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日本社会与文化 - 范文中心

现代日本社会与文化

05/03

日本文化演绎下的启示

摘要:日本文化史乃是外来文化与自身文化融会贯通的历史。日本的发展与外来的文化密切相关,日本自身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模式,展示了日本独特的发展道路,可以说日本的文化史也是一部日本的演绎史。以文化来展示日本整个社会的变迁与发展,吸收外来的文化同时,要坚持自身的文化优势。

Abstract: the Japanese culture history is the alien culture and its culture mastery of history. Japan's development and foreign culture closely related, Japan's culture and foreign culture fusion model, showing Japan unique development path, it can be said that Japan is also a cultural history of the deduction of Japanese history. To show the whole society culture to Japan of change and

development.Absorbing foreign culture at the same time, to insist on their own cultural superiority.

关键词:绳魂弥才 和魂汉才 和魂洋才 和魂美才 日本文化

日本文化史是外来文化与自身文化融会贯通的历史,如果将自身文化称为“母体”的话,那么外来文化则是它的“父体”,二者缺一不可,正是这种方式造就了独有的日本文化景观。但是日本始终坚持着自身的文化理念,有选择的吸取了外来文化,才是最终日本不断崛起的原因,这不能不说是给我们的一种启示。无论日本和中国在历史上文化交流是多么频繁,相互影响是多么深远,从古至今,日本文化的发展还是有它的许多特点,有许多既不同于中国,又不同于西方的

发展规律。在日本文化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有许多看起来是很矛盾对立的现象,可是又和谐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自具一格的东亚文化,这种情况可以说是举世罕见的。所以美国哲学家穆尔认为,日本文化是“所有伟大的传统中最神秘的,最离奇的”。

绳魂弥才

所谓“绳魂”,泛指绳纹时代日本列岛的原日本人在于自然的抗争中所形成的共同理念及信仰等相对稳定的民族性格或民族文化心理定式,它是构成日本文化底蕴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而言,即指精农主义、生命一体感认识、与自然合而为一的情感、神道信仰以及人情伦理等共同的文化心理取向。在此时期,大量的外来大陆人来到日本,比较著名的有“徐福东渡”等。外来的人们不仅增加了日本的人口,更带来了丰富的文化技术,如日本的文字、儒教、佛教及技术、技能等广义的文化系统,这就是所谓的“弥才”。日本从中汲取了有形文化及一些表象的东西,但从未接受过深层次的理念。这代表着什么?是日本自身文化的执拗还是自身的坚持。日本虽然接受了大量的外来人口与外来文化,但他始终未在外来文化攻势面前彻底迷失自我,丧失自我的独立性。

和魂汉才

五六世纪开始日本更加开始从蒙昧走向理性,日本开始理解倭的内涵,并更改了自己的国名,由此不难窥视出日本人的自我意识以及民族理性已逐步走出漫长的黑夜,走向觉醒。

七世纪的奈良文化可以说是日本历史上伟大的转折,正是这次的文化变迁引起了著名的“大化改新”的发生,日本也由此走上了封建社会的新路,走向了繁荣的文化经济时代。马克思曾说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使他们不是随心所欲的创造,并不是在他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这里存在着历史的继承性。虽然说当时先进的唐朝文化对于日本有着致命的吸引力,但我们也不难发现日本的文化性格保持着自始至终的一贯性,即始终没有迷失自我。隋唐时期,日本对于文化的引入与以前相比,范围更大,规模也更为庞大,从大陆先进的物质文化到先进的生产技术、政治经济体制乃至价值理念,均由浅入深地逐步吸收过来。并且在这浩瀚的海洋里酣畅的吸收过程中,日本民族自身所固有的特性,如语言、性格、思维方式、宗教信仰等,即日本人所固有的特性或称之为“国魂”或“和魂”,则自始至终保持着稳定的形态。即使导入了儒教及佛教等外来价值理念,日本也未全盘接受,而是在长达千余年的大陆文化与大和文化的交融中,做出了相应的变形,是指日本化。

