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中小学戏剧教育现状调查报告_周胜南 - 范文中心

上海市中小学戏剧教育现状调查报告_周胜南

02/22

前沿问题探

上海市中小学戏剧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周胜南(上海师范大学

上海

200234)

[摘要]本文选择上海市部分中小学的戏剧艺术教育现状展开调查。通过

访谈调研,发现目前本市中小学戏剧教育正呈现“教学渗透、社团培养、课程教学、工作坊试点”等四种不同的实践模式,由这四种模式分析和归纳而得目前中小学戏剧教育虽然已经得到普遍的重视,但仍然存在精英化的倾向,同时戏剧教育的多重功能尚待开发、教育理念也尚待完善。在调查分析的最后,提出“树立全人教育戏剧观念、加速培养戏剧教师、尽快出版规范的戏剧教材”的建议,期待能够为戏剧教育在中小学的进一步推广做出呼吁和努力。

[关键词]戏剧教育

中小学实践模式教育剧场

戏剧,作为人类古老的艺术门类,自诞生伊始都涵盖的戏剧教育课程。课本剧扮演、校园生活就与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久远的古希腊雅典,的舞台呈现、为培养团队精神而鼓励的戏剧游城邦主就把戏剧作为公民教育的手段,还颁发了戏,都开始被教育者们接受与运用,以各种方式来鼓励戏剧的创作和观赏。而在中国,渗透、参与到中小学基础教育的各个方面。同西方戏剧自20世纪初传入以后,也曾以“学生演剧”时,随着教育戏剧这一概念在中国北京、上海、广的形式在戏剧史上留下过辉煌的印记,中国现代话州等一线城市的引进和推广,校园戏剧活动掀起戏剧的发端就是一群在东京留学的中国学生自编了一波波小热潮。

自演的《茶花女》和《黑奴吁天录》。然而,纵观后来的中国现代基础教育发展历程,戏剧似乎并没有真两个戏剧工作室的戏剧教育现状进行了调研,2014—2015年,笔者对上海市的六所中小学和

受访正走进中小学艺术教育课程。较长一段时间内,中对象分别包括教师、学生、学校分管领导以及学生小学艺术教育的模式等同于“美术+音乐”(有少数家长。这七所中小学及其区域分布分别为:上海市学校另开设有民乐、书法、交响、戏曲欣赏等课程),世界外国语中学(徐汇区)、上海市实验学校(浦东戏剧并未以官方认可的形式正式进入中小学基础新区)、上海市进才中学北校(浦东新区)、上海市第教育体系之中。

三女子中学(长宁区)、上海协和双语学校(闵行近年来,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教育者区)、民乐学校(松江区)、育红小学(嘉定区)。从分们越来越意识到发达国家所推行的艺术教育并布区域上看,这些学校较全面地涵盖了上海市中心不局限于美术和音乐,更包括了从幼儿园到大学

城区、近郊区和远郊区;从学校性质上来看,这些学

作者简介:周胜南,上海师范大学谢晋影视艺术学院讲师,戏剧学博士,主要从事戏剧影视理论研究、人类表演学研究。

5

“观剧津贴”

校既有中学也有小学,既有公办也有民办、既有普通学校也有国际学校。同时,一批受过专业训练的教育戏剧从业人士也正以工作坊的形式进入中小学之中,所以,笔者还针对“应戏剧工作室”和“希望彩虹教育戏剧发展中心”所从事的中小学教育戏剧推广展开了深入访谈。

本论文将以以上六所中小学以及两所戏剧工作室的访谈内容为依据,初步整理和总结目前上海地区中小学中戏剧教育的实践模式,分析其不同特征与利弊表现,并尝试提出可行性建议,为进一步推广上海地区中小学的戏剧教育做出呼吁与努力。

一、现状:四种实践模式呈塔型分布

通过对访谈的整理和研究,笔者发现,目前上海市中小学的戏剧教育模式大致可分为教学渗透、社团培养、课程教学、工作坊试点四大实践种类,并且这四类在中小学中被利用的频率呈依次递减的塔形分布态势。

(一)文科教学的戏剧渗透

所有的受访对象都表示会用戏剧的手段来进行文科(主要是语文和英语)的教学。这是目前上海中小学戏剧教育中最为普遍的一种方法:在学科教学中注入戏剧元素,让两者互为渗透,达到相关学科教育和戏剧教育的双重目的。

中小学的语文教学中,戏剧文学及戏剧元素始终占有一定的比例。小学课本里的《乌鸦与狐狸》《小马过河》等篇目有故事、有冲突、有动作、有对话,非常接近完整的戏剧。而到了学生阅读能力相对完善的初高中阶段,语文课本中的戏剧内容就更多了,《陈毅市长》《威尼斯商人》《哈姆雷特》《雷雨》《茶馆》《窦娥冤》等剧本涵盖了古今中外最经典剧作家、最经典戏剧作品的最精彩部分。而在英语、德育等其他学科,教师们也会选择情节性较强的篇章来进行戏剧改编,以增强课程教学的互动性,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文科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对戏剧的运用,大致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角色朗读

