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弱处世莫逞刚强 - 范文中心

柔弱处世莫逞刚强

12/04

  第七十六章

  【原文】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共。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臆解】

  人活着的时候身体很柔软,死了就变得僵硬。世间万物诸如花草树木无不如此,活着的时候显得柔弱,死了就变得干枯没有韧性。所以说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有生命力的一类。所以,用兵过于逞强,好战乐杀,必致天下共怨,最终自会失败;树木长得高大,则众目聚集,人皆欲伐之以为用,其生命必不长久。世间万物一旦强大到了极点,势必走下坡路,趋向于灭亡;而显现出柔弱状态的事物,则有发展潜力,有向上的趋势。

  【评说】

  世间万事万物都有一个从生发到终结的过程,这是自然规律,任谁都无法摆脱。然而,世人多半看不透,有人梦想通过修炼而长生不老,有人想着世世代代都能荣华富贵,秦始皇就想子孙万代为帝王。因为看不透,所以有人就甘愿抛弃自然的世俗幸福,过着苦行僧式的生活;有人执着于名利而不知节制,到头来为名所累,为利所害。如果人们不过分地执着于生命的久长,不执着于外物,生活将会是何等的幸福啊。本章从自然中最简单的生命现象说起,阐明他一贯的主张:守柔处弱,不逞强。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老子说理的特点,由事而入理,善于比类,直观而不隐晦,所以解读老子的思想,最好的办法就是从生活与社会现象入手,从人性与自然规律出发,一个没有独立思想的人,对生活是怎么回事没有清醒的认识,是不可能真正理解老子的。苏辙在《商论》中说:“行其至柔之道,以揉天下之戾心,而去其刚毅勇果之政……故夫物之强者易以折,而柔忍者可以久存。柔者可以久存,而常困于不胜;强者易以折,而其未也,乃可以有所立。”他是一个真懂老子的人。关于“木强则共”一句中的“共”字,或作“折”,或作“兵”。《淮南子・原道训》便是这样表述的:“故兵强则灭,木强则折,革固则裂,齿坚于舌而先之弊。”尽管这三个字的意思不相同,但不影响老子所要表达的观点。

  第七十七章

  【原文】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臆解】

  天地间的自然规律,不就像人们弯弓射箭一样么?弦拉得高了就压下来一点,低了就抬上去一点;太过用力,弦拉满了,就稍微放松一点,力量不够,没有拉到位,就再加点力把它拉开。上天的自然法则,总是削减有余而补益不足;人间的法则却不是这样,总是损贫以奉富,夺弱以益强。谁能做到以富益贫,以强助弱?只有那些懂得天道法则的人可以做到。所以圣人顺道而施为,并不恃望得到什么回报,成就了功业却不居功,这大概就是不想显示自己的贤德,敬畏天地以损有余吧。

  【评说】

  老子总是善于把自然现象与人生世相进行比较,从而主张人类应效法自然。然而,自古至今,社会财富总是逐渐往少数人身上集中,这似乎是一个铁律,无论如何进行人为的干预,均贫富的社会现状总是维持不了多久,贫富悬殊则是一种社会常态。历史上,与老子同时代的范蠡可谓其思想的实践者,虽然他并不曾师承老子。助越王勾践复国,却不再为官,而飘然于江湖,可谓“功成而不处”;善于经营而富甲一方,却能散尽千金,“有余以奉天下”。他还遗书于挚友文仲:“高鸟散,良弓藏,狡兔尽,走狗烹。”劝其退隐,可文仲舍不下自己打下的江山,最终被勾践赐剑自刎而亡。范蠡的平安与文仲的自刎,恰好从正反两面实证了老子的主张。前几年,美国五十位富豪决定各自捐出过半的财产于社会慈善事业,虽然他们不一定读过老子,但其行为亦可谓深得老子思想之精要。拿他们的行为来比照中国新贵族阶层的所作所为,我们可想而知,两国之间国民素质的差距。从这一层面上来说,中国要想赶超美国,成为真正的世界大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七十八章

  【原文】

  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故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

  【臆解】

  天下万物,最柔弱的莫过于水了,然而水能摧毁一切坚固的堡垒,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胜过它。恐怕没有什么可以代替水的吧。弱胜强,柔胜刚,这道理天下人没有谁不明白,但没有人能依此道而行事。所以古圣人有言:能够承受国家的耻辱,这样的人才可以称得上社稷之主;能够承担国家的一切灾祸,这样的人才可以成为天下之王。这些话说的都是正理,听上去却像是反话。

