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形象性 - 范文中心

艺术的形象性

11/24

艺术的形象性

在艺术领域谈的形象, 即是指的艺术形象。艺术家依据客观存在的各种现象加以艺

术性的选择、综合、概括而创造出来的具有思想性和大审美意义的具体生动的图式

或状貌称为艺术形象。

作为艺术形象之一的美术形象和文学形象音乐形象等又有不同的特点它是一种

鲜明、具体、生动、视觉艺术形象。

它既指作品中的某一个别艺术形象又指各艺术形象所构成的整体艺术形象。

美术创作源泉是现实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然而它不等同于客观世界存在

的一切自然物象,它是经过美术家对现实生活进行选择提炼概括乃至改造等艺术加

工融入作者对事物的认识和审美评价,注入美术家的思想感情按照自己的和时代的

审美理想创造出来的。

美术创作是对现实生活的能动的反应,它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因而不同于生

活原型的“第二自然”美术形象的创造还要求通过个别具体感性形式来体现出生活

的本质和普遍真理达到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从美术创作的方法角度来了解美术形象我们发现。

1有的美术家强调反映客观现实的真实性,所创造的美术形象偏重于写实可以叫

做再现性的形象。

2有的美术家则更强调反映主观世界的真实性,所创造的美术形象偏重于内心感

情、情绪的发泄和主观意念的表现,而不拘泥于视觉特征的如实描绘可以叫做表现

性的形象。

从艺术手法的角度了解美术形象可以分为具象性形象、意向性形象、抽象性形象。

>

1650年 油画 140X120厘米 罗马利来-庞斐利画廊。

这幅肖像是委拉斯贵支的杰作,也是欧洲绘画史上最卓越的现实主义肖像名作之一。后世

的许多著名画家都曾对这幅画推崇备至,把它奉为绘画之奇迹和典型。

画面中的人物是1644年登基的罗马教皇。在当时人的笔记中,这位教皇似乎从来就没有给人

们留下过美好的印象,甚至他还被认为是全罗马最丑陋的男人。据说,他的脸长得左右不太对

称,额头也秃秃的,看上去多少有点畸形,而且他的脾气也是暴躁易怒。然而,就是这样一个

难看而阴郁的人,在委拉斯贵支笔下却成为一个绝佳的描绘题材。

委拉士贵支在1649年第二次去意大利时在那里完成了一幅著名的肖像画

像>>,在这幅肖像中, 画家既表现了此人的凶狠和狡猾, 又表现了这个七十六岁老头子精神上的虚

弱。画面上的教皇, 尽管脸上流露出一刹那坚强有力的神情, 但是他放在椅上的两只手都显得分外

软弱无力。画家巧妙地抓住了这一点使人物形象变得更富有个性。从而给观众增加了很多的联

想。这幅作品的油画技巧也是十分出色的。画面上, 火热的红调子表现了特有的宗教的庄严气氛;

白色的法衣和红色的披肩形成了强烈的色彩对比。笔触十分流畅自由, 表现出艺术家的高超技

巧。 当这幅肖像送给教皇时, 教皇惊讶而又不安地说了一句话:“过分像了”。可见此画的高度写

实和逼真。这幅真实,深刻的肖像杰作在罗马引起了轰动,许多人临摹它,象对待奇迹似地研

究和欣赏它。

画中的英诺森十世正襟危坐在一张华丽的安乐椅上,身体稍向左倾,紧锁的双眉下一对凶犯

的眼睛射出阴森的光,狭长的脸上长着一只肥厚的略带鹰钩形的鼻子,紧闭的嘴唇边留着稀疏

的髭须。

这副相貌威严中带着贪婪,阴险中含有狡诈。画像无以复加地再现了这个显赫权贵的外貌和性

格特征。人物发光的红色僧袍、法衣和洁白的衬衣、绸裙构成了画面鲜明而变化丰富的色调。

背景是暗红色的天鹅绒帷幕,座椅上镶嵌的金银宝石闪烁着光芒,整个画面既沉着厚重又金碧

辉煌。

《教皇英诺森十世》或许是委拉斯贵支最为杰出的一幅肖像,1650年,委拉斯贵支再次来到

意大利,为教皇留下了这幅珍贵的肖像。画家选择了教皇正襟危坐的情景,这与他的身份很相

称。整幅画面采用了单纯的色调,看上去如同一曲红色的变奏。肉红色的皮肤、血红色的嘴唇、

闪着缎面光泽的主教披肩、头顶的小红帽、座椅靠背上的红色天鹅绒、暗红色的背景,这一切

营造出了一种奇异的效果,让人觉得如果主教张开嘴,那么他的唾液也一定会是红色的。透过

紧锁的眉头和直逼向我们的眼睛,每一位读者都可以大胆去猜测他的性格:敏感、狡黠、阴险、

毒辣……事实上,当画像最终完成的时候,教皇多少有些尴尬地不置可否,他虽然收下了作品,

但却没有将它摆放出来,面对这张举世闻名的杰作,他本人只做了一句评价:“实在是太像了!”

