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名诗名句分类汇总--带修辞手法的古诗 - 范文中心

11.名诗名句分类汇总--带修辞手法的古诗

09/11

带修辞手法的诗句

在诗歌鉴赏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1、比喻

用另一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之处的事物作比方的一种修辞方式。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等。比喻的作用为可以化未知为已知;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易懂;可以化平淡为生动、形象。

如:李贺的《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钩,是一种弯刀,从明亮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含有渴望参加战斗之意,此诗运用比喻使画面更形象生动,更易于彰显诗歌的主题。

再如:刘禹锡《望洞庭》的“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1)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勾。

(2)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4)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5)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

(6)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7)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清如淀。

(8)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9)马作的卢飞快,共如霹雳弦惊。辛弃疾《破阵子》

(10)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12)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13)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苏轼《中秋月》

(14)卷地朔风沙似雪,家家行帐下毡帘。萨都刺的《上进即事五首》之三

(15)大似翻鹅毛,密如飘玉屑。

(16)东门沽酒饮我曹,心情万事如鸿毛。李颀的《送陈章甫》

(17)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18)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李煜的《望江南》

(19)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苏轼的《永遇乐》

(20)画堂晨起,来报雪花坠。高卷帘栊看佳瑞,皓色远迷庭砌。盛气光引炉烟,素草寒生玉佩。应是天仙狂醉,乱把白云揉碎。李白《清平乐》

(2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唐)李白《望庐山瀑布》

(22)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2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24)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5)日岀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26)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27)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28)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9)燕草碧如丝,秦桑低绿枝。

(30)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31)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32)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院作飞花。

(33)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34)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35)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36)感时花溅泪,恨别鸟伤心。

2、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运用比拟,能寓情于物,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可以使叙述生动形象,加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可以把无形的抽象的事物描写得有声有色,可见可闻。

如:唐朝贺知章《咏柳》中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首诗一反前人写法,不以杨柳的细柔形象来形容美人身材苗条,而是用拟人的手法,让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出现,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杨柳的婀娜多姿。

韩愈的《晚春》:“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诗人用拟人手法描绘了一幅生机无限的晚春图。“草树”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斗”,彼此还有“才思”高下之分;百花吐艳争芳,似乎要将春留住;连本来乏色少香的柳絮、榆荚也不甘寂寞,来凑热闹,因风起舞,化作雪飞。

如林逋《山园小梅》: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1)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2)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3)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

(4)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5)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6)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7)梅竹何日报新春?愁绪万千萦苦身。

(8)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9)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0)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1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12)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3、隐语(谐音)、双关

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这种修辞手法可以使语言含蓄、风趣。

如:唐朝李白的《春思》:“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曰,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这是一首较为著名的描写男女情长的诗,写出了在秦地的思妇内心的独白。诗人语义双关,用抒自然之春天,理喻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又以“丝”(思)、“枝”(知)谐音,连接异地男女之间的思念情怀。

唐朝的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曰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一首诗歌中“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这是作者用民歌体写的恋歌,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在对她唱歌言情,但情传的含蓄,“倒是无晴胜有情”。

如韦庄的《忆昔》:

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清月满楼。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

诗人不把“无忌”作专名看,取其“无所顾忌”“肆无忌惮”之意,这是双关;诗人言愁却借善歌少女之名“莫愁”,意在反讽,这也是双关。

4、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也可以使语言简练、含蓄。

如:杜牧的《赤壁》:“折戟沉砂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文中的“东风”指的是赤壁“火攻”的事;“二乔”指的是大乔、小乔。大乔是东吴之主孙权之兄孙策的妻子,小乔是东吴主帅周瑜的妻子,此二人的命运代表了东吴国家的命运。文中的“锁二乔”指的是大乔、小乔被曹操虏去,意味着东吴的败亡。以“锁二乔”借代东吴的败亡,既显得委婉,又显得深沉,同时又能给人联想与思考。

