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文化和谐社会的精神基础 - 范文中心

和谐文化和谐社会的精神基础

05/06

  摘要:文化,是指一个群体或社会所共同具有的价值观和意义体系,是其理想、价值观、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等的总和,它可以创造生产力、提高竞争力、增强吸引力,形成凝聚力。

  关键词:文化;和谐社会;基础

  中图分类号:B0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23(c)--0041--01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广泛使用的“文化”概念是与社会结构的物质生产方式、制度存在方式密切相连、互相渗透,又具有相对独立形态和特点的精神领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人们精神活动的成果。它的基本内涵有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组成,体现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准、精神气质和生活层次。为一种软实力,文化对一个民族、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越来越重要,它可以创造生产力、提高竞争力、增强吸引力,形成凝聚力。

  

  一、和谐社会对文化的诉求:其一,随着我国社会全面改革的不断深化发展,我国的阶级和阶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一方面使阶级基础增强、群众基础扩大,另一方面,阶级、阶层之间在根本利益一致前提下的利益矛盾凸显。文化形成后,成为文化得以表现自身的工具。可以说,每一类人都受一组特定的文化要素支配和控制,文化环境造就了人。所以建设和谐文化体系,通过进一步弘扬先进思想文化,建立全体人民有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共同的社会价值观和共同的精神追求,把全体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汇成一股巨大无比的精神合力。其二,从文化的本质来看,文化构成国家或民族的内涵,体现其个性与魅力,是精神和灵魂。从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来看,发展文化有利于树立鲜明的、富有特色的区域形象,扩大影响力;有利于吸引外资,增强经济实力;有利于提升文化素质,净化和优化人文环境;有利于区域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为人们提供更高质量的生活;有利于增强辐射力和吸引力,从而增强综合竞争力。因此,文化在综合实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对一个国家和城市而言,文化可以创造生产力、提高竞争力、增强吸引力、形成凝聚力。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牵动和支撑作用,已经提升到全局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向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方向深化,使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新的定位:文化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产生巨大内驱作用,不仅是综合国力的核心要素和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同时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

  

  二、积极构建健康向上、协同进步的文化体系,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构建健康向上、协同进步的文化体系,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用先进文化培育人、塑造人,丰富人们的精神内涵,提升人们的文化精神,拥有良好的精神风貌、振奋的精神状态、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建设文明法制、稳定和谐、谅解宽容的和谐社会的极其有效途径。在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构建健康向上、协同进步的文化体系,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首先必须制定文化发展战略。当今世界由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过渡正在加速,文化已成为经济增长与文明发展的新的巨大空间,而文化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环境、传播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新形势下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逐步深化对文化的内涵和功能的认识,把文化建设放到一个突出的位置,提出文化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牵动和支撑作用。

  (二)构建健康向上、协同进步的文化体系,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重在建立先进的精神文化内核。精神文化内核是从人民群众的文化实践中升华、提炼、凝聚而成的文化精华,是一种时代精神。它从根本上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行为和发展方向。用先进文化培育人、塑造人,丰富人们的精神内涵,提升人们的文化精神,拥有良好的精神风貌、振奋的精神状态、高尚的道德情操。通过提高人口素质,提升社会文化品位、树立社会文化形象,增强文化竞争力,造就一代有理想、有信念、有道德、有奉献精神的现代公民。这种文化必然是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满足人民多层次的精神需求、与先进生产力的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先进文化。

  (三)构建健康向上、协同进步的文化体系,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必须建立和形成新的文化体系。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现代城市文化、国际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是现代社会的共同特点,不同的人文及文化背景,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不同行为方式,都需要创新文化和主流价值观进行对话、融会、整合与引导。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和创造力是千金难求的,而文化建设不仅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奋斗目标,而且还要靠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文化是不能隔绝的,文化是在传承中发展的,文化传统是文化发展进程中的脉络,与一切传统文化一样,我们的文化也有自己的时代局限甚至历史糟粕,必须加以扬弃和改造,不断汲取新的营养,不断革新创造和重构。我们应该创造条件,使各种不同的文化从内容、形式、性质、功能以及价值取向、目标取向等在互相接触中不断修正,逐渐融合,形成新的文化体系。值得关注的是人类文化正面临着全方位的、深刻革命和创新,由科学文化走向生态文化――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文化,它代表了人与自然环境关系演进的潮流,它的出现引发了一系列的变革:首先,是人的价值观的革命,即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代替人统治自然的价值观;其次,是世界观的革命,即用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哲学,代替人类中心主义哲学,用关于事物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生态世界观代替机械论、元素论。这种趋势必将对整个社会和谐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是我们建立和形成新的文化体系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四)构建健康向上、协同进步的文化体系,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不是抹杀个性,而是提倡文化个性。战略性的文化建设总是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具体情况,求实务真,构建各具特色的文化,使之自成系统,别具风格。我们应该在大胆借鉴和吸收一切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开阔视野基础上,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保持自己民族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坚决抵制那些不符合国情的东西、腐朽落后的东西。突出地方特色,发掘潜在优势,建设高品位现代文化,坚持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统筹兼顾,满足群众需求,夯实发展基础。


相关内容

  • 浅谈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
    浅谈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 -----郝昆 清华环境系 摘要:科技创新需要良好的文化环境,其显著特征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在深层底蕴和价值取向上是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其共同的目标指向是人类真善美的崇高理 ...
  • 马克思与人文
    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是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历史观审视人的历史主体性的产物,是对人的存在.价值和全面自由发展的科学认识,以及由此而内化为实践主体的理想.信念.情感和道德.以人为本是对 ...
  • 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
    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理念的提出,与我国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宏观背景有关,大学作为一个微缩的社会,有它自己独具特殊性的人际生态,人与人之间往往会有某种程度上的冲突:学生个体的丰富性所带来的对大学文化认同性不同的冲突:师生关系的复杂性带来的传统师生 ...
  • 党建知识题库HX
    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计 80 分) 1.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___. A.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B.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c. < ...
  • 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浅析
    第50卷第4期 2010年7月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HenanUniversity(SocialScience) V01.50No.4 Jul.2010 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浅析 胡守勇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 ...
  • 企业文化建设实施纲要
    神华神东煤炭集团 企业文化建设实施纲要 (2009-2013) 神华神东煤炭集团公司 目 录 第一章 引 言 ................................................................. ...
  • 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引言: 和谐是天底下最珍贵的价值,是人世间最美的状态,也是人类几千年来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古往今来,世界各国的哲人贤达都对社会和谐的美好理想做出了自己的诠释. 一.对 ...
  •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师参考书第15课
    15课 建设和谐社会人人有责 教学目标 1.认知: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总要求,懂得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性,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理解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重要意义 ...
  • 学生体育社团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高校体育社团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摘要:体育社团作为高校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其广泛的作用力与影响力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越来明显,但是如何发挥体育社团的优势,进一步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是学校多个部门共同努力去实现的任务和目标. 关键词 ...
  • 学校文化建设的价值根基.整体设计与实践路径
    摘 要 和雅教育是教育本质的一种表现方式,是"和""雅"理念在教育世界的价值体现.它旨在促进学生的健全而自由发展,进而有效达成家校和谐互助与师生和谐共长.立足和雅校园文化建设,遵循"养心育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