这是运用戏剧手段进行文科教学的常见方

6

法。由老师选择课文,学生根据文中内容分角色朗读。一般为念读方式,有的教师为节约时间,就让学生站在各自座位上进行;也有一些教师会选择让出讲台的位置作为舞台,请学生于事先背诵后上讲台以分角色对话的形式进行简单演出。

从戏剧的角度来看,这种演出缺乏舞台演出基本的场面调度和角色装扮,并非完整的戏剧,但这算是戏剧元素在中小学教学中最普遍的应用。

2. 课本剧呈现

“课本剧,是指把课文中的叙事性文章改编为

戏剧形式,以戏剧语言来刻画人物、表达主题。”①

本剧,是戏剧与教育结合的典型呈现。

在调查中,笔者得知《雷雨》《一碗阳春面》《哈姆雷特》《项链》《威尼斯商人》等课文在各受访学校的课本剧编演的概率很高。同样的,“课本剧”也是在此次调研中受访者提到的高频词汇,师生们纷纷表示非常乐于通过戏剧的艺术形式来赋予语文学习和英语学习更多的乐趣,让学生在欣赏与体验戏剧艺术之美的同时,学习学科知识,达到教学目的。

然而,访谈中,老师和学生对于课本剧的利用还是显示出了观念的不同:

(1)辅助性。这是大部分教师对于课本剧的态度。由于利用课本剧进行教学的大部分是中小学的语文和英语老师,他们自然更多地是把课本剧当成教具使用。例如,笔者曾在首届上海市中小学戏剧(课本剧)邀请赛中观看过徐汇中学九年级学生排演的《孔雀东南飞》。虽然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具有完整的叙事情节和动作冲突,但诗歌的体例给剧本故事的改编增添了难度,精彩的戏剧冲突和丰满的角色形象,都需要适当地改变台词风格、大量添加演员的舞台动作和情绪变化来弥补和完善。而单纯的装扮、照搬文言文诗词和缺乏场面调度与人物塑造,都会让整个课本剧缺乏戏剧的艺术性。但如果在课堂上,这样简单的课本情景再现却能督促学生背诵完整的诗词,所以有时反而更受到老师的喜爱。

(2)自主性。这是大部分中小学生对课本剧的要求。对他们来说,课本剧不是灌输学科知识的工具,更是一个享受故事、享受演戏的过程。在上海市西南位育中学排练的英语课本剧《English News 》

前沿问题探

中,学生创新地把几段简单的英语新闻课文添加了不同的情景模拟,如体育新闻的播报添加拉拉队员的劲歌热舞,政治新闻的播报添加对于外国国家元首的动作模拟,社会新闻的播报则用默剧的形式表现千奇百怪的社会见闻。这样的课本剧呈现,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戏剧改编和表演的过程中,既完成了英语教学目标,又兼顾了戏剧艺术的传播,达到英语学习和戏剧实践的双赢。

(二)戏剧社团的兴趣培养

几乎所有的受访学校都在课外开设了戏剧社团。据了解,戏剧社团的成员招募过程是学生和指导教师的双向选择:对演戏感兴趣的学生自主报名,指导教师对其进行考核,根据学生条件确定入社成员。戏剧社的活动全部都在课余时间,每周活动次数一到两次不等,每次活动时间平均为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

与课堂上不甚成熟的戏剧元素相比,戏剧社团的剧目无疑更加完整、精彩,并且具有更强的艺术性,更类似成熟的戏剧演出。戏剧社的指导老师也大都在学生时代参加过戏剧社团,或参加过相关的戏剧培训,甚至还有科班出身的戏剧专业毕业生。

戏剧社的活动成果一般来说分为两类:一类是在校庆、学校艺术节等大型校级活动上进行展演;二是代表学校参加各类区级和市级的校园戏剧比赛。例如,上海世界外国语中学的戏剧社指导老师告诉笔者,她计划每学期排练完整戏剧剧目一到两个,此外再配合学校需求排练外出比赛的剧目一到两个,涉及的剧目主要是《威尼斯商人》《罗密欧与朱丽叶》《雷雨》之类的经典片段。而嘉定区育红小学的戏剧指导老师则向笔者介绍了该校排练一台比赛剧目的完整过程:首先,学校到上海戏剧学院外请了一个戏剧教育专业的研究生来负责整个剧目创作、排练和演出的全过程。其次,先由校方确定了《赣东北苏区的共产儿童团》作为参加某个红色课本剧比赛的参赛剧目,由外请戏剧教师负责课本剧本改编。在演员选择方面,先由各班班主任老师和艺术老师筛选第一轮候选人,然后这些小演员会组成临时演员训练班,由外请戏剧教师经过半个学期的培训以后,再确定最终的演员人选,加入到正式的排练当中。

可见,从戏剧社指导老师的确定,到成员招募的淘汰机制,再到演出剧目的反复排练,都体现了中小学戏剧教育的另一种精英化的倾向。

“精英化”的戏剧教育打造出精彩的校园戏剧剧目,在各类比赛中获得荣誉,但这注定了只可能是一小批学有余力或具备戏剧潜质的学生才能享受到的教育过程。同时,也因为其活动并不纳入学校的正规体系之中,所以造成参与学生的流动性较大。采访中,有百分之九十的家长都表示,一旦孩子的学习成绩下降或学习强度过大,他们最先考虑的就是让孩子放弃戏剧社团。而那些赞同孩子参加戏剧活动的家长则另有打算:戏剧比赛获奖可能会有利于孩子升学或是申请国外的学校。例如,上海实验学校连续几年聘请上海师范大学谢晋影视艺术学院的表演系教师担任戏剧指导教师,精心挑选优秀的戏剧表演苗子加以培养锻炼,优秀学生课本剧目《商鞅》《药》堪称专业级水准,而好几个优秀的小演员们也因其戏剧才能和获得戏剧类的奖项,而顺利通过了复旦大学的自主招生考试。

