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为啥有时并不不自称为"朕"? - 范文中心

古代皇帝为啥有时并不不自称为"朕"?

12/10

皇帝为什么有时不自称“朕”? 我国的皇帝,是从秦始皇开始垄断了自称“朕”的权力的。本来上古“朕”并不是皇帝的专利,如《离骚》:“朕皇考曰伯庸”,是屈原自己说:“我爸爸叫伯庸。”即一般人也可以自称“朕”。后来,皇帝自称“朕”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语言拜物教现象)沿用了两千多年,一直到帝制废除。当代的文学影视作品,为了表现出历史的实际,一般也让皇帝自称“朕”。但是,在历史上,在特殊的情况下,皇帝有时也不自称“朕”,而使用一般的第一人称代词,或以名字自称。这里举几个例

同塌而坐。”(《资治通鉴》卷一八五)

唐太宗也有类似情形:“初嗣位,与郑公(即魏征)语恒自名(经常以自己的名字自称)。由是天下之人归心焉。”(《隋唐嘉话》上)

他们这种情况,似乎属于好皇帝有时能在一定场合屏弃尊荣,使自己与臣民的距离缩小。

2、唐太宗有时自称“我”:

李世民说过:“人言魏征举止疏慢,我视之更觉妩媚„„。”(《资治通鉴》卷一九四;《隋唐嘉话》也作“我但觉其妩媚耳。”)这里,唐太宗谈及大忠臣魏征时,他自称“我”。

有时,同样是对于魏征的直谏,唐太宗又不能忍受,如:“太宗曾罢朝,怒曰:‘会杀此田舍郎(庄稼老)!’文德后问:‘谁触忤陛下?’帝曰:‘岂过魏征,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经文德后的劝解,他才释然。(见《隋唐嘉话》上,《大唐新语》等也有类似记载,都作“我”。)

这说明,少数好皇帝对于大忠臣,无论是欣赏还是暂时不能理解,由于其亲密的关系,都是可以屏弃“朕”而自称“我”的。

还有一则记载:“太宗尝止一树下,曰:‘此嘉树。”宇文士及(人名)从而美之不容口。帝正色曰:“魏公常劝我远佞人,我不悟佞人为谁,意常疑汝而未明也,今日果然。’”(《隋唐嘉话》上)这里也两次自称“我”,而事情还是和魏征有关。

另外,唐太宗在其他情况下也曾称“我”,如“太宗谓玄龄„„曰:‘我北门小小营造,何妨卿事?’”(《大唐新语》卷之二)这也是他与亲密大臣房玄龄等的对话中出现的。

3、武则天有时称“我”:

做了“大周”皇帝的武则天,与大臣对话,当话题向纵深发展打动了她时,她间或也自称“我”。如:“则天蘧然:‘我未思也。’”(《大唐新语》卷之一)

当她晚年被推下帝位,恒彦范、李湛等要她“复子明辟”(让她的儿子、李家的皇太子复辟)时,武则天无可奈何地对李湛说:“我养汝辈,翻见今日。”只好下台(见《大唐新语》卷之一等)。此时众叛亲离,她不称“朕”也是自然的。

4、隋炀帝有时自称“侬”、“我”:

隋炀帝“好为吴语;常夜置酒,仰视天文,谓萧后曰:‘外间大有人图侬,然侬不失为长城公,卿不失为沈后,且共乐饮耳!’”(《资治通鉴》卷六一八)这里,他自称“侬”。

有时又自称“我”,如在他被杀之前,他脱口而出:“汝欲杀我耶?”

“卿非我故人乎?”

“我何罪至此?”

“我实负百姓„„”(《资治通鉴》卷六一八)

他这些情况,前者似乎属于“怪”皇帝的放诞,后者属于穷途末路时不得不放弃称“朕“的特权。 按,古代吴语''侬''可表示我。

5、明朝的崇祯在特殊情势下自称“我”:

“长平公主年十六,„„将婚,以寇警暂停。城陷,帝入寿宁宫,主牵帝衣哭。帝曰:‘汝何故生我家?’以剑挥斫之,断左臂。“(《明会要》卷五)

应该注意的是,这里的“我家”可能是泛指,意思是“我们家”,因此可以不称“朕”。也可以认为,这是末路皇帝朱由检此时已失去了称“朕”的尊荣与心情。

6、努尔哈赤间或称“我”:

努尔哈赤在致祖大寿的书信中说:“„„尔国君臣惟以宋朝故事为鉴,亦无一言复我。尔明主非宋之后裔,朕亦非金之子孙„„”(《东华全录》之《天聪六》卷)

这里“我”、“朕”并用,以“朕”对“明主”,以“我”对“尔国君臣”。可见,在征服中原前夕的努尔哈赤心目中和语言词典中,该用“朕”时决不含糊;但间或也可以用“我”。

7、张献忠称“我”称“咱”:

张献忠在四川曾经即位“大西”朝皇帝。他常称“我”或“咱”。如他说过“蜀自我得之,自我灭之”(《绥寇纪略》十卷)

另如:“献过梓潼,梦文昌帝君儆之(吓唬他)。欲致祭,令士人为文„„。后屡易,皆不属意。献大声曰:‘咱自作,咱念,儿辈书之。’

其文曰:‘咱老子姓张,尔也姓张,为甚吓咱老子?咱与尔联了宗罢。尚享!’

