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解答规律探索(肖先成) - 范文中心

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解答规律探索(肖先成)

03/01

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解答规律探索(一)

〇肖先成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强调历史体验以 及对历史的探究。考试大纲在“论证和探讨问题”中也 加深了对历史学科素养的要求: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运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 史观点;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上述要求在高考试题中的开放性试题中有明显体现。

2006年高考广东卷,2007年上海卷2008年海南卷中相继出现了典型的开放性试题。评卷中,也开始引人 solo评价法。经过海南试水之后,从2010年开始,新课 标全国卷出现开放性试题与solo评价法。我们看到了 由粤沪引领、海南实验、全国推广的高考探索模式。

一、开放性试题评价及影响

现在,教育部考试中心也把开放性试题作为命题改革探索的重点和亮点。这样,此类题型的解析方式就必 然引起中学师生高度重视。与命题相适应,答案也不再封闭、固定、唯一,而是开放、灵活、多元。评价方式包括阅卷标准也有了突破性变化:借鉴solo评价法。这些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下高考的探索方向:不再以掌握历史知识的量的多少为考査核心,转而注重历史学科素养,历 史思维的质的深度。由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正在转向 素养立意。一个问题的答案要求涵盖了史实,观点,联系,逻辑,抽象,表述等多个方面,学生纷纷惊呼其难度。 而这些的源起,与黄牧航教授于2004年在《历史教学》 第12期撰文《solo分类评价理论与高考历史试题的命制》呼吁引入新的评价体系;2009年又在《基础教育课 程》第12期撰文《谈solo分层法在历史高考命题中的应 用》探索新的命题形式,有很大关系。

2010、2011、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后文若非强调, 均指新课标全国卷)连续三年出现小论文形式的开放性 试题。在此影响下,大家对此类开放试题连篇累牍进行 训练、解析,正自以为得其奥妙时,2013年出现地图类开 放性试题,中学师生虽倍感郁闷,仍直接扑向隐藏在课本内外的各类地图与表格。结果,2014年开放性试题再次大变脸:据I960年教材目录,提出删改意见。此举又 使多少少年泪洒考场,多少教师愤懑失望。多数教师因 种种原因,仅仅敢于直面浩如烟海的试题,却未能深入探索怎样使我们的答案解析与不断变化的开放性试题,与新的评价体系必然对应。对高考试题的研究与解析上亦步亦趋,而不是高屋建瓴地看穿它的本质,所以就 不会有对开放性试题解析的突破。笔者试就这一问题, 从历史的基本认知原则与solo评价法体系角度,破解答题的基本规律。

二、基于真题分析的解題策略

例一: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图9东汉十四州示意图 图10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

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 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答案示例]

信息:东汉交州与唐代岭南道辖区类似。

说明: 这一地区社会发展较缓慢。

信息:东汉州与唐代道命名 不同。说明:东汉州名多来自古代行政,唐代道名多依 据山川地理形势。 信息:汉代北方州设置密集,唐代相 对疏朗。

说明:东汉北方较南方社会发展程度高,而唐 代南北社会渐趋平衡。信息:唐代陇右道(河北道)较东 汉凉州(幽州)辖区扩大。

说明:初唐国力强大,加强了 对边疆管理。(史实与原因判断)

信息:东汉地方设州唐代地方设道。

说明:东汉 州为地方行政机构,唐代道为地方监察机构;东汉地方 行政州来源于刺史,为监察区,唐代亦设道为监察区,表 明了中央对地方监察延续;东汉地方行政州来源于刺 史,为监察区,唐代亦设道为监察区,表明了历史的传承 与发展(史实与规律判断)。

信息:吐蕃,南诏,流求不见于东汉。

说明:东汉 以来,中原与边疆民族地区交流加强;东汉以来,边疆地 区与中原王朝政治联系加强;东汉以来,统一多民族国 家发展。

信息:唐代较东汉京畿地区单独设道。

说明: 唐代加强了对两京地区监管;唐代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 权。

信息:唐代较东汉行政疆域扩大。

说明:唐初较东 汉国力强大,边疆控制加强;唐代农耕文明进一步扩展 (史实与内涵判断)。

信息:东汉地方行政州来源于刺史,为监察区,唐 代亦设道为监察区,表明了政治文明的继承与发展。信 息:东汉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而唐代道南北分布基本 平衡。

