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人"吾"之哲学观 - 范文中心

中国古人"吾"之哲学观

10/13

文章作者:黄鹤升 【大自在报道】余蜇居德国十几年,人生寂寞,暇时研悟老庄之道无哲学。一天突有所悟,逐电告友人说,我终于悟到老庄道无的真谛了:老庄的“无为”,不是形而上的无,而是形而上之上的无,就是全无,没有任何辩证的无。友人笑了。他反问我,既然是全无,那一切的人生价值都没有了,这种哲学还有什麽意义?就连你,这个“我“都不存在了,你又如何悟出这个“道”呢?友人这一说,我哑口无言。可是我心里是有所悟觉的,何以我一说出,反而成为悖论?带着这个问题,我又回到〈老子〉丶〈庄子〉以及〈周易〉丶〈论语〉丶〈孟子〉等书里去,我终于发现一个秘密:原来我们的古人,“我”与“吾”的意涵是有所不同的。其表述的意义亦不同。“我”是有对丶有执丶有象丶有外在表现的。而“吾”是无对丶无执丶无待丶完全内在的。“我”与“吾”的不同用法,在上述经典书藉都有明显的表达。 〈易。系辞传上〉有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这里有一个“我”与一个“吾”,其意涵是有所不同的。“我有好爵”,指我持有某物而言;“吾与尔靡之”的“吾”则指“本人自身”而言。

这里再择〈老子〉一书说“我”与“吾”几个例证: “犹其贵言,功成事逐,百姓皆谓我自然。”(17章)这里有一个“我”。 “俗人昭昭,我独若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求食于母。”(20章)这里的“我”都是对外而说的,也是对他人而言的。是你们看“我”是这样一个“昏昏丶闷闷”的人,其实老子本人是不是这样呢?这只是“我”显现的一个现象,是你们对“我”的看法。“吾”之真面目如何那是另一回事。接下21章最后句有说“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此处的“吾”,即其真本人如此。 〈论语〉一书记载“我”与“吾”之不同更多: “子曰:“吾有如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子闻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子罕〉)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魇,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子曰:“德之不修,学而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 “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八修〉) 〈论语〉在一句话中同时出现“我”与“吾”两个词,可见其意义与用法之不同。 〈孟子〉一书亦有“我”与“吾”不同意涵的表达: “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赏试之”(〈梁惠王上〉)。“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尽心下〉) “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上〉) 从上典藉我们看到,这个“我”与“吾”是有不同含义的。“吾”所表达的是完全内在的“自我”,有“本心”丶“本尊”的意涵。这个“吾”,用西方的哲学是不能解析的,西方哲学有一个主体,必有一个客体。我是一个主体,外界就是一个客体。而“吾”是一个主体,但其常常是不与客体发生关系的主体。“吾”有时既是主体也是客体-主丶客合而为一。

我们从〈庄子〉一书的一些表达方式更能清楚看出这个“吾”有主体而无客体丶既主体亦客体的奥妙:南郭子綦对颜成子说:“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庄子。齐物论〉)。这个“今者吾丧我”,即丧失了“我”,没有了“我”,“我”己不存在了。但南郭子綦他还对着颜成子说话呢,怎麽就没有了“我”?可见这个“吾”的主体还是在的。可这个“吾”是无待无对的,它只表达其人本真丶心思等。用现代流行的话说,“我”是对外开放的,“吾”是对内而言的。〈庄子〉一书对“我”与“吾”的区别用法特别明显。如“吾以为得失之非我也”(〈田方子〉)。“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庄子。外物〉)等。至此,我们己明了古人说“我”与“吾”是有距别的,其表达的意涵是有所不同的。我们现代人不知是因为提倡白话文原故,还是有意的忽视,通通用“我”来表达自己,还将“吾”作为古字不用。我看过很多古书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读本,都是将“吾”翻译成“我”的。