中小学戏剧社团的精英化教育,比课堂上的戏剧元素渗透来得更全面、更彻底,它让一部分有潜质的学生很早就领会到戏剧的艺术性和舞台表演的魅力,为优秀校园戏剧剧目和戏剧新苗的挖掘都作出了较大的贡献。但是,教育讲究的是“有教无类”,如何在普及教育阶段让更多的学生接受戏剧教育,如何充分保留戏剧艺术的艺术性、教育性和普遍参与性,挖掘出戏剧教育与学习生活更多的关联,这也是中小学戏剧社团“精英化”教育有待思考和权衡的一个问题。

(三)戏剧学科的课程打造

戏剧学科的课程打造,是指在中小学中开设戏剧艺术教育专门的课程,把戏剧艺术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来进行教学。就和中小学中有规定课时保证的美术教育和音乐教育一样,当戏剧课成为学生必修的科目,会有更多的学生接触到这个领域,也会引起更普遍的重视。

据不完全统计,上海目前专门开设戏剧课程的中小学很少,且大多集中于民办和国际学校之中②。术拓展综合课程。校方把艺术类课程分为声乐、2011年起,上海市世界外国语中学正式开设艺

7

剧、舞蹈、外国音乐、民族音乐共五大门类,每门课程都引进了该专业的艺术教师,包括戏剧表演系本科毕业的戏剧教师参与到中学的课程教学之中。五门艺术拓展课程中,声乐、戏剧、舞蹈均属于表演实践类,外国音乐与民族音乐则被分到艺术文化欣赏体系中,但校方还是规定这两门课程的选修学生必须分别学习口风琴和陶笛,也就是保证了所有艺术门类选修的学生都能掌握相关的表演实践技能。

据了解,世外中学现有六、七、八、九共四个年级,每个年级11个平行班。学生在六年级、七年级、八年级的学习中,必须每学年都挑选一门艺术拓展课作为必修课程,且每年不可重复。也就是说,所有的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前三年可以修习三种不同门类的艺术课程,每门艺术学科的修习时间为一整学年(两个学期),每周行课1课时,每课时40分钟。等到了九年级,学生可以在前三年选过的三门学科中再重复选一门进行精读修习。

据该校戏剧教师介绍,她的戏剧班每学年每个年级的选修人数在20—30人,由学生在校级网络选课系统中自行操作,没有额外的面试筛选。六年级、七年级、八年级的戏剧课被她称为基础训练,主要教授与声乐、台词、形体、表演等一系列戏剧舞台实践相关必修内容;而她把九年级的班级称为进阶班,这个班每年固定招学生20人,全部都是前三年选修过戏剧课的学生组成,教学目标是在舞台上完

表1

成合格的戏剧表演。

该教师还为本调查提供了基础训练班和进阶班的课程大纲。戏剧基础训练课程大纲③(见表1),共分为四个单元,设置四个主题,涉及的表演技能分层递进,如第一单元以“乡韵”为主题,涉及表演教学中最基本的生活观察和人物观察,掌握剧本阅读基本方法;第二单元“收获”则在了解人物的外部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确认其内部特征,为农民设计符合其身份的动作和故事,发挥戏剧的想象力。第三单元“心灵呼唤”是对于舞台人物塑造更复杂的要求。在掌握生活观察和人物模拟的基础上,进入到无实物练习和单人小品的阶段,要求学生从模仿变成自觉的表演,同时对声音、台词、形体等展开一定量的训练。最后,在“文化交融”环节,要求学生逐渐掌握离学生生活更远的西方戏剧剧本和人物的理解方法。同时在每个单元的实践训练之前还会有戏剧游戏环节和戏剧常识讲授环节。

而对于进阶班,由于选修的学生已经受过一年的戏剧基础训练,并且也有兴趣、有意愿进一步学习戏剧表演,所以指导教师会为这个班设置两个戏剧表演任务:一是校艺术节上完成一个经典戏剧片段的演出,二是设计戏剧工作坊,指导学生自编自演参与到戏剧创作的每个环节,从无到有呈现一个反映校园生活的戏剧小品。

世外中学戏剧拓展课程大纲

8

前沿问题探

(续表)

分析世外中学戏剧课程大纲,不难发现这个表这个故事延续下去。在编故事的过程中,每个人在演训练体系与高校表演系的基础训练课程基本相开始接之前,会说一句话“好的,然而……”或是“好似。可见,这种表演实践的训练方法是以培养舞台的,可是……”,这两句话代表接下去的故事发展的上的合格演员为目标的,只是在世外中学这种专业两种可能性:同意前任的情节或是推翻前任的情演员的入门训练很好地体现了戏剧教育的普及性,节。但不管是哪种结果,都培养了学生耐心地倾听每个愿意上戏剧课的普通学生都自主接受,并能够别人的意见,并加以理解。而这种倾听的耐心与能在接受专业的戏剧表演训练后于演讲、交际、即兴力,恰恰是独生子女一代较为缺乏的。

