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明朝内阁制度的发展与形成 - 范文中心

浅析明朝内阁制度的发展与形成

08/13

浅析明朝内阁制度发展的条件

摘要:自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裁撤中书省后,内阁制度便应运而生并且沿袭至清朝, 在废除丞相制度后帮助君主处理国家政务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本文将会重点分析内阁在 明朝中前期发展的条件。 关键词:明朝 内阁制度 票拟 三杨 发展条件

明朝建立之初承袭元制,置中书省,设丞相。后因中书省与丞相权力过大, 妨碍朱元璋专权,在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后废除丞相制度,裁撤中书省,提升六 部地位,权分六部。并昭告天下“嗣君不许复立丞相,臣下敢以请者,置重典。 ”

从而永远地废除了沿袭千年的丞相制度。丞相制度自秦始,沿袭千年 ,经久不

衰,是连接群臣与皇帝,外廷与内廷的纽带,承担着处理天下庶务的重担其作用 巨大。自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之日起,便也开始了丞相制度的替代制度的探索, 内阁制度是在这种状况下应运而生并最终在嘉靖年间形成。

一洪武年间内阁制度萌芽的条件 洪武年间内阁制度萌芽的条件 内阁制度萌芽

朱元璋废掉丞相后,以君主之身兼任丞相处理全国政务,以六部为首的国家 机关直接对皇帝负责。据载“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九月二十一日的七天中, 内外诸司奏事札达一千六百六十件,共三千三百九十一事”② 也就是说平均每天 需要处理四百八十多件事,一天即使按二十四个小时计算,每小时需处理二十件 事情,这样繁重的政务无论是是谁都不可能挺下来,都需要大臣协助处理政务。 在洪武十三年, 罢丞相不久就开始试行四辅官制。 《明史卷七十二职官一 》 “九 载 月置四辅官, 以儒士王本等为之” 后面的小字解释道 “置四辅官告太庙, 以王本、 杜佑、龚斅为春官,杜斅、赵民望、吴源为夏官,兼太子宾客。秋、冬官缺,以 本等摄之。一月内分司上中下三旬,位列公、侯、都督之次。 ”职务是协调政务, “覆核司法、人事等工作,与皇帝‘讲论治道’ ,个别还能参与皇帝提出的一些 问题。 ③试行不久后即废除了,但它毕竟是废相后进行改制的一种尝试,对以后 ” 内阁的设置有直接的影响。 在四辅官制度失败后,唐宋之时的翰林学士、殿阁之制进入了太祖的视野,

第 1 页 共 8 页

洪武十五年太祖开始建置殿阁大学士。据《明史卷七十二职官一》载,洪武十五 年“仿宋制,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大学士,又置文华殿大学士,以 辅导太子,秩皆五品” 。这时大学士没有权力并未参预机务, 《明会要卷二十九职 官一》记载的当时的情形是“当是时,以翰林、春坊详看诸司奏启,兼司平驳。 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问

而已。 ”大学士只是一个顾问,内阁也不是正式的国家 机关。 “以其授餐大内,常侍天子殿阁之下,避宰相之名,又名内阁。 ④但已经 ” 出现了内阁这个称呼,官员调任为大学士的称入阁。在整个洪武年间,大学士都 没有资格参与国家重要政务,内阁制度也没有什么大的发展。但它是继四辅官后 的又一重大措施,在组织体制上,标志着内阁制度开始萌芽。

二内阁制度雏形的形成 二内阁制度雏形的形成 雏形

短暂的建文朝后,明成祖登上皇位。内阁获得了很大的发展,表现在殿阁大 学士得到重用并开始参预国家机务,内阁设置成为常例。内阁开始有了雏形。 朱棣借口靖难用武力登上皇位,建文年间的重臣多不依附,要处理庞大的国 家政务, 朱棣只得挑选有才干但是地位低下忠于自己的解缙等组成自己的施政班 底协助处理国家政务, 《明会要卷二十九职官一》记载“成祖即位,特简解缙、 胡广、杨荣等值文渊阁,参预机务,谓之内阁。阁臣参预机务自此始” 。并且提 拔他们的职位为侍讲、侍读等以入值文渊阁。更重要的是还在东阁之内开了一个 内阁,把各种机要事务、奏章文书全部集中到内阁拟办,大学士随时伴随左右并 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开了殿阁大学士参预军国大政的先例。在成祖多次北征途 中,杨荣等三位大学士随帝北征,参预军机大政。而大学士杨士奇、黄淮则辅导 太子监国处理国家政务。 大学士考满不外调成为常例。 永乐五年胡俨考满被调出, 成祖却以胡俨侍奉了自己很久为由知照吏部不让胡俨外任。 从此阁臣不外调形成 习惯,阁臣成员相对稳定,内阁设置成为常例。 终永乐一朝, 内阁大学士始终只是地位不高的五品官, 阁臣设置虽成为常例, 但内阁并非行政机构,内阁大学士能够参与机要但是没有决策权力。 《明会要. 卷二十九职官志一》称“其时入内阁者,皆编修讲读之官,不置官署,不得专制 第 2 页 共 8 页

