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儒家讲稿. - 范文中心

孔子与儒家讲稿.

05/19

孔子与儒家

一、西周时代

按照司马迁在其著作《史记》的记载,周王朝始祖姬弃和夏王朝的始祖大禹、商王朝的始祖子契一样都是尧舜时代的大臣,后来几经周折,到了第十三代古公亶父始定居于岐山,而周族也在此时开始变得强大,到了古公亶父的孙子文王姬昌时代,周族的势力可以同当时的商王朝一比高下了,而姬昌的儿子武王姬发最终消灭了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王,建立了周王朝。

周王朝建立后,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建设,这些制度大体可归纳如下:

1、封建制度。西周初年,当时统治者出于建立和维护政权、稳定社会秩序的需要,对王室宗亲和功勋贵族及服从部落的首领进行了大规模的分封,封国据史料考证达到二百多个,而这些封国中以周王室同姓血亲及姻亲居多。其他非王室贵族封国,除战功卓著的姜尚外地位均低于王室封国。各封国虽然从属于周王室,但又自成体系,在对周王室尽了规定的义务后内政完全自理。分封是层层进行的,因此形成了金字塔式的社会等级秩序,周天子高高在上,下面依次是诸侯、卿、大夫和士组成的各级“封君”,这些封君有着严格的尊卑等级,每一级封君一方面有着相对的独立性,一方面又从属于上一级封君。

2、宗法制度。殷商以前无嫡庶之制,王位一般是兄终弟及,而到了周代之后开始确立嫡长子继承制,由嫡长子继承制又演变出宗法制:嫡长子继承王位当上天子后变成大宗,嫡长子的同母弟与异母弟

则被封为诸侯,是谓小宗。在诸侯国内,每世诸侯之位也由嫡长子继承,是为诸侯国内的大宗,他的诸弟被封分卿大夫,为小宗。卿大夫在其采邑内亦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在自己的采邑内亦为大宗,其余诸弟封为士,为小宗。士亦由嫡长子继承,其余诸子不再分封,为平民。简而言之,诸侯于天子为小宗,但在其封国内又为大宗。卿大夫对诸侯为小宗,而在本族内则为大宗。宗法制度的核心内容实际上就是嫡长子继承父位(大宗),庶子分封(小宗)。

在宗法制下,小宗必须服从于大宗,受大宗的治理和约束。各级大宗享有祭祀祖先的特权,其他小宗则没有这个权力,后者只有通过对大宗的尊敬才能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如果说分封制体现的是一种“尊尊”的原则,那么宗法制则体现的是一种“亲亲”的原则,而“尊尊”要以“亲亲”为前提,周天子既是天下大宗,也是整个王朝政治上的共主。周王朝通过分封制与宗法制,使得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2、井田制度。井田制是在西周时期开始推广普及的一种土地制度。由于关于井田制的相关考古资料的缺乏,有学者却认为,由于地理环境和气候因素,真正整齐划一的井田制可能是不存在的,但作为一种贵族聚敛财富的方式和社会管理办法,松散的井田制是有存在的。将一块大面积的土地,一份作为公田,其余的作为私田分给各个庶民家庭。私田的收入归庶民自己,但条件是他们必须首先完成公田的耕种。公田为贵族所有,土质当然肥沃,灌溉条件也应是最好的,庶民耕种者必须先公后私,公田的收成不能低于私田。古人把这种劳

动产品再分配的方式" 雅化" 为" 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 公即贵族。在井田制度下,土地不许买卖。

3、礼乐制度。礼与乐在中国文化里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因此学者们常将中国文化称作“礼乐文化”。礼乐皆出于周公的制定,史称“制礼作乐”。周代的礼制是一套严格复杂的等级制度,其内容包括冠礼、丧礼、聘礼、燕礼、飨礼、祭礼、军礼、乡饮酒礼、士相见礼、觐礼、朝礼等。在西周,以五声八音为乐,五声为音阶,即宫、商、角、征、羽。八音为器乐之分类,即埙、笙、鼓、管、弦、磐、钟、柷等。