反应等方面体现良好的进步。

类似的戏剧游戏还有很多,而戏剧教师让学生同时,在调查中很多学生告诉笔者,他们在戏参与游戏的目的不仅局限于表演训练前的热身,而剧课上最喜欢的环节不是照着剧本演戏,而是每一是希望普通的学生可以更自如地打开自己,变得愿次正式上课前都会进行的戏剧游戏和即兴小品。意交流、沟通和自如表达,用戏剧的方式来改善学如,为培养学生在公众面前的自如表达,教师设计生在青春期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

了网球传接游戏:五个学生一组,把一只网球让学对青少年来说,戏剧游戏和即兴小品都是没有生一个一个传递下去,每次递出网球之前,前一个剧本的表演,是一种本能的自我呈现的表演。在这学生都要与其接任者有两到三个回合的问答,任何两个环节,学生的热爱并不是戏剧表演本身,而是内容都可以,但要即兴。一些内向的、认生的、找不把戏剧作为一种工具,成为表达个人情感和宣泄青到话题的学生因为手里多了个网球,有了与接任者春情绪的一种媒介。

共同关注的话题,会变得更愿意开口去表达,这种(四)教育戏剧的初步参与

转接注意力的表演训练方法很好地打开了那些不上文所提及的课本剧、戏剧社和戏剧课基本涵善于表达的学生的话匣子。又如在即兴接龙的游盖了目前上海市中小学戏剧教育的绝大部分实践戏中,老师会给出一个开头,每个学生接一段话,把

模式。这三种模式各有利弊,但每一种都是对于戏

9

剧教育的宝贵探索与尝试。在戏剧教育的研究领域,这三种模式本质上都属于剧场教育的范畴,主要关注的是纯粹艺术技巧的训练,如表演技巧、声乐演唱、戏剧编导等等,其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合格的戏剧人才、完成完整的戏剧演出。

在西方戏剧教育的研究中,除了剧场教育,还有教育戏剧(Theater in Education )这个范畴。与剧场教育相比,教育戏剧更多的是寓教育于戏剧艺术的表现过程之中。它的教学重点不是戏剧技艺,而是要学生更多地去体验日常生活,用自己的阅历、经验、记忆来判断和确定戏剧人物的选择,从而完成表演任务。表演的结果并不重要,表演的过程、体验的过程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刻、全面地洞察和认知他人、自我与社会。

近年来,教育戏剧从西方被引入中国,在一线城市的高等艺术院校中引发不小的探讨热潮,同时也

表2

在一些专业志愿者的探索之中,以独立课程、戏剧工作坊和公益项目的形式,默默地进行实践试水。

1. 创新戏剧探究课形式

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和上海市进才中学北校,是目前上海少数两家把教育戏剧纳入课程体系的学校。市三女中于2011年开设相关课程,而进才北校则是上海戏剧学院艺术教育专业的合作实验学校,早在2007年就开始进行教育戏剧的试点。两个学校都把该课程当作创新戏剧探究课,分别在高一新生和初一新生中全面铺开。市三女中是每周1课时,行课40分钟;进才北校是每周2课时,行课80分钟,总共历时都是一个学年。

根据进才北校相关教师提供的课程大纲④(表2),我们会发现教育戏剧的课程设置与世外中学戏剧拓展课有着较大的不同。

教育戏剧课程大纲

10

与世外中学的戏剧拓展课相比,进才北校的教育戏剧课程大幅减少了声乐、台词、形体、表演等表演基础训练课程,对于经典戏剧片段的编演也几乎没有涉及。而戏剧游戏的内容大幅度增加,其演示内容更多地与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相关联,教师在课程中的主体作用被大幅减弱,更多的不是决断者,而是学生表演与相关思考的引导者。

两个教学大纲的不同,取决于两者教学目的的不同。教育戏剧的课程目的,不是培养舞台上的演员,以戏剧为工具造就一批合格的演员,而是要通过对话、沟通、肢体交流,和青少年一起创建他们所感兴趣的戏剧情境。并在此情境中,“让学生以角色扮演、亲历其境、亲身实践,去思考、解决问题所经历的整个戏剧化过程。这涉及创造性整合、合作性相遇、互为主体性操作等教育戏剧方式和理念,

是戏剧艺术联系真实社会的教育学实践。”

2. 教育戏剧工作室的公益推广

教育戏剧在上海尚属于新生事物,将其纳入课程体系的学校只有上述两所,其余更多的是以工作坊的形式短期介入到中小学教育实验当中。这种推广大致有两类:一是承接短期的定期培训和演出;二是配合社会团体的公益慈善推广。

首先,承接短期教育项目的定期培训和演出。每年上海市各区县教育局会有一些专题教育的短期项目,项目推广过程中会有戏剧演出的子项目。例如,上海应戏剧工作室于2013—2014年间承接了上海市松江区和嘉定区教育局关于个人卫生推广的教育推广项目,以教育戏剧的理念设计与“勤刷牙”“勤洗手”等有关的短剧小品在区县所属20多所小学中上演,共计60余场。这样的宣传短剧带有教育戏剧的元素,改变了观演壁垒分明的戏剧模式,增加了大量问答互动内容,颇受小朋友们的好评。