说明:东汉之后,南方社会经济有很大发展;中国 农耕文明发展,社会整体进步(史实与价值判断) 例二:2010年上海卷第37题:义和团运动期间,一位团民私自替政府拟了一份对 外“和约”。“和约”虽不具法律效力,作为历史材料却 真实地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内容如下:

一、各国前所索赔款,一概作废。二、各国应偿还中国兵费四百兆两。三、各国兵船已在中国口者,不准驶出。四、各国租价照今加倍。五、将总署交还中国.六、康有为回国治罪.七、所有各国教堂一律充公。八、日本将台湾交还中国。九、德国将胶州交还中国。十、俄罗斯将大连湾交还中国。十一、所有教士各归其国,不准再来。十二、中国仍有管理高丽安南之权。十三、中国海关仍归华人处理。十四、各国使臣来中国者,照乾隆时所定之例,不许进京。十五、另赔义和拳兵费四百兆。十六、日本亦照乾隆时例入贡。十七、华人交通西人,及不遵官场约束着,归朝廷治罪。十八、所有东西洋人与中国官场相见,须行叩头之礼。十九、外人不准在中国游历。二十、俄罗斯西伯利亚及各处铁路,均需拆毁。二十一、英国须将新安九龙交还中国。二十二、各国运来中国货物合应加倍收税。二十三、洋人商船到口者,须先禀明该处守口中国兵官,方准入口。二十四、大米不准出口。二十五、凡货物运往外国者,亦须加倍收税。 问题:(25分)

(1)“和约”中第八、第十九项是针对两个不平等条约而提出来的?(4分)

(2)作者在“和约”中提出了哪几类要求?(6分)

(3)你是如何看待这份“和约”的?(15分)

[答案示例]

(是什么,史实判断)该和约中既有保家卫国,捍 卫主权的正义成分,也有封建愚昧,闭关自守,盲目自大 的落后要求。

(为什么,成因,规律判断)该条约是19世纪末西 方企图瓜分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意识已经觉 醒,爱国救亡运动风起云涌背景下产生;是中国下层百 姓自发反帝斗争产物。东西文明在冲突中交流,处于劣 势的东方文明在阵痛之后借鉴西方文明,但是这个文明 的交流与转型是复杂,渐进的,其中必然掺杂了自身文 明的要素,也包含了农耕文明下农民的落后意识。

(反映了什么,内涵判断)该条约是19世纪末帝 国主义瓜分世界,资本主义文明纵深扩张表现,也是东 西方世界不同性质文明冲突在外交领域反映。既说明 了东方文明的抗争与无奈,也说明了封建文明的落后与 愚昧。

(怎么样,价值判断)该条约有利于粉碎帝国主义 瓜分中国图谋,推动中国爱国救亡运动发展,也有利于 进一步唤起中华民族觉醒,动摇清政府反动统治。但其 中的落后成分也预示了运动失败的必然归宿。 例三:2008年海南历史第26题: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天下已平,(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孝惠、高后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

---- 《史记》

工商杂色之流,假令术逾侪类(同辈之人)„„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

---- 《旧唐书》

古者官民一家也,农商一事也„„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何尝一日不行于天下哉。

---- (宋)陈亮:《龙川集》

士之子恒为士,商之子恒为商。严氏之先,则士商相杂,(严)舜工又一人而兼之者也。然吾为舜工计,宜专力于商,而戒子孙勿为士。盖今之世,士之贱也,甚矣!

---- (清)归玄恭:《归庄集》

评述中国古代商人社会地位的变迁。(12分)

[答案示例]

(是什么,史实判断)中国古代商人地位变化过 程:西汉商人地位很低,唐宋地位有所提高,明清商人地 位在某种程度上超过士大夫。

(为什么,成因,规律判断)中国古代商人地位变 化原因:古代长期重农抑商,在封建经济发展基础上,唐 宋以后商品经济日益繁荣,明清甚至产生资本主义萌 芽,工商业阶层队伍壮大,引起在思想上重商意识产生。 中国古代商人地位的变化说明了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 的必然导致阶级地位相应变化,引发观念变化。

(反映了什么,内涵判断)反映了由唐代以前自然 经济占主导地位到唐代以后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的史实, 是中国经济文明不断发展的表现。