而且在吸收外来价值理念的同时,日本形成了自身独有的武士道精神。在新渡户稻造的《武士道》中他说:“旧时的日本是武士制度的产物。武士不仅是国民的精英,还是他们的立身之基本。所有日本独特的美,都经由他们创造并流传;他们的社会地位虽高出众人,却为之树立了道德的标准,成为道德楷模。武士道的道德分为对内对外两个部分,对外求得社会的安宁与幸福;对内修身不已。”【2】但

我们也不能忽日本视武士道的弊端,即愚忠的思想以及残忍的杀戮思想。关于日本武士社会的愚忠实况,在16世纪最早来日的葡萄牙人传教士路易斯&弗洛伊斯在《日欧比较文化》一书中就有记述。他说:“在欧洲,主人死时,仆人们哭着送到墓地。在日本有的人切腹自杀殉死,大多数人切手指尖,投入焚尸火中”,并认为这是很大的荣誉

【3】。其将日本非人性的愚忠揭示的淋漓尽致。这就是中国儒家思想被日本采纳吸收的同时所做出的变化。武士道不仅有其战争、残暴、杀戮的一面,更多的还有它丰富的内涵。在日本武士道被称为为人之道的楷模而广为民众所“效尤”,可见日本的武士道文化也有着理性的一面,我们要正确对待。

和魂洋才

1853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即美国将军佩里的“黑舰事件”,它打开了日本200多年自闭的国门。列岛,荡漾着社会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震撼着日本人的心。但是,潮水有涨必有落。以东西方文化为媒介,创造日本现代文化的道路。可以说,明治后期文化已经完成落现代转型,并且在与西方文化共流、撞击与相融中,探索出现代日本文化发展的独自道路。在这个时期,日本开始从上到下的学西之风,从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到西方先进的思想、政治制度、经济体制乃至西方文艺、生活方式,无不引进。而且日本并没有对儒家和佛家的思想摒弃,而是加以改进,反而促进了日本的资本主义发展。这就与中国新文化运动有所不同。新文化运动是对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有了彻底的敌视,例如:“打到孔老二”。这就是日本人表现出来的理

性。正是由于这样的文化思想下,日本开始了它另一次的腾飞——明治维新,开始了他引进西学的“文明开化”运动。其目标在于赶超欧美资本主义文明强国,以全新的资本主义价值观念“破历来之陋习”,“求知识于全世界”,从而走上了现代化道路。“文明开化”是明治时代日本街头巷尾的流行用语,它涉及面广,不仅包括政治科技、教育、经济、法律,还包括道德理念,以及个人衣食住行方式等广义文化【4】。日本曾专门派政府高官组队去欧洲考察,学习西欧的一切可以用于自身发展的东西。英法的功利主义、实证主义、天赋人权思想在日本迅速传播。

我们不能否认,日本的资本主义改革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巨大的成功,它摆脱了沦落为殖民地的悲惨下场,奋起而成为了东方的强国。为什么中国当时没有成功的改变自己的地位呢?中国也有改革,也有革新,洋务运动等等。但是文化的不同影响了好多。正是由于日本文化的特殊性日本人又一次的抓住了这个机遇。可以说日本对于引进外来文化有着丰富的经验,坚持自身,懂的舍弃。日本的文化正是有着这种兼容性,它成功的搭上了资本主义强国的末班车。

和魂美才

二战之后,尤其是在日本的残忍暴虐给世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之后,美国开始了他对日本的改造还有渗透。珍珠港是日本失败的开端,正如重光葵说:在中途岛“美国人报了珍珠港的一箭之仇”【5】。虽然马克思主义、实用主义、非理性主义相继风靡现代日本思想界,

所谓的“日本主义”几经沉浮,但最后仍保持了自身文化的独立性,他从未被同化过。

在此期间,日本借助美国的帮助,经济迅速恢复,并一跃成为除美国之外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国。但是美国的主流思想亦传入到日本,并产生很大的影响。日本人的生活方式也放生了重大的改变,开始与美国接近。快餐文化、电器使用等迅速在日本扩展开来。总之,40年代后期日本人普遍向往的美国生活方式,并已在日本列岛复制出来,并与日本传统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并形成自己特有的生活方式。