另外,上海戏剧学院的希望彩虹教育戏剧发展中心多年来始终在上海偏远郊县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当中开展免费的教育戏剧推广和关怀活动。这些活动并没有通过学校,而是通过社会公益团体来展开。如在宝山区和嘉定区的一些城中村,戏剧教师每周六上午会在村子里废弃的场地上开设教育戏剧活动,就像爱心学校那样,把缺乏家庭关爱

前沿问题探

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弟从家里、街头和网吧中聚集到一起,参加戏剧游戏和故事剧场,以戏剧的方式来进行心理诊断和辅导,并丰富这些孩子的课余生活。2014年,他们还在城中村里策划了大规模的“木偶大游行”。戏剧教师带领孩子们用家里的衣物、工具和废弃的纸箱、木头作为道具和服饰,一起设计了十几种不同的木偶造型,邀请家长一起参与到这个游行中,通过木偶装扮和两代人的共同参与的戏剧活动,增强父母对孩子的陪伴,营造更多的亲子时间。

二、特征:四种戏剧教育的发展倾向值得关注

此次调查表明,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教育者们已经认识到戏剧教育的重要性,并主动地在教育过程中添加戏剧的相关元素。并且,可喜的是,已经有部分中小学把戏剧纳入教育课程之中,把戏剧和美术、音乐并列,传统的中小学艺术教育课程体系被正式地拓展。但同时,戏剧教育在上海尚属新兴领域其推广的过程中还是有一些发展的倾向值得关注和探讨。笔者将这些倾向特征归纳总结如下:

(一)戏剧教育的优势已被认可

此次调查中,受访师生普遍反映戏剧能够辅助文科的教学,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强化教学效果。而开设专门戏剧课程的学校领导也表示,戏剧课的开辟是成功的、受到师生欢迎的,中小学艺术教育的课程体系因此变得更加完整和丰富。还有一些学校的校长还表示戏剧应该像音乐和美术一样,被纳入上海所有中小学的必修艺术课程体系之中,这是发展的趋势。

此外,戏剧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所起到的良好作用,也被普遍认可。对于独生子女占多数的上海中小学生来说,戏剧排练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每一次的戏剧编排,每一个道具的设计制作,每句台词每个动作的设计调整都需要大家群策群力。也有很多学生表示,在上了戏剧课后,他们敢于在公众面前发言、演讲,较自如地表达自我的观点,并且还能注意仪态和措辞。而青春敏感期

11

的中学生们还把戏剧表演当成释放情感和学习压力的工具,他们需要这种情感宣泄来调整和认知自我,同时还能增强对于社会和生活的观察与体验。

而提出不同意见的声音来自于学生的家长。大部分家长表示,当他们在面对孩子沉重的学业竞争压力的时候,和语、数、外等主课相比,戏剧和美术音乐课程虽然重要,但关键时期(如复习迎考)可以被放弃。而那些愿意让孩子接受戏剧教育的家长大部分都有以后让孩子出国念书的打算,因为“国外的学校不仅看成绩,还看学生是否有丰富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可见,戏剧教育在整个社会中的推广和普及是个长远的历程,不仅要改变教育者的观念,还要让并未接受过戏剧教育的家长们也认可其重要性,并且如何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多年博弈中获得发言权,戏剧教育依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课堂戏剧的多种功能尚待开发

虽然课本剧已经普及到受访的所有中小学校,但是大部分学校对于课本剧的功能开发,依然呈现一定的局限,课本剧的教育功能、交流功能、激励功能都尚待开发。

首先,涉及学科单一:目前,课本剧涉及的学科多为语文科目和英语科目,绝大部分的课本剧都是以语文、英语教材为基础,选择其中故事性、动作性、冲突性较强的篇目加以改编,通过种种戏剧技巧加以呈现,让学生看了这些演出后借助形象的思维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涵。但是,如果能更多地开掘戏剧的教育功能,为学生营造戏剧的“体验式的学习情境”的话,就会发现很多戏剧元素如角色扮演、旁白与对话、道具音效等手段,能变平面的书本为立体的戏剧情境,引导学生在此环境中自我认知、自我学习。可见,如果用课本剧的形式来辅助理科教学,就能突破枯燥的语言和公式实验的瓶颈,把数理化也变得生活化、大众化。比如若能以年轻的科学家牛顿为主角设计一系列故事以阐释力学定律,这种设计应该也比反复背诵公式要有助记忆得多。

其次,即兴互动的缺失:目前的课本剧依然是以最终的舞台呈现作为目的,但如能对课本剧排练的过程加以开发的话,我们就会发现课本剧排练其

实本身就是一套即兴式的、反省式的、引导式的教学方法。当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戏剧情境引导学生参与进来以后,并不会提供完整的、严格的剧本供演出使用。当教师提出问题以后,让学生做即兴发挥,教师再即兴回复,学生可能会成为整个场面的主导者,对于下一步的剧情,师生会通过协商来进行下去。通过反复即兴的讨论和体现,增进学生对相关议题的深入了解。

