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哲学 - 范文中心

时间的哲学

03/29

《东南学术》2002年第3期

时间的哲学

余治平

摘要:西方哲学里的时间有两种主导的表现形式,一种是容器式的时间,如古典哲学。另一种则是

绝对主观化的时间,如康德哲学。但是,继康德之后,柏格森、海德格尔的时间观已开始朝着一种趋近人性、趋近人的生存的方向转变,而呈现出与中国哲学相通汇的态势。中国哲学里的时间始终与人生实践相联系,与生活世界密切相关。源于阴阳创世之说的中国人的时间意识,演绎出了中国人特有的“终始转移”的历史理念。当这种历史理念进入意志世界的时候,又建构出中国人那种乐观向上、否极泰来、生生不已的人生信念,直至塑造出忍耐、宽容、豁达、圆通的民族品格。时间是人的一种内感觉、一种设定。时间的连续性、序列性与“想象力”之间有密切的关连。在根本上,时间是无化,是无化。

关键词:时间;历史;生活世界;中国哲学;西方哲学

中图分类号:B016.9文献标识码:A(200209

时间,,同时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哲学问题。关于时间,太多的哲学家做过太多的讨论,但也仍然有太多的疑惑没有能够解决。时间,大致上可以分为物理时间、心理时间、语言时间、历史时间等不同形式。显然,时间不同于历史,时间也能不等于历史。对于时间,中国人与西方人有着明显不同的感受,反映在哲学形式上也有所区别。概而言之,西方哲学里的时间有两种主导的表现形式,一种是容器式的时间,如古典哲学所以为的。另一种则是绝对主观化的时间,如康德哲学所理解的。而中国哲学里的时间则始终与人生实践相联系,与生活世界密切相关。时间始终在日常生活之中,它已经与人的生存状况相融合、统一了,所以中国的哲学对于时间问题并没有也不需要作太多的对象化关注,即并不把时间作为一个哲学专题来加以对待。

西方人时间观发生重要转变,有几个人物颇值得研究,是不能轻易放过的。康德是其一,他改变了西方长期以来一直盛行的容器式的时间理念。柏格森是其二,他把时间引入了非理性的生命世界,开阔了西方人的时间视野。海德格尔则是其三,他用实践的生活世界为西方人的时间观填进了鲜活的思想内容。

作者简介:余治平,哲学博士,任职于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研究所。

115

《东南学术》2002年第3期

理解康德的时间,最根本的一条就是:绝不能把时间当作是一种实质、关系或基本属性而隶属于对象自身,如莱布尼兹;更不应该将它当作是一种容器式的真实存在物,如牛顿。在康德,时间是

①纯粹的直观“,因而属于我们心灵的主观性质(dersubjecktivenBeschaffenheit)”。时间不是仅凭自身

就能够存在的,也不是外在事物对它所做的客观规定,抽去感性直观的主观条件,时间就不能够存在了。时间不从感性经验中来,却普遍必然地存在于一切感性经验之中。时间表象先验地存在于人

(dieFormdesinnerensinnes)②。的知觉之中。康德以为,时间仅仅是“内感的形式”时间与形体、位置

等空间性因素无关,因此它就不是外部现象的自身规定,而应该与我们主观内部状态中的各种表象间的联系密切相关。相反,现象的现实性只有在时间中才是可能的。现象的一切可以消失,但是使现象成为可能的形式条件本身即时间却不会消失。所以,时间就必然成为一切现象的先天的形式条件(dieformaleBedingungapriori)③。时间并不属于对象,而仅仅存在于直观对象的主观中,那么,时间就只能有主观的实在性而不可能有绝对的实在性。

“来自外感的一切量度(quantorum)的纯粹图象,是空间;而所有内感的一切对象的纯粹图象则

④是时间。”在康德,空间与时间都离不开主观的心,都得依赖于主体的感觉。必须承认,把时间同人心内在的感觉联系起来、把时间与“我”作直接的沟通,是从本质上阐明出的时间的先验意义。这应该是康德时间观念的闪亮点所在。人心内在的感觉是什么?其实所指涉的不正是“我”的反思、主体的自省,说到底还是主观对本己的自我意识,是心对于“我”的自觉反映。的活动,时间

⑤gen)似乎颇当然也就是“我”的表象了。“”得要领,德文里“erzeugen”一词原本还有造成、生产“我”来创造得出来的,这显然已经说明了“我”而“我”又有“大我”“、小我”之分。“大我”即指可以言说,。“小我”是指纯粹的自我体验、、性情、态度、意志等不可通约性因素。在主流倾向上“,小我”,只与自己相关,姑且将之视为有生之年的连续。而“大我”、群方面延伸和推广的结果。也正是在“大我”、“小我”所展示的连续、绵延意义上,才会有灵魂不朽与上帝永恒之类问题的兴起。所以,把时间与“我”相连通,是一个伟大的发现。

