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江:随意截取公民短信侵犯通信自由(南方都市报 20**年-7-27) - 范文中心

展江:随意截取公民短信侵犯通信自由(南方都市报 20**年-7-27)

01/15

展江:随意截取公民短信侵犯通信自由

2007-07-27 10:16:28  来源: 南方都市报  作者:

■知道分子之展江专栏

自从2006年的四川“彭水诗案”发生以来,公权力部门以公民发布虚假和谣言短信为由,对有关公民进行罚款甚至拘留的报道不断见诸媒体。较晚近的一宗发生在6月上旬,江苏无锡一名丁姓市民因蓝藻爆发太湖污染发送百余条短信,因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被警方查获,并被行政拘留10天。警方称,“近日在工作中发现有人利用手机短信散布谣言,称‘太湖水致癌物超标200倍’,引起一些市民恐慌”。尽管后来官方发布的信息间接表明,太湖水污染不但确凿无疑,而且首先是人为灾难,但是这位市民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散布谣言,扰乱公共秩序”的定性并没有被改变。

以上事件引发出一个新问题:在信息时代,对于公权力机关来说,汉语中贬义很重的造谣、诽谤等行为的认定不但涉及对人权的保护,而且其法理依据必须充分,尤其是要对此类事件进行上下位多种法律的全面考量。

我们有理由提出:在执政党和政府越来越强调维护人权的今天,公民通过手机短信进行正常人际传播是否有不虞恐惧的自由?这种传播过程中如有失实该如何看待?所造成的后果怎样评估,评估是否应按照司法公开的原则进行?和平时期公权力是否应该全面掌控包括短信在内的公民通信内容?

笔者认为,从位阶远高于《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宪法》、《刑法》和《行政法》的角度来看,公民的短信传播权应当受到充分保护。我国《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无锡警方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认定,丁某属于“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第二十五条第一款),故对丁某作出拘留十天的最重处罚。但是《治安管理处罚法》还规定,“实施治安管理处罚,应当公开、公正,尊重和保障人权,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第五条)。而《宪法》中最重要的人权条款之一便是第三十五条,既然是宪法权利,执法者在运用下位法时必须优先考虑对言论自由的保障,两者之间妥善加以权衡,不宜轻易以维护公共秩序为由做出对公民的重罚。

在今天的开放时代,我们还应考虑国际惯例和国际反响。中国政府在1998年就签署了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该《公约》第十九条规定:“一、人人持有主张,不受干涉。二、人人有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此项权利包括寻求、接受和传递各种消息和思想的自由,而不论国界,也不论口头的、书写的、印刷的、采取艺术形式的或通过他所选择的任何其他媒介。三、本条第二款所规定的权利的行使带有特殊的义务和责任,因此得受某些限制,但这些限制只应由法律规定并为下列条件所必需:(甲)尊重他人的权利或名誉;(乙)保障国家安全或公共秩序,或公共卫生或道德。”以上文字确立了这样的原则:保障言论和传播自由是常态,运用法律加以限制是例外。

再从行政法的角度来看,在今年4月全国性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公布之前,《江苏省政府信息公开暂行办法》已于2006年9月1日起施行(笔者在互联网上甚至找到了一份《无锡市人民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表》)。该《暂行办法》所奉行的基本原则堪称与国际惯例接轨:“第三条政府信息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政府信息公开遵循合法、全面、真实、及时、便民的原则。”

《暂行办法》要求政府主动发布公开政府信息,第五条还规定了六类不予公开的政府信息,其中并不包括关于环境污染的信息,因此属于政府应通过该《暂行办法》所要求的通过政府网站、政府公报、报刊、广播、电视、新闻发布会等形式予以公开的信息。但很显然,无锡市官方关于蓝藻爆发的信息披露既不及时也不充分,在此情况下市民因环境污染产生焦虑和担忧而告知他人,即便所传递信息不尽准确,主要责任也应该由不作为的信息公开义务人承担,委过于市民显然是本末倒置。