  【评说】

  何谓“受国之垢”?《论语・尧曰》里的这句话或可以作为注解:“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庄子・天下》则解释说:“人皆取先,己独取后,曰受天下之垢。”刘向《说苑》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衣,冠白冠,后�吊。孙叔敖正衣冠而出见之,谓老父曰:楚王不知臣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来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在这里,孙叔敖把为令尹视为“受吏民之垢”,因为他深知位高责重,付出的辛苦将比常人更多。而那老父教导他的三句话,“意益下”是说要谦卑待人,“心益小”是说不可贪功妄为,“不敢取”是说要廉洁无私,这与老子处雌守柔持俭的主张一致。我们亦由此可知,老子的思想自有其渊源,并非无根之水。关于“弱之胜强,柔之胜刚”一句,世人多从术的层面进行解读,理解为“运用柔软的策略可胜过强硬的方式”,这就有失偏颇。其实,老子在这里还是从道的层面出发,通过自然现象来解析社会现象,进而给世人指明解决社会问题的途径:坚守柔弱的处世之道,不逞刚强勇猛。   第七十九章

  【原文】

  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臆解】

  怨恨一旦形成,人们无论以怎样的方式去调解积怨,总还是会在怨恨双方的心中留下阴影。就算是以德报怨,这种调和矛盾的方法怎么可能做到完善如初?怎么算是妥善的办法?因此,圣人只是拿着书契,并不苛责百姓而激化社会矛盾,在百姓心中埋下怨恨的种子。所以有德之人只是拿着书契,并不强行讨取,而无德之人则只会向百姓征收赋税,不懂得适当施舍。天道于人没有什么亲疏,它总是护佑着德善之人。

  【评说】

  此前老子讲到了“民不畏威”与“民不畏死”,都是要求统治者实行怀柔政策,不要压榨百姓,不要以权势欺凌弱小者,而最根本的则是不要在百姓心中播下仇恨的种子,一旦有了怨恨,就算以德报怨,也不能完全解决问题。而怨恨的产生,说到底还是利益问题,在于“食税之多”,所以老子要求统治者“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据《孟子・滕文公》载:“夏侯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郑玄注曰:“周人什一而税谓之彻。”如果说严格按十分之一的比例纳税,估计百姓不会怎么反抗,可能在实际操作的时候,就不止这个数目,因为各级官吏都会从中捞油水,到最后百姓就有无法承受之重了。历史上常有这样的现象,中央政府制定的政策出发点很好,但下边各级官吏在执行过程中总是出现偏差,故意钻政策的空子以最大限度地获利。比如北宋时期,王安石于熙宁二年九月颁布青苗法。规定以各路常平、广惠仓所积存的钱谷为本,其存粮遇粮价贵,即较市价降低出售,遇价贱,即较市价增贵收购。其所积现钱,每年分两期,即在需要播种和夏、秋未熟的正月和五月,按自愿原则,由农民向政府借贷钱物。收成后,随夏、秋两税,加息十分之二或十分之三归还谷物或现钱。青苗法使农民在新陈不接之际,不至受“兼并之家”高利贷的盘剥,使农民能够“赴时趋事”,但具体实施中却出现强制借贷现象,结果导致很多农民破产。任何时候,严肃国家的税收政策,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万不可疏忽。历史上的历次农民起义,根源不都在于执法者的徇私枉法么?

  第八十章

  【原文】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臆解】

  我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这样的:尽可能让国家的规模小一点,使民众的数量少一点,即使能创造生产出各种物品,诸如兵器、祭器、珍贵的玩器等,尽量不要使用,让民众看重生死,因而各安其居专心农务,不常迁徙他乡。人们都清心寡欲,虽然有车有船,也不乘坐它们去远方游乐;国家之间不发动战争,虽然有战具兵士,也不要轻易动用;使社会风气纯净,使民风变得淳朴,让人们回归到结绳纪事的太古时代。各人都享受着属于自己的食物,以自己所能拥有的衣物为美,安心地居住在家乡,陶然自乐于古老而淳朴的风俗。站在自己国家的土地上,可以望到邻国的一切,鸡狗的叫声也听得真真切切,但邻国之间的百姓到老死也不相来往。

  【评说】

  这是老子为我们描绘的理想社会图景,也是他指明的社会出路:国家必须拥有精良的武器,但不发动战争也不必交流,有技术创新但无需应用,民风淳朴自然没有任何矛盾。很显然,这种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但在当时社会环境与条件下,老子自然找不到更好的出路。从今天来看,理想的社会应当是怎样的呢?我是这样设想的:世界完全大同,没有国家观念,视地球为一个村落,消除战争;社会财产无所谓公有与私有,按需生产节量分配,人民有序工作与休闲,多从事无公害的自然农业,少生产垃圾物品;繁荣文化生活,全面开展文体活动,但节制欲望,提倡简单物质生活,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严禁奢侈与浪费;政教与法律一体化,用教育引导人性健康发展,无论官吏与百姓,人格自由平等;给心灵以自由,让人们不忧伤,不苦闷,不恐惧,自在,快乐,在蓝天白云与清山绿水中怡然自得;以尊重自然为教育基本理念,科技创新也以顺应自然为前提,不狂妄地以为人定胜天,不破坏人类天然的生活环境;鼓励并倡导裸体生活,以自然为美,性可以自由选择,但不可强迫,加强卫生观念;提倡节育,要求自然生育与母乳喂养,不搞人工受孕与剖腹产;善待自然,保护天然生态,尊重自然中所有生命的生存权利,食用动物亦不可以残暴手段杀戮,绿化地球美化人类生活环境;以和平理念发展航天事业,友善面对有可能发现的外太空生命,加强交流防止侵略。