西周的礼乐制度体现的是一种等级制度。不同场合,不同身份的人,不但礼仪有别,所用的音乐也不同,关于乐队和歌舞队的编制也有严格规定。某一等级的人,才能享用这一等级的礼乐。周公“制礼作乐”确立了周朝以礼乐安天下的政治方针,而礼乐制度的核心就是要使上自天子诸侯、下至普通百姓安守他们的职责和本分而不能逾越,以此来维护社会的稳定。

综上所述,可知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和礼乐制度是西周政治制度中最突出的代表,它们的出现表明西周时期已形成一套完整的政治制度,标志着中国封建制已到其发展的顶点,对中国以后的政治制度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礼崩乐坏

西周末,周王室发生了一系列内乱,周幽王的太子宜臼迫于压力,将都城迁到洛阳,历史上把周平王迁都建立东周到秦始皇消灭六国统

一天下的历史时段称为“春秋”和“战国”时代。

从春秋时代开始,周王室的统治权威江河日下,各诸侯国各自为政,开始了激烈的争霸战争,随之而来的是西周建立的各项制度纷纷崩解,也就是孔子所称的“礼崩乐坏”,整个社会开始了由“周制”向“秦制”转变的过程。

礼崩乐坏是对于封建社会礼乐制度逐步走向解体的描述,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经济上井田制逐步解体,出现了土地所有制及相应的赋税制度,如鲁国的初税亩,齐国的相地而衰租等等。政治上一些强大的诸侯开始建立直属于君王的郡县制,不再对土地进行分封。

2、各分封诸侯间征战不已,周天子无力阻止。对于春秋时的混乱状态,墨子曾有过很好的概括:“国相攻,家相篡,人相贼”。根据司马迁在《史记》中的统计:“春秋二百四十二年,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在春秋的混战中,产生了号称“五霸”的诸侯国国君,他们分别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和越王勾践。五霸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以维护早已衰弱不堪的周王室为号召,召开各种诸侯间政治同盟性质的大会,保护肯于依附的诸侯国,打击不肯依附的诸侯国,在显示个人霸政的同时,也力图在混乱不堪的局势中寻求稳定。

3、各诸侯、卿大夫僭用礼乐的现象十分普遍。如前所述,西周的礼乐制度体现的是一种上下尊卑的等级制度,从属于那一级就使用那一级的礼乐。而春秋时代的卿大夫在夺取国君权力的同时,不但僭

用诸侯之礼,甚至僭用天子之礼。按礼,天子的舞用“八俏”(“佾”是“列”的意思,每列八人,八佾六十四人),这时季孙氏也用“八佾舞于庭”,孔丘斥责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按礼,天子祭祖唱《雍》诗来撤除祭品,这时鲁的三家都“以《雍》撤”,孔丘认为这种事不该出于“三家之堂”。按礼,只有天子可以“旅”(祭祀)于泰山,这时季孙氏“旅于泰山”,孔丘又指责他不懂礼(《论语·八佾篇》)。卿大夫这样“僭礼”,其目的就是要夺取政治权力。

4、作为传统封建制度基础的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严重破坏,长子继承制度多不能施行,父子相功,手足相残的事例比比皆是。一些有权势的卿大夫在征战中势力壮大,出现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卿大夫出的局面。孔子曾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制礼作乐及对军队发号司令本是周天子的权力,但在动荡的春秋时代,诸侯王、卿大夫乃至大夫的家臣都窃取了这种权力,例如鲁国的“三桓”、晋国的“六卿”,在孔子看来,这是“天下无道”的表现。

三、轴心时代。

“轴心期”是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提出的重要概念,认为在公元前数百年的时候,人类至今赖以自我意识的世界几大文化模式(中国、印度、西方)大致同时确立起来,从此,“人类一直靠轴心时期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燃火焰,„„轴心期潜力的苏醒和对轴心期潜力的回归,

或者说复兴,总是提供了精神的动力。”

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 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概是在北纬30度上下, 就是北纬25度至35度区间。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虽然中国、印度、中东和希腊之间有千山万水的阻隔,但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很多相通的地方。