(怎么样,价值判断)中国古代商人地位的变化总 体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总体进步。

以上所列举的三例高考开放性试题,实质均属同一类型:题目以史料呈现,要求回答对史料认识。开放性试题考査时出示不同史料,让学生做出说明、评述、也符合学习历史的基本原则,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历史的史料根据史料的存在形式,一般可以分为实物史料 (也称历史遗存)和文献史料两大类”。上述题目的史料都属于文献史料。其中地图属于静态政区图,和约属 于历史事物,而商人地位变迁属于历史过程。

关于答案,可以说都属于史论范畴,也就是历史认识的范畴。“我们的历史研究,必须凭借史料,亦即人类 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痕迹。”这些 迹,是历史认识的起点,“所有历史认识都是间接的,历 史学在本质上是一种推理的科学。”我们发现,基于一定历史史料的历史认识依靠推理。那么,上述例题规律性答案步骤在推理上的科学性依据又是什么?与solo分类评价法对答案的要求之间是否存在内在一致性?

根据黄牧航教授总结,solo分层法评价的第一等级 “前结构层次”指:学生无法理解和解决问题,答案与问 题无关。在历史认识领域实质就是对历史史料错误认识或无认知。在这里,我们做答案规律解析时就没有必 要与历史认识规律相联系了。

“每一项历史认识实际上都包含着三个层次:第一 层次可以称之为考实性认识,也就是„‘是什么’那个层 次上的认识。”史实判断是历史认识的初级层次,但是它 是深层历史认识的基础。只有将深层历史判断建立在 史实认定的基础上,后面的历史认识才会立于不败之 地。“第二个层次可以称之为因果关系或规律性的认 识,也就是„„‘为什么’的认识。” 其含义是指在确立 史实的基础上,解释其原因,研究其规律。solo评价法第 二第三等级“单点结构层次”与“多点结构层次”主要是 指:学生找到了单个或多个解决问题的思路,但思路之 间不关联。在历史认识领域实质就是第一或者第二层 次认识。学生可以看到某一或者某些不关联的历史事 实,给出一个或多个不关联的历史事实的解释。具体表 达就是前面三例中的史实与原因类答案,每一点都可以 看作solo评价法中的一个思路。(实际上本文解析的每 个答案各个思路之间都有关联)

solo分类评价法的第四层次,“关联结构层次”,是 指学生找到了多个解决问题的思路,并在各个思路之间 建立联系。体现在历史认识领域最明显的就是历史史 实与历史解释之间的关联,比如例一答案中“信息”与 “说明”之间的逻辑联系;例二与例三答案中“史实判 断”与“成因判断”之间的逻辑联系。其实史实各点或者 历史原因各点内部的关联,也体现了 solo评价法“关联 结构层次”评价。本文例一每一个“信息”内部关联:因 为每一个正确信息都是对东汉和唐代两个时代读图对 比的结果,本身就是一种有机关联。每一个正确的“说 明”答案中凡涉及东汉与唐代两个时代的,它们之间也 有关联。而在例二与例三中,“史实判断”或“成因判 断”都不是单点答案,各点之间都有内在逻辑联系。这 些,都可以体现“关联结构层次”评价。

历史认识“第三个层次可以称之为评价性认识,也就是„„‘怎么样’那个层次的认识”。其含义要求对历史 事物的是非善恶,利弊得失做出判断。在这里,我又加 上了“内涵”判断:历史事物的本质,所表现的文明历程。 这一层面的历史认识就和solo评价法的第五层次“抽象 拓展层次”,要求认识的深度与高度,可以对应了。具体 的规律性答案解析,就是上述例子中的“内涵判断”“价 值判断”相关答案。

当然,上述例题解析中历史价值认识内部各点之 间,内涵认识内部各点之间的逻辑联系,以及它们与前 面的史实认识,成因认识之间的逻辑联系,也可以反映 solo评价法的第四层次:“关联结构层次”评价。

这样,我们就揭示了题目以史料呈现,要求回答对 史料认识这一类型开放性试题的解析方法。命题材料 虽会变化,只要我们依照历史的认识规律解析此类开放 性试题,答案就可以基本实现对solo评价

