教材的科学性体现在它严密的逻辑性,读懂教材就是琢磨教材的字、词、句及教材的行文逻辑,从而深刻地理解、把握教材,达到全面掌握历史知识的目的。二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地图,强化历史空间概念。历史事件有特定的时间、空间,历史发展有它特定的地理环境,教材为此提供了丰富的地图资料,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正是要求我们能够运用政治、地理学科知识来分析、解决历史问题。因此,在高三复习中一定要掌握读图的原则和方法,“左图右书,索像于图,索理于书”,落实地图上的每一个知识点,还要利用地图,拓展历史思维,真正让教材知识“活起来”。所谓“读精”,就是要善于从教材中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线索,通过分析史料得出某些客观的历史结论,善于将教材由“厚”读“薄”。注意把握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疏通纲目,宏观驾驭教材。教材纲目,充分展现了教材编者严密的编排思路和科学的知识体系,把握教材目录,就是高屋建瓴的鸟瞰教材,按照教材章节目录,像剥洋葱一样层层分剥,游刃有余地处理教材,既宏观驾驭了教材,又微观把握了历史主干知识。二是研读引言,总体认识教材。高中历史教材在每一章节前都有一段简明扼要的引言,虽短小精悍,但具有广阔的视野,高度的概括和深邃的史学理论,为完整地把握历史知识提供思维引导,因此,在复习章节内容时,切不可忽视学习章节前的引言。“读深”教材,就是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理论因素和隐性知识,通过分析教材,得出隐性的历史结论,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就是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和学科素养的提升。一是要注意挖掘教材中的理论因素。《课标》中课程性质明确提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高中历史教材中渗透着丰富的历史理论的基本原理和观点: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普遍性与特殊性,必然性与偶然性,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等,课堂上经常运用这些理论因素分析,解决历史问题,既可以提高历史思维能力,也能够提升历史学科的素养,适应高考的要求。二是注意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历史的发展是纵横线索的交织品,它不可能孤立而存在,因此,在高三备考复习中一定要注意历史知识的中外关联和纵横联系,每复习到一个知识点时,应当尽可能多地联系到与之相关的知识,尝试以某一个知识点为“球心”,把它无限地扩大,从而达到沁入胸中,以小驭大,囊括整个历史的境界。

这类题型的特点是根据材料将历史事件中存在着的各种不同因素(原因、条件、结果等)列出,要求考生根据题目指向要求(根本的、直接的、主要的、次要的、主观的、客观的等)找出与上述因素相对应的背景、原因、目的、结果。

解题方法大致是:要正确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因果位置,并联系教材,注意区别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内因和外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等概念。再根据题目的要求进行分析判断,最后选出正确的结论。

①采取时间顺序的方法判断因果关系,时间在前者一定是因。

②运用基本理论的推理得出答案,如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那么客观存在就是因,主观意识是果。

③类似的还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

解答这类因果型选择题一定要注意区分求答项中的特殊关键词。

①根本原因:是指引起事物发展变化的诸多原因中起关健作用、决定作用的最重要的本质原因。根本原因一般是生产力、经济基础、社会存在、阶级本质、客观规律或是事物的内因等。

②主要原因:是指在事物发展变化的各种原因中占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原因。而在人为和自然因素、内因和外因中,人为因素和内因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不一定是根本原因,通常主要原因一般不与根本原因并列于题中。另外,命题中“最主要的原因”实践中等同于“根本原因”。

③直接原因:是指引起事物发展变化的近期表面现象,不经过中间事物和中介环节。一般是分析出时间关系或逻辑关系上最为接近的因素。

④主观原因:是指在历史事物的诸原因中,与事件中所在的阶级、阶层、团体、个人的主观意识密切相关的那一方面因素。

⑤客观原因:是指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原因。

⑥主要目的:是指当事者想要达到的各种境地和希望实现的各种结果中占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目的。

⑦根本目的:一般指当事者从其阶级本性(立场)、阶层(集团)利益、民族利益或所处的历史环境等方面出发所要达到的最终结果。解答这类选择题的关键之一就在于正确理解它们各自的含义。

(3)比较型选择题

这类题型的特点是通过材料的形式,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现象(诸如事件、人物、典章制度等)置于一处进行类比、对比,由考生从备选项中找出符合题意的相同点或不同点,找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形成的原因。

这类试题呈现方式主要有如下三种:①常见的是用转折词“但是”(但)、“而且”(而)、然而等,来对相同历史事件的不同发展阶段进行比较。②直接在试题中,要求比较两个历史事件的不同点或相同点。③用标点符号(;)、(„„)把两个历史事件分开,比较这两个历史事件的变化或不同。

解题方法大致是:①掌握理解基础知识,熟悉比较的内容;②准确地把握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及历史人物的内涵和外延;③对历史知识进行系统整理,把握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内在联系,从而构建历史知识的结构体系;④在全面把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确立比较项,找到比较的着力点(正确答案常常在后面的材料中)。

2、关于材料解析题:

材料解析题是一种富有历史学科特色的主观性试题,旨在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从未学过的历史资料中发现、获取和整理有效信息,并由此形成相应的认识、评价等解析问题的能力。然而学生对这种题型往往无所适从,失分较多。笔者认为:解答历史材料解析题应注意:“四要”与“四忌”。