诸司,诸司奏事不得相关白”内阁没有权力,与六部没有政务上的关联,权力还 牢牢的被成祖抓在手上。 《明史卷一百九宰辅年表一》还说“其时章疏直达御前, 多出宸断,儒臣入值,备顾问而已”大学士还只是顾问性质的官员,内阁制度在 形式上并没有突破朱元璋时代的格局, 但由内阁大学士组成的辅助处理军国大事 的工作班底在实质上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大学士利用自己的顾问身份,经常呆在 皇帝身边, 不可避免的会对皇帝施加影响从而影响国家政策的制定和国家事务的 处理, “内阁学士们在公开的朝会结束后,还经常被留下来在小范围内对重大事 务进行深入探讨,甚至对

六部要政也可进行更高层次的审议,以供皇帝参考”⑤。 更重要的是内阁学士们在永乐朝因得到重用, 从而拥有丰厚的政治经验和处理国 家政务的能力并且因为是太子的师傅而不可避免的在到皇储之争中维护太子地 位,那么将来太子即位后他们将会得到更大的重用,内阁制度也会迎来更大的发 展。

三 票拟制度的形成

在永乐年间成长起来的大学士们在仁、 宣统治的十一年间以及正统前期获得 了前所未有的权利与地位,内阁也相应的获得发展并形成一套制度。 仁宗即位后极力提高大学士的地位, 《明史卷八仁宗本纪》记载仁宗即位后 “进杨荣太常寺卿,金幼孜户部侍郎兼大学士如故,杨士奇为礼部左侍郎兼华盖 殿大学士,黄淮通政使兼武英殿大学士,俱掌内制。 ”这些大臣均是在永乐年间 极力维护太子地位与太子共患难且有师傅之谊的大学士。 不久更是提拔杨荣等为 六部尚书,从此“阁职渐崇”《明会要卷二十九职官一》 。 “仁宗或为师、保及尚 书、侍郎、卿,仍兼学士、大学士衔。自后因之称内阁大学士。凡大学士加三师 则为一品,加尚书二品,加侍郎三品。 ”整个仁宗朝大学士的地位由永乐朝的五 品编修之类的职位一下子提升为一二品的尚书等职。 此时大学士兼领六部尚书但 他们并不担任六部的具体事务,也不能以六部的名义发布命令。仁宗还设置了弘 文阁,任命杨溥执掌阁中事务,授给阁印并约定“朕用卿左右,非止学问,欲广 知民事,为治道辅。有所建白,封识以进”⑥。可见在仁宗朝大学士不但得到重 第 3 页 共 8 页

用,内阁还起着内廷与外朝联系的纽带作用,由于仁宗统治极短在内阁制度建设 上并无很多建树。弘文阁在宣宗时也撤掉了。 宣宗以后内阁在制度上取得巨大发展,不但获得票拟之权,还拥有下属机关 能置办自己的属官。内阁之名亦第一次名列在记载皇帝日常事务的实录上,内阁 制度初步形成。 票拟之权的获得是内阁制度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宣宗时就已经出现了,称为 条旨。据《明会要卷二十九职官一》 “中外奏事宰相均用小票墨书,贴各疏面以 进,谓之条旨”这里的宰相指的是内阁大学士。全国奏章先由内阁大学士预览, 提出处理意见,贴在奏章的背面送呈皇帝,供皇帝采纳。这个内涵在于条旨相当 于皇帝的意见草稿。这是因为政务较多,皇帝不可能把全国各地的奏章一一详读 并且在皇宫长大的皇帝对外面的世界了解甚少,加上大学士获得皇帝的信任重 用,那么他们所拟的条旨即处理意见基本会被皇帝采纳。而它更深的意义在于条 旨是代表皇帝给出处理意见,这在洪武和永乐