对于委拉斯贵支而言,肖像并不是只留下一个瞬间的外表,它是直面人性的考量与审查。

不管是怎样的一种内心世界,也不管表明有多少道具和伪装,委拉斯贵支都让人意识到,他笔

下描绘的一定是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人,他有他的经历、他的故事、他看待世界和处理问题的

方式,他生命中一定曾经有一刻像画中那样存在着。而这一刻,就足以暴露他隐藏在内心深处

的最本真的性格。

可以说,委拉斯贵支的肖像作品的确很强烈。他的每一幅画都那样接近于我们所说的“图

解”,因为画面中没有一样东西不是如实逼真的再现,可是,它们同时又在说话,使人能够感受

到一种深沉而伟大的内涵。他对人物的内心世界开掘得如此之深,以至于所有的情感与写实的

形象交融在一起,令观者难解难分。

委拉斯凯兹(Velasquez ,1599—1660),十七世纪巴洛克时期西班牙画家。

委拉斯凯兹生于塞维利亚,从小喜欢画画,而父亲也不反对他学画,所以就作了叫巴切柯的画

家的弟子;但是吸引着年轻的委拉斯凯兹的,与其说是老师自身,似乎倒不如说是他的美丽的

女儿。

不久他就和年方十九岁的那个姑娘结了婚。以后,巴切柯为了把女婿委拉斯凯兹培养成一个独

立的画家,竭尽了一切努力,特别是介绍给塞维利亚市长的儿子,艺术爱好者奥里瓦列斯伯爵,

这成为后来委拉斯凯兹发迹的开端,因为当时的西班牙国王菲利浦四世起用伯爵担任总理大臣。

与此同时,伯爵所喜欢的委拉斯凯兹,也作了国王的宫廷画家,住在马德里的宫殿里。

当时,国王十九岁,委拉斯凯兹二十五岁,两人结成亲密的友谊,每天国王都到宫廷中委拉斯

凯兹的画室去玩耍;委拉凯兹也高兴为国王画肖像,国王的肖像在他一生中占很大数量,留传

下来的就有二十九幅,《狩猎的菲利浦四世》等都是特别有名的。

不久,西班牙宫廷来了一个佛兰德斯的画家,就是大名鼎鼎的鲁本斯。鲁本斯虽然在宫中住得

不太久,但是在那期间,他尊重委拉斯凯兹的才能,劝他一定要到意大利去学习。因此,委拉

斯凯兹得到国王的允许,二十九岁时到艺术之国意大利去。他在意大利威尼斯研究丁托列托的

作品;在那波利会见里贝拉,就绘画理论交换了许多意见。二年后,再回到马德里,委拉斯凯

兹真正完成的杰作,都是这以后的事情。

委拉斯凯兹不仅画国王的肖像,也画了骑在马上的《王子唐·巴塔萨尔》的肖像。手持元帅棒的

小王子,端坐在马上,那整个构图呈不稳定的三角形,因此却很好地表现出跃动的感觉。不幸,

这个王子不久病逝,委拉斯凯兹又画了《公主玛利亚·德丽萨》的肖像画。以银白色和蔷薇色画

成的年轻公主,极其高雅而美好。委拉斯凯兹除了画这个王室的所有成员之外,不用说还画过

许多出入宫廷的贵族、贵妇人的肖像。

总之,委拉斯凯兹是国王和贵族的画家,因此,正如所看到的,他的作品里表现出贵族的高雅

和威严。就连画《伊索》这样一个希腊平民的像,也总是有威严感。最有趣的是描绘他作为宫

廷画家的生活片断的《宫娥》:画面左侧对着画架手持画笔的正是在画国王夫妇的委拉斯凯兹本

人,在中央的镜中可以看见作模特的国王和王后,王女德丽萨带着侍女们、小丑和狗来到那里。

这幅画就是描绘那一瞬间的。

堪称为杰作的是题为《布列达的降服》的壁画。这个布列达是新教国家荷兰的一个城市,要从

旧教国家西班牙独立出来而举行起义,因此长时间为西班牙军队所包围,终于不得不投降。委

拉斯凯兹描绘了这个投降的场面,以此炫示西班牙的光荣。

画的中央交出钥匙的是布列达城的败军将领,手放在他的肩上加以抚慰的是胜而不骄的西班牙

军队的大将。此画简直是威严和悲痛融合为一体的艺术,而且既用写实的画法,也有装饰美。

这幅作品受到赞赏,认为是堪与提香、丁托列托比美的大作。

委拉斯凯兹五十岁时再次去意大利旅行,这次目的是为了买画。回到马德里以后,作了菲利浦

四世的礼仪官,为公主玛利亚·德丽萨和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婚事奔走。结婚仪式在1659 年举

行,看来上了年纪的礼仪官因这桩婚事而非常劳累,不久就生病死去。

他死后将近一个世纪期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声誉那样高的委拉斯凯兹,似乎全被人们忘怀

了,这多半是因为艺术爱好者都被意大利和佛兰德斯所吸引了。他再次获得声誉大概是十九世

纪以后惠斯勒、马奈等印象派画家发现他的价值的时候。现在他当然是第一流的大师。在这里,

值得注意的是他第二次去意大利旅行时所画的真正是印象派的画

居斯塔夫·库尔贝(Gustave Courbet,1819--1877)