实则“吾”包含中国的哲学精神文明大矣。读者不要以为我在说笑,中国的哲学精华是儒丶道两家的“天人合一”或说“道”。但阐述“天人合一”或说“道”,没有一个主体“吾”的存在,其哲学还能成立吗?没有“吾”,这个“道”就流入神秘主义,不是不可知,而是无法论证下去。有了这个无待无对无象的“吾”,所谓的“圣征”丶“得道”丶“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才能成立。若果没有“吾”,儒家的天道就谈不出个名堂来了,而老子的道何以可悟得而不可以言传?完全是有一个“吾”。这个吾,可以万物与其并生,可以物化,可以与天地为一,可以与时俱化,可以和光同尘。吾与世界宇宙是可以容为一体的,没有主丶客体的对立,天与人合而为一。中国人这个“吾”,他内心可有一定的感想或感应是不可言说的,所谓的“只可会意,不可言传”就是这个“吾”的感悟,吾是完全内在的,我是对外开放的。

假如我们用西方哲学来诠释中国的天道哲学,就不通了:没有我,就等于没有了主体,这个哲学观根本不能成立。故说中国的哲学,妙就妙在有一个“我”与“吾”的区别,没有我,吾还在。吾可以忘我,无我。我以为,我们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不同的要点就表现在这里,西哲没有“吾”只有“我”,他们的所谓“自我”也是辩证的,而不同我们中国人的这个“吾”。何以西人说不可以超越上帝,而中国人则可以成仙成神?问题就在于此。我们现代的中国学者,特别是大陆的学者,受黑格尔辩证法的影响太深,将中国的哲学用辩证法去分析,特别是老庄的道无学说,解析得让人忍俊不禁。有说老子是个辩证法家,有说老子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把老庄哲学附庸到辩证法去,以我看是不求甚解。综观〈老子〉一书,其讲所谓的辩证,是证明其道不可辩证。开章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及讲“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老子〉38章))等来观之,其所谓的道德境界,根本不是我们常说的道德准则,它是没有辩证的,是形而上之上,无之无。他是跳出人性的善恶丶是非等观念的一种静观(老子叫“玄览”)。一些学者沾沾自喜,自以为用辩证法就可解读中国古人的学说了,还用“朴素的唯物主义”给老子戴帽子,以此证明自己比古人高明。奈何也,老子道的“玄妙之门”岂又能用理性解析得了?其深不可测,其奥不可知,其妙不可言。吾坐忘于德国,经十数载,方体悟到儒家的“极高明而道中庸”及老庄的玄之又玄的道无哲学的一点真味,实则吾华夏的哲学与西哲的主客体哲学是不同路数的,不能用辩证法去思辨。我以为,老庄讲那麽多的辩证关系,最终目的是达至那“无”的境界。老子已讲到“损”至“无为”,既已“无”,又何来辩证?儒学大师牟宗三对中国哲学有极高明的诠释,他想打破康德说人没有智的直觉(康德归之于上帝)的论说,将存有论划为“执的存有论”和“无执的存有论”两种,以无执存有论开出智的直觉,达至圣人丶真人丶至人丶佛的涅盘境界(牟宗三〈现象与物自身〉)。

只可惜牟先生没有指出中国古人这个“吾”-完全内在的,无执无矛盾对立的主体,其所说的“内容真理”及“无执的存有论”就有些滞塞,不那麽畅通。你儒那一套道德论,所谓的“仁义礼智信”都是有意涵的,向外展露的,何来无执?只不过是执形而上的意中之意,这也是执。但牟先生论到圣人丶至人及涅盘的境界时,确实是无执的,他引用古人罗近溪的话说孔子:“真正的仲尼临终不免叹口气”,以此说圣人无体,无又不可以训。故说“圣人为悲剧”(〈牟宗三集〉291页,群言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要说到主客观性的统一,达至天人合一之境界,没有一个“吾”来作“无执的存有”,是无法说下去的。故说中国老庄的道无哲学,儒家的天道哲学,没有吾,是不能成立的。吾人唯有从“吾”认识开始,达到“忘我”丶“无己”精神境界,方能悟觉出老祖宗这个“吾”哲学观的伟大。陶渊明在乡下种田,安贫快乐,我们不能说他是用辩证法辩证出来的幸福,说他贫穷就是富有,或说他的与世无争丶顺应自然的人生是装出来的。