年间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在宣宗时 获得条旨之权的不只限于杨士奇等内阁大学士,六部尚书蹇义、夏原吉也拥有条 旨之权。 只是蹇义、 夏原吉与皇帝见面的时间较少而且才干不及杨士奇等大学士, 所以条旨之权基本上为内阁大学士专职。到正统时,条旨正式称为票拟。英宗年 少,票拟所起的作用更大。到蹇义、夏原吉去世后,票拟便由杨士奇、杨荣、杨 溥掌握,自此以后票拟由内阁大学士掌握成为定制。而票拟所设涉及的范围也涵 盖了国家各个方面的政务。 “凡上之达下的诏、诰、制、册文、谕、书、符、令、 檄,均由阁臣起草并画,以下达诸司;下之达上的题、奏、表、讲章、书状、文 册、揭帖、制对、露布、译,都由阁臣审署而修画焉,平允乃对之。 ⑦ ” 内阁阁臣权力不断扩大, 除票拟之权外, 还获得罢了重大案件审判的司法权, 《明史卷九宣宗本纪》载“戍子,敕公、侯、伯、五府、六部、大学士、给事中 审覆重囚” 。宣宗时大学士地位甚至比吏部和兵部等重要部门的尚书更重要。 《明 史卷七十二职官志一》载“宣宗内柄无大小,悉下大学士杨士奇等参可否。虽吏 部蹇义、户部夏原吉时召见,得予各部事,然希阔不敌士奇等亲。自是,内阁权

第 4 页 共 8 页

日重,即有一、二吏、兵之长执持是非辄以败” 。可见大学士的地位已经超越了 六部尚书。在正统年间,英宗直接称杨士奇、杨溥为辅相元老并赐给诰印,这时 大学士与前代的宰相相差不远了。景帝时王文以吏部尚书入内阁,阁臣又掌握了 人事大权,此时阁臣的权利直逼过去的宰相了,连《明史卷一百九宰辅年表一》 也不得不感叹到“阁权之重俨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尔”只是没有宰相的 名称而已。 内阁作为一个机构开始拥有配置下属机关的权利。 宣宗时配置了诰敕房和制 敕房等附属办事机构,还置配了厨房, 《明会要卷二十九职官一 》载“宣德时, 始令置庖厨,会食中堂” 。文渊阁成为内阁的固定办事机构。在《明史宣宗本纪》 中共出现三次提拔大学士“值文渊阁”和两次“幸文渊阁”的记载。说明了内阁 的固定办公场所在文渊阁。 到英宗早期时内阁执行中央权力, 英宗九岁即位, 《明 会要卷二十九职官一》载“凡事启太后,太后避专,令内阁议行。 ”此时的内阁 地位已经凌驾于六部之上了。 “国家若遇到重要事情,大学士可会同各衙门于内 阁会议,并成为成例”⑧,由此可以看出内阁执行的是全国行政中枢机构的职能, 俨然为中央各部门的领导部门。此时内阁已经打破了成祖时期“不置官署,不得 专制诸司,诸司奏章亦不得

相关百”⑨的情形,成为了一个独立中央机构。 但是这个时期的内阁在制度层面还很粗糙。首先是内阁大学士人员不稳定, 大学士是一个荣誉称号,宣宗时为了嘉奖权谨的孝道而加身为华盖殿大学士,但 并不参与机务。其次是内阁大学士的挑选、分工没有形成一套制度,首辅还没有 出现,内阁也还不是国家承认的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 “宣德七年的《御制 官箴》 ‘凡中外诸司各一篇’中没有内阁一篇,阁臣任然归属翰林院” ⑩内阁还 。 没有用摆脱翰林院而独立,内阁在表面上还是附属于翰林院的机构。

四首辅的出现与内阁制度的最终完备

内阁在仁、宣以后参预国家机务已经名正言顺。在英宗、景帝本纪中大学士 入阁均称“预机务” 。到世宗时内阁阁臣的挑选、朝位班次等已经已经形成制度。 不但首辅出现,甚至出现独辅,内阁制度也最终形成。