1819年生于法国的奥尔南,自幼天赋聪颖、相貌出众,既高傲自大、自命不凡,又热情奔放、

慷慨大方,从中学时代;就成为同龄朋友们心悦诚服的领袖。1841年,他的父亲送他到巴黎念

大学,要他学习法律,但他却立志做一名画家,在皇家美术学院和贝桑松美术学院学习。当他

23岁时就已掌握了自己风格的主要因素。在古代大师中,他最欣赏17世纪西班牙画家委拉斯贵

支的技巧,专心地临摹过不少收藏在卢佛宫的委拉斯贵支的作品。 在1846年间他创作了以自己

为主题的《抽烟斗的人》。这幅画富有灵感,暗红色的背景,灰色的上衣,带有灰绿色阴影的白

色衬衫,黑色的头发和胡子围笼着带有橄榄色阴影的微红脸部;这个脸画得犹如提香的手法那

有有力。肩膀厚实,脸部的柔和感觉表现得极其雅致。这种雅致的感觉还扩而及于深调子,涉

及突出在深暗背景上的形体,使得这个“得意而调皮、富有幻想的、似乎沉醉在熏污烟斗的烟雾

之中的”脸,盖上了安逸而幸福的烙印。造型的想象力是雅致的绘画处理基础;以现实主义手法

表现出来的安逸姿态,突出着浪漫主义的幻想神情。在这幅自画像上,库尔贝的自我欣赏得到

了完美的抒情体现。后来,他画出了更加重要的作品,在绘画处理方面更加丰富的作品,可是

再没有一幅比这幅更加优美了。正由于库尔贝的自我欣赏,他的许多自画像成了杰作。

由于革命思想家普鲁东和诗人波特莱尔的影响,库尔贝在1848年就积极投身法国社会的革命运

动。1855年木板枷画展的反传统精神,使他赢得了一大批激进的青年画家的拥戴。1872年,库

尔贝又投身伟大的巴黎公社运动,担任公社委员和美术家联合会主席,热情为公社绘制旗帜、

徽章和各种宣传品。巴黎公社失败后,库尔贝被捕入狱,在狱中所画的《戴贝雷帽系红领带的

库尔贝》,表现了他这个时期的革命风貌。1873年,经友人保释,库尔贝出狱,随即流亡瑞士,

1877年12月31日在瑞士的洛桑逝世。

《筛麦妇》

时 期:1853-1854年

创作者:居斯塔夫·库尔贝 法国

规 格:131cm×167cm

材 料:布 油彩

存藏处:南特美术馆藏

布面油彩画《筛麦妇》是18世纪法国写实绘画大师居斯塔夫·库尔贝的作品。库尔贝总是以

俯视的高傲神态看待世界和人生,他十分关心社会,对被压迫者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他通过

艺术,不加人工修饰再现他周围的现实生活。他一生中画过许多妇女的形象,而以这幅筛麦女

子最朴实、最能体现他的美学思想。图中的焦点是穿红衣跪着筛麦的年轻妇女,她几乎占据了

整个构图的中心,作者以高超的写实技巧,选择独特的背影表现方式,去描绘她那毫无修饰的

自然身姿,着实耐人寻味。红衣妇人的头向前微俯着,裸露出洁净修长的颈项,紧身衣裹着的

背影丰满而健壮,手臂圆润而结实。她那正在筛麦优美的姿态,充满了青春的力量,给人以健

美的感觉,可以想像这是一位健康而美丽的农村姑娘

画家在作品中展示了劳动妇女的形象,由于高超的写实技巧,使这一形象产生了令人向往的

艺术魅力,给人以美的享受。画家重点描绘了跪着筛麦的女子形象,从她圆润的手臂、丰满健

壮的背影,可以想象这是一位健康美丽的农村姑娘,她那优美的姿态,给人以健美的感觉。她

几乎占据中心位置,成为画面焦点。筛麦妇是一种朴实的灵感,以背影去描绘她,更显得耐人

寻味。

这是乡间劳动的场面。画上两个筛麦的女人,是库尔贝的两个姊妹作的模特。中间那个正在筛

麦的姑娘,背向观众,她的动作强烈,充满着劳动的美。在一旁挑着麦粒的妇女,缓慢而懒散,

作者用对比的手法,刻划了她们的形象。

蒋兆和(1904~1986)

画家。1904年5月9日生于四川泸州,1986年4月15日卒于北京。16岁赴上海以画像和

从事广告及服装设计为生,业余自修素描、油画和雕塑。后与徐悲鸿结识,受其写实主义主张

和改革中国画思想的影响颇深,并受到30年代左翼文艺运动感召,从事进步文艺创作。抗日战

争爆发后,投入抗日救亡宣传工作,绘制宣传画和爱国将领肖像。30年代上半叶,辗转于上海、

南京、北京、重庆之间,从事美术教育和创作。1943年作《流民图》高2米,长近20米,全

图100余个人物形象,显示了作者宏观上把握矛盾冲突、把握社会现象的构思才能和水墨人物

画方面的创造精神。蒋兆和长期从事美术教育,曾在许多院校担任教授,在教学上他致力于中

国画教学的改革,其中国画的造型基础课及水墨人物写生课教学原则和实施方案自成体系,颇

有影响。曾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顾问等职。出版有《蒋兆和画集》、《蒋

兆和画选》。 蒋兆和(1904-1986),四川泸州人。原名万绥,自幼喜画,16岁赴上海以画像

和广告、服装设计为生,业余自修油画。结识俆悲鸿后,受其写实主义主张和改革中国画的思

想影响,遂致力于以写实笔法描绘中国民间生活。1928年后,先后任教于中央大学、上海美专、

北平京华美术学院、北平艺专等校教授。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全国政协委员、

曾当选中国美术家协会第2、3届理事、为第4届顾问、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

第3、4、5、6届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文教委员会委员等职。 在二十世纪的中国画坛上有

一位与徐悲鸿先生齐名的现实主义画家,他就是蒋兆和先生。蒋先生一生从事人物画的研究,

他将西洋画的素写和中国画的白描,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以骨法用笔和以线造型传统国画方式,

来深刻的揭示当时深受苦难的中国最底层小人物悲惨的命运,有很强的时代感,创作了《流民

图》这一震撼着每一位中华儿女心灵的巨幅长卷。

蒋兆和,中国画画家。四川泸州人。幼年随父学国画、书法。1928年后任上海美术专门学

校教授。1937年后在北平京华美术专科学校、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任教。建国后,历任中央

美术学院教授,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国症状协第二、三届理事。是第三、四、六届全国政