康德强调,“时间关系仅在永恒中才是可能的,因为同时或连续是时间中唯一的关系,也就是说,永恒(dasBeharrliche)是时间自身的经验表象的根基,一切的时间规定,只有在这种根基中才是

⑥可能的。”因为时间自身是为我们所不能知觉的,即时间的不可经验性,所以时间在根本上就带有了某种虚无的性质。因此,同时和继续如何在“我”的经验求得实证,及如何可能,便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喜欢用主观化的“我”去构造永恒表象,这是人性不可更改的基本特征,于是,为满足这一需要“,大我”便成了“小我”的追逐目标,或可说,消失了的“小我”希望在“大我”中找到某种永生、连续、归宿和根据。这样,只能够在“大我”获得存在的永恒,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成了时间的经验表象的终极、根基。《古诗十九首》有曰“: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就是很好地把“我”与时间、与永恒,把个体化的“小我”与类群特征的“大我”作了极妙的连结。时间绝不仅仅是一种钟表化的机械刻度,而毋宁早已被人的生活实践烙上了生命、永恒、人的终极关怀的印迹。

对于康德的时间观,法国哲学家H・柏格森在有所继承的同时又给予了恰当的批判。柏格森在著名的哲学著作———《时间与自由意志》一书中,对康德时间的内感特征或先验性作了进一步的发挥。但康德在时间的表象材料与表象形式之间所划出的截然区分,似乎为柏格森所不能容忍。在柏

(Dureepure)或(Dureeinternce),是纯粹意识的东西,是一种格森,时间是“纯粹的绵延”“内的绵延”

116

《东南学术》2002年第3期

精神现象,它并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也不是某种物性的存在,甚至就是最基本的自我,就是生命冲动或生命的流动和延续。钟表刻度所计量的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都具有同一性质,只能描绘出被排列、被空间化了的时间,因而也是被宰割了的、静止的、停顿的时间。但是,绵延却不同,它所反映的才是“真时间”,因为在自我意识中不断推展着的一定是息息变化的、不可分割的、未加区别、反复连续的生命之“流”。所以,绵延又可以称为“成长”。每一次的成长都是一个不断创新、进化并爆发出新的生命力量的过程,它不如钟表刻度的时间那样具有绝对的数量性、平面性和等质性。绵延是“一种性质式的众多体,跟数目没有丝毫相象的地方;它是一种有机体式的演化,而这演化尚未能

⑦成为一种正在增长的数量;它是一种纯粹的多样性,其中没有彼此判然有别的性质。”纯粹绵延不

允许人们去作科学化的测量,因为这一企图在前提和本质上就已经不知不觉地将它做了空间化、物质化或媒介化的手术,也就意味着绵延的原始性的最终丧失。在柏格森看来,科学的目的在于从外物中抽掉绵延,只把广度和同时发生留存下来,而哲学正相反,它要从内心中排除空间,只专注于主观的直觉体验和内在的生命冲动。

柏格森反对把不占空间的现象非法地排列在空间中并占有着空间,反对把生命中的多元化的性质因素改变为单一化的数量关系,不允许将绵延与广度、延续与同时、性质与数量混淆起来。时间不应该被理解成一种纯粹的媒介,因为在这种媒介中,人们的意识被并排置列着,钟表刻度所显现的时间其实已经不是时间自身了,而是已经裂变成为一种空间性的存在了于把时间当作一种纯一的媒介。他没有注意到,;没有注意到,当真正绵延好像具有一个纯一整体的这种形式时。因而康德对于空。”⑧柏格森以为,有两种不同的,即“自我自身”,是绝对自由的,相当于“小我”。,即“自我的象征”,相当于“大我”它为人们的语言生成、彼此沟通、。但是,时间绝对地处于自我自身之中,或可说,只有从“小我”出发的时间才是最原始、最根本的,才是最贴近生命自身的。

康德的时间观,相对于日常生活和自然科学研究而言是合法的、必要的,它可以成为知识论的前提,可以为现代科学的发展扫清道路。但是,对于人们的精神活动的过程性来说则显得过于形式化,缺少具体生活内容的填补和充实。柏格森的时间观,似乎又显得太生命化了,心理主义色彩过于浓烈,很难在实际生活的层面上被人生存在所认同、所接受,同时,绵延如何进入历史的问题也没能够得到合理的解决。于是便产生出海德格尔的时间观。时间与历史是海德格尔哲学的一个核心

(Dasein)生存规问题。《存在与时间》一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以时间概念为依据,通过对“此在”