孔子的“从心所欲,不逾矩”不是辩证出来的,是“吾”真就如此。吾就是吾,很难为外人所道。吾一说出来,就变成“我”了。这就是庄子表达“今者吾丧我”道无哲学的玄妙之处。如今国人不是大谈弘扬国学吗?我以为吾人若不跳出西人哲学的路数,还用流行的辩证法去分析中国的哲学,所得到的也是肤浅的认识,其道不可能发扬光大。所幸我发现我们现代人丢失中国古人的这个“吾”,在此以馈读者,希望中国人灰复“吾”的自信。

看了原作者黄鹤生写的文章,还真有些感慨,五口为吾,古人说口也是人的意思。五人为“吾”,个人认为是“集体意识”的我,是内在之我。这是一种逐渐展现的人格。 “鹤鸣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老鹤在阴凉处鸣叫,小鹤应和。我有好爵佳酿,我们共享。 这个“吾”似乎是一个正在展现的的“我”,一个正在实践的“我”,虽然我还没有能力说出我所有的感受,但我已经感受到了真诚,与你一起推杯换盏慢慢交流了。

老子,是一种思想,一种哲学,但不是一种宗教!!!!!总是有那么多的人 把一些玄乎其神的东西套上一层科学的外衣 然后出来 招摇撞骗。

道可道,非常道,道法自然!!!

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想来无谓内外!!!!道是没有终点的!!


相关内容

  • 壮志未酬的一生
    <胡绳文集>的<前言>中说:"我在77岁的时候回顾一生的写作生涯.我想说,我一生所写的文章,虽然有一些可以说有或多或少的学术性,但是总的来说,无一篇不是和当时的政治相关的(当然这里谈的政治是在比较宽泛的意义 ...
  • 中国哲学的宇宙观与人生境界
    中国哲学的宇宙观与人生境界 1. 创化的宇宙,创造的人生 中国哲学的宇宙观是生生不已.大化流行的宇宙观.宇宙是至大无外的.惠施说:"至大无外,谓之大一."(<庄子·天下>引言)这里的"大一" ...
  • 自然的话题作文
    海与大河不同.河流缓缓流淌,如老聃的"清静微妙,守玄抱一":而大海变化万千,如庄周的"洞达而放逸".海水的磅礴之势,海水的傲视天下,海水的宁静微澜--面对这样的海,我听到的是孟德的"烈士暮年 ...
  • 风水美学里的重庆吊脚楼
    FieIdfor Young日墨墨四学苑新声 作者认为:"除去迷信的一面后,风水学反映着科学的宇宙观,大到一个都城,小到一间房屋,从方位到空间布局,都是一个微缩的世界". 风水美学里的重庆吊脚楼 ■项之圆 重庆吊脚楼 山 ...
  • 庭院鱼池设计之中国水景艺术
    庭院鱼池设计之中国水景艺术 来源: 河南省恒运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 由于水景具备的独特魅力以及人类亲水的天性使然,自古以来,人类就热衷于将水景植入日常居住.游玩场所.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宗教观和艺术审美观,由此也 ...
  • 习近平:领导干部读书应有三种境界
    习近平:领导干部读书应有三种境界 我讲三个观点:一是领导干部要爱读书,二是领导干部要读好书,三是领导干部要善读书.围绕这三个观点,我谈一些自己的认识和体会,和同志们交流. 一.领导干部要爱读书 当前领导干部读书的状况不容乐观,归结起来主要是 ...
  • 论全球化时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困境与重构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论全球化时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困境与重构 冯 勤 [摘要]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经济全球化已逐渐转向文化全球化,这使中国传统文化再次尴尬地陷入日益突出的困境中,中国传统文化究竟应该何去何从呢?这一 ...
  • 毛概论文--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 ...
  • 中华文化衰落之根源探讨
    中华文化有三派影响深远,三者是:儒,释,道.后两派讲究出进之道理,姑且不论,儒家讲入世,自孔子创立以来,历经千余年,始终在中国精英阶级(士大夫阶级)中占据精神统治地位,中国人也尊孔子为"文圣",儒家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之 ...
  • 人生哲学论文
    人生哲学论文 院系:城市学院 班级:09土地资源管理2班 姓名:王骏 学号: [1**********] 品味舍得 舍得,即愿意付出,不吝惜.(<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假如今日有个人缉访得贼人真信,来报你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