协委员。长卷国画《流民图》1957年曾在苏联展出。有《蒋兆和和水墨人物画》等。

《流民图》是—九四二至—九四三年在北京创作的巨幅长卷。当时日本侵略者已践踏我国的

半壁河山,中国人民水深火热的遭遇,是激发画家构思《流民图》创作的动机。 —九四二年,

蒋兆和曾去上海、南京等地搜集素材,画了许多素描、速写人物,但创作全图时,还是请了许

多模特儿、其中包括画家的朋友如国画家邱石冥、木刻家王青芳等。画卷由右至左,起始是一

位拄棍老人,他身边还有一位卧地的老者,已经气息奄奄,二位妇女和一个牵驴人围着他,毫

无办法。再往下,是抱锄的青年农民和他的饥饿的家眷,抱着死去小女儿的母亲,在空袭中捂

着耳朵的老人,以及抱在一起、望着天空的妇女、儿童。断壁颓垣、尸身横卧、路皆乞丐。再

往下,是乞儿,逃难的人,受伤的工人,等待亲人归来的城市妇女,弃婴,疯了的女人,要上

吊的父亲和哀求他的女儿,在痛苦中沉思的知识分子……

《流民图》全以毛笔、水墨画出,其形象描绘之具体、深刻,在现代绘画史上是鲜见的。传

统人物画由于一味追求写意性,加上公式化,近儿百年来很少有深刻描绘现实的作品。蒋兆和

把西画素描手法引入中国画、每画一个人物都必求有生活依据,有相应的模特儿作参考。他适

当吸取光影法刻画人物面部,但又以线描为主要造型手段——这是自近现代倡导写实主义绘画

以来,在人物画领域所获得的巨大成果。蒋兆和是一位着眼于现实的艺术家,他说自已“混迹于

茫茫的沙漠之中,看着慢慢奔走的骆驼,听听人生交响的音乐……”,说他的艺术不是“一杯人

生的美酒”,而是“一碗苦茶”,以献给“灾黎遍野,亡命流离、老弱无依,贫病交集”的大众。 《流

民图》正体现厂这一主张。

《流民图》是蒋兆和一生的代表作。1998年蒋兆和的夫人、著名书法家萧琼将《流民图》捐

献给中国美术馆。2003年中国美术馆修复后再度开馆,郑重地将《流民图》作为镇馆之宝,长

期陈列展出。《流民图》已经成为人们所熟悉的经典作品。然而这幅在1943年沦陷区北平创作的

作品是怎样诞生的,知道的人却不多。《〈流民图〉的故事》讲述了蒋兆和创作《流民图》的艰

难历程,为研究那一段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原始资料。同时讲述了蒋兆和与萧琼因《流民图》产

生的爱情故事。作者通过许多细节描述了蒋、萧二位老人的心路历程,与其说是以事说史,不

如说是在史中凸显那活生生的人性。它在相当程度上是蒋、萧二位老人的口述人生、口述美术

史而别有价值。

《流民图》对于北京人来说,可能格外的亲切。1937年,北平沦陷之后,蒋兆和与当年的北平

人一起忍辱做了亡国奴;1943年,他在东城的竹竿巷陋室完成了《流民图》;此图在北平太庙

大殿(今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遭日本宪兵队禁展;齐白石做媒人,促成了北京四大名医萧

龙友的女儿萧琼与蒋兆和成婚,而萧琼说:《流民图》是真正的媒人;蒋兆和为北京的许多人画

过像而维持生存,是北京人养育了他;他在北京生活了50年,并永远地安眠在北京郊区的土地

上……蒋兆和与北京有不解之缘,他没有能去巴黎留学,也没有能去延安抗日,却利用过一位

汉奸的资金完成了《流民图》,又不曾受到内容上的干预;曾忍辱撰文获得了展出机会,竟遭禁

展;1944年到上海展出,被变相没收;1953年在上海找到,却只剩了半卷;1957年,半卷《流

民图》到苏联展出,他被称为东方的伦勃朗、东方的苏里科夫,在国内却得不到宣传;一件使

人民大众深受感动,被侵华日军禁展的现实主义画卷,却在“文革”中被批判为反共卖国的汉奸

文艺……蒋兆和到底怎么了?《流民图》究竟是怎么回事?这本书会让你去追索、思考,并拷

问历史

蒋兆和的《流民图》早已是家喻户晓的名作。而这件经典之作曾刊发于20世纪40年代 初的《杂

志》,却是鲜为人知的事。

1942年9月的《杂志》刊出了一篇吴诚之采写的《蒋兆和在上海》的报道,并随文刊出了二

张图片。这两幅图片背后的意义皆非一般,蒋兆和的油画处女作《黄包车夫的家庭》在1929年

上海举办的“全国美术展览会“上,引起了美术界的注意,徐悲鸿 给予蒋兆和很大的赞许,鼓励

他“在艺术上要走写实的路。”正是这幅画,奠定了蒋兆和成名的道路,也坚定了他一生致力水

墨人物画创作的艺术原则。《杂志》上的这幅《车夫》也是黄包车夫题材,但已不是油画,不变

的是一以贯之的“底层人物”代言画家蒋兆和。

另一张不是画而是照片,是蒋兆和1941年9月在日本次展览使得“长27米、高2米”的巨作《流

民图》遭遇到了比禁展更可怕的万劫不复的千古遗恨。展了一星期,《流民图》被一强权者“借”

