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楚更霸,赵魏困横.假途灭虢,践土会盟. - 范文中心

晋楚更霸,赵魏困横.假途灭虢,践土会盟.

03/18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周武王时代的太公姜子牙;辅佐成汤灭夏建商的伊尹;

帮助周成王为周朝八百年历史的建立与巩固,立下了卓绝功勋的周公旦;九次会合诸侯,匡正天下的齐桓公;使汉惠帝幸免废黜的绮里季才。正是由于这些仁人志士的勤勉努力,百官才能得以各安其位、国家才得以富强安宁。今天我们继续向下学习。

首先,请大家一起朗读颂词:

晋楚更霸 (jìn chǔ  gēng  bà),   赵魏困横 (zhào  wèi  kùn  héng)。

假途灭虢 (jiǎ  tú  miè  guó),   践土会盟 (jiàn  tǔ   huì  méng)。

晋楚更霸 赵魏困横: 晋文公、楚庄王先后称霸,赵、魏两国因连横而受困于秦。

晋楚更霸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中的齐桓公。雄才大略的齐桓公去世后,齐国的霸主地位也随之旁落。于是,近两百年间,中原大地上演了一出出的争霸大戏,最重要的主角是晋、楚两国。

今天我们就来重点认识五霸中的晋文公和楚庄王。

春秋早期,楚国渐渐强大。随后,楚成王打败宋国,又征服了陈国、灭了夔国,颇有霸主的气势。然而,因为楚成王仅以武力服人,所以中原诸国并不承认楚成王的霸主地位。

就在楚成王欲霸中原之际,中原地区的晋国日益强盛起来。晋献公时,发展经济,加强军事建设,国力渐增。然而,晋献公宠爱骊姬,杀了太子申生,公子重耳也避难于秦国。重耳,即是晋文公。晋献公死后,在外避难十九年的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国即位,时年62岁。

晋文公在位时,重用有才干的赵衰、狐偃等人,发奋图强,国力更加强盛,出现了政治清平、百姓和乐的局面。此时,周王室发生内乱,周襄王逃难,晋文公利用这一机会兴兵勤王,护送周襄王回国,提升了晋在中原诸侯中的威望。

晋国在晋文公时代达到鼎盛。公元前632年,晋楚两国为夺霸主地位在城濮大战,晋国大胜楚军。随即,晋文公在践士大会诸候,成为齐桓公之后的中原霸主。

楚军失败后,楚成王只好主动派人与晋国讲和。前614年,楚成王的儿子楚穆王暴病身亡后,其孙子楚庄王登上了王位。

楚庄王即位后,执政三年,不发号令,终日郊游围猎,沉缅声色,无所事事,大臣们都为国家的未来忧心忡忡。一天,大臣伍参请庄王猜谜语:“有鸟止于阜,三年不飞不鸣,是何鸟也?”庄王答:“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其实这三年,楚庄王并非糊涂虫,而是在深入观察,暗中谋划。公元前611年,楚国发生灾荒,戎人骚扰,附属的庸国、麋国叛楚。庄王集中力量首先灭了威胁最大的庸国,又吞并了麋国控制住局面。此后,经过整顿内政,任用贤才,厉行法治,加强兵备等措施,使楚国出现一派国富兵强的景象。

公元前597年,楚庄王率领大军攻打郑国。晋国派兵救郑,在邲地与楚国大战,晋国惨败。三年未鸣的楚庄王终于一鸣惊人。公元前594年冬,楚、鲁、陈等十四国在蜀开会结盟,正式推举楚国主盟,楚庄王遂成为称雄中原的霸主。

但楚晋霸主的相争并没有结束,晋楚争霸前后共持续了一百余年。统治者为了自己的权力的欲望,穷兵黩武,大打出手,据不完全统计,其间大小战争达四百多起,给华夏子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赵魏困横

