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表达特色1 - 范文中心

散文表达特色1

10/10

散文阅读之“表达特色”“表达技巧”专题复习

学习目标:

1、熟记散文表达特色相关知识内容。

2、通过练习熟练掌握散文表达特色解题思路,提高解题能力。

课前预习:

散文的主要表现手法有:

(一)四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1.记叙常见的表现手法

(1)记叙顺序(附带基本作用)

①顺叙:按照时间或空间顺序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②倒叙:从结尾或情节中开始写起。造成悬念,引人人胜;

【有条不紊,清晰】;

③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

【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④补叙:对上文内容(往往是人物的背景资料)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补充、丰富、深化原叙述】;

⑤平叙:也称“分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平行地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2)记叙的角度(人称的变化)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有时起到拟人化作用;指责的语气,面对面的质问。

第三人称:客观地展现生活,不受时空的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2.描写的常见手法

(1)描写的类别:人物描写、细节描写、环境、场面描写;

(2)不同描写对应的不同的表现手法

A.人物描写

写人散文对人物的描写方法主要有肖像、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这些方法是写人散文的考查重点。

【特别提醒】:白描,工笔。

B.景物、场面描写(这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一)描写的类别

正面描写:也称直接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

侧面描写:也称间接描写,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特别提醒】:侧面描写一般不单独出现,往往与正面描写结合起来(也是一种艺术特色)。

(二)①描写的角度:

1.器官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和内心感受;

2.观察角度:(定点观察)远近,高低,左右,上下,俯视,仰视和平视;

(移步换景)

3. 时间角度(要体现时间的变化性,否则不必考虑这一条);

②描写方法: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场面,动静结合,点面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整体与局部结合,具体与概括结合,多种描写角度结合,色彩的渲染和修辞手法。

C.细节描写

细节是文学作品中细腻描绘的最小环节。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是由许多细节组成的,如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等。

3、抒情常见的手法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2)间接抒情:借景(借景抒情) 借物(托物言志)

借史[借古讽(喻)今] 乐景哀情(哀景乐情)

4.议论。(略)

(二) 修辞手法

它是命题者考查考生对语言运用特色赏析的重要方面。因为技巧、特色均依附于语言,鉴赏时特别要与揣摩、品析语言相结合。平时应储备考纲规定的七种修辞方法方面的知识。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三)常见的表现手法

【特别提醒】:对比:用一事物与另一事物(不一定非要是同类事物)进行比较(在描写上不分主次),从而鲜明形象地表现事物的某一特点,突出作者对这一事物的某种感情。

(四)语言角度

(1)作品语言的鉴赏角度:

◎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去鉴赏。包括词语的锤炼、句式的选择。如用词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叠音词、拟声词、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副词等的选用、长短句的交错运用,整句(对偶句、排比句、四字格短语)散句(句子参差不齐、长短不一)的运用。

引用诗文:增强文学韵味。

◎从修辞的角度鉴赏。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引用、对偶、借代等,这些修辞手法本身具有典型的作用。如比喻的作用是化此为彼,形象生动,想象力丰富;拟人的作用是化物为人,亲切自然,人格化等。

◎从语体的角度鉴赏。如:书面语与口语、普通用语与专业术语等。

◎从情感的角度鉴赏。要善于体味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露出来的感情,或含蓄,或直露;或奔放,或细腻等。善于分析品味景中情、事中情、理中情等。

(2)整体的语言风格:平实、清新、华丽、幽默、辛辣、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寓庄于谐、口语化、生动形象、有地方色彩、富有情趣、符合人物身份等。

(3)语言表达效果:准确、形象、生动、清新、绚丽、质朴、明快、简洁、洗练、精当、含蓄有力、惟妙惟肖、淋漓尽致、留有空白、富有哲理、情韵悠长、耐人咀嚼、引人回味等。 上述几个角度在具体题目切入时,一般先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考虑,其次是表达方式。而从“结构技巧”和“语言表达”两个角度切入时一般会在题干中有提示。

二、课前阅读

1、(2007江苏)《麦天》 如今,麦客少了,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地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麦秸香。收麦的时间由此大大缩短,种田人只需跟了机器,张开口袋,哗哗装满运回家就是。

1、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4分)

