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生活的变迁 - 范文中心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生活的变迁

09/12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课标要求:

⑴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⑵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⑶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一) 服饰的作用,变化的特点和阶段性特征

1、作用:服饰除了防寒保暖、遮羞、装饰美观的作用之外,还有时代特征。如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服饰与阶级、身

份紧密相连,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是身份的标志。

2、特点: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3、表现:⑴ 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

存。

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第一节、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本节结构:)

男子: 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社 并行于世的中西餐会

习俗

变居室建筑的演进迁

习俗风尚的变革

近代服饰

女子: 旗袍

特点: 多样化、地域性差别大

年代至

60年代中期:列宁装和连衣裙

现代服饰“文化大革命”:国防绿军装和中山装 改革开放后:款式新颖,由封闭走向开放 中国饮食文化: 发达,四大菜系影响大 传入:19世纪40年代起传入,西式糖果

西方饮食传入糕点和饮料备受欢迎 影响:西餐中常用原料引入百姓餐桌,西菜西点成为饮食组成部分 演进特点: 城乡差异大;北方以四合院为主

传入: 首先出现在租界 西式住房传入影响: 中国居室建筑呈现中西合璧特征

婚姻风俗: 婚姻自主、礼俗删繁就简

丧葬礼仪: 趋于简化、带有强烈西方色彩

其他风俗: 变化大、呈现新旧并存特点

女装:旗袍 (新式与旧式)

⑵ 第二个阶段——1949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男装:列宁装、中山装、中式便装。 女装:列宁装、连衣裙、中式便装

⑶ 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从封闭走向开放。

(二) 中国饮食文化享誉世界。

1、四大菜系、特点

2、西餐传入时间、原因、影响: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蜂拥而入,来中国的洋人与日俱增,从而把西餐烹饪技术带入中国。

影响:①西餐常用原料进入餐桌;

②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

★3、区别:①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存在明显;

②中方饮食把追求美味奉为进食的首要目的,“以味为核心”;

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等含量是否搭配合宜。

(三) 居室建筑

★利用下列图示掌握居室建筑演进的过程和特征。

传统 中西合璧 完全欧化

1

1、中国居室建筑演进的过程

传统建筑 → → 北京四合院

中西合璧 → → 北京西站 ↓

新式住宅 → → “新村”、“花园”、“别墅”、“公寓” 2、中国居室建筑演进的特征

出现西化趋势,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中西合璧 → →( 鸦片战争后,外国人来华,中国的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势)

★★( 四) 习俗

⑴婚姻风俗的变迁:

①古代社会:缔结婚约: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②近代:新潮男女,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礼俗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新式婚礼。 ③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⑵丧葬礼节的变迁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丧礼趋简,出现西式葬礼,城市出现殡仪馆和公墓,更多农村仍然是传统。②新中国成立后:殡葬由土葬向火葬改革。

⑶其他风俗的变迁

民国: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 官方实施公历,点头鞠躬代替跪拜作楫,握手成常礼。

⑷民众思想观念变化:

旧道德、旧礼教遭到批判,女子获得受教育权,开始走出家庭,步入社会。

★二、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的原因、特点分析

★1、近代变化原因:

①外因:外来文化的影响(西方工业文明的入侵,深刻影响中国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②内因:

经济上:生产力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政治上:政治活动的推动(如维新变法、辛亥革命) 思想上: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

其他原因:中国人善于接受先进文化并进行创新等(如旗袍)。

★2、近代物质习俗变化的特点:

①性质上: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 ②地域上:由通商口岸逐步向内地延伸。

③过程上:由中西冲突到融合,趋势上由封闭走向开放。

④水平上:不均衡,城市较快,农村较慢(原因:自然经济封闭,思想落后,农民贫穷)。 ★3、现代变化原因:

①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生活逐步得到改善。

② 党和政府不断整生产关系,解放思想,发展经济。

③ 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如杂交水稻,两弹一星,基因工程,航天技术进步)。 ④ 全球化进程加快,中西文化进一步融合。

第二节、近现代的交通和通信

1.近现代交通的进步 (1)铁路:

①唐胥铁路(1881年)是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事业的诞生。

②1909年,詹天佑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通车,是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

③新中国成立后,铁路建设迅速发展,到“九五”计划期末,营运总里程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2)轮船和航运业:

①鸦片战争后,轮船开始进入中国,西方列强垄断中国水运业。

②1872年,中国近代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上海轮船招商局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水运业的诞生,打破了列强的垄断局面。

③20世纪90年代以后,轮船运输业萎缩,有的转向高档次的旅游服务业。 (3)汽车和公路:

①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

②新中国成立后,建立和发展了汽车工业和石油工业,公路交通发展较快。 (4)飞机和航空业:

①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②1920年,首条航线北京——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业拉开序幕。

③新中国成立初,民航业发展有限;改革开放后,航线大幅度增多,中国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2.近现代通讯工具的进步

(1)近代:

①邮政:1896年,大清邮政局成立,近代邮政事业起步;1920年参加万国邮联。 ②电报: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了第一条有线电报线,中国自办电报开端。 ③电话:1875年,上海招商局架设电话线,开通第一部电话。

(2)现代:

①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以北京为中心、沟通各省市的全国通讯网络。 ②改革开放后,电讯事业迅速发展,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跃居世界第二。 ③近年来,互联网时代到来。 ★3.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① 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 ② 提高了生活质量; ③ 加快了信息的传递,提高了效率;

④ 促进了区域间和国家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第三节 大众传媒的发展

★1.报刊

(1)19世纪中期前后,中国出现近代报刊,多为外国人创办,著名的有《中国从报》、《万国公报》等。1873年艾小

梅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是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纸。 (3)戊戌变法时期的《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新文化运动期间的《新青年》分别是宣传改良、革命和

新文化运动的有力武器,起思想启蒙作用。 (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创办了《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 (5)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等党报成为宣传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主要舆论。

2

(6)改革开放后,报刊业恢复生机,各种专业性报刊雨后春笋般出现。

2.电影

(1)1896年电影传入中国,《定军山》是中国人第一部自摄影片,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诞生。 (2)1931年,我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

(3)《渔光曲》是我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1935年,莫斯科国际电影节); (4)新中国成立后,反映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的题材纷纷搬上银幕。 (5)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数量和质量超过以前。 3.电视:

①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②改革开放以来,电视逐渐普及(原因: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科技进步;节目丰富,专业性、知识性、娱乐性并存,具有可视性、多角度、覆盖面广的优势)。

4.广播:1926年,哈尔滨广播台开播(第一座);1928年,中央广播电台开播(全国性) 5.互联网

(1)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在美国诞生;1969年,美国建成互联网,90年代以来,发展为全球信息网;1994

年,中国正式进入互联网时代。 (2)互联网被称为报纸、广播和电视“三大媒体”外的“第四媒体”。

★6.报刊、影视、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

(1)加快信息传递,开阔视野,提高生活质量和效率,从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学习方式、生产、娱乐等方面全面改变人们的生活。

(2)造成一些社会问题:如网络犯罪,垃圾邮件,沉迷于网络致使人际关系淡漠等。

3


相关内容

  • 中外历史基本线索框架
    中外历史基本线索框架 一.总体了解中国古代史进程: 1.原始社会:距今约170年万年前元谋人--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前 2.奴隶社会: 夏朝(建立) 商朝(发展) 西周(强盛) 春秋(衰亡) 前2070年 前1600年 前1046年 前 ...
  • 历史系必读书目
    [教 材] <中国史纲要>,翦伯赞主编,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中国古代简史>,张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历史学>(大学文科指导书目),李玉.吴宗国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中 ...
  • 专题五推进改革开放
    专题五 推进改革开放,加快国家发展 一:政热点聚焦 材料一: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13年11月9在北京举行.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 ...
  • 当代中国乡村文化转型的启示
    2010年1月第31卷 第1期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INNER MONGOLIA SOCIAL SCIENCES Jan. 2010Vol. 31 №.1 当代中国乡村文化转型的启示 李先明 (曲阜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山东 曲阜27 ...
  • 体育社会学1(1)
    一.名词解释 1.余暇时间:亦指自由时间,指在一昼夜的全部时间结构里划出一切必要时间后所剩余的那部分个人"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这种时间不能直接被生产劳动所吸收,而是用于娱乐和休息的,然而这部分时间在人类创造精神文明方面 ...
  • 高一下历史常考点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基本结构: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政策) 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农业:起源地位.耕作工具.土地制度.赋役制度.水利工程.(政府政策.自然灾害„„) 1. 起源 "立国之本":中 ...
  • 陈锡文:把握农村经济结构.农业经营形式和农村社会形态变迁的脉搏
    人文与社会 提交 2012/04/16 阅读: 106 摘要:陈锡文先生为黄宗智教授组织的专题讨论<中国新时代的小农经济>进行的点评. 关键词: 陈锡文 黄宗智 小农经济 读了黄宗智先生所组织的这一组文章以及他为这些文章所写的导 ...
  • 民族学博士论文选题
    民族学 序号 中文题名 1 社会文化变迁中的西部民族关系 2 清代蒙古与西藏格鲁派关系研究 3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中的质子研究 4 宗教与西部少数民族现代化 5 西北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中的几个突出问题研究 6 新疆民族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7 ...
  • 新中国的外交教学设计
    <新中国的外交>教学设计 龙泉中学 祝月云 一.教材分析 本专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外关系的重要表现,是中国现代史的重点专题之一,是学业水平测试的重要考点,地位举足轻重.本专题内容丰富,事件较多,但时间跨度不大,脉络清晰,和世界史 ...
  • 20XX年中考历史(中国近代史专题复习资料)
    [2011年中考历史]中国近代史专题复习资料 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 专题一列强侵华史(1840-1953) 一.列强侵华史实--列强侵华手段包括军事侵略.政治侵略.经济侵略和文化侵略. 1.军事侵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