战国初期,秦、齐、赵、魏、韩、楚、燕,此七国最强,史称“战国七雄”。

横:指“连横”。在战国时代,“合纵”“连横”是各诸侯国在外交和军事上纷纷采取的策略。战国时,苏秦游说六国联合拒秦,史称“合纵”。“合纵”,即“合众弱以攻一强”,防止强国兼并;张仪主和拆散合纵,使六国一个个服从秦国,称为“连横”。“连横”,即“事一强以攻众弱”,达到兼并土地的目的。

由于连横,秦国采取远交近攻政策,首先打击赵、魏,所以说“赵魏困横”。

苏秦从鬼谷子学成之后,出游数载,一无所成,搞得“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感叹说:“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苏秦苦读太公《阴符》之时,每逢困乏欲睡,便用锥自刺其股。这是成语“悬梁刺股”中之“刺股”的由来。写成两部书,一部为《揣》,一部为《摩》,战国策中有所记载。

战国初期,秦国最为强盛,常常威胁着其他六国。于是,苏秦先从弱小的赵国、燕国开始游说,提出自己的“合纵”战略,就是六国联合起来共同防御秦国,秦国敢犯任何一国,六国都要合起来反击秦国。他提出的“合纵”战略受到普遍欢迎,六国都把副宰相的位置空着留给苏秦。游说六国期间,苏秦先奉燕昭王命入齐,从事反间活动,使齐疲于对外战争,以便攻齐为燕复仇。齐湣王末任齐相。秦昭王约齐湣王并称东西帝,他劝说齐王取消帝号,与赵李兑约五国攻秦,被赵封为武安君。五国合纵攻秦,迫使秦废帝号,归还部分魏赵土地。而后,齐国乘机攻灭宋国。后燕将乐毅联合五国大举攻齐,不料其反间活动暴露,被车裂而死。与赵奉阳君共谋,发动韩、赵、燕、魏、齐诸国合纵,迫使秦国废帝退帝,合纵的结果是“秦人恐惧,不敢窥兵于关中,天下不交兵者二十有九年”。

张仪是魏国人,曾经师从于鬼谷子,学习纵横游学。张仪学业期满,回到魏国,因为家境贫寒,求事于魏惠王不得,远去楚国,投奔在楚相国昭阳门下。昭阳率兵大败魏国,楚威王大喜,把国宝“和氏之璧”奖赏给了昭阳。一日,昭阳与其百余名门客出游,饮酒作乐之余,昭阳得意地拿出“和氏之璧”给大家欣赏,传来传去,最后“和氏璧”竟不翼而飞,大家认为,张仪贫困,是他拿走了“和氏璧”。张仪原本没拿,就是不承认,昭阳严刑逼供,张仪被打得遍体鳞伤,始终不承认,昭阳怕出人命,只得放了他。张仪回到家,问妻子“我的舌头还在吗?”,妻子告诉他还在,张仪苦笑着说“只要舌头在就行,我会出人头地的”。

半年后,张仪的伤口愈合,他们又回到魏国,再进入秦国。六国合纵之后,秦国处于长达十余年的四面围困之中,秦惠文王很想改变这一局面,但苦无良策。秦惠文王即位后,继续坚持孝公时代“任人唯贤”的方针,许多别国的“士”纷纷投向秦国。公元前329年,张仪来到秦国,针对众诸候国的合纵之法,针对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形势,分别采取了“近交远攻、远交近攻”的连横破纵之策。秦王听后满心怡悦,肃然起敬,特拜张仪为上卿,直接参予谋划讨伐诸侯的大事。这时公孙衍担任秦国的大良造。公元前328年,张仪与公子华带兵攻打魏国,一举拿下魏国的蒲阳城。张仪乘机推自己的连横政策出笼,建议秦王把蒲阳归还魏国,并且派公子繇到魏国去做人质,而他将利用护送公子繇入魏的机会与魏王接近,游说魏王投靠秦国。