在那个时代,古希腊、以色列、中国和印度的古代文化都发生了“终极关怀的觉醒”。换句话说,这几个地方的人们开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来面对这个世界,同时也产生了宗教。它们是对原始文化的超越和突破。而超越和突破的不同类型决定了今天西方、印度、中国、伊斯兰不同的文化形态。而那些曾经辉煌一时,但没有发生“哲学突破”和“终极关怀的觉醒”的文明,如古埃及和古巴比伦都无一外例地衰落,变成了文明的化石。

四、孔子的生平。

孔子,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他的祖先是殷商贵族,后为春秋时宋国皇室成员,他的祖上孔父嘉因得罪宋国权臣华父宋督被杀,孔父嘉的后人放叔畏祸逃到鲁国,历经两代生孔子。鲁国是周公旦的封国,属于姬姓“宗邦”,是周王室最为倚重的诸侯国,

因此尽得周王室礼仪典册之副,在各诸侯国中,鲁国拥有最完备的周礼制度,孔子后来走上维护宣扬周礼的思想道路,和他从小受到周礼文化的熏陶有很大的关系。 孔子出生三年后他的父亲去世,他青少年时家庭生活比较贫困,做过一些比较低贱的工作,正如他自己成年后所说“吾少贫而贱,故多能鄙事,尝为委吏乘田”,委吏即是仓库管理员,乘田是主管牛羊放牧的小官。

孔子十五岁时有志于学,二十多岁时关心政治,常就国家大事发表一些见解,而且他名气越来越大,一些贵族和平民都来拜他为师,向他学习周礼,孔子也扩大了办学范围,一改往昔只有贵族才能上学受教育的传统,兴起了“有教无类”的平民办学之风。

在孔子的时代,鲁国的政权被“三桓”(因其均为鲁桓公的后人而得名)所把持。鲁昭公二十五年,“三桓”和鲁昭公发生武力冲突,孔子为躲避战乱而来到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齐景公曾想把尼溪之田封给孔子,被齐国重臣晏婴制止,而齐国的一些贵族也想加害孔子,孔子被迫返回鲁国。

鲁定公六年,“三桓”之一的季桓子被自己的家臣阳虎架空,孔子一向不满这种不符周礼的政治乱象,退隐在家修著《诗》、《书》、《礼》、《乐》,跟从他学习周礼的弟子也越来越多。阳虎把持鲁国政权,想借孔子的名气增加自己执政的合法性,几次想拜见孔子,都被孔子谢绝了,但终有一天被阳虎堵在路上,在阳虎的力劝下,孔子同意出仕,做了鲁国的大司寇。

鲁定公十二年,孔子为打击“三桓”势力,力主拆毁他们所建筑的城堡,即所谓的“隳三都”,季孙氏和叔孙氏的据点相继被拔除,但轮到孟孙氏时遭到强烈抵制,“隳三都”政策功亏一篑。齐国得知鲁国重用孔子,甚感畏惧,于是八十多名美女分化鲁国君臣,鲁定公和季桓子果然中计,整日迷恋歌姬舞女不理朝政,孔子大为失望。后来鲁国举行郊祭,按例祭祀之后要送祭肉于大夫,但孔子却没有接到祭肉,孔子明白自己在鲁国的政治生命已经结束,他被迫率领众弟子离开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的行程,是年孔子五十五岁。

孔子带领弟子来到卫国,卫灵公礼遇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给孔子年俸六万粟,但却不准孔子参与卫国国政。卫灵公夫人南子仰慕孔子的为人,很想见见孔子,但南子的名声不怎么好,孔子本不想见她,但经不住南子再三派人请见,孔子不得已去见南子,子路对此大为不满,孔子在弟子面前发誓此次会见纯属不得已。

鲁哀公二年,卫灵公去世,卫国因为继承权问题发生内乱,孔子和众弟子再一次踏上周游列国的旅程。孔子一行经过曹国来到宋国,宋国司马桓魋嫉恨孔子,扬言要杀掉孔子,弟子敦促孔子快速离开宋国,孔子淡定地说“老天把复兴周礼的大任降到我的身上,桓魋又能把我怎么样”。离开宋国后,孔子来到陈国,行到半路上没有粮食了,师徒饿得走不动路了,而孔子仍旧弹琴唱歌,不以为意,子路见了发怒道:“圣人君子也有穷困得走投无路的时候吗?”孔子回答道:“君子在穷困的时候也会保持道德原则,而小人一旦穷困了就会无所不为。”