(三)精英教育与普及教育的两极分化

普及教育,是指放低教育对普通大众的门槛,使全民教育的程度普遍提升;而精英教育则特别看重受教育者的能力,强调其所受基础教育的程度,有机会受到精英教育的对象比普及教育的接受者要少很多。普及教育是面向大众的通识教育,而精英教育则更加强调在某个领域的研究能力。

目前的上海市中小学戏剧教育也在较大范围内呈现出精英教育和普及教育两极分化的局面。

在课本剧普及的中小学文科教育中,教师通常会把戏剧当成传播学科知识的重要工具,几乎每个学生都或多或少地得到机会在课本剧中演出一个角色,或是分到几句台词。但由于课本剧的指导教师大多没有受过专业戏剧的训练,所以课堂戏剧往往会出现只会重复一些文学的片段或是无法完整呈现戏剧情节的起承转合,使课本剧缺乏完整的戏剧性,因而无法彻底贯彻戏剧艺术本身的教育功能。而精英化则是一些学校或戏剧社团挑选少数经过表演技艺的基础培训的学生,让他们可以有能力在舞台上塑造完整的角色形象、完成合格乃至优秀的舞台表演。但这种开小灶式的精英化戏剧人才培养,忽略了基础教育的普及性和开放性,偏离了戏剧教育的初衷。

通过调查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戏剧教育在大部分中小学推进的过程中,在普及的时候存在“简单化、走过场”的问题,忽略了戏剧的艺术性;而另一方面又出现了“精英化、精品化”的极端,偏离了戏剧教育应该平等、普及的初衷。毕竟,义务阶段的教育应该是平等的、大众的、每个人都有权享受的教育。

如何调整戏剧教育普及的领域,改进戏剧教育在中小学中推进的方式方法,改变“漂亮灵活的孩

12

子才能去演戏”的传统观念,更良好地运用教育和戏剧的互动关系,保留普遍学生的集体参与性,是戏剧教育工作者急需解决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四)戏剧教育教学目标尚待探讨

笔者根据调研所获得的戏剧教育教学目标大致总结如下:完善艺术课程体系、辅助学科课程教学、戏剧艺术通识教育普及、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同的教学目标造就不同的戏剧教育实践模式。较大的分歧在于:戏剧教育到底为了培养学生的才艺还是修炼其素质?

无论是世外中学的戏剧艺术拓展课还是进才中学北校的教育戏剧游戏,我们会发现戏剧的基础训练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和重复性,而学生在两种戏剧教育实践模式中都收获了素质能力的一定提高,例如他们的自我表达都更自信了、团队精神都变强了、情感心理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释放和宣泄。然而,从长远来看,我们会发现这两种戏剧教育课程都会培养出好的演员:一个是在舞台上的自信,而另一个则是掌握戏剧手段来进行思考和表达的良好社会形象。这是一个演员(社会人)从本能表演到自觉表演的过程,也是戏剧教育渐渐离开艺术探索的领域,不断走向社会化的前进方向。

在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应该倡导“全人教育”,是塑造整个人品德、思想、创造力和人格,而绝不只是单纯地掌握知识。长久以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比较注重知识的灌输,让孩子成为被动的接受者,造成创新思维的缺乏和为人处事的拘谨。所以,戏剧在全面教育的过程中,可以成为一种突破传统观念的工具,把学生的单方接受变成师生双方的平等交流,把戏剧艺术基础的声、台、形、表变成学生传达思想和认知的重要媒介。

当然,以才艺表演为目标的戏剧教育和以培养完整人格为目标的戏剧教育,这两者绝非矛盾或替代的关系,这两者完全可以齐头并进、百花齐放。但在中小学基础教育的阶段,笔者期待戏剧的教育功能能够被更多的普通教育工作者认知、接受、尝试、开发,那么中小学的戏剧教育必定会渗透到更多的学科教学和教育环节之中,戏剧也会给学生的人格培养和素质修炼提供更多的方法和惊喜。

前沿问题探

三、建议:拓展上海市中小学戏剧教育和提升戏剧教育水平的举措

(一)传播戏剧艺术的“全人教育”理念

英国戏剧教育学家乔治尼兰德兹说过:“一个理想的戏剧教育课堂应该是这样的:教师需要把王冠取下来,静静放到椅子上然后与学生说,这里并不需要国王,我们每个人参与其中,并承担责任,一

起探索、学习和发现。”

这种戏剧教育的观点,提倡的是师生的平等交流。教师是学生探索戏剧、探索世界的同路人,而非灌输者。这和国人传统观念中的老师指导学生上台演戏的戏剧教育截然不同。当戏剧教育的目的不是最终的舞台呈现,而是把各种教育理念和知识传达融会于戏剧手段之中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戏剧教育的天地将变得非常广阔,它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所起的重要性也已经远远大于单纯的艺术熏陶。

戏剧教育中的参与并不是单纯地靠听教师的指令,而是把自己变成了故事中的一部分。“他们通过体验故事中不同的人、历史、冲突和梦想来发挥自身的想象力,确定自己的处世态度,并对于故事