张仪的“连横”策略认为,国与国之间应该和平友好,谁也不要侵犯谁。大家联合起来对付一个假想敌是不可取的,这样既不友好,而且是逼着秦与六国为敌。六国被张仪连劝带哄地说服了,都与秦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苏秦的“合纵”就被拆散了。

“连横” 策略实施以后,秦国首先打击赵、魏,因为赵魏两国距离秦国最近,所以说是“赵魏困横”。张仪回秦之后,马上又出使其余几国,使他们纷纷由合纵抗秦转变为连横亲秦。他也因此被秦王封为武信君。秦惠文王死后,因为即位的秦武王在当太子的时候就不喜欢张仪,张仪出逃秦国,并出任魏相,二年后(前309年)病逝。随后,秦国进一步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最终灭了六国,统一了天下。

“赵魏困横” 讲的就是战国时期著名的说客苏秦、张仪所实行的“合纵”与“连横”的策略。

假途灭虢 践土会盟: 晋献公向虞国借路去消灭虢国;晋文公在践土与诸侯会盟,推为盟主。

假途灭虢

假:是借的意思。途:即道路。意思是:晋军向虞国借道灭了虢国后又灭了虞国。“假途灭虢”作为经典战例,被选入了《三十六计》一书。

春秋初期,有叫虢国和虞国的两个诸侯国,它们的领土接壤。

虢国是西周初期的重要的诸侯国,虽然面积小,但兵力强大,地位也高于众诸侯之上。虞国是古老的国家,面积较小,国力较弱;因与虢国邻近,又为同姓之国,且虢国有较强的军事实力和较高的政治地位,故两国曾结为军事联盟。

晋献公在军事力量愈来愈雄厚的同时,准备派兵攻打虢国。但要攻打虢国,必须经过虞国,虞虢两国是军事同盟;如果要一口吃一虞虢两国,晋献公又没有这样的实力。晋献公很伤脑筋。

晋大夫荀息提出了向虞国借道去消灭虢国。晋献公听从建议,并以自己最喜欢的四匹骏马和名贵的玉璧为礼物,派荀息送给虞国的君主虞公,并提出借道的要求。虞公看到丰厚的礼物,非常高兴,把虞、虢的同盟关系抛到脑后。答应借道给晋国。

此时,虞国的大夫宫之奇,看出其中有阴谋,就力谏虞侯说:“不能借道给晋军,否则虞国将要灭亡。虞虢两家表里相依,是腮帮与牙床、嘴唇与牙齿的关系。唇亡则齿寒的道理,您不是不知道。晋侯的贪心不能放纵,晋侯的野心不得不防”。虞侯说:“不会吧!晋侯与我是同姓同宗,哪能害我呢?”宫之奇说:“晋虞虢三家都姓姬,都是同一个祖宗。晋侯能忍心灭虢国,就不忍心灭虞国吗?”

或许是被礼物冲昏了头脑,或许是害怕晋国的报复,虞侯没有听取宫之奇的劝谏,还是答应了晋国的借道要求。宫之奇说:“虞国算完了!”于是就率领全族人离开了虞国。同年十二月,晋国灭掉了虢国,回兵的路上乘虞国不备,突然发到袭击,消灭了虞国。虞公当了俘虏,送给虞公的礼物又回到了晋献公面前。晋献公看着骏马,叹息道:“马还是我的马,可惜和我一样都老了。”

践土会盟

“盟”是一个会意字,字形的下面是接血的盘盂,上面是个明字,表示在神前发誓、明志结盟的意思。

“践土会盟”的故事发生在晋文公时期。

晋献公晚年,晋国发生了内乱,公子重耳等人流亡国外十九年才又重回晋国即位,就是春秋五霸中的晋文公。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记载:晋文公即位以后,整顿内政,发展生产,把晋国治理得渐渐强盛起来。他效法齐桓公的尊王政策,正好周朝的天子周襄王派人来讨救兵。周襄王有个异母兄弟叫太叔带,联合了一些大臣,向狄国借兵,夺了王位。周襄王带着几十个随从逃到郑国。他发出命令,要求各国诸侯护送他回洛邑去。列国诸侯有派人去慰问天子的,也有送食物去的,可就是没有人愿意发兵打狄人。有人对周襄王说:“现在诸侯当中,只有秦、晋两国有力量打退狄人,别人恐怕不中用。”襄王才打发使者去请晋文公护送他回朝。晋文公马上发兵往东打过去,把狄人打败,又杀了太叔带和他那一帮人,护送天子回到京城。