孔子师徒一直在陈国挨饿,到了第七天的时候子贡求楚国人救了他们。楚国派在陈国执掌实权的叶公问子路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子路没有回答,听说后对子路说:“你何不这样回答他,孔子这个人,做学问研究真理从来不感到疲倦,教导别人从来不感到厌倦,发奋读书常常忘了吃饭,因为做学问研究真理而高兴地忘记了烦恼,而且从来也没感觉到自己已经到了老年。”孔子六十三岁那年由楚国返回卫国,在这前后,他分别遇到了隐居世外的高尚人士接舆、长沮、桀溺、荷蓧丈人。

鲁哀公十一年,孔子弟子有若为季康子立下战功,季康子派人持币迎接孔子,至此,在外周游列国十四年之后,孔子终于回到了母国。

孔子回到鲁国,虽然受到鲁国君臣的礼遇,但在政治上依然得不到重视,孔子继续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孔子打破贵族教育垄断,开平民教育先河,一生授徒三千,其中德业有成的七十二人。孔子整理删定《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古代文献,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孔子晚年,他最器重的两个大弟子颜回和子路都先他而去,孔子和颜回、子路情同父子,他们的逝去,对孔子的打击相当大。鲁哀公十四年春,西狩获麟,孔子认为这是不祥的征兆,喟然而叹曰“吾道穷矣”,于是停止了《春秋》的删定整理工作。

鲁哀公十六年二月初四,子贡来见病中的孔子,孔子拄杖倚门责备子贡来的太晚,孔子以歌为叹“泰山快要坍塌了,梁柱快要折了,

有智慧的人快要死了”,唱罢哀哭流涕,对子贡说:“天下混乱无道已经很久了,没人采纳我恢复周礼的主张。夏人死后在东阶殡殓,周人死后在西阶殡殓,殷人死后在两个楹柱之间。昨天黄昏梦见自己坐在两楹之间祭奠,自己的先人就是殷人啊。”

在床上躺了七天之后,孔子于鲁哀公十六年二月十一日(公元前479年4月17日)病逝,终年七十三岁。孔子葬于鲁城北泗水岸边,众弟子为他守丧三年,其中子贡守了六年方才离去。一些弟子和鲁国人依墓而居的有上百户,因此命名为“孔里”。 孔子的故居改为庙堂,受到人们的奉祀至今。

五、孔子的思想。

1、孔子的天命观和鬼神观

《论语·乡党》中说孔子“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而且他还赞扬禹“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论语·泰伯》)。这些都说明孔子对祭鬼神之事非常重视。

但是,《论语》中的某些言论,还是很容易引起关于孔子是否相信“鬼神”之存在的争论的。例如: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祷之久矣。”(《论语·述而》) 子问“有诸”,到底是在问什么呢?是在问“有鬼神吗”,还是在问“有此礼吗”,或是在问“有需要祷请鬼神的事吗”?联系上下文意思,我们知道孔子事实上并没有像子路说的那样去祈祷,但他却说自己已经祈祷很久了。其实他的意思是:自己平时修身正行,恭肃

于鬼神,无过可谢。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所理解的“鬼神”的道德性与“天”是一致的。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子曰:“仁者先难而获,可谓仁矣。”(《论语·雍也》)

孔子这里回答樊迟的,都是做官的所要注意的事情。“敬鬼神而远之”,怎样算是“敬”,怎样算是“远”呢?孔子之所谓“敬鬼神”,在礼上表现为进行正当的祭祀活动,在本质上则是修身以恭顺于“鬼神”,而不是通过各种不正当的手段来取得“鬼神”的福佑。与其祷请鬼神,不如修身养品德。如果道德品质差,再祈祷也没用,鬼神不会帮助一个品质恶劣的人。此类事情,为官的应当“远之”。所以孔子教导樊迟要务民之义,老老实实地为百姓谋福利,不能像殷代那样实行“鬼治”,“率民以事神”(《礼记·表记》)。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事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