2、(2014徐州一检)《打猴儿》

鞭杆是用红柳枝做的,颜色暗红,木质坚韧而圆润,很有手感,抓在手里就有攻击的欲望,如同手里有一副弓箭,一支枪,不瞄准个什么,不击落个什么,由不得人。鞭梢是用麻坯搓的,搓成三棱棒,抽在猴儿身上,能听见碎裂声,可以让人获得热血沸腾的快感。一只猴儿从刻成到交付使用,到老迈转而不灵,身上到处都是森森鞭痕。一鞭一痕,直到身体失去平衡,被主人随便遗弃在哪个荒凉的角落。碰到会过日子的主人,还会将它扔进火塘,发挥余热。

2、请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⑦我开始稀奇古怪地走,先走一个老太太赶集:脚尖向外一撇,脚跟狠狠着地,臀部撅起来;再走他一个老头赶路:双膝一弯,两手一背——老头走路两条腿是僵硬和平衡的;走他一个小姑娘上学:单用一只脚着地转着圈儿地走;走他一个秧歌步:胳膊摆起来和肩一样平,进三步退一步,嘴里得叨念着“呛呛呛,七呛七„„”;走个跋山涉水,走个时装表演,走个青衣花旦,再走一个肚子疼。推车的、挑担的、背筐的、闲逛的。都走一遍还走什么?何不走个小疯子?最后我决定走个醉鬼。我是武松吧,我是鲁智深吧,我是李白和刘伶吧„„原来醉着走才最最飘逸,这富有韧性的飘逸使我终于感动了我自己。

(节选自铁凝《你在大雾里得意忘形》)

3、请多角度赏析第⑦段的表达特色。(6分)

课堂活动

一、展示交流自主预习题1、2、3

二、讨论归纳方法技巧

三、点拨探究

表达特色题答题思考点:

1、观察划线句子的表达方式(描写性、记叙性还是议论性),一般多为描写性文字。应从描写的角度分析它的表达特色。

2、有修辞首先答修辞,再考虑其他技巧(衬托,渲染等)

3、描写的角度(多角度描写):感官、动静、虚(想像)实、时空、动作、神态、心理、细节等

4、语言特色。(生动、形象、气势、韵味等)

5、选取„„代表性事物(描写对象)

总之,形象、表达技巧、语言都要考虑到。

写景特色题答题模式构建(语言组织顺序)

① 选取„„等特征性景物

②分析修辞手法

③分析描写手法

④概括语段主要内容

⑤品味语段所包含的情感

⑥分析语言上的特色

小结:

1、如果语段的修辞比较单一,就对修辞进行具体分析。

2、修辞手法和其他艺术手法兼用时,不需一一展开,而要对文段进行整体分析。

3、注意审题要细致。除非明确指出某种手法,如修辞、描写、抒情等,否则,需多角度组织答案,并且同一类型的归属一条,如:修辞范围的归属一条,感觉范围的归属另一条等。

4、以上手法也适用于诗歌鉴赏题。

四、检测反馈(当堂训练)

水乡的日子

史良高

只有把小船撑到蓬蓬勃勃的茭草深处,头顶只剩巴掌大的一方天空,而你一伸手就可以随意地采菱摘莲时,你才有资格说你到了真正的水乡。

水乡的水是一眼望不到边的,一座小小的村庄笼罩在一片水雾与绿荫之中,周围都被一汪绿水紧紧地包围着,泱泱漾漾的河水就从一家家的门前窗下流过。早起盥洗梳头,蹲在伸到水中的麻石上,河水就是一面清澈的镜子。长长的麻石又和女人结下了不解之缘,“吧嗒!吧嗒!”的棒槌声每天就是从这一条条麻石上响起,把那一个又一个黎明濯洗得晶亮晶亮。