走,这一“借”就没再还回来(1953年,《流民图》神奇地出现并回到蒋兆和手里,不幸的是,27

米的长卷只剩下一半约14米的残卷了,另一半至今下落不明)。幸而蒋兆和在画卷完成后印制了

50套照片,并留下10张玻璃底版,才为以后的补画和复制留下可能。在当年,《杂志》连续两期

刊出全卷本《流民图》,成为最早刊登这幅名画的刊物,其珍贵的资料性不言而喻。

蒋兆和长于水墨人物画,从写生来,早年多画民间疾苦,50年代后多画时事生活及历史人

物肖像等,造型写实,笔法严谨,融西画写生之长于水墨之中。1987年在深圳、北京两地与夫

人举办书画展。出版有《蒋兆和画册》、《蒋兆和画集》、《蒋兆和画选》等。发表有《国画人物

写生的教学问题》、《关于中国画的素描教学》等论文。

自1937年卢沟桥事变,青年时代的蒋兆和在北平度过了沦陷的八年。 1937年后至1942年间,

蒋兆和在沦陷区北平创作了《男儿当自强》、《甘露何时降》、《拜新年》、《囚徒》、《轰炸之后》、

《卖子图》等一系列表现沦陷区人民生活困苦,期待光明的作品之后,开始酝酿创作巨幅《流

民图》,将耳闻目睹日寇飞机轰炸、武力侵略国土,使国民遭受空前灾难的直观印象,淋漓尽致

地揭示在《流民图》上。从1942年至1943年蒋兆和历经一年完成《流民图》。巨卷长28米,高2

米。1943年10月29日《流民图》在北平太庙展出几小时之后,被日本宪兵队禁展了此画。1944

年《流民图》在上海展出,又遭变相没收与流失的命运。

1953年《流民图》在上海发现,已霉烂不堪,仅存半卷。所幸的是在北平展出前蒋兆和为

防不测,洗印了50套《流民图》全卷照片,每套10张,才使《流民图》得以流传下来。

《流民图》是在残酷的战争年代里,画家身处沦陷的特殊背景之下诞生的直接揭示战争灾

难的作品。它表达了一个有良心的艺术家对难胞的同情和对侵略战争的控诉。《流民图》是蒋兆

和的代表作与力作。它不仅仅是一幅杰出的艺术品,它同时是历史的见证。1956年《流民图》

编入日本版《世界美术全集》。1995年蒋兆和的弟子姚有多、马振声等五人完成《流民图》复

制品全卷,并在北京与日本展出。1998年《流民图》原作捐献给中国北京美术馆

王式廓(1911—1973)出生于山东掖县,1935年毕业于上海美专西画系,1936年考入日本国

立东京美术学校。回国后,将他学到的绘画技巧运用于创作实践。解放后,王先生在中央美术

学院任教授,继续他的艺术追求,创作了一批反映中国革命和根据地面貌为题材的作品。他的

作品备受徐悲鸿先生称赞,还被苏联专家马克西莫夫誉为可与俄罗斯画家列宾并列的画家。

王式廓是一位热爱农民,热爱农村题材的画家,被任誉为“农民画家”,于是在的创作中出现了

大量农村题材的作品。他始终用他锐利而又充满热情的眼光捕捉最纯朴、最自然、最生动的描

绘对象,用他极深的绘画功底去追求朴实无华的自然之美,将他的全部心血献给了他热爱的农

民。

1954年,王式廓先生开始《血衣》的创作,《血衣》是公认的王先生的代表作,是反映中国农民

觉醒的纪念碑性的作品。此画的创作长达20年之久,王先生为此耗尽了心血。为了这幅画,王

先生做了大量前期准备,绘制了一系列的人物素描,这些单幅的素描作品本身已经表现出了王

式廓先生素描的功力和成就。经过长实践的酝酿和严肃的探讨,王先生数易其稿,终于在1973

年创作完成了这幅现藏于中国革命博物馆的,纵1.92米,横3.45米的巨幅素描《血衣》,以它震

撼人心的力量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写下了厚重的一笔。

王先生不仅对油画、素描有精深造诣,而且木刻、速写、水墨、书法各方面的创作也有相当高

的水平,可以说他的修养和才华都史全面的,而他对农民的热爱,对农民的理解,以及他为此

而付出的心血更是令人难以忘怀。

中国著名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巨匠——王式廓

王式廓教授是中国著名的革命现实主义绘画艺术巨匠、卓越的人民美术家和教育家、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1911年6月生于山东掖县(现改为莱州市) 。他自幼酷爱美术,中学毕

业后曾先后在山东济南受美中学艺师科、北平美术学院、杭州艺专、上海美专等院校专攻西洋

画。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华北大学美术系与北平艺专合并,成立中央美术学院王式

教授为建院领导小组成立。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授和研究部主任等职的几十年中,王武廓教授

成为该院最有威望的教授之一,并任该院历届党委委员、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

大型素描《血衣》(中国革命博物馆藏)等富有时代精神和战斗激情的作品,深入地刻画了

胸怀伟大理想的人民形象,深受广大人民喜爱,他在各个历史时期还画了众多的人物肖像,具

有高超的艺术造诣,富有强烈的感染力,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1973年王式廓教授参加中苏友好协会组织的中国文化界" 五一" 观礼代表团访问苏联。1958

年与美协副主席蔡若虹同志去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访问和作画。

在文革中他受到残酷的迫害,被关押并受到酷刑的折磨,后来又被下放劳动,身体受到严

重损害。1972年平反恢复名誉后,他决心把失去的时间(有五年多时间不能画画)夺回来。

1972年10月部队农场批准王式廓教授回北京养病,他一方面积极治疗争取尽快康复,一方

面还制定了一个创作计划:把素描《血衣》画成油画(把画面的每个人物都画成真人一样大小)。

1973年4月接受中国革命博物馆将《血衣》画成油画的任务,立即动身去河南搜集素材。

存河南安阳跃进渠工地画了许多模范民工肖像并采访了一些民工的英雄事迹。王式廓教授被这

些改天换地的英雄事迹所激动,他忘记了自己年老多病的身体和民工们一起劳动,为他们画像

激发了民工们的劳动热情。王式廓教授在安阳期间发现了一处很有研究价值的、已成为废墟

的――唐朝古塔遗 址,塔石雕有很高艺术价值的精致的人物石刻,当地老乡将许多雕有人物的

石头搬到家中使用,不少石块有很好的浮雕,有的半截埋在土里,王教授跪在地上挖开土,把

浮雕照下来。他对乡亲们说:这些都是国家财产,要认真地保护,保存好不能损坏。他建议政

府重视、保护好文物.后由河南郑州博物馆加以保管作为重点文物保护地区,从事研究照的二

十多张照片后送交北京文物局和郑州博物馆。

5月7日从安阳到巩县山区农村――康店。王文廓教授一到那里就爱上了那片土地,爱上了

那里的父老乡亲。他认为山区的农民形象好对他油画《血衣》创作帮助很大。他全身心地投入

国画忘记了自我,不顾有病的身体,不顾休息,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画了许多农民的肖

像,5月22日下午,在画一老一少农民的头像时,因劳累过度手握画笔倒在油画架旁。当地党

政领导立即投入抢救工作。经过18个小时的紧张工作抢救无效,王式廓教授不幸与世长辞。王

式廓教授从此与他热爱的巩县山区和他所热爱的农民兄弟、姐妹永别了当地农民们含着眼泪说:

老王是累死的啊!当他们得知王式廓教授的遗体已在郑州火化时,到县委去提意见;为什么要

把老王烧掉,为什么不埋在我们这块土地上。老王是为画我们累死的啊!