第 5 页 共 8 页

首先在朝位班次上,据《明会要卷二十九职官一》载“弘治四年,丘睿以礼 部尚书入内阁,王恕长六卿,位睿上,以故事,弗譲也,睿不悦。明年二月,内 宴,睿居恕上,其后由侍郎、詹事入阁者,班次皆位列六部尚书上。 ”这个时候 六部尚书与大学士的地位还有争论但是内阁大学士已压倒了六部尚书,而到“嘉 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11,大学士全面压倒六部尚书。 其次阁臣形成一套特检、廷推的选用体制和完整的培养体系。特简是由皇帝 亲自选拔,天顺年间,李贤入阁即由英宗亲自点用。廷推是由九卿和科道推举后 由皇帝批准。天顺时期李东阳、谢迁的入阁就是由廷推完成的。 “阁臣由廷推任 用,嘉庆以后成为制度”12,非廷推的阁臣还容易招致廷臣的非议。天顺二年,李 贤“奏定纂修专选进士,由是非进士不进翰林,非翰林不进内阁”13。由进士、 翰林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大学士培养体系。 第三是内阁首辅名义正式出现,并且开始形成首辅、次辅、群辅之分。 “天 顺元年,先后命徐有贞、李贤‘掌文渊阁事’ ,这‘掌’已经不是‘值文渊阁’ 而是负责,它开了首辅制度的先河。 ”到了世宗时,杨廷和、杨一清、张璁先后 任首辅,专票拟之权。 《明史卷一九六张璁传》记载“孚敬颐指百僚,无敢与抗 者” 。孚敬是张璁的字,张璁作为首辅,包括李时等大学士在内的百官没有敢与 之反抗的。后来的严嵩甚至成为独辅,一人专制内阁,赫然为真宰相。 内阁在这个时期随着阁臣掌部权而成为中央机构。 “阁臣可以兼管部院,从 而拥有行政实权,位于部院之上,实际已经恢复了中书省统率六部格局” 。嘉靖 以后阁臣掌部院已经被君臣所认

可。而内阁的建制在这个时期完全形成。内阁已 经摆脱翰林院成为独立的中央机构, 《明史卷七十三职官志二》 “嘉隆以前, 据 载 文移关白犹称翰林院,以后则竟称内阁亦” 。嘉庆十六年还建立了正式衙署。 “世 宗以‘内阁规制未备’ ,令太监高忠带领官匠到内阁与大学士李时等‘相计修造 时宜’ 。于是‘以文渊阁之中一间恭设御座,旁四间各相间隔,而开户于南,以 为内阁办事之所。阁东诰敕房内,装为小楼,以贮书籍。阁西制敕房南面隙地添 造卷棚三间,以容各官书办。 ’至此,内阁规制才算完备” 。“于是阁制,视前称

第 6 页 共 8 页

完美矣”。因此以文渊阁的改造完毕为标志,内阁制度最终形成。此后内阁的权 势不断发展, 当然也会随着阁臣的资历和能力等人事因素的影响而影响到内阁权 力大小。但是此后直至明末,每一个皇帝均十分注重内阁的作用。内阁作为国家 的正式制度在国家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为明代政府运作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四结论

自洪武十三年,朱元璋正式废除丞相制度起,经过四辅官制的失败尝试后内 阁出现并通过历代皇帝不断实践、探索,内阁制度作为丞相制度的替代制度经萌 芽、发展并最终在嘉靖年间形成。当然内阁并不能取代古代宰相的地位,它只能 在皇权的支撑下才能存在。 它是君权高度强化与废相后弥补中枢决策所出现的缺 陷的产物, 与从皇权中分化出来的司礼监制度一样一道确保大明朝二百多年的江 山的稳定,作为废相后的现对较好的制度被后来的清朝继承,继续发挥作用。

注释

① ②

张廷玉主编 《明史》 中华书局 1974 版 卷五太祖本纪 吴宗国著《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版 第 390 页

③ ④

杜婉言、方志选著《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九卷明代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6 版 第 73 页 张廷玉主编《明史》中华书局 1974 版 卷七十二职官志一 ⑤ 韦远庆主编《明史新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 版 第 10 页 ⑥ 张廷玉主编《明史》卷一四八杨溥传 ⑦ 杜婉言、方志选著《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九卷明代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6 版第 80 页 ⑧ 王超著《中国历代中央官制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版 第 174 页 ⑨ 龙文彬撰《明会要》中华书局 1956 版 卷二十九 职官一 宰辅 ⑩ 杜婉言、方志选著《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九卷明代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6 版 第 81 页 11 张廷玉主编 《明史》 卷七十二 职官志一 12 王超著《中国历代中央官制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版 第 174 页 13 关文发、颜广文著《明代政治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1995 第 113 页