定的意义的分析,而逐步显现、展露出存在论的历史。在海德格尔,此在作为一种“在世界之中的存

(In-der-Welt-sein),具有三种最基本的特征,即一是它的在”“生存性”,指的是“先行于自身”,此在总寓于它的“能在”之中,但它还不是某种实在化了的存在,而只具有所谓“存在性”。”二是它的“实在性”,指的是“已经在……中存在”,它总是处于被抛在世的状态之中,它接受并且永远也无法摆脱这种被抛在世的事实。三是它的“沉沦性”,指的是“寓于……而存在”,此在总是在那些不是自己的东西中领会自身,此在所经历的沉沦在世一定是异化着的。海德格尔把这三种特征统一归结

(Sorge)。当然此在在存在论意义上的烦,并不是为某些个别具体的事情而操心苦恼,而是对为“烦”

存在总体的思虑,有似于《易传》哲学中的忧患意识。于是,海德格尔的“烦”在根本上就已蕴涵了时间性的内容,因为“生存性”“、实在性”和“沉沦性”这三者的首要意义分别是时间化了的“将来”“、已在”和“当下”,这又是时间的三个基本环节,它们所绽出的不是那种对象化、平面化、单一化的可以

117

《东南学术》2002年第3期

(in被认知的知识结构,而一定是此在历史活动的全部过程。这样,烦就被理解成为一种“在时间中”

derZeit)的意义相连续的存在者。

海德格尔以为,时间不等于时间性。“时间性本身不是由将来、过去、当下‘随时间之流’才组成的”。⑨因为时间属于实在性和沉沦的领域,与“已经在……中存在”、“寓于……而存在”相关连,但是,时间性却不然,它只属于生存性,而与“先行于自身”相联系。实际上,惟有“时间性使生存性、实在性与沉沦能够统一,并以这种原始的方式组建烦的结构的整体性。”⑩这是海德格尔对时间性观点所做的最著名的概括。这里所体现的是在他的存在论哲学中,此在,时间、历史、世界达到了相互之间的融合与统一。但不只止于此,海德格尔的深刻之处还在于,他把时间性进一步地归之“无性”

瑡瑏

相关内容

  • 范例1-第二章.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关于资料的一切内容,QQ:2480880097有最终解释权 一.哲学的理解 ☆1.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⑴世界观是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根本方法.世界观是人们自发形成的,可以说人人皆有,但并非人人都懂哲学,只有通过系统 ...
  • [转载]本人西方哲学名著藏书目录
    开放社会及其敌人  第一卷  柏拉图的符咒 │  开放社会及其敌人 第二卷  预言的高潮:黑格尔.马克思及余波 │  一个孤独散步者遐想:插图本 │  不正常的人 │ 文化霸权理论研究 │  东方编译所译丛 全球资本主义的挑战--21世纪的 ...
  • 黑格尔与费尔巴哈
    黑格尔与费尔巴哈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George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年8月27日-1831年11月14日),德国哲学家,出生于今天德国西南部符腾堡州首府斯图加特.18岁时,他进入图宾根 ...
  • 科学知识的不同建构理论
    作者:邱德胜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3年10期 一.三种建构理论 20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着SSK(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兴起与演化,传统科学哲学视科学乃自然之镜的科学观受到多方的质疑和挑战,并涌现一系列新的观点,社会建构论.异质建构论.实 ...
  • 1.时空问题与物理学
    1.时空问题与物理学 <中国大百科全书>(物理学)中有条目:"力学.物理学.天文学和哲学的基本概念.在力学和物理学中,这些概念是从对物体及其运动和相互作用的测量和描述中抽象出来的:涉及物体及其运动和相互作用的广延性和持 ...
  • 浙江省重点中学协作体20**年届高考摸底测试语文试题
    浙江省重点中学协作体2015届高考摸底测试 语文试题 [.试卷综析] 2015届浙江省重点中学协作体高考摸底测试语文试题. 作为高考摸底测试试题,该卷有以下特色. 第一,题型稳定.词语.病句题等常规题型依然存在,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等常规 ...
  • 哲学的当代境界
    作者:丛大川 哈尔滨师专学报 2000年03期 哲学还能生存下去吗?哲学真的该终结了吗?当代哲人们在自我拷问. 其实,在时代的转折点上,这个"哲学危机"或"哲学终结"问题总要被人们提出,但哲学不仅生存 ...
  • 希腊哲学的精神和哲学
    第一章 希腊哲学的精神和哲学 1. 人类文化的最早形态是宗教和神话. 2. 人类社会的轴心时代:希腊.中国和印度在大约相同的时期诞生了哲学.诸子百家.奥义书的出现以及希腊哲学.其中,希腊哲学最 早脱离神话的影响(在希腊神话中,人神同形同性: ...
  • 20**年山西省[公共基础知识]考试技巧重点
    1.看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 ).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观点 D.不可知论 正确答案:C 2."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 ...
  • [实践论].[矛盾论]
    作者:石仲泉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08年02期 胡锦涛总书记发表的"6·25"讲话再次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号召全党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对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