法体系的全面 覆盖。本文中环环相扣的四个答题步骤与solo评价法

的思维要求实际上是一致的。因为,再新的评价体系, 也是应用于历史学科,必然要符合历史学科本身的内在 规律。本文所整合的三例规律性答题步骤,实非偶然。 当然,历史的认知,绝非简单,具体到此类型的某个开放 性试题的解析,其思维也必有个别独特之处,不宜完全 生搬硬套。

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解答规律探索(一)

〇肖先成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人发展,历史科目高考命题与评 价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自2010年开始,新课标全国卷 每年都有一个独立的开放性试题,并在评卷中引入solo评价体系。这一命题与评价方式已成为高考改革的一 个亮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课程高考的方向。而 且,从呈现方式上看,试题有年年翻新、难度系数增大的 趋势;从考试反响来看,开放性试题的考査“也成为历史 学科高考考查中一种极具生命力的好题型”。因此, 今后仍须高度重视此类型题目。笔者曾尝试以历史学 基本原理为依托,围绕试题的材料呈现、答案要求对材 料认识类开放性试题进行了符合solo评价法的解题规 律探索。我们知道,近年广大高三历史老师虽对学生进 行了小论文型开放性试题训练,但得分率仍然不高。据 统计,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湖南考生的“平均 得分为5. 02分”,且高分极少;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 第41题,吉林考生“平均分为6. 8”m,且高分极少。说 明这一类型试题的训练与解析仍待进一步加强,本文拟 就另一类型高考开放性试题,即大家常说的小论文型开 放性试题的解题规律进行探索。

一、应该注意的几个基本问题

研究近几年小论文型开放性试题可以发现,命题的 材料中包含了历史观点,答案要求用材料进行论证。无 论材料中的观点如何呈现,笔者认为,应该注意如下三 个基本问题。

第一,就材料中自己掌握史料最充分、最熟悉的一 个观点进行论证。如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西方崛起” 题,材料中有两个主要观点:“近代西方崛起是西方文明 自身发展的结果”“近代西方崛起是世界文明发展的共 同结果”。从当年考生的作答看,能论证好一个观点的 已属不易,在考试时间、答题空间和难度上,论证两个观 点几乎是不可能的。另外,在此题中,论证类似“西方崛 起是西方文明自身发展的结果”这一论点,由于命题呈 现的材料中已经提供了大量有效信息,只需进一步具体 化,所以难度相对较小,而对这一观点进行论证得分率 往往较高。

第二,尽量不论证逆向思维(与传统观点、传统史实相悖)的观点,遇到要求对观点进行评价的,也不要轻易否定材料中顺向思维的观点而另设新观点。如2010年 新课标全国卷“历史前提”题,结合材料看,隐含了两个主要观点:“明清中国,由于‘历史前提’不具备,资本主 义萌芽未能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近代英国,由 于‘历史前提’逐步具备,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成为资本主 义生产方式”。这两个观点都是当前史学界主流认识, 论证难度相对较小,考生在考场上另立新论几乎不可 能。再如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要求评析“冲 击一反应”模式。从作答要求看,考生对该模式赞成、反 对或另有观点均可,但从有关统计看,“选择赞成‘冲 击一反应’模式的,占总人数的88. 5% ”,而且,没有一个 学生提出不同的解释模式。这也从反面说明另立新 论难度很大。

第三,表述一个完整的历史观点,应该具备时间、区域两个限制要素。换句话说,离开时间、区域两个限制 要素的观点是不存在的。原因在于,任何历史认识都是 建立在一定的历史存在基础之上的,而时间与区域就是 历史存在的方式。也就是说,没有离开时间与区域的历 史事实,而建立在历史事实基础之上的历史认识,自然 是以时空为基础的。因此,在论证某一历史观点、建立 材料与观点的联系时,必须对材料进行时间和区域上的 甄别,以避免最基本的历史论证逻辑错误,即史料与史 论时空不对应,史料不能印证史论成立。如2010年新 课标全国卷“历史前提”题,可以提炼的两个观点,都有 明确的时空限制:“明清中国” “近代英国”。再如2011 年江苏卷历史第22题,提炼并论证陈旭麓先生的观点: “中国传统社会近代化在新生产方式诞生时伴随着阵 痛”,“中国”“近代化”的区域、时间限制也很明显。在 选择材料组织作答时,注意史论的时空限制,也就能避 免犯常识性的错误。