夏天的许多日子,我都是静静地坐在河边看太阳从水中升起,躺在水边的竹榻上数天上的点点繁星。我和伙伴们从水边摸来螺蛳,砸碎坚壳,放在竹篮里钓虾,那些贪吃的大虾便一个个成了我们盘中的美味。有了兴致的时候,祖父就划着小船,穿过一片清悠悠的河面,去不远处的一个河湾。那时,我便和大人一起兴高采烈地采摘青乎乎的莲蓬和水淋淋的菱角。有时也打荷叶,然后和大人一起运到岸上晒干打捆。偶尔一阵狂风吹来,荷叶们便快活地飞到天空中跳起了迪斯科,我们这些伢们便纷纷去追,跑着、跳着、抓着,把笑声抛撒得满满一河。荷叶们后来都到了镇上的供销社,成为包装红糖与咸盐的“包装纸”。河里有一种叫“高苗”的东西,其实就是茭白开花后结成的米,细细长长,形状如梭,颜色像红红的玫瑰。将“高苗”捋回晒干,磨成粉,粉是红的,做成粑,锅里便是一朵朵盛开的玫瑰。揭开锅盖,那水乡植物特有的清香由不得你不口水四溢。以至我后来走遍大江南北,再也没有寻到过这种东西。祖父把船停在河心的那一刻便开始钓鱼。祖父钓鱼很特别,他将竹篙在水中击打几下,就有鳊鱼、鲫鱼、草鱼黑压压地来了,祖父从茭草上捋下一把“高苗”撒向鱼群,接着将一粒“高苗”迅速地穿到钩上,刚一下钩,就被一尾大鳊鱼死死咬住。不上一袋烟工夫,准能钓上三条五条。

水乡的孩子没有不玩水的,也没有不会水的。白天摸鱼捉蟹,扎猛子,玩狗刨,把黝黑的肚皮漂在水面,一个个没命地疯,回到家里就难免有个头疼脑热的。于是在夜幕四合的时候,就有踮着小脚的奶奶手里拿着一件小孩的衣物什么的来到河边喊骇。喊骇一般叫的是乳名:“伢子耶,莫骇噢,快些回家去吧——”那拖得长长的尾音时常从沉寂的河面一直弥漫到村庄的角落。

也许因了水的滋润,岸边那一丛丛芦苇总是显得特别的茂密鲜活。我常常与小伙伴们钻进苇丛挖甜甜的芦根,打鲜嫩的芦叶,用自制的芦枪打“游击战”,有时也用芦笛吹起一支支跑调的歌曲。秋风中的苇花如絮似雪很有诗意,软软的,柔柔的,四处飘荡。水乡人说那是一位痴情女子的魂。那时节,村庄的屋顶、树梢、田野和河面上,到处游荡着那痴情女子洁白洁白的魂,不过,没有人感到害怕与讨厌。不经意间,一年的秋天就这样地过去了。

水乡还是水鸟的天堂,水乡人也离不开水鸟。河边的水草里、稻田里时常见到水鸟的窝,水鸟的蛋,有时还有刚出壳的雏鸟。没有人捡它、碰它,谁家不懂事的孩子要是招它惹它,准会遭到大人一顿训斥。他们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呵护大自然中的生命。一窝窝小鸟长大后远远地飞走了,飞到河里,然后亮起悦耳的歌声。水乡人最能理解百鸟争鸣的含义,那是水鸟们回报大自然的一场场露天音乐会!干活累了,坐在田垄地边抽根烟,听着那水鸟的欢唱是一种享受;心情快要下雨时,听着那水鸟的欢唱是一种慰藉。从水鸟的鸣叫中,水乡人知道什么时候刮风下雨,什么时候插田收割,甚至,还能从鸟语中揣测到年成的丰歉。

水乡的日子已经是几十年以前的事了,水乡的水早已远离了水乡的乡民。水乡人早已习惯了在稻田里种藕,在池塘里养鱼,飞絮的芦花成了诗人笔下的浪漫,欢快的鸟语悄悄走进往日的梦乡。提到过去的日子,水乡的人说:十年河东,十年河西,这世界变化快呢!我听了,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 《广州日报》2011-09-29

1.请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4分)

2.文章第三段两次写祖父,请结合该段的结构思路说说这样安排的作用。(4分)

3.“水乡的人说:十年河东,十年河西,这世界变化快呢!”这句话表现了水乡人什么样的情感?