最后,在这个案件上可能最重要的是,公民的通信自由是受到国际法、我国宪法和刑法保护的基本权利。《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十七条规定:“任何人的私生活、家庭、住宅或通信不得加以任意或非法干涉”。宪法第四十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五十二条规定:“隐匿、毁弃或者非法开拆他人信件,侵犯公民通信自由权利,情节严重的,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而在现代社会,所谓“通信”早已超出了信件来往的范畴,通过互联网和手机进行的通信理应包括在内。根据国际惯例,除非公民涉嫌刑事犯罪和给社会和他人造成明显可见的灾难性后果(如在拥挤的剧院内大叫“着火了”以至于造成人群踩踏事故)的行为,除非是在战争等非常时期,否则跟踪和截获公民的通讯内容本身是违法的。

再看无锡丁姓市民的案例。我们知道,谣言止于公开。在政府信息缺乏公开的情形下,他至多是在一对一的短信传播中渲染了太湖水质污染的程度,没有证据证明他造成了如何严重的后果。而且他与近来有所上升的以手机短信威胁、恐吓、骚扰等违法手段直接伤害有关当事人的行为毫不相干。蓝藻爆发后,虽然无锡官方起初否认问题之重和人为原因,但是后来又下令关闭太湖沿岸2100多家小化工厂,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更提出要反思苏南经济发展模式,这等于承认了污染的严重性。凡此种种,都证明无锡方面对丁姓市民的处罚严重失当,同时也涉嫌以不合法取证手段截取公民的私人通信。

(作者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与传播系主任)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southnews/spqy/shiping/[1**********]5.asp


相关内容

  • 论电子广告邮件的法律规制
    内容摘要:电子广告邮件,通常被人们称为"垃圾邮件",它作为一种新兴的广告营销方式,自产生以来就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本文通过详细分析电子广告邮件的产生和起源.构成以及所引发的社会问题,准确把握其法律性质,并结合国内外立法实 ...
  • 宪法学试题
    1. 我国现行<宪法>规定,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任何人.任何单位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   讥笑 批评 惩罚 侮辱.诽谤.诬告和陷害单选题: A B C D本题有 4 条评论18185#2. 下列哪项权利属于公民 ...
  • 论网络舆论对当代社会政治生活的影响
    蚌埠学院 系别:生物与食品工程系 班级: 姓名:翟雅君 学号: 级制药工程 11 [1**********] 目录 论网络舆论对当代社会政治生活的影响 ............................................ ...
  • 如何认定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_潘度文
    疑案精解 PEOPLE'SPROCURATORIAL SEMIMONTHLY 编者按当今社会,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和商业利益驱动的双重作 用下,公民个人信息被一些不法分子非法披露,隐私权频遭侵犯.为有效应对这一现实,加大对公民人身权利保护力度 ...
  • 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备选题目
    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备选题目 (2007年) (一)法理.宪法 1.论我国公民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 2.论违宪审查制度 3.论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的基点 4.地方人大制度运转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5.论美国宪法的特点 6.三权分立学说述评 7.宪 ...
  • 关于我国公民基本权利的宪法诉讼制度探
    我国公民基本权利的宪法诉讼制度探析 摘 要:宪法诉讼是宪法上的权利救济制度,建立宪法诉讼制度是完善我国公民基本权利保障机制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宪法的公民基本权利条款同样具有对诉讼的直接效力,宪法诉讼在范围上不仅适用于国家机关的侵权行为,还应 ...
  • 宪法学复习(大一)
    宪法学复习(大一上期) --1207耿飞 1.宪法通过限制.规范政府权力,从而保护公民基本权利 2.宪法分类 (1)按形式分为成文宪法与不成文宪法(英国.新西兰.以色列),根据是是否采用宪法典或者统一的宪法法律文件 (2)按修改程序是否严格 ...
  • 学生----特殊的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研究
    学生--特殊的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研究 教育法律关系主体是指教育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即在教育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者,亦称" 教育权利主体" .在众多的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即教育行政机关.其它国家机关.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
  • 我国犯罪嫌疑人的权利保障研究
    摘 要:对犯罪嫌疑人的权利保障状况体现一个国家刑事立法与司法的水平.我国在这方面有待进一步提升,如刑讯逼供.超期羁押等问题为社会所诟病.本文探讨了我国犯罪嫌疑人权利保障薄弱的成因,提出了对确立无罪推定.开辟行政复议与诉讼通道.强化律师作用等 ...
  • 九年级历史上册期末测试卷(附答案)
    九年级历史上册期末测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有人说16世纪的西欧"发现了世界,发现了人"这主要是指( ) ①资本主义萌芽 ②新航路开辟 ③文艺复兴运动 ④启蒙运动 A .①② B.②③ C.②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