”(《蜀碧》卷三)文昌帝君即道教的梓潼帝君,传说姓张名亚子。这段史实在姚雪垠的《李自成》中曾经再现过。

有时,在皇帝的语言中,“朕、我”叠现,分别表示不同的意义。如唐太宗说:“突厥所以敢倾国而来,直抵郊甸,以我国内有难(指玄武门之变),朕新即位,谓我不能抗御故也。”(《资治通鉴》卷一九七)这里,“朕”专指,“我”泛指,是很清楚的。上面崇祯和努尔哈赤的例子,也可以这样解释。

在元朝,由于蒙古是游牧民族,体魄强健,骁勇剽悍,生性豪爽直率,坦荡勇敢,文化相对落后,大多数人都是不拘小节。就算到了忽必烈时期,皇帝也只是在正式场合才自称“朕”,平常还是自称“我”“吾”。

在清朝,皇帝并不是一直使用朕这个词,在私下提到自己时,皇帝是用我这个词,在公开讲话时,则使用朕这个词。这个记载是葡萄牙传教士安文思说的。在特殊情况下,皇帝还会自称为臣。比如在祭祀的时候皇帝称总理山河臣某,诸臣子称协理山河臣某

至于还有一些特殊情况,如后晋高祖石敬瑭尊辽太宗耶律德光为父,自称“儿皇帝”,唐肃宗对太上皇唐玄宗自称“臣”,等等。这些就更不必说了。

总之,皇帝有时不称“朕”,都是有其具体原因的。

这虽然超出了纯文学的范围,但与史传文学的视角有关。即:一般而言,皇帝应自称“朕”,但在种种特殊的情况下,这某个皇帝的地位和视角变了,史传文学的叙述视角也变了,就不一定称“朕”了。


相关内容

  •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题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题 (一)学校与科举 1.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国人之于国也>的"谨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这个意思.( ) 2.韩愈的<师说> ...
  • 20**年高考文言文文化常识
    高中文言文文化常识精选100题(含答案) 姝良:每道题目认认真真的看,去识记,这100道题目弄明白了考试基本上文言常识题没多大问题.每天记10道,反复记忆,回头我考你. 1.文中涉及一些中国文化常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
  • 高考资讯古代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一.人的称谓 [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 (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 ...
  •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编
    第一:女诗人是:蔡琰(文姬) 2. 纪传体通史:史记 3. 词典:尔雅 4.大百科全书是:永乐大典 5. 诗歌总集是:诗经 6. 文选:昭明文选 7. 字典:说文解字 8. 神话集:山海经 9. 文言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 10. 文言志怪小 ...
  • 姓氏文化丨中国古代改姓浅谈,涨姿势了!
    古人有"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说法,这说明中国人的姓名是不能轻易改变的.但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改姓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的. 唐代有一个叫戎昱的诗人,年轻时考进士失利,在湘桂一带漫游.湖南崔中丞赏识他的才华,愿把女儿嫁给他, ...
  • 高一年级历史期中试卷
    高一年级历史期中试卷 班级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成绩_________ (时间120分钟,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空2 分,共60 分) 1.山东又称"齐鲁大地",这一称 ...
  • 两千年的政治"隐语":讽谏.避讳与文字狱
    讳,形声字,从言,韦声.本义违言,不说,避忌.有顾忌而躲开某些事或不说某些话. 你最好不要想:如果你想,就不要说出来:如果你说,就不要写下来:如果你写,就不要公开发表:如果你公开发表,就不要奇怪你将会遭遇什么.――苏联谚语 在中国古代礼法中 ...
  • 详细解密中国古代历史上皇帝们的谥号庙号大揭秘
    详细解密中国古代历史上皇帝们的谥号庙号大揭秘 中国古代帝王,除了他们的姓名外,一般在死后都有庙号.谥号.所谓"庙号",就是帝王的子孙在宗庙祭祀他时给他特立的名号.在上古时,帝王在生前死后都用的是同一个名字.后来,人们觉得 ...
  • 熟知礼仪塑造精彩人生--浅谈中学生礼仪规范(1)
    ჇࣅᅃዐၯԨঞ֌ຄኪ૝ᅏ໒ሰ৛֒ටิ Ԩ֩ዷՊā้ၭનāࢦ૵ሆ ࢋԛට௷؜Ӳม 序 言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阐明历史课程改革 的基本理念在于课程设置的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形 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广阔的选择空 ...
  • 天坛,导游词
    篇一:天坛导游词 各位 游客,我们今天所要参观的就是以前皇帝祭天的地方--天坛. 明朝永乐皇帝迁都北京以后,在北京南城仿照南京的大祀殿建立了这作用于祭天的圣坛,占 地面积达到了273万平方米.主建筑是大祀殿,也就是今天祈年殿的位置上.天坛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