中突发情境慢慢具备及时应变的能力。”⑦这就像我

们这个越来越复杂的世界,对于飞速发展和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学生们需要得到一个具备无限可能且十分安全的训练与适应的环境,充分地在这样的环境体验中提升综合素质、提升人格素养并且开创出一种创新的思维。而从目前的学科架构来看,戏剧恰恰能够为他们创建这样一种媒介、多种情境,让学生在其间设想不同的未来。

从根源上来说,戏剧教育等于“全人教育”,这种理念在中小学教育对戏剧的认知中,并没有普及。老师、学生、家长对于戏剧教育认知的局限性,会无法真正落实戏剧教育真正的教育目标,从而造成戏剧教学手段的使用也出现一定的偏颇。如果能增强对于戏剧教师教学理念的培养,增加对于戏剧教育手段对于学生人格培育确实有效的成功案例的展示,从微小的试点做起把辐射面扩大,那么全人教育的戏剧观念将会影响到更多的人。从这个角度来看,目前的上海市中小学戏剧教育依然尚

13

在起步阶段,前路探索将是挑战与收获并重。(二)培养戏剧教师

此次调研中,笔者发现中小学基础教育体系中戏剧专业教师资源严重匮乏。除了少数开设专门戏剧课程的中小学聘请了专职戏剧教师,其他大部分学校的课本剧与戏剧社的指导老师全部由文科教师兼任。一旦遇到戏剧竞赛、艺术节等演出任务,学校会另外聘请区县青少年活动中心的艺术老师或艺术高校专业人员协助完成相关演出。这种专业指导绝大部分在特定任务结束以后也不会再继续深入进行下去。

推广戏剧教育的关键环节,就是应该大力培养第一线中小学专职戏剧教师。

戏剧教育更注重戏剧实践的过程,戏剧游戏的开展、戏剧方法的倒入、戏剧情境的构建等才是戏剧教育的核心,这些都需要教师的引导才能得以进行。戏剧教师要负责在戏剧活动中适时、适度地提出问题、引导讨论、诱发建议、厘清规则。同时,他们还是戏剧课程氛围的营造者,要有足够的感染力和组织技巧,能运用戏剧游戏或戏剧活动营造恰当的戏剧气氛,还需要有汇聚参与者注意力及把控戏剧活动节奏的能力。

以上这些要求,对于非戏剧专业背景出身的文科教师来说,要完全践行并非易事。所以,建议从专业戏剧院校引进受过戏剧科班训练的毕业生或是对文科教师加以更加系统、更加完整、更加长期的戏剧教育培训。通过不断的戏剧教师工作坊课程的训练,来促成戏剧教师的成熟。如果能够培养出具备这些能力的教师,戏剧教育推广就有了深厚的基础。

(三)出版戏剧教材

目前,无论是课本剧改编还是戏剧教学课程大纲的编写,每个学校都处于各自为战的“打游击”状态。甚至每个学校每个学期推行的课程内容都在不断调整,随意性较大。且另有一些学校对于戏剧教育课程表达出“有心无力”的态度,不知如何着手。

如果要进一步推行戏剧教育,建议尽快编写一套通用于中小学、具有普适性的戏剧教材,这将有益于戏剧教育在中小学校的全面推行。

戏剧教材可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经典编排,

把语文课本中的《雷雨》《一碗阳春面》《威尼斯商人》《小马过河》等经典戏剧片段由专业戏剧教师进行编排、演出并录像,同时配合比较详细的编排准备过程文字,制成光盘进行投放。这些“样板片段”可以让那些对戏剧教育没有经验的中小学从模仿开始,慢慢地对舞台设置、演员表演及戏剧编排达成最初的实践积累,并逐渐熟悉戏剧、熟悉改编、熟悉舞台。

其次,是配合这些经典片段进行基本戏剧常识以及舞台表演实践内容的文字讲解,让初入门的师生们在实践的基础上有基本的戏剧理论认知,了解戏剧的基本方法。

最后,罗列实用的戏剧游戏及其较详尽的操作方法,帮助教师通过戏剧游戏观察每个学生的特征、心理以及潜质,从而通过戏剧手段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旦有了相对统一的中小学戏剧教育教材,不但能够让所有的普通中小学都有能力走出戏剧教育实践的第一步。对于推广和研究者来说,也有了一个可供调查、研究和改进的基础蓝本,对进一步推进上海市中小学戏剧教育的全面开展也有很大的益处。尽管戏剧教育的重要性在上海的中小学里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可,但无论是从师资配备、课程设置还是培养理念上依然处于草创阶段,未来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重。我们期待不久的将来戏剧会成为一门艺术必修课进入到普通中小学课程体系;我们期待会有更多专职戏剧教师带领更多的中小学生领略戏剧的魅力——这种魅力不仅是艺术的体验,更多的是把戏剧当作媒介和工具,让青少年借助体验戏剧故事中的不同角色、冲突、理念和情境,来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树立正确的处世态度,进而提升综合素质和完善创新思维。

注释:

①《新少年》杂志社主编:《红领巾丛书——课本剧》,春风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

②截至目前,公立学校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和进才中学北校都已开设“教育剧场”艺术探究课程。教育戏剧课程将在下一节“教育戏剧的初步参与”中详述。而这里将着重阐述传统戏剧教育课在中小学中的推广与实施。