二、基于真题的答题规律探索

从材料呈现、命题要求和答题步骤的角度看,小论 文型开放性试题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第一,试题材料中明显呈现一个观点,要求考生依 托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观点进行论证。这一类型 试题的要求一般是“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论述) 某材料中的观点”,其行为动词直接是“论证”或“论述”。此类试题答题步骤也比较简单:结合所学知识挖 掘与说明材料中合乎材料观点的逻辑,对该观点进行 “证明”,再加以小结。这个“证明”过程,实质是以史料 证明史论的正确性,回答了史论“为什么”是这样。

例一:2012年高考上海卷第38题: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 的。”试用所学知识论证这一观点。(12分)

[答案示例]

论证过程(“为什么”):19世纪是西方向全球进行 殖民扩张的年代,殖民势力已经渗透到亚洲。在西方国 家中,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 为了争夺原料产地和市场,急需打开中国的大门。此时 的中国,在经历了康乾盛世的繁荣之后逐渐走向衰落, 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西方 主导的国际关系秩序与中国的朝贡体系产生了剧烈冲 突。围绕着鸦片贸易,中英矛盾不断升级,随时有战争 可能。

可见,19世纪资本主义国家向中国及全球的扩张, 体现了近代工业文明与传统农业文明的碰撞,在这样的 大势下,鸦片战争无可避免地爆发了。

第二,试题材料中史论是隐性的,要求考生理解材 料中的观点,表述并论证;或者试题材料并未明确给出 观点,要求考生根据材料总结观点并论证。这一类型试 题的要求一般是“阐述对某种观点(隐性的)的认识”, 或“阐述对材料主要观点(未明确的)的认识”,其行为 动词是“阐述”,即“阐明”并“论述”。在此,“阐明”的历 史学科含义是:根据对材料的理解,准确表述材料蕴含 的主要观点,实质是回答材料观点“是什么”。此类试题 答题步骤分为两步:(1 )准确表述材料主要观点“是什 么”;(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选择有效信息论证“为什 么”,并在最后进行小结。

例二: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第40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 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 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自中世纪晚期开始,乡村手工业特别是毛纺织业在英格兰东部、西部和约克郡地区快速发展。商人发放原材料,回收产品,销往海内外,这种新型的“乡村制造业活动”被称为“原工业化”。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厂”,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16世纪初,纽贝里的一家毛纺织“工厂”雇用了1 140名工人,其中近三分之二为妇女和儿童。海外市场的需求大大地刺激了此类“工厂”的发展,英国成为欧洲最重要的毛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国,1700年毛纺织品占国内出口商品的70%。棉纺织业作为新兴行业随之兴起,其他行业也迅速扩张。机械化逐渐成为新的生产方式的重要特征,并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

——摘编自[英]E. E. 里奇等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等

材料三:包含着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的雇佣劳动是很古老的;它个别地和分散地同奴隶制度并存了几百年。但是只有在历史前提已经具备时,这一萌芽才能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恩格斯:《反杜林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期以前英国工业发展的阶段及阶段性特征。(16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 所学知识,阐述对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的认识。要 求:以对历史前提的认识为中心;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13 分)

[答案示例一]

提炼观点(“是什么”):只有经济、政治、思想等多 方面的条件存在,这样的“历史前提”才能促进资本主义 的发展。

论证过程(“为什么”):如英国,这一“历史前提”表 现为:较早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社会稳定。殖民掠夺扩 张提供资本原始积累和海外市场。圈地运动为其提供 国内市场和自由劳动力。早期商业革命奠定良好金融 制度基础。历经数次思想解放,人文主义再次觉醒。自然科学发展展,手工工场技术积累提供科技基础。

综上所述,社会各种历史前提的具备,形成了比较 完整的体系,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促使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英国迅速发展。

[答案示例二]

提炼观点(“是什么”):只有在市场这一“历史前 提”具备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才能正式形成。 论证过程(“为什么”):英国的殖民扩张促进了海 外市场需求,而海外市场需求又极大地刺激了纺织业发 展。原有手工业生产无法满足市场需要,从而催生工业 革命,机器化大生产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重要特 征。而中国的明清时期,在自给自足自然经济中,农民 贫困,购买力低下,重农抑商政策限制国内市场,闭关锁 国使海外市场萎缩,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始终未能发展成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综合中英两国经济发展历史说明,市场在经济发展 中的地位不可取代,只有市场条件具备了,资本主义生 产才能形成。