4.本文写了水乡生活的几个片断,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6分)

行脚人·黄昏

师陀

那汉子拄着行杖,走下山来,已是申末时分。山顶反耀着橘红的光,浓紫间夹着浑灰,明暗相映。天色确实不早了。

那是头戴牛毛红毡笠,身着短褐,也不怎么干净,一条百衲战带束腰,步伐坚定落实的人。因为鞋下是钉着钢钉的,所以走动藁藁地响。行杖捣着碎石,也咯咯有声。那装束,一看便知是涉过千山万水的老行脚。但所带行李却万般轻简,肩际仅斜佩了尺把长的一个小包,其中不过是些薄衣单袜。另有一双半旧的鞋,照所有跋涉路途的旅客的样子,打在包裹的外面,以备不虞。

不远笃笃声起处,是对面山坳间一座林子。抬头一望,看不见什么。知道是啄木鸟。于是拔步又往前走。脚下是半涸的溪涧,他走到水边,身体正乏得很,这就解下包裹,把行杖倚了,拣一块大石坐下。清洌的溪水在涓涓泻流,碰着石块,激起明亮的水花。水花分散作泡沫,映着霞光,宛如玑珠。玑珠夹流而下,一碰着石头就又跳到空中,有的竟跳到这人脚边,有的则落在所坐的石上。

晚空弥漫着落日的余光,烂霞如火似烟,织遍了天空,与静静的溪水相辉耀。悄寂的壑谷,是已充满了苍茫的暮色。

那汉子脱下鞋,在石上摔了两下,回头望着山岭,也不见有人下来。接着就去了毡笠,顺手扔到包袱上,取出火吸起烟来。

这人生得好一副紫檀色瘦生的脸相。为风雨残蚀的顽强的颜面,好像是生着一层锈。这样的脸,任谁都看得出是漂过大海,走过崇山,见过大的世面,因为经过风浪,被风霖摧老了的。那锁在眉宇间的,也许不妨说是淡淡的哀愁,但也许竟是跋涉的疲倦。瞧那双眼睛,那纯黑的眼睛,定住时能自己发光,若是一霎,唔,简直是在打闪。

他一面吸烟,一面浏览着景物。啄木鸟仍在林子里敲击,只因天色向晚,异常急促。山谷里也更觉荒寂。树林上面是万丈峭壁。峭壁的顶,像一座平台,上面树立石柱数株,无凭无藉。他又回头望着过来的岭,日光已被峭壁遮掩,云叆叇起来,石色也难以辨识的了。

他咳嗽了一声,把痰啐到溪里,看着它在水面上打了一个盘旋,夹在水花中间流去。那脸色的平静,赛过岩石,好像对于过夜的下处极有把握,全不放在心上。

林子里叹息似的响了一声。一阵夜晚的风,正从峭壁下经过。

他望着脚边的溪流。溪水静静的流着,发出低语,水面像油一样,起着旖旎的小绉。那淡淡的最后的霞,仍旧在小绉间发光。好像被水吸住了似的,他的两肘支着膝盖,凝视着奇幻的波溜。四围暮色,青空玄渺。那烟袋里冒出的青色的烟,在温暖的空中卷舒,悄然消散。 暮色中忽然响来叮叮的铃声,狗的吠嗥震动着溪谷。这客人惊讶的回过头去,抬起满溢倦意的眼。

一个牧羊女正沿着溪走了下来。在她的前面,肚儿便便的山羊们懒懒的鸣着,或左或右,跑着一只牧羊狗。

“请问大姐,前去可有落脚地方吗?”他拔下嘴里的烟袋,打着问讯。

那姑娘从旁边跑过,向空中甩了一个响鞭。小狗则冲下溪去,溅起水花,快活的洗了一个澡。上得岸去,抖下水滴,接着惬意的打着喷嚏。

她过了溪,用鞭一指道:“那边。”

这样说着,就伴了羊和狗扬长去了。一面唱着山家的歌。歌声越唱越远,好像是引诱着人到过夜的下处。

这人堆起寂寞的笑脸,望着那牧羊女的影子,渐渐的消失在和溪流并行的小径上。他喃喃地自语道:“这丫头!”