  第八十一章

  【原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臆解】

  真实的言语无需文辞华丽,华丽的言辞多半不可取信;善良的人多以道修身不巧言,巧言者多半不厚道善良;明白大道的智者不一定博见多闻,博见多闻者不见得就是明道的智者。圣人不积财产,总是把自己的智慧奉献给他人,而自己就在奉献中变得更为睿智;把自己的财物施舍给他人,而自己就因为施舍而成为官长变得更加富有。天地的法则,是生育万物而不加伤害;圣人的行事准则,是顺天地而成事,却不与人争名夺利。

  【评说】

  最初的德,是指缘道而生的自然物性,至于后世,德便专指人的内在修养,包括信、善、知三个方面,它的最高境界是效法“天之道,利而不害”,做到“为而不争”。如果世间所有人都奉行此道,拥有最高的德行,没有太多的欲望,各自安守简单的生活,互不干涉,那便可以实现天下大同了。老子的社会理想当然很难实现,但他的思想始终与所谓儒道佛等各种真假宗教的虚妄有着天渊之别。后世很多人,包括孔子,包括世间各宗教派别的那些创始人,都曲解了道德的最初意义,以为克己复礼、修心节欲才是道德的高境界,殊不知那种违逆人的自然本性的所谓道德(光子称之为伪道德),世间少有人能够遵从,特别是那些儒家伪道德的倡导者,那些拥有权势和话语权的人们,有几个不是要求百姓们严守儒家伪道德,而自己却淫乐无度呢?所以,光子以为,老子的思想才是人类真正的智慧。正因如此,光子想还原历史上真实的老子,丰富并发展他的思想,从而砸碎人类精神上的枷锁,消除人类思想上的妄见。当然,我也清楚地知道,要实现这一目标也很艰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过,正如屈原所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而不需要畏惧“道阻且长”。

  左晓光,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副主编。责任编校:李发舜


相关内容

  • [道德经]名言选译讲解
    <道德经>名言选译讲解 给大家介绍一些老子的名言.为什么要学习老子名言呢?我们先来了解以下老子.老子又称老聃.李耳,汉族,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中国古代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 ...
  • 道德经学用感悟:经历,靠自己设计
    [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我这个88年出生的人,用时下流行的一句话说属于"最倒霉一代",但我并不这么认为! 在学用<道德经>这几年,别人眼中的我不但要做好本职工作,同时还做着许多志工的服务工作,看似生活过的很& ...
  • 老子名言精选
    老子名言精选 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3.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 ...
  • 斯宾塞·约翰逊的生存哲学:给年轻人的14条处世忠告
    斯宾塞·约翰逊的生存哲学:给年轻人的14条处世忠告.txt懂得放手的人找到轻松,懂得遗忘的人找到自由,懂得关怀的人找到幸福!女人的聪明在于能欣赏男人的聪明.生活是灯,工作是油,若要灯亮,就要加油!相爱时,飞到天边都觉得踏实,因为有你的牵挂: ...
  • 你总在我身边作文
    你总在我身边作文一:你总在我身边. 在平凡的生活中,各种琐事多得让人头疼,而我这个人却总是丢三拉四的,所以在我身上总是有故事发生.就在前两天,我忘记了带照片给班长,而我中午又在学校里代伙,不回家,于是我就打了个电话给在家的爸爸,因为匆忙,只 ...
  • 小学反义词大全
    胖-瘦 香-臭 明-暗 忙-闲 凉-暖 来-去 尖-钝 好-坏 轻-重 前-后 左-右 是-非 有-无 老-少 深-浅 高-低 快-慢 升-降 入-出 开-关 斜-正 落-升 冷-热 饿-饱 贫-富 死-活 穷-富 买-卖 旧-新 细-粗 ...
  • 不宜妄自菲薄,不要自我夸耀
    前人云:"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又云:"暴富贫儿休说梦,谁家灶里火无烟?"一箴自昧所有,一箴自夸所有,可为学问切戒.古人说:"有富贵之人,自己数不尽的财富不用,反而效仿一无所有的 ...
  • 寓言类材料作文导引
    作文题型精讲 领会寓意,发掘蕴涵 --寓言类材料作文导引 一.题目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山石对卵石说:我才是真正的石头.你看我体肤糙砺,楞角分明,血性方刚,我们才能构成雄壮的大山,凝成挺拔的峰峦,展现自 ...
  • 国学经典选读
    国学经典选读>单项选择题 1. 子曰:"君子不器."--此句恰当的意思是( C ) A.孔子说:"君子不能像器皿一样小家子气." B.孔子说:"君子不是器物,可以随便装东西." ...
  • [优秀作文]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
    岁月沉淀,苍生不过是一瞬,在那个布满硝烟与瓦砾的乱世中,他--张子房就那么纤尘不染的活着! 高祖曰,夫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子房之功也:苏子颂,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太白歌,子房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