王式廓教授的殉职震惊了艺术界众多著名画家、诗人、文学家、知名人士惊叹他逝世是党

的美术事业令人痛心的损失。他的学生们悲惜失去了尊敬导师和领导。

当骨灰运到北京,清晨数以百计的美术工作者和群众自发的来到车站迎接。在八宝山墓山

成千的人们拿着花圈排着漫长的行列,哀掉自己的画家。

王式廓教授的家属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数以百计的吊唁函和慰问信,他的学生及美术爱好

者,纷纷登门吊唁并瞻仰了遗作。

王式廊教授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一生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其中包括人们熟悉的油

画、木刻、素描、速写此外还有鲜为人知的中国画和书法。王式廓教授的素描在中国现代全画

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有素描艺术巨匠的美誉,他的代表作大型素描《血衣》,几乎家喻户晓,

在第四次全国文艺代表大会上,被称为建国以来最优秀的艺术作品之一。王式廓教授的木《改

造二流子》堪称时代的杰作。徐悲鸿先生赞道:《改造二流子》论题材这是最重要的主题而且新

颖;论构图这幅最完美,论人物最成功;论技巧最高明" 。王式廓教授以一个艺术家敏锐的观察

力,善于揭示每个人物的内心世界,并运用娴熟的艺术技巧塑造出一个具有鲜明的个性,有血

有肉的艺术形象。达到了形神兼备的艺术高度。此外王式廓教授还画插图和设计书的封面;吴

运铎同志的《把一切献给党》一书的封面、插图等都出于他的笔下。

作为一个教育家,王式廓教授一贯坚持艺术为人民服务的育人道路,他勤恳朴实,诲人不

倦,在几十年教学中,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画家和美术工作者、现在他们遍及祖国

各地,很多已是老专家著名的国家、教授、领导成为我国美术战线上的骨干力量。王式廓为我

国美术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通过长期严肃、刻苦的艺术实践为中国的美本事业树立了一面最

具有时代特征的鲜明旗帜。

王式廓教授所有的创作和部分创作性习作都随时代的需要而出版发行。

1961年大型素描《血衣》(129*345cm)画册出版发行,并印单张发行(北京人民美术出

版社)。

1962年大型《王文廓素描集》出版发行(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l978年《王式廓人物选集》出版发行(1 / 16画册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2年大型《王式廓画集》出版发行(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王式廓教授的巨幅油画《参军》、《井冈山会师》、《发明者的夜晚》.《毛主席和我们在一起》

等先后出版发行并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木刻《开荒》、《改造二流子》,素描《血衣》在多种画

册、杂志(包括日本出的画册上)多次被选入册。还有其它一些画如《劝父入社》、《转战陕北》,

油画《血衣》草稿都在《美术》杂志上发表。

1990年10月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王式廊艺术研究》一书。

该书收录了王士廓教授有关教学和创作方面的论文以及部分美术作品画家的书信和生活照

片美术理论家.画家的评论及回忆等文章和年表。

1998年《王式廓素描集》出版发行(广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许多著名画家、理论家对王式廓教授的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王文廓教授为国家当代

艺术宝库增添了油画、素描、版画等不朽的名作;王武廓教授无愧于现代中国现实主义绘画艺

术巨匠的地位,无愧于素描艺术大师的美名,是一位真正的人民艺术家。

《血衣》这副作品反映的是中国农村土地改革斗争的场景。因此需要创造具有普遍共性的典

型形象,画家以这位农村妇女手中的血衣这一形象展开,血衣是画面情节的中心,画中的人物

形象既具有鲜明个性,又具有普遍共性的典型形象,画家有血有肉地塑造了在革命大风暴中觉

醒了的中国农民的光辉英雄形象,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血衣》是王式廓以在华北地区参加土地改革运动所积累的生活体验与素材为基础而创作的

大型素描(油画稿),也是曾经引起广泛社会反响的杰出革命历史画。它以一位农村妇女手持的

血衣作为揭示主题和画面情节的中心,用一系列饱受封建剥削和摧残的农民形象组成了控诉斗

争的宏大场面,表现了农民的痛苦、仇恨与斗争激情,显示了民主革命所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历

史变化和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时代的到来。作品场面宏大,人物众多,作者真实、生动地刻画

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富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山东长清灵岩寺罗汉像》

灵岩寺坐落在泰山西北麓的方山,位于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县万德镇。相传东晋高僧朗公有“猛兽

归伏,乱石点头”的说法。故称灵岩。 灵岩寺由和尚标法定在北魏孝明帝正兴元年(公元520

年)创建。在唐代得到了发展。最兴盛的时期有殿阁四十余处,禅房五百多间,僧侣五百余人。

灵岩寺初建于东晋,兴于北魏,盛于唐宋,列全国四大古刹之首。与浙江天台国清寺,湖北江

陵王泉寺,南京栖霞寺同称天下“四大名刹”。明代学者王世贞有“灵岩为泰山北最幽绝处,登泰

山不至灵岩不成游”之说。灵岩寺现存古建筑仅仅是兴盛时期的三分之一左右,有天王殿、鼓楼、

钟楼、东厢房、西厢房、韦陀院、观音堂、大雄宝殿、千佛殿、御书阁、方丈院、辟支塔、塔

西院、十王殿、墓塔林等。高大雄伟的千佛殿是灵岩寺的主体建筑,始建于唐代,后历代都拓

展,重修。寺院不仅规模宏大,还有令人神往的鸡鸣山、明孔山、朗公石、一线天、十里松、

摩顶松、“五步三泉”等自然景观。系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有北魏石窟造像,唐代的宇

