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文化运动对当今中国民主参与的启示 - 范文中心

谈新文化运动对当今中国民主参与的启示

04/14

谈新文化运动对当今中国民主政治参与的启示

近一百年前的新文化运动是一场由当时先进知识分子掀起的较为彻底的思想解放运动,它高举科学与民主的大旗,唤醒了愚昧与麻木的中国,在民众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为之后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基础,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逐渐找到了治国救民的正确道路。虽然从宏观上看新文化运动是由知识分子主导的一场文化革命,力图解放民众思想,但作为近代以来第一项较为浩大的“社会运动”,也体现了民主表达和政治参与的相关理念,而它在短期内取得的良好效果也对现如今同样处在变革中的中国的民主政治参与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谈谈新文化运动对当今中国民主政治参与的启示。

一、 政治认知

对任何一个社会来讲,政治认知是民众进行政治参与的必要前提。新文化运动的先知们在20世纪初内外交困的形势下尤其关注这一点。自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社会上新旧势力的对决层出不穷。绝大部分国民党人士企图在不改变社会经济秩序的情况下,从上层入手,建立起民主政治制度。但来自于传统政治体系的压力仍给这一意愿造成了阻碍,随后发生的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和军阀专政说明了根深蒂固的历史惯性依旧存在。当时思想界的先进分子对民主格外地珍惜,他们没有苟同康有为、杨度的“盖欲求富强,先求立宪”的“救亡之术”,也没有屈从于外国权威,而是通过结合国情的分析论证得出了“以共和制为宜”的结论。新文化运动即是在这一认知上做出的行动反应。

可以看到,一个正确的政治认知和对形势的准确分析判断是积极投入民主参与的极其重要的环节。而这条被历史证明是正确的原则对当今社会也是适用的。我们常常看到会有许多人通过各种渠道参与关于政治的讨论,但其中的很大一部分并没有对形势进行一个良好的把握,而是纯粹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脱离了国情和社会发展的大方向。我认为这样的民主政治参与是无效的,因为它没有发挥期望的作用,反而有可能降低政策运行的效率。

二、 角色参与

新文化运动中的先进知识分子认为“民主政治的发展,必须依靠全社会绝大多数成员在觉悟基础上的积极参与,其功效要能影响政策的设计和实施,最终使政治体系中上下之间的服从关系变成平等互重的关系,使各级官吏的产生、监督、权力运用公开化和合法化,使政治的权力分配变成共同承担责任。”1 这是他们对民主政治参与者的身份定位和任务明确。而他们对传统和现代政治参与的划分虽简单却行之有效。与传统社会多以个人的形式参与(如参加科考、上书等等)相比,现代型的民主参与则多以团体形式为主。新文化运动也对这一点做了实践。不仅仅是政党,一批文化学术团体和政治次级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些团体或以刊物编辑部形式出现,或以学会学社的名义活动。正如陈独秀所说,“新文化运动倘然不能发挥公共心,不能组织团体的活动,不能造成新集合力,终究是一场失败,或是效力极小”。2 团体是一种集体力量的发挥,它们或有针对性或综合地向政府和民众表明自己的立场,使政府更能倾听社会的需要;它们不是政府的对立体,但对政府起着辅助与督促等的多重作用。

现代社会给了个人以极大的自由,但利用团体或许能更好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并且合理而掷地有声。一方面,团体的意见具有综合性和筛选性,必然是众成员间最为紧迫的问题,政府可据此对方案实施有一个更明确的排序;另一方面,组成团体的成员来自于民众,具有实践性和现实性,并且源于相似的性格、兴趣和职业,同一个团体内部很少出现地位分层的情况,这里也就成为了民主的最佳“排练地”,直接的益处就是使民众的积极性大幅度提高。

三、 政策评价

对政府决策和施政的评价也是新文化运动中不可被忽视的一部分。从当时先进分创办的一系列刊物中我们屡屡看到有对政府内政外交做言辞激烈的抨击的内容。或许这与当时我国

处在社会变革这个不稳定的环境中有关系,但不可否认的是,有抨击就说明有民主,人民群众站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利益,也不失为一种调整政府行动、推进民主进程的良好方式。而按照这个思路,在当今一党执政、经济建设为重的社会大背景下,我们的“抨击”要保证不偏离社会主流价值和意识形态。这种抨击应该在批评后提出改良意见,从而成为一种激励而不是单纯的挑衅和谴责。因为“民主”这个词里包含的不仅仅是是一种权利,还有一种责任。再从政府方面来说,政策实施并不意味着政府工作的终结,它必须获得民众对其的反馈。反馈之后分析再反馈给民众,这样的政府必然能够获得人心。因而这对政府也提出了主动性的要求。民主政治参与并非是个人或团体单方面的事情,还需要政府主体的支持:拓宽渠道、提供相对自由的言论氛围,并且在民众声音的背后要及时且不隐晦地做出回应,这样才能鼓励更多人的参与。