如:李清照《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1)孤帆远影碧空尽。

5、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事物的某个特征,或揭示事物的本质,给听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表达说写者强烈的感情,用以讽刺或歌颂,感染听读者的作用。

如: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在这首诗歌中作者愁生白发,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1)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2)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3)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4)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5)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6)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7)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8)黄河之水天上来。

(9)燕山雪花大如席。

(10)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1)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李白《行路难》)

(12)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3)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6、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如:杜甫的《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1)翰海栏杆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4)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5)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6)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7)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8)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9)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

(10)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12)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13)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

(14)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7、排比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构成。其作用使内容集中,增强气势;条理清晰,阐发透彻;结构整齐,节奏鲜明。在诗歌中就表现为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就用纯名词性的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8、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如:元朝阿鲁威作的小令“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就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再如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开头一句,以问引起。祠堂何处?锦官诚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蓊蓊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所在了。这第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带动全篇。

(1)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9、反问

是无疑而问,但答案就在问句中,即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有强化语气、强化情感、引人思考以求共鸣的作用。

如:王安石《叠题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就在末两句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1)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2)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3)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4)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0、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运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

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一幅是越王大败吴国,凯旋而归,战士们个个脱下战袍,换上了“锦衣”,向国人炫耀他们的战功,宫女们个个打扮得花儿一般,在宫殿里恣情欢乐;另一幅则是“只今惟有鹧鸪飞”——现在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昔曰的胜利、热闹早已烟消云散。诗篇将昔曰的繁盛和今曰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抒发了盛衰无常之感。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主题,发人深思。

再如:高适的《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以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形象鲜明,揭露深刻。

(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3)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

11、互文

互文也叫“互言”、“互见”、“互文见义”等,它的特点是上下文互相呼应、互相补充,它的修辞作用是言简意赅,语意含蓄,节省文字而又扩大了诗文的容量。

它在古代分为以下几种:

单句互文,就是指在同一句子中前后两个词语在意义上交错渗透、相互补充。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主人下马客在船”,实际是说:“主人下马在船,客人下马在船”。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从字面理解,这句诗是“秦时明月照耀汉时关塞”之意。实际上,应该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和秦汉时的关口”。

对句互文,就是指下句含有上句已经出现的词,上句含有下句将要出现的词,对句与出句的意义相互补充。依据上下两句的关系,对句互文又可分为近义式和反义式。近义式对句互文如:“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诗》)。这两句诗应译为“向着窗户,对着镜子、梳理云一样的秀发,把黄花帖在脸上。”反义式对句互文如:“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客至》)。从字面上看,前后两句对举,但在意义上两句都话外有音,而且是正反结合。即“花径不曾缘客扫,今始为君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不曾缘客开。”此种互文句用词更为简约而含义更为丰富。

隔句互文,就是是指两句互文之间,有其它句子相隔的互文句式。例如:“十曰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王勃《滕王阁序》)。这里的“十曰休假”和“千里逢迎”是隔句,“胜友如云”和“高朋满座”是互文。“胜友”“高朋”“如云”“满座”相互交错,补充说明。应解释为:胜友如云,胜友满座;高朋满座,高朋如云。

又如《孔雀东南飞》:东西置松柏,左右种梧桐。这一句子,“东西”“左右”兼及“置松柏”和“种梧桐”。

12、通感

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的一种修辞手法。这种修辞手法不仅表现为具体事物之间相互比拟时的感觉挪用,还表现为将抽象事物具象化时的心灵沟通。

如:郎士元的《听邻家吹笙》:“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这一首诗歌中的“凤吹声如隔彩霞”就说笙曲似从天降,极言其超凡入神。作者将听觉感受转化为视觉印象,给读者的感觉更生动具体,间接烘托出笙乐的明丽新鲜。

林逋的《山园小梅》:“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诗歌就传神地描绘了黄昏月光下山园小池边的梅花的神态意象:山园清澈的池水映照出梅枝的疏秀清瘦,黄昏的朦胧月色烘托出梅香的清幽淡远。在“暗香浮动月黄昏”中作者用视觉“暗”写嗅觉“香”、突出梅香的特点,鲜明又微妙地表现出梅花的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闲静的气质风韵。

