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_人教版勾股定理教案 - 范文中心

第十七章_人教版勾股定理教案

06/15

参与教师:李玉娇 郭兵 唐泽燕 肖兴斌 李朝阳

授课教师: 授课班级:

第十七章 勾股定理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

1、教材分析:本章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17章,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勾股定理及勾股定理的应用,教材从实践探索入手,给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接着研究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介绍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最后介绍勾股定理及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广泛应用。

勾股定理是直角三角形的一个很重要的性质,反映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广泛的应用。勾股定理逆定理是判定一个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一种古老而实用的方法。在“四边形”和“解直角三角形”相关章节中,勾股定理知识将得到更

1、议一议 :画一个直角边为3cm和4cm的直角△ABC,用刻度尺量出AB的长。 当学生量出AB的长为5cm 时 提问:为什么呢? 看书、讨论 归纳总结 得出结论

2、例1已知:在△ABC中,∠C=90°,∠A、∠B、∠C的对边为a、b、c。 求证:a2+b2=c2。

分析:⑴让学生准备多个三角形模型,最好是有颜色的吹塑纸,让学生拼摆不同的形状,利用面积相等进行证明。

⑵拼成如图所示,其等量关系为:4S△+S小正=S大正

A

1

4×ab+(b-a)2=c2,化简可证。

2

⑶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拼出不同的图形,进行证明小

B

结: 命题1:

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a2b2c2 三、交流展示:

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达300余种。这个古老的精彩的证法,出自我国古代无名数学家之手。、同学们,试一试?

3、例2已知:在△ABC中,∠C=90°,∠A、∠B、∠C的对边为a、b、c。 求证:a2+b2=c2。

分析:左右两边的正方形边长相等,则两个正方形的面积相等。

b

b

b

a

a

1

ab+c2 2

右边S=(a+b)2 左边S=4×

左边和右边面积相等,即

b

1

4×ab+c2=(a+b)2 化简可证。

2

这样就证明了命题1的正确性我国把它叫勾股定理

四、归纳小结:什么叫勾股定理?怎样证明?

B

A

例2(补充)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5和12, 求第三边。

分析:已知两边中较大边12可能是直角边,也可能是斜边,因此应分两种情况分别进形计算。让学生知道考虑问题要全面,体会分类讨论思想。

例3(补充)已知:如图,等边△ABC的边长是6cm。

A

D

B

⑴求等边△ABC的高。 ⑵求S△ABC。

分析:勾股定理的使用范围是在直角三角形中,因此注意要 创造直角三角形,作高是常用的创造直角三角形的辅助线做 法。欲求高CD,可将其置身于Rt△ADC或Rt△BDC中, 但只有一边已知,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可求AD=CD=题可解。

四、归纳小结:

用勾股定理计算时,要先画好图形,并标好图形,理清边之间的关系,之后灵活运用勾股定理计算。

A

B

1

AB=3cm,则此2

A

B

C

例2(教材P25)一架2.6米长的梯子AB斜靠在一竖直的墙AO上,这时AO为2.4米,如果梯子的顶端A沿强下滑0.5米,那么梯子底端B也外移0.5米吗?

分析:⑴在△AOB中,已知AB=3,AO=2.5,利用勾股定理计算OB。

(2)在△COD中,已知CD=3,CO=2,利用勾股定理计算OD。 则BD=OD-OB,通过计算可知BD≠AC。

⑶进一步让学生探究AC和BD的关系,给AC不同的值,计算BD

例2(补充)已知:在△ABC中,∠A、∠B、∠C的对边分别是a、b、c,a=n2

-1,b=2n,c=n2+1(n>1) 求证:∠C=90°。

分析:⑴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的一般步骤:①先判断那条边最大。②分别用代数方法计算出a2+b2和c2的值。③判断a2+b2和c2是否相等,若相等,则是直角三角形;若不相等,则不是直角三角形。

⑵要证∠C=90°,只要证△ABC是直角三角形,并且c边最大。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只要证明a2+b2=c2即可。

⑶由于a2+b2= (n2-1)2+(2n)2=n4+2n2+1,c2=(n2+1)2= n4+2n2+1,从而a2+b2=c2,故命题获证。

一、必作题 : 1.判断题。

⑴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条边的一半,那么这条边所对的角是直角。

⑵命题:“在一个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30°,那么它所对的边是另一边的一半。”的逆命题是真命题。

⑶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是:如果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那么这

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⑷△ABC的三边之比是1:1:,则△ABC是直角三角形。

2.△ABC中∠A、∠B、∠C的对边分别是a、b、c,下列命题中的假命题是( )

A.如果∠C-∠B=∠A,则△ABC是直角三角形。

B.如果c2= b2—a2,则△ABC是直角三角形,且∠C=90°。 C.如果(c+a)(c-a)=b2,则△ABC是直角三角形。 D.如果∠A:∠B:∠C=5:2:3,则△ABC是直角三角形。 二、选做题:

3.下列四条线段不能组成直角三角形的是( )

A.a=8,b=15,c=17 B.a=9,b=12,c=15 C.a=5,b=3,c=2 D.a:b:c=2:3:4

4.已知:在△ABC中,∠A、∠B、∠C的对边分别是a、b、c,分别为下列长度,判断该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并指出那一个角是直角? 1、a=3,b=22,c=; 2、 a=5,b=26,c=1。 六、作业布置:P34 1、2

板书设计: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1) 命题1:命题2:勾股定理、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例1 例2 小结: 教学反思:

例1(P32)判断由线段a、b、c组成的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 1、a=15、b=8、c=17 2、a=13、b=14、c=15