14

前沿问题探

③此课程大纲由上海世界外国语中学专职戏剧教师贺依贝老

师提供。

④此课程大纲根据由进才北校教育戏剧探究课曾任教师、应

戏剧工作室负责人陈新煌老师的访谈内容整理而成。

⑤摘选自中国教育戏剧实践第一人李婴宁老师在首届儿童国

际戏剧节暨戏剧教育研讨会上的发言,笔者有所概括和整理。

⑥出自英国国家教学研究员、英国华威大学人文戏剧教育研

究所教授乔治尼兰德兹于2015年4月在首届儿童国际戏剧节暨戏

剧教育研讨会上所做《今天的孩子更要学戏剧》的主题发言。

⑦同⑥,作者对口头发言做书面归纳整理。参考文献:[1]孙惠柱. 戏剧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 ]. 戏剧艺术.2002,(2). [2]郭梅君. 小学戏剧教育的两种模式的比较与思考[D ]. 上海戏剧学院硕士论文,2008. [3]黄爱华. 戏剧教育的基本理念及其运用[J ]. 戏剧艺术,2010(1). 促进全人教育的[4]王钰. 教育为体,戏剧为用——教育戏剧:有效手段[J ]. 艺术教育,2015,(6). [5]李婴宁. 教育性戏剧在中国[J ]. 艺术评论,2013,(9).

Survey on the Current Status of Drama Education at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Shanghai

ZHOU Shengnan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34,China )

Abstract :This paper choses som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Shanghai to conduct the survey on the education of drama ing teaching penetration ,club cultivation ,course teaching and experimental unit at workshop. The analysis and induction of these four tendency exists ,meanwhile ,the multi-functions of drama education needs to be developed and the educational principles need to be and art. Through interview and investigation ,it is concluded that for now in Shanghai there are four different practice patterns ,includ⁃patterns demonstrates that although the drama education has been generally paid attentions at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the elite improved. At the last stage of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it proposed that (1)drama idea of holistic education should be established ;

(2)the training of drama teachers should be accelerated ;(3)the standard teaching materials of drama should be published as soon as possible. I hope these advices can appeal for and help on the promotion of drama education at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Key words :drama education ,primary &secondary schools ,practice pattern ,theatre-in-education

15


相关内容

  • 1张杰简介
    1.张杰简介 张杰,男,1956年生,浙江人,1992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 院研究生院俄语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任南京师范大学外国 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联合国国际信息科学院院 士.中国比较文学学会语言符号研究会副会长.全国巴 ...
  • 第五届中国教育学会科研成果奖
    第五届"中国教育学会奖"优秀教育科研成 果评审情况介绍 为纪念中国教育学会成立 30 周年,检阅近 5 年来我国群众性教 育科学究和教改实验的成就,推动教育发展与改革,推动教育科学研 究事业的进步与繁荣,中国教育学会决定 ...
  • 中文核心期刊目录(20XX年版)北大核心目录(第七版)
    中文核心期刊目录(2014年版)北大核心目录(第七版) 作者:北京大学图书馆 来源:北京大学图书馆 日期:2015-8-25 序号 中文刊名 A/K.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 1 中国社会科学 2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3 学术月刊 4 北京大学学 ...
  • 中文系毕业论文选题
    .文艺理论方向1.文学语言审美论(某作品语言的抒情.含蓄.象征.反讽等方面的专题)2.戏剧冲突(包括喜剧.悲剧.正剧)3.小说创造理论(包括小说的情节.结构.语言等方面专题)4.中国小说传统结构模式的文化探讨5.中国诗歌的意境分析(可对具体 ...
  • 中国现代文学史重点
    文学研究会:是文学革命后第一个纯文学团体,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沈雁冰,郑振铎等12人,创办刊物有<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等,1932年结束.文学研究会明显表现出对"为人生而艺术"的 ...
  • 南京市中小学生"读书节"推荐书目
    南京市中小学生"读书节"推荐书目 小学部分推荐阅读书目 一.二年级: <我的第一本安全护照>  刘劲松著  浙江少儿出版社 <木偶奇遇记>          [意大利]科洛迪著 <安徒生的童 ...
  • 英语专业研究生11大研究方向及就业解析
    1. 英语专业研究生11大研究方向及就业解析(转) 与其他不少考研热门专业一样,英语专业研究生招生的研究方向设置非常细,不同学校的方向设置类别不一,名称也各异. 比如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下设有语言方向.文学方向.教学法方向.翻译学 ...
  • 中国著名作家[1]
    中国著名作家 1.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中国现代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 老舍的一生,总是在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发表了大量影响后人的文学作品,获得"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
  • _高贵_与_低贱_的反差与反讽_评肖伯纳的_卖花女_
    与的反差与反讽"高贵""低贱" ---评肖伯纳的<卖花女> 沈 力 200436) 神的帮助下神像被赋予生命,他们结成了夫妻.剧本虽然采用 同名,但是肖伯纳想表现并不是一个主题相同的浪漫爱 ...
  • 影视编导专业试题汇总
    2007年影视编导类考题汇编 文管,编导,戏文导演专业往年试题精选 1. 中央戏剧学院戏曲文学专业: 一试:文艺常识 复试:命题散文写作<春天的脚步>或<旅途>二选一. 三试:面试编写故事.文学修养测试 吉林艺术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