第三,试题材料显性或隐性给出一个或多个史论, 要求考生“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评论)材料中 一个或多个观点”。试题中的行为动词是“评述”或“评 论”,其含义是“评价”并“论述”。在此,“评价”的学科 含义是:对材料观点做出是非善恶的价值判断。此类型 试题答题步骤为两步或三步。就两步言,材料明显只有 一个观点,要求考生对该观点进行评述。即:

(1)对材料 观点进行价值判断“怎么样”;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 选择史料进行论证“为什么”。就三步言,材料观点隐性 呈现,或有多个观点需要选择,要求考生对所选观点进 行评述:即:

(1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提炼材 料隐性观点或阐明材料某一观点“是什么”;

(2 )对材料 观点进行价值判断“怎么样”;

(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 选择史料进行论证“为什么”。

例三: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

材料观点(“是什么”):近代以来西方崛起是世界 文明发展的结果。

我的看法(“怎么样”):这个观点是正确的。

论证过程(“为什么”):

(1)近代西方崛起的基础是 古代希腊罗马文明以及中世纪西方封建文化的逐步积 累;

(2)近代以来世界其他地区文明,也为西方崛起做出了重要贡献:①来自中国的指南针技术在地理大发现中 为大洋航线的发现提供了帮助;中国造纸术和印刷术结合,在西方文艺复兴等一系列思想解放中起到积极作 用;②阿拉伯建筑,自然科学知识也为西方社会的发展 起到推动作用;③埃及和奥斯曼帝国航海技术以及对印 度洋航线的开拓,也为西方崛起做出了贡献;④殖民时 代,黑奴贸易以及对亚非拉殖民的掠夺,对西方经济发 展起到了重大作用;⑤古希腊罗马文化也是在汲取了亚 洲的古巴比伦文化和非洲的古埃及文化后发展起来的。

综上所述,世界文明之间一直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联 系,尤其是几个主流文明,都不是孤立发展的,西方的崛 起不仅是西方自身发展的结果,也是世界其他地区文明 推动的产物。

三、答题思路与评价体系的关联

通过对三种不同类型小论文型开放性试题答题规 律的探索,我们可以从中体会答题思路与solo评价法体 系的关联。实践中,根据solo评价法体系,学者将小论 文型开放性试题分为五个层次:

(1)低层次为无建构层 次:有观点无证据或无观点无证据;

(2)单因素建构层 次:有观点但只有一个单一证据;

(3)多因素建构层次: 有观点且有多个证据但未讲证据进行有效整合;

(4)关 系结构层次:有观点并有多个证据且对证据进行有机整 合;

(5)专业的抽象结构层次:有观点并进行抽象概括, 并能进行适当理论扩展。

据此分析上述三种类型的 “答案示例”,可以对应solo评价法体系中的(4) (5)层 次的思维,即符合髙层次的思维,就满足了 solo评价法 对于答题的要求。

首先,就观点而言,上述“答案示例”都有明确观点。 其次,上述“答案示例”都对观点进行了多角度论证,而 且各个论据之间有着紧密的逻辑关系,属于整合答案。 如上述例一之“答案示例”,中西对比,矛盾凸显;例二之 “答案示例”,英国所具备的政治、经济、思想、科学、技术 条件,蕴含于一个社会体系;例三之“答案示例”,列举了 全球主要文明(包括西方本身发展,这一点在逻辑的完 整性方面很重要)对西方崛起的贡献,其中涵盖了全球 的不同区域文明,这也是一种关联层次多个论据的表 现。再次,对solo评价体系(5) “专业的抽象结构层次” 的回应,主要体现在每一个答案最后的总结。如例一之 “答案示例”中的“可见,19世纪资本主义国家向中国及 全球的扩张,体现了近代工业文明与传统农业文明的碰 撞,在这样的大势下,鸦片战争无可避免地爆发了”。这 一句,上升到了不同文明冲突的高度,体现了对观点的 抽象概括;例二之“答案示例一”中的“综上所述,社会各 种历史前提的具备,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旨在说明 这种“历史前提”不是单一的,而是一种体系,体现了对 观点的理论拓展;“答案示例二”中的“综合中英两国经 济发展历史说明,市场在经济发展的地位不可取代”,通过强调“市场”在生产中的基础性作用,对观点进行了理 论拓展;例三之“答案示例”中的“综上所述,世界文明 之间一直存在者或多或少的联系,尤其是几个主流文 明,都不是孤立发展的”,对观点进行了理论升华,突出 了文明横向联系对历史进步的作用。而且,最后的“总 结”一句也并非多余,更不能仅仅视为简单的观点重复, 从新的评价体系来说,是对应了最高层次的抽象思维, 应该是:或规律总结,或广度演绎,或本质反映,或高度 升华。