随着日本经济的高度增长,日本向外推销自己文化的意识越来越强烈,而且提出了战略性的口号,那就是曾任日本首相的中曾根康弘所说的“国际化”。在这方面,日本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据90年代的一份统计资料说,由日本官方机构主持的海外文化交流项目,诸如邀请或派遣学者、留学生,开展大型文化活动等等,每年的经费预算为10亿日元。日本外务省所属的国际交流基金,鼓励、资助的主要是和日本有关的项目,例如国外的日语教育,日本文化和文学著作的研究、翻译和出版,或与此相关的文化活动。政府的这种大投入推销本国文化的举措收效显著。日本的茶道、花道之所以享誉世界,日本的文学作品之所以有众多语种质量较好的译本,和这些举措是有密切关系的。

日本传统文化是日本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日本文明的主题,其具有强烈的传承性和延续性。日本传统文化在现代转型过程中,不是否弃自我、取消自我,而是借助借助西洋文化对传

统文化加以变革,将传统儒学和佛学推陈出新,从而创造出适应新世代发展的新质文化。日本的这种文化吸收方式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恩全集》,第38-39页

2、 新渡户稻造/著 傅松洁/译 李津/审,《武士道》,第1108-09

页,企业管理出版社

3、(葡)路易斯&弗洛伊斯著,(日)冈田章雄译著《日欧比较

文化》,第48页,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4、 杨薇著,《日本文化模式与社会变迁》,第135页,济南

出版社

5、(美)亚瑟&查齐及时代生活丛书编辑胡修雷 著译,《肆虐

的太阳旗》,第183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相关内容

  • 从传统中蜕变_日本现代园林的转型启示
    从传统中蜕变--日本现代园林的转型启示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Tradition--Tak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Japa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for ...
  • 日本外来词,中国人
    驳所谓"离开了日本外来词,中国人无法说话"的谬论点击:5453 回复:70 作者:白珉 发表日期:2010-2-6 13:51:00 回复 关于现代汉语中的日本外来词的话题,原来我并不关注.2007年在网易新闻论坛中日关 ...
  • 光华管理学院-从历史看管理(7期)
    从历史看管理 HISTORICAL INSIGHTS FOR MANAGEMENT (7期) 目录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张维迎教授寄语 牛大勇教授寄语 学习时间 课程费用 核心价值 课程对象 课程体系 课程教授 报名信息 ...
  • 日本建设新农村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建设新农村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李锋传 2013-2-15 21:04:50 来源:<沈阳工作与研究>2006年11期 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召开以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逐渐成为热门话题.2005年11月至12月相继召开的中央 ...
  • 论穆时英新感觉派小说的抒情特征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卷第)期 论穆时英新感觉派小说的抒情 ...
  • 浅谈中国京剧与日本歌舞伎的对比
    摘要:在戏剧舞台上,中国的京剧与日本的歌舞伎这两种传统戏剧的舞台形式,既反映了亚洲文化共性的一面,又体现着各自文化的个性精髓.通过比较其风格特征,寻找艺术发展的规律,是研究戏剧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京剧;歌舞伎;中国儒学;艺术风貌 在亚洲国 ...
  • 我国高校国防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摘要]随着中日钓鱼岛局势的日益紧张,我国民众的爱国热忱不断被激发.对于保持民众清醒的爱国意识,高校国防教育的作用至关重要. [关键词]中日钓鱼岛争端 高校国防教育 必要性 中日两国自古为邻,曾经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日本臣服于中国大陆,成为 ...
  • 丹下健三建筑思想漫谈
    ・''・ 第..卷第!*期 年'"")(月 山西建筑 /0-123-4503+65+,46 789:..18:!* ; 文章编号:()!""#$%&'('"")!*$&qu ...
  • 现代化新论读书笔记
    <现代化新论>读书笔记 读罗荣渠的<现代化新论>,其立意之新观点之新令人如沐春风.下面粗谈书中的精彩观点. 关于现代化,作者综合考虑并指出现代化是具有多重层面的:经济发展为物质层面,政治发展为制度层面,思想与行为模式 ...
  • 中国近代化
    中国近代化 一.中国近代化的启动(1840--1894) 二.近代化的整体发展(1895--1927) 三.近代化的曲折前进(1927--1949) 四.腾飞阶段(新中国成立----------至今) 二.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