第一,要认真分析所设问题,切忌问题没有弄明白而盲目阅读材料。传统的解析材料题的方法是先阅读材料,再分析问题。如果提供的材料较难理解,尤其是文言文和翻译过来的外文资料,学生往往难以读懂,不知所云,这样就无从下手。但问题往往可以给我们提供以相关信息。如果我们先看问题,掌握所设置的问题的具体要求,例如要求回答背景、原因、过程、本质含义、真实目的、主张、评价、危害、影响等,这样就可以按照“问题信息”为导向,有针对性地去阅读材料,通过分析所设问题,我们就明确了应该回答哪些内容以及在阅读材料时应该留意标注、收集哪些“问题信息”,而且这样做可谓省时省力,尤其是在高考时可以节约时间,提高效率。

第二,要仔细阅读理解材料,切忌不看材料,跟着感觉走,想到哪儿写到哪儿,直接凭感觉答题。我们不仅要读懂材料,也要读全材料,必须从提供的材料中尽可能地搜寻“问题信息”,即进行“材料处理”的过程。这是解析材料题的关键步骤之一。必须要学会从材料中所反映的内容中去寻找解题的切入点,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如果所给材料有文字出处的话,那么出处也可以给我们提供所需信息,这为我们下一步将材料与教材结合得出答案打下坚实地基础。 第三,要紧密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知识迁移,切忌单靠所提供的材料答题。“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是材料解析题的重要特征。每一个问题都对应着一个主干知识点。我们在完成获取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之后,必须结合从教材中所学内容,进行知识衔接,将教材与材料相结合,完成知识迁移,并对相关知识进行甄别,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进一步筛选出有效信息,切忌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这也是解析材料题的关键步骤之一。对此必须回忆教材中有关知识,并将提供的材料和教材相关内容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为最后总结答案提供基础。如果仅凭材料,往往难以回答完整。

第四,总结答案时要进一步审清、审准设问,文字表达注意条理清晰、言简意赅,切忌答非所问,杂乱无章,辞不达意。材料处理和知识迁移的最终目标是运用材料和已学内容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即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要首先对所设问题进一步审清、审准。然后,结合从材料中提取的有效信息和所学的

历史知识对题目所设问题进行解答。要求问什么就回答什么,切忌答非所问。文字表达上,也要注意语言精练、表达准确,体现答案的学科性、逻辑性和要点化。

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好的方法,也需要实践的检验,平时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高考真题去做仿真训练,逐渐使之融会贯通,烂熟于心,信手拈来。

高考历史试题给我们打开了一扇窗,留给我们的思考空间还有很多,薄薄的一张试卷深含寓意,字里行间透出的众多信息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细细品味。透过2015年全国课标卷(Ⅱ)历史试题的评析和反思,有益于我们思考今后历史教学的方向,追寻历史教学之道。作为高中历史教师平时要多阅读,多积累,多实践,多反思,用心打磨,不断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这样历史教学才能像枯木逢春“活”起来,才能展现出生命的活力,成就学生,成长自己。任何事物都是朝着一定方向发展变化的,只有在不断的“变”中追求“不变”的理想,才能顺应时代之潮流。笔者以此自勉!


相关内容

  • 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解答规律探索(肖先成)
    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解答规律探索(一) 〇肖先成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强调历史体验以 及对历史的探究.考试大纲在"论证和探讨问题"中也 加深了对历史学科素养的要求: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 ...
  • 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历史)
    2016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24.夏启讨伐有扈氏时说自己是"恭行天罚",对部下们则说:"用命,赏于祖:不用命,戮于社":商汤伐夏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盘庚迁都时对 ...
  • 历史答题方法
    2016高考历史答题技巧完全版 以下资料是我收集并且删选的资料,请相信东西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并且希望各位和我一样的考生注意,所有的技巧方法都是给我们提分用的. 一.选择题:审清两个要素 无论是一般类型的单个选择题,还是专题式选择题,都要审清 ...
  • 生活与哲学期末复习综合试题
    黑龙江省杜尔伯特一中2011-2012高二哲学期末复习综合试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是因为它 ①正确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 ②总结和概括了所有的认识 ...
  • 浙传编导真题
    一.2012年浙江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节目制作方向)招生考试试题 ■面试 一.自我介绍 二.回答考官提问 1. 以"坚持"为主题构思一个活动/栏目/短片并陈述. 2. 策划一个访谈节目,自选主持人,自选访问对象. ...
  • [公务员]法律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公务员必考 (法律知识)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关于法律和国家关系 ...
  • 文献综述格式及技巧范文大全(2格式2技巧4范文)
    文献综述格式及技巧大全(2 格式 2 技 巧 4 范文)第一个文献综述是在对文献进行阅读.选择.比较.分类.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研究者用 自己的语言对某一问题的研究状况进行综合叙述的情报研究成果.文献的搜集.整理.分析 都为文献综述的撰写奠 ...
  • 播音专业模拟考试题
    新华网北京1月9日电(记者徐京跃 崔清新)针对新疆警方近日捣毁"东突厥伊斯兰运动"的恐怖训练营情况,公安部9日强调,要加强国际合作,坚决依法打击一切恐怖主义组织和恐怖分子的犯罪活动.据公安部办公厅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武和平 ...
  • 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测试题
    小学语文教学资料大全 三生石编辑 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知识素养测试题 本试卷满分100分,时限90分钟 一.填空.(30分,1--7题每空1分,8题每空2分) 1.<诗经>本只称<诗>,后又以____________ ...
  • 20**年国家安全十大事件评述
    国民安全 ――2014国家安全十大事件 对于2014年的中国来说,"国家安全"成为当之无愧的一个国家关键词.而这一年,对于国民安全建设来说,则是一个标志年.树立全民的总体国家安全观,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要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