四、 新文化运动的局限带来的反思

现代的历史学把新文化运动总结为一场并不成功的革命,因为利用马克思的阶级理论,这场思想解放运动是资产阶级性质的运动,具有非常明显的阶级局限性。其中的一个缺点就是运动的倡导者忽视人民群众,没有把新文化运动同广大群众相结合,使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所以我们看到当知识分子在滔滔不绝,为一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的时候,平民群众们还在过着和以前一样的生活,他们不关心政治,对于知识分子掀起的革命也抱着观戏的心态。也就是说,当时“民主重心”的落实产生了偏差。对现如今中国这个社会主义社会来说,“民主重心”毫无疑问就是广大人民群众。虽然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能够较为广泛地收集民意,但它不能及时、直接地反映群众需要。因而我认为要扩大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面,必须使民主参与融入民众生活。而要达到这一个目标除了我在上文提到的发挥“团体”的作用外,还应重视网络这个途径。虽然网络环境并不清澈,具有匿名现象,多元价值流行,但它的快速流通性和普及化却十分有利于调动民众政治参与积极性和促使政治生活化。建设网络议政环境不失为一种大胆而有益的尝试。

历史是一面镜子,后人能够在这面镜子中看到过去,也能预测未来。新文化运动虽然已经过去了将近一百年,但它给我们留下的思想财富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贬值,反而在后人不断的借鉴、反思和补充中日益升华。今天我在它身上得到了中国民主政治参与建设的启示,或许再换一个角度,我们又能得出不一样的感悟。

注释 1 《时空·人物·思想文化》 罗福惠 著 2008年12月第一版 P 344

2 《新文化运动是什么?》 陈独秀 《新青年》第七卷第五号


相关内容

  • 辛亥革命百年给我们的启示
    辛亥革命百年给我们的启示 明年是辛亥革命爆发一百周年,大陆和台湾都将举行一系列隆重的庆祝典礼.历史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都将各自举办具有各自特色的政治活动.实事求是地讲,中国不是一党专制,而是多党分制.中国何时能够做到中华 ...
  • 20XX年中考历史(中国近代史专题复习资料)
    [2011年中考历史]中国近代史专题复习资料 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 专题一列强侵华史(1840-1953) 一.列强侵华史实--列强侵华手段包括军事侵略.政治侵略.经济侵略和文化侵略. 1.军事侵略---- ...
  • 高中政治大题模板
    第一部分 <经济生活>类主观题 (一)有关"价格变动与物价稳定"的命题 1.价格变化的原因 设问模式:某商品价格不断上涨(下降)的原因? 答题模板:价值+供求+纸币发行量+市场的缺陷+国家经济政策 答题要素: ...
  • 当今世界的主要发展模式概览
    作者: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课题组      来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年第1期 一.关于发展模式的基本含义和分类方法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正确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调整和变革不合理的生产方式.社会制 ...
  • 汕头金山中学高二学业水平测试
    汕头金山中学高二学业水平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I:共50小题,每小题1分,共5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最符合题意. 1."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但人们还是喜欢金银.这表明金银作为货币( ) A. ...
  • 中东政局动荡及对中国的影响因素
    中东政局动荡及对中国的影响因素 内容摘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东北非政局动荡局势具有关键性影响,美国在这一地区推行"大中东计划",极力渗透美国式民主,宣扬"互联网自由",利用社交网络煽风点火,甚至 ...
  • 高中历史必修一.二.三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二.三知识总结 必修一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考点 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 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 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 ...
  • 初三政治下第一次月考试题
    九年级(下)政治第一次月考题 一.单项选择题(51分) 1.2013年3月5日--1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本届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一届领导人,_________ 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
  • 当代国际经济与政治1
    一..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1.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进程大致是: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称霸世界经济领域: (2)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3)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化趋 ...
  • 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文正中学九年级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闭卷考试,共50分钟,50分) 座号 A.晚期智人 B.母系氏族 C.父系氏族 D.奴隶社会 2.下列选项,不符合"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这一主题的是 ( ) A.金字塔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