如宋祁《玉楼春》中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单单从视觉感受来写红杏,还不能写出春意盎然的可感性,于是诗人就凭借属于听觉感受的“闹”字来表现。一个“闹”字,把红杏蓬勃、争相竞放的春天境界予以充分表现。

13、衬托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写与之有关的事物,作为陪衬烘托的修辞方法叫做衬托。这种修辞方法按主要事物和衬托事物之间所呈现出来的关系不同,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另一事物,称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另一事物,称反衬。

如:王籍的《入若耶溪》中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是以动衬静的反衬,写出了山林无比的幽静。苏舜钦的《夏意》:“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曰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以黄莺婉转的啼鸣反衬深院正午时的寂静、清幽。

14、反复

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的修辞手法。运用反复可以使诗歌一唱三叹,回环婉转,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效果。

如: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曰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通过“争渡,争渡”的反复,表现了主人公快速划桨的急切神态,写出了少女们的热情活泼,无拘无束,顽皮好胜的天然情态。

如《古诗十九首》中的《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相去万余里”“道路阻且长”“相去日已远”反复说一个相近似的意思来逐层加深其表现的情感,是从民歌中一唱三叹、叠句、叠章的形式里变化出来的。

15、顶真

“顶真”也叫“顶针”、“联珠”,就是用前文的结尾(一个词或一个句子)做下文的起头,使语句互相衔接,紧凑流畅,生动活泼。

顶真诗大致有三种:

一是下句的首字与上句的末字相同。如元人无名氏的小令[越调]《小桃红•情》: 断肠人寄断肠词,词写心间事。事到头来不自由,自寻思。

思量往日真诚志。志诚是有,有情谁似,似俺那人儿?

这支小令用自述的口气,抒发了一位女子对爱人的思念与对爱情的坚贞不渝。顶真辞格的运用,使句子之间环环相扣,更好地表现了抒情主人公缱绻缠绵的柔情。

二是下句的一个词或短语与上句的相同。这首汉乐府诗《平陵东》是较早的顶真诗: 平陵东,松柏桐,不知何人劫义公。劫义公,高堂下,

交钱百万两走马。两走马,亦诚难,顾见追吏心中恻。心中恻,血出漉,归告我家卖东犊。

这首相和歌,以唱和的通俗形式,具体揭露了官府明目张胆公然勒索百姓的情景,顶真句式的运用,加强了不满与愤懑的感情。

又如李白的《送刘十六归山白云歌》:

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湘水上,女罗衣,白云堪卧君早归。

全诗寄情于景,以“白云”“湘水”等景物,抒发对友人的依依不舍和无限关怀的深情。

三是上一小节(或上一首)的末句又作为下一小节(或下一首)的首句。如王安石的《忆金陵(三首)》:覆舟山下龙光寺,玄武湖畔五龙堂。相见旧时游历处,烟云渺渺水茫茫。烟云渺渺水茫茫,缭绕芜城一带长。蒿目黄尘忧世事,追思尘迹故难忘。追思尘迹故难忘,翠木苍藤水一方。闻说精庐今更好,好随残汴理归艎。

三首诗追忆金陵的无限美好风光,包含着对世事的感慨与忧伤。三诗形式上首尾联珠,内容却又各自有一定独立性。

如:《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中的“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不仅让此曲具有回环跌宕的韵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

16、反语

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反语的作用是产生讽刺性,有时比正说更有力量。运用反语,能更好地包含深刻的思想和激昂的感情。反语的主要形式有:反话(正话反说)、反讥(反说正说)、骂话(以写示爱、明褒暗亵)、气话(明褒实贬)、俏皮话(反规则的幽默)等等。