有人认为,这句话中,子路是在问鬼神有无,人死后怎样之事。这实在是误解了这句话的意思。《论语·为政》中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子路问“事鬼神”,实际是在问祭祖之礼;问“事死”,实际是在问丧葬之礼。这些都是十分重要的事,所以子路所问并无不当之处。但孔子不回答他如何“事鬼神”、“事死”,是因为他还未知“事人”与“事生”。“事鬼神”、“事死”之法全由“事人”、“事生”推得。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论语·八佾》)

祭祀亲人,就好像亲人还在时那样。亲人还在时都不知道要孝要悌,死了自然也不知道该如何祭祀。孔子实际上是在教育子路要学会事亲。然而,从侧面也可以证明一点:孔子并没有利用鬼神祭祀来教育人们要孝悌,而是相信鬼神之实有,不能事人者亦不能事鬼神。

由上述诸例我们可以看出孔子信“鬼神”之实有,并且认为祭祀鬼神是人类道德伦理规范的一种体现。因此“鬼神”之事归根到底就是“人事”,所以孔子不常谈“鬼事”,而强调“人事”。

在周代以前,人们把天看做一个喜怒无常的暴君,呼风唤雨,掌管人间事物,天的性格是人类理性无法把握的,人们只能通过不断祈祷祈求天神保佑。而到了周代,天具有了道德属性,“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尚书·蔡仲之命 》)“天”大公无私,只辅佐有德之君。因此只有有德之君才能得到“天”的眷顾。而周王一开始就自称为“天子”,并亲自祭祀“天”。“天子”当顺从“天”,以“天”的意志为意志。“天”是爱护民众的,“天子”亦要爱护民众。“天”以民众的意志作为赏罚的根据,人民要求的事“天”必满足,所以“天子”若苦待民众便是违“天”之命,“天”就不再保佑他。

孔子一生都在推崇西周,周人对“天”的理解也深深的影响着孔子。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论语·八佾》)

“奥”是房子的西南角,“宗庙及五祀之神皆祭于奥” “灶”是灶神。孔子认为,“天”超乎这些之上,若得罪了“天” ,祈求这些

神灵又有何用?反过来说,若不得罪于“天” ,这些神灵又能奈我何?可见,在孔子心目中,“天”具有最高的权威性,超乎万神之上。 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论语·雍也》)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由上观之,孔子认为“天”是全知全能,公正严明的。因而他可以向“天”起誓说,若有做不好的事情,就让“天”来惩罚。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论语·泰伯》)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 “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意思是“天”布德广远,无法名象,只有尧能效法祂。第二句讲的是突然有一天孔子说不想再施行教导了,子贡就问:如果夫子您不再讲学,我们遵循什么呢?孔子说:“天”没有说一句话,却能行四时,成百物。他一面指出言语教化之有限,一面又突出了“天”之大能大德,钟灵毓秀而自隐,表明自己愿意效法“天”,施行不言之教。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论语·述而》)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

罕》)

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在树下讲学),门人劝其快跑,孔子就用上述第一句话来安慰他们。意思是“天”如果赋予我才德,使我可以在此讲学,桓魋又能拿我怎样?第二句话也是相同的意思,表明自己承担着“天”所赋予的使命,既然是“天”要自己承担的,就没有人能将之夺去。如果“天”未要自己承担,自己也没法挑此重任。这两句话表明,孔子认为“天”是主宰,亦十分清楚自己所做的事情符合“天”的旨意。

总之,孔子思想中的“天”是独一的主宰,全知全能,具有至高的权威性和道德性。

在孔子看来,很多时候命是指外在与人,由老天给人预设的无法更改的外在环境。

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也,吾力犹能肆诸市朝。”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论语·宪问》)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论语·雍也》)

这两个例子说的就是人类只能接受无法改变的命运。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论语·尧曰》)

子曰:“吾„„五十而知天命„„”。(《论语·为政》)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

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论语·季氏》)

清代学者刘宝楠认为:“ ‘天命’,兼德命、禄命言。知己之命原于天,则修其德命,而仁义之道无或失。安于禄命,而吉凶顺逆必修身以俟之,妄为希冀者非,委心任运者亦非也。”“德命”就是上述前一种“命”———“天”所要求人做的,在人即是仁、义、礼、智、顺、善之心。“禄命”则是上述后一种“命” ,即穷达之分,人之所要承受的。以上三条言论中的“命”是此二者兼而有之的。