参考文献: 一著作:

1

. 2. 3. 4. 5. 钱穆著: 《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 1996 版 白寿彝主编: 《中国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版 (英)催瑞德 (美)牟复礼编: 《剑桥中国明代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版 孟森著: 《明史讲义》 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8 版 洪钊著: 《明朝十讲》哈尔滨: 哈尔滨出版社 2006 版

第 7 页 共 8 页

6.黎东方: 《细说明朝》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 版 7.杜婉言、方志选著: 《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九卷明代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6 版 8.关文发、颜广文著: 《明代政治制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1995 版 9.龙文彬撰: 《明会要》北京:中华书局 1956 10.王超著: 《中国历代中央官制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版 二论文: 1.吴建军: 《明代内阁与中央政权体制演变的互动关系》《郑州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 版) ,2006 年 5 期 2.焕力: 《明代相权不予内阁》《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3 年第 5 期 , , 3.袁刚: 《明朝内阁的设置和禁直机构》《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 ,2003 年第十期 4.发瑞: 《秉钧执政 俨然为相——论明代的内阁制度》《徐州教育学报 》2005 年第九期 , 5.刘芳: 《论明朝的两大辅政系统——内阁与宦官》《雁北师范学院学报》 , ,2006 年第 8 期

第 8 页 共 8 页


相关内容

  • 浅析古代秘书制度的演变过程
    浅析古代秘书制度的演变过程 摘要:对古代秘书制度的演变过程进行简单的阐述,分析奴隶制度时期.封建社会时期等秘书工作的发展进步,并总结历代秘书工作的经验教训. 关键词:古代 秘书 秘书制度 演变 中华民族经历了忐忑不平.跌宕起伏的几千年,秘书 ...
  • [与名师对话]20**年-20**年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一课后作业: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课时作业(四) 一.选择题 1.从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 B .丞相制度被废除,皇权进一步强化 C .中央机构精简取得较大成就 D .六部的设置是明朝官制改革的重要成果 解析:学生因对皇权和 ...
  • 高中历史专题总结
    篇一:高三历史专题全面复习总结 专题 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纲解读] 本专题讲授中国古 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要求学生掌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的演变过程,认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影响.主 ...
  • 崇祯朝阁臣群体的特点
    编号 毕 业 论 文 崇祯朝阁臣群体的特点探析 崇祯朝阁臣群体的特点探析 摘要:崇祯时期共有阁臣五十人,其中前朝旧臣四人,新入阁者四十六人.崇祯帝即位后,非常重视内阁政治中枢的作用,果敢地打破了明代延续了近二百年的入阁制度,不拘一格.选取阁 ...
  •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1课 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一.夏朝的政治制度(约前2070--前1600) 第一个国家政权,依据 :出现公共权力 二. 商朝政治制度(前1600--前1046) 1. 内服外服 A.内服是王畿,商王直接 ...
  • 高中历史高考重要时间与重大事件对应(历史)
    高二小高考重要时间与重大事件对应 中国史部分 1.春秋末期:铁犁牛耕的出现 2.战国:商鞅变法中首次提出"重农抑商"政策 3.秦朝: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 4.西汉:西汉中期董仲舒 ...
  • 中国法制史复习纲要
    中国法制史复习纲要 第一章:中国法的起源和夏商法律制度 1. 中国法的起源:"刑起于兵,礼源于祀"的含义 ....................... 2. 刑罚的原则和主要罪名 ............ 2.1天罚神 ...
  • 高一年级历史期中试卷
    高一年级历史期中试卷 班级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成绩_________ (时间120分钟,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空2 分,共60 分) 1.山东又称"齐鲁大地",这一称 ...
  • 谁是谁非?明朝毛文龙与袁崇焕的恩怨是非之分
    点击上面蓝字 免订阅 东方文化历史(lishi6677): 国学·禅学·历史 毛文龙,生于1576年,钱塘人.年轻时善于骑射.晓畅兵法.后来他的舅舅沈光祚担任兵部主事,推荐他到辽东总兵李成梁的麾下.当年9月又参加武举考试,名列第六名,此后先 ...
  •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导言: 1. 导言部分主要包括哪些政治制度? 2. 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两大矛盾斗争分别是什么? 第1课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一. 重点考查:分封制与宗法制 二. 课文主要介绍的中国先秦时期五大政治制度分别有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