寺塔,宋朝的泥塑绘画,寺内的罗汉泥塑像制作于宋代,梁启超称之为“海内第一名塑”,刘海

粟题辞“灵岩名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灵活现”。" 文革" 中因是空军仓库,所以寺内的泥

塑未被破坏。

灵岩寺内幸存的古代艺术珍品中,最有价值的莫过于千佛殿内的40尊彩塑罗汉像。这些塑像

环列于殿内四周的壁坛上,坛座高约78厘米,脚座高约33厘米,坛座至罗汉头顶高约155厘米,

整体看大小一致,比真人略大。塑像大都完成于宋代,少量是明代塑的。

罗汉像的胎骨主要有铁制和木制两种,

创作塑像的古代匠师们大胆地采用了写实风格,不但形体、比例、相貌与真人惟妙惟肖,血脉、筋骨也清晰可见,完全符合人体解剖学。塑像的衣饰贴体利落,对衣纹线条的曲直、角度的转折,光线的明暗都注意到了刚柔相济和虚实对比,甚至透过衣纹可以体察到人体的筋骨。此外,衣饰的细部制作也十分精致,即使衣带的来龙去脉和结扣的穿插都交代得清清楚楚。在创作中,工匠们摒弃了宗教作品一贯的冷漠,对人物的性格刻画入微。尽管这些罗汉均采用座姿,但由于动作各异,形神不同,竟无一丝单调的感觉,反而因为它们丰富的面部表情,使人平添一种亲切的感觉。

灵岩寺罗汉像在中国雕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当代艺术大师刘海粟在参观后,欣然挥毫题道“灵岩名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灵活现”。

珂勒惠支,K the Kollwitz (1867~1945)

德国女版画家、雕塑家。1867年7月8日生于柯尼斯堡(今苏联加里宁格勒),1945年 4月22日卒于德累斯顿附近。最初自学绘画。1885年考入柏林女子绘画学校学习素描和版画。1889年到慕尼黑女子美术学校,学习水彩画,在这里初步接触了社会主义思想。1890年,回到柯尼斯堡,开始从事版画和雕塑创作,观察和研究工人问题,创作第一批描绘工人生活的作品。

1891年,她和一医生结婚,居住在柏林工人区。她丈夫在那里开设了工人医疗保健所,使珂勒惠支更深刻地了解到工人生活的艰难和穷困。

严酷的现实促使她表现下层人民的生活,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平等现象。组画《织工的反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出来的。这套组画由3幅石版画和3幅铜版画组成,1898年参加柏林美术展览会, 立即引起当时进步人士的高度评价。83岁的A.von 门采尔提议授予这套组画金质奖,但因画幅中表露出的强烈反抗精神危及到统治者的利益,这一提案遭到国王威廉二世否决。 1902年后,珂勒惠支着手《农民战争》组画的创作。这套组画取材于1524~1525年德国农民大起义的历史,与《织工的反抗》一样,反映了农民从受奴役受压迫中觉醒到组织起来进行反抗的过程。这套组画1908年展出时,获得舆论界的赞赏。珂勒惠支因此荣获罗马别墅奖。

从1910年起,珂勒惠支的创作进入了第 2阶段。这个时期,日耳曼帝国对外扩军备战,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内则控制言论自由,实行白色恐怖。珂勒惠支与当时的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苦闷徨,苦苦思索人类的命运。1910年柏林工人起义遭到镇压,1914年她的儿子彼得战死比利时。1919年工人运动领袖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惨遭杀害。这些不幸的事件在珂勒惠支的心灵上留下了深深的创伤。这个时期她创作的作品流露出她内心的愤郁与苦闷。战后,珂勒惠支在创作上主要描绘两大主题,反侵略战争与反饥饿。

她创作了一系列反饥饿题材的版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为国际劳工协会作的石版画《面包》(1924)和木刻组画《无产者》,《磨镰刀》是珂勒惠支创作的铜版组画《农民战争》中的一幅。作者所塑造的这一磨镰刀的农妇形象,借助一种个别的情节和富有个性的形象,深刻而有力地揭示出了英雄的德国农民进行不屈不挠的起义斗争的普遍本质。

《玉兰黄鹂》纸本. 设色

创作于50年代,是于非闇艺术最成熟时期的代表作品。当时的画家对于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革事业欣欣向荣的景象,充满了欣喜和信心,这种心情会很自然地流露于画面之中。作者创造性地突破了传统花鸟画以纸、绢素底来突出花鸟形象的惯例,大胆地以色调沉着的重石青来铺满背景,从而衬托得那耀眼的黄萱与洁白的玉兰显得异常的明丽动人。 他还用金粉在右下角题写了“仓庚耀羽,玉树临风”的题词,更加强和突出了其境界的典雅和造意的严谨的特色。于非闇在这里借用“玉树”来形容玉兰,也是颇有新意的。纵观全画,它使人感到,作者所精心营造的那种华贵而高雅的视觉形象,的确是融合古典花鸟画风、民间绘画特色与作者的时代感情于一体的典型的美术形象。

玉兰在北方绽放在早春时节,有玉树临风之姿。仓庚即黄鹂,《诗经》里有句曰:“仓庚于飞,熠耀其羽。”画家便以此为艺术形象并用石青为底色来烘托玉兰和黄鹂。这鲜明清丽的色彩,恰是蓝天映照下一派晴空万里、鸟语花香的大好春光。