所谓“知命”,指的是既知道自己应当“修其德命”,又知道“吉凶顺逆”不必由己,能够安于“禄命”。《老子 》云:“不知常,妄作,凶。”小人不知命,则容易妄作。而君子不是这样:他既不“妄为希冀”,也不放任自流,而是修身以俟。

在孔子的思想中,“天命”之事和“鬼神”之事实际上都要落实在人身上。孔子的天是人的天,它关注人的一生,给人以使命,给人以意义,给人以理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正是在对这样的一个天心存敬畏、谦卑受教、倾心聆听、全身依靠的过程中,孔子成为一个伟大的人文主义者,把文化的薪火传递给后人。

2、中庸思想。

在孔子思想中,中庸是重要的部分,也是受到后人误解比较多的部分。《后汉书》“胡广传”引用当时的谚语说“天下中庸有胡公”,而“胡公”之所以“中庸”,就是因为他在权奸梁冀当政时不闻不问,随波逐流,甚至有时同流合污。在这里,“中庸”和明哲保身,调和妥协是一个意思。


相关内容

  • 爱岗敬业与责任意识演讲稿
    爱岗敬业与责任意识演讲稿 爱岗敬业与责任意识演讲稿 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要想在汹涌的浪涛中崭露头角,必须要有凝心聚力,度危求进的强烈意识:要有"事不避难,勇于担当"的担当和勇气:要有"开足马力,弛而不息&quo ...
  • 儒家四大代表人物,简称"儒家四配",你都知道这四位吗?
    四配指孔老的四大弟子又称四公.四圣.孔子的四大弟子:颜渊﹑子思﹑曾参﹑孟轲: 颜回 颜回 字子渊,孔子弟子,终身未仕,一生追随孔子至死.孔子称赞他"闻一而知十","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
  • 先秦儒家政治思想新评
    一.儒家政治思想的特点 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孔子以后,"儒"又成了以孔子学说为宗旨而形成的学派时称谓."儒者"即专指孔子及其门弟子."儒学"即专指孔子思想及其门弟子发展的学说.孔于 ...
  • 中华文化衰落之根源探讨
    中华文化有三派影响深远,三者是:儒,释,道.后两派讲究出进之道理,姑且不论,儒家讲入世,自孔子创立以来,历经千余年,始终在中国精英阶级(士大夫阶级)中占据精神统治地位,中国人也尊孔子为"文圣",儒家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之 ...
  • 儒家经典对平等观念的阐释
    摘 要:对于儒学思想的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尊卑.上下.压迫等方面.事实上,作为现代性基本价值之一的"平等观念"也可以在儒家经典中找到渊源.平等观念在儒家代表人物的言行中多有体现:主张人格的独立与平等,提倡独立思考,反对因循 ...
  • 论语学而为政练习
    南僑中學高二語文·<論語>第01-02篇練習(學而第一 為政第二 ) 1.閱讀下麵<論語>選段,回答問題.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 可謂好學也已." (&l ...
  • 我眼中的孔子
    我眼中的孔子 09级1班 孟思宇 指导老师;闫研 内容提要:孔子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英雄.相比老子的高深莫测,庄子的漂渺遁世,只有勇于入世.至情至性.在黑暗的世界里坚持为理想而奋争的孔子最为可亲可敬.这就是孔子,穿越几千年的时光河流,我们可以看 ...
  • 论孔子思想的影响史
    论孔子思想的影响史 孔子(前551 - 前 479) 中国伟大的哲学家孔子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的哲学思想提倡「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以及「均以民为体」.儒学思想渗入中国人的生活,文化领域中,同时与影响了世 ...
  • 略论中国传统法律的儒家化
    1997年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期略论中国传统法律的儒家化 马作武 (中山大学法政学院法律系 副教授 广州 510275)X 1摘 要2 儒家提倡的/礼治0./德治0./人治0包含着丰富的法律思想.西汉 中期,随着儒家独尊地位的 ...
  • 浅谈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浅谈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自动化 班级:09自动化 姓名: 学号: 2011 6 25 浅谈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摘要] 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是探讨传统思想文化与现代思想和经济发展关系的一个重要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