如《红楼梦》中的《西江月》: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两首词概括地介绍了他的叛逆性格:“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乖张,那管世人诽谤!”所谓“愚顽”“偏僻”“乖张”是反语,明贬实褒,就是指他不肯“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不愿走统治者为其所规定的读书应举的生活道路。

17、点化,也叫化用。它是把前人的诗文妙句融化为自己的语言的一种创作方法。 如王实甫的《西厢记?长亭送别》: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在这里点化了范仲淹的《苏幕遮》中的“碧云天,黄叶地”的句子。

18、叠词

是指为了表达的需要,把同一词接二连三地用在一起的修辞手法。

典型的如李清照的《声声慢》中的如下诗句: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十四个字,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凄苦、复杂而深切的心理状态,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孤独的感情基调。

19、倒装

指故意颠倒顺序,以达到加强语势,错综句法等修辞效果的一种修辞手法。

如辛弃疾《西江月》: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头)忽见

应为“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最后两句“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头)忽见”,应为“溪桥路转,忽见社林边旧时茅店”。在山前疏雨将来时,“忽见”从前歇过的那家茅店,心情是惊喜的,用倒装句除了满足韵律的需要外,将“忽见”后移也可强调惊喜之情。

20、含两种修辞手法

比喻夸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借代对偶: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夸张拟人:山歌向着高山唱,高山低头把路让。

对偶对比: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相关内容

  • 20**年安徽省中考语文试题评析暨20**年中考语文备战策略
    2011年安徽省 中考语文试题评析暨 2012年中考语文备战策略 二.试题答题情况分析 1.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0分) (1)补写出下 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6句) ① ,君子好逑.(<诗 经??关雎>) ② ...
  • 20**年届古典诗词表现手法
    古典诗词表现手法.炼字鉴赏题型知识汇总 诗歌的表现手法的理解与分析,是诗歌鉴赏的难点.表现手法(艺术手法)分修辞手法.描写手法.抒情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托物言志.使用典故 ...
  • 语文小升初考试题型简析
    语文小升初考试题型简析 一.积累 (一)字 1. 把音节补充完整(舟山市2011) 2. 看拼音,写汉字 3. 看拼音,写同音字 4. 写出读音是"yǜ"的字,使词语完整,语句通顺(绍兴嵊州市2011) 5. 查字典:部 ...
  • 语文阅读教学浅谈
    摘要: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工具学科.那么,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指导科学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就在语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阅读习惯 阅读方法 一﹑阅读是一种习惯,要逐日培养 兴趣是学习的良师益友,习惯是一种源源不断的 ...
  • 七年级下课外古诗词
    七年级下课外古诗词,作者简介,原诗,翻译,赏析 [山中杂诗] 吴均 南朝 吴均(469-520)南朝梁文学家.字叔庠.<山中杂诗>选自欧阳询的<艺文类聚>.其文善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长,文词清拔古朴,时人或仿效其体 ...
  • 地方课程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国学经典诵读 春日(共3课时) 一.教学内容简析. 在本单元中,本次学习的目的是诵读<春日>,分别为北宋词人秦观的<春日>,北宋文学家晁补之的<春日>和南北诗人朱熹的<春日>. 二.教学目标. ...
  • 北师版九年级下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题
    北师版九年级下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题 1.<把酒问月>中,写比喻月色之美的诗句是: , . 2.<把酒问月>中,写明月的夜出晓没来慨叹时间流逝之速的诗句是: , . 3.<把酒问月>中,写人生有限而宇宙无穷 ...
  • 高中必背古诗文
    (1)<劝学> 1.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学不可以已".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并在后来形成一句常用成语的句子是:"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韩愈在<师说>篇 ...
  • 人教版初中语文古诗词赏析总复习
    语文古诗词赏析总复习 一.中考古诗词赏析考题分析 [考点分析] 从中考题的诗歌赏析题来看, 所考诗歌都是课内教读的诗歌, 考查点主要是: 1.对诗词内容的理解:⑴对中心思想的理解:⑵对所抒感情的理解:⑶对抒情主体形象的理解:⑷对象征意义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