过了两年,又有宋襄公的儿子宋成公来讨救兵,说楚国派大将成得臣率领楚、陈、蔡、郑、许五国兵马攻打宋国。大臣们都说:“楚国老是欺负中原诸侯,主公要扶助有困难的国家,建立霸业,这可是时候啦。”晋文公早就看出,要当上中原霸主,就得打败楚国。他就扩充队伍,建立了三个军,浩浩荡荡去救宋国。   公元前632年,晋军打下了归附楚国的两个小国——曹国和卫国,把两国国君都俘虏了。楚成王本来并不想同晋文公交战,听到晋国出兵,立刻派人下命令叫成得臣退兵。可是成得臣以为宋国迟早可以拿下来,不肯半途而废。他派部将去对楚成王说:“我虽然不敢说一定打胜仗,也要拼一个死活。”楚成王很不高兴,只派了少量兵力归成得臣指挥。成得臣先派人通知晋军,要他们释放卫、曹两国国君。晋文公却暗地通知这两国国君,答应恢复他们的君位,但是要他们先跟楚国断交。曹、卫两国真的按晋文公的意思办了。

成得臣本想救这两个国家,不料他们倒先来跟楚国绝交。这一来,真气得他双脚直跳。他嚷着说:“这分明是重耳这个老贼逼他们做的。”他立即下令,催动全军赶到晋军驻扎的地方去。楚军一进军,晋文公立刻命令往后撤。晋军中有些将士可想不开啦,说:“我们的统帅是国君,对方带兵的是臣子,哪有国君让臣子的理儿?”狐偃解释说:“打仗先要凭个理,理直气就壮。当初楚王曾经帮助过主公,主公在楚王面前答应过:要是两国交战,晋国情愿退避三舍。今天后撤,就是为了实现这个诺言啊。要是我们对楚国失了信,那么我们就理亏了。我们退了兵,如果他们还不罢休,步步进逼,那就是他们输了理,我们再跟他们交手还不迟。” 重耳当年流亡来到楚国,楚成王以诸候之礼待重耳,重耳感到非常自卑。楚成王说:“您将来用什么来报答我呢?”重耳说:“世上的珍奇您都已拥有,这些不足以让我报答您的恩德。如果迫不得已,晋楚两国发生战争,我愿意命令军队撤退三舍(九十里)。”晋军一口气后撤了九十里,到了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才停下来,布置好了阵势。楚国有些将军见晋军后撤,想停止进攻。可是成得臣却不答应,一步盯一步地追到城濮,跟晋军遥遥相对。成得臣还派人向晋文公下战书,措词十分傲慢。晋文公也派人回答说:“贵国的恩惠,我们从来都不敢忘记,所以退让到这儿。现在既然你们不肯谅解,那末只好在战场上比个高低啦。”大战展开了。才一交手,晋国的将军用两面大旗,指挥军队向后败退。他们还在战车后面拖着伐下的树枝,战车后退时,地下扬起一阵阵的尘土,显出十分慌乱的模样。成得臣一向骄傲自大,不把晋人放在眼里。他不顾前后地直追上去,正中了晋军的埋伏。晋军的中军精锐,猛冲过来,把成得臣的军队拦腰切断。原来假装败退的晋军又回过头来,前后夹击,把楚军杀得七零八落。晋文公连忙下令,吩咐将士们只要把楚军赶跑就是了,不再追杀。成得臣带了败兵残将回到半路上,自己觉得没法向楚成王交代,就自杀了。晋军占领了楚国营地。把楚军遗弃下来的粮食吃了三天,才凯旋回国。