当然,笔者如此分析与探索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帮助 学生在考试中取得高分,所以,分析、研究满足solo评价 法体系的思维要求与高考评分标准的关系也大有必要。 近年来,小论文型开放性试题的高考评分,“采取solo评 分与采分点评分两者相结合的办法,从论述与思维的层 次两个方面计分”。下表是具体的一等评分标准:

由上表我们可以发现,上述三种类型的“答案示例”,除第一种类型没有观点这一采分点外,其余两种都 和髙考评分标准明显一致:有采分点一,即明确的观点 (“是什么”);有采分点二,即合理,有逻辑联系,而且多 角度的论据论证(“为什么”);有采分点三,即小结,理 论提升。可以说完全符合这一类型试题高考评分的 标准。

通过对小论文型开放性试题的分类以及答题思路 解析,我们找到了既符合新的评价体系,也符合高考评 分标准的答题规律。笔者的这一探索意在说明,在高三 复习教学过程中,就同一类型试题的训练而言,不仅要 指导学生按照规律解析试题,做到答题有思路;也要指 导学生注意具体题目的具体观点提炼、论证过程、小结 升华,做到答题的精准完美。只有这样,才能在高考中 准确判断试题类型,根据试题类型从容作答而获得 高分。


相关内容

  • 04高考试卷分析
    04高考湖北卷数学试题评价报告 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北卷)数学试题依据教育部考试中心新颁布的<数学考试大纲>(以下简称"考纲")的各项要求,在遵循"在三个有肋于"原则 ...
  • 全国文综卷第41题对策答题技巧
    历史新课标卷第41题(开放性试题) 解题技巧 专项训练 • 一.近几年高考命题趋势分析 • 1.从2009年至2012年题目的特点:没 有限定范围,从正反方面回答皆可, 主要考查学生的史论结合能力. • 2.2013年发生变化,题目特点:要 ...
  • 安徽省20**年高考新政策及备考建议
    安徽省2015年高考新政策及备考建议 今年高考怎么考?有哪些变化?随着昨日安徽省2015年<考试说明>的陆续发放,这个疑问也找到了答案. 和去年相比,今年高考不论是考点还是题型都以"平稳过渡"为准则,只有一些 ...
  • 历史答题方法
    2016高考历史答题技巧完全版 以下资料是我收集并且删选的资料,请相信东西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并且希望各位和我一样的考生注意,所有的技巧方法都是给我们提分用的. 一.选择题:审清两个要素 无论是一般类型的单个选择题,还是专题式选择题,都要审清 ...
  • 高考状元经验之谈(二)
    2011高考状元经验之谈:一轮复习应该做到三十则 高考中,一些考得出色的同学堪称"状元"或"高人".他们的经验之谈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特别是经过实践的检验证明了这些想法和说法的真理性,可供我们考试时借鉴 ...
  • 地理计算方法与技巧
    综合专题复习⑵ 地理计算方法与技巧 姜张木/浙江省上虞中学 312300 一.考核方向 从"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用地理数据说明地理事物(现象)的发展变化规律是现代地理学的发展方向之一." ...
  • 20**年海南单科地理高考真题[解析]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海南卷) 地  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在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 ...
  • 20**年高考北京文综一模试题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模拟考试(北京 卷) 文综试题 选择题部分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2年7月27日-8月12日,第30届夏季奥运会在英国伦敦举行.读图1, ...
  • 地理选择题答题技巧
    地理选择题答题技巧 命题人 刘峰 2015-01-29 由于选择题不叙述推理过程,解题入口宽.方法多,再加上猜答得分概率为1/4,所以普遍认为选择题尤其是单项选择题比较容易.这种说法虽有一定道理,但是高考是一种选拔性考试,选择题要想得高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