天色渐渐昏暗,峡谷更加静寂。他收起烟袋,掮起包袱,拿了行杖,起身去了。那丢下的烟灰,被风吹到溪里,同泡沫一齐流去……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底

11.请简要概括文中行脚人有什么性格特点。(4分)

12.请简要赏析文中画线句的修辞特色。(6分)

13.“暮色中忽然响来叮叮的铃声,狗的吠嗥震动着溪谷。”请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4分)

14.有人认为本文具有一种富有诗意的“和谐美”,请联系全文,探究这种“和谐美”体现在哪几个方面。(6分)

五、技法总结

1.要特别注意题干中“表达特色”“表现手法”“表达技巧”“修辞手法”概念的异同,因为它们决定了答题的方向。前三个概念问的是同一回事,只是要求分析“表现手法”时,答题思路应先“狭”后“广”,即先从狭义的表现手法(如象征、衬托)考虑,后再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考虑。如问“修辞手法”,绝不可同“表达特色”等术语混用,只能答“修辞手法”。

2.多角度切入和分析。有些文段所显示的表达技巧不止一个,不止一种角度,所起的作用(效果)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得尽的,在没有字数的限制、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完全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条分缕析,答的更全面详尽些。特别是在答赋分较高的题目时,一定要设置序号回答,这样清晰明白,显示了答题的广度和深度,也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解答的点可以多一些,以增加保险系数。

3.熟悉表达技巧题的答题模式。

先看清问法:(1)请分析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2)本文(本段)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加以分析。

作答时分两步:第一步,确认该句(段、篇)所用的表达技巧(若问“哪些”,切不可只答出一种);第二步,依据表达技巧的作用并紧扣内容、文句作答。

4.用一点术语。一要熟记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表达技巧的名称,如“动静相衬”“以小见大”“虚实结合”“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卒章显志”“直抒胸臆”“烘托渲染”“对比”“象征”“反衬”等等。二要注意表达效果的术语。如比喻的作用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排比的作用是节奏鲜明,增强气势,便于抒情等。

课后巩固训练: (见《高考档案》267页)

上善若水

张笑天

⒔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6分)

答案

《你在大雾里得意忘形》

选取了麦天代表性事物,从视觉、听觉、嗅觉多角度描写;运用比拟的修辞方法,语言表达富有韵味。 13.从视觉(1分)、触觉(1分)、听觉(1分)和内心感受方面(1分),多角度描写。运用比喻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手拿鞭子时的攻击欲(1分)。

答:(①从修辞的角度分析:运用排比、反复的手法,形象地描写了“我”的各种走姿,表现“我”从开始稀奇古怪地走到最后欲疯欲醉的变化过程,活灵活现,生动传神。

②从句式的角度分析:善用短旬,加快语言节奏,极力表现“我”稀奇古怪的走姿的变化多端,千姿百态。

③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分析:描写、叙述相结合,诙谐幽默,表现了“我”驾雾行走时轻松雀跃的心情。

评分建议:能从以上两个角度分析到位即得6分。)

选取有代表性的生活情趣,从听觉、视觉的角度,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展现水乡生活情趣,语言表达富有韵味。(特色2分,分析2分)

水乡的日子

1、选取有代表性的生活情趣,从听觉、视觉的角度,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展现水乡生活情趣,语言表达富有韵味。(特色2分,分析2分)

2、祖父的悠闲自在与孩子、大人们的劳作收获相映成趣,共同构成了水乡优美的风情画;对“我们”与祖父穿插描写,角度灵活,行文富于变化。(内容、结构各2分)

3、对水乡快乐而富有情趣生活的眷念;对水乡淳朴风情失落的叹惜;对世事沧桑变化的感慨追思;对与水相依的美好不再的追思(每点2分)

4、人与水的关系:亲近自然,生命有所滋养,心情得以纯洁,生活富有希望;人水鸟的关系,要敬畏生命,学会感恩,并与自然和谐相处;水乡的风情,传统文化令生活富有情趣,应加以保护与传承(每点2分) 行脚人

11.阅历丰富;顽强坚定;寂寞孤独;热爱自然。(每点1分)

12.比喻,把晚霞比喻成“火”、“烟”(2分)。拟人,“织”把晚霞人格化(2分)。写出了黄昏时分晚霞的绚烂热烈,反衬出山谷的悄寂无声以及行脚人的孤独寂寞(2分)。