晋国打败楚国的消息传到周都洛邑,周襄王和大臣都认为晋文公立了大功。周襄王还亲自到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践音jiàn)慰劳晋军。晋文公趁此机会,在践土给天子造了一座新宫,还约了各国诸侯开个大会,订立盟约。晋文公凭借自己的实力,继齐桓公之后成为春秋五霸的第二位。这就是“城濮之战”。

历史上的“践土会盟”,发生在“假途灭虢”之前,这里为了押韵才将二者颠倒了。

以上颂词中所讲的故事都是为了证明:春秋五霸有谋臣,战国七雄有策士,以示群英荟萃的意思。

二、思考与练习

1、请准确朗读颂词:晋楚更霸,赵魏困横。假途灭虢,践土会盟。

2、你对文中哪个故事比较感兴趣?请试着复述其中一到两个故事。


相关内容

  • 千字文简介
    千字文简介 <千字文>是中国早期的蒙学课本,相传为南朝人周兴嗣所作.它是四言长文,句句押韵,文笔优美,辞藻华丽,朗朗上口,涵盖了天文.地理.自然.社会.历史等多方面的知识.<千字文>在中国古代的童蒙读物中,是一篇承上 ...
  • 中国古代史记忆口诀一
    中国古代史记忆口诀一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第一章 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约前170万年-前221) 同期的世界 尼罗河流域文明(华夏彩陶文化时代) 华夏文明(约前170万年-前771年) 两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 春秋战国(前770 ...
  •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全套)
    初一历史上复习提纲 元谋人:生活在(云南的元谋),距今(170万年).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元谋人)的活动揭开了中国历史的第一页. ①约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十分有名.南方蚩尤部落力量很大. ②炎帝姓姜,制作耒 ...
  • 历史教学设计
    <春秋战国的纷争>教学设计 新兴学校 刘立群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学会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对比性学习,认识到战争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齐桓公. ...
  • 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 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温馨寄语: 认真阅读,积极思考,合作探究,加深理解. 学习目标 1.了解元谋人.北京人的生存年代及其遗址发现地点. 2.通过分析北京人的体质特征,理解"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 ...
  • 以宽容为题的议论文
    以宽容为题的议论文(一) 记得以前看到过一句话: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宽容的意思就是包容,宽容别人,你才可以得到别人的宽容.其实我想说,对别人宽容就等于对我们自己宽容,我们应该对给别人一些理解,这样才可以转化一些矛盾,可以让 ...
  • 七年级期末考试卷语文试卷
    七年级期末考试卷语文试卷(长春版) 一.(一)名句积累与运用(15分) (甲)基础知识(4分)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4分) (1)惆.伥( ) (2)恬.然( ) (3)鄙.夷( ) (4)外埠.( ) (5)拮据( ) (6)褴褛 ...
  • 对"张三世"的一些总结和思考
    对"张三世"的一些总结和思考 "三世说"是中国古代的社会学说,它来源于春秋公羊学,并与"大一统"."通三统"构成公羊传"微信大义"的三个命题 ...
  • 管仲列传教学设计
    管仲列传教学设计 临清市志宏学校 赵 忠 2012-2-25 [教学目标] 1. 积累文言词汇,了解文言句式,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探讨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分析管仲形象,了解这一形象的现实意义. 3.探讨并交流管仲的人生抉择,树立 ...
  • 洛阳地名的来历
    洛阳地名的来历 洛阳市县区的地名 洛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历史非常悠久,文化底蕴非常深厚,不仅体现在有形的名胜古迹上,连大量无形的地名也渗透着历史文化的气息.在古汉语中,山之南水之北谓阳,山之北水之南为阴.古人最初多依山傍水而居,许多城市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