于非闇(1889~1959)

中国画家。原名于照,字非厂,别署非闇,又号闻人。满族。1889年3月22日生于北京,1959年7月3日卒于同地。早年随王润暄学画,1912年入师范学校学习,后任教于私立师范学校、私立华北大学美术系、私立京华美术专科学校、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兼任古物陈列所附设国画研究馆导师。1935年起专攻工笔花鸟画, 任职于故宫古物陈列所,临摹、研究了大量古代绘画,打下了较深的传统根基。1949年后任中央民族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北京中国画院(今北京画院)画师、副院长等职。擅工笔花鸟画,亦工写意花鸟,初学陈洪绶,继之研究宋元诸家,对赵佶工笔花鸟画法用功尤深,其画线条严谨、劲挺有力,设色典雅、清丽、匀净,画面具有装饰性,形象刻画细致精微,生动传神。代表作有《玉兰黄鹂》、《红杏山鹧》、《和平鸽》等。著《我怎样画工笔花鸟画》、《中国画颜色的研究》、《都门养鸽记》、《都门艺菊记》等。

保罗·克利《奔流》

二十世纪变化最多、最难以理解和才华横溢的杰出艺术家之一。由于这位艺术家从成熟的时候起,就连续不断地反复研究离本质更近的主题和形式,所以很难探索他在风格上的发展。

克利是一个既浪漫又神秘的人。他把绘画或者创作活动,看作是不可思议的体验,在这个体验过程中,艺术家在得到启发的时刻,把内心的幻象和对外部世界的体验结合起来。

霍达《静物》 (油画,44.5×62厘米,1634年作,阿姆斯特丹国立美术馆藏)

霍达,又译作“海达”,17世纪荷兰著名静物画家。由于17世纪的荷兰,市民过着安定富裕的生活,注意美化生活环境,讲究饮食器具,静物画成为一个很受市民欢迎的画种。为适应市民不同的审美需求,荷兰静物画家往往专攻某一题材,在描绘物象的能力方面达到了极高的水平。霍达的静物画是他首创的“早餐桌静物画”,描写早餐桌上的各种器具,不仅造型准确,而且把各种不同的质感也表现得十分逼真。


相关内容

  • 学科专业知识(小学美术)
    2013教师招聘考试学科专业知识(小学美术)教材 一.封面 二.图书基本信息 作者:<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专用系列教材>编委会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专用系列教材>编委会由华图教育一线教师招 ...
  • 20**年专升本艺术概论复习资料
    2012专升本艺术概论复习资料:名词解释 1.美育:即"审美教育",是由18世纪德国美学家席勒在<美育书简>中首次正式提出的.席勒不限于仅仅从道德教育特殊方式的角度来看待美育,而是从自然与人.感性与理性等基本 ...
  • 浅谈艺术与宗教与哲学的关系
    浅谈艺术与宗教与哲学的关系 陈一墨 提要 对艺术宗教和哲学的关系研究是非常有趣的事情,可以让我们了解它们各自在人类精神生活中的作用.而艺术与宗教与哲学既有共同之处也有差别,其共同之处表现在哲学与宗教本质上都是人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一种认识. ...
  • 中文系毕业论文选题
    .文艺理论方向1.文学语言审美论(某作品语言的抒情.含蓄.象征.反讽等方面的专题)2.戏剧冲突(包括喜剧.悲剧.正剧)3.小说创造理论(包括小说的情节.结构.语言等方面专题)4.中国小说传统结构模式的文化探讨5.中国诗歌的意境分析(可对具体 ...
  • 盆景审美的文化历程 (闲云逸能)
    盆景审美的文化历程 文\闲云出岫逸能造景 (五) 盆景与舞蹈 ----- 造型上的姿态美 舞蹈,是以肢体语言来塑造形象的时空艺术,但对盆景艺术创作来说,其生动的艺术造型和形象的艺术语言表达,仍是盆景艺术学习可鉴之处.盆景是枝干造型的艺术,我 ...
  • 八大山人大写意绘画的符号性
    八大山人大写意绘画的符号性 王福才 (山东艺术学院职业.成人教育学院,山东 济南! 摘&要:八大山人的写意绘画具有独特的符号性,一方面是线条的符号性,一方面是简笔的符号性.八大山人的大写意绘画影响着中国写意绘画的历史进程. 关键词: ...
  • 学表演台词功底
    <舞台艺术语言>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32001-2 132013-4 课程学时:192 192 课程学分:12 12 适应专业:戏剧影视表演专业 一. 制定本大纲的依据 戏剧表演艺术最重要的是演员的肢体与语言的表现力.因此,舞 ...
  • 20**年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美术)复习题 简述题及论述题
    简答题(参考) 1.怎样理解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涵义? 2. 谈谈学前儿童美术教学媒体的多样化问题. 3学前儿童的美术教育通过那两方面体现 4. 中国古代儿童美术教育有哪两种倾向,其内涵为何? 5.改革开放后,中国学前美术教育开始注意到哪些方 ...
  • 输入标题浅谈美术在电影摄制中的作用
    今天,电影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一种较为普遍的文化传播方式.当我们欣赏完一部大片,无不惊叹其拍摄制作手段的精良与导演独具匠心的表达.其实,每一部成功的电影,都有一批优秀的美术团队在做大量而繁杂的幕后工作,高质量的电影美术设计是一部电影取得成功的 ...
  • 人物形象分析
    ● 諶容<人到中年>--------陆文婷 1, 陆文婷身上凝聚着作者的满腔同情与挚爱,熠熠闪光,栩栩如生.她身兼三职:医生.母亲.妻子. 2, 她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她所从事的医疗事业,毫无怨言,全身奉献,把精力投入病人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