分析:根据勾股定理及逆定理,判断一个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只要看两条较小边长的平方和是否等于最大边长的平方。 看书 p32 、讨论 归纳 理解 例1解题方法。 了解勾股数。

三、交流展示:

例2 课本(P33例2)

分析:⑴了解方位角,及方位名词;

⑵依题意画出图形;

⑶依题意可得PR=12×1.5=18,PQ=16×1.5=24, QR=30; ⑷因为242+182=302,PQ2+PR2=QR2,根据勾股定理 的逆定理,知∠

QPR=90

⑸∠PRS=∠QPR-∠QPS=45°。

小结:让学生养成“已知三边求角,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意识。 例3(补充)一根30米长的细绳折成3段,围成一个三角形,其中一条边的长度比较短边长7米,比较长边短1米,请你试判断这个三角形的形状。 分析:⑴若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先求三角形的三边长;

⑵设未知数列方程,求出三角形的三边长5、12、13;

⑶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由52+122=132,知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 解略。

一、 填空

1.小强在操场上向东走80m后,又走了60m,再走100m回到原地。小强在操场上向东走了80m后,又走60m的方向是 。

2.一根24米绳子,折成三边为三个连续偶数的三角形,则三边长分别为 ,此三角形的形状为 。

E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问题1、什么叫勾股定理?怎样用面积法证明? 1、勾股定理的证明(面积法)

四个小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如何表示:中间小正方形的边长如何表示:根据大正方形面积等于四个小直三角形的面积+小正方形的面积:

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1)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任两边,求第三边 (2)证明线段的平方关系问题;

(3)作数轴上的2、3、5,„„等; (4)解决实际问题.、 二、合作探究:

1、(1)直角三角形斜边长是13,则以两直角边所作正方形的面积和是( ) (2)由四根木棒,长度分别为3,4,5,6 若取其中三根木棒组成三角形,有( )种取法,其中,能构成直角三角形的是

(3)某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分别是另一直角三角形勾股的n倍,则这个三角形与另一直角三角形的弦之比是______

2、把一个直角三角形各边扩大N倍,它还是直角三角形吗?______ 把一个直角三角形各边加上一个N,它还是直角三角形吗?____ 把一个直角三角形各边都求平方根,它还是直角三角形吗?____ 选择一个进行证明,(并展示) 三、交流展示:

3.如何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小组交流,讨论补充,

222222

先确定最大边(如c)验证c与ab是否具有相等关系,若c=ab,则△222

ABC是以∠C为直角的直角三角形;若c≠ab则△ABC不是直角三角形

c b

4、怎样求几何体的表面距离最短(教师画图) 小组交流,讨论补充, 1. 几何体的表面路径最短的问题,一般展开表面成平面。

2.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及勾股定理求解。

四、归纳小结:这节课你学了那些知识?还有那些知识不熟练? 板书设计: 勾股定理复习

1、勾股定理的证明(面积法) 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3.如何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4、几何体的表面距离最短


相关内容

  • 最新人教版初中数学目录(详细)
    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 有理数 1.1 正数和负数 1.2 有理数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 实验与探究 填幻方 阅读与思考 中国人最先使用负数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 观察与猜想 翻牌游戏中的数学道理 1.5 有理数的乘方 数学活动 小结 复习 ...
  •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5)目录
    必修一(高一)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 一 总体设计 二 教科书分析 1.1 集合 1.2 函数及其表示 1.3 函数的基本性质 实习作业 三 自我检测题 四 拓展资源 第二章 基本初等函数(Ⅰ) 一 总体设计 二 教科书分析 2.1 指数 ...
  •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备课培训内容和要求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备课培训内容和要求 一.备课的步骤(种类)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认真备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备好课,就能争取工作中的主动权.这种准备工作愈充分.主动性就愈大,教学效果就愈高. 可是有的教师对认真备课认识不足,往往对 ...
  • [菜园里]教案.教学设计.课件.习题.flash朗读
    人教版小学语文备课资料 <菜园里>教案.教学设计.课件.习题.flash朗读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菜园里>练习题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菜园里>教学设计16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菜园 ...
  • 人教版数学中考数学模拟试卷(1)
    人教版中考数学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32分) 1.3的倒数是 A .3 B.-3 C. 1 3 D.- 1 3 2.今年初,惊闻海地发生地震,中国政府和人民在第一时间作出支援海地的决定:1月13日,中国红十字会向海 ...
  •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教案
    课 题: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 教学类型:新知课 教学目标:1. 熟悉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内容: 2. 掌握三角形中位线 定理的证明思路: 3.通过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会运用该定理证明其他相关几何问题. 教学方法:讲解法 教学难点.重点 ...
  • 高中立体几何教案
    高中立体几何教案 第一章 直线和平面 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及应用: 2.引导学生自己探索与研究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培养和发展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两个平面平 ...
  • 20**年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二第二章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作业题及答案解析第2章 2.2.2
    千思兔在线教育http://www.qiansitu.com 2.2.2 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课时目标] 1.理解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的含义.2.能运用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证明一些空间面面平行的简单问题. 1.平面α与平面β平 ...
  • 8全国优质课说课教案精品平行线的性质[1]
    <相交线与平行线>§5.3平行线的性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探索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并掌握它们的图形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会用平行线的性质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证明. 过程与方法:在定理的学习中,锻炼观察能力,尝试与他人合作 ...
  •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三课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美丽的纹样 教学目标:了解适合纹样的基本知识,掌握其图案装饰的一般规律,知道适合纹样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应会运用以前学过的点.线.面等装饰方法和夸张.变形.省略等变化方法来对适合纹样进行装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