13.承上启下(1分)。打破前文荒寂的气氛,引出下文牧羊女出现的情节(3分)。

14.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之美,痴迷于山间美景的行脚人、唱着山家歌曲的牧羊女使这一片山水多了一份灵动悠远的韵味(2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之美,牧羊女的俏皮、行脚人的包容,使文章具有一种灵动和谐之美(2分);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之美,挥鞭的牧羊女、惬意的打着喷涕的狗和肚儿便便的山羊构成了一幅和谐富有诗意的画面(2分)。

参考答案:

12.①通过动作(“划动”“抬起”等)描写和神态(“得意地叫唤”)描写,以及在水浅处、水深处不同游泳姿态的对照描写,形象地刻画了水牛善于游泳的习性和生命的灵性。②通过动作(“赶”“拽”“拍击”等)描写,生动地表现了“我们”自由嬉戏的天性以及与水牛的亲密关系。

解析:赏析散文的画线句子,多从一下几个角度考虑:①修辞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②常见表达技巧的运用;③句子多重内涵的探讨;④划线句子与上下文的关联。答案示例:①运用排比、比喻手法,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②世间万物皆可入药,丰富了“中药”的含义。③点明万物皆有其性、各具其用的哲理。④用“灵芝”设喻,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升华为不可或缺的依存关系。

⒔(6分)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相关内容

  • 1[春]优秀教学设计
    <春>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以本文为例,引导学生了解写景散文的基本特点. 2.感受课文中所表现的自然美. 3.训练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的能力. 4.领会文章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及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 二.教学重点 1. ...
  •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集锦
    基本文体知识识记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对偶.反语 三.表现手法.写作方法:象征.联想.想像.烘托.反衬.对比.衬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 ...
  • 高考记叙文阅读考点精讲
    高考记叙文阅读考点精讲 [理清行文脉络,把握文章大意] [考点一]理清行文脉络 题型1:找出行文线索. 答题技巧: ⑴明确几种常见的线索. 常见的线索有:①以核心人物为线索:②以核心事物为线索: ③以核心事件为线索:④以时 间为线索: ⑤以 ...
  • 延安时期散文创作漫谈
    摘 要:延安时期的散文可分为偏于议论的杂文,偏于记事的报告文学和偏于叙事.描写.抒情相结合的记叙抒情散文三大类.报告文学受到广泛欢迎,杂文分清了暴露和歌颂的对象,记叙抒情散文也改变了原来低沉的格调.延安时期散文创作反映了崭新的斗争生活和闪光 ...
  • 第四讲 修辞手法之散文
    第四讲 修辞手法之散文 散文修辞的考查方式: ● 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角度赏析该段文字. ● 鉴赏这一段文字的表达效果. ● 这段文字好在哪里? ● 请分析这句话的表达特色. 考例分析1 在<离骚><九章>等作品 ...
  • 散文教学策略
    散文教学策略的创新分析 (2013-04-18 17:10:56) 转载▼ 分类: 关于教育 散文这种文体的课文,在我们小学教科书中分布很多,占有非常显著的位置,这充分说明这种文体具有十分重要的教学价值.那么这种文体的课文究竟该怎样进行教学 ...
  • 如何赏析文章的美点和亮点
    作者:监利县大兴中学 李方模  时间:2007-1-31 18:04:45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571 <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对7-9年级的"阅读"中明确提到:"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 ...
  • [精品资源]20XX年高考散文阅读命题特点及答题技巧教学案
    2014年高考散文阅读命题特点及答题技巧教学案 2014年高考散文阅读命题特点及答题技巧教学案饶水知音 2014年高考散文阅读命题特点及答题技巧教学案 [教学要点] 1.继续讲解高考散文阅读命题特点及答题技巧--表现手法 2.课堂训练. 3 ...
  • [江南的冬景]说课稿(高一必修一)
    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材分析:1.本专题旨在引导学生欣赏自然,感悟自然.培养学生的审美探究能力.2.郁达夫散文行云如流水般的美学特征. 特点是运用对比烘托和引用诗句.虚实结合. 学情分析:1.从知识能力方 ...
  • 高中语文教材简析
    高中语文教材简析(以人教版教材为例) 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介绍 ( 一 ) 指导思想 1. 在义务教育语文学习的基础上 , 进一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 发挥语文课在育人上的独特优势 , 使学生具